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哪些让你佩服的传奇人物

在民国时期,能让本人佩服的人,有很多,但为了不和别的师友回答重合,尽量说几个别的师友没说到的,以民间人士为主,王亚礁,这

参考:
林纾,据说他本人不懂英语,法语,但却翻译了《茶花女》,他靠听别人说的,而后再写成中文。

参考:
名字记不清了,就是袁世凯的那个不着调的儿子、拿金银财宝换裸体画片和照片那位。

参考:
要说民国时期最令我佩服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非杨度莫属。
杨度,字晳子,湖南湘潭人,晚清大儒王闿运的弟子。
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结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后又留学日本,与黄兴、蔡锷、汪精卫、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杨笃生等人交好,并曾与孙中山“聚议三日夜……畅言无隐。
”虽与孙中山政见不合,但却促成黄兴与孙中山相识。
杨度归国后,在袁世凯等人的运作下,成为了晚清的宪政专家,袁世凯的知遇之恩,让杨度从此成为袁世凯最心腹的幕僚。
当袁世凯被贬回乡之时,偌大的京城,只有杨度等少数几人为其送行。
辛亥革命后,清廷为让袁世凯出山收拾局面,派杨度前往河南游说袁世凯。
但杨度却趁机劝袁世凯静观其变,最终清廷不得不加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兼管前线军事。
袁世凯不久便逼清帝逊位,并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杨度内心一直认为君主立宪才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因此,当袁世凯筹备称帝之时,杨度便积极为袁世凯奔走,成立筹安会,发起各种请愿活动。
然而,袁世凯称帝后却引起全国骂声一片,杨度也被好友梁启超称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一片骂声中去世,据说其死前曾大呼“杨度误我!”袁世凯死后,杨度反思了自己的思想,终于认清帝制确实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了,于是开始转向共和。
当张勋邀其参与复辟时,他拒绝了张勋,并发表了“反对张勋复辟公电”,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电孙中山和上海《时报》,指出此次复辟的荒谬,同时警告张勋和康有为“及早收束,迅自取消。
”当孙中山积极筹备北伐时,陈炯明却炮轰总统府,发动叛乱,并试
孙中山急电杨度,请其设法阻止吴佩孚与陈炯明联合。
杨度直奔保定,找到曹锟,极力劝说曹锟反对吴佩孚与陈炯明联手,北伐军最终才免受灭顶之灾。
为感谢杨度,孙中山邀杨度在上海会面。
杨度与孙中山深谈后,表示愿意跟随孙中山加入共和行列。
孙中山要求杨度发表一个公开声明,过去的政治观点进行一下检讨,以堵国民党内其他人之口。
但杨度不愿承认过去的错误,因此没有加入国民党。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既然杨度不愿加入国民党,孙中山便把杨度介绍给了李大钊。
在李大钊的引导下,杨度开始接触《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他开始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打入军阀内部,游走在张宗昌、曹锟、张作霖之间,为革命做着自己的贡献。
当杨度得到张作霖要到苏联大使馆抓捕李大钊的消息后,急忙通知了李大钊。
但李大钊犹豫之间,错失了最佳逃走时机,落入了张作霖的魔爪。
为了营救李大钊,杨度耗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并且把房子都卖掉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李大钊牺牲后,杨度决定加入共产党,他认为,如果自己是一名党员,李大钊就不会对自己的情报将信将疑,就可以避免牺牲。
但杨度只认识李大钊一个党员,为了寻找党,他只身前往上海,一边卖画,一边寻找组织。
在这期间,杜月笙频频向杨度示好,不但送给杨度一套别墅,每月还送上五百大洋的月敬。
不久之后,杨度结识了一个叫王庸的湖南老乡,并通过王庸见到了伍豪。
事实上,王庸便是陈赓,伍豪则是周总理。
在他们的影响下,杨度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主张等都有了详尽的了解,他决心追随党进行革命。
1929年1月,在周恩来和潘汉年的介绍下,杨度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秘密党员。
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五十多岁的杨度迈出这一步,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此后,杨度凭着杜月笙的关系,上海混得如鱼得水,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比如曾营救过任弼时,协助特科处死过叛徒等。
1931年9月17日,杨度去世,死前嘱咐好友董健吾替他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1975年10月7日,久病的周总理给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带话说,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一直被定性反面人物的杨度:“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参考: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出生于贫困的上海贫民区,从一个小瘪三,通过吃好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
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上海皇帝。
1927年参加了4.12反革命政变,杜月笙利用帮会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残忍的屠杀了工人领袖汪寿华。
但是杜月笙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抗战爆发后,杜月笙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积极的支持抗战,暗杀汉奸,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战争胜利后,由于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杜月笙害怕回到上海后遭到报复,至死也没有再踏上他日夜想念的上海滩,最终病逝于香港。

参考:
辜鸿铭,拖着大辫子讲英国诗的大师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
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