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
蒋经国15岁的时候从温润的江浙鱼米之乡赶往了严寒的西伯利亚,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蒋经国忍受着严寒度过了他在苏联的整整12年时光。
在这个过程中,他曾数次想回到中国,但最终都因为苏联方面的阻挠,而不得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在蒋介石发动轰轰烈烈的清党活动后,蒋经国回国的机会更是渺茫到了不可相见。
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自由令蒋经国感到很不愉快,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并不全是不愉快,蒋经国在苏联的时候遇见了他的爱情,他在苏联的农场中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蒋方良,蒋方良是一位白俄罗斯女性,她的原名也并不是叫蒋方良,这是蒋经国回国后给蒋方良取的中国名字。
二人在严寒的冬夜中相遇,但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并不能阻止他们彼此内心的火热,所以他们最终跨越了文化的阻隔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携手一生都不曾分离的一家人。
二人在苏联期间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蒋孝文,在1937年回国的前夕,蒋方良更是怀上了他们的女儿蒋孝章,在苏联这片土地上,蒋经国见证了自己的苦难憋屈、也凝结了和蒋方良之间的爱情结晶,在这个时期的蒋经国,可以说得上是痛并快乐着的。
(蒋孝章)蒋介石因为需要苏联人的帮助,不得已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留学呢?
这还得说到国民政府与苏联当时的关系。
国民政府虽然有着孙中山这么一尊极大影响力的大佛,但是他们的军事能力却是非常低的,在那个有枪有兵才是王的年代,没兵没枪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因此国民政府为了力量开始了和苏联之间的合作。
苏联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他们想把国民政府扶植成自己在神州土地上的代言人,而黄埔军校的创办就是他们帮助国民政府组织创建自己军事能力的一个关键。
苏联人派出了很多军事人员来到广州帮忙创建黄埔军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供了很多创办军校的经验、提供了很多军队所需要的枪支武器,在金钱上他们也非常的大方。
而因为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苏联人就特别注意到了蒋介石。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是1925年的时候,当时还没发生东征北伐,蒋介石的地位还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经过苏联人和蒋介石接触,他们发现了蒋介石这
虽然我们经常说蒋介石有多么不堪、多么不堪,但是在苏联人看来,蒋介石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
其实很早之前,在蒋介石去苏联参观的时候他打心底里就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觉苏联的那一套东西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不过当时苏联是他最大的助力,因此他就隐藏着自己的面目,向苏联人靠拢了起来。
而苏联人在帮助蒋介石前,他们给了国民政府一部分的出国留学名单,当时他们就把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列在了名单中,其实在苏联人的想法中,也不乏有把蒋经国当质子的想法在其中。
蒋介石深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不会为亲情左右自己的决定蒋介石是一个权谋心很重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的喜恶而影响自己仕途的上升,所以他就让蒋经国去了苏联,而在1927年蒋介石拥有了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后,他则发动了著名的清党行动,将苏联的许多外派人员驱逐回了苏联,彻底和苏联决裂了。
而当时蒋经国还在苏联,小命还被苏联紧紧地抓在手中,蒋介石为什么能这么决绝地发动清党行动而没有丝毫顾忌到蒋经国的性命呢?
难道是蒋介石根本就不关心他这个儿子的命吗?
其实蒋介石对蒋经国的关心还是有的,蒋经国在苏联的12年时间中,蒋介石一直思虑着蒋经国,这一点在蒋介石的日记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出来,不过虽然蒋介石深爱着他的儿子,但是他的内心更爱着他的权力、他的理念。
苏联的理念是他接受不了的,于是他就说出了先成仁、再循私这样的话,然后就不顾蒋经国的性命做出了自己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曾经提出过拿一个被蒋介石在上海抓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波兰人与蒋介石交换,想把蒋经国换回那个波兰人,不过这个提议最终被蒋介石给拒绝了,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情而辜负整个家国。
因为要制衡日本,所以蒋经国被放回了国而蒋经国则在苏联人的胁迫下,在当时苏联的报纸上通过写信的方式大骂起了蒋介石,将其骂得狗血淋头、并宣称要和蒋介石断绝关系,当然有说法称这封信并不是蒋经国的手笔,蒋经国当时只起到了签名的作用而已。
这份声明是蒋经国在1935年的时候发表的,而在1936年时,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停止了他凌厉的安内行动,双方开始和解了起来,蒋介石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变得和缓。
当时苏联左右面临着两个大敌,首先在西方是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希特勒德国,他们为了能让蒋介石拖住日本这个东方的敌人、好空出手专心对付希特勒,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示了对蒋介石的谅解,双方关系开始和好起来,而他们为了能让蒋介石一心投入抗日的立场中,他们决定把蒋经国放回蒋介石身边。
然后在1937年的时候,蒋经国才回到了国内。
父子相见一笑泯过往蒋介石在听闻蒋经国可以回国的消息后,他非常的激动,不过这个时候,他手下不知道怀着什么用心,默默地把蒋经国大骂蒋介石的信呈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在看完信后并没有动怒,他沉默了起来,他是知道自己在这里面的责任有多大的,也知道自己儿子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危急,所以他并没有怪罪蒋经国,只是跟手下人说了一句等他回来后暂时不见他的话,就没有后文了。
不过在蒋经国回国后没多久,蒋介石就因为对蒋经国多年压抑着的思念,前去见了蒋经国,父子时隔多年的相见在这一刻没有太多的语言,蒋经国直接跪在地上,重重地给蒋介石磕了三个头,也正因为这一次的跪拜,父子二人一笑泯恩仇,忘掉了以往的不痛快。
然后蒋介石为了能让蒋经国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让蒋经国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
在台湾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让蒋经国没有障碍地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把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影响力最大的孙立人软禁了起来、把国民政府内部各大可能会对蒋经国继位造成影响的大佬给摘去了职权,就连他以往最为信任的俞济时也没有逃出这个例外。
正是蒋介石帮他儿子铲除了所有的障碍,在蒋介石死后,才无人能动摇到蒋经国对他位置的接替。
所以说蒋经国之所以会去苏联是因为当时蒋介石需要苏联人的帮助,在1925年的时候,美国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蒋介石以及他身后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和美国的合作是在抗日战争后才开始的,而最开始的时候,这种合作是很微小的,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才和蒋介石大规模合作起来的,从时间的跨度上来看,想必大家对蒋经国为什么没去美国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吧。
参考:
蒋经国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的,他的经历一点儿也不比他的老子蒋介石逊色,他一生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后死在了台湾,也许连蒋经国自己都料想不到他的人生会是那样的情况。
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蒋经国先后在苏联待了12年,期间还娶了一个苏联的老婆,生了孩子。
那么,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呢?
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在蒋介石的许可下,去苏联留学。
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正在与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合作,蒋介石虽然已经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不过还远远算不上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因此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蒋介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苏联留学,名为留学,实则为充当人质,以换取苏联方面对蒋介石的信任与支持。
而当时输送中国的留学生到苏联留学实际上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意思,鲍罗廷在当时国民党内部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而1925年3月,孙中山已经去世,亲苏的廖仲恺也被刺杀了,鲍罗廷急于在国民党党内寻找代理人,蒋介石就成为了不二人选,不过为了控制蒋介石,鲍罗廷就想出了让蒋介石的儿子到苏联留学,充当人质的想法。
蒋介石当时也需要苏联方面的支持,所以就答应了。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加入了共青团,但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蒋经国在苏联的处境就微妙了,他一度公开表示要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不过在蒋经国待在苏联的12年间,蒋经国先后三次要求回国,不过都被苏联方面拒绝了。
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走向和解,中苏关系也开始回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蒋经国在1937年回到了中国。
参考:
蒋经国1925年在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一,因为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蒋经国去哪里读书,实际上并不有自己决定。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和唯一合法继承人,蒋经国只能去苏联留学。
一,1925年国内外形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三民主义理想,另一个就是稳定的革命根据地。
对于蒋介石,实际上手里的筹码并不多,蒋介石之前也到苏联考察,对苏联的社会制度各方面并不感冒,甚至曾劝过孙中山不要学苏联。
但是蒋介石除了依靠苏联,别无选择。
1925年的蒋介石,只是广东革命政府的普通议员,
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战争后,蒋介石牢牢控制江浙沪皖赣等地军事行政,才有了和英美日合作的机会,这期间和宋美龄结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1925年,宋家肯定看不上蒋介石这个女婿。
所以,这时候蒋介石虽然不喜欢苏联,却也要和苏联搞好关系,让苏联给足自己援助,帮助自己在广东建立
二,蒋经国的秘密使命。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不光是学习,最关键的是三个秘密使命1,充当中苏友好的使者。
孙中山遗嘱希望国民党与苏联“合力共作”,莫斯科中山大学应运而生。
国民党要员子女中有50人赴苏留学,蒋经国是自己向蒋介石争取来的。
与他同去的还有法国留学来的邓小平,冯玉祥女儿冯弗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
在亲苏派革命党里面,蒋经国分量最重,这决定了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也最为到位,这有利于国民革命军的胜利。
2,充当国民党给苏联的人质。
苏联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不含沙俄时期),干预中国事务时间比较短,对中国各地方势力的信任度不够,此时蒋介石派出儿子去苏联求学,有利于争取苏联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这
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一下子和苏联势力决裂,苏联多么努力的挽回都是无效。
蒋经国这个不满18岁的青年,不得不和亲生父亲决裂,即使如此,后来蒋经国还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12年。
3,表示向苏联学习的决心。
不得不说,青年时期的蒋经国,是真心向苏联学习的,在中山大学学期期间,和我当领袖邓小平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关系可是对蒋介石来说并不是这样,蒋介石不喜欢苏联,顺带这就不喜欢蒋经国了。
就此,包括孔令侃在内的四大家族对蒋经国都有了很深的偏见,说他是“俄罗斯儿子”。
抗战爆发后,蒋经国回到国内,一直得不到蒋介石信任。
蒋经国除了那个俄罗斯老婆蒋方良,还找了一个江西情人章若亚。
章若亚为蒋经国剩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蒋介石亲自取名孝严,孝慈。
绕是如此,章若亚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被军统特务毒杀。
蒋经国都只敢独自流泪,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父子感情的蒋介石!以传统的父子关系来看,蒋经国绝对是最会做“太子”的那一个,从1927年被父亲抛弃,到1942年爱人被毒杀,再到1975年继承蒋介石位置。
近50年到隐忍,近50年到默默培育自己班底,中国历史上,还有更厉害的太子吗?
参考:
大家普遍认为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蒋介石亲美反苏,所以蒋经国应该到美国而非苏联留学,但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蒋介石曾和苏联有过一段蜜月。
蒋介石年轻时是个风流胚子,他至少拥有过四个女人,原配毛福梅、妻子宋美龄,和未能结婚的姚冶诚、陈洁如,不过四个女人中只有原配毛福梅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蒋经国。
蒋介石结识宋美龄时,和毛福梅的婚姻关系仍在存续过程中,但宋美龄是个西式人物,信奉一夫一妻制,她给蒋介石开出的条件是,想和自己结婚,必须和原配离婚。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蒋介石果断选择和毛福梅离婚,和宋美龄结婚。
但毛福梅并未离开蒋介石的老家,她仍留在蒋家,一面照顾蒋介石的母亲,一面抚养蒋介石的儿子,而蒋介石的母亲也始终把毛福梅当作自己的儿媳看待。
老人家一点都不糊涂,在她心目中,毛福梅才是自己真正的儿媳。
即便在毛福梅死后,她也是作为蒋家的媳妇进入蒋氏祖庙的,所以我们在肯定宋美龄对蒋介石成功的帮助时,绝不能忽略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女人——毛福梅。
毛福梅的善良、慈爱和坚强,让蒋经国健康成长起来,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当蒋经国长到10岁时,蒋介石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工作,他把蒋经国带到上海读书,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照顾蒋经国。
可以说,在蒋经国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蒋介石是没有在身边陪伴和照顾儿子的,父子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关系,这使得蒋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理解自己的父亲。
从1923年开始,孙中山先生开始谋求和苏联合作,委派蒋介石作为考察团团长赴苏联考察。
考察期间,苏联短时间内的发展和强大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中苏开始正式合作时,委派留学生赴苏联留学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在1925年的时候,蒋介石决定把年仅15岁的蒋经国送往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并接受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革命,让中国尽快强大起来。
一开始,蒋经国在苏联的留学生活是平静而充实的,但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反共反苏。
蒋介石的这次行动酝酿已久,他不顾儿子蒋经国尚在苏联的危险,毅然决然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招“丢卒保车”充分显示了他“无毒不丈夫”的本性。
蒋介石的行动让苏联大为愤怒,但他们没有对蒋经国下狠手,只是把他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蒋经国在西伯利亚当了1年左右的列兵,又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习,并于1930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
此后的时间里,蒋经国经过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洗礼”,他在工厂做过工、到农村耕过地,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甚至受到过斯大林的召见。
1933年初,蒋介石因拒绝释放被关押的苏联情报人员,再度和苏联交恶,蒋经国再次替老爹“背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个金矿做工。
这家金矿实质是一所劳改营,在此期间,蒋经国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锻炼了他独立坚强的品格,如他母亲毛福梅一样。
1933年10月,蒋经国到乌拉重型机械厂当了一名技师,在这里他的命运迎来转机。
蒋经国是一个很实干的人,性格也好,很快就被提任机械厂厂长助理,还结识了一名年轻漂亮的同事、17岁的俄罗斯姑娘芬娜。
在孤苦伶仃的异国他乡,缺乏亲情的蒋经国爱上了芬娜,自幼父母双亡的芬娜也爱上了这个坚强独立的外国青年,两人就此相恋,并在1935年结婚,当年生下儿子蒋孝文。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形势日益严峻,一天不如一天。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吞中国的野心,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蒋介石一心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执意“围剿”工农红军,引发国内外一片反对。
蒋经国对父亲的行为十分愤怒,他于1936年1月在《真理报》上公开发表了一篇给母亲毛福梅的信,严厉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痛斥他“一次又一次出卖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甚至爆出蒋介石当初脚踢毛福梅,导致母亲流产之事。
若干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蒋经国被苏联“洗脑”了,但实际上以蒋经国的经历,对蒋介石这个没有尽到父亲职责的父亲有所怨言太正常了,他对蒋介石的声讨也是一个爱国的热情青年最自然不过的举动,何况蒋介石背叛革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洗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答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为了拉拢和支持蒋介石积极抗日,为自己减轻远东方面的国防军事压力,他们决定释放蒋经国回国。
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生活了12个年头。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做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他让蒋经国先回到奉化老家,送给蒋经国四本书——《孟子》、《曾文正公家书》、《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让他潜心阅读,谓之“补课”和“洗脑筋”。
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无疑十分可笑。
蒋经国15岁远赴苏联,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苏联呆了整整12年,回国时已经27岁。
这12年不是象牙塔的12年,不是吃喝享受的12年,而是充满了充满波折的12年、努力奋斗的12年、劳动锻炼的12年,社会这个复杂的大课堂教会了他一切,也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岂是读几本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书能替代得了!事实证明,蒋经国在后人中的口碑比蒋介石好得多,他敢于革新,敢于追求民主法治,也是一个重实干重民生的理想主义者。
若不是早年的命运多舛、生活磨难,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官二代根本无法接手蒋介石留下的摊子。
国民党要发展,要建立自己的武装,必须寻求外援,看上了苏联。
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来自东西方列强的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搞“国际共运”,瓦解列强内部,另一方在中国寻求代理,牵制来自日本的咄咄进逼,也看上了国民党,双方一拍即合。
你要问为什么不扶持共产党?
那时的共产党就是苏联远东共运的一个支部,可惜当时全国共产党员统统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来不及啊。
这就有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苏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建黄埔军校,苏联从资金,武器到军事教员全力支援。
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在莫斯科建了中山大学,是为了培养中国的革命力量,或者理解成亲苏分子也可以,不仅蒋介石派去了,国民党许多大佬都派去了。
现在总说苏联当时就想把蒋经国当人质,那是写文章的人古书看多了,当时不会考虑的那么多,就是去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要说一下,当时的蒋介石还不是反共分子,那时国共合作的很好,后来变了是后来的事。
参考:
1925年10月19日,蒋介石儿子蒋经国与张熙媛、陈绍禹等人自上海搭乘游轮前往苏联共和国。
也是从这天开始,蒋经国的人生发生了惊天逆转,这也为蒋家后人血脉最终“中俄混血”埋下了伏笔。
蒋经国的这一命运,早在1919年,便已注定。
那年,还未登上高位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
如有人攻击苏联共,必竭力为之辩护。
”这段日记,在2009年3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
日记被公布后,顿时吸引了世界各地研究蒋介石的学者的目光。
通过研究蒋介石的日记,世人惊奇地发现,蒋介石竟曾一度对苏联如此向往。
这篇日记的被公开,也解释了1923年,蒋介石费尽心思找机会,代表孙中山对苏联进行了访问的缘由。
蒋介石在当时的情况下访问俄国,实是必然。
在三民主义已经无法应对国内局面的情况下,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几乎成了所有被殖民国家的向往,当时的中国虽已进入民国,但本质上仍是半殖民地半民主国家。
所以,中国对于苏联也充满了向往。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终于意识到革命的根基并非那些资本大鳄,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孙中山真诚希望可以从苏联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并积极与苏联合作,以
在此背景之下,蒋介石访问苏联成为必然。
从苏联回来之后,蒋介石对苏联大肆褒奖,认为苏共的最高boss加里宁非常慈祥;
和他站在一起,哪怕一句话都不说,也会如同沐浴在春风中一样舒适。
但这种春风般的舒适绝不是蒋介石将儿子送到苏联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持续了不到一年,蒋介石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他一度在日记中写到:“各国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朋友啊、盟友啊,统统都靠不住!”蒋介石为何会发生如此态度变化呢?
原来此次访苏除了学习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想让苏联帮助国民党在蒙古修建一个军事基地。
苏联人又不是缺心眼儿,怎么会答应他们这种要求?
谁会同意别人在自家后门按个定时炸弹?
更何况,这个炸弹还得是自己掏钱按,点火装置在别人手里。
求而不得的蒋介石,此时自然就会对苏联不满。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必然能够察觉蒋介石的不满。
毕竟,力从来是相互作用的。
既然如此,他应该不会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的。
不管怎么说蒋经国也是亲生儿子,此举无异于羊入虎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儿子送到苏联,听上去真真有些令人费解。
是蒋介石不懂政治吗,显然不是。
实际,把蒋经国送到苏联上大学,就是蒋介石懂政治的表现。
换言之:把亲生(可能是唯一)儿子送到苏联,是出于政治考虑,说得再白点:就是利益。
苏联人和他玩阳谋,蒋介石亦以阳谋解之,可谓是针锋相对。
当年访问苏联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看出了苏联的诸多问题,比如说:苏俄是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他们的大清洗运动也令蒋介石十分担忧苏俄的前途。
那么,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到底能达成什么政治目的,换取怎样的利益呢?
1925年,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与北方旧军阀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此种情况下,双方自是必有一战。
当时全国的军阀均有外国势力扶持,苏联在国内除了与国民革命军交好,同时也和诸多其他军阀有过来往。
大家都在紧盯着局势的变化,然后伺机押下手中的筹码。
在小日本紧盯着东北三省和山东半岛的情况下,想要和他们搞好关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北方又毗邻苏联,倘若自己在北伐过程中,苏联人南下搅乱局势,势必对自己的统一大业造成极大影响。
如此一来,蒋介石就不得不向苏俄妥协,以便为北伐争取时间。
所以,到此,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蒋经国名义上是去苏联学习的,实际来看,他更像是被人当做人质。
如果日后蒋介石违逆了苏联的意志,他们完全有可能将蒋经国给撕票了。
除了政治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符合苏联的对华政策;
苏联在那个时期,又是给中国派教官、又是派遣指导员,给当时的统治阶层造成幻觉:苏联是真心帮助中国的。
而苏联对中国的友好政策,就意味着国民革命军拒绝了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
蒋介石清楚地知道,国民党革命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势必影响到资产阶级的利益。
如果任由苏联在中国搞下去,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他们的附庸。
到时候,国民政府能不能存在还得另说。
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国民政府与苏联交好的情况下,便意味着和西方交恶,蒋经国必然不可去西方上学。
既然如此,倒还不如让蒋经国去苏联学习了。
不仅能够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如果有一天两国发生摩擦,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如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15岁的蒋经国登上那艘来自苏联的油轮........此后,蒋经国便把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奉献给了苏联,奉献给了苏维埃建设,对了,在苏联的13年里,蒋经国并不叫蒋经国,他叫: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
到苏联的第10年,他与白俄罗斯人蒋方良结婚..........
参考:
蒋经国没有去美国,而是去苏联留学这件事情,与他本人和他的父亲老蒋都有关系。
激进学生,爱国青年蒋经国上学的时候是个激情青年。
1925年,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的他参加五卅运动,结果很悲剧,他被开除了,罪名是“行动不轨”。
如果是别人被校方开除,再找学校读书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小蒋没有问题,因为他的爸爸是老蒋。
老蒋当时虽然不是国民党的顶尖领导,但也是高层干部,安排儿子读书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小蒋从上海到了南京,参加了吴稚晖的海外实习学校。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个学校搞的是俄语培训。
小蒋年轻时候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在培训班读书期间,他又因为参加游行而被捕。
无奈之下,老蒋要他去了广州。
小蒋对苏联的向往和老蒋的政治投机小蒋人是去了广州,但是他对苏联充满了向往之情。
许多年后,他回忆:谈起我到俄国去求学的动机,也有一段因缘。
当我在北平时,常被邀到俄国大使馆看俄国电影,这些电影片都是宜传俄国如何进步、怎样美好,简直把俄国描写成人类的天堂’,不禁令人油然向往。
当小蒋知道苏联开办了“孙逸仙劳动大学”(也是大家熟知的中山大学),并且在中国招生,他非常激动的找到老蒋,想要他父亲出面达成自己去苏联求学的愿望。
老蒋对小蒋去苏联求学的事情,想法比较复杂。
1923年,他去苏联进行过访问,虽然在公开场合,他都是慷慨激昂的表现自己是苏联的追捧者,但是在内心,他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以及社会形态等等都有了很深的质疑。
他当上苏联支持建立的黄埔军校校长,苏联顾问鲍罗廷是做了工作的,如果自己的儿子去苏联学习,他会获取苏联人更多的信任。
从利益的角度上讲,儿子去苏联对他事业的发展是有绝对的好处,但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说,儿子去苏联是有风险,有多大的风险,当时他也不知道。
所以最初老蒋是不同意小蒋去苏联的,理由比较荒诞,他说自己出不起学费。
在小蒋说找鲍罗廷出面可以不用出学费后,他出面找了这位苏联顾问。
看到老蒋要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苏联学习,鲍罗廷自然是非常高兴,马上同意接受小蒋免费去“孙逸仙劳动大学”学习。
十二年的苏联生活让小蒋得到一个普通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磨炼年仅15岁的小蒋去了苏联,头两年激进的他顺风顺水。
在校期间,他写了一篇《革命必先革心》的文章,文中主要观点是“在中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他的文章等到校方的首肯,没有多久就被任命为校方刊物《红墙》的编辑。
但是1927年老蒋在国内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小蒋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他表示要与老蒋断绝父子关系,并且当上了第四类布尔什维克党员(所谓第四类,指的是“人民敌人”的子女)。
但是不管他如何表现自己,他依旧被发配到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的岁月里,小蒋经过炼狱般的生活。
在供给非常差的情况下,他甚至去捞地沟油来补充营养。
如果不是遇到一个叫“小彼得”的要饭孩子每天都分些讨来的饭给他吃,他很有可能就饿死在西伯利亚。
后来得知“小彼得”死了,蒋经国写了一篇《永远不要挂起白旗》的文章,来纪念他这位恩人。
渡过饥荒的小蒋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一家重型机械厂的厂长,并且娶妻生子。
当他准备在苏联生活一辈子的时候。
老蒋与苏联的关系因为对日问题达成一致,关系得到大幅度的和缓。
之思子心切的老蒋努力下,小蒋带着自己的夫人孩子于1936年回到国内。
父子的再次见面是在杭州。
看到自己的父亲,小蒋跪了下来,然后三叩首。
这是他用自己独特方式与他过去12年告别。
参考:
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
这首先是因为当时苏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国。
当时曾有一种流言,说列宁要把以往沙俄时代侵占中国的领土全部还给中国——自然这个纯属虚构。
但苏联确实在当时令人向往,因为据说斯大林一上台,就推行了大规模工业化运动,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至少在重工业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次,是因为苏联对当时的孙中山方面表现出若干善意。
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在桂林与孙中山进行多次长谈。
1922年,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越飞更来到中国。
他当时脚踏三只船:既跟北京政府谈,也跟吴佩孚、孙中山谈,吴佩孚自然是军阀,但他对苏联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坚持蒙古属于中国,一旦中国形势好转,苏俄军队必须立即撤走,即蒙古回归中国——吴佩孚还向报界公开了与越飞的秘密联系,以示“绝不讨好俄国”的决心。
于是苏联便冷淡了吴佩孚,转向孙中山。
虽然在他们看来,孙中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军事和经济实力也比不上吴佩孚。
但越飞与孙中山会面之后,却谈妥了一些事,譬如:“越飞君正式向孙博士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
”(但即便是孙中山,显然也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这一主张,越飞也没有表示疑义)当时孙中山计划发动北伐,他希望苏联派兵佯攻东北以牵制张作霖,而后他就可以乘虚而入,直捣北京。
当然孙希望苏联能给点钱,譬如说给200万金卢布。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有另一个方案,就是组织十万军队从四川和甘肃进入外蒙,以进攻北京。
同样,他也请求苏俄给予武器、装备和顾问方面的援助。
(
1923年越飞曾表示苏联愿意分期援助孙中山200万卢布,另外还可以给他步枪、机枪、炮和装甲车。
越飞还表示,孙可以建立一个军校。
随后,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便率团赴俄考察,而苏联也派鲍罗廷抵达广州——孙中山则开始表示:“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
”但就在孙中山和越飞的联合宣言中,却有这样的表示:“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
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
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
”所以,孙与俄的合作,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
他不会放弃“三民主义”为正宗意识形态的坚持,虽然“容共”,但其实并不以之为然。
而苏联那边,之所以选择孙中山和国民党,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苏联不可能做孙中山的无私援助者。
此时,蒋经国正在北平吴稚晖所办的“海外补习学校”读书,当时的他正年轻,而且基于父亲蒋介石的立场,他反对北洋政府,参加示威游行也毫不奇怪,所以他曾被北平警察局关了两个星期。
施放之后他便来到广州找老爹,正好那个时候他爹当校长的黄埔军校正筹划派一批青年人去苏联留学。
蒋经国就去找吴稚晖,请他推荐。
吴让他考虑两周,而在两周之后,蒋经国依旧坚持要去俄国。
那么,他爹蒋介石怎么看呢?
实际上老蒋早在1919年就萌发过要去俄国看一看的念头——当年1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
”他曾把俄国革命看成是“一个新纪元”,说:“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
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
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的团长访问苏联。
但是,因为实地考察,他发现了不对头的地方。
譬如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态度,蒋介石显然以为苏联最终会将外蒙古还给中国,所以他希望能在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建立一个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基地。
如此一来,他便可以从库伦出发南伐,只要突破河北的张家口一线,就可以杀入北京,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
然,苏联一口拒绝了蒋介石,为什么?
因为在苏联看来,外蒙古是自己的地盘,不可能真的还给中国。
而如果国民党在库伦立足,苏联就无法再掌控外蒙古。
所以,只能拒绝。
蒋介石非常不满,他在日记中说:“什么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
”显然就是这一点。
所以,蒋介石回国后就向孙中山进言,不同意联俄,受到孙中山的批评。
孙说:你顾虑过头了。
如此一来,蒋介石就只能继续表示对苏联的友好,而此时他的儿子蒋经国要去苏联留学,无疑他也必须支持。
这一点有1925年10月1日蒋介石日记为证:“我再次提示经国,允许他到苏联进修。
”至于美国,当时不可能成为蒋经国的留学对象,答案很简单,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没有对孙中山表示支持。
蒋经国不可能去不支持本方的国家留学,所以他只能去苏联。
而在蒋经国抵达苏联的初期,苏联也确实在表扬他爹,说蒋介石是不断革命的表率。
北伐军占领上海的消息传到苏联,据说莫斯科一片兴奋。
人们在共产国际总部门前聚会,而蒋经国则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1927年4月,曾有一场红场游行在热烈装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准备了“红色将军”蒋介石的肖像。
然后,随后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不再是红色将军,而是反革命。
于是尼古拉在中山大学发言:“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
打倒叛贼!”(
随后,苏联报纸《消息报》4月21日发表题为《父与子》的文章,摘录经国给父亲的公开信,说:“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
”后来,《真理报》又刊出蒋经国写给母亲毛福梅的信,说父亲是“全体人民公敌,因此也是他儿子难以和解的敌人”。
(这些内容,据说出自王明之手,王写好之后,让蒋经国签字。
)
参考:
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满清的一次革命、然后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四次革命......不同时期寻求过不同列强的襄助。
兴中会就是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同盟会则是成立于日本东京,黄埔军校是在苏俄的支持下创建的,通过
蒋介石自称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一直到1927年,仍是秉从孙先生遗志,紧随苏俄起舞。
蒋介石与1923年出访过苏俄,这一次行程改变了苏俄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他对苏俄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政治组织结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均产生质疑。
质疑只是埋在心里。
脚步还要追随孙先生,因为他自己羽翼未丰。
蒋介石的大公子蒋经国留学苏俄,就是发生在这一时间段。
这时候的孙中山先生已经去世,为了使他生前的“以俄为师”的口号落地,继续扶持中国的亲俄势力,苏俄决定成立在莫斯科成立“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在中国我们叫它“中山大学”,用苏俄的理论培养中国的革命干部,招生对象全部是中国人。
1925年的“五卅惨案”发生时,不满十六周岁的蒋经国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蒋介石早就定下来让蒋经国去中山大学留学,于是就派蒋经国先去北京就读“俄语培训班”,去了北京的蒋经国也没闲着,继续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游行示威活动,思想比较先进、激进。
中山大学成立不足两周,蒋经国和国民党其他党政要员的50名子女、还有其他渠道选拔出来的进步青年就坐上远洋轮船出发了。
派子女远赴苏俄留学,是当时的国民党要员的唯一政治正确路线,蒋介石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亲俄立场,以当时老蒋的地位,蒋经国还远算不上“质子”。
1927年4月,蒋介石与苏俄闹翻,蒋经国在苏联本来学的好好的,这下倒霉了。
蒋介石曾经评价过两个儿子“经儿可教,纬儿可爱”,蒋经国的“可教性”马上显现,为求自保,他坚决宣称与蒋介石划清界限,靠着这种态度,后来又进入列宁格勒中央军政学院深造,1930年,蒋经国顺利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就是探讨“游击战”。
苏联征求了一下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利扎罗夫同志(蒋经国俄国名字)的意见,准备把他送回中国开展游击战,这使得蒋经国差点有机会回国跟他老爹开干。
后来国内同志没有认可这个计划,蒋经国没回成国。
这就尴尬了,他毕竟是敌对势力的后代,学习成绩再优秀也不好安排工作不是?
苏联人对他采取了冷藏处理,先后去农庄、工厂去直接参加劳动。
蒋经国吃了不少苦,有一次饿得去偷饭馆外面的地沟油,回家补充肚里缺乏的油水。
1937年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这位已经成长为“质子”的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利扎罗夫厂长同志终于熬过了12年苏联留学加劳动的时代,带着他的白俄罗斯妻子芬娜回归祖国,父子一见面,就跪在了蒋介石的面前。
然后对着自己几个月前还在骂“独夫”、“笨蛋”、“叛徒”、“家暴者”的这位血脉至亲,恭恭敬敬的连磕三个响头。
参考:
蒋经国出国留学时只有十五岁,还只是个未成年人。
去不去留学,去哪留学,都由不得他自己做主。
至于为什么去苏联留学,主要是根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决定的。
陈炯明和孙中山闹掰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到了永丰舰,国民革命陷入了低谷期。
孙中山给远在上海的蒋介石拍电报,希望他能速回广州挽救革命。
老蒋先生当时真不含糊,丢下自己投机倒把的生意就赶到了广州。
冒着炮火登船护卫四十多天,对孙中山忠心耿耿。
从此便脱颖而出,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陈炯明叛乱平息之后,蒋介石于当年十月荣升为东路讨逆军第二军参谋长,完成了从边缘角色到高级军官的转变。
次年,又被任命成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成了军方的高层人物,孙中山的核心圈人物之一。
这个时候,苏联人找到了国民党,表示愿意提供武器装备和资金,帮助国民党组建自己的军队。
这件事引起孙中山的重视,于是决定派人去苏联考察军事,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
而带队去考察的团长,就是军界新秀蒋介石。
蒋介石率队到达苏联后,得到苏联方面盛情接待的,参观了农村、城市、部队。
在考察的末期,蒋介石对苏联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是不是可以绕开英、美、日等利益集团支持的华中和华南军阀,直接就在外蒙古训练革命军,从外蒙方向进军,攻打北京的北洋政府。
应该说,蒋介石的这个方案是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苏联人不干。
因为苏联当时已经把外蒙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了,是一个控制中国的前哨站,不愿意让国民党的势力进入外蒙古。
蒋介石见苏联方面犹豫不决,便率团愤然回国。
尽管蒋介石的这次建议最后不了了之,但是他的表现却得到了苏联高层的
考察团回国后,孙中山就创办了黄埔军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
不久之后,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鲍罗廷来到广州。
他这次来,除了共产国际代表这个身份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
说白了,就是苏联派到中国来的太上皇。
当时,鲍罗廷有两个任务。
一个是促进国共合作,二是督导中国的革命。
他的地位,就有点像后来的司徒雷登。
跟他搞好关系,就等于跟苏联搞好关系。
跟苏联人搞好关系了,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才会源源不断的进来。
手头上有钱有枪,才能镇得住场子。
简单点说,谁跟鲍罗廷的关系好,谁就能掌控国民党。
这个老外当时在国民党内,几乎就是仅次于孙中山的二号人物。
大概一年后,孙中山去世。
不久后,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廖仲恺也遇刺身亡,国民党一时群龙无首。
鲍罗廷在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之中选定了蒋介石作为扶持对象。
至于为什么选蒋介石,一是蒋介石对鲍罗廷很尊重,二是蒋介石确实懂一点军事,而汪精卫和胡汉民完全不懂。
但是,被鲍罗廷选中是有代价的!就在孙中山去世后,苏联在莫斯科成立了纪念孙中山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鲍罗廷便决定,推荐一批国民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就有年纪最小的,年仅十五岁的蒋经国。
这个时候急着让国民党高官送子女去苏联,明摆着就是要把这些高官子女扣做人质。
蒋介石为此非常困惑,他在日记里也记叙过自己的心情,他也很犹豫,他不想让蒋经国去苏联,但时间不等人。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的高官都在拍鲍罗廷的马屁。
他要是不积极,机会可能就要让给别人了。
于是,蒋介石想明白了,还是自己的前途最重要。
便推荐了蒋经国去苏联留学,通过了苏联方面的考验。
1925年10月19日,十五岁的蒋经国随两百多人的考察团一同去到的苏联。
当年年底,鲍罗廷就在公馆里向国民党高层提议:由许崇智、汪精卫、蒋介石成立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警察等全权,由此,蒋介石便跳过诸多元老,一跃成为国民党的三巨头之一。
对于蒋介石来说,送蒋经国到苏联做人质是非常划算的。
因为其后,鲍罗廷还利用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授意有双重党籍身份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中央大会投蒋介石的票,结果蒋介石的地位愈发的巩固了。
对于蒋经国来说,他当时对苏联也是非常好奇的。
拥有满腔热血的他,对革命非常向往。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半后,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清党事件。
这次清党,不光是清共产党,连国民党也一起清。
蒋介石造的孽,自然要算到蒋经国的头上了。
好在蒋经国够精明,及时的与蒋介石划清了关系。
蒋介石听说蒋经国辱骂自己后,也表现的非常愤怒,大骂其不消,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父子两个演戏呢!否则,蒋经国的小命休矣。
不得不承认,蒋经国的演技是真的不错。
由于他在留学期间的激进表现,苏联当时还曾经一度打算让他回国,参加国内的土地革命。
这一计划,立即遭到了中方的拒绝。
苏方拧不过中方,最后不得不听从了中方代表的意见。
蒋经国继续留在苏联,又待了七年。
一直到抗战爆发前夕,才回到了祖国。
对于蒋经国的回归,老蒋的态度很搞笑。
他先后在日记中写道:此经国第一次电,发自海参崴者,余心窃喜;
今日经儿已由海参崴乘船回国,私心窃慰。
他对儿子的思恋之心,溢于言表。
然而就在第二天,有人将蒋经国在苏联时写的一篇文章《给母亲的信》,全文呈给了蒋介石看。
蒋介石阅后非常恼怒,在日记中写道:教子不慎,自坏家风,可痛可悲,但我纬儿决不至此也。
父子二人决心之心,溢于言表。
一周后,当蒋经国携妻儿到达杭州时,蒋介石愤而不见,并表示不愿即见。
意思就是说,见还是要见的,只不过不想立刻见。
用意是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尊严,敦促蒋经国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
结果,蒋介石还是思子心切,只坚持一天。
第二天就在澄庐与蒋经国会面了……关于蒋经国留学苏联,可以总结四点:第一,去不去苏联他自己没有选择权,他去苏联时只有十五岁岁,不是单纯去就学,而是有使命的。
(人质)第二,当年苏联驻中国代表鲍罗廷,在中国很有影响力,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鲍罗廷要在中国寻找新合作伙伴。
蒋介石主动献殷勤,蒋经国就是投名状。
第三,蒋经国在苏联一呆就是十几年,并娶了一个苏联姑娘。
期间生活也很艰辛,几次差点被蒋介石给坑死。
迫于无奈,只得宣布与之断绝父子关系。
第四,不管是老蒋,还是小蒋。
他们都是心系祖国的中国人,在去世前还一再嘱托,一定要尽快促进统一,维护民族完整。
参考:
孙中山在位时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关系非常好,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大使签署了联合宣言,实现中国统一,完全独立,当时蒋介石在场并完全拥护。
1923年蒋介石受孙中山指派去苏俄访问,9月蒋介石率访俄考察军事代表团遍历苏联三个月,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24年元月,国民党第一届代表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国民党和苏俄的的关系密切,此时的蒋介石是非常相信共产国际的,另外苏俄也答应给予军事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黄埔军校也聘用了大量的苏俄军事顾问。
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只有15岁的蒋经国耳濡目染,经常以“进步的革命党人”自居。
1925年,苏俄决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收中国留学生,国民党也推荐了很多学生,15岁的蒋经国也名列其中。
据说是蒋经国自荐的,吴稚晖问了蒋经国为什么要远赴异域,蒋经国说为了革命,捉住了要砍头的不怕吗?
不怕!于是吴稚晖将此消息呈报给了蒋介石。
1926年夏天,蒋经国经过陈洁如在蒋介石身边游说,勉强答应了,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出国前必须加入国民党。
于是1926年10月,蒋经国和第一批留学生登上泊碇在上海的一艘苏俄货轮,同学们齐唱“国民革命军歌”,蒋经国此一去1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