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主本是一普通侯爵夫人却为何享用皇后级葬制她到底是什么人
197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
这具女尸全身皮肤润泽有弹性,四肢关节尚可轻微运转,仿佛才下葬不久。
这样经过了2000余年仍然保存完好的湿尸,一经发现后,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了
经过辛苦挖掘,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另外两座陵墓。
其中之一的随葬品中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枚印章,从这些印章中可以确定墓主人利苍是第一代轪侯。
还有一座陵墓中,则是一具年约30多岁的遗骸。
从随葬品中的文字可以认定,这具遗骸是利苍的儿子利豨。
在经过对墓葬品仔细研究,考古学家最终确认,女尸正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辛追复原蜡像)但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利苍的陵墓,不论规格还是随葬品等,都不及辛追夫人。
封建社会一向男尊女卑,那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辛追夫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据史书记载,辛追夫人出生于公元前217年的秦朝。
她的父亲辛夷,后来成为西汉初年封国长沙国的临湘侯。
辛追是个美丽的姑娘,受秦末乱世的影响,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辛追的丈夫利苍本是湖北人,他勇武有谋。
早在刘邦起义时,便投在了刘邦的麾下,有不俗的战绩,是刘邦麾下不可多得的一员骁将。
刘邦初建政权时,为了笼络人心,共同对抗楚霸王项羽,在分封时,还特意把功劳最大的8
然而,随着项羽战败,刘邦的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后,这些异姓王便失去了用处。
再加上他随着年事渐高,愈发对这些开国功臣们疑虑重重,唯恐他去世后,这些异姓王会造反。
所以,他努力削除异姓王的分封和权力。
当然,最终这些异姓王的结果都十分悲惨,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只有长沙王吴芮得以独存。
(刘邦剧照)刘邦之所以没对他下手,一方面是考虑到长沙国紧临军事强大的南越国,他担心万一把吴芮逼急了,会联会南越国叛乱;
另一方面则是吴芮处事低调,又对刘邦颇为忠心,所以刘邦暂时放过了吴芮。
不过,刘邦还是派了
这
利苍得到任命后,便带着夫人辛追和才满周岁的儿子利豨来到了长沙国。
公元210年,吴芮在出兵闽地途中,因病去世。
他的长子吴臣世袭了他的爵位,成为新一代长沙王。
这时淮南王英布起兵叛乱。
由于他是吴芮的女婿,平时和吴芮的几个儿子都交情匪浅,所以他暗中联络吴芮的儿子吴臣,想联合他一起举兵。
利苍得知消息后,认为这不利于长沙国的长治久安,于是他多次劝谏吴臣,并献计诱杀了英布,为刘邦巩固政权立下了大功。
(利苍剧照)刘邦感念利苍的忠心不二,于是将他封为轪侯,同时又将吴臣的弟弟吴浅也封为王侯,以显示皇恩浩荡。
封侯后的利苍随着权势的增加,生活也更加铺张奢侈,就这样,他活到了公元前185年病逝。
利苍去世时,辛追夫人也才30岁,儿子利豨袭承了爵位,成为第二代轪侯。
此时,由于利豨还年少,府中一应事务皆由辛追夫人主理,因此她颇有权势,侯府在她的打理下,更加兴旺。
辛追夫人也极懂得享乐,府中常常丝竹不断,高朋满座。
然而,辛追夫人却发现,再荣耀的生活也阻挡不住衰老的来到。
在夜深人寂时,她无来由的害怕死亡。
为了能在死后能继续享受眼前的荣华富贵,辛追夫人开始着手为自己营造陵寝。
除此外,她还斥巨资为自己准备了大量的漆器等作为殉葬品。
公元前165年, 50多岁的辛追夫人在病痛中走完了她的人生。
随后,她的儿子按她生前的要求,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她葬于墓穴中。
随她一同进入墓穴的,还有她多年来精心为自己挑选的青铜器、陶瓷和书帛等随葬品。
(参考史料:《辛追夫人》)
参考:
马王堆辛追墓是皇后葬制?
提问者是电视剧看多了吧?
记得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辛追传奇》,是左小青女士主演的,编剧居然硬是把辛追和汉高祖刘邦扯到了一起,说什么辛追是汉高祖的女人……提问者恐怕也看过吧?
提问者是不是还认为辛追是汉文帝刘恒的亲妈呀?
人家汉文帝的亲妈薄太后葬在陕西西安的汉南陵,不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中国古代所有王朝、包括汉朝对于丧葬规制都是有着明确等级规范的,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样的丧葬规制。
如果使用比自身等级高的丧葬规制,那就是“僭越”!在中国古代,“僭越”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的甚至会丢掉脑袋。
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墓是典型的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大墓,这是汉代列侯等级常见的丧葬规制。
从出土的汉代诸侯王及王后墓葬来看,汉代的诸侯王及王后采取土坑竖穴墓葬时通常都是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墓葬。
很显然,辛追的甲字型墓连诸侯王王后的规制都没有达到,就更别说是皇后了!从考古勘探的结果来看,汉代的帝陵、后陵一般都是四条墓道,远不是辛追墓可比的。
再说辛追墓中的棺椁——三棺三椁,等级的确非常高!但是,细心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所谓三棺三椁并不是黄肠题凑!目前出土的汉代诸侯王及王后墓葬几乎都采用了黄肠题凑,帝陵、后陵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辛追墓是皇后葬制,黄肠题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辛追墓中并没有出现黄肠题凑。
与黄肠题凑意义相近的金缕玉衣,在辛追墓中同样没有发现……由此可见,辛追墓根本不是提问者所说的什么皇后葬制,它就是一座列侯等级的大墓,这与辛追的轪侯夫人的身份是一致的。
但是,辛追墓也的确有它的特别之处,作为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的墓葬规格要明显高于她的丈夫利苍。
而这,恰恰就是现在许多艺术作品“灵感”的来源。
似乎辛追的确别有身份,于是便有了什么辛追是刘邦的女人,甚至辛追是汉文帝刘恒生母的种种戏说……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辛追比她丈夫利苍活得久!利苍死于高后三年,彼时的汉王朝刚刚经历过秦末的乱世、开元建国不久,百业凋敝、经济实力非常有限。
加之利苍只是长沙国丞相,地处偏远之处,根本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为自己建造奢华的墓葬。
话说回来,其实利苍的墓葬规制也不低了,只不过比他夫人辛追差一些而已。
辛追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彼时的汉王朝经历了高祖、惠帝、高后及文帝几十年的无为而治,经济实力空前提高,而且还造就了中国王朝史上的第一个所谓盛世——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二年,利苍的儿子兼轪侯爵位继承人利豨作为汉王朝的列侯,享受着封地租税的供养。
国家经济上来了,封地的租税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有了钱,利豨当然有能力给自己的生母辛追建造奢华的大型墓葬!辛追墓中陪葬那么多精美的陪葬品也就没什么不正常的了。
不过,有钱归有钱,中国古代可不是现在,你有钱,爱怎么炫富就怎么炫富!无论你多有钱,等级制度还是必须遵守的,列侯只能采用列侯的丧葬规制。
这就是为什么辛追墓只有一条墓道、没有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的原因所在!使用了那些,利豨是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掉脑袋的!在硬件上做不了文章,那就只能在软件上做文章了。
因此,辛追墓中才出现了那么多精美的随葬品。
与此同时,因为汉文帝提倡“薄葬”,严禁列侯使用青铜器和/或金银器陪葬,辛追墓又打起了“擦边球”,选用了许多精美的漆器随葬。
按照彼时的手工业生产能力,制作这些漆器的费用,恐怕并不低于青铜器和金银器!这就是辛追墓为什么会超越她的丈夫轪侯利苍墓的原因所在。
但是,无论怎么说,辛追墓都不是什么皇后葬制。
无论随葬品多么奢华,从整体形制而言,辛追墓只能是列侯等级,她并没有“僭越”。
连诸侯王王后的葬制都达不到,又何来皇后葬制之说?
提问者想必是电视剧看多了,把电视剧当成真实历史了……
参考: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共有三座墓,1971-1973年发掘。
辛追之墓是一号墓,也是最有名的一座。
马王堆二号、三号墓分别埋葬着轪侯利仓与他的儿子。
一号墓的墓主人辛追是利仓的妻子。
三座墓的墓主人身份及埋葬的基本情况如下。
现在说回到辛追墓,这座墓保存得很好,除了墓主人辛追的尸体保持着“湿尸”的状态外,棺椁和大量的有机质、无机质文物也保存下来,有的几乎完好无缺。
比如墓中出土的184件漆器,再比如成捆的丝织品和丝绸、织锦衣物,可谓一个绝佳的西汉时期列侯级别墓葬标本。
但是,随葬品丰富、墓葬保存好,并不能说明该墓达到了皇后的级别。
我们不妨以汉景帝王皇后之陵为例,看看皇后陵墓的规格。
上
王皇后陵跟汉景帝陵一样,都有一个方形的独立陵园,四面开门,园墙边长达350米。
王皇后陵的封土底部边长有160米,顶部边长也有48-64米。
墓圹共有四条墓道,跟帝陵同属最高规格,只是比帝陵略小。
另外在其周围还有大大小小31座丛葬坑。
正是由于其规模较大,还曾经被清代陕西巡抚毕沅误判为汉惠帝安陵。
△王皇后陵园平面
如下
墓口长16.8、宽15.4米,跟皇后陵更是没法比,还没有王皇后陵封土顶部的面积大。
除了规模上的差异,在葬具上,马王堆汉墓也比不上皇后陵。
马王堆汉墓的墓圹中,采用了分箱的木椁结构,就是用木板构筑起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在里面分别放置棺材和随葬品。
而根据文献的记载,皇帝、皇后的陵墓是要用黄肠题凑的,哪怕是诸侯王也会用到黄肠题凑。
列侯级别的人除非获得朝廷特赐,没有资格使用。
马王堆汉墓的情况符合列侯等级的特征。
至于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就更是无法跟皇后相比了。
比如没有用金缕玉衣,比如没有随葬大量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等。
可以说,马王堆汉墓的“奢华”程度,还比不上同为列侯的海昏侯刘贺墓,就更不用说皇后陵了。
参考:
我来回答一下。
说到马王堆出土的女主,不用多说,就是闻名于世的辛追夫人。
至于为什么出名呢?
主要因为她尸体的千年不腐。
那么为什么辛追夫人的墓规格如此之高呢?
答案是因为她的儿子利豨。
马王堆汉墓分为三个墓穴,分别是一号墓辛追,二号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三号墓儿子第二代轪侯利豨。
为什么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辛追的墓规格远远高于自己的丈夫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利苍。
利苍出生在战国末年,早期的时候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跟随过刘邦打天下。
在西汉初期担任长沙国的丞相,后来被封为轪侯。
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利苍去世。
利苍墓狭小的墓坑和简朴的随葬品显示,当时軑侯家并不十分富裕,圆形的墓口可能也是简陋的原因导致。
西汉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汉书·景帝纪第五》记载:\"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 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主张簿葬,《史记·孝文本纪第十》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统治阶级都要求这样了,利苍还敢厚葬吗?
所以利苍的墓显得很简陋。
后来辛追夫人的墓就不一样了。
利苍死的时候,辛追还未满30岁。
辛追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死的时候50岁。
丈夫死了20多年以后,辛追才去世。
她所在的时期正好赶上了“文景之治”,国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国家富裕,百姓安居乐业。
虽然当时汉文帝规定王侯随葬不得有青铜器和金银首饰,但是可以随葬一些其他的东西。
作为第二代轪侯的母亲,其随葬品也是十分丰富。
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父亲死的时候没能够厚葬,所以利豨决定以高规格的墓葬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所谓死者为大,也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尊重。
所以说,之所以马王堆女主辛追夫人的墓规格如此之高,甚至享用了皇后级葬制,我想就是映了那句话母凭子贵,儿子有这个能力,加上自己的儿子孝顺。
参考:
这是个家族墓地,辛追应该是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历史上对辛追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人说,这个名叫辛追的神秘女子是景德镇浮梁人,在那片瓷与茶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曾经留下她的足迹。
那里仍然有很多和她有关的遗迹,也有许多关于她的传说。
长沙国丞相利苍生于战国末年,逝世于公元前186年。
他早年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
汉初任长沙国丞相,被封为轪侯,食邑七百户。
“轪”便是利苍的食邑,封地在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也有的说在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
约在公元前204年,利苍携妻子辛追,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利豨来到长沙国任职。
不久,邻国淮南王英布叛变,利苍劝说第二代长沙王吴臣诱杀了吴臣的姐夫英布。
长沙王之子吴浅、长沙丞相利苍因此均被封为侯。
利苍即成为第一代轪侯。
三号墓墓主利豨是利苍和辛追的儿子,利苍去世后继承了封号,成为第二代轪侯。
利豨的儿子第三代轪侯离开了长沙到首都长安做官。
之后,利豨的孙子第四代轪侯任过武官,因为擅自调兵而被判处死刑,受到赦免才保住了一条性命,不得不回到原籍成为平民。
于是,利家的侯爵再也没有了。
参考:
你品,你品,你仔细品。
参考:
是根据她的影响很大,还有对王室有着巨大的贡献!所以她就得到这样的结果!
参考: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墓葬的横空出世。
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
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时期。
这一年的7月30日,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
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
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
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
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考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挖开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通过进一步深挖时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见泛黄的竹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深埋于地下的26张竹席,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
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如此精美的锦绣饰品在以往墓穴发掘中也属罕见。
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把这座墓穴定为1号墓。
马王堆汉墓的墓葬形制与棺椁结构,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原来马王堆地势较高,造墓时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长7.6米、宽6.7米,下置垫木与两层底板;
在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第四层为直接殓尸的内棺)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工艺方法制成,约用木料达52立方米;
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椁室周围塞满厚达0.4~0.5米、总重量约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内干燥的功效;
在木炭外围堆积了厚达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强,渗透性低,对墓穴密封起了决定性作用;
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密固,堆积成高约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将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1973年底,考古人员对西冢进行发掘,于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内白膏泥堆积较薄,且分布不匀,密封程度较差而遭到严重的破坏,考古人员将此墓编为2号墓。
在发掘2号墓的同时,位于1号墓南边的3号墓也被发现了,3号墓结构与1号墓基本相似,但规模略小,保存下来许多珍贵随葬物,但在埋葬时由于白膏泥固封不严实,导致部分陪葬品腐烂。
墓主身份马王堆汉墓的墓主是谁呢?
从墓中随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铭文证实,在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利苍。
据史料推算:长沙相利苍于应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6年)卒。
1号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苍之妻;
3号墓墓主遗骸为30多岁的男子,是利苍的儿子,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这三个墓其实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
随葬物品尽显奢华。
在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极为丰富,置在棺房周围的边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药材、梳妆品与日常用品、棋类娱乐器具,供装食物与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类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与乐器、兵器、木俑和明器(制成模型或偶像随葬的冥器),以及“遣策” 竹简。
此外,在3号墓中还发现《周易》、《老子》和天文、医学、兵书、相马经等简书和帛书,共28种书籍,计12万余字,以及《长沙国南部地形
出土文物数量之多,时代特色之鲜明,特别是保存基本完好、制作精美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的漆木器、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令考古专家惊叹不已。
“遣策”竹简详细记载了随葬物品的情况,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
“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表明,后人将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进了墓穴。
如1号墓内有装在麻布袋里的稻谷、麦、黍、豆等农作物;
漆器具内盛满着烹调成熟的畜禽类菜肴,漆鼎中盛放了各种羹,陶皿内分别装着酒类及酱等各种调味品,还有不少应时瓜果。
出土时稻谷呈金黄色,颗粒饱满,久存后脱水逐渐干瘪,藕、桃等水果出土时仍新鲜如初,但不久便腐烂化成了一滩水(墓葬开封容易氧化)。
西汉初期,漆器是时髦且贵重的器物,由于制作工艺繁杂,因此价格远在铜器之上。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计500余件(1号墓有184件、3号墓为316件),这是全国各地发现的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
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壶、耳环、钫厄、盘、奁、案、屏风等,多为漆绘黑、红、灰、绿等颜色的装饰花纹,一般以黑色作底,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
一些漆器书有“轪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
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绢、纱、绮、罗、锦等丝织物和绣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
1号墓出土的两件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两袖伸直长为190厘米,然而重量却轻得出奇,襌衣分别为48克和49克。
在各种丝织物品中,考古专家首次发现衣服边缘装饰的绒圈锦,绒圈锦纹样突出于锦面,产生非常丰满华丽的立体感效果。
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绒圈锦织物是从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也有人认为这种纺织技术是从国外传入的,此次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西汉初年已发明了绒线圈锦织造技术,中国人是绒类织物的创始者。
1号墓中出土的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也都是第一次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精湛的技术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印染技术史料。
汉代帛画作品颇多,但大多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帛画共有10余幅,占全国帛画出土量的近一半。
帛画所描绘的腾龙、仙鸟、怪兽、双蛇、巨鱼、神龟等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1号墓和3号墓内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两幅帛画构
出土的帛画色彩鲜艳,庄重典雅,旌幡画面上段绘有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千年女尸的科学诠释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1号墓内的千年女尸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
这具女尸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开棺后发现女尸被浸泡在棺内约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出土后不久渐变成棕黄色)。
尸体保护如此新鲜与完整,难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学防腐药水?
经科学分析,棺内的水是通过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层而渗入墓室,经长期聚集而成的,其中虽带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质,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绝非是保全尸体的根本原因。
古尸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实的棺椁被严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结果。
1号墓女尸经医学家临床检验: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软的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清晰可见。
但病理解剖检查却发现,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右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在直肠和肝脏内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一只胆囊先天畸形。
女尸的多种病变为研究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经医学鉴定,死者血型为A型,生前曾生育过,由此印证史书中记载的她有两个儿子的事实。
那么她是怎样亡故的呢?
经分析,该女尸皮下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无高度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
从病症推断与解剖发现,其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死亡时间应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紊乱而猝然死亡。
1号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权威显赫的丈夫利苍,后又死了带兵守戍任将军的儿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殊荣的隆重厚葬?
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其疆域辽阔,为稳固天下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而固隅一方,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
然而,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吴芮却迟迟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今广州)。
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既要笼络长沙国,又要防止长沙国叛乱,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吴芮,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苍的封地在?
县(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轪侯。
利苍死后他的儿子利豨继任爵位(3号墓墓主即利?
的兄弟),据此推断,辛追之墓应是孝子利扶所修。
史载:最后一代轪侯名为利扶,因其触犯汉朝法律,被剥夺了世袭的爵位,轪侯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参考:
笔者考证利苍夫人是汉初时期左丞相避阳侯的女儿,考证如下。
第一、轪侯利苍的爵位并不高,只有900户,排名在150名之后。
考证其侯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浠水县太子山南边,以利家冲为中心不大的一块区域中。
南面是长江中的五个洲:新洲,淤洲,大洲,戴家洲,毕洲。
第二、利苍夫人并不叫辛追,名章上原样是“追辛妾”字样,被人误解或误读成“妾辛追”三字,后来人们就叫其“辛追夫人”。
然而考证当时,就根本没有临湘侯的爵位,更没有辛夷之人。
第三、一般来说,夫荣妻贵,子荣母贵。
然而利苍夫人的墓葬显著比利苍和利豨的墓葬规格要高,可以证明利苍夫人背景要高于利苍和利豨本人,那是谁呢?
那就是与当朝高官左丞相避阳侯审其食有关。
审其食在汉初时封为避阳侯,排名为50几名,爵位比利苍封爵要早,爵位更高,而在利苍夫人在世时,审其食已经当上了左丞相,相当于政府总理职务。
第四、在利苍夫人墓葬中出土的漆器中有“君幸酒”和“君幸食”,对这两组词的解释很重要,特别是“君”字,不可以理解为任意人,必须理解为当朝皇帝。
这样就容易理解了这些漆器是当朝皇帝赏赐的物品。
赏赐给谁的物品,不是给轪侯利苍的,而是给利苍夫人的,为什么要赏赐给利苍夫人,因为利苍的夫人是汉朝左丞相避阳侯审其食的女儿。
结论、上述的考证,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利苍夫人名章上“避妾”二字的详细解释,“避”和“辟”二字在古代通用,经史家习惯将“避”写成“辟”。
所以利苍夫人的正确叫法应该叫“避夫人”或“辟夫人”。
由于这个特殊关系,这也就是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利苍夫人墓葬显著比利苍和利豨的墓葬规格要高的内在原因。
参考:
首先利苍不是普通侯爵,人家可是搞掉了汉初三大将英布的人。
再一个,利苍死于吕后时期,那时候汉朝还不稳。
而辛追夫人则死于20年后的汉文帝时期,那时候文帝已经执政15年,朝政社会趋于稳定。
国家发展富足,处于昂扬向上的势头。
所以辛追夫人“带走”一些好东西也不足为奇。
参考:
辛追夫人的丈夫利苍与儿子为汉朝平定内乱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利苍被封为第一代侯,同时镇守当时长沙的行政长官。
积累一定的人脉与财富,所以辛追突然病亡由此殊荣得以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