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
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在西安以及洛阳,除了南宋形势所迫把政治中心迁往南方,可是同时期的辽与金依然是北方。
后面的元朝、明朝一直到清朝,都不约而同的把政治中心放在了北方,这个不是巧合。
我们知道古代政治中心-国都,一般首先选择建在经济富庶地区,因为利于收税,以前的税主要是粮食,运输成本非常高,如果离经济中心太远,无形中增加社会成本。
比如殷商多次选择迁都,从亳迁藩,又从藩迁到砥石,直至迁到殷墟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主要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另一个选择国都原因是地势,选择在军事上易守难攻之地,像汉朝刘邦把长安定为国都,目的就是关中地区,退可守,进可攻。
另外一个选择国都目的是为了战略。
比如西周把自己的国都从宝鸡迁到西安,主要原因是文王开始谋划攻打殷商,需要把自己的都城迁到离殷商更近的地区,利于战争物质的准备。
还有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了攻打齐国,把都城从从山西迁到开封。
还有一种是把国都定在自己起步的地方,或者说自己势力最强的地方。
比如三家分晋时候,韩、赵、魏都把国都定在自己家族所在地,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
后梁的朱温把开封定为国都,这里是他势力最稳固,最强的地方。
也有为了摆脱旧势力的影响,选择迁都的,比如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山西大同迁移到洛阳。
武则天把国都从西安迁到洛阳,也是为了摆脱原有势力的影响。
原有贵族根系发达,一时之间很难铲除,只能选择迁都换个战场,但是孝文帝迁都玩大了,大同老贵族与洛阳新贵族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
北方的魔鬼当然很多朝代把国都定在北方主要原因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中国是一个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持续对抗的二元国家,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气候恶劣,如果遇到干旱或者极寒天气,导致牧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从而南下对农耕民族进行抢劫,我们看到从秦朝开始就北修长城,对抗游牧民族,只要北方有游牧民族,这个问题就一直无法解决。
这也是我们看到朱棣放弃南京,固守北京的原因,也是为了对抗逃往北方的元蒙游牧民族。
如果按照二元结构画一条线,你会看到这条线两边有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
特别是宋朝一直死磕的“燕云十六州”刚好处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地带,宋朝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于把自己的腹部暴露在对方刀下。
隋唐大运河国都在哪儿,战略重心就会放在哪儿,隋炀帝意识到经济重心的南移,但是战略重心依然在北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修建大运河。
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而不是其他的方式呢?
我们拿汉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后勤补给送到前线是1/10,也就是说路上要消耗掉90%。
再看看唐朝时期粮食的运输,30艘大船只要1000人的运输队伍,能运送200万公斤粮食,如果采用陆地运输需要7000辆马车,运送队伍至少需要一万人
隋炀帝想通过这种大运河的方式联通战略重心与经济重心,让南方的战备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北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隋朝修通的大运河,在唐朝时期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唐朝皮日休曾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另外《汴河怀古》中描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见隋唐大运河对于唐朝的重要意义。
在京杭大运河之前,隋唐大运河一直是重要的航运通道。
隋炀帝在修通大运河以后,把都城迁到洛阳,为什么要从长安迁到洛阳呢?
我们看到唐朝时期,当粮食运送到洛阳后,再通过黄河转运到长安,但是这段运输水域凶险无比,特别是三门峡段,落差大,暗礁多,中间耗损特别大。
在唐朝中后期,每当洛阳粮食不能供应到长安时候,朝廷贵族都来洛阳,因此洛阳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唐陪都。
我们看隋唐大运河,为什么还要修到北京呢?
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相连不就可以了吗?
上面我提到,战略重心。
因为北方有高句丽,这个曾经让隋炀帝夜不能眠的国家。
杨广曾经三次远征高句丽,动用了几百万人,而且这些主要的战备物质都是来自南方,甚至兵源大部分也来自南方。
现在很难说清楚,是因为修大运河导致隋朝的覆灭,还是攻打高句丽导致隋朝覆灭。
但是炀帝杨广的战略眼光却是独特的,能看到大的宏观形式变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操之过急,而且公关能力很差。
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本来是为了拉拢江南士人,但是在江南士人看来是极尽奢欲。
就这样,隋炀帝杨广本来可以建立与秦皇汉武一样伟大功业,但是因为这个CEO制定战略太急功近利,导致整个隋朝的覆灭。
参考:
关于历史人物,简单理解有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死亡了的人;
二是,时间上已成为过去时的事。
京杭大运河是13世纪元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朝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元大都为中心,绕过了洛阳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为了准确表达,这里使用全称“隋唐京杭大运河”,这自然绕不开隋炀帝。
隋炀帝倾一国之力开挖大运河,后世一直颇有争议。
有人说“贪恋美景方便江南选美”、有人说“耀兵江南自断大隋龙脉”等;
总之,都是因为隋炀帝修挖京杭大运河而引来杀身之祸,隋朝从“开皇盛世”传二世即亡国。
历史上隋炀帝究竟是不是这样?
隋唐京杭大运河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隋炀帝名唤杨广,“炀”是谥号,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其追加的,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恶谥”。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代的《隋书》。
唐代编纂《隋书》的目的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前朝皇帝会被贬的很低。
后世均沿袭《隋书》的说法,经过历代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杨广被定性为天下第一荒淫无道的皇帝。
史实上,杨广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实干家:20岁统率全军平定陈朝,实现天下统一,晋封太尉;
22岁与杨素平定江南叛乱,改镇扬州稳定江南局势,谦恭谨慎,礼贤下士,赢得朝野称颂。
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开凿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平定吐谷浑、东征高句丽,开疆拓土,加强南北交流,俨然一副天下雄主的做派。
隋唐京杭大运河,是将许多天然河流与历代王朝开凿的河道连为一体而成,全长1700公里。
分为四段:(1)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北京的“永济渠”(2)从洛阳出发沟通黄河、淮河的“通济渠”(3)从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的“广通渠”(4)北起江苏淮安直达扬州的古邗沟(山阳渎)。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要想开隋朝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
分裂时期,地方政权为大都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讲为隋开凿大运河做了准备。
「百度百科」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南北方疆域虽然实现统一,但是南北朝的分裂格局已经长达300多年,这种无形的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严重地削弱着一个刚刚走上统一帝国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首先,大隋都城长安居于西北一隅,为了加强帝国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彻底消除南北历史隔阂、真正实现从形式到精神上的统一,选择在南北结合地的洛阳营造一座新的帝国行政中心势在必行。
其次,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四方征伐,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的大量粮草供应,当时选择水上运输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中国地理水系都是东西走向,而人工开凿运河、沟通南北水运则是保障军事行动能否顺利实行的先决条件。
再者,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中下游平原区域是历代人口稠密、科学文化发达的地区;
而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却是物产丰饶之地,黄河自西向东的走向解决不了南北地区物质、文化交流。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和迁都同步进行的。
这点,足以表明隋炀帝杨广无疑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皇帝。
隋唐大运河是先辈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2014年,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义深远。
大运河申遗项目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参考:
隋炀帝人物简单介绍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等。
建京杭大运河原因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大运河利于交通,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唯一的一条贯通南北的水路。
南北大运河的沟通,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农副产品的交换与商品的流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运河不仅是京都粮食、物资主要运输线,也是商业交通的重要航道。
不仅淮南、江南等地的粮食、丝茶诸多产品从水路运来,北方的枣、梨、药材也由此路运向南方。
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利于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可以通文书、运士兵。
炀帝开通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以后,在政治和军事的控制上有了很大的便利。
但由于隋朝享国短促,大运河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
确实,南北大运河开凿后,有利于后代王朝特别是唐宋王朝对全国政治和军事的控制。
在此时期的统一局面与南北运河的畅通是分不开的,唐宋王朝每年都要组织民夫对运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疏浚,以保证运河的通畅,反叛者也常以断绝漕路来对抗朝廷,唐王朝对南北大运河之东北段——永济渠作了疏浚后,发挥运兵运粮的作用。
另外,唐王朝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就是通过南北大运河运送物资以备北军之费用的。
所以说,王朝是通过运河实现了多全国的政治、军事控制,由唐朝便可窥一斑。
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后世多又责难。
但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大运河历史功绩一点点显露出来了,这条全长五千华里,世界是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是中国真正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面也凝聚着具有高瞻远瞩真略眼光的决策人隋炀帝的一份功劳。
参考:
京杭大运河我觉得是一项不差于修建长城的创举。
长城的建立有限的抵御了外部民族的侵略。
而京杭运河联通这中国南北,它如果修建完成,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会让当时隋朝的经济更加繁荣发展;
在政治上也有着重大意义,京杭运河的建立可以大大缩短南北的距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
可惜的是修建的时间不对,明明可以是隋朝兴盛的源头,却成了灭亡的因子。
参考:
那真的需要穿越!很多人把隋唐大运河当成京杭大运河,虽有线路重合,目的地是不一样的。
一个给长安运粮,一个给北京运粮。
通州与洛阳的作用是一样的。
参考:
隋炀帝杨广,被后世描写成荒淫无道,好大喜功。
真实历史如何呢,杨广本人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其母独孤氏。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开凿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杨广本人,是英雄。
打击了高句丽气焰。
参考:
京杭大运河最早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到了隋朝将大运河南北贯通。
到了元代才全线贯通。
发挥价值作用最大是明清两朝。
提问者问到隋唐的大运河,那就说隋唐的。
隋唐为解决国都长安人口增长带来的物资供应压力,于是把关中东大门函谷关外的洛阳设置为陪都,类似门卫传达室,修大运河将物资集中在陪都洛阳,修了几个仓库,含嘉仓和回洛仓专门囤放物资。
如果长安需要就让处在门卫传达室的陪都洛阳通过广通渠运到国都长安,类似北京自产物资满足不了北京众多人口的需求,于是通过海运空运将物放天津港,天津也就成了直辖市。
毕竟首都的地价太高了,修一个太大的物资屯积场太费钱。
参考:
发展交通运输的重大工程,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丰功伟绩!
参考:
隋炀帝历来没有好名声,他被众多的史家们定为荒淫暴虐之君而载入史册。
连开凿京杭大运河一事,也作为他的“罪状之一。
开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有人认为隋炀帝劳师动众开运河,主要是“出于君主游幸之私意”。
他担任过扬州总管多年,对江南风光特别留恋,曾说:“我梦江都好”,连作梦都没有忘记去江南游乐。
为了能经常玩赏江南的风光,以及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有此举。
依据是:运河工程严格按照了能供御用游幸的要求进行,如开通济渠这一段时,规定水面开阔可通龙舟,两岸为御道,“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妃嫔、内侍、宫使、禁卫一应俱全;运河刚刚完工,这位暴君就“三游江都”、“三驾辽左”,顺着河道率众“游幸”。
其实开运河并不是隋炀帝游兴大发的产物,而是出于隋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联系,便利消运,充实财政。
因为到了隋代,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开发,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步南移,但面临的主要外患仍在北方,所以政治中心不能随之移动,这样,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二是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
隋代是继分裂了三百余年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但江南形势却一直没有安定,江南士族和少数民族不时举众反隋,巩固全国统一是摆在隋代君臣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控制南方的局面,开通运河就成了不可少的工程。
开运河是虐政吗有人认为,发起如此浩大的工程,隋炀帝不同大臣详加计议,专行独断,急徭重役,迫使许多农民离开田地,并遭折磨而死。
开运河是当时严重危害社会和人民的虐政。
据史籍记载,在开通济渠和永济渠时,规定完工期限不到一年,先后调集了河南、河北及淮北民夫各达一百余万,而沿线农户的所有男丁还不足这个数字,只得“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大量民工日夜在泥水中工作,致使有的满身蛆虫,不堪忍受,成批死亡。
在通济渠工程中,丁夫的死亡竟高达三分之二。
其实隋代运河并非炀帝一朝所开,炀帝时期实际上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疏通修理工作,为隋代的经济力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够承担。
开运河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作为隋炀帝本身来说,还是尽了应有的努力,比较注意节省人力物力的。
如开通济渠,就选择了行程较短的合理路线,且工程又分期进行,尽量减轻工程对社会生产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诏发河北诸军百万穿永济渠”,他想方设法调集了军队的力量开渠,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大运河的历史作用这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在开凿时确实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一经开通,对于繁荣经济,巩固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它促进了隋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由于得利于交通运输与灌溉的方便,使江淮一带的工、矿、农、林等方面,很快成为全国财赋集中的地区。
耕地与户口的增长,也较其他时期为快。
南粮北运以后,对北方人民也有好处。
结束语大运河在隋以后的一千多年时期里,对于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流域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带来了很多便利。
对于维护和巩固南北的统一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杜佑在《通典》中就对此赞不绝口:“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运漕商旅,来往不绝”。
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也说:“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参考:
只能说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大运河的开通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它真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直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
大运河还加强了中国的南边统一!
参考:
确切的说京杭大运河是在元朝修建的。
隋炀帝修建的是京城长安到杭州,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同时修建了连通东都洛阳到涿郡(治所在今北京)涿州的大运河 --永济渠。
元朝嫌永济渠太绕,就重新修建了京城大都到杭州的大运河 -- 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皇帝,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最后让李渊捡了个漏,坐上了庄。
他老爸隋文帝杨坚是通过北周静帝禅位得国,虽然比强抢温柔的多,名声也应该不会太好,但是历史上开创了开皇盛世,掩盖了这一污点。
隋文帝杨坚很好的诠释了“瑕不掩瑜”这一成语。
我们要分析隋炀帝这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主要进行了:修建大运河,修建并迁都洛阳,加强中央集权,北服东突厥,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改革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科举制度,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凡此种种,在加上隋炀帝给自己定的终其一生的“大业”年号,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野心,想要建功立勋超越父亲和前人的皇帝,想要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春秋史笔,想要毕其功于他这一世,完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秋伟业。
对隋炀帝有了这些判断后我们再来看他修建的长杭大运河(长安到杭州的大运河)的意
他修建大运河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方便享受。
造豪华宫室,造豪华游艇,哪一项不都用到了大运河的便利。
大运河的修建保证了宫室修建的进度,同时也保证了他乘船出游的浩大场面和舒适。
第二,稳定民生。
河运是最划算、最安全的运输方式,也能够将南方产粮区的粮食快速、大批量的运往京城平抑粮价,稳定民生。
第三,安定边疆。
由于突厥的强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的兵力。
修建大运河能够快速的将粮食、军备等物质运输到前线。
第四,繁荣社会。
运河的建成能够促进京城、南方和燕赵辽等地的经济来往,能够带动社会的繁荣发展。
第五,促进交流和传播。
运河的开通,把各地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促进各地区的交流的同时,还能够快速的把自己浩荡皇恩和不世的功绩传播到全国各地。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修建大运河是隋炀帝实现它千秋“大业”的根本原因。
大运河的建成对当时和后世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实现了隋炀帝当时的治国方略。
其次,对黄河的泛滥起到了一定的泄洪分流的作用。
然后,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最后,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历史浩浩汤汤,千年京杭大运河还在发挥它的功效,静静地服务着这片大地上的人民,而那些祸国殃民的都消失在了历史里,甚至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