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

1972年9月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何香凝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她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朱德委员长亲自主持,宋庆龄副主席亲致悼词,周恩来、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人均亲赴现场,毛主席也送上了花圈。
在追悼会现场,宋庆龄饱含深情地回顾和评价了何香凝的一生,高度形容为“革命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
之后,她的灵柩由专车护送到了南京,与亡夫廖仲恺合葬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夙愿。
今天,文史不假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历史,回顾这位被国共两党都尊奉为“革命家”的传奇女性——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7月16日——1972年9月1日),本名瑞谏,自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人。
她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妻子,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同志的母亲,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活动家和艺术家。
1878年7月,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一户富商家庭,其父何炳桓凭借自我打拼成为一名地产大亨,稳居当时的香港富豪之列。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幼年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最好的,直到少年时期。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开始逼迫何香凝裹足。
不过,生性倔强的她每晚都会偷偷剪开裹脚布,甚至还以绝食相威胁,这样“反复”数次后父母只得妥协,任由脚丫自由生长。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前往何家提亲的豪门贵族子弟不在少数,可一听说何香凝没有裹足都打起了退堂鼓。
久而久之,她的婚事成了老大难,渐渐被耽搁在家里而没有婚配。
说来也巧,此时刚过弱冠之年的廖仲恺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来到香港皇仁书院学习西学。
期间,他竟然坚决要求迎娶一位思想自由的大脚女子为妻,自然而然就选中了何香凝。
1897年结婚后,夫妻二人度过了一段琴瑟和谐的蜜月期,除了共同鉴赏诗词外,还对时下的局势非常关心。
尤其是,他们都对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们充满希望,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可以进行自上而下的革新。
不过,随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悍然出手,刚刚开始的维新变法就宣告失败,刚刚出现的革新进程也戛然而止。
于是,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出国求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廖仲恺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此,无论是廖家和何家都极力反对,对于尚未取得经济独立的小两口而言自然得不到足够的留学经费。
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何香凝毅然变卖了所有的陪嫁之物,勉强凑齐了廖仲恺远赴日本求学的费用。
廖仲恺抵达日本后,立即被“明治维新”后对方国力的强盛所折服。
于是,他写信
来到日本后,何香凝几乎听不懂一句日语,在丈夫的悉心教授下才逐渐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期间,夫妻两人还经常参加留学生们举办的各类活动,结识了许多革命青年的同时,还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追随他投身民主革命。
1905年时,面对国内外一轮又一轮的革命浪潮,孙中山联络和团结许多革命人士成立了近代第一个革命组织“同盟会”,而廖仲恺夫妇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员。
为了进行革命,夫妇进行了分工,廖仲恺负责外联,何香凝负责后勤。
1908年9月,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派回国,准备暗中联络和推动武装起义。
就在他临别之际,何香凝诞下了第二个孩子,夫妇俩为其取名“廖承志”。
廖仲恺回国后,何香凝独自在日本照看着儿子和女儿,还要打理同盟会的后勤事务,简直忙得脚不沾地。
若干年后,她还会这样回忆:那段时间,虽然常常累到倒头就睡,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稍稍冲淡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
满清虽然腐朽至极,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然为了政权而疯狂自保。
因此,革命派的一系列起义都遭遇了失败,廖仲恺只得再次东渡日本回到了何香凝的身边,他的失望、愤慨和遗憾都表露无遗,全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才重拾信心。
1911年5月,刚刚走马上任的“皇族内阁”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谕》,宣布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强行收归国有。
此举,立即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11年9月25日,四川荣县宣布独立,将“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也点燃了新一浪的反清运动。
10月10日,蒋翊武和孙武等人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率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也就此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在孙中山的号召下,何香凝与廖仲恺携带子女一同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临时政府的组建工作。
不过,面对袁世凯的软硬兼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暴露无遗,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
北洋政府掌权后,立即开始对革命派限制打压,先是宋教仁遇刺身亡,接着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也被迫再次流亡。
作为坚定的革命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也不得不再次逃往日本避难。
为了继续推动反帝、反封建运动,孙中山号召所有革命派再接再厉,相继发起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继续着未尽的事业。
1922年时,曾假意革命的军阀陈炯明叛变了,许多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孙中山夫妇在众人的保护下得已脱身,而廖仲恺却遭到了逮捕,被关押在一栋破旧阴暗的房屋内。
何香凝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丈夫,可惜始终都没有成功,最后冒着被捕的危险主动现身找到陈炯明:我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我也不指望你们能放他活路。
但是,我一定要一个决断的答复:放他?
还是杀他?
要杀随你们便;
要放,就叫他随我一起回家。
陈炯明深知何香凝在妇女中的地位,深知廖仲恺在革命派中的地位,担心把事情闹大不好收场。
为了在粤军中的威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只好暂时释放了对方。
后来,孙中山还评价她胆量不凡,称赞“颇有娘子军的风范”。
1924年,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孙中山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了“联合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则当选妇女部部长。
之后,她组织出版了《妇女之声》刊物,开始为妇女的解放和平等而斗争,其中明确提出: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
1924年6月16日,为了建立起忠于革命的武装力量,国共两党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
在孙中山的推荐下,蒋介石出任了军校的校长,廖仲恺则出任了军校的党代表。
由于党内的地位差距,蒋介石当时连中央委员都算不上,作为中央执行委员的廖仲恺才是黄埔军校的“一把手”。
因此,军校早期的各种事务都离不开何香凝的从旁协助,所有的黄埔学生都尊称她为“师母”。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为了结束战乱而北上,不幸病逝于北京。
临终前,他并没有指定或者推荐接班人,使得原本不甚明显的派系纷争日益加剧,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右派、于汪精卫为首的中左派和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开始互相厮杀。
长期以来,廖仲恺一心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
因此,他被其余的三派势力联合围攻,甚至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何香凝深知丈夫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因此始终都默默支持着他。
不过,廖仲恺还是看出了妻子的担心,主动要求拍摄合照并且多次宽慰她:为国为民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宿命,何所顾及!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和何香凝一同乘车前往党部开会。
谁曾想到,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党部门前竟然惨遭杀害,当场中了四枪而血流不止。
虽然成立了“廖案检查委员会”,但最终却成为了派系争斗的手段,真凶并未得到惩处。
离开了挚爱的丈夫,许多昔日的朋友和战友都消失了,要么成为了刀下魂,要么被右派招安。
唯一的朋友,就只剩下了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二人互相宽慰和搀扶才走出了那段煎熬时光。
何香凝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始终都以左派自居,始终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不过,面对国民党的整体向右,她的呼吁和呐喊都显得收效甚微,俨然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少数派”。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公然举起屠刀杀戮共产党人,公然违背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从此以后,何香凝屡屡参加讨蒋运动,甚至大骂对方是“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
为了把握这次劝诫对方迷途知返的机会,她不顾在港母亲已经病危,毅然来到了南京。
不过,当蒋介石身穿戎装前来探望时,二人却因为话不投机而草草收场,激动之时甚至“拍桌顿足”怒骂对方。
这次见面,何香凝对蒋介石彻底失望,从此以后再也不抱任何的希望。
没过几天,她就黯然离开了南京,之后到了上海长期定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从此发起了侵华战争,很快就攻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
不过,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歪理邪说,执意对红军接连不断“围剿”,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何香凝对此气愤不已,联合宋庆龄等左派力量持续发声。
甚至于,他还效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女子衣裳羞辱司马懿的办法,将自己的一条旧裙子和一副对联寄给了蒋介石,以讽刺他的“不抵抗政策”。
这首《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内容如下: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面对日本的蚕食政策,华北地区也陷入了危机。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与梅津美治郎签署了《何梅协定》,纵容华北地区实行“自治”。
1935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将廖仲恺的灵柩迁葬于中山陵,国府主席林森还亲题了“廖仲恺先生之墓”的碑文。
在此期间,作为遗孀的何香凝自然要在南京祭奠,自然也会见到蒋介石,但却再无言语。
全面抗战爆发后,已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任劳任怨,始终奔走在抗日的最前线。
她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真正将妇女解放和抗日救亡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全国妇女“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而奋斗到底”。
淞沪会战后,上海陷于敌手,何香凝决定前往香港继续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努力。
临行前,她作词一首以表明心迹:君流血,我流泪。
战地秋色连天,萧萧风已起……。
初到香港,何香凝就在香港《救亡日报》上发表了“回复十三年精神”一文,强调发动民众和团结抗敌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接着,她还和宋庆龄联名发表了《致海外侨胞书》,争取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在香港期间,何香凝将大量的医疗设施和药品都源源不断运往国内,还有力援助了延安方面。
可以说,她为抗战的胜利殚精竭虑,她为国家的独立无私奉献。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又开始为反对蒋介石的反动和独裁而奔走各地,积极团结民主力量以便倡导建立联合政府。
不过,依然没能阻止内战的爆发,只得再次避居于香港。
1947年,何香凝和李济深等人共同筹组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此开始作为民主力量继续反蒋。
第二年,她和多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响应并接受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
1949年4月,何香凝带着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一起由香港出发并抵达了北京,准备参加新政协。
在车站,她受到了周恩来、朱德和邓颖超等人的热烈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召开,社会各界人士都云集在此共商国是。
在开幕会上,71岁的何香凝这样发言:自由平等、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所有这些中国革命的目的,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得到了实现,我们可以告慰在九泉之下的孙先生了!新中国建立后,何香凝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历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和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
在1960年8月15日,她在民革四届二中全会上这样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不仅完全成为了现实,而且还大大超过了。
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
1961年,当何香凝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位于主席台就座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皆起身相迎。
从这张照片也不难看出,大家对于她的敬重之情。
由于何香凝对革命的突出贡献,她的另一重身份很多时候都被人忽略了,那就是她的书法家和美术家身份。
她的字迹以潇洒飘逸见长,淡雅洒脱中蕴含精髓,尤其以行书更加突出。
除了书法外,何香凝的绘画更加著名,形容为“享誉海内外”实不夸张,所作的山水、花卉和动物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对此,陈毅元帅曾经这样评价: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
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
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
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
1972年8月,已经94岁的何香凝因为肺炎而入院治疗,周总理亲自前往医院探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第一次向国家提出了“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94年的传奇人生。
按照她的遗愿, 灵柩移至南京与丈夫廖仲恺合墓,安葬于中山陵的旁边。
廖仲恺和何香凝共有一双儿女,分别是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皆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丝毫没有辱没父母的英名。
廖梦醒长期致力于妇女事业和慈善事业,不仅参加了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筹建工作,而且还出任了该会的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除此之外,她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委。
廖承志早在战争期间就投身革命,还在建国后积极为两岸实现和平统一而努力,多次亲笔书信蒋经国,向所有人彰显了和平的诚意和统一的决心。
1983年6月6日,他还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的候选人,就在投票的前一周突患心脏病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文史不假
参考:
在20世纪的中国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国民党的左派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并且是中国女权主义的前驱者,更令人惊叹的是她还是一位享誉海外的大画家。
她就是民国奇女子——何香凝!少年时果敢非凡的“何大脚”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广东一户富商之家,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宽松,在广东又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她从小便不似传统大家闺秀那样循规蹈矩。
她的性格更加坚毅有主见,并且还喜欢听一些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幻想着能像男儿一样可以云游四方,报效国家。
面对当时上流社会女孩都要缠足的陋习,何香凝来说是万万不从的。
她常常是白天被迫缠足,晚上就剪开。
长期这样,父母也不愿再强迫她只能放任她。
挣脱了封建束缚的何香凝还不够,她还要挣脱封建思想,在她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是男人们欺骗女人的手段,坚持去学堂读书不行就在家自学识字。
就这样她接触到了先进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还有她心里期盼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这让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基础。
可有一双大脚的的何香凝,却愁怀了家里人,当时上流社会的姑娘都是小脚,她这样也到了嫁人的年级该怎么办呢?
求亲的一听说是双大脚就避而远之,但是何香凝却不以为然。
她相信这天下的青年才俊一定有一位和她志趣相投,也是解放思想的青年。
无巧不成书,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真的让何香凝遇到了,他就是廖仲恺。
廖仲恺的父亲叮嘱,要他娶一位天足无损的富家千金。
就这样,寻求解放天性之妻的廖仲恺刚好遇到了寻求能懂她进步的思想的何香凝,从此结为连理。
婚后的生活两人彼此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他们研读诗文,交流思想,在居住的爱巢“双清楼”度过一段闲适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两人思想建立出革命精神人生信念的阶段。
1903年夫妻俩人共同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结识了一位影响他们一生的人:孙中山。
孙中山身上那种卓越的见识和谋略深深吸引夫妻二人。
何香凝首先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
丈夫廖仲恺也通过何香凝的介绍很快加入了同盟会。
孙中山先生深深信任和欣赏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何香凝,同盟会的革命人士机会地点常常就在何香凝夫妇家里举行。
为了保密,何香凝辞掉了日本女佣,家里的事情全都亲力亲为。
全然没有了富家小姐的娇气,还勤俭节约把家中寄来的生活费,绝大部分用在了革命事业中。
后来,30多岁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何香凝在孙中山的建议下,为了革命需要进入到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开始学习绘画。
30多岁的年级,才开始学习绘画并且后来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佼佼者。
革命的道路必然是充满了艰难险阻,也必然是需要有人流血牺牲的。
何香凝夫妇从加入的那刻起,他们一生都是革命坚定的拥趸者和实践者。
1909年,廖仲恺受孙中山之托回国参加策反工作,此刻的清朝政府还在垂死挣扎,磨牙吮血的大肆屠杀革命人士。
在这危机重重的时期,何香凝明大义,并作诗送于丈夫:“国仇未复心难死,忍坐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何香凝不同于一般小女子的绵软之气,她的血液里从小就住着一位豪情壮志的男儿!为了革命不惜舍生取义,而且不是每
辛亥革命失败后,廖仲恺夫妇一直追随孙左右,继续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
就在这时广东军阀陈炯明突然叛变革命,暗通北洋政府,下令抓捕廖仲恺,并将其囚禁。
廖仲恺当时正在为北伐的经费进行筹集,陈炯明以为抓住了孙中山的“钱袋子”,孙中山迟早会跪地求饶。
得知丈夫被捕消息的何香凝心急如焚,在她确保孙中山先生的安全后,三番五次疏通人探望丈夫。
当时的廖仲恺被沉重的枷锁捆缚,呼吸困难,受苦的身影让何香凝心痛不已。
她四处求人,却无人可以帮助解救廖仲恺。
一个月的下来,连日的奔波也使得她心力交瘁。
当她再次探望丈夫时,廖仲恺先生递给了她一张纸条:“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何香凝确实是一位女中豪杰,她拥有常人不具备的强大韧性。
始终不弃哪怕一丝能够拯救丈夫的机会。
这时她决定当面找陈炯明要人,陈躲着几次都扑空了。
有一次陈炯明在广州白云山主持会议,何香凝突然闯入会场。
在众军官的面前,义正言辞痛斥陈的忘恩负义,痛斥粤军恩将仇报,在座的军官无不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何香凝当即就表明:“不放人,自己也已经做好入狱的准备,放人,就立刻让丈夫跟自己回家”。
陈炯明被何香凝吓住,这样的场合面对这么多人,心里也怕起来了。
害怕把事情闹大的陈,下令立刻释放廖仲恺。
就这样何香凝凭借着一己之力拯救丈夫,在何香凝心中这也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胜利。
她拯救了自己的丈夫,拯救了自己的爱情,也拯救了革命的意志。
然命运中的魔爪却一步步逼近,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作为孙中山最信任的革命同志,何香凝成为其遗嘱见证人之一。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胡汉民(代理大元帅)和廖仲恺因为一个极右,一个偏左,争执不下。
同年8月,国民党右派收买杀手,廖仲恺在前往惠州会馆参加会议时遇刺连中四枪,倒在了血泊之中因伤势过重,无法医治终年48岁。
一时之间轰动全国,国民政府临时处置小组经过调查后,只是将涉案的胡汉民和许崇智流放。
便宜了中间派汪精卫。
何香凝在谈及廖案时表示,此案只有真凶,没有真相。
一贯坚强何香凝在面临丈夫牺牲时,也露出了脆弱的一面。
这是她一生中最苦的时候让她痛哭流涕,但这也是她最坚强的时候,在丈夫出殡时她将一条横幅挂在家门口“精神不死”。
并且教育子女:“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从此,她孤苦一人带着子女艰苦度日。
但在艰苦中,她仍然教诲儿女,慈爱不失威严。
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日后,皆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为祖国作出卓越贡献。
何香凝与子女廖梦醒、廖承志的合影后来的何香凝,通过画作义卖继续支持革命事业。
在何香凝的画作中 她最爱画的是狮子和老虎。
她笔下的老虎没有一丝传统女性绘画的柔媚之气,反而画作中充满了阳刚,霸气之感。
如她所言:“以示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猛虎之雄伟”。
她的心中始终是胸怀天下的气魄与傲然,就像她为女儿取名为梦醒,寓意祖国如雄狮觉醒。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仍然坚持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
作为国民党左派重要人物,何香凝亲自到南京找蒋,蒋介石设宴热情款待,期间蒋还不停地给何香凝夹菜。
但蒋对抗日之事闭口不谈,这彻底激怒了何香凝。
几日后,她在自己的一条布裙上附诗一首,送于蒋介石《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帽裳,换你征衣去。
这彻底的侮辱到了蒋介石,把他气的够呛,但是他也无可奈何,毕竟何香凝在国名党内部的地位和身份。
作为同门会最早一批会员,元老中的元老。
面对抗战的急迫形式,何香凝自己用实际行动为抗战筹备资金。
一边呼吁国人进行自救行动,一边将自己多年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拿来义卖,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
宋庆龄与何香凝抗战正式打响后,何香凝与宋庆龄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一起创立上海妇女抗战后援会。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移居香港,并且马上开始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同胞进行募捐筹款支持抗战。
为了支援抗日战争,何香凝花掉了大半积蓄 ,又需要照顾两个孩子,所以日子过得越发艰苦。
当她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蒋介石派人送来100万元,意
但傲骨依在,何香凝将钱原封不动奉还并附诗一首闲来写画谋生活,不使人间造孽钱。
在位女性权利的工作中,何香凝任然继续奋斗。
她从内心深处的那种傲然与独立,使得她会为了女性之权利而奋斗不止。
她早年就开始积极撰写女权主义的文章,是中国早期宣传妇女解放屈指可数的作品之一。
同时,她还举办妇运讲习所,设立女工学校,还一边开展妇女运动,一边确立了妇女在社会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则。
她的身体力行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事业里来。
1946年6月,当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
作为国民党早起成员的何香凝出面反对蒋介石的卖国独裁的内战政策。
并且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她成立国民党民主派,直接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决裂,支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促进国共和平演变。
古稀之年的何香凝,等到了解放战争结束,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她应中共中央
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国民党民主派在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话:“我庆祝这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千秋万岁”1949年10月1日,71岁高龄的何香凝跟国家领导人一同登上在天安门广场上。
她精神矍铄,心潮澎湃,无不动情的留下了欣慰的泪水。
这一刻,新中国成立圆了她和丈夫一生的夙愿。
毛主席十分钦佩何香凝这位元老的高尚情操和战斗精神,在致信给何香凝中他称赞她“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信中还说道:“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
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1972年9月1日,94岁的何香凝走完了一生,弥留之际她仍然牢记自己早年跟丈夫“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誓言。
最终与廖仲恺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墓地。
她近百年的人生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两大重大历史时期。
见证着、参与着、推动着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性质走向民主共和,走向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她兼具女人的坚韧和男人的胸襟,她的寒梅性格和猛虎精神,在中国百年风云中永远熠熠生辉!致敬,伟大的女性,世纪的奇女子——何香凝先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