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其实关于镇南关战役的过程,中法双方是没有特别大争议的,基本都承认是法国进犯中越边境,最终被中国守军击败,导致了法国在中法战争中被迫一度全线撤退。
但关于战役的具体伤亡情况,双方的说法却相差很大。
但从另一个方面,其实镇南关战役的意义并不是它真正杀伤了多少法军,而是它极大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面,并对法国政局产生了巨大震撼,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欧洲国家对中国军队战斗力的看法。
镇南关战役的背景镇南关战役的背景就是中法战争,而中法战争是法国为了完全控制当时中国的属国越南而对越南和中国南方几个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
其实法国对越南的蚕食早在公元1858年就开始了,在公元1862年,法国侵吞了越南南部的几个省。
公元1873年,法国开始进入越南北部,越南政府为了抵抗法军的步步紧逼,
结果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击毙了当时的法军主将安邺(法国名字是弗朗索瓦·加尼埃),挫败了法国在当时就完全吞并越南的企
但从公元1881年开始,法国政府决定为在越南采取军事行动拨款,法国在越南攻势再起。
第二年4月,法军攻占河内。
之后不久刘永福再次应邀率黑旗军进入越南抵抗法军,并在河内与越军一同作战,在河内城中击杀法军将领李威利。
但在其它战线,法军则推进顺利。
公元1883年8月,法军攻陷越南首都顺化,越南政府投降。
之后法军继续北进,当年12月,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北部北圻地区的清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之后法军攻势凌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克了越南北部的北宁、太原和兴化等地。
公元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开始和谈,承认了法国对越南保护权。
而且在谈判中,法国代表提出法军将分批从越南北部的中国军队手里“接防”,李鸿章对此不置可否,但法国人却将他的态度视为了接受。
6月23日,一批法军到谅山附近的北黎接防,遭到清军拒绝,法军立即发动进攻,双方战事重启。
(清人所画的法军在台湾基隆登陆场景)之后法国迅速扩大了战事,不但在越南北部攻势不断,还派出海军入侵中国东南沿海。
10月在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被法国舰队全歼。
公元1885年初,法国海军陆战队从基隆登陆中国台湾,向驻守台北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同时法国军舰进犯浙江镇海,又击沉了两艘由上海增援福建的中国军舰。
3月底,法军攻占澎湖,并开始封锁吴淞口。
同时在越南的陆战方面,中国军队也遭遇多次失败,法军直逼中越边境。
公元1885年2月23日,法军东京(法国对越南北部的称呼)远征军第2旅甚至短时间通过镇南关攻入中国境内,并炸毁了镇南关的关门。
所以当时整个中法战争的战局,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在各条战线都陷入了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开始在广西集结重兵,力
镇南关大捷在镇南关战役爆发之前,由唐景崧率领的滇军和由潘鼎新率领的桂军先是在中越边境与法军的第1旅和第2旅形成了对峙。
期间法国东京远征军统帅波也里也曾考虑过集结兵力突破清军防线,攻占广西龙州,阻止清军集结,但经过权衡他感到兵力不足,因此放弃了这一企
(参加中法战争的清军士兵合影)但到3月中旬,法军增援赶到,波也里将这些援军调拨给第1旅,想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唐景崧的滇军。
而当时他给第2旅的命令是拖住桂军,防止他们去增援滇军。
而在此期间,清军也不断从各地调兵前往广西布防,到3月下旬,清军在广西已经集结起了大约2.5万到3万军队。
而当时负责在镇南关布防的冯子材直接指挥的军队有大约4000人左右,他在当地精心选择险要地势,修筑炮台,严阵以待,并对手下将士表示自己“宁死不忍见法军侵入中国境内”。
另外附近还有王孝祺所率领的3000余人,等于当时清军在镇南关附近总兵力有7500人左右。
(中国军队在镇南关的布防
所以此时在镇南关,清军是拥有比较明显的兵力优势的。
而冯子材也看准了这个时机,在3月22日主动出击,袭击了法军驻地文渊。
但冯子材的意
(描绘镇南关大捷的画作)结果法军第2旅旅长尼格里一看冯子材的重兵竟然“速败”,果然按捺不住,决定在第二天反攻。
3月23日,尼格里留下了一个连多一点的兵力驻守自己的大本营,自己率领其它军队直扑镇南关。
23日清晨,最先抵达镇南关的法军有大约1600人左右,虽然后续仍有援军在不断抵达,但尼格里却认为不应再等,就趁前一天“击败”清军的余威,在清军士气低下时一鼓作气,赢得大胜。
(镇南关战役法军主将尼格里)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法军似乎打的也比较顺利,拿下了镇南关外围的几处清军阵地,并击退了清军将领王德榜在法军右翼发起的反击。
3月24日,尼格里对当时在镇南关之外布防的冯子材部主阵地发动总攻。
他的计划是要对冯子材部进行前后夹击,在正面由第111营牵制清军火力,同时派第2团和第143营包抄到清军背后,发动致命打击。
但他没想到的是,24日早上是大雾天,由副旅长赫本哲率领的包抄部队竟然在半路迷路了。
而尼格里又把当时出现在清军主力身后的一队清军误认为是他的包抄军队,之后立即命令111营在正面开始进攻。
结果111营立即遭到冯子材部的猛烈还击,多名指挥官不到1分钟就被打死。
中间虽然有两个连一度突进到清军的战壕附近,但已经67岁的冯子材此时亲自手持长矛率领两个儿子及其它清军与这些法军展开肉搏,迅速将其击退。
(67岁仍然亲自上阵与法军肉搏的冯子材)而几个小时之后,被派去包抄清军的第2团和第143营才抵达预定位置,他们虽然占领了清军一处堡垒,但在下午3点遭到了清军潘鼎新部的猛烈反攻,其指挥体系迅速瘫痪,多名指挥官被击毙。
而在此时,清军也从两翼对留在后方保护法军撤退路线的法军第3团发起了进攻。
而此时的法军在各个战线全部陷入被动,尼格里在无奈之下在24日傍晚下令全线撤退。
当时参战的一名法军中士莫里在事后回忆时曾这样说道:那天夜里非常黑,士兵们撤退时没有一
我们感到非常羞耻和愤怒。
我们被迫丢下了很多战友和胜利,逃了回来。
时不时会有士兵低声说到有谁失踪了,之后大家就重新沉默下来,为这些损失感到悲哀和痛苦。
法军伤亡及战役影响所以此战的结果是法军的作战意
不过关于法军的伤亡,清军方面和法军方面的说法却还是相差比较大的。
清军战报里的说法都是“毙匪千余”、“斩首数百”。
还有“斩真法人五百余”的说法。
但法军的伤亡报告说是74人死亡,213人受伤,阵亡和受伤者中分别包括7名和6名军官。
其中伤亡最惨重的是从正面对清军发动进攻的第111营,总共有31人阵亡,58人受伤。
所以关于法军的伤亡数字,双方的看法还是差别比较大的,而且恐怕完全信任哪一方都不太合适。
因为清军的数字本来就比较模糊,而19世纪的欧洲军队,将阵亡士兵通过病死等其它方式归于非战斗伤亡其实也是常态,所以两方的数字其实都只是给了大家一个参考,真实伤亡应该在两者之间。
(当时国内报捷的画报)但镇南关战役的意义却着实是非常重大的。
因为在此战过后,中法战争的局面立时改观。
清军乘胜不断对法军第2旅发动反攻,在28日的战斗中致尼格里重伤。
接替其指挥的赫本杰下令全线撤退,3月29日法军退出谅山,清军一路奏凯,几天之内又先后攻克了屯梅、观音桥和谷松等地,冯子材甚至已经准备率大军收复河内。
而谅山失陷的消息传到法国之后,法国议会在3月30日以306票对149票否决了总理茹费理提出的追加军费的提案,茹费理本人被迫引咎辞职,其内阁垮台。
但茹费理辞职之后,法国的新内阁仍然决定继续战争。
此后李鸿章又在英国的调停之下与法国展开和谈,最后在6月9日签订的《天津条约》上认可了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以法军撤出台湾交换清军撤出越南。
而当时在战场形势出现了转机的情况下,这个条约也引起了国内舆论大哗,左宗棠更是愤怒地说“李鸿章误尽苍生”。
当然以现代视角看,虽然在镇南关大捷和收复谅山之后,也还不能说清军已经在战场上赢得了胜利,但此战的进程确实和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有了本质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主导的谈判结果仍然是清朝全盘放弃了越南的控制权,对中国来说,确实是非常遗憾和令人叹惜的。

参考:
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二旅进攻镇南关,遭到冯子材萃军8营共4000人的顽强抵抗。
3月24日(初八),冯子材萃军和法军第二旅发生白刃格斗,清军友军将法军三面包围,法军大败而逃。
3月26日,冯子材等攻克文渊。
3月29日,攻克谅山。
1,清朝奏章报告法军伤亡情况。
苏元春、彭玉麟奏报: “ 毙敌约数百。
”冯子材、张之洞奏报:“ (初八日)毙匪千余, 斩首数百。
”数据比较笼统,符合清朝当时的作风。
但毙敌数百是有可能的。
法军里面真正的法国人可能死了约百人,但还有一些雇佣的越南兵和越南民夫也被清军击毙,数量也在几百人左右。
法军有大炮运到前线,一般是雇佣越南民夫搬运。
2,法国方面的报告。
黎贡德加尔新:三月二十三日, “ 总共死4人、伤25 人,总数为29 人丧失了战斗力。
”“(三月二十四日)总共死70 人,其中军官7人。
伤188人,其中军官6人。
”加尔新:“所有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 “ 在半点钟以后,仅第111队中主力,则已倒落四分之一,… … 或死或伤损失该数中之275人。
”法国人在镇南关战死74人,伤亡约300人。
法国人一般只记载了本国人的死伤数据,对雇佣的越南人伤亡没有记载。
3,越南人的记载。
播歧记:“ 那年我在龙州,每天都见很多人担鬼头来领奖。
” “ 大概一千个首级中有一百多个见真鬼头,一共解了三百多冷真鬼头到龙州示众。
”加上后来冯子材攻克文渊和谅山,法国人共死亡300人是有可能的。
4,冯子材统兵人数。
冯子材当时的职务是广西关外军务帮办,上面还有广西巡抚潘鼎新。
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冯子材接受广西巡抚潘鼎新的节制。
但广西巡抚潘鼎新较为保守,冯子材积极求战。
张之洞给了冯子材一定的进军自主权,但要求冯子材必须在事前事后向广西巡抚潘鼎新汇报。
冯子材能够直接调用的兵力,是他刚刚招募了几个月的萃军,共18营,9000人。
冯子材的军队没有大炮,火枪也不齐全,还配备了一批大刀长矛。
冯子材还分出了5营兵力驻守扣波,保护右翼安全。
清军前线总兵力达到了3万人,但冯子材无权调动其他兵力,必须请示广西巡抚潘鼎新。
法军在越南北部的总兵力达到2万人。
但冯子材在镇南关将冒进的法军第二旅共2000余人击溃,导致法国内阁倒台,终结了中法战争。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

参考:
清政府难得获得的重大胜利,就不得不提及镇南关大捷,虽然这次没有给予法军重创,但是也极大的鼓舞了当时清军的士气。
根据1885年3月份两天的数据来看,23号和24号法军总共死亡74人,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这对于当时的法军可以说是很大的打击,为什么要这么说?
其实就不得不提当时清军的作战能力有多差,能取得这样的战绩,也还是让法军稍有收敛的。
可能是由于法军太过轻敌,也或许是因为当时清朝政府,确实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所以派出的人数也寥寥无几。
如果派出的法军数量更多,或许清军也就不会取得那样的战绩,也或许会一败涂地,因为当时的清军的作战能力已经装备,实在让人汗颜。
关于这次镇南关大捷,还有哪些不为人知或者是奇葩的故事呢?
(冯子材)这次战争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法国军队,在当年2月份攻破了镇南关,当初也仅仅是为了通过这个小手段来攫取自己的巨额利益。
他们当时认定清政府没有反击的实力,并不想借此全面开战,仅仅也就是竖了一块告示,期待清政府来派人谈判,当时做正指挥的是尼格里将军,随后就将大部队撤走了!而法军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在他们走越南后不久,清政府就帮助广西军务的冯子材,以及右江镇的总兵王孝祺总计屯兵3万人驻守正南关,设立严密的防线,还不断的增修军事设施。
看到这里,尼格里也坐不住了,就再次杀了个回马枪,但是如今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镇南关可不是好惹的,然而他还依旧雄赳赳、气昂昂的仅仅带领1000余人。
这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人数悬殊的差距,也让这次战斗毫无悬念。
除了法军的先行部队1000人,再加上预备军也就2000。
唯一占优势的可就是那些火炮了,法军肆无忌惮的炮击镇南关,也就在法军进攻的当天,清军以压倒性的规模优势,让法军死4人伤25人。
次日不甘心的法军再次进攻,但是当时由于天气原因,法军也只能无奈撤退,当天又阵亡70多人,其中包括三名上尉。
后来根据数据统计,两天时间法军死亡74
法军在3月26日撤抵谅山,集结周边的部队,人数上升到4500人。
28日清军大举进攻谅山,这次就比较吃亏了,阵亡千人之多才伤了法军的皮毛。
最大的功绩莫过于让法军司令官失去了指挥作战能力,不得不把指挥权移交给赫本哲中校。
毕竟缺乏实战经验,面对那么多的清军心里害怕,最终在深夜偷偷溜走。
当时法军撤退以后,也导致法国的战略布局被打乱,其实从根本上这次战争也算是给予了法国一个警告。
这次战争的胜利,一方面给法国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是推清政府作战能力的最大肯定,当然和法军的盲目冒进脱不了干系。
镇南关大捷来之不易,也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当时双方的差距不是同一级别的,法学院有大范围的杀伤性武器,清军也为此付出了上千人生命的代价!
参考:

开战的双方是中国和法国,时间是1885年3月23一4月4日。
原因是法国引起的,结果是中国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了辱国的条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先说原因:一,直接原因,越南历来是中国的藩属国,可法国强行要改变中国宗主国的地位。
1883年,法军攻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从而法国想取代中国成为了越南的保护国。
消息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慈禧太后震怒,立即决定向越南派兵,中法开战即始。
二,间接原因,清军在越南北部连连受挫,军心涣散,全线崩溃,法军趁势占领了镇南关。
英国人出面调停,中法在天津签下《中法新约》,内容大意是,保持越南的独立性,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中国开放中越边境,还是一起做生意发财。
可问题是在越南的清军没有接到停战的通知,还在继续偷袭法国在越南的驻军。
法国感到被戏弄了,于是派出舰队在东南沿海歼灭了福建水师及部分南洋水师主力舰,同时占领了澎湖及试
战争的过程就不再赘述,胜利的原因,我认为清廷起用了七旬老将冯子材是关键因素,他很好地团结了湘军、淮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冯子材爱国情感鼓舞下,各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攻谅山,克文渊,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了重大胜利。
关于消灭了多少法军?
各方记载出入很大。
法方记载,死74人,其中7名军官,伤213人,6名军官。
越方目击者记述,大慨有1200多。
中方由于派系不同,记载的也有出入,大慨是毙匪千余,擒斩数百,估计在1300一1500之间。
至于法军死伤多少己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胜利了还签下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原因是法国并不甘心于失败,政府又向驻越法军拔了5千万法朗的军费,这是继续战争的信号。
而此时清廷己精疲力尽,财源枯竭,没有外国银行愿意借钱给朝廷,也不敢向老百姓增税,怕再搞出个“太平天国”运动,广西招不到兵,内地也无人愿意去广西打仗,实在没办法,又在英国的调停下,有李鸿章出面和法国公使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中国军队撤出越南,越南脱离中国,从此越南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末期,清政府一边获得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不过这场胜仗其实并没有消灭太多的法军,1885年3月23日和3月24日两天的战斗里,法军的阵亡人数是74人,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这对中法战争中的法军来说,已经是空前的损失。
之所以法军的阵亡人数看起来寥寥无几,一是因为原本参战的法军人数就很少,正是因为孤军冒进才导致失败;
另外就是清军的战斗力相比较而言还是很弱,即使在获胜的条件下,要大量歼灭敌方还是很难做到。
下面对镇南关之战的情况大致做个叙述,供参考。
(指挥法军进攻镇南关的法国东京远征军尼格里准将)镇南关之战的大背景,是法国军队在1885年2月攻破镇南关,侵入了中国境内。
当时法军指挥官为尼格里准将,在攻入镇南关后,由于当时法国政府的诉求是以打促和,并不想和中国拖入全面战争,所以法国军队只是在镇南关内竖立了一块告示牌,提醒中方应该回到谈判桌上,而后法军就主动撤出了镇南关,退回到越南一侧。
法军从镇南关撤走后,清政府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右江镇总兵王孝祺等部约3万余人进驻镇南关一带,积极设防,严防法军再度侵入中国。
看到中国方面军队人数不断增加,而且修筑了大量工事,尼格里决定先发制人,越过边境再重创一次中国军队,以消除其对越南北部的威胁。
1885年3月23日黎明,拥有率部击溃中国军队经历、曾经攻破镇南关的尼格里显得心骄气傲,仅率领一千余人就向中国军队三万重兵设防的镇南关一线发起攻击,当时参与进攻的法国军队番号和人数如下:主力:第143团的一个步兵营第111团的一个步兵营外国人部队(越南人部队二个连,阿尔及利亚部队一小队)总计1137人预备队:23团主力。
总计法军全部兵力2137人,火炮10门。
(法军炮击镇南关一线)1885年3月23日,法军开始进攻后,因清军作战奋勇,加上清军人数规模庞大,战事即陷入胶着状态,当天法军共战死4人,伤25人。
3月24日战局重开,镇南关一带清军预设的工事要塞,以及当地突发的大雾,使法军的作战处境不利,加之法军后方补给告急,尼格里被迫下令放弃战斗行动后撤,当天法军阵亡达70人之多(含3名上尉、1名上尉军医、3名中尉少尉),受伤180人(含1名少校,5名中尉少尉)。
发生在1885年3月23、24日的战斗,就是中国历史所说的镇南关大捷。
共计法军死亡74人,伤205人,伤亡合计279人,占法军出击兵力的十分之一强。
仅从歼敌方面来看,实际上镇南关之战还称不上“大捷”。
真正使得这场战斗成为大捷的,其实是法军方面的自摆乌龙。
仅仅以2000多军队,贸然挺进至边境发起进攻,在攻击不顺后,因为缺乏后方支援,尼格里准将即下令从中越边境大幅后撤至法军囤有补给、弹药的支撑点城市谅山。
清军见法军后撤,就开始了难得的越境追击。
3月26日,法军撤抵谅山,集合谅山周围的部队后,兵力增加至4500余人。
28日,上万清军逼近谅山外围,和法军交火,清军阵亡近千人,法军阵亡7人,伤37人,在这一天,法军司令官尼格里被流弹击中重伤,失去指挥能力,于是把指挥权交给了他之下军阶最高的军官赫本哲中校。
赫本哲中校时年45岁,虽然军阶高,且被称为能力优秀,但是缺乏和中国军队作战的经验,面对谅山城外数万规模的清军,产生了胆怯心理,不顾部下劝阻,在3月28日深夜居然做出了放弃谅山后撤的决定。
后撤前,法军将谅山城内的18门大炮以及60万法郎银币全部扔入附近的河中,但是对于城中囤积的大量粮食、弹药则来不及破坏,最后全部被清军缴获。
法军从谅山撤出后,一路退向河内,由此导致法国在越南北部的整个战略布局严重受损。
实际上,镇南关大捷最重要的一笔,就在于法军昏头自行放弃了重镇谅山,以至于称为北圻的越南北部地区被清军轻易控制。

参考:
不邀自答。
根据清军的战报,清军总共斩杀数千法军;
而根据法国的战报,法军阵亡74人。
那么谁的说法对呢?
首先,法军总共两千多人,清军不可能斩杀数千。
至于法军损失74人,那怎么可能失败后一路溃逃,甚至连谅山都放弃了。
而且法军指挥官还给巴黎拍电报报告此次失败,结果被法国媒体知道了,添油加醋的报道了一番,说法军遭遇了可怕的失败,然后茹费里内阁倒台。
其次,根据彭玉麟的报告,越南法军由五个部分组成:真法兵、西贡洋兵、黑兵、越南教匪以及华匪。
真法兵指的是法国陆军,西贡洋兵应该是指法国海军陆战队,这两类战斗力高;
黑兵是指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军团,属于法国仆从军,战斗力也比较强;
越南教匪指的是法国组织的越南仆从军,华匪指的是逃窜到越南北部并为法军为虎作伥的中国罪犯、地痞流氓以及天地会乱党,这两类战斗力最低,有奶就是娘,而且熟悉越南北部以及广西一带的地形,不利的时候直接脚底抹油溜了。
而且法军也不重视他们,把他们当苦力或者炮灰使唤。
再者,镇南关大捷,除了冯子材身先士卒带着两个儿子跳出工事和法军肉搏之外,再就是前线将士用命。
镇南关前线,清军组成复杂,既有冯子材的萃军,还有桂军、滇军、湘军以及黑旗军,各部之间配合得力没有相互拆台。
战斗中,将士们高呼:我等就此退却,有何面目复见两广父老!因此死战不退。
同时,后方和前线配合的也非常默契,冯子材是张之洞的山头,但是潘鼎新和张之洞有私仇。
但是大敌当前,张之洞和潘鼎新都能放下成见,以国家利益为重,张之洞派冯子材去支援广西,潘鼎新也没有给冯子材下绊子。
因此清军上下一心,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当时人评价是道咸以来无此捷。
最后,根据建国后的田野调查,当地的老人都说镇南关之战后城墙上挂满了人头,臭的很。
其中真鬼头不多,约百余,和法军的战报能对上;
大部分都是黑鬼头和越南仆从军的脑袋。
不过我估计越南人以及华匪的脑袋应该占了绝大多数,毕竟这两类战斗力最低,必然会被清军斩杀不少。
这就说明镇南关大捷虽然不至于向清军战报那样斩首数千,但战果也远大于法军的战报。
而且可以确定,法军没有统计仆从军的伤亡,而且此战可以确定法军的越南、中国仆从军损失殆尽,因此兵力不足的法军只能撤退以缩短战线,等待援军。
总结:此战清军充分利用了法军的劣势以及自身的优势,挫败了法军的锋芒,为之后的外交尖峰打下了基础。
同时,法军此战应该损失了上千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仆从军。
全文完
参考:
镇南关之战,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是中法战争中一次罕见的巨大胜利。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斗志,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
不能以具体伤亡数字的对比,来否定这场胜利的价值。
说起战争中参战双方的伤亡统计,从来就没有对得上的。
比如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后我方统计中国伤亡27000人,越南伤亡陆军6万,民兵5万;
而越方统计是中国伤亡70000余人,越方伤亡46000人。
您看,差距是不是挺大?
镇南关之战是由法国强迫越南脱离中国宗主国而引发的。
其实在此战之前二十多年,法国就在不断蚕食、侵占越南的领土。
面对法国坚船利炮的进攻,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南部数省落入法国人之手。
在法国不断往越南北部进攻的时候,越方已无力抵抗,便将流落在广西的原天地会领袖刘永福黑旗军当作救命稻草,
刘永福率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取得了局部一些战斗的胜利。
但法军优势还是很大,他们接连攻下谅山等地,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直至一度攻克了广西重镇镇南关。
  在关键时刻,清政府派遣老将冯子材、王孝祺等人率3万清军进驻镇南关,修筑工事,做好了战斗前的部署。
1885年3月23日,法军指挥官一第二旅旅长尼格里率领法军143团、111团各一个营,加上小部越南伪军,共计1137人向镇南关一线发起攻击。
法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东岭三座堡垒。
并猛攻长墙。
冯子材指挥清军顽强抵抗,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声疾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守卫清军在冯子材的爱国情感鼓舞下,英勇抗击,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此时,赶来支援的清军苏元春、王德榜部也参加了战斗,拖住了法军预备队,为镇南关战场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3月24日,在炮火掩护下,法军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冯子材传令:\"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
冯子材身先士卒,挥刀冲向法军。
清兵在冯子材的感召下,全军出击,与法军进行死战,将中路法军击退。
与此同时,陈嘉部、蒋宗汉、王德榜、王孝祺等部也赶至增援,法军被迫败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
冯子材乘胜追击,攻克文渊、谅山,重伤尼格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战后统计法军死亡74人,伤205人,伤亡合计279人,占法军出击兵力的十分之一强。
法军指挥官尼格里仅从歼敌数字来看,镇南关之战难以称上“大捷”。
但从此战的政治意义上来看, 法军从谅山撤出后,一路退向河内,打乱了法国在越南北部的整个战略布局。
此后在广西战场,法军再也没有挑衅过中国。
战后清政府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中国丢失了越南的宗主权,从此 法国全权管理越南。
越南从此成为法国殖民地。
作为胜利者却签订失败者的条约,闻所未闻!
参考:
法军自己有镇南关战役伤亡数字的公开。
阵亡74人,负伤213人。
比如第111营,阵亡31人,负伤58人,是参战法军损失最大的一个营。
外籍军团第2营阵亡12人,负伤68人,外籍军团第3营阵亡12人,负伤34人。
第143线列营(营长Farret ) 17死,48伤。
苏元春、彭玉麟奏报,冯子材、张之洞奏报为:“ 毙敌约数百。
” “ (初八日)毙匪千余, 斩首数百。
” “ 夺获枪械、衣物甚黔。
”这里应该是包括了越南伪军的数量。
当时,清军武器也不错。
1884年清廷向李式公司购买9000支M1882步枪,机匣上烙刻有“林明敦厂制造 瑞生洋行经承”中文字样,瑞生洋行指德商的一家洋行。
此外还加购了3900-4000枝现成的M1979旧款枪,并交雷明顿厂改膛,使用相同的枪弹,该批步枪正好赶上中法战争。
法军事后报告指出,由于自己的步枪装填速度比不上清军的步枪,因此在火力上吃了大亏。
而且,清军出动了精锐部队,从冯子材从广东广西招募的翠军,到湘军,淮军都参加了战斗。
在人数上直接参战部队超过2万人,在数量上超过了法军。
而且,清军还挖掘了战壕。
武器,人数,地形,战壕,指挥官等几个因素。
让清军在镇南关击败法军。

参考:
在记载中,清军的战报和法军的战报是存在争议性的。
30000清军VS2000多法军激烈的白刃格斗,法军疯狂后撤150里。
当时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还强迫越南订立条约脱离中国,成为他们的保护国,这时候清朝政府肯定是不同意的,慈禧太后也是大怒,故向越南出兵,此时中法战争开始,才有镇南关一战。
一开始是先有刘永福围困法军长达三个月,法军几近弹尽粮绝却迎来了援兵,这才无法将宣光城攻下。
当时法国统帅波里也派出了两个旅团约万余人兵力谅闪发起进攻,看到如此阵容的潘鼎新居然不占退,后才有冯子材的领兵反击。
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赶到后亲自勘察地形,还说一定要保住镇南关攻下谅山。
从双方派出的兵力来看,法军总共两千多人,千余人准备趁着当天浓雾四起进行袭击,千余兵力屯于关外作为支援的队伍。
山地作战也是极大地削弱法军拥有的先进武器优势,一方面他们不如冯子材对地形的熟悉,另一方面法国海军用火炮攻击,当时的地域又是大雾弥漫,更是无法准确地实施炮击。
等到大雾散去时,法军开始炮击,往前冲的清军一下子就支持不住了。
此时法军打算对清军的长墙进攻,却把清军增援部队看成自己的援军。
此时冯子材早已在镇南关一带设置了防御工事,清军这边当时在兵力部署出动约60个营队3万多人,就这么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大雾笼罩下进行斗争。
冯子材还下令任何将士都不许当逃兵,否则只要是自己的将士看到逃兵,都有权斩杀。
如此号召下,那么只能往前冲锋了。
当时,法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分为三路进攻,就在他们接近长墙的时候,冯子材拿起大刀带着两个儿子向前冲锋,这种时候全军肯定是极其振奋的,就在此时清军和法军进行了一番激烈的白刃格斗战。

要让法军惨败而逃也不足为奇。
此战法军阵亡57人负伤较多329人,这个数据跟记载的就是差不多的,虽然没有明显的数据,但面对英勇善战的清兵也许伤亡数目不止这么多。
法军当时的作战处境极为不利,加之法军后方的补给也是告急的,法军副司令尼格里也被迫下令放弃战斗行动开始往后面的谅山撤退。
当时冯子材更是乘胜追击过去,当时尼格里也是受伤了,在那种情况下失去军事指挥的部队,军心散乱,倍受打击也是有可能的。
冯子材更是宣称击毙法军近千名,而且据说当时的增援部队的爱尔明担心总部不批准撤兵,直接剪断电报,销毁物资,带领作战部队疯狂往后撤退150里,直接跑到梅屯了!他们的情报准确性还是有待勘察的。

参考:
1883年,由于法国侵占越南,并企
而海军则进攻台湾基隆,澎湖列岛等地,虽然在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带领下法军没有实现登陆台湾岛的战略目的,但法国海军在中国东南沿海歼灭福建水师及部分南洋水师主力舰,导致中国海军惨败。
而与此同时,法国陆军开始进攻中越边境—镇南关,清政府正式对法国宣战,面对法军的步步紧逼,清政府于1885年任命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
冯子材到达镇南关后,亲自勘查地形,研究作战方案,并晓以大义,团结一切抗法武装力量,组织兵力主动出击,最后法军战败并退出谅山地区。
再镇南关一战中,清军投入兵力32000余人,法军投入2000余人,而最后的伤亡情况却是众说纷纭。
清朝方面记载是清军伤亡一千六百余人,法军死伤一千余人;
而法方记载则是死亡七十余人,伤两百余人。
有的说法是之所以清方和法方记载数据差距这么大的原因是法军中有很多越南籍士兵,这些士兵战死后并没有被法军计入在内!当然了就我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
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冯将军歌》这首慷慨激昂的冯将军歌,歌颂的正是镇南关大捷的主将冯子材。
镇南关大捷是我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敌入侵的少有的胜利。
这一战,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但是究竟消灭了多少敌人,历来众说纷纭。
甚至大战刚刚结束,清军各方的战报就有很大出入。
比如,淮军方面,广西巡抚潘鼎新通过李鸿章向清廷奏报:击毙了一千余人,俘虏斩杀数百人。
历时三昼夜的关前隘“一场恶战” , “毙匪千余擒斩数百, 并夺获枪炮干讲不计其数。
”湘军方面,广西提督苏元春和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通过彭玉麟向清廷奏报:击毙敌人数百人毙敌约数百。
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通过张之洞向清廷奏报: “(初八日)毙匪千余, 斩首数百。
\" \" 夺获枪械、衣物甚黔。
”这三方面报告,都比较笼统,只说斩首数百、毙敌千余,究竟是几百人,还是一千多人,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可以肯定,击毙的敌人最少应该在300人
我们再看法军的记载黎贡德加尔新记述:3月23日,“总共死4人、伤25 人,总数为29人丧失了战力。
”“(3月24四日)总共死70人,其中军官7人。
伤188人,其中军官6人。
”从这个记载只是部分法军部队的伤亡,并不是法军全军的伤亡。
可以看出,仅23、24日两天,这支部队就伤亡200余人。
而清军的反攻一直持续到29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谅山,可见法军已经溃不成军,完全丧失战斗力,其伤亡只惨重可想而知。
加尔新:“所有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 在半点钟以后,仅第111队中主力,则已倒落四分之一,… … 或死或伤损失该数中之275人。
”这一份记载就更惨了。
应该是在23日,法军进攻镇南关当天。

这已经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了。
不但直接减员300余人,每个重伤员还需要至少两
战斗力损失更大。
法军大败,狼狈逃回文渊、谅山。
冯子材率部乘胜追击,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
谅山易守难攻,清军却轻而易举攻占谅山。
只能说明,在连续的打击之下,法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当初的2000余人,很有可能损失了一千人
因为根据常识,法军火力强大,如果还有一千多人,应该可以守住谅山,至少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为什么法军会死伤这么多人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五个字:兵败如山倒!所有的战争,伤亡最大的阶段,往往不是两军正面对决的时候,而是一方溃败,一方追击的时候。
这个时候,失败的一方被连续追击,军心涣散,已经没有了有组织的抵抗,得不到补充和休息,完全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法军在镇南关战役中,正好演绎了一出“兵败如山倒”。
23日,正面强攻镇南关失败,损失300人,弹尽援绝。
于是拼命突围,向南逃跑。
清军紧追不舍,连续追击。
一直到29日攻克谅山。
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法军没有得到任何休整和喘息的机会,一路逃跑、一路被动挨打。
只损失一半的人马,已经非常幸运了。
综上所述,镇南关大捷,消灭法军一千余人的战报,应该是非常可信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