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在中国的民俗中,家里有老人去世,必然要有一碗半生熟的米饭放在死者的头前,这碗饭的名字叫做倒头饭。
倒头饭在制着时,不能煮熟,只要有点半生熟时就可装入碗中,然后上面再用另一只碗盖上,用力的上下活动几下,然后将盖碗拿开,一碗园如半球的倒头饭就算成功了,然后在饭上插一双竹筷,供奉于死者的头前。
关于倒头饭的来历,说的是在旧时人们的生活十分的艰难,一户因落魄而贫困交加的世儒之家,这家人家是婆媳二人生活,儿子外出长工三年未归,不知生死,生活的十分的清苦,这婆婆生病又思亲儿,眼见一日不如一日,家里的生活就靠媳妇要饭挖野菜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怜的老太婆又病又饿仅剩下最后一口气了的时候,媳妇将其抱到了草铺上,其口中还一直唠叨着要吃的。
急的儿媳妇肝肠寸断,欲哭无声。
只身跑到一个财主家签了卖身契约,换得几斤白米,可怜那病入膏荒的婆婆一见白米就脸现红光,显得精神。
媳妇急急的走到锅房,连忙的将得来的米投入锅中烧煮,这边刚出一点饭香,那边老太太急的用手捶胸,媳妇只得将还没烧熟透的米饭剩一点来喂她,那知此时是人死之前的回光返照,刚才一股精神过后,当媳妇喂饭时已是最后一丝游气呼出,驾鹤西去了。
可怜老人家嘴里含着一口饭就这么走了,到现在很多地方都会在死人口中放一点米饭,(人家骂小气的人,经常会说死人嘴里呕饭吃,就是从这里传下来的),这媳妇是一边哭一边跑到锅上将饭捞起来,半生熟的一碗饭捧在手上是泪如雨下,满心的对不起婆婆,将饭碗在手上掂了一掂,将一双筷子插在上边,哭喊着婆婆这碗饭随你去了,不孝儿媳在给你做点干粮上路吧!于是这媳妇又将剩下的白米拿出一碗来打成米面,然后在锅里烙了六块面饼,心想婆婆魂魄一路西去有了干粮就不怕饿了。
那知还剩下一小团面儿,想了想,婆婆西去路途穿庄过寨的狗多会乱咬,再做一块喂狗饼吧,又一想这饼喂狗的话,还不是一口吃个干净了,我不如在饼里掺上头发,让狗吃了缠住了狗牙,岂不是不咬婆婆了,于是又多做了一块带有头发的饼子,加上前边做的六块,一起七块饼,也就是后人说的打狗饼子。
这媳妇在悲凄苦凉的准备着婆婆的后事,那年头穷人死了,头脚各点个长明灯,头傍一碗倒头饭,死者手拿柳条串好的七块打狗饼,就算一切停当,择日入土了,这婆婆已经停尸两日了,这小媳妇愁的是苦于无钱买棺,请了几个乡老正准备芦蓆圈葬的。
突然有个老者指着远处的一从人马,问小媳妇可有贵亲来祭,小媳妇只说那是过路的,于自家不相干。
那知来人越走越近,来到近前一看,那为首的衣着气派的人正是三年前出去扛活的冤家回来了。
小媳妇惊喜交加,细问情由,原来丈夫在京中到外劳作,只因懂得文字,而且学识较深,被人举荐到一个文官家做幕僚,因此而谋得官职,而且近期又得提拔升职,这次是告假回家迎接老娘和媳妇入京享福的。
那知家中出了如此变故,立马指使手下一干人出去备办上等棺木,退了媳妇的卖身契约,在草庐中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后,带着妻子上京叙职,还呈书一道给地方官员,细叙媳妇功德。
地方官也是会办事做,不但树立牌坊,还将孝女卖身救母之事宣扬,就连丧事琐碎都效访孝女的作风行事的,从此越传越远,一直到现在好多地方还是这样做的。
参考:
人生最隆重的两个宴席,你自己永远吃不到,一,自己的满月酒,二死后的宴席(倒头饭)
参考:
“倒头饭”这个名词可能大家都不陌生,这里的“倒”字读音为dǎo。
人们常说的“倒头便睡”,就说的是躺下的意思。
“倒头饭”的“倒头”则是指死去的人,“倒头饭”是专门供奉逝者的米饭。
“倒头饭”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半生不熟的米饭,有的是生米,基本相同的是都要在饭碗中插上三根筷子。
东北的习俗是三根筷子头上,还要缠上棉花如棒状。
关于“倒头饭”的来历各地都有许多传说,基本意思都是为了逝者顺利的超度脱生。
人死了以后,灵魂要经过十三道坎,才能到达酆都城实现轮回,一路上也是凶险无比。
首先是由黑白无常带到土地庙报到,然后再去黄泉,黄泉也称九泉,是冥界极深的地方。
去黄泉的路也叫黄泉路,是去阴曹地府必走的路。
黄泉路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极为复杂。
为了使逝者不饿着肚子,有充足的体力走完全程。
“倒头饭”就是给逝者吃的阳间最后一顿饱饭。
过了黄泉路还要经过饿狗岭,“倒头饭”上插的三根筷子就是准备好的打狗棍,是用来驱打饿狗用的。
所以“倒头饭”是敬奉给逝者的上路饭。
是人们对逝者祭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丧葬祭祀活动作为一种历史文明的传承,应当摒除其中建迷信色彩,以更文明建康的祭奠方式,去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参考:
我们老家倒头饭是指人死了吃最后一顿阳间饭,把煮熟的大米饭盛两碗合在一起,插上三根红筷子放在供桌上,上面有水果、蜡烛、香、纸钱、点心,起灵时把米饭带碗和火盆一起摔碎,人的一生到此结束。
参考:
小时候,经常大清早听见有妇女在骂大街:昨个夜里哪个天打五雷轰、吃倒头饭的偷了俺家的小鸡子?
有时还能听到妇女骂自己的男人:整天就是睡觉,地里的活一点都不想干,可是想吃倒头饭?
听多了,心里也疑惑起来,这倒头饭是什么东西?
这些妇女咋骂人是吃倒头饭的。
再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参加了几次葬礼(小时候要是谁家死了人,不敢去看),才知道倒头饭是怎么回事。
倒头饭是民间祭祀的一种方式。
人死后,停尸在堂屋正中间,头朝里、脚朝外。
脚头位置放一个瓦盆供烧纸用;
堂屋门口搭一苇席、要不就是用秫秸织成的薄;
苇席前面放一张供桌,供桌上点一盏油灯,是长命灯。
灯前面放瓜果、糕点等四样供品,再就是一碗倒头饭。
倒头饭是人一死就要放的。
倒头的意思就是死,跟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头就睡的倒头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要放一碗倒头饭,是因为不能让死者饿着肚子上路。
因为倒头饭是给死人用的,所以才有“穷死不花亏心钱、饿死不吃倒头饭”的说法,规劝人要走正道。
在有些地方,倒头饭是用蒸的半熟的大米、小米盛在碗里面,上面要插上两个筷子。
也有插上两根秫秸梃子的。
一株吊兰家乡这里,因不产大米,小米也很少,就用一个馒头来代替,馒头上面也是插上两根筷子。
馒头放在一个小口的陶罐里,这个陶罐有个很拗口的名字:迷食罐子。
一株吊兰的的理解,这个迷食,可能就是吃了这个罐子里的食物,就会迷失方向,不会再回来的意思。
就是因为有时不留神,在饭碗里插了筷子、用筷子插个馒头,一株吊兰小时候不知道挨过多少回大人的打、骂。
条友们,你小时候因为在饭桌上有不好的习惯,挨过打挨过骂吗?
参考:
在农村,“倒头饭”这一名称,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指的是人离世后,在办丧事其间,包括有一些地方的“三朝”和“做七”,家人为亡故之人供祭的饭。
地方不同,风俗不太一样,“倒头饭”的名称、做工以及供祭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介绍“倒头饭”的来历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倒头饭”。
一、什么是“倒头饭”?
有什么民俗讲究?
从名称上来说,有的地方把“倒头饭”中的“倒”念[dǎo],有的地方则念[dào],既有把饭上下翻过来的意思,也有“到头饭”的意思,即家人给亡故之人最后的人世间的饭。
从做工上来说,不同的地方,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主要有
二是有的地方是煮熟的米饭,倒扣过来的方式与上面的方法一样。
三是有的地方全煮熟,放水泡起来,不用把饭倒扣过来。
从祭祀上来看,首先,不同的地方插筷子方式有差别:有的地方把米饭倒扣过来后,将一双筷子插在饭上;
有的地方则用两根类似筷子的长棍插在饭上;
还有的地方忌讳筷子成双,有的在饭上插一根筷子,有的则插三根筷子,但不能插一双筷子;
也有一些地方既不把饭倒扣过来,也不用把筷子插在饭上面,但是,这种祭祀的饭同样称为“倒头饭”。
其次,就是放的地方有一定的差异。
有的在办丧事的时候,一日三餐把饭放在棺材前面,到出殡为止。
不过还有的地方,不仅在出殡前要祭祀,下葬后三日内,还要把饭放在坟墓前,称“送三朝饭”。
而有的地方则是在出殡起程前,用五只碗分别装好饭,一字排开放在棺材顶上,每只饭碗上插一根筷子,仪式完成后起程。
也就是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农村人忌讳吃饭的时候,把筷子竖起插在碗里。
如果到别人家吃饭,把筷子竖插在碗里,主人会不喜欢,认为这种人没有家教。
因此,家里在吃饭的时候,父母会特别留意小孩的这些动作,一旦他们把筷子竖插在碗里,必定遭到训斥或者惩罚。
同样,有一些农村,在吃饭时,本来有五
吃饭的三个吃第二碗时,忌讳把多盛的两碗饭直接倒扣到自己碗里,而是用筷子扒到碗里。
有一些地方初一和十五,特别是除夕的年夜饭,忌讳用汤泡饭。
还有一些地方,早饭,或者出门忌讳吃夹生饭,原因也在这里。
二、“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祭祀祖先和新亡之人,要上各种供品,其中饭作为供品的历史非常久远,上古时候还没有历史记载,就有了这种做法。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有了祭祀祖先和亡人,什么时候饭菜就成为了供品之一。
然而,“倒头饭”的名称和相关习俗的形成,则是后来朝代的事情了。
民间相传,“倒头饭”与纸钱的买卖和推广有密切关系,如果是真的,“倒头饭”习俗的出现,是随纸钱习俗出现后不久就出现了。
那纸钱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大家都知道,造纸是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的,事实上,他只是总结了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并利用树皮、碎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通过精心加工,终于制造出优质纸张。
蔡伦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称赞,并下诏推广造纸术,于是,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得到了普及。
由此看来,纸钱应该是东汉以后出现的,具体是哪个朝代出现,史料上说法不一。
据南宋叶翰著的《爱日斋丛钞》说:“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数帛,而有纸钱。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纸钱起源于南朝。
南齐废帝萧昭业信鬼神,常常把纸剪成纸钱,来代替丝织品,从此以后就有了纸钱。
也就是说,纸钱是南齐废帝萧昭业发明的。
至于用纸钱代替丝织品用来干什么,有的说是用来殉葬,有的说是用来烧化。
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有这样的话:“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纸板。
故造此者名曰火纸。
”这段话说明盛唐时,纸钱代替帛用来焚烧,在民间已经普遍使用。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蔡伦造纸之后,造纸术得到推广,造的纸多了,价格就不贵了,纸钱就代替价钱很贵的帛。
因此,纸钱的出现应该是东汉时期。
民间流传有一个销售纸钱的传说。
故事梗概大同小异,有的地方的传说故事有名有姓,有的地方则无名无姓。
这里介绍一下蔡伦弟子尤秀才的传说。
相传尤秀才是蔡伦弟子,他见师父造出来的纸质量好,产量高,又便宜,就与妻子开了一个卖纸的店面。
可开了店面后,由于当时民间对纸的用处还不多,也不是很了解,店内的纸堆积如山,难以销售。
尤秀才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假装得了重病,没几天就去世了,躲进了棺材里。
他让妻子告诉邻居,说只要将纸张剪成铜钱状,烧七七四十九天,让神灵得到好处,就可以让丈夫死而复生。
邻居当然不相信,每天都有人到尤秀才的家里来看看。
因为尤秀才是假装死去,每天得吃饭。
有一天,尤秀才妻子给他送饭的时候,碰巧让人看见了,尤秀才的妻子来不及躲闪,便急中生智,把筷子竖插在碗内的米饭内,并把碗放在棺材头上,跪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拿着做好的纸钱烧起来。
尤妻烧纸钱正好到七七四十九天,邻居都来看热闹,看尤秀才能不能起死回生。
这天,尤秀才“复活”了,从棺材内爬了出来,并假装这四十九天的事一点都不知道。
邻居觉得纸钱太神奇,也就相信了。
从此以后,烧纸钱就迅速传播开了,尤秀才家里的钱一下就销售一空。
烧纸钱也就形成了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了。
当时尤妻因给丈夫送饭时躲避不及,把饭放置在棺材头的这个动作,也被人们效仿,民间也就出现在办丧事期间,在亡者头前放碗“倒头饭”,并形成了一种民俗。
民间之所以要用夹生饭来做“倒头饭”,祭祀亡者,就是希望亡者能够起死回生。
到后来,又有了家里后人幸运的寓意。
“倒头饭”也就作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了。
参考:
倒头饭是是死者的上路饭,我们这里是用白面烙的薄饼,不能翻不能熟,上面抹点锅底灰,由长子咬一圈后,插上一双筷子放在碗里,和常明灯摆在一起,最后随棺材一起埋在坟墓里。
参考:
老人刚去世时,还未出殡下葬前,按照旧礼,是要搭建灵棚,孝子贤孙要在灵棚内守灵的。
灵棚内要摆设的东西,除了长明灯、香炉碗、丧盆等之外,还要有其他供品,供品中最主要的,就是倒头饭了。
倒头饭就是专门献祭给亡人的饭祭,跟活人吃的饭相反,倒头饭是要把一碗米饭倒扣进另外一个碗里,让米饭形状呈现一个标准的倒扣半圆形的样子。
米饭有的是用大米,有的是用小米,一般都会做成半生不熟的火候,上面再安插三炷香。
倒头饭的由来,有民间故事一说,说是由于卖烧纸的夫妻俩为了增加销售,装神弄鬼的自扮自演,假装供奉了倒头饭之后,人就能死而复生,这种说法实在了无新意,估计也少有人信。
在民生维艰的中国古代,每天都能吃饱饭,往往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作为针对死者的祝愿,最美好的莫过于到了阴间,就可以成功摆脱人世悲苦了。
那里是否充满鲜花不重要,那里能吃饱饭,是很多穷人的终极幻想。
人死后,不管在生前是多么忍饥挨饿、颠沛流离,亲友们都会尽量表达最后一点心意,准备一碗倒头饭,祝福亡人到了陌生的阴世,不再是一个饿死的鬼。
倒头饭的放置也有说法,为了保障子孙后代永远不为饥寒所迫,一般是要放在放置于亡者的头顶之上。
参考:
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由于农村地方的差异和方言的不同,所以每地方叫法都有区别,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
你们那里是叫倒头饭,我们这里叫上财饭,都是因为农村当地的习俗不一样,所以在名字的叫法上面也不同,我就按咱们当地的习俗上材饭,讲一下这个来历。
农村的老人去世以后,正常情况火化完了后,要放在家里供上三天。
三天以后才可以入土为安,因为农村地方习俗都不一样的,所以丧葬仪式差距也各有不同,而且上材饭一般都是儿子吃,听老人们讲后人吃了上材饭,做什么事情都如意,顺水顺意发大财。
在广大的农村基本上都有这种习俗,只是一方地土一个香火,上财饭的名字的叫法和讲究各有不同,但是大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在我们当地农村来讲,上财饭是出棺的那一天,早晨要添一大碗白米饭,放在去世老人的供奉台上面,上财饭要等到把去世老人送上山后,晚上还要把灵堂烧了,所有的法事做完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吃上财饭。
上财饭主要说到了〈财〉字,意思就是发财的意思,大致的意思就是吃了上财饭的人呐,以后做什么事都比较顺利,运气好发财快。
虽然这是老一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管是真是假,在农村大家都是很相信的,而且女儿还不能吃,还只有后代的儿子才可以吃。
可能大家就有疑问,为什么女儿不能吃儿子可以吃?
这也是农村很久以前的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女儿要外嫁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如果女儿吃了上财饭,那就是把娘家的财运全部带走了。
而且农村人对这些非常讲究比较信,也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下来的,所
棺材的盖子上好了以后,儿子要坐在棺盖的上面,手里拿着这碗上财饭,也是想让老人饭吃饱,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个时候所有的孝子都要来房子的中间。
只能是老人很亲的人,如果是不太亲的人是不能进来的,都带着白颜色的头布,这个时候的亲人会哭的非常厉害,马上要把老人送上山了。
虽说很多人觉得是带迷信的色彩,但是农村的一种习俗是改变不了的,因为祖祖辈辈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些过程不管真假都要做。
在广大的农村每个地方的香火不一样,所以这个过程也有很大的区别,上财饭农村人是比较重视的,为什么儿子可以吃,但女儿不能吃?
从这点也能看的出来,祖上的人还是重视男孩一些,这也是比较根深蒂固的。
他们觉得男孩子才是自己家的,因为女孩子终究要出嫁是别人家的,虽然只是一碗上财饭,大家也非常的清楚,吃了这碗饭真的能发财吗?
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是假的老辈人也非常的相信。
而且老人一般还提醒说一声,这碗饭只能谁谁谁吃,别人是不能吃的,估计这种习俗一时半会是不会改变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大家好
一般是把半熟的米饭盛进碗里,压实,取出来后成一个碗的形状,倒过来放在碗的口上面。
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来的?
从前,有一家靠卖亡纸(冥钱)为生,可是,亡纸制得太多,一时卖不出去,夫妻俩一商议,弄出个法子。
男人装死躺在棺材里,女人跪在棺材头,天天给男人烧纸,说这样烧七七四十九天,阎王得到好处,死人可以复活。
邻居们将信将疑,天天有人到这家来瞧,四十九天到了,棺材里的“死人”真的活了。
这下子他家的生意好做了,造出的亡纸一卖一光。
夫妻俩看这法子赚钱灵,想发大财,于是,扩大了造亡纸的规模,造出的亡纸堆积如山,平时,零售加批发,生意越做越大。
外地来的客商,直接指出靠烧纸能使死人复活是不可能的,眼看生意要被扰垮了。
夫妻俩一叽咕,来个故技重演,男人假装上吊死了,女人又在棺材头烧起纸来,说七七四十九天后,男人依然可以复活。
一天,女人送饭给棺材里的男人吃,正巧让人发觉了,女人躲闪不及,随手将筷子竖插在手中那碗干饭里,朝棺材头一放,趴倒磕四个头,就手烧了一沓亡纸。
那人问这碗干饭是做什么用的?
女人回答:“给死人送一碗倒头饭,叫他在阴间不挨饿,再多烧些亡纸,让他手头活便活便,到时间顺利返阳。
”这个空砍得秀圆,人家也就不怀疑了。
不用说,到了第四十九天,她的男人又从棺材里爬了出来。
远方的客商也相信了,把烧亡纸有好处的信息传得更远,这家的生意越发红火。
从此,人们相继效仿着在死人的头前放碗“倒头饭”,希望能讨个好运。
参考:
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真的是一处乡村一处例。
倒头饭的来历,在我们这边的习俗里面却是有着另外的一种说法。
即在老人过世之后,首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要在靠近逝者头部的一端,摆上一碗倒头饭,点上一盏煤油灯。
倒头饭的制作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将两碗热饭,碗口对着碗口倒扣在一起,经挤压密实呈半圆状,并在倒头饭的正中间竖立一只煮熟了的鸡蛋。
倒头饭的来历,在我们这边习俗的说法,又称之为高饭,是专门为前来给老人带路(引路)所必备的。
传说,尽管前来带路(引路)的也许仅是小鬼,但小鬼曾经也是过来人,所以人们还是要依足这人世间的人之常情,为带路(引路)的准备好饭好菜,予以款待。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为的是,好让这前来带路(引路)的,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指引着老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