如果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可行吗

我国的三峡大坝,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上游,距下游葛洲坝水电站38公里,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高185米,呈梯形形状,集发电、旅游、航运、调控洪水于一身。
三峡大坝的建成, 以防洪排涝为其首要目标,理论上能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甚至时间更长。
但是,三峡大坝对于漫长的长江流域雨季来说,及两千公里长的长江中下游河道来说,三峡大坝调控洪水能力只能发挥主要作用,但不是全部。
三峡位于长江上的位置长江,古称江、大江、江水等,世界第三大河,第三长河,我国第一大河,第一长河。
长江,呈“V+W”字形,全长6397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占中国河川径流部量的36%左右。
长江流经11个省、市,主要的地形包括: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洞庭湖、鄱阳湖、东南丘陵等等,最后注入我国的东海。
其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的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源头被称为沱沱河;
长江支流众多,有700多条,主要有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乌江、汉江、雅砻江、湘江、沅江、赣江等在内的49条支流;
长江水系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mm,水量平稳,为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长江从源头至湖北宜昌为上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江西湖口至上海入海口为下游。
三峡选址在长江中游和下游分界线处,也就是我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结合部”,江水波澜壮阔、雷霆万钧。
三峡大坝为什么选址在湖北宜昌?
三峡工程建成后,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调节并控制宜昌
因为长江湖北宜昌段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防洪和发电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不但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对武汉市、洞庭湖区以及江汉平原的威胁,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截流更多的洪水,可行吗?
“三峡大坝项目”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但迟迟未能开工,到1992年方案才通过,1994年开始建设,2009完工,历时15载,属性混凝土重力坝。
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坝轴线全长约2309米,拦河大坝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动态投2485.37亿元人民币,静态投资1352.66亿元人民币,输电十多个省市收益。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
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移民113.18万人。
三峡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大坝由三部分组成,即泄洪坝、电站厂房挡水堤坝和左右库非溢流坝,全长2309.5m,大坝为重力式,泄洪采用挑流消能方式,三峡大坝的基础岩石为坚硬的完整花岗岩。
大坝设计地震裂度为Ⅶ级。
三峡规模大,总砼量2800万m3,且结构复杂,特别泄洪坝,计设22个导流底,23个漂孔,22个表孔,两侧各一个排漂孔,设计67个泄洪孔道,是三峡工程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是控制二期工程工期的关键工程。
那么,当初三峡大坝为什么设计成185米呢(经证实,三峡大坝的最大坝高为181米,是从水下地基至坝顶的实际高度),而不是200米,也不是175米或者其它高度呢?
据长江委设计院枢纽处副总工陈磊给出了答案。
三峡大坝在建坝之前设计了三种方案,即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提供选择。
经过水利工程专家多年论证,将低坝和高坝否定,最终选择了中坝。
原因如下:一、低坝方案:大坝设计高为160米,正常蓄水水位150米,淹没库区面积较小,移民量也较少,虽然成本较低,投资较少,但防洪效益稍弱,且回水到不了重庆港,对通航条件提高不大,没有发挥航运价值所在的作用,影响长江中上游大型船舶航行,对西部内陆开发意义不大,因此被否定;
二、高坝方案:当时水库设计蓄水水位总高度为200米,如果坝高超过200米,对于防洪、发电、通航三个效益均最大,经济收益可观,可以促进西北内陆经济迅速发展,但大坝上游长江沿岸淹没面积较大和移民大增、工程投资量也大增,可能大大超出预算成本,因此高坝方案也被否定;
三、中坝方案:最终经权衡利弊比较各种方案,最后确定了185米高程的中坝方案,保证了较好的防洪、发电、通航等效益,发挥重庆港的作用,即促进西部内陆经济发展,也使工程建设投资和移民数量控制在可承受成本范围内,使三峡大坝发挥最大功效。
当长江遇洪水时,坝区短期内可超设计标准蓄水至180.4米的校核洪水水位,发挥其最大调控洪水错峰能力,减少长江中下游沿岸洪涝灾害发生 ,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到达建设三峡大坝的目的。
如果把现在的三峡大坝“长高”10米,相当于高坝方案,但是现在三峡大坝是按当初的中坝方案设计,大坝最初坝基、坝宽与坝高是根据一定比例设计的,从大坝抗压、牢固程度多方面科学计算后而施工的,这是本着从三峡大坝安全角度考虑。
当初三峡大坝中坝设计建成总高为185M,拦截蓄水最大的安全高度为175M。
每拦截蓄水高1M,水量即能达5亿立方米的水量。
如果非得把三峡“长高”10米,也就是说正常水位在185米,相当于增加了50亿立方米
而“长个儿”后,现在正常蓄水位为185米,超出当初设计的洪水水位180.4米还要高4.6米,也就相当于多出20亿立方米的水给三峡大坝“施压”,虽然三峡大坝可能短时间内可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但是如果发生地址灾害,比如地震等,三峡大坝可能无法承受住如此大的冲击力,从而引发“溃坝”的可能。
即使不会发生“溃坝”,三峡大坝“长高”10米,达到高坝方案,库区要面临二次移民和城市、名胜古迹被毁等,可能出现“劳民伤财”的情况,得不偿失。
加上一个“定时炸弹”,顶在三峡大坝头上,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沿岸居民时刻倍感“压抑”,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性,令百姓生活在整天的“提心吊胆”的困境中,令人处在精神崩溃边缘,谁也不愿意如此,受此折磨。
综上,长江三峡大坝,中坝方案最符合现实情况,而给大坝长高10米的方案只能是“痴人说梦”,妄想一下而已,不太现实 。
无独有偶,在长江支流的丹江口水库,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曾经将大坝加高十几米,就是成功案例,但是跟三峡大坝实际情况不太一样。
与其冒险在三峡大坝头上加顶“帽子”,不如另选它地,建设新的大坝,更加实用些,一举两得。

丹江口大坝的修建时间距离现在就有点远了,那还是1958年的时候,但当时修建完成的大坝高度是97米,达到162米的坝顶高程,平均下来每年的发电量在40亿度左右。
但是,等后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兴建的时候,发现这个大坝的高度还不够,所以,又将坝顶高程提升到了如今的176.6米,因此,水库蓄水水位提高(原水位157米)以后,就让库容(增加了11.6立方千米)也相应增加了,分别是175米和290.5亿立方米,而丹江口大坝的功能,也就不再只是防洪和发电这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惠及的天津、河北、河南和北京等地,都是通过加高丹江口大坝实现的。
投入超2000亿的大峡大坝工程,到底有多厉害?
三峡大坝的坝顶高程比丹江口大坝要高,已经达到了185米,3335米的长度也25000米更长,而三峡大坝的发电量也高得多,目前全世界单座发电量最高的大坝就是它了,年最高发电量早就突破1000亿千瓦时。
不算提出修建和规划,三峡大坝只是修建就用了好些年,从1994年动工到2006年全线完工,期间就是漫长的十余年时间,而工程总投资更是超过了2000亿,涉及到上百万人离开故土移民他乡。
三峡大坝39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有175米的正常蓄水位,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泄洪深孔就有23个之多,单个孔口大小尺寸就达到了7×9米,在加上22个表孔,三峡大坝校核洪水的时候,最大每秒就能达到102500立方米的下泄流量。
而且,当下游发生旱情的时候,也能通过增加下泄流量来缓解干旱,也就是说,三峡大坝除了航运和发电等效益以外,更兼顾了防洪和抗旱的双重功能。
把三峡大坝也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是否可行?
从三峡大坝的结构来说,它也主要是导流工程和主体建筑物工程这两个方面,导流明渠的宽度就有350米,占到了三分之一的长江江面,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混凝土重力坝,游轮就像大家乘坐电梯一样翻过这座大坝。
那么,丹江口大坝的坝顶高程都能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那是不是意味着三峡大坝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加高10米,然后截流更多的洪水?
首先啊,三峡大坝的高度其实已经很高了,当初也进行了多次实验性蓄水实验,如果直接在现有大坝上加高,不仅涉及到成本较高的问题,还有技术上能不能实现,且不产生溃坝风险。
新建大坝的难度很大,但将大坝加高的难度也不小,不仅对工艺的要求特别高,还有施工难度大和技术复杂等问题,何况,大坝到底能不能加高,以及具体能够加高多少米,还取决于施工布置会受到多达大的制约!我们一般人只看到了丹江口大坝加高了,但不知道这个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一边要让大坝加高,另一边又要让的防洪等功能正常运作,而混凝土在施工的时候又对温度又高要求,没有办法不停地进行施工,工期只能集中到枯水期和温度比较低的季节。
每当南方进入汛期之后,洪水总是侵袭多个地方,这个时候大家想起三峡大坝工程,难免就会觉得为什么不再加高一点,让更多洪水不会发生。
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首先,三峡大坝工程的防洪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它目前的消减洪峰水平就已经是世界之最。
其次,且不说成本有多大,三峡大坝工程加高的难度,一定比前面说到的丹江口大坝加高更大,而且,到底能不能加高,还需要有关专家多方分析地理条件、原始设计和目前状况等,才能确定是否可行,这不是我们敲敲键盘凭感觉就能决定了。
另外,三峡大坝的防洪效益,虽然主要是缓解下游地区,但不是任何一个地方发生洪灾,都与三峡大坝有关,这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排水设施、应对能力等因素都有关,而且,洪灾更多的时候都是因短时性强降雨、支流汇集等发生,这些聚集起来的水一下子关不住了,这不绝不是三峡大坝加高就能完全解决的,我们应该更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

参考:
三峡工程位置比较特殊,上面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下面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所以大坝建多高,这可以要兼顾二者之间的的关系,搞不好会对双方都有伤害,与其这样这个大坝修建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大坝高是185米,这个高度为什么不是195米、175米或其它高程呢?
建坝之初有几种方案选择,可分为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低坝坝高160米,正常蓄水位150米,三峡库区内淹没面积小,移民数量也少,但是防洪效益最差,库尾到不了重庆朝天门,航运改善不大。
高坝呢,构想设计成水位200米,坝高220~230米,防洪效益最好,库容有可能达到600亿立方米左右,发电、通航效益均达到最大,但四川盆地库区内移民数量惊人,重庆城区几乎被淹没,这个移民量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得达到时近千万的移民,同时工程投资量也大增。
因此坝的高度直接影响防洪效益、发电能力、通航能力、库区淹没面积及移民搬迁量等,综合权衡比较各种方案,最后确定了185米高程,既保证了较好的防洪效益,又兼顾了发电、通航效益,也使工程建设投资和移民搬迁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如今要把大坝加高10米,相当于高坝方案,如果从工程安全角度来说,是不允许的,大坝最初坝基、坝宽与坝高是根据一定比例设计的,从大坝抗压、牢固程度多方面科学计算后而施工的,这是本着从三峡大坝安全角度考虑。
毕竟是2~3亿头上顶着近400亿立方米的水,我们时刻要居安思危。
既然这些工程是我们人类设计的,大坝在后期加固、加宽、长高要求下,也可以做到时让大坝长高,这方面还真有创举,南北水北调的丹江口水库就是加高完成的。
最初南水北调时大坝坝高是162米,蓄水位157米,可是引水口140米,这个高差太小,引水流达不到要求。
另外咱们国家的河流“犯神经”,丰水与枯水差别太大,近期降水大家可是领教了,极端情况下一个月的降水达到一年的降水量,所以要想一年四季引水供给北方大城市用水,得把丰水期的水储存下来,那么这个坝高就要“长个儿”,为此丹江口水库大坝就开始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26日动工,2013年加高工程全面完工,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长高了14米,蓄水位由原来的157米增加至170米,相应库容由174.5亿增加至290.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也是一项世界级的引水工程,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性不比三峡工程逊色太多,它能长高,三峡是不是也能长高,当然得要经过科学论证,如果能加高的话,丹江口加高工程耗时7年,三峡大坝加高可能时间更长。
如果在现行的条件下加高10米,抗洪能力多蓄水50~60亿左右,那以库尾就会达到更远处,可能要进行第二次移民,原来的防洪标准要重新设计。
据了解,175米是三峡大坝长期蓄水的正常设计水位,当长江遭遇万年一遇的洪水时,坝区短期内流量达到60000立方米/秒时,水位能达到180.4米,这意思是说洪水流量过大,重庆与三峡库区水位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要比三峡标准水位要高了5米多,如果再加10米,水位接近200米左右。

参考:
暂且不说三峡大坝加高十米的设计能否完成,单纯从加高后的作用来讲,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因为中下游洪水更多是自身流域原因,而不是三峡大坝的原因。
三峡大坝在阻挡洪水方面,不是说完全封闭长江干流,也不可能围住上游全部洪峰,而更多是对洪峰进行蓄水调节,待下游洪峰过去以后,再开闸放水。
而像今年这种情况,长江上游也有洪峰产生,三峡大坝不可能一直不开闸,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每分钟泄洪流量,给下游洪峰消退争取时间,超过警戒水位后,不管下游情况如何,也只能开闸放水。
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长江流域洪水,很少发生在上游西藏、四川、重庆境内,即便这些地区降雨量增大,在天然河道束缚下,也很少能影响到沿岸城市,整个长江上游的落差有6000多米,地表径流增大后也很快就能依托落差汇集到长江。
真正洪水不容易消退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宜昌过后到入海口的落差不足100米,洪水漫灌全流域,即便三峡不开闸,自然消退也比较慢。
而从三峡水利综合作用上来看,加高十米牵扯的因素太多,不但包含坝体科学设计参数,也关系到船只通航。
三峡通航依靠的是五级船闸,水位抬高则意味着船闸也要相应增加级数,当前船只过三峡要3个多小时,增加后时间可能要延长至4小时、5小时,这在当前讲求时间成本效率的年代,显然并不可取。
最后就是涉及到沿岸搬迁,当年围绕三峡大坝建设,整个库区搬迁人口有110多万,坝体加高十米,则意味着整个三峡库区水位上升十米,淹没区将呈倍数增长,涉及搬迁人口可能增加两倍、三倍,这些都需要投资成本来弥补的。
总之,围绕三峡大坝建设,当年众多专家经过了24年论证,方案肯定是最优的,这么浩大的工程量,可能增加半米都要额外付出太多。

参考:
今年,南方地区多地遭遇特大降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等受灾严重。
而每次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时,人们就会指责三峡大坝防洪不利,认为三峡大坝没有发挥出防洪功能,还有人问为什么不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慢慢来分析。
三峡大坝的高度三峡大坝有两个高度,一个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三峡大坝高185米,其实185米并不是三峡大坝的实际高度,而是以长江吴淞口高度为参照的高度;
从水下地基到坝顶的实际高度只有181米。
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将三峡大坝的高度统称为常用的185米。
之所以修建到185米,是综合多种因素考虑的结果。
当初工程师们在设计三峡大坝工程时,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低坝,高160米,正常蓄水位是150米。
优点是水库的面积小,当地移民少,投入经济较少,但缺点是防洪效果不好,且对通航条件提高不大。
第二种方案是高坝,坝高超过200米,其中正常蓄水位达到200米。
优点是蓄洪量大,发电量多,能够提高通航条件。
但缺点也很明显,投资十分巨大,需要移民数量多,水库淹没的面积也较多。
第三种方案是中坝,坝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优点以及缺点介于两者之间。
我国综合了各种方案,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中坝,该方案既能够保证发电量,通航等,又能够最大可能的拦洪、蓄洪。
而且投入的经济、移民数量均在我国可承受范围之内。
之所以没有修建更高的大坝,是因为当初我们在修建185米的三峡大坝时,将三峡水库周围的120人进行了移民,而这120万人涉及到的安置费,就业等问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虽然高坝发电量大,有利于通航,但高坝可能会移民更多的人,占用更多的土地,耗资过大,而修建三峡大坝时我国经济还没有腾飞,所以将三峡大坝修建到200米的高度,对当时的我国而言非常吃力,因此排除了。
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虽然很多人认为三峡大坝并没有发挥出防洪水平,比如:今年长江下游地区仍旧有多地发生洪涝灾害。
但实际上,如果不是有三峡大坝,那么今年洪灾的影响范围将会更大,损失将会更严重。
长江最近这些年遭遇的超大洪水,要数1998年大洪水,在宜昌站测得最高洪峰值约6.4万立方米/秒,而今年三峡大坝的“1号洪水”的洪峰达到了5.3万立方米/秒,但是为了保证下游安全,三峡水库将出库水量调整到3.5万立方米每秒,多余的洪水全部拦截在水库中,削减了流向下游的洪水。
随后几天,随着长江下游地区降雨量增加,三峡水库又减少了出库水量,出库水量控制在了1.9万立方米每秒。
截止到12日,三峡水库从月初共拦截洪水约30亿立方米,相当于210个西湖的水量。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那么长江下游地区受灾将会更严重,损失将会更大,伤亡率将会更高。
长江下游为什么会有洪灾?
长江下游之所以会有洪灾的发生,其实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结果。
首先,长江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一旦离开河道,将会向周围地势较低的地方流淌,淹没周围大多数地区。
在过去,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作用就像是水库一样吞吐洪水,保证了洪水不会肆意流淌。
但随着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增多,人们开始将周围的湖泊改造成了农田,还有一些地区围湖造田,使得一些小型湖泊直接消失,大型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虽然长江下游有许多水库,但是这些水库和天然湖泊相比面积有限,能够容纳的湖水有限。
在常规年份,人们侵占湖泊土地的副作用并不会凸显出来,然而一旦当年降雨量较多,长江下游地区将会因为缺乏湖泊的吞吐而导致洪水四溢。
比如:近日监控显示,鄱阳湖水域面积达到了4403平方公里,同期水域面积只有3510平方公里,今年鄱阳湖面积为10年来最大,而这多出来的水域面积,就是淹没了周围的农田和房舍。
今年因为当地降雨量较多,河流无法及时将河水排泄出去而引发的洪涝灾害。
想要彻底消灭长江下游的洪灾,还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当地的排水系统,以及我们正在做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湖泊面积,以便应对未来之洪灾。

参考:
三峡大坝设计建成总高为185M,拦截蓄水最大的安全高度为175M。
每拦截蓄水高1M,水量即能达5亿M3。
如果拦水高度超过最大安全高度175M时,别说再增10M,就是增1M,也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若增加10M,则库容则要增加50亿M3(即50亿丅),坝墙和坝底的承压将大大超极限。
这不仅仅是安全隐患了,大坝将决口或决坝了!一旦决埧,下游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沿江两岸城乡,将水漫金山一片汪洋!
参考:
不可行,三峡水坝的高度已经是权衡利弊后的最大高度了,不能再加高了。
而且三峡大坝早已建设完毕,不能进行大规模改建了最近长江地区的洪水一直深深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湖北、安徽、江苏、江西四省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江西鄱阳湖周围已成一片泽国)面对着此次洪水,很多人都希望三峡工程能够力挽狂澜,保长江沿岸风平浪静。
实事求是的讲,在此次洪灾中三峡工程已然是尽力了。
但问题本次洪灾主要发生在三峡工程下游地区,三峡工程最多只能拦住来自自己上游的洪水,而对于下游地区强降雨造成的洪水,三峡工程鞭长莫及啊!(在进入6月份以后,整个长江中下游都遭遇强降雨,三峡大坝已经拦住了大量来自中游的洪水,但是下游的洪水三峡就没办法了)其实如果没有三峡大坝,本次长江的洪灾还要更加严重,因为三峡大坝拦住了部分来自中上游的洪水,已经为下游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若是没有三峡大坝,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洪水汇集到一起,麻烦会更大。
(在进入汛期之间,三峡大坝就早早的腾出库容,准备拦截上游洪峰的到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水利枢纽,三峡大坝的规模毋容置疑,大坝高度也最大限度了,不能再提高坝体高度了。
三峡大坝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轻洪灾,顺便发电,说白了就在汛期拦水保护下游沿岸城镇。
在三峡工程设计之初时,当时的坝体高度有三个方案:低坝、中坝、高坝。
低坝高度是160米,工程难度降低,迁移民众较少,但是防洪和发电能力有限,性价比不高,因此该方案很早就被舍弃了。
而高坝方案的高度是200米,这个高度在防洪、发电、通航的效益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大坝高度的提升,所淹没的地区也大幅扩大,涉及人口太多,因此这个方案也放弃。
经过反复权衡,最后专家将大坝高度定在了185米,这样既能最大限度的起到防洪作用,也能减小对上游的波及范围。
(三峡大坝库区)事实证明,185米的方案是最优的选择,200米的涉及范围太大了,如果真的将大坝增加到200米,一旦在洪水期间全力拦截洪峰,下游倒是没事了,上游可就保不住了,重庆估计要看海了。
(重庆朝天门码头)所以治理洪水不能一味的加高大坝,这等于拆东墙补西墙,保了下游却失了上游。
并且若想增加水坝高度,不能单纯地只加高高度,还要加大坝体厚度。
而三峡大坝早已建设完工,不可能再整体加高了,这样会损坏大坝的坝体强度。
长江水患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到建国之后,随着国家大力修建河堤和各种水利工程,长江水患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万里长江)不过水患可控不等于彻底消除水患,特别是长江这样的大河,在汛期经常是全流域普降大雨,不可能只靠一座大坝就解决问题,想彻底杜绝水患还尚需时日。

参考: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确定之初曾经形成了多套不同坝高的设计方案,而最终之所以选择修建大坝高度185米的三峡大坝。
实际上是经过了多方不断协商,反复的科学论证最终确定。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被称为三峡水库,三峡大坝选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长江段。
这里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上可以控制整个中上游三峡段水位,三峡大坝的修建为万吨货轮抵达重庆万州港提供了可能。
而下游则可以保护武汉、南京、上海、九江等大中城市不受洪水的威胁。
因此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承担着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发电、航运、农业灌溉、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生态环境需水和跨流域补水等功能。
三峡大坝的修建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湖北省和上游的重庆市。
我们都知道,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洪涝灾害频发,而海拔很低的湖北省荆江大堤段以及武汉市长期遭受长江流域洪水的考验,而重庆市则困于长江三峡之航道险峻而无法实现大型货船通江达海。
三峡大坝抛开选址和选坝址不谈,单单就大坝的高度便进行了多次论证和讨论。
实际上当时的水利专家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几种方案,分别称为高坝方案中坝方案和低坝方案。
但是水库坝高的增加,势必意味着三峡库区淹没面积会成倍增加,也就意味着会产生更多的三峡库区移民。
而如果大坝的高度再增加15米,整个重庆市都可能成为三峡水库的库区,而移民的数量很可能会从现在的110万上升到达到千万级。
而如果大坝的高度过低则无法起到防洪和航运的功能。
因为位于三峡大坝下游38公里处便有一个低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就是由于大坝的高度过低,因此几乎起不到多大的防洪作用,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实际上就是为了修建三峡大坝而做的一次现场实验。
因此为了打造长江流域为黄金水道。
同时为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调度发挥出重要性作用。
最终三峡大坝的大坝坝体海拔高度定为了185米(吴淞高程),而正常蓄水位达到了175米,设计洪水位达到了180.04米,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地起到错峰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等功能,成为了整个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控制性工程。

参考:
原创作品回答你三峡大坝在加高【10米】,三峡每的两侧水岸受灾会很严重。
三峡大坝加高,大坝两侧的水岸,就会被洪水猛兽侵袭,洪水就会流不进去三峡大坝内,或者洪水与三峡大坝的水持平。
目前,长江两岸的水位可能还在有升高的可能,时刻准备着抢险奋斗着。
三峡大坝升高大坝对上游的两岸持续带来隐患对三峡大坝不利。
受灾面积会更大。
因此,合理性的解困是重点。
如何,对付洪水猛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研究,如何摆脱洪水猛兽的袭击。
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
这次长江中下游湖北,南昌,鄱阳湖被大面积水淹属于百年一遇强降雨,可以说连水利专家们都始料未及……。
三峡大坝整体设计和蓄水功能在这次长江流域特大暴雨连续不断情况下,显然暴露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设计在湖北宜春位段是否真正的合理?
抗洪功能百年一遇提法是否过于乐观?
地球不断变暖情况下,世界气候异常情况下我们专家们是否有充分的估计?
长江中下游严重被淹除了气候异常带来的强降雨,还有没有其它方面没有充分估计到的问题?
必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水退以后,有关各方面一定会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包括如何应对明年,后年可能因大自然异常引发连年持续的自然灾害?
华中平原有不同于长江下游江南地貌,地属长江上游段仅仅一个重庆直辖市就有28万平方公里山地,特大暴雨中,这些山地如同海绵吸饱了雨水后就开始有高往低一泻千里,三峡大坝不仅仅要功能于这段位置的雨水和山水,还要截住从上游下来的雨水,按照这次特大暴雨量推算,在南昌段再建一个大坝也不够啊!雨水那里来的?
地球近几十年多余水量来自一个地方:南极冰山融化……。
地球加速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被太阳吸收后再向我们地球洒下来……,天上地下一起遥相呼应,如此下去,长江流域中游段应该再建一个三峡大坝……,但是管不管用啊?

参考:
2021年讨论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以截留更多的洪水(防洪),小本认为,这不可行!其一,长江流域(中下游)为什么发洪水?
长江流域的降水比较集中,降水量大,年径流量是黄河的17倍,上中下游雨季同步,而干流自西向东,支流南北对称分布,汇入长江也同步,容易形成洪峰;
三峡水库容量虽大,但对于年径流量,却微不足道,调节能力有限,还承担保障航运的职能,没法“包干”,只能调峰、错峰、削峰;
中游、下游,海拔低,地势平缓,落差太小,不利于行洪;
长江中下游的湖泊,特别是号称中华之肾的洞庭湖、鄱阳湖,近年湖面被侵占严重,湿地也大为缩小,对长江的调储能力严重下降,而洪湖、巢湖等,更是“封闭”得厉害;
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寸土寸金,干流的河道、湿地被侵占严重,个别江段形成行洪瓶径,却造成“上游”流速降低;
淮河大水不但与长江同步,主力还南下通过长江入海,形成事实上的“长江支流”,同样,太湖水的主力也是在长江口入海,事实上阻碍(削弱)了长江水在汛期入海的能力;
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森林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削弱,无论是支流,还是干流,都容易发洪水。
对于这些长江中下游发洪水的元素,三峡大坝鞭长莫及。
其二,三峡水库容量虽大,但对于长江年径流量,却微不足道,调节能力有限,这的确没法与黄河上游的几大水库(梯级开发)的库容相比(基本可以把黄河一年的径流量包干,调储能力异常强大)。
但上游金沙江段(包括支流)的梯级开发、乌江的梯级开发都正在进行,不但发电量大,而且库容调节能力也强,可以与三峡水库合作,降低三峡水库的调储压力。
也就是说,三峡大坝加高10米,增加50亿立方库容,这部分调储完全可以通过上游的梯级开发来替代。
其三,为什么三峡水库不学黄河上游的水库,实现年径流量的全调储?
也就是说,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中坝”方案,而放弃“高坝”、“低坝”方案?
这就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三峡大坝的高度,直接影响总投资、防洪效益、发电能力、通航能力、生态环境、库区淹没面积、移民搬迁量等,选择中坝方案(坝高185米,正常水位175米,短期内水位可达180.4米),已经是综合权衡了各种因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了。
小本是泸州人,当初听说能淹到合江境内(高坝),还白高兴一趟呢。
一句话,四川盆地的川南谷地,淹不起。
其四,三峡大坝已建成运行,今天再来加高10米,从工程安全上讲,是不允许的,这让大坝的坝基、坝宽、坝高失去比例,溃坝风险提高,会威胁下游近半个中国,谁也担当不起,总不能让下游几亿人头顶一颗炸弹过提心吊胆的日子吧;
从工程量(工期)上讲,参照为了南水北调搞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工期,这个起码要10年
其五,三峡大坝已建成运行,水库水位线
其六,三峡大坝已建成运行,通航的五级船闸也建好,如果水库水位提高,还得增加船闸的级数,一方面不好重新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会让翻坝过闸的成本大大提高。
其七,如果三峡大坝加高10米,增加50亿立方库容,就是50亿吨,对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将形成较大压力,产生地质灾害,甚至会产生应力地震;
另外,库区水位提高10米,淹没的城市、工厂,会产生较大的化学污染,这对生态环境又是一次伤害。
小本认为,虽然把三峡大坝加高10米以截留更多的洪水,虽然能产生较大的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但相对于庞大的经济成本、人口迁徙、较长的工期、复杂的安全隐患、生态环境破坏,还是弊远大于利,是不可行的。
这是小本的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这事儿值得吹一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