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
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
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
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
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
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
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
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
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
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
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
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
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
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
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
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
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
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
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
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
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
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
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
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
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
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
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
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
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
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
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
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
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
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参考资料:《史记》)
参考: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代开国集团系列,属西汉开国派最为坦荡。
夏代初期和商代初期没有文字,不好记载。
到了西周初年,姬发把歌颂商朝文治武功的历史记录几乎全部销毁,向外宣传周朝开国的正统合法以及功德美名。
把纣王形容成无恶不作的暴君,把自己和姜子牙等功臣夸大功绩。
隋唐跟风,李世民污杨广和李建成就像西周污商,史官们按照当朝君主的想法写,当然君主们不会扭曲历史大背景。
宋元明清仿照的也不少。
只有西汉开国派系,刘邦,韩信,萧何,英布等这些人不会那么在乎虚名,按照真实情感行事。
为什么他们敢这样做,不怕后人议论是非吗?
这就要追溯到领头人的性格了。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从小游于楚国外地,从青年开始就有一股游侠精神,那个时候天下很多名人喜欢养客,刘邦经常去串客,他崇拜信陵君,信陵君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影响了刘邦。
回到家乡后,跟乡里人打成一片,从来不会顾忌太多,也不会在意那么多虚名,凭着豪迈坦荡的性格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官吏。
这些人以后跟随着刘邦建立汉朝,当然也不乏中间加入刘邦集团的很多人才。
这些人都被刘邦的性格魅力吸引,不会搞那么虚的一套。
所以灭项羽之后,刘邦绝不可能去污项羽,项羽的气魄和本事也深深地震撼过刘邦,刘邦虽非置他于死地不可,但厚葬他也在情理之中。
再补一个后话,几十年以后,司马迁被刘邦曾孙阉割,太史公难免会对皇族有点介怀,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也带有一点点的
参考:
很多人说刘邦是市井无赖,是泼皮,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样的人可成为流氓天子。
他夺得天下,真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像项羽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却没有赢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呢?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恰恰忘记了一点,正是由于刘邦的豁达和大度,才造就了项羽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本人也成为了始皇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
在我看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主要有
可以这样说,正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叫盖世英雄的存在,才衬托出了刘邦更加伟大。
项羽确实英雄,出身将门之后,成为灭秦的主力。
没有项羽,就谈不上亡秦,同样没有刘邦,就谈不上兴汉。
项羽终结了秦朝的暴政,而刘邦平定了楚汉的乱世。
他们属于同一历史时代,不同阶段下最伟大的人。
他们很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让他们相爱相杀,又成就了英雄之间的心心相惜。
二、刘邦性格的一个突出特征:豁如。
刘邦这
刘邦这
在他的内心之中,对于项羽这样的人充满了敬佩,而并不是他表面上说的莽夫。
刘邦在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年轻时一直被压抑,而无法爆发出来的愤懑和力量。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自己在中年的时候,遇到了年轻的项羽又何尝不是遇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呢?
三、刘邦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
刘邦也好,项羽也罢,他们的形象都是通过史家的笔在进入我们的眼帘的。
刘邦是个政治家,而不是个文人,武文弄墨并不是他的特长,说人家的家长里短也不是他的兴趣。
他的精力要用在治国平天下上,而不是用来议论项羽的短长。
项羽不过是自己平定天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对手罢了,至于项羽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但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和对一位伟大敌人的敬意,刘邦对项氏家族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对他们恩宠有加。
我并不
至于项羽这
一
参考:
这个和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尤其是儒生,有很大关系。
因为抹黑污蔑,污名化,丑化都是读书人常用的手法,而刘邦是混混出身,是一言不合就开干的那种人,自然瞧不上读书人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刘邦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瞧不起读书人,甚至在儒生来投靠他的时候,刘邦还将儒生的冠取下来,在里面尿尿。
甚至连当时郦食其去见他,刘邦就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食其来见。
郦食其进去,自报家门是儒生,是读书人,结果被刘邦破口大骂赶了出来。
最后郦食其改变了说辞,不得不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没有那么文绉绉,繁文缛节那一套的,就接见了郦食其。
刘邦瞧不起读书人,也瞧不起读书人一套摸黑污蔑他人的东西。
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徒有虚名,夸夸其谈,尤其是秦朝的儒生,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混一宇内,对儒家非常优待,在朝廷里设立的博士的官职,让天下的儒生前来做官。
可是儒生们当了秦始皇的官,吃了皇粮,还向往西周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不好,而分封制是最好的。
而且言语里厚古薄今,讽刺朝政,结果儒生在朝廷辩论中输了,秦始皇趁机焚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所以刘邦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所以也知道读书人的尿性,而且历史上刘邦是有名的不读书就成功的人,他就是混混出身,不种地也不读书,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就是刘邦不读书。
所以刘邦比较反感这些儒生大言欺人,好发表一些乱七八糟,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见解。
他当然为不会用儒生这一套抹黑污名化的下三滥招数。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
我国古代历史上摸黑污蔑前朝那是非常有一套的。
尤其是秦始皇遭遇的污名化,摸黑污蔑是最多的,在古代王朝中评价里秦始皇就是个暴君。
到了明朝李贽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变好是从近代开始的。
刘邦因为不喜欢读书人,也看不起儒家,反而得罪了后世的读书人,他们眼里看不起读书人,看不起儒家就是原罪。
于是刘邦被污名化了,被丑化了。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君王,他由一介布衣当了皇帝,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
而且刘邦平秦灭楚,推翻了秦朝暴政,约法三章,没有搞过屠城,也没有滥杀百姓,创立大汉四百年江山,在我国王朝开创者来说没有人比他更优秀。
可是在儒生的操作下,平民身份的刘邦成了混混无赖,骗吃骗喝,到处赊账,还不给钱。
而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了英雄,什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贵族气节等等事情都出来了。
可是要知道项羽可是搞过屠城,屠杀百姓,屠杀降卒的事情。
只不过刘邦和项羽后来形象发生变化的区别在于刘邦看不起读书人,要破口大骂,甚至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而项羽却没有这样的记录。
实际上刘邦才是重用读书人和儒生的人,刘邦对郦食其言听计从,拿下了陈留。
在天下平定后,听从了陆贾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言论,后来在朝廷里请叔孙通来制定礼仪。
而项羽对读书人可是下过毒手的,当时有人向项羽提建议,认为项羽应该建都关中,因为关中的地势非常好。
当然从这个建议来看,这
可是项羽听了吗,项羽没有听从,反而说什么人富贵了要衣锦还乡。
这
结果就是项羽听不得容不下反对意见,杀了这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读书人儒生就是贱骨头,明明刘邦养着他们,给他们饭吃,还让他们可以发表朝政,记录历史。
结果读书人儒生是怎么对待刘邦的,在记录刘邦的时候夹带私货,将刘邦塑造成了混混无赖。
而容不下读书人儒生,那个连任底裤都输掉了,不承认自己失败的项羽竟然成了正气凛然的英雄。
而胜利者刘邦到最后却在历史记载中成了混混,他没有去抹黑项羽,反而被儒生所抹黑污蔑。
这真是天大的不公。
也说明了读书人不能得罪,读书人掌握笔杆子,也就掌握了话语权。
而刘邦没有污蔑抹黑项羽,是因为项羽本来就黑,根本就不用抹黑。
项羽搞过屠杀百姓,坑杀降卒的事情,还杀了楚怀王熊心,连投降的秦子婴也被杀了,分封诸侯也不公平,连他的军师范增也被他气走,刚愎自用,不听良言。
项羽身上的污点实在是太多了,而刘邦干的那些事和项羽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汉朝初年,天下人都知道项羽干的事情,但是他们未必知道刘邦干的事情。
所以刘邦不需要去黑项羽。
还有汉初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刘邦没有精力去搞这些事情。
汉初内部诸侯林立,外部匈奴为患。
刘邦的皇位坐不稳当,刘邦不是在平定异性诸侯王,要么就是在去打匈奴,要么就是如何让自己儿子刘盈坐稳皇位。
这些事情本身就比抹黑项羽要复杂的多,严重的多,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必须立马解决。
所以刘邦一直在解决这些紧要的事情,没有顾得上。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这
刘邦当了皇帝后,不仅派人去给秦始皇守陵墓,而且还给失败的陈胜修建了坟墓,也派人守陵墓,给了陈胜一个谥号“隐”。
刘邦这
但是从很多事情上可以看的出来,刘邦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参考:
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但我认为,
刘邦既然已经取得了天下,就没必要去污名化项羽!污名化项羽,只会贬低刘邦自己的身份,没这个必要。
2、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项羽残忍霸道,高下自见,没必要污名化项羽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平易近人,从善入流;
而项羽刚愎自用、凶狠残暴、一意孤行。
高下自见,没有必要刻意贬低项羽,因为本来项羽就不如刘邦。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在楚怀王准备派人攻取关中之时,怀王的诸老将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
项羽曾经攻打襄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被坑杀而死。
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
不可派遣”;
但对沛公刘邦的评价是:“沛公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
”所以楚怀王派刘邦去攻打关中。
由此可见,刘邦和项羽在反秦将领中中的人格魅力,已高下自分,刘邦还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吗?
3、从用人角度,刘邦善用人才,而项羽自大,不善用才,污名化项羽会让别人寒心,没此必要。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一次酒宴上问群臣“我刘邦为什么会取得天下,而项羽却丢了天下?
”大臣回答说:“项羽傲慢,好侮辱人,陛下仁慈,爱护他人。
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与天下人同享利益。
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回答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讲到运筹帷幄,谋划在帷帐之中,而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道路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
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尽管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打败的原因。
”所以从用人角度,项羽不如刘邦,刘邦有必要去污名化项羽,而让自己的大臣寒心吗?
结语从这三个方面讲,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您说呢?
参考:
这里是芒果论史!其实“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这一描述是不太准确的,刘邦和项羽毕竟争霸多年,尤其当初刘邦本应该是“关中王”,结果被项羽封到巴蜀之地,刘邦的心中对项羽始终是充满不满的。
项羽死后,刘邦曾下令天下人不得称呼项羽为项王,所有人都需要统一称呼项羽为“项籍”。
“项王”这个词语自然不必多说,显然是一种尊贵的称呼,而“项籍”这个词就有必要提一下了。
在古代,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比如说张良名良字子房,如果用字称呼一
项羽的名就是“籍”,刘邦让全天下的人称呼项羽为“项籍”,正是为了出一口恶气,表达自己对项羽的不屑。
所以说,刘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了项羽,但另一方面,项羽“抗秦”的正义光辉形象也留在了历史上,没有被抹杀,这就是由于刘邦本人的政治家身份所导致的,一切都为利益服务,做决策时不能被
强调“汉”得国之正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刘邦是击败了项羽后建立了大汉帝国,所以说应该说“汉”将“楚”取而代之。
其实不然,项羽的西楚国实际上只是一方割据政权而已,算不上是统一帝国,而刘邦的“汉”和项羽的“楚”都是同一时间由项羽分封而得。
所以说,楚、汉一直是同时存在,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谁将谁取而代之的关系。
“汉”真正取代的是“秦”,而不是“楚”,大秦帝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前朝”,刘邦要强调自己的军队上正义之师,自己的国家是正义之国,那么他就必须要证明秦朝不好,证明秦朝该灭亡。
所以说大秦才应该是刘邦不遗余力去“污名化”的。
项羽和秦的关系和刘邦与秦的关系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反秦义军,他们都在与秦王朝的斗争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既然为了证明汉帝国的合法性需要证明秦王朝有错,那么起兵反秦的项羽就应该是对的,在这个角度上,刘邦就不能过度“污名化”项羽了。
这是出自于政治上的需求。
英雄相惜既然项羽反秦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又怎么证明汉比楚更应该得天下呢?
这就需要塑造汉、楚之间的关系了,他们都是反秦义军,他们的行为都值得肯定,而秦亡之后,他们公平竞争得天下,可以说是英雄相惜!这就是刘邦想要达到的效果。
既然是“英雄相惜”,那双方之间就应该要“不分伯仲”,如果把项羽过度“污名化”,那岂不是显得刘邦也不过如此?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也不能把项羽说得太差,刘邦要做的反而是充分肯定项羽的军事实力,如此才能衬托得自己更为强大。
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他死之后天下人纷纷向刘邦称臣,只有鲁地人民不愿意屈服,要为项羽守节。
刘邦的做法是,先把向他们展示项羽的人头,以此证明项羽已死,灭掉鲁地人民心中最后的希望,随后将项羽风光大葬,向项羽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鲁地人民见此情形,终于选择了臣服于刘邦。
可以说,刘邦的这一波表演完美的在鲁地人民心目中上演了一出“英雄相惜”的好戏,尤其是他将自己的对手项羽风光大葬,更是让鲁地人民觉得,刘邦这
这既是出于政治需求,也是刘邦的
刘邦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喜欢别忘了点个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问题,抬高项羽才能体现刘邦的英明领导,才能体现刘邦的运筹帷幄,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刘邦的历害,才更符合刘邦的政治利益。
项羽的历害可是写进史书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项羽时,应该还算公正客观的,而且司马迁给项羽做传可是把项羽当成皇帝来做的,项羽的传纪叫《史记项羽本纪》,纪表示皇帝的传记,你可以去看史书,只要传纪后面有个纪字的,都是皇帝或追封的皇帝。
这个待遇不低了吧,项羽是秦末的军事奇才,秦末出了2个千年一遇的奇才,一个是兵仙韩信,另一个就是兵神项羽,即使是韩信,也不敢正面面对项羽的兵峰,韩信对战项羽,一靠兵多,二靠计谋,否则韩信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项羽在巨鹿之战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一举灭秦,以一战灭亡强大的秦国正规军,以一战灭亡一个强大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只有项羽一
项羽还在彭城之战,以3万精骑大破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长途奔袭战和闪电战,以少量优势骑兵大破18倍数量于已方的步兵,堪称神来之战。
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率领70万大军团团包围,以兵仙韩信为前锋,首战韩信被击败,最后韩信还是靠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才击败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以整个天下的势力才勉强击败项羽。
正因为刘邦没有污蔑项羽,所以项羽的这些英雄事迹才被后人记录下来。
事实上,刘邦不仅没有污蔑项羽,在项羽死后,甚至还善待了项羽家族中人。
项羽死后,刘邦为招降项羽手下的李将军,将项羽首级示众,并答应厚葬项羽首级,李将军才率众投降,因此刘邦也厚葬了项羽。
项羽的伯父项伯,项羽的族人项襄,项羽的侄子项他都投靠了刘邦,在汉朝为官。
并没有在刘邦诛杀诸侯王的行动中受到牵连。
另外在政治上,项羽也帮了刘邦的大忙,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项羽杀了楚怀王,项羽进入关中后,以霸王之名封楚怀王为义帝,因此楚怀王也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而项羽杀了楚怀王,等于是解决了刘邦的一个政治难题,如果刘邦打败项羽后,楚怀王没死的话,刘邦就不好处理,楚怀王好歹是天下共主,刘邦如果杀了他,必遭天下反对,但最终项羽解决了这个难题。
项羽虽然残忍,对于刘邦来说,只要项羽死了,刘邦就瞬间与项羽没有任何矛盾了,根本用不着污蔑项羽,相反,抬高项羽对刘邦更有好处。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真正污蔑的人是秦始皇,汉朝为了证明自已的合法性,让一大批儒生批判秦朝,将秦朝刻画成残暴的朝代,将秦始皇污蔑成暴君,因为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儒生在秦朝处于压制对象。
参考:
刘邦没有办法去抹黑项羽,因为两人都是反秦英雄,抹黑项羽的话,那么反秦就没有合理性了。
至于楚汉相争,那是内部争斗,无从抹黑,也没有必要去抹黑!刘邦文化程度不高,先秦两汉时期也不兴篡改历史,所以项羽的形象被真实还原了。
项羽有战场的勇武,也有杀降杀王的不光彩,毁誉参半,不用刻意去抹黑!项羽的武功是有目共睹的,大秦百万甲士被他击溃,二十万降兵被他坑杀,反秦的主力在后期就是项羽。
进入咸阳后,项羽杀秦王子婴,屠戮秦国皇室成员,纵兵劫掠咸阳百姓,还组织军队大规模发掘秦国皇陵。
最后项羽认为咸阳留在那里会让人挂念,于是一把火将咸阳烧成灰烬!项羽在秦国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报复秦人,因为他爷爷项燕,叔父项梁皆死于秦军之手,他对秦国秦政十分怨恨!秦国被项羽一分为四,也就是三秦王和汉王刘邦!三秦王原本就是秦人,在战场投降楚军,导致二十万人被坑杀,秦人憎恨三秦王,而
项羽的战绩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也容不得贬低。
没有项羽击溃百万秦军,就没有刘邦建国称帝的可能。
项羽垓下之战时,一人击杀汉军百骑,其勇武天下皆知!最后项羽自刎而死,汉兵才蜂涌而上将项羽乱刃分尸,其中五人因得到项羽遗体而被封侯!项羽死后,刘邦隆重祭奠了项羽,以鲁公(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的身份厚葬了项羽,也算是对强劲对手的尊重!
参考:
俗话说,成王败寇。
历代帝王在继位后,都喜欢干一件事:美化自己,贬低对手。
之所以美化自己,主要是因为现在身份不同了,总得为自己找个好的出身,为自己当皇帝寻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而美化自己,往往就会相应贬低对手。
但是,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却并没有怎么贬低项羽,并没有将其污名化。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合常理。
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
牛娃认为,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当时儒家思想还没占统治地位,刘邦并不认为自己当皇帝了就多么高贵。
历代帝王之所以要美化自己,并非都出自他们自己的愿望,而是儒家思想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
按照儒家思想的观点,皇帝,是天子,受天的委托来管理国家。
既然是天子,身份就必须很高贵,必须不同于平常人。
这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
按照这套理论,证明皇帝的出身高贵,不同常人,就成了历代皇帝在登上皇位前必须要做的事。
比如,说皇帝是其母梦中与龙交,或者其祖先是某某名人等。
那为什么这种思想,没有影响到刘邦呢?
这和汉初的统治思想有关。
西汉初年,因为之前连年征战,百业凋敝,百废待兴。
这时,占据朝廷的主流思想是道教黄老思想,因为他们提倡的清静无为,不折腾,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儒家思想,则还没有大规模成气候。
所以,讲究严格等级,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
因此,刘邦并没有美化自己。
就像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主,不美化自己一样。
第二,刘邦也是英雄,英雄惜英雄。
很多人看不起刘邦,认为他:武力不高,从不一马当先,冲锋陷阵;
军事指挥能力不高,基本上都靠属下,自己根本不会带兵打仗;
性格奸诈,不像项羽那样豪爽,让人产生好感……等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刘邦,其实也是英雄。
他也像英雄一样,有着广阔的胸怀和无限的豪气。
看着曾经的对手项羽被士兵乱刀分尸,他也会为一代英雄的落幕而感伤。
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他也会\"目视良久,且喜且怜之\"。
回到故乡,看到斯人斯景,他也会豪情万丈,吟诵《大风歌》……▲项羽英雄惜英雄。
有些人,之所以要千方百计贬低对手,是因为内心不够自信,比如雍正帝把老八、老九用满语称作\"阿其那\"\"赛思黑\",说他们是猪是狗,这就是不够自信,气急败坏的表现。
可刘邦是谁?
他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成功。
他的内心,是相当骄傲和自信的。
他是绝对不认同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的。
他认为,一
对手越强,才越激发我斗志。
最后的胜利,才弥足珍贵。
这样的刘邦,又怎么可能去污名化项羽,贬低他?
他根本不屑,也不愿意。
因为他要告诉世人,项羽是多么的厉害,而自己却最终堂堂正正击败了他!自己,是英雄中的英雄,胜利,无可争议!总结语: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
他,虽然平民出身,却心胸宽广,知人善任,也是一名英雄。
作为英雄,他的内心是强烈自信的,不同意也不允许通过污名化对手,因为这样不符合实际,而且会让自己胜利的成分大大缩水。
他想要的,是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记录自己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此外,汉初儒家思想尚未占据正统位置,也使得他可以这么做。
同样是平民出身,几千年后的朱元璋,就开始大张旗鼓美化自己的出身,贬低自己的对手。
参考: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受成王败寇规律的影响,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跟他生前的成功或者失败有关。
比如玄武门之变被砍了脑袋的李建成,在李世民主政的唐王朝史书里,就变成了一个诬陷弟弟、淫乱后宫的差劲太子。
但也有较为奇怪的例外,就拿垓下之战被逼乌江自刎的项羽来说,刘邦似乎就没有污名化项羽,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他依然是那个威震八方的西楚霸王。
为什么大赢家刘邦,允许失败者项羽在史书上留下如此辉煌的形象?
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怎样描写项羽,刘邦说了不算。
谁说了才算呢?
史学家!先秦、秦汉时期的史学家是极为敬业的,治学严谨,尊重客观事实,也许会留下一些
大家想一想,先秦时期的史料都记载了一些什么奇葩事。
晋景公掉茅坑里淹死、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饿死、秦武王举鼎而亡等等,事情发生后,晋、赵、秦并没有亡,但史学家还是认认真真的记下来传到后世,仿佛不知道为尊者讳。
还有秦始皇,他母亲给他父亲戴了两顶大绿帽,并给他生了两个异母弟,被他活活摔死。
这么大的丑闻,如果是在宋朝之后的朝代,谁敢记这么清楚?
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是秦始皇没这个能力引导舆论、掌控史学家,让自己的母亲在史书上好看一点吗?
显然不是,他都能造万里长城了,做这种事情小意思。
但他没做,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的人们很实诚,怎么发生的就怎么记,不带杜撰的。
尤其史学家们,仿佛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要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像唐朝那种李世民把李建成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记录在《新唐书》中的事情,在汉朝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否则会被笑死。
而汉朝承自先秦,对事物的认知、处理问题的方式一脉相承。
先秦时历史是记实,汉朝初建时同样如此。
越往后,篡改历史的事情才会更多。
例如清朝修的《明史》,都快把自己洗白了。
那样的大环境下,刘邦要是敢暗示或明示史学家给项羽泼污水、背黑锅,很快就会收到大臣们劝谏、指责的奏章。
此外,项羽的功绩太大,天下皆知,根本无法污名化。
巨鹿之战是他打赢的吧?
秦军主力是他消灭的吧?
分封诸侯是他做的吧?
前期数次击败刘邦的是他吧?
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几百年前,知情者不多,刘邦还能瞎说一通,张冠李戴,但这明明是不久前才发生的,骗得过谁?
他难道还能把所有知道真相的人全杀了?
但凡漏一个,丢脸的就是他自己。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倘若某人只是普通优秀,别人也许嫉妒或羡慕,如果这
刘邦对项羽,大概就是这种心理。
军事方面拍马不及,索性不管了,史学家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而且,越把项羽写得厉害,不是越能衬托出他这个最终胜利者的威武雄壮吗?
他也没必要去管。
项羽已死,再也不是他的障碍,何必为难一个逝者,给自己留下不厚道的名声呢?
不如顺水推舟,让人们客观记录。
通常一位皇帝想污名化谁,很可能是对他做了亏心的事,非得把他打成黑的,才能借此掩盖心虚,证明自己的无辜。
然而刘邦并不是这种情况,虽然他这人有点无情无义,妻子儿女说丢就丢,关键时候也不管老父的生死,但在对待项羽这件事上,还真不能说他有错。
楚汉之争,争的是资源、是江山,双方都各凭本事,如果上了对方的当、中了对方的计,只能说明自身有问题。
何况项羽之败,大部分原因在他自己身上,怪不着刘邦。
比如,“鸿门宴”中,刘邦想尽办法逃命是正常的,项羽想要他的命也正常,但结局是项羽犹豫不定,刘邦安全逃出。
这能怪刘邦吗?
当然不能!再有彭城之战后,汉、楚两败俱伤,刘邦和项羽签订“鸿沟和议”,各自退兵。
结果刘邦突然反悔,从后方袭击项羽。
这也只能怪项羽轻信于人,没有警觉性。
而刘邦纵然偷袭,也没占到便宜,被项羽打得仓皇而逃。
同样,这也怪不了项羽,只能怪刘邦不行。
换言之,战场上谁都不欠谁,也不讲什么阴谋阳谋,胜利才是唯一的目的。
刘邦胜了,光明正大地登基为帝,他不觉得自己对项羽有什么亏欠。
而且因为他是赢家,也用不着担心项羽曾经的威名。
参考:
刘邦一个小亭长当上了皇上,他深知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千载难逢的时势送上了刘邦平步青云。
对老对手项羽,他也充满了敬意。
虽然在对决中,双方剑拔弩张,生死搏杀,欲置死地而后快。
更有长期过程中,刘邦一次次被项羽暴打过,岳丈和妻少都成了阶下囚,刘邦九死一生才逃过了大劫。
但是,刘邦仍然记得当初投奔项梁时,项梁热情洋溢的
这些,都让刘邦感慨万千!也许没有这场生死对战的战争,豪畅的刘邦可以和刚猛的项羽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结成生死之交。
楚汉相争,是两大刚烈英雄堂堂对决,胜负双方都没有孬种。
谁胜谁败都没有遗撼。
都是将遇良材,棋逢对手,胜负在伯仲间。
项羽曾经占据全场88分钟强劲统治力,但刘邦最后二分钟绝杀了项羽。
项羽临危不惧,战斗到了最后一人一剑,他慨然感叹:天要亡我也!他不投降丶不逃跑丶不东山再起,不想天下再乱下去百姓永无宁日。
他情愿死在沙场上,乌江自刎!刘邦虽胜了,但也为一生中遇到自己唯一最大的劲敌而感到骄傲,项羽是百年难遇的万人敌,曾创造了破釜沉舟丶横扫数十万秦兵如卷席的空前纪录,曾一己之力打败秦军三大主力,是消灭秦军的西楚霸王。
能够站在项羽的楚霸王的肩上,莫大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