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首先说呢,古代的战争很多不是这样的,可以说,在古代,大兵团的战争是非常的少的基本上到了西班牙和英国殖民的年代战争规模也不过就是数千人或者是上万人的规模而已。
而到了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清政府非常的重视英法联军,就调兵三万人,这是清军华北地区几乎是全部的家当了,和动辄几十万的规模相比确实相形见绌,可见,当年几十万规模的战争是很少的,不仅仅中国没有,西方也没有。
而为什么会有很多几十万规模的战争记载呢?
首先因为古代的文人,特别是史学家都非常的喜欢夸大其词,记得看过越南对明朝的战争,越南号称三千万大军,还有缅甸的正史《琉璃宫史》说蒙古三千万军队入侵缅甸,而缅甸抵挡不住亡国了,可见,古代的史官还是很喜欢夸大其词的。
而之前远古时代,没有农兵分离,所以,全国的男性都会被调集起来,运输粮食的,后勤的,做饭的,都属于士兵,而后来农兵分离之后,士兵数量急剧减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兵贵精而不在多。
而一直到了二战,几十万规模的战争才成为了现实,而当时的苏联尽管三千多万士兵,但是感觉还是古代全民皆兵的制度,正儿八经的职业士兵也就有十分之一都不到。
总之,古代的大兵团战争一方面是文人的夸大其词,第二就是因为当时没有进行农兵分离。
参考:
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人口基数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
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
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国家体制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
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
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
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
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
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
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
参考:
首先说一句,其实史书上动辄十万、五十万甚至百万大军的战争,真正在阵前拿刀枪和敌人对打的,可能就这么几万人,满打满算十几万人在一起对砍,已经是近乎极限了。
而且,史书上那些数字不可靠,很多就是文人的笔抖了一下,为文采好看随便写的。
参考几条史料:1、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
这里基本上是战斗兵力和后勤力量一比三。
2、《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
即使从关东等其他地区输出更加便捷,估计实际有效输送量也只有1-2%。
西汉的车运,根据《居延汉简》、《九章算术》数据,大抵一车可运25斛;
3、《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实际有效输送量记录比秦汉时期的记载要好上近8倍,但也不到10%。
这大概是因为秦汉到唐朝的八百年间,中原内地的道路交通、水运等技术条件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加。
如果唐军越大漠远征西域,那么只能削减出动的总兵力,或者因粮于敌,但在西域也没多少人口粮食可以供应大量的唐军士兵。
4、到了明朝,按照《武备志》的记录,人力车二人最多可运4石,牛车二牛二人最多可运14石,骡车10骡可最多运30石。
戚继光作运输车,八骡,车正1、舵工1、曳骡者8,车载弗朗机2,设偏厢,另有粮食12.5石,配属护兵10人。
我们如今生活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大概无法理解远距离粮食运输的困难,北宋科学家沈括作了军队后勤运输能力的计算:《梦溪笔谈》卷十一 官政一:“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
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翻译成现代文: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 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
(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
)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十六天。
(一石二斗米,三
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
以后的十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
)沈括的设计是以组织周密的安排、合理的调度为基础的,返程和前进中的粮队,都要配备护卫部队,大量兵力得用在维护粮道上,而且不能发生意外,也没考虑一旦中途遭遇敌人发生战斗,士兵体力消耗极大因而粮草消耗也会增加,在现实条件下不存在这种达到完美水平的军队。
假设一支军队能以平均每天四十公里的速度行军,在三十万民伕的供应下,七万作战士兵(另三万负责辎重)的攻击半径只有六百四十公里。
汉唐的军队以长安为起点,还到不了今天的兰州;
如果要到达今天的乌鲁木齐,至少也要六十七天的时间(二千六百九十九公里)。
即使是从前线的补给基地出发,如汉唐的玉门关或阳关为起点,往返于新疆的西部和北部的行程也不只十六天。
如果以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为出发基地,与中亚腹心地区直线距离缩短了很多,但是得翻越葱岭、天山这些地理屏障,路况条件极其艰难。
所以高仙芝翻越葱岭远征到了现在的阿富汗腹地,所部兵力只有2万多。
靖难之战,官军每次集结几十万大军围剿燕军,都是急于寻求燕军决战,被抄了粮道后那就全军抓瞎。
那就是后勤压力导致的,朱棣位于内线作战,反而便于粮食运输,发挥其擅长机动作战的优势,每次都能以少胜多。
最后,他干脆不要后勤了,因粮于敌,长途奔袭取了金陵。
所以,大兵团作战,最好是在中原腹地,周边都是粮食产地。
否则粮食后勤问题会压垮所有军队。
我们看到史书上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其中在后勤兵力、勤杂人员上得占一半,真正上阵对敌的,还得除去预备队、主将亲卫(经常当做预备队用)什么的,能有十万人在阵前呐喊厮杀,已经很了不起了。
真正的白万大军会战,现代史才开始有,得等到一战、二战。
参考:
仔细查阅历史数据就会知道,人类历史的各个时代,一次战争动员的规模其实是差不多的。
不存在古代多、现代少的情况。
打一场现代战争,也得动员十万人
十万人放到古代,也可以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了,比如明初北伐。
当然了,装备差距太大的不算,比如英国殖民军队和祖鲁王国打的那几场。
机枪对长矛那种不能算。
在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无论古今,一场战争都得动员数十万人。
不仅如此,工业时代解放了人力,指挥系统的信息化,战争动员的规模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战争动员规模扩大到了百万级。
应该说,比古代的组织规模更大了。
有人说,自动化武器都那么先进了,为什么还要那么多人呢?
进攻一个地区可以依靠自动化武器,但控制一个地区,只能依靠人力来完成。
参考:
古代哪儿有那么多几十万的大兵团战争啊!很多都是瞎吹的根本没那么多人,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史记记载秦军60万人,赵军45万人。
这个记录准不准呢?
可以从秦赵两国人口总数大致推测一下。
据考证秦国过当时人口500万左右,赵国当时人口400万左右。
总人口500万去掉250万女人,还剩250万人,去掉老人儿童以及病残者100万(按照老人儿童占人口比例),还剩150万,然后再去掉官吏等也就100多万青壮年。
有人说不是有100多万壮丁可
另外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运转不可能把所有的壮丁都送上战场,因为还要有人劳动创造粮食维持国家正常运转。
以秦朝时期的生产力也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战场维持60万人的补给,当时的技术不可能保证60万人的食物不腐坏变质。
从赵国这边也能得出赵国45万人数有假,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被坑杀45万,可是一年后的邯郸之战赵国又组织了10万兵力和秦国对峙,赵国一样要面对匈奴,也要面对齐燕两个对赵不友好的国家,赵国国内也要生产发展经济,绝不可能被坑杀45万人然后一年后又组织10万兵力再战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役人数都有水分,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想吓唬刘备孙权,被周瑜分析曹军人数只有17、18万左右。
因为战役结果曹操失败所以周瑜战前的分析被记录下来了,假如曹操赤壁之战赢了一统天下,那历史记载肯定是曹丞相率80万大军南下大败孙刘反贼一统天下。
还有肥水之战苻坚号称120万大军南下灭晋,实际上只有10万大军到达淮南战场,前秦确实有120万兵力但那是全部,不是淝水之战投入了120万人。
之所以历史记载动不动就交战双方动则几十万人大战,实际上都是为了虚张声势吓唬敌人,古时候信息不发达,士兵都是文盲对局势战局兵力等不了解,吹嘘己方兵力优势可以瓦解敌军斗志。
比如曹操赤壁之战前,写了几千份战书放在竹筒顺流而下想让下游孙刘两方百姓士兵看到,战书云:“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试想一下下游孙刘士兵捡到竹筒看到战书是不是会被吓破了胆,我方才四五万人,曹操80万大军。
所以吹嘘己方人数是个心理战,既然你吹那我也不吹,你几十万我也几十万。
后世史学家其实也不知道双方到底有有多少人,既然不知道那就把吹嘘的写上去,这样写出来更精彩。
还有一点可以印证,清朝时期人口增加到4亿左右,但是清朝中后期却从来没有那场大战几十万人大兵团作战的,为什么人口最多作战规模却越来越小呢?
因为清朝离我们现在太近,很多战役人数都可以考证,既然可以考证清楚就没有水分了,像清朝中晚期无论是镇压太平军还是和西方列强作战,一般都几万人的规模,最多也不过十万人左右,因为离现在太近没法吹嘘!
参考:
古代战争都是几十万的大兵团战争,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在古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中要牵扯到的因素有很多。
真正达到几十万人决战的战例少之又少。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古代史料记载有虚报夸张的成分。
在古代,一场大战的取胜,士气上占很大一部分。
两国交战,一方的兵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无形中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将领与士兵会在决策和战斗中心虚发憷。
历史上就有真实案例:赤壁大战,曹操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7万兵马;
淝水之战,苻坚也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不过10万人。
虽然最终结果他们都失败了,但能把部队人数虚报10倍,就是为了震慑对手。
二、古代生产力低下,各国人口基数有限。
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缓慢,各国人口基数并不高。
一个国家能组织起几十万人大兵团作战,即使举全国之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纵观中外古代战争史,战争贯穿于各个朝代、各个时期,能维持和平的时候很少。
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士兵战死,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部队征兵困难。
国家兵力不足,就很难开展大兵团作战。
在历史上,面对实力稍强的国家的征讨,一些弱小的国家根本没有能力组织起抵抗。
灭国大战中,小国根本经不起任何规模的战争。
三、大兵团部队中,实际作战人员占少数。
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后勤储备尤为重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车辆马匹辎重,维护和运送都需要大量人员。
大部分人是临时征召的非参战人员,他们负责运送物资和后勤保障,而实际参战人员只占少部分。
所以说,即使号称几十万的部队,减去辎重和后勤人员,实际参与前线对抗作战的人数,根本没有那么多。
四、先进武器不断出现,人海战术逐渐落后。
先进武器不断出现,武器的高杀伤性和高致命性,让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了变化,以人多取胜的战术就显得落后了。
也就是说,少量的部队,只要拥先进的武器,缜密完善的作战部署,往往会让敌军吃亏不小。
所以说,人的数量不在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几十万人大兵团作战的机会就更少了。
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很少有统治时间超过300年的,不是被别国灭亡,就是被改朝换代。
如此短暂的辉煌里,哪个国家有能力和机会组织几场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呢。
谈古惜今,战争会带来灾难,战争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我们爱好和平,呼唤和平,但我们也不怕战争,我们有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参考:
经常看演义小说的书或者影视剧能发现一个特点,但凡说到战争经常会涉及到参战人数,会有这样的描述,某国集结了几十万军队,或者某王朝上百万军队等等之类的说法,那么古代的战争真的有这么多人参战还是只是一种大概夸张的说法呢?
这种说法有些太过夸大事实了,古代和现代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古代专门的职业士兵很少,多数都是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或者说是兵农合一,闲的时候可以练兵,忙的时候种田,所以遇到战争的时候有时候属于赶鸭子上架,虽然人数多但是战斗力是不强的,而且对于统帅来说他也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说法,真正有多少人也数不出来。
古代战争真的是动辄几十万人的吗?
古代战争动辄就几十万大军参战,历史上著名的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曹操八十万大军、讨伐努尔哈赤四十七万大军等等,都让人们对古代战争的规模叹为观止,然而事实上可能会让大家大失所望了。
基本上这种几十万几十万大军出现的都是“号称”的数字,古代打仗十分注重军队气势,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说大军出征时的气势十分重要。
当然也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
一开始的时候效果可能还不错,不过基本上明朝以后也就没太有人相信了,都是套路大家都懂。
当然这也是有数据支持的,比如说八万多明军,一万多朝鲜军,就敢号称四十七万大军,还不写整数企
清军讨伐缅甸几千人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恐怕也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包括土木堡战役明军当时城内驻军加上支援的军队加上后勤保障部队今天看起来也不过十万人,但都是几十万吹着。
最厉害的是孙刘五万联军抵抗住曹操八十万军队成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是史学家一直不承认这个数字。
据计算应该也只有北方军队抽调的九万人外加荆州的两万步兵,还有近三万人做了后勤部队,所以参战人数实际上也不到十万罢了。
不过为什么会有这种号称几十万的传统呢?
可能是古代打仗后勤保障艰难有关。
据统计秦赵长平之战其实赵国参战也不过几万人,但是四十万大军都是后勤保障部队,也就是负责粮草等工作的工作人员,所以军队人数便会十分浮夸。
白起坑杀这些人也就断了赵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可能几十万人就是从那时来的吧。
我们来举例看一看。
比较熟悉历史的人会发现,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一整就是几万十几万的军队,就比如说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号称有80万大军,试想一下,那个时候是一个乱世,真的能有这么多人去参加战争吗,其实不然,人肯定是有的,但有没有80万就不一定了,80万大军,那得需要多少军粮了,在那个战乱时期,朝廷暴政,百姓们吃饱肚子都是问题,哪来的那么多粮食去养这么大一批军队。
而且在三国时期,经常会发生各种大大小小规模的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是死伤无数的,那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还能拿出八十万大军来吗。
还有就是后来曹操为了养活军队,弄了个摸金校尉,去盗墓,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按照当时朝廷的实力来说,是养不起80万军队的。
还有就是押运粮草,在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发达,交通也非常的落后,运送粮草纯粹是靠人工的,所以运送粮草的人也是很多的,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运送粮草的人多,在运送的过程中,这些人也是需要吃的,最后就造成了等粮食运到前线的时候,粮草也被运送的人吃掉了一半。
所以说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几十万的大军里面还是有很多水分存在的,除了一些杂役人员,还有运送粮草的民夫之外,真正能够上阵杀敌的正规军其实达不到那个数量。
俗话说兵不厌诈,在战场上,很多时候,说对方有几十万的军队,只是一个幌子。
参考:
不要被历史书籍上记载的军队数字所蒙蔽,古代很难组织超过10万
对于作战双方出于恐吓对方的目的,往往夸大己方军队数量,或者把承担后勤补给的人员也计算在军队内,史官对于军队数量的记载真实性值得怀疑,春秋时期千乘(每乘兵员72人)之国即为军事大国。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古代动员数十万大军的难度:部队集结的难度:战争爆发有一定突然性,敌军来犯不可能等你几个月开战,如果集结数十万大军,需要几个月时间调拨粮草和集结部队。
即使国家常备军百万,大部分也是守备地方的部队,精锐野战部队会分散驻守各个要塞关隘,一旦需要集结,国家各地的精锐会被抽调赶赴战场,你从西安出发,我从南京赶来,他还在遥远云南。
即使现代淞沪战争,国军号称70万参战,实际情况是先头团在上海开火,师部走到长江,第2团已路过开封,第3团刚刚从驻地西安启程.....等走到了仗也基本打完了。
数十万大军的粮草、武器补给是一个噩梦:古代1个步兵需要3个民工,骑兵的补给民工更多。
假设一次出动30万野战军,则需要90万民工支持。
如淮海战役60万华野部队需要500多万支前民工,几近1比10。
同时野战部队是流动作战,战场位置随时发生变化,需要预设多个补给点(能供给百万人的粮草物质),要知道民工自身也是要消耗物质的,如果1个民工背负50斤粮食,1个月后都吃进他自己肚子里了。
提供补给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士兵的武器铠甲越来越先进,已经不是春秋战国那种自备简易武器和护甲的半农半兵的部队了。
如宋朝禁军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全身甲片1800余片,武器为砍刀、长枪、弓弩,全身负重80-100斤。
重甲步兵在与骑兵的对战中,武器损耗是极大的,这些都需要大量补给。
南宋岳飞的10万大军,需要30万民工支持,每月发生的军饷、工钱、损耗的铁甲和兵器,做工精良的弓弩、消耗极大的箭支,以及军粮、马料、军衣、营帐等物质供给,使得还不富裕的南宋压的喘不过气来。
没有必要动用这么多军队:所有的将领都知道兵贵精而不在多,如果能用野战军,就绝对不要地方军;
如果能用骑兵,就尽量不要步兵。
名将破敌从来不要没见过阵仗的乌合之众,给你选择5万身经百战的精兵,或者20万新兵蛋子、兵油子,你会选择哪个?
项羽3万铁骑破刘邦56万联军;
邓艾3000人渡阴平破成都,都证明兵贵神速,快兵破慢兵。
战场指挥是个死局:以2战举例,即使拥有电报,战场指挥仍是依靠电话及传令兵,即使军中有统帅,仍要设置前敌总指挥来指挥现场作战。
无法想象古代方圆数十里数十万军队的驻扎、调度、作战,能依靠传令兵来完成。
有句话叫:女真满万不可敌,女真男丁就10几万了,都被编为军队,与宋打了几十年,天天被消灭,实际情况金人基本没有什么损失,打遍天下无敌手。
同理只要将领足够强,如袁崇焕9000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10万主力,也是打得皇太极退兵为止。
参考:
这是错的!在古代,运输能力弱,为了给前线军队求送给养,往往要动用很多民力为前线输送给养,而这些被征用的民力也会被计入出兵总人数里!这才显得兵马很多!实力作战部队则少得多!比如,以大唐帝国为例,我们经常看到出征前皇帝下令征兵,然后百姓投军后立马开赴前线,这其实是错的!大唐帝国强大,国家设有常备军!这些军队才是真正的作战部队!这些老百姓兵马都是做后勤的!比如,后来著名的大唐名将薛仁贵,在投军的时候就是个火头军,这不是正规部队!大唐帝国不可能把没有作战经验的士兵派到前线的,否则就不是大唐强兵了!再比如,以诸葛亮的蜀汉帝国为例!整个蜀汉人口不过一百万,常备军六万,预备役四万。
但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汉出兵人数却达到三十万,其中,正规军十万,二十万则为后勤部队(由农民,老弱病残组成),这便是古代兵团打仗的真实数字!否则是凑不出那么多人数的!
参考:
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呢?
其实这其中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之所以夸大战争人数无非就是为了扩大战功、迷惑敌人、统计不完善而已!从古代几场大型战役就可以看出其夸张的成分来!根据史书记载,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将领白起,坑杀赵国将士40多万人,但是此次战役中,白起敢用2.5万人去断赵国后路阻拦援军,并且仅用5000人就敢分割穿插赵军中路看,赵国军队绝对不可能是40万之多,并且根据后续考古工作的开展,白起坑杀赵国将士的怨谷虽然比史书记载大一些,但是却不足以让白起坑杀40万人,所以长平战争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存在!在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往往讲究的是虚虚实实,通过夸大自身兵力来提高我方军队士气,同时让敌国军队不敢贸然进攻!而在战争胜利之后,又为了扩大自己战功,往往会将敌方部队人数夸大,彰显自己以少胜多的功绩,以此来获得世人的称赞!在我国古代,各国受到战争、饥荒、瘟疫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远远少于现在人口数量,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的部队人数远远达不到史书记载的兵力!其中史书记载多为夸张成分,不可轻信!
参考:
古代是真的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畜牲用,打仗的时候女人要在家负责种田和养育孩子,男人则是纯粹的战争机器,古代打仗才不讲武德呢,年满十六,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