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伊朗的巴列维王朝会爆发伊斯兰革命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巴列维王朝是指1925年至1979年巴列维父子执政时期。
这个时期的伊朗是君主立宪政体,经济繁荣,社会生活高度世俗化,而且将“伊朗”这一名称作为国名也是在巴列维王朝定下的。
一、巴列维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旧时伊朗将国王称作“沙阿”)礼萨·巴列维是军官出身,是一个主张现代化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提出各种现代化计划和设想,包括大力发展工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跨国铁路系统、进行公立学校教育改革、司法机构改革以及医疗改革。
礼萨想建立的是一个由知识分子领导的高度集权政府,这种集权到了后期发展成为独裁专断式统治。
正是礼萨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使得1921年至1945年期间伊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家涌现了新的阶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这两个阶层的崛起为之后的伊斯兰革命埋下了伏笔。
二、白色革命激化社会各阶层矛盾,新兴阶层政治诉求得不到满足礼萨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年当政,5年后,他发起了白色革命,激化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从那以后伊朗大大小小的反革命运动没有断过。
白色革命又名“不流血的革命”,最初提出了6条法则,最主要的就是废除佃农制,主张将贵族和大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这极大地冲击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但是,农民们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国王下令实行“农商”结合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集约型农业企业,要求农民把刚分到的地契换成股票,按股份领取薪水,而这些薪水常常通过暗箱操作而流入王室或政府口袋中。
这项政策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希望,大量农民放弃土地涌入城市,引发了工人阶级失业潮。
白色革命虽然给伊朗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贪污腐败、赌博吸毒、奢靡成风等不良风气在伊朗开始滋生,并有愈来愈乱的趋势。
来源,GETTY IMAGE。
再加上国王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法分享政治权利,这是其他方面已经高度“西化”新阶层所无法忍受的。
政治权利的矛盾和争夺是爆发伊斯兰革命的根源之一。
三、政教分离不彻底,教派力量根深蒂固伊斯兰革命之所以爆发,另一方面是因为宗教势力的根深蒂固。
哪怕在20世纪初的宪政革命中,领导者也是宗教领袖,伊朗的宪政主义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浓烈的宗教烙印。
白色革命中土地的重新划分极大地冲击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大地主和贵族的利益,而且广大的乡村也是伊斯兰什叶派的势力范围,此举给教派带来了深深的危机感。
虽然巴列维王朝主张政教分离,欲学习土耳其凯末尔的世俗化举措,但很显然并没有成功。
国王宣布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限制其政治活动、撤销宗教司法机构、关闭大量宗教学校并将大量教派土地收归国有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遭到了教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教派联合各阶层力量,发起了反国王的群众运动,在这期间,什叶派的霍梅尼因为在白色革命中的突出表现,成为了反国王运动的领袖。
到了1979年,反对力量愈来愈浩大,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一举推翻了巴列维王朝。
参考:
伊朗位于亚洲西部,属中东门户大国,典型的五海三洲之地,即:亚洲、欧洲和非洲,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战略要地,历来兵家必争之重镇!伊朗还是石油天然气大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地区。
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
伊朗还有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中东独一无二之大国。
历史上,伊朗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
曾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帝国——波斯帝国,走到今天,伊朗历经5000多年,18个王朝,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民不聊生。
1921年2月,一个叫礼萨·汗.巴列维的军官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
因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伊朗又紧靠苏联,美苏联争霸,都希望争取伊朗。
此时美国,及时帮助巴拉维王朝扩充军备,设立秘密警察机构国家安全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逮捕政治上的反对派和宗教上层人士,患难见真情,一个为了石油,一个为了政权,紧密走到一起。
二战后,国力严重衰退,英国势力被迫退出伊朗。
美国更是乘虚而入,帮助伊朗驱逐苏联势力,废黜亲苏的首相摩萨台等,伊朗成为美国中东的铁杆盟友。
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大量军事、经济援助,换取伊朗石油,以及中东的战略存在。
美国扶持下的伊朗,成了中东一霸。
在美国扶持下,巴列维国王开始张狂起来。
经济上,他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按照美国模子推行现代化,实行\"白色革命\"。
结果经济失调,通货膨胀,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
贪污贿赂风行,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上,国王专制独裁统治,扩充军备,秘密警察横行,监狱人满为患。
言论、集会、自由都被取消,民众积怨日深。
文化上,推行开放政策,使色情、凶杀书刊和影视泛滥,赌场、妓院公开活动,西式酒吧、夜总会争利于市。
社会风尚败坏,穆斯林普遍不满。
宗教上,推行世俗化政策,实行政教分离,取消宗教领袖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关闭宗教学校,撤消沙里亚司法机构,宗教上层强烈反对。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及各种政治力量迅速联合起来,形成反国王的群众运动。
伊朗人口95%为什叶派穆斯林,什叶派宗教上层就利用人民的强烈不满情绪展开反国王运动。
一个叫霍梅尼的人,成了反国王运动的领袖。
反国王运动从国王的\"白色革命\"开始,十多年间不断发生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暴力冲突。
革命情结和力量不断聚积, 1978年达到顶峰,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
在外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国,受到数百万伊朗人
2月11日,游击队和叛军在巷战里击败了忠于沙阿的部队,皇室政权崩坍。
1979年4月1日,举行公民投票,伊朗改名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了宪法。
霍梅尼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
参考:
客观原因:巴列维王朝前期是稳固发展,后期在美国推动下,进行白色革命,脱离了当时伊朗实际。
媒体都掌控在教士阶层手中,代表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掌控教育和话语权所以教士阶层自然成为领导阶层,最终两股势力合流,一起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主观原因:以皇族、官员和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侵吞国家财产,贪污受贿,加上巧取豪夺,使得国家财富越来越集中在他们手中现实原因:城市开始出现大量的无业青年,无业流民,他们跟教士,跟地痞流氓结合,逐步形成不稳定根源。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期,城市的几百万示威游行人群,基本就是这一帮人。
他们因为失去工作,失去生活来源,对政府那是普遍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
参考:
众所周知中东是伊斯兰教沃土,而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走的确是世俗化路线,可以说巴列维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本国的的教士阶层争权夺利,随着矛盾的深入和小巴列维性格相对懦弱不敢斗争,自然不是霍梅尼的对手,在恐惧和绝望下基本未做任何抵抗就抛弃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仓皇出逃,伊斯兰革命也意外成功。
那咱们就简单说一下霍梅尼为何会革命成功。
首先,老巴列维的改革并未敢深入触动教士阶层的利益,也为以后王朝覆灭埋下了伏笔。
第一,他先是废除了妇女的头巾和长袍,让妇女接受教育和平等的工作机会,但是由于教士力量占据伊朗广大的农村,所以改革只是在城市里得到了一定发展,广大的农村并未受益,老巴列维原本打算的是模仿土耳其建立一个开放的世俗化国家,也是由于教士阶级的反对最后只能发展成一个郡主化的国家,虽然老巴列维给伊朗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打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但是教士阶层显然更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其次,美国介入中东所带来的民主对教士阶层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稳固自身的势力,教士阶层发动革命也是不可避免。
教士阶层控制着伊朗的农村地区,他们看到了城市改革的成果,深知如果改革继续深入到农村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教士阶层利用数百年来领导底层民众抗英抗法抗俄所集聚人气,还有利用小巴列维的软弱,一举将巴列维王朝推翻,取得了伊斯兰哥们的胜利。
最后,伊斯兰革命的成功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偶然,第一,美苏争霸使伊朗倾向入美国,而美国的民主开放确和伊斯兰教义冲突严重,而伊朗的教士阶层权利势力巨大,老巴列维上台依靠的是军队并无太深根基,所以在面对教士阶层能力有限。
第二,伊朗发展在于石油和天然气输出,但是冷战的苏联也是如此,美国为了抑制苏联的崛起联合沙特阻击世界石油天然气价格,给本就依赖能源出口的伊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伊斯兰革命的也是在这个契机点爆发。
可以说在冷战面前伊朗只是一颗不折不扣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