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说的话是拒绝宝黛姻缘还是金玉良缘呢

贾母真的是最疼宝黛的,这两位才是贾母深爱的孙辈。
而且很明显,贾母做的一切,都是在演一岀戏,而演戏的目的是拒绝金玉良缘。
1.清虚观打醮的时间点很特别清虚观打醮是元妃的谕,还命贾珍领着众人爷们跪香拜佛去。
但是贵为荣国府太君的贾母,却是可去可不去的。
在清虚观打醮前,发生了贾元春赐给众人端阳节礼的故事。
独宝钗的礼物同贾宝玉的一样。
宝钗和宝玉比姐妹们多出了“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
凤尾罗是上好的织品,可这芙蓉簟就不简单了。
芙蓉簟是铺在床上的席子。
这就给了众人充份的想象,这位贵妃娘娘,在支持金玉良缘。
而冰簟银床梦不成,(冰簟:清凉的竹席)宝钗的梦也不会成。
元妃省亲之前,是从未见过宝钗同黛玉的。
这份不同寻常的礼物,必然是受到了某种外力的影响。
能影响到贾元春的人,又不是贾母,那么答案是唯一的。

如果贾母也支持金玉良缘,那么顺理成章的去议亲,这件事就成了。
可是,答案是否定的。
之后贾母做了很多事。
2.贾母的安排很特别贾母不但决定亲自去参加清虚观打醮,还带上了荣国府的姑娘并少奶奶,大家一同去。
带上这么多人,摆这样的气氛,也就是为了不显山不露水地
我们读文本,可以看岀,薛宝钗嫌热是不想去清虚观的,她和她母亲是贾母发话
而金玉良缘的另一个重要推动者王夫人,则根本沒有去清虚观打醮,而是在家预备元春有人岀来。
如果清虚观打醮这件事是王夫人同薛姨妈策划的,她们必然会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跟着同去。
而不会如此淡定。
这样,本来荣国府的家族活动,在贾母的安排下,带上了薛姨妈和薛宝钗两个外人。
3.张道士亲说得奇怪……“前日在一
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
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先来看这位张道士,他是荣国公的替身。
这位张道士在贾母面前极有脸面,能混到这样的地位,定是在与荣国府的互动中,分寸把握的十分恰当。
可细读文本,这亲说的太不正常了!如张道士真的有心说亲,这位小姐的门第,岀身,父亲的官职,母亲的家世,小姐本人的排行,原是要回清楚才行。
可是,这些全都沒有。
根本就毫无提亲的诚意!贾母是什么人?
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这张道士有几个胆子去戏耍她!那么答案只会是,张道士明白,贾母根本不会生气。
而且旧时,当着闺阁小姐们就开始说亲,是极不妥当的。
说亲这种事,姑娘们以礼应回避。
可是,无论是贾母还是张道士,都沒请姑娘们回避。
那就是说,贾母就是让姑娘们和贾府众人并薛姨妈听见。
4.小姐的身份奇怪张道士说这这位小姐,太奇怪了。
模样、聪慧、根基这些应该细说之事,全都沒有仔细说明。
却重点强调了,这位小姐十五岁。
那么这位身份不明的小姐指的是谁?
在荣国府内,就是薛宝钗一人呀。
之前,贾母刚刚为薛宝钗热热闹闹地大办了十五岁的生日。
这决不会是巧合。
荣国府里住过的外姓姑娘,宝钗是年纪最大的。
如黛玉当时十二、三岁左右,湘云也十二岁左右,一定不是贾母所指的姑娘。
5.贾母拒绝的奇怪……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我们细分析,这里贾母的每一句话都是明明白白地拒绝金玉良缘。
1.贾母开口就是和尚,为什么?
因为金玉良缘就是有个和尚说,这金要找有玉的方可正配。
那么到贾母这里,也指着和尚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宝玉、黛玉都还小,真的可以拖几年,可宝钗就不行了,十五岁该议亲了。
2.不管她根基富贵,同样是在指薛家,薛家是皇商,大富人家。
可偏偏贾母为宝玉定的婚事标准是,不管根基富贵,可见薛家她是不中意的。
3.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贾母为宝玉这位贵妃的亲弟弟说亲,哪能真的不在乎门第,只是不在乎钱。
为宝玉选的姑娘家世一定要是清贵的书香门第,就同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一样!而且这位姑娘还得漂亮,性格好。
这标准高到一般人家都配不上,皇商之家的薛家别想了,不可能!6.说亲后又是金玉说亲只是清虚观打醮的一个故事,之后,张道士要见宝玉的玉。
见过宝玉的玉后,张道士拿很多东西做敬贺之礼。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
\"……贾母是在说,金玉这东西,原不是什么希罕物,有金的姑娘多了。
金玉良缘也未必就是宝玉同金锁。
可笑的是,回这话的居然是宝钗。
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贾母一定在心里笑,金玉良缘,那湘云也有金,且来荣国府更早,宝钗她的金锁又算得上什么!小结:贾母把她想说的话说完之后,就不再参加以后的活动了。
可宝玉、黛玉因为宝玉说亲那件事情,反而大吵一架,宝玉要砸玉,惹得贾母老泪纵横。
试想一下,贾母能不哭吗?
她处心积虑的为这两小冤家谋划着未来,可是小冤家偏偏是不省事儿的,还让她操心。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她真爱的只有宝玉、黛玉呀。
贾母和王夫人贾母和王夫人都是贾宝玉的至亲,她们深爱着宝玉。
可豪门公府的一切,当同权力联系在一起时,亲情的味道就变了。
贾母为了维持自己荣国府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在贾琏已娶了王夫人的亲侄女王熙凤后,不可能再允许王夫人再把自己的外甥女娶进门。
而王夫人,这位宝玉的生母,她眼睁睁地看着贾母把自己的儿子带在身边十几年了!她要享受母亲的权力,她要为亲儿子的亲事做主,她不会允许宝玉身边在有个贾母的外孙女为正妻。
这就是豪门的不易;
豪门的苦;
这就是豪门的宅斗!人与人之间成了乌眼儿的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母的利益是宝黛婚姻,王夫人的利益是金玉良缘。
清虚观打醮,是贾母对金玉良缘的一次回击。
之后宝钗借机发作,大怒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看来宝钗对贾母的话很在意,端庄的她真生气了。

参考:
清虚观打醮当然是为了拒绝“金玉良缘”。
一,宝黛姻缘是贾母一手促成的。
在书中,宝黛姻缘开始的比较早,可能在贾敏死后贾母便已有撮合宝玉、黛玉的打算,贾母把黛玉接到贾府后,一开始更是让宝、黛:住在一处,形影不离。
这情形如果放在现代,也顶多算是一个青梅竹马,但是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不同席”的情况下,如果说贾母的意
后来,贾元春让众姐妹搬入大观园,贾母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先挑选。
当两人挑选的地方潇湘馆和怡红院距离最近的时候,贾母也不曾反对。
至于王熙凤等人拿林黛玉和贾宝玉说事的时候,贾母也不曾表示反感。
可见贾母对宝黛姻缘是乐见其成的。
宝黛姻缘既然是贾母所力求促成的,贾母自然不会拒绝。
二,金玉良缘是王夫人向贾母挑战的一粒棋子,一种手段。
贾母和王夫人是一对婆媳。
这一对婆媳都想掌控贾宝玉的婚姻大事。
为贾宝玉的祖母,贾母撮合宝黛姻缘,作为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要想夺回对贾宝玉婚姻的掌控,又不得不另找一对姻缘与宝黛姻缘对阵。
金玉良缘就是王夫人对抗贾母的一种手段。
就在贾母明晃晃地撮合宝黛姻缘时,王夫人也与薛姨妈暗搓搓地炮制金玉良缘。
因为宝钗有金璎珞,薛姨妈先是放出“金锁是个和尚给的,以后要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话,后来宝钗的贴身丫头莺儿又说出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永昌”是一对来暗示“金玉良缘”。
既然金玉良缘是为了对抗贾母所主张的宝黛姻缘的,贾母自然不会拒绝宝黛姻缘,长王夫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
三,清虚观打醮是金玉良缘与宝黛姻缘进攻的序曲在贾元春端午节赐礼之前,金玉良缘的说法始终是暗地里传播,贾府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宝黛姻缘,王熙凤就曾经公开的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玩笑,说林黛玉喝了他们贾府的茶,为什么不给他们贾府做儿媳?
李纨也认为这个诙谐好。
为了能让金玉良缘真正的走到人的面前。
王夫人利用了贾元春,于是在端午节贾元春的赐礼上就出现了宝钗和宝玉的礼物比姐妹们多出了“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的事情。
如果说端午节贾元春给贾府众人赐礼是“金玉良缘”向“宝黛姻缘”宣战,让金玉良缘走向人前的话,那么清虚观打醮就是金玉良缘向宝黛姻缘进攻的序曲,从此之后,宝黛姻缘和金玉良缘就互相纠缠,一直在大观园持续了十年。
四,张道士保媒时所提的女孩子的条件与薛宝钗暗合。
张道士提亲时,曾经说的那个女孩儿的情况:……“前日在一
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
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从张道士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那女孩无论年龄,还是
女孩芳龄十五,恰好薛宝钗才过了15岁的年纪,用聪明智慧乃评价薛宝钗也不为过,至于根基家当,薛家原是皇商,又是四大家族之一,自然是算不上差的。
面对着这样与薛宝钗条件相似的女孩,贾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其用意不言而明:她看不上薛宝钗,她不同意金玉良缘。
五,贾母拒绝婚事的借口明晃晃的针对金玉良缘。
贾母拒绝张道士的提亲,用的借口不是家庭条件,不是
贾母的借口提到“和尚”,不由让人想到薛姨妈等在炮制金玉良缘时所用过的“和尚”。
先是说一个癞头和尚给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叫刻在金器上,然后又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以后要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话。
既然薛家处处以“和尚说的”做筏子,极力去宣扬金玉良缘,那么贾母也用“和尚”做借口还拒绝金玉良缘,对金玉良缘起到一种很明显的讽刺作用。
六,贾母提出的为宝玉保媒的条件暗合黛玉。
贾母拒绝了张道士的所保之媒,却又向张道士提出了为宝玉提亲的条件,借此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是与黛玉量身定做的。
因为黛玉虽然出身高,但父母已亡,又无兄弟姐妹可依靠,虽然有钱,但掌握在贾母手中几乎无人可知晓,对林黛玉来说,除了长相,她几乎一无所有了。
贾母此时提出这种条件,除了针对金玉良缘以外,还有一种隐隐宣示宝黛姻缘的意思。
七,贾母借助金麒麟暗讽金玉良缘。
贾母从重孙子媳妇一直走到贾府的最顶层。
贵族圈子里的弯弯绕绕门清,她在拒绝了金玉良缘之后犹不放过金玉良缘,在见到张道士送过来的礼物中有一枚赤金点翠麒麟,于是有借助这枚麒麟来影射薛宝钗的金锁。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
\"……贾母的话是个坑,也是一个引子,原来史湘云在贾府住了好些年,并且是养在贾母的身边,贾母自然知道史湘云有一枚金麒麟,可是人老为精的贾母却并不说明,而是假装糊涂问出谁家孩子也带着一枚麒麟的话,想借此起大家的注意,薛宝钗年纪小,不太懂这些贵妇们的玄外之意,笑着回答“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于是落进了贾母的坑里。
同时也让众人意识到“金玉良缘”中的“玉”,不仅仅可以配“金锁”,所还可以配“麒麟”。
贾母婉拒“金玉良缘”,不动刀不动枪,甚至没有恶言恶语,却维护了“宝黛因缘”,这就是人老的智慧,也是语言的艺术。

参考:
宝玉是贾家的二少爷,也是最有可能继承贾家家业的人,所以他的婚事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家中的长辈会操心,在外面的人家也会积极来宣传自己女儿,清虚观的张道士就替一家人来探口风。
贾母带着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因为张道士是荣国公当年的替身,所以他便可以在贾母等人面前露脸,一番寒暄过后,张道士便开始为宝玉说亲。
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
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
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张道士来的突然,贾母不好直接拒绝,但是贾母正好借着这次张道士的问询,直接回复了众人,宝玉的择偶标准,“金玉良缘”直接被啪啪打脸,相反的“宝黛姻缘”却处于不败之地。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第一,贾母的画外音,宝玉不适合过早娶亲,意味着不需要娶年纪较大的宝钗张道士的提亲人家女儿已经15岁了,这正好宝钗的年纪,她到贾府的时候刚过了14岁的将笄之年,若算虚岁正好十五。
宝玉比宝钗小一岁,黛玉就比宝钗小两岁。
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那么宝钗便等不起,一等就等成老姑娘了额,所以贾母借力打力回绝“金玉良缘”。
薛家以一个和尚的话说宝钗的金需要玉来配,那么贾母就正好用另一个和尚的话来说,宝玉不该早娶。
宝钗马上就15岁了早就到了议亲的年纪,她根本等不起宝玉遥遥无期的婚姻,因此她的金配不到宝玉的玉。
贾母看似是回绝张道士的亲事,其实是在暗示宝钗一家,早日另觅良缘,宝玉不是宝钗的佳郎。
宝玉不适合早娶,黛玉也还小,那么两
第二,贾母不看重家庭富贵,只要模样好性格好的,宝钗不符合贾母要求贾母既然拒绝了张道士的求亲,那么她自然也要提出她对宝玉妻子人选的要求。
首先,“不求根基富贵”,但是薛家又恰好以有钱为名,薛家是皇商是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人,而且在他们一家人在贾家时时出手阔绰,薛姨妈出钱给王熙凤过生日和贾母比肩,宝钗不是帮着湘云帮螃蟹宴,就是给黛玉送燕窝,薛蟠更是出了名的放荡不羁和花钱如流水。
薛家的“富贵”在旁人眼中或许是优势,但是在贾母眼中未必,或许还会成为一个劣势,没有文化的暴发户,这样定义可不好。
黛玉父母早逝,林家从当初的书香世家到现在的人丁凋零,真的是差别很大,可是贾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黛玉放心,不必在意,贾家娶的儿媳而不是财库,钱是衡量宝玉妻子最不重要的因素。
轻轻一句话,宝钗和黛玉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贾母不费吹灰之力就帮黛玉搬回了一成。
其次,“相貌好性格好”,相貌姑且不说,可是宝钗的性格却不是贾母喜欢的。
宝钗的房间装扮贾母不喜欢,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贾母不喜欢,宝钗成熟稳重到没有生气也让贾母不喜欢,不然为什么宝琴刚到贾家,贾母就派琥珀前来告知宝钗不要约束紧了宝琴,让宝琴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也没有让宝琴跟着宝钗一起住,这就是贾母对宝钗不喜欢最好的证明。
而且贾母或许故意为之的要向宝琴问生辰八字求亲,就是在暗示宝钗,即便选已经定亲了的宝琴,也不选宝钗。
不然为何一直大度的宝钗,会突然对宝琴有了嫉妒之心。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她最疼的人,黛玉的性格也是贾母培养出来的,所以贾母对黛玉的喜欢不言而喻,贾母想要黛玉成为宝玉妻子的想法也一直很坚定。
贾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一点点的拒绝宝钗,既然明面上无法直接让宝钗退出选局,那么就想办法让她知难而退。
第三,在张道士提亲前贾母已经暗允宝黛的亲事,王熙凤一语道破其实早在张道士提亲之前,贾母早已暗许了宝黛的亲事,王熙凤看玩笑的一句话就道破了。
王熙凤给黛玉送茶,就开玩笑说黛玉和宝玉方方面面都很相配,可是即便之前有“金玉良缘”的铺垫,但是谁也从来把宝玉和宝钗连在一起。
后来宝玉被赵姨娘用巫蛊陷害,后来治愈之后黛玉就念了了一句“阿弥陀佛”,宝钗这个时候醋心大起,竟然也开黛玉的玩笑说:“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还有管颦丫头的姻缘”。
宝钗这是嫉妒了,所以不太开玩笑的她竟然会对黛玉说这样的话。
贾母这一次拒绝张道士的提亲,也在间接拒绝了宝钗成为宝玉妻子的想法,不过贾母倒是暗中支持了宝黛姻缘。
文/酒馆说戏人,
贾母的话当然说得很圆融,但实际上仔细分析,无法得出贾母有拒绝宝黛姻缘的意思,但特指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很明显在这里却是遭受了阻力的。
先来看看张道士是怎么说的:那张道士……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
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
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
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张道士想给宝玉说的那位小姐是谁呢?
不知道。
但肯定不是林黛玉。
那时黛玉离十五岁还远呢,就连贾宝玉也未到十五岁。
倒是刚进贾府的薛宝钗,在府里刚刚度过第一个生日,就是十五岁生日。
张道士口中这位小姐,年纪和宝钗相当,“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都跟宝玉“倒也配得过”,这些描述套用到宝钗身上,一点都不违和。
而贾母是怎么回复的呢?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首先贾母是一口就回绝了,用的借口很巧妙:某个和尚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宝钗的金玉之说也是传闻中的一个和尚说的,照贾母这意思,俩和尚互杠呗,反正咱们都只是遵循天意啊。
这就是贾母这个老人精说话的智慧,肯定不会明着说谁的不是,但话里话外却把对方的心思堵住了。
回绝之后,贾母又装模作样让张道士帮忙留意宝玉的适配良姻。
条件是“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又特地加了一句大白话的说明“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完全就是针对张道士所谓的“聪明智慧,根基家当……配得过”,就差没有明言“反正你说的这姑娘我不同意”了。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张道士想给宝玉说一门亲事,简单介绍了对方的情况:十五岁,模样好,聪明智慧、家里有矿,正好和宝玉匹配。
而贾母不动声色地回绝:宝玉命里不能早娶,以后就算要娶亲,也不需要看对方家里有没有矿。
张道士说的姑娘,样样都和宝钗吻合。
而贾母是一条一条回绝掉:宝玉本来就比宝钗小,宝钗十五到了该嫁的年纪了,贾母却煞有介事说宝玉不能早娶,那么,等到宝玉可以娶亲的时候,宝钗得有多大了?
所以言下之意,比宝玉大的宝钗永远不用考虑了呗?
宝玉娶亲,不用考虑对方的家底,那刚刚被张道士夸赞家底能够匹配的宝钗也是被无视了呗?
这么明显,还能说贾母拒绝的还不是“金玉良姻”么?
当然,贾母拒绝“金玉良姻”,不代表就是支持宝黛姻缘,逻辑上不能划等号。
甚至,因为贾母说话圆融的艺术,要说贾母这次拒亲拒的是林黛玉,也是可以找出理由的。
比如,贾母说不用考虑对方根基富贵,哪怕是穷人家也可以,多给一些银子就是,难道不也包括黛玉么?
黛玉可不是穷人家的孩子啊。
还有,贾母最后那一句“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简直更像针对林黛玉吧,众所周知黛玉的性格也不怎么好啊,尖酸刻薄的。
要论性格好,还能有谁比宝钗优胜?
但其实,这些观点我觉得都是误读。
所谓即使家里穷,也不过多给人一些银子罢了那一句,是贾母为了进一步强调不看重对方的“根基富贵”而说的,并不是说要找穷人家的孩子。
况且,论起家庭出身,黛玉固然和宝钗一样,并非出身寒微,但林家四代封侯,黛玉父亲又是探花出身,妥妥的书香门第钟鼎世家,要贴标签的话怎么都不会贴个暴发户式的“根基富贵”而已。
这种只强调家庭富裕的标签,还是更适合皇商出身、社会地位不是特别高的薛家。
所以,对“根基富贵”无感这一句,与黛玉无关。
至于说贾母最后那句强调要“模样性格”好的,模样自不待言,黛玉宝钗都可以有足够的自信,但论起性格,一定是宝钗优于黛玉吗?
未必。
至少对于说这句话的贾母而言,黛玉的性格其实是更对她脾胃的。
黛玉说话尖刻?
再尖刻也怼不到地位超然、又对她疼爱有加的老祖宗贾母头上,所以贾母根本不可能觉得黛玉尖酸小气。
相反,黛玉伶牙俐齿的劲儿,正是贾母喜欢的那一款。
贾母本身就是个活泼风趣的人,喜欢的女孩子也尽是机灵敏锐、爱说爱笑的那种,王熙凤、史湘云、林黛玉,包括伶俐的晴雯,都是贾母喜欢的类型。
相反,个性沉稳持重,轻易不开口,开口都是大道理的宝钗,就恰好是贾母所不喜欢的那种了。
贾母虽然曾经说过家里的几个女孩子都比不上宝钗这样的话,但正如她表扬王夫人一样,出发点都是客气的疏离,并不是真心喜爱。
事实上,宝钗和王夫人、袭人在性格方面是同一挂的,都是谨言慎行、心机深沉那种。
而贾母曾经当面说过王夫人那种“木头人似的”性情在公婆面前不讨喜,也曾经对王夫人委婉表达过对袭人这个“没嘴的葫芦”的不满,这些都可以侧面反应贾母对宝钗沉闷性格的真实态度。
所以,所谓模样性格要好这一句,即使不是针对薛宝钗,也决不会是针对林黛玉的。
综上所述,贾母对张道士拒亲,拒的不是宝黛姻缘,而是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

在清虚观里,张道士适时提亲,说有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女子,与宝玉甚是般配,结果话没说完,贾母便开口阻止,说宝玉年龄还小,有道士说过他不能早娶,缓两年再说。
既如此,张道士不再好说啥了,而王夫人和薛姨妈也就更不好提了,自是压在了心里不再好说。
由此可见,贾母是在拒绝金玉良缘,在她眼里,宝玉的良配并不是宝钗,而黛玉她倒是偏向一些,却因为黛玉这些身子一直不见好,所以不得开口提出来。
所以她在等一个时机,宝钗比宝玉大一些,而黛玉比宝玉小一些,黛玉等得起,但是宝钗年龄大了等不起。
贾母以为一个等字就可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打心眼里来说,贾母是乐见宝黛其成的,因为两人是她的亲孙子、亲外孙女,如果再亲上加亲,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只是天不遂人愿,黛玉从小多病,王夫人眼里不喜,恰好又多出个宝钗,这更让贾母头痛,所以宝玉的婚事只能一再拖,不到紧要关头都绝口不提。

参考:
拒绝金玉良缘,贾母支持宝黛
参考:

因为在老太太的心里,无论是乖巧可爱的黛玉,还是城府和善的宝钗,都不是她孙媳妇的合格人选。
也就是说在老太太觉得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配不上自己的宝贝宝玉。
在古代,像贾府这样的名门望族,无论是府中的王孙公子还是门上的闺阁小姐。
一旦到了差不多的年龄,提亲说媒的人有的是。
那些专门从事这种行当的人就希
所以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即便是亲朋好友之间,说媒拉线的应该也挤破了门。
宝玉作为贾府“奇”公子。
如果没有说媒拉线的,那才是奇怪呢。
所以,林黛玉在十一二岁的年纪就开始吃醋与宝玉的姻缘,九成的可能就是因为平常见到的这种人太多了。
清虚观打醮一节,张道士有意无意的客套了一句,大概并不当真,回来宝玉黛玉双双惹了一肚子气。
在贾母这一面,回答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
也是一在推诿的意思。
当然为了表示不辜负老张头的一番好意。
又说了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也罢了。
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话说出,甚至张老道都没有正经答话,就被凤姐用别话岔了过去。
这一节也就了了。
不过,在与老太太的心里,这些话说的全是实话一定要给宝玉找一个才貌双全,人品俱佳,模样又好的新娘子。
并且这话既然说出了,身在贾府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就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因为无论老太太哪怕心里有一点意在这两
在老太太的心里,真正够达标宝玉孙媳妇的唯一人选只有一个——薛宝琴。
可惜的是,薛宝琴早有了人家,有没有贾琏偷取尤二姐的道理。
所以,只好作罢了。
至于后来为什么老太太又支持了金玉良缘,这是完全站在了家族利益的角度上牺牲了宝玉黛玉宝钗三
这时候,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已经不重要了。
只有家族利益的强强联合成了这场婚姻的唯一条件
参考: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提亲,自然是为了讨好。
这是第一次有人正式向宝玉提及婚姻问题。
也是贾母第一次正面表达自己对未来孙媳的选择标准。
书中,张道士像是随意地提到:““前日在一
我想着哥儿也该提亲了。
要论这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示下,才敢提去呢。
”这里,张道士提到有几个他觉得可以拿得出手的条件:一是小姐聪明智慧;
二是小姐家根基家当都很殷实。
接着,他又试探贾母的意旨。
善于打太极的贾母,接着说出这段话。
贾母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
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
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也是打太极的高手,她委婉地点出四点:一是神的旨意是贾宝玉不该早娶。
所以,贾宝玉不会娶大于自己的姑娘,包括薛宝钗。
黛玉加一分。
二是是贾府不看重女方的根基富贵。
林黛玉已经成了孤儿,寄居在贾府,是没有根基的;
薛宝钗的娘家是一个富贵之家。
贾母暗示,黛玉没有家族根基,不是问题。
薛宝钗尽管有万贯家财,贾府也是看不上的。
黛玉又加了一分。
三是模样一定要好。
这不必说了,贾母的审美标准,已经由王熙凤说出来了,那就是“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但王熙凤是没有称赞过宝钗的相貌的。
黛玉再加一分。
三是性格儿一定要是好的。
但贾母是情商高手,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太过明显表达出来,所以从这句话上误导众人。
薛宝钗在贾府上下,是以性格温厚著称。
而黛玉,则是出了名的嘴上不饶人。
薛宝钗得一分。
贾母的这段话,意味深长。
明面看,没有直接点明自己的标准。
但综合分析下来,四个条件,黛玉得了三分,宝钗只得了一分。
接着,张道士又捧出了敬贺之礼。
有金有玉。
宝玉翻玩的时候,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
”贾母一定知道史湘云也戴着金麒麟,怕伤黛玉的心,也怕黛玉多心,便没点明。
偏薛宝钗直接点明,惹得黛玉又多了一层心。
可见,贾母是真心疼惜黛玉的,时时处处都顾及她的感受。
再看众人回府后,书中写到:贾母因昨日见张道士提起宝玉说亲的事来,谁知宝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来生气,嗔着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了”,别人也并不知为什么原故。
二则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
因此二事,贾母便执意不去了。
可见,贾母一是不赞成将宝玉的婚姻提上日程,二是真心爱惜黛玉。
黛玉身体不适看不了戏,喜欢热闹的贾母便也不去看戏了。
这给众人释放了一个信号,贾母是很重视黛玉的参与的。
再加上,宝黛砸玉的闹剧,贾母责骂二人“小冤家”,其意不言自昭。
所以,听话听音,评判一
她用实际行动,坚定地站在了宝玉、黛玉的一边。
她是乐于看到宝黛走到一起的。

大场面自然要有大事件,《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的大手笔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呢?
史太君贾母带领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金陵十二钗及贾府诸人去清虚观打醮这样的大场面自然有很多故事在其中!上一回《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大浪淘沙,让所谓文化名人原形毕露,讲述了红学大家竟然把天天随身带着也有金璜,也有玉玦,或有事事如意,或有岁岁平安,皆是珠穿宝贯,玉琢金镂,共有三五十件的一群人认为是出家的道士的荒唐想法,本文继续谈谈红学大家对《红楼梦》清虚观打醮一回的解读失去了基本人性道理的一个事情。
先回顾一下书里的描写。
第二十九回贾宝玉的奶奶史太君贾母带领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金陵十二钗及贾府诸人去清虚观打醮里之一段: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
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
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
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红学大家看过这段后说史太君贾母所说的:“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段话指的是林黛玉。
分析一下为何说红学大家没基本人性:林黛玉是史太君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的母亲是史太君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女婿是盐道林如海,林如海祖上四代都是侯爵,家族显赫,他自己又是探花出身,可以说是家族富贵的很。
盐道都是皇帝家族直接控制的产业,能当盐道的人一定和皇帝家族是亲支近派。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要不史太君贾母也不会把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的。
所以林黛玉家不但不穷,应该还是非常富有的家族。
广大读者都知道,贾赦买个小妾还花了800两银子呢!贾母所言给几两银子能说的是林黛玉吗?
显然红学大家的解读是极其荒唐的,红学大家的意思是让贾母用银子把她的外孙女林黛玉从自己女儿贾敏和女婿家买过来,然后给她的孙子贾宝玉当媳妇。
中华民族还有这样当外婆的女人吗?
狼外婆都不能这样没人性吧?
只要精神正常的读者一定不能这样认为,红学大家要么是精神失常,要么就是没人性,因为谁也没见过一个外婆用几两银子买她自己的外孙女,用几两银子打发她的女儿和女婿。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大浪淘沙,让所谓文化名人原形毕露。

参考:
读者总想要在“木石”与“金玉”之间做选择,就好像宝玉的婚姻对象就这在她俩之间选择似的。
其实不然。
想要与贾家结为亲家,想要让女儿嫁给贾宝玉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元妃刚刚封妃那段时间。
比如,书中讲过一个姓傅的暴发户,他就想让他那个比贾宝玉大十岁的妹妹嫁给宝玉。
比如,宝玉曾经把亲戚家的女孩儿都看过一遍。
再比如,就是清虚观里张道士提亲那件事。
能让张道士提亲的人家,总归一定是官宦人家或者有钱人家。
但是,这户人家不找媒人直接蹬贾家的门,或者直接与贾家的人说此事,可见这家人与贾家地位悬殊并且互不相识。
因此,这家人想要攀附贾家,就只能通过张道士搭桥,借着张道士的老脸问问贾家的意思。
张道士介绍的女孩儿,一定是想要嫁给贾宝玉为妻的。
贾母如果想要给贾宝玉选妻子,肯定会问问这女孩儿的品貌、家世等信息。
贾母却在什么都没问的情况下就拒绝了张道士,这就说明只有一个原因:此时贾母无须考虑贾宝玉的婚事了。
即:贾宝玉的妻子人选已经定了,只等宝玉长大就公布消息成亲。
贾母还对张道士说,将来张道士要给宝玉找女孩子,只需那女子长得好,脾气好就行,贾家不过是花几个钱而已。
想一想,如果是让张道士给宝玉找正妻,怎么可能轻轻说一句只需花几个钱而已的话?
这只能说明贾母的意思是:张道士啊,我家宝玉的妻子已经有人选了,你要想喜欢帮着忙活,你就可以帮他寻几个小妾,贾家不过是花几个钱把这人弄来当妾罢了。
我们了解了贾母的意思之后,就更明白一点,在清虚观打醮这个档口,宝玉的婚事对象就已经定了下来了。
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定的到底是谁?
一部小说,就算是悬疑小说,也会给出一份明明白白的叙事。
在打醮的前后这段时间里,只有“金玉姻缘”的事是摆出来说的。
就连林黛玉都免不了为此伤心吃醋,还暗自叹息说自己的心事无人给做主。
且在打醮期间,宝黛吵架时,黛玉曾责备宝玉说:你是看张道士提亲,你担心他阻碍了你的好姻缘……这就更证明了一点,此时宝玉的婚事已定,且与黛玉无关。
这就可以说明,贾宝玉的婚事定的就是薛宝钗,贾母对此也很满意。
有的人可能会说,贾母肯定很讨厌宝钗的。
她那么疼爱黛玉,她肯定会想要把黛玉嫁给宝玉的。
首先,原著中明明白白的写到了,贾母很喜欢宝钗的性格,认为她稳重大方。
在原著写贾母内心对宝钗的评价的时候,脂砚斋还批注,意思说:在贾母内心也在把宝钗和黛玉作比较,贾母取中宝钗之处就是黛玉远远不及宝钗之处。
意思是,在贾母心中,对宝钗的评价高于黛玉。
其次,林家的养女养在贾母膝下,贾母只把宝玉和黛玉他们俩看做是一对起居都无须避讳的兄妹,如何会想到让他们成亲呢?
再次,贾母虽然是个有情致的人,却知道五十七回才看出宝黛之间有恋情,那她在清虚观打醮的时期没看出他们的恋情,为何还要硬说贾母有意让他俩成亲?
更何况,贾母骨子里渗透着封建礼教,她十分反对情爱之事。
宝黛的恋情悲剧也正是由此而来,却不是因为金玉姻缘。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
所以贾琏娶的是内姪女,所有跟内姪女争夫的大抵都会嫌弃厌恶吧?
你认为贾母会赞同金玉良缘或木石前盟?
做妾还是可以的,她们也都是做妾的命,只有王熙凤才是正妻,人家是内姪女!《红楼梦》的主角是一对母子:李纨(王夫人)与贾兰(贾琏)邢夫人是贾兰的嫡母。
贾政只是被养的小叔子。
贾赦直接是已死之人。
宝玉是权力的代名词:荣登大宝,大宝,贾宝玉的大名!谁敢窥伺王夫人的眼珠子贾宝玉(大宝)下场只有一个一一死!钗黛都不例外,贾政也一样。
《红楼梦》有两个死后都不得安宁的人。
一个贾政,死后被贾琏挖坟鞭尸。
另一个薛宝钗,死后被王夫人毁椁烧棺,就不知道有没有被鞭尸,但一定是破席裹尸。
因为贾琏出家,已经是两手空空,自名空空道人,连薄棺都买不起,也没人敢卖给他,都不敢得罪太皇太后一一王夫人。
注:宝钗结局参考<芙蓉女儿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