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日战争中能力不济的孙元良能一路高升
第一,孙绝非能力不济;
第二孙绝非一路高升。
作为黄埔一期生,孙在抗战前已经身经百战,这才成为88师师长。
淞沪会战中,88师表现极为出色,但人员伤亡巨大,退到南京仍然有很大人员缺口。
蒋介石为了安抚这几个损失惨重的德械师,将他们提升为军,不过实际兵力只有1个师,孙由此成为军长。
但南京保卫战中,88师和敌人血战在雨花台等地,3个旅长牺牲2个,官兵仅有2000多人主要是伤员先期撤走,其余基本都死在城内。
孙自己躲进安全区,辗转回到部队。
这无非厚非,部队已经不存在了,设法突围是应该的。
不过,由于国内舆论原因,孙被暂时禁闭,直到1939年才恢复军长职务。
之后直到抗战结束,包括在独山增援中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孙是军长,没有再升职。
可以看到,孙的仕途并不顺利。
至于能力上,孙能够当时中央军精锐中精锐德械88师师长,就说明他绝非草包。
根据88师在淞沪和南京的战斗来说,战绩突出,歼灭大量日军,孙指挥得法,是难得的人才。
为什么我的知道的孙却是另外一
因孙特别长寿,他一度成为黄埔学生会的领头人物。
孙这人性格耿直,毕生致力于澄清国军抗战的功绩。
他有句名言:说国军消极抗战,天理难容。
为此,他曾经得罪过香港著名左派人物,也拆穿过名声极臭的台湾李敖。
李敖为了黑918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伪造所谓的铣电。
被孙拆穿以后,李敖理屈词穷,改为对孙的历史进行曲解以人身攻击。
李敖的种种观点不是历史事实,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孙在淞沪前线指挥部强奸女学生一样,稍有智商的人就知道不可能的。
李敖的这些东西,在台湾香港均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允许自由辩论。
所谓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越清楚。
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地方,李敖和香港周姓学者这套谬论却广为流传,这就值得深思了。
参考:
《八佰》中第88师师长:陆军中将,第5绥靖区、第16兵团司令长官孙元良。
关于孙元良将军,很多人认为他好色、贪财,又以善于逃跑闻名,能媲美清末的逃跑总兵叶志超,是个草包将军。
孙元良年轻时投身革命、加入黄埔,作战勇猛,以战功一路升迁旅长。
一二八战役中,率部在庙行镇击退日军,被誉为国军击败日军的第一次胜利,并荣获宝鼎勋章。
1937年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孙元良率德械第88师是第一批到达上海战场的部队,并最后撤退:以守卫四行仓库闻名天下。
因此孙元良对抗日是有功的。
1948年孙元良任第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其兵团在陈官庄首先被歼灭,孙元良单身成功出逃。
战役还在进行,孙元良已经在南京受命重建16兵团了。
1949年孙元良到了台湾,弃军从商,在日本开过面馆、高雄某针织厂担任董事长,写了回忆里《亿万光年中的一瞬》。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去世,享年103岁。
孙元良是为数不多的黄埔一期生、浙江人,一路凭借战功升迁,并非不学无术。
孙元良(1904-2007年),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父亲是晚清知县。
早年在私塾就学,勤奋读书,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孙元良早年追求进步、投身革命,1924年受李大钊举荐,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他外形俊朗、风度翩翩,开学典礼被选中作了礼仪兵,引起蒋介石注意,便记住了他。
孙元良毕业后在第1军第1师任连长、营长、第1团团长,参加过东征、北伐。
那时候孙元良作战勇敢,是靠战功升迁上来的,并非无能之辈。
1926年北伐,第1军贸然攻打南昌,得手后大肆寻欢作乐,孙元良亦在酒楼喝花酒。
孙连芳部连夜反击,孙丢下防区牛行车站的部队率先逃跑,南昌门户洞开。
事后程潜令孙元良团向东警戒,掩护主力部队集结,但孙却拒不执行命令,继续逃跑。
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要依照革命军人连坐法将孙元良枪毙。
后在何应钦、薛岳等人劝说下,蒋介石念其忠心耿耿,最终法外开恩。
孙元良拿着叔父孙震赠送的十万大洋,东渡日本留学镀金,就此因祸得福。
一二八上海保卫战,孙元良表现可圈可点:率部击退日军进攻,享誉国际。
1928年,孙元良从日本回国,任第1师1旅旅长;
1932年任259旅旅长,率部参加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战争,在庙行镇击退日军,被国际评论誉为国军对日作战第一次胜利。
孙元良因指挥有方,荣获宝鼎勋章、升任第88师副师长。
1935年授陆军中将、88师师长。
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升迁算是很快了,除了胡宗南、关麟征等成为方面大员外,孙元良与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等军中地位相当,成为蒋介石爱将。
第88师由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1936年12月换装德系装备及执行德军训练,由师直属部队,两个步兵旅,两个补充团组成。
是当年国军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
淞沪战场,88师战车2连最后幸存的一辆坦克,向日军发起自杀攻击。
1937年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孙元良率88师第一批进入上海,最后一批撤离战斗。
孙元良调任88师副师长时,驻军武昌,期间与上海人吴懿辉结婚。
升任师长后,作为中央军嫡系,孙元良奉命借追击红军之名入川,驻军万县。
孙元良虽贪财好色、爱好打猎,但极其厌恶赌博。
加上第88师是模范德械师,训练、管理严格,因此在四川时的军纪和口碑不错。
1937年8月,军委会决心进行淞沪会战,调集全国军队。
孙元良第88师经船渡于12日第一批抵达上海。
次日淞沪会战爆发,88师作为主力冲在了最前面。
孙元良指挥88师将士奋勇作战,表现出色,一度与36师配合打的日军躲入租界。
由于整个战役战术的失误,迟迟未能攻下日军阵地。
随着日军援兵源源不断运抵上海,88师不得不转入防御。
11月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国军有被合围危险。
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各军撤退,并要求孙元良88师留守上海,以期待国际社会同情和
孙元良据理力争,建议有一部留守四行仓库,其余不做无谓牺牲,顾祝同接受建议。
孙元良要求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1营固守四行仓库,这就是著名的八百壮士。
孙元良因功升任第72军中将军长兼88师师长,撤出上海前,孙元良派兵到英国人扔下的仓库里,抢劫了大量面纱运走,在苏州无锡一带贩卖,可谓升官又发财。
孙元良在抗战中算是打完全场,总得来说功大于过。
12月10日,日第10军立功心切,扩大战火至南京。
第88师未经修整即参加南京保卫战,负责守卫城南和制高点雨花台。
经过两天激烈抵抗,终因兵力、武器、补给差距,12日上午日军夺取外围阵地、攻入雨花台。
88师262旅在中华门拼死抵抗之时,孙元良带部分部队意
不料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率督战队拦住去路,用机枪“劝阻”孙元良返回阵地。
孙元良只得返回,中华门被日军突破后,他抛下部队,独自躲入某国使馆。
88师群龙无首,很多官兵无法过江,成了俘虏后被日军残杀,余部退往武汉。
这次孙元良做的太过份了,88师残部在旅长廖龄奇带领下,联名上书要求将其枪毙。
孙元良知道不妙,拿出20万大洋上下打点,好在战乱之中众说纷纭、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没有受惩处,军委会只是将孙元良、宋希濂等一干将领撤职了事。
孙元良被安插到到孙殿英系统担任集团军副总司令兼29军军长,再也没有掌握中央军嫡系,被蒋介石凉在一边。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顽强抵抗,其余部队一溃千里。
日军兵锋直指离重庆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
孙元良所部29军91师在严令下正火速驰援。
11月30日夜,91师搜索部队与日军前锋遭遇。
12月1日,91师在美机配合下,依托黑石关、白蜡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击日军13师团104联队攻击。
日军104联队于是以第1大队迂回,次日进入独山。
独山守军放弃了大量军用物资,四散溃逃。
日军占领独山后,认为战役目的达到,逐主动后撤。
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率部“克复”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
以此“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1945年5月,日本已日暮西山,孙元良的29军在局部大反攻中,一路克复河池、德胜、宜山、中渡、永福等地。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后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为扩充力量,孙把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伪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治安任务。
同时借收缴敌伪财产之名, 大肆搜刮。
1946年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
内战中孙元良兵团士气涣散、战斗力低下,因突围失败而溃散。
1948年初,蒋介石认为川军孙震作战不力、保存实力,于是想撤换孙震。
孙震推荐自己侄子孙元良,日后还能影响部队。
蒋介石认为孙元良是黄埔一期,就顺手推舟同意了。
孙元良得以执掌兵权,出任16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前,孙元良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
是徐州剿总下辖的4个主力兵团之一(其余为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但属于战斗力最弱的一个。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所主任杜聿明。
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被围。
孙元良兵团北上驻防徐州,掩护邱清泉、李弥兵团救援黄伯韬。
结果宿县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
国防部命黄维12兵团向徐州行进,准备夺回宿县,却在双堆集陷入中野包围。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被迫带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
由于蒋介石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在永城地区陈官庄被华野包围。
三个兵团中,孙元良兵团最早奔溃,其本人化装成低级军官,逃出了战场。
孙元良“飞将军”除了北伐南昌车站第一次逃跑,不杀反而因祸得福外,还有多次的临阵逃跑记录:1937年11月9日,日军突破苏州河,国军除104、105、106等师比较镇静外,余部皆溃不成军。
孙元良带着几个卫士丢下部队逃跑,直到苏州才将参谋部重新集结起来。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
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
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广继续作战。
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飞不通知部队,再次独自逃跑,躲入南京外馆。
1948年淮海大战,徐州剿总主力三个兵团被包围在陈官庄,杜聿明下令各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
孙元良指令16兵团所部分散突围。
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
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 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
覆没碾庄的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蒋介石为何重用多次战场逃跑的孙元良?
勇敢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孙元良多次在战场逃跑,为何还屡屡得到重用,不断升迁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用人方式独特。
蒋介石用人是黄浙陆一,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或保定陆军大学毕业,尤其是黄埔一期生,蒋介石视为宝贝。
而孙元良正符合标准,货真价实的黄埔一期生、浙江绍兴人。
孙元良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对蒋忠心耿耿。
在黄埔军校时,就是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成员。
黄埔一期生本来就少,很多人战死、有相当多人投共,“黄埔三杰”中两个半是共产党员,剩下来的寥若晨星,蒋介石还指望他们挑大梁,打江山呢!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点赞和
参考:
孙元良能力怎么样先不讲,但就升迁速度来说,他绝对算不上一路高升。
全面抗战第一年,孙元良官至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南京沦陷后,化装成难民,躲藏一个多月后只身逃出,后被蒋介石撤职。
1939年春,孙元良赴欧美游历,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赋闲状态。
也可以这样说,从1938年初至1940年底,整整三年,孙元良完全不在蒋介石的视野中。
我们要知道,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同期同学中最早当上团长的佼佼者之一。
全面抗战总共八年,他缺席三年有余,谈何一路高升?
孙元良重新获得蒋介石任用是1941年,负责中央军校高等教育工作。
此时,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学胡宗南、李默庵、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杜聿明、李延年等等,都己升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比人气死人,孙元良显然不被重用。
幸好日本陆士前期学长汤恩伯拉了他一把,抗战后期得已再次带兵,升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
1944年12月,日军深入贵州独山,但因补给线太长,大肆破坏县城、火车站后从容撤退。
孙元良率部进军黔南,跟在日军后面收复失地,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其实没打什么仗,等于捡了一个大便宜。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任重庆警备司令,混得马马虎虎。
直到1947年夏,他的叔叔孙震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推荐其当上了第47军军长。
不久,第47军扩编为第16兵团。
如果将此算作高升的话,我认为主要是
1948年12月,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单独突围,基本上全军覆没。
后在南京、武汉等地收容部分失散官兵,艰难重建第16兵团。
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之际,孙震飞往台湾,又把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一职交由侄儿代理。
1949年12月,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团副司令曾甦元率部投奔解放军,孙元良辗转奔赴台湾,从此淡出军界。
参考:
孙元良的运气很好,一辈子没有负过伤,各种荣誉、头衔都加于一身。
战争是军人的舞台,但这个舞台不像科举那么公平和刻板。
有人说他是逃跑将军,其实也不客观。
战争成败有很多时候跟机遇有很大关系,有些能打的将领不能赶上机会,于是一辈子就默默无闻过去了。
而有些将领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打了一场正确的战争,就迅速成名,可能他并不是一个悍将,机遇好就能成名。
孙元良是四川人,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和国民党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1924年毕业黄埔一期,但是在里面并不突出,也不是蒋介石老乡。
孙元良在军校中是个学霸:开学典礼上,孙元良作为仪仗队队员,有幸在大门口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
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加之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颇得校长蒋介石的器重。
1930年代,正好赶上了国民党整编,为了抵抗日本人侵略,孙元良赶上了好机遇,当时国府准备整编33个德械师,但是只整编完3个师,日本就打进来了,这三个是就是孙元良的88师,王敬久的87师,宋希濂的36师。
孙元良1924年黄埔毕业,1937年就指挥一个精锐师,在黄埔军中是上升比较快的。
1932年,孙元良作为第五军259旅旅长,随张治中参加了淞沪抗战,打过不少漂亮仗,逼得日军三易主帅,多次增兵,在此次一战成名。
孙元良抗日意志还是很坚定的。
八一三淞沪抗战,作为第一个拉上前线的三个德械师,不负众望,三只小老虎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其中孙元良率领的88师坚守闸北75天寸土未失,最后才随军撤退。
这时还涌现出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大军后撤,日军围攻的艰难时刻,谢晋元团率领的400多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达四天四夜,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南京保卫战,非常惨烈,全师官兵牺牲六千多人,此后他升任29军军长。
日寇侵略我国最深入腹地的一仗贵州独山战役,以及以后驱逐日寇出贵州的战斗,主要就是由二十九军打的。
抗战胜利后,原来川军组建为两个集团军,抗战中川军几乎参加了正面战场所有大型战役,一改川军往日形象。
可是在蒋介石心中,川军永远是杂牌军。
所以战后蒋借整编部队之机,将川军组成的第22集团军司令官、川军元老孙震明升暗降,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孙震自己坚决不干,蒋介石只好妥协,派既是孙震侄子又是自己学生的孙元良出任四十七军军长,统率二十二集团军的两个军,即四十七军和四十一军。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消解了一部分战斗力。
可是由于是川军组成,始终不被杜聿明、邱清泉等蒋介石嫡系信任。
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由于怕被抛弃当炮灰,就擅自突围,最后侥幸逃脱,去了台湾,于2007年去世。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
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孙元良在生前有长寿将军、逃跑将军之称,这和其传记有出入,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1、革命青年有理想,北大预科到黄埔孙元良出生四川,叔叔是川军重要将领孙震,有这层关系,躺着都能拿个团长、旅长。
显然这不是他的目标。
(颜值确实不错)读书上学才是王道,一路考出来到北大读预科。
乱世从军征战,扬名立万,改造国家对于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张灵甫、孙立人、黄仁宇都是如此。
经过北大
与关麟征、陈赓、杜聿明、侯镜如在一个区队。
高人一等的文化水平,仪表堂堂的容貌,这两年自然很容易脱颖而出。
(家世好经费足也很重要)。
在这里获得蒋介石的赏识,薛岳、刘峙也很赏识他,这也是能在南昌兵败活下来的原因。
2、军阶是战场打出来的在前期,东征、北伐,孙元良达到了团长。
南昌一战,改变了王柏龄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至少暂停了两年。
留日归来后,任警卫旅旅长。
一二八抗战,率259旅对日血战,战后因功升为88师师长,获宝鼎勋章。
在之后,全军装备德械,与36、87、88、教导总队成为蒋仅有的德械精锐部队。
在淞沪会战,与日军多次血战,88师多次整补,谢晋元将军就是88师的团副,率部守四行仓库,因功在战后升为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
南京保卫战表现不佳,躲在难民区,后来千兴万苦回到国统区,然后就雪藏了。
之后,到豫湘桂会战独山作战才被想起来,解放战争期间统领其叔的部队参加淮海战役覆灭。
相对而言,他的从军际遇与他的同学差很多,尤其是抗战中,大家迅速升迁,杜聿明直接形成自己的军事派系。
总结:孙元良的军功是自己挣来的。
其家世、知识、人缘在其命运中确实起了较大作用。
至于其军事能力,确实一般般,绝非名将类型。
那你说孙元良黄埔一期生毕业,在当时算不算是稀少?
当年统 治并不牢固,军阀都是表面依附,孙元良是浙江人老蒋的同乡,你说如何不受到重用?
孙在打日本前也可以说是也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能当精锐88师师长,底下都是精兵强将,能压得住阵脚,这就非一般人能做到。
与精锐日军血战,这实战经历也不是多少人和将领有。
那时候不是他溃败,是大多数国军都溃败,比的是谁败的轻一点。
大多数将领,多数打交道的都是日本的二三流部队混成旅团一类的和将领,能和日军甲种野战师团交手的,都是悍将。
再有就是圈子问题,圈子决定命运,大家想想凡是黄埔一期,有混的差的吗?
有,也是相比他们一期的来讲,比其余人还是好的多。
和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这些人都是同学,只要他活着,不是能力特别差,混的就不会差到哪去。
何况孙后来好像是赋闲了一段时间也不短,有几年,应该是打了败仗也有影响。
额外说点题外话,国军历史上有3个72军,第一个是以孙元良88师为基础组建的,军长为孙元良,南京保卫战后该军番号被撤销。
第二个是第30集团军第72军,军长由王陵基兼任。
第三个72军为1949年在四川重建,隶属于第22兵团,军长为郭汝瑰(^_^)。
抗战后72军整编为72师,师长为杨文泉,47年归属王敬久,在泰安被华野全歼。
整编72师又重建,归第一绥靖区。
余锦源为师长。
48年编入区寿年的第7兵团。
淮海战役时恢复72军番号,余锦源改任军长。
参考:
淮海战役中被消灭的孙元良兵团,也就是十六兵团,当时本来下辖三个军,四十一,四十七和九十九军。
但是,在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奉命北上徐州的时候,九十九军留在蚌埠了,只有四十一和四十七两个军。
后来被歼灭的时候,也是只有这两个军。
这两个军也都是川军出身,四十一军出自孙震原来的部队,四十七军是原来邓锡侯和李家钰的部队合编而成的。
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个军分别被改编为整编四十一师和整编四十七师,孙震驻地在郑州,这两个整编师也就跟着孙震在郑州,后来先被合并组建了整编四十七军。
到一九四八年,国军在中原战场一败再败,已经无法支持,于是国军被改编为若干机动兵团,其中整编四十七军就被改编为国军第十六兵团,九十九军被配属给十六兵团参战,驻地仍然在郑州。
但是国军统帅部对孙震不够信任,于是把孙震升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明升暗降,目的仍然是为了增强对孙震手下的部队加强控制,以增加统帅部能够直接控制的部队数量。
孙震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只好临时决定推荐孙元良担任兵团司令官。
因为孙元良是孙震的侄儿,所以孙震比较信任。
而孙元良又是黄埔一期生,所以统帅部也同意这个安排,孙元良就从重庆赶到了到了前线,孙元良就这样临时被抓来指挥一个兵团。
这个情况和黄维一样。
黄维也是在抗战后期就脱离了一线部队,在编组兵团的时候白崇禧反对胡琏担任兵团司令,才临时把黄维拉出来担任兵团司令官,就是为了派系平衡。
济南战役之后国军在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于是统帅部决心放弃郑州,开封等地,退守徐州,以拱卫南京。
这样十六兵团去哪里就成了一个问题。
当时华中剿总白崇禧和徐州剿总刘峙都曾派人拉拢孙元良,孙元良本来是想退往华中战区,跟着白崇禧混,但是却临时被统帅部抽调到了蚌埠,准备参加徐蚌会战。
到蚌埠之后,国军又准备依托徐州进行决战,又把孙元良兵团北调宿县,以保护津浦线,保障徐州作战的交通线,因为此时国军统帅部认为中野对徐州侧背交通线的威胁很大,需要重兵集团防守。
但是国军向徐州撤退的时候,黄百韬兵团被围,原本奉命卫戍徐州的冯治安兵团出了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徐州一下空虚了,刘峙惊慌失措,于是又将孙元良兵团紧急调往徐州担任城防。
十一月底,国军统帅部要求解救黄维兵团,十六兵团奉命向南进攻。
从蚌埠北上开始,十六兵团就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大小战斗不断,也有不小的损失。
杜聿明从东北回到华东战场后,说服国军统帅部放弃徐州,邱清泉孙元良和李弥三个兵团先经萧县,永城,涡阳,退往阜阳,再依托淮河进行决战。
结果刚开始撤退,部队的建制就乱了,才走了一天多,部队就在青龙集和陈官庄一带停下整顿了。
这时候接到统帅部命令,又要求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去救援黄维,于是临时改变了行动方向,转而向南攻击。
杜聿明叫苦不迭,早都说了打就不能撤, 撤就不能打,千万不能拉出来再打,结果现在却成了拉出来再打。
向南进攻时杜聿明集团实际上已经被华野包围了,但解放军兵力不足,所以杜聿明集团仍有机会夺路而逃。
杜聿明想走,但是不敢负责任,召集邱孙李三个兵团司令官开会的时候,最后议定还是遵令去救援黄维兵团,于是部队改为品字形部署,邱清泉兵团在前面进攻,李弥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在后面掩护侧翼安全。
杜聿明集团打了一天毫无进展,于是又决心突围。
突围的时候又改为分散突围,李弥兵团向东突围,邱清泉兵团向南突围,孙元良兵团则向西突围。
商量好了之后,三
邱清泉和李弥各自回到兵团司令部,很快就发现分散突围其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并没有实际行动。
只有孙元良兵团下定决心要分散突围,并且要求部队马上开始做准备。
孙元良兵团回到兵团司令部之后,在下达分头突围的命令时明确规定,电台不再接受指挥部发来的消息,电话线马上掐断,不与其他友邻部队联系。
而且孙元良要求突围的时候以营为单位,在一些军长和师长的反对下,才要改为以团为单位进行突围,并且马上焚烧了多余的物资,破坏了无法携带的重型装备。
突围之前,孙元良命令部队把炮弹全都打光。
到了十二月六日傍晚,孙元良兵团阵地上炮声大作,隔壁阵地李弥一听就拍桌子大骂,孙元良这个狗杂种,要逃跑了!结果突围刚一开始,整个部队就完全乱了。
孙元良兵团的乱兵在经过邱清泉兵团的防线时,邱清泉兵团的士兵对孙元良兵团的士兵直接开枪,阻止突围。
经过交涉之后,有一部分部队走出了邱清泉兵团的防线阵地,只有马上找到了解放军的枪炮阻击,只有一个师逃出去了,最后发现自己完全处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只好投降了。
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北上开始,一直在进行战斗,而且屡次被解放军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在经过被包围出去的两天,解放军不断试
所以到突围之前,这辆兵团大概只剩了32,000人。
而在突围之后,重新收容起来的孙元良兵团残部只有六七千人。
孙元良本人倒是逃出了包围圈,而剩下的六七千残部又被改变为122师,编入了的74军,参加了淮海战役之后的战斗,直至被最后消灭。
参考:
说孙元良能力不济的,不知是从哪里看到的历史,得出这样的结论?
813淞沪会战中,孙元良的88师是战斗最多的国军部队,也是最后撤离上海的部队(著名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就是孙元良部队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留下的后卫部队)。
作为淞沪会战的主力,经过三个月苦战,战前满员的超过15000人的88师,撤到南京时仅4000余人了,营级
在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的88师成建制的部队都拼完了,以至于他成为光杆司令,最后化装逃出南京,而这就是他能力不济的真相。
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原88师的幸存官兵仅不到2000人(含四行仓库的“800壮士”),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之前撤下战场的伤兵。
一寸河山一寸血啊!如果说什么能力不济,那是国力不济。
更多内容请
孙元良一路高升最初是在北伐之前,作为黄埔一期生,孙由于相貌堂堂颇得老蒋喜爱,加上其又是老蒋嫡系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所以毕业后一路高升,早早就当上了老蒋嫡系中的嫡系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这个时候黄埔三杰中以第一名毕业的蒋先云也才是司令部机要秘书,后来才出任补充第五团团长,而救过老蒋一命的陈赓才当上营长而已。
结果南昌一战,孙元良绣花枕头原形毕露,在孙传芳部反击下弃部而逃,气的老蒋要枪毙他,但是最后又放他一马,还送他去日本镀金学习炮科。
孙元良(中)相貌堂堂,一度颇得老蒋看重日本回国后孙元良再次步步高升,从炮兵营长开始一路干到88师师长,然而抗战中除了淞沪战役升了军长之外,再未晋升,直到解放战争1948年,才高升接任兵团司令。
孙元良以平庸之资,弃军之将还能屡获高升,基本全凭出身和政治,孙元良是川军元老孙震亲侄,又是黄埔一期生,还是蒋介石在黄埔的嫡系孙文主义学会骨干,对老蒋忠心不二,所以南昌战役之前一路高升甚至比黄埔三杰还快,南昌战役虽然原形毕露,气的老蒋要枪毙他,但是一方面他毕竟是黄埔一期,对老蒋又忠心耿耿,另一方面看在他叔叔面子上,最后不但放了他一马,还送他去日本留学镀金,回国后又是一路提拔。
抗战南京战役孙再次露馅,被老蒋放过之后又一度被雪藏蹉跎,到抗战结束是集团军副司令(不值钱)兼军长(值钱)。
到1947-48年间,蒋要孙震交出部队,博弈之下,孙元良作为蒋的亲信弟子,孙震的亲侄子,作为两方都能满意的人选接了孙震的部队也就是后来的16兵团,再次高升。
参考:
纵横很早就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对孙元良的认识,纵横还是要说,这道题其实还是有失偏颇,有引导的趋向,让大部分人都把焦点集中在孙元良在淞沪会战等战场上逃跑的问题上,实际上,孙元良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
本应该一飞冲天的孙元良在纵横的回答中,已多次讲解过黄埔学员在国军中的地位,尤其是黄埔一期,更为重要的是黄埔一期中的浙江人,这几点孙元良全占了;
除此之外,孙元良长的眉清目秀,并且家学渊源,父亲是晚清的知县,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元良被选为仪仗队队员,可以说给老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本人又考入北大读预科,可以说,无论哪方面来说,都符合老蒋的胃口。
1926年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是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这个资历,就是照比天子门生第一人胡宗南也不逊色太多,但是,由于孙元良在北伐孙传芳的战役中,整个第一军都被孙传芳的部队反攻了,而孙元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撤退,该役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中最耻辱的一战。
这也是孙元良一辈子抹不掉的污点,但是,说句实话,军长和师长都那个德行,团长还能怎么样。
但是孙元良毕竟是黄埔一期,毕竟是黄埔老乡,后来被老蒋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兵,回国继续担任团长,1931年升任旅长,到1935接任俞济时88师的师长,第88师是国军的标准主力德械师,孙元良也算掌握精锐部队了。
但是,这并非一飞冲天,对于一个黄埔一期生来说,只能算作一般水平,之所以会有这般升迁,完全还是因为在战争中是有所表现的。
以孙元良的资历和能力绝对不算高升淞沪会战的时候,孙元良所部524团1营在四行仓库顽强阻击敌人,孙元良因此晋升为72军中将军长。
可以说,真是一飞冲天,完全可以和胡宗南、关麟征等黄埔的饺饺者比上一比,但是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基本就没有什么抵抗可言,负责整个南京包围的唐生智率先出逃,在一片混乱中,孙元良也不管三七二十选择了逃跑(孙元良自己说自己没跑)。
孙元良的出逃,自己的部队也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孙元良也差点被军法处置,所幸,孙元良黄埔的身份,让其没有受到什么处罚,但是此后也并没有高升,后来一度消沉,接近雪藏。
直到1944年在豫湘桂大败退中,独山陷落,重庆震动,当时孙元良率所部29军91师星夜驰援,阻击日军步兵104联队,克服独山,以此为契机,孙元良获青天白日勋章,得以东山再起。
大家请看,在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已经是精锐部队的军长,到1944年,七年之间,孙元良还是一个军长,并且所率部队远远不及当年的72军厉害。
因此,在抗战中一路高升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到1948年孙元良借其叔父孙震的关系,才接替孙震掌管第十六兵团司令,可以说,这真的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了。
活着就要承担骂名关于孙元良的低口碑,纵横觉得应该是一种现象,就是,只有死了的才能算作烈士,活着的,无论做多大的贡献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
孙元良这
没有勇于奉献,杀身成仁的精神。
这也正是孙元良后来到台湾之后一直遭受战败丧师之责的原因,老蒋这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战死的时候,老蒋说了一句:“黄埔精神不死”,实际上就是在讽刺那些黄埔将领贪生怕死,所以不死。
哎,活着就是一种累,背负点骂名和诋毁又算得了什么!
参考:
那是因为孙元良的形象被很多网络文章给带偏了!淞沪会战,著名的800壮士守四行仓库就是孙元良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