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是什么意思
这副对联说的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和翁同酥。
二人均是十九世纪末期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
以前人称呼别人不能直接称呼名字,熟悉的人会以字代替,但是很多人也会以官职或者家乡代替,配以姓氏便成了一
这种习惯自古有之。
比如大家熟悉的书圣王羲之,因生前任右军一职,世人便称呼其为王右军。
宋江宋押司。
黎元洪黎黄陂。
袁世凯袁项城。
因此,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官至军机大臣。
而清朝不设置宰相一职,所以将内阁的人一般都称为宰相。
因此上联说的是李鸿章李合肥。
翁同酥,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从此开始走向仕途。
光绪十六年,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酥上奏朝廷说户部缺钱为名,停止了北洋海军的军务费用。
两
这也直接导致了中日海战中中国战败。
因此民间便有了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用来讽刺清朝末年的社会现状。
但历史的发展本就不是一两
本质的东西才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李鸿章和翁同酥也是成了历史的替罪羊。
参考: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是一句完美讽刺清末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对联。
当时非常广泛的流传于民间。
宰相合肥天下瘦这第一句话说的是李鸿章,宰相是类比,李鸿章官居封疆大吏之首,手握朝廷重权,在百姓眼里堪比宰相,合肥指的是李鸿章的家乡,时人皆称李合肥。
瘦天下指的是李鸿章为官多年,实实在在的肥了自己,瘦了天下。
首先说一下所有的政治改革,都是掌权人物以为国为民的幌子,进行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和普通老百姓无关。
而当时的李鸿章更是如此。
李鸿章以剿灭捻军起义发家,而后以为国为民的名义,展开了洋务运动。
我们这里不谈洋务运动的功过得失,只谈谈李鸿章在这次改革中的获利。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之后,家产激增,具体的说法有三种;
一种是洋务运动中得力干将容闳说的,李鸿章拥有4000万两的家产。
另一种是梁启超说李鸿章拥有1000万
最后,在李鸿章死后,其后人分家时,仅仅田产就有接近400万两,诸多当时各大企业的股份超过了千万资产,还有大量的豪宅庄园无法统计。
除了
司农常熟世间荒司农时古代的一种官职,发展到后来,相当于户部尚书一职,而翁同龢在清末就任此职位。
常熟也是翁同龢的家乡,所以时人称之为翁常熟。
而世间荒则说明了翁同龢这个户部尚书没有任何能力,致使天下荒芜,百姓流离。
有人会怀疑翁同龢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为什么要讽刺翁同龢呢?
不可否认,翁同龢确实为官清廉,但是其极力的守旧,思想极度的保守,墨守成规,堪称是“上古大臣”。
总想着以古代治国的方式挽救大清国的危难。
最终结果事与愿违。
所以司农常熟世间荒完美形容他的话。
参考:
哈哈,我觉得翁同龢被躺枪了!学习对联知识的点进来,一步一步给您讲解为什么?
宰相合肥是李鸿章,司农常熟指翁同龢。
两人事迹就不说了,单从对联本身来讲。
虽有揶揄,真是妙联。
二人如此符合登对,不知是哪一
合肥对常熟,仄平对平仄,绝配的偏正词组,还都是地名。
@老街味道2.地位相对,您不能随便拿一
3.肥瘦对熟荒,本句自对,同时又对句相对。
4.官职名称与地名相配,都是符合整体句子的贬义。
大家接下来分析一下满朝官员中,家乡地名与合肥平仄相对的有几
大家都知道他是满清腐朽政权的替罪羊,被人骂也是可以理解的,谁敢去骂太后老佛爷呢?李鸿章可翁同酥被提名未免有点冤枉,两代帝师,和老佛爷不是一路人啊。
1898年,翁老师被慈禧逐出帝京,隐居常熟。
1904年,老人与世长辞,临终留下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写对联的人无非为文而文,谁让您翁老师生在常熟呢?
武人用刀杀人,文人用笔更甚于用刀杀人。
写到此处,@老街味道感慨万端,口占一绝:文士一支笔,武人一把刀。
杀人不流血,瞽目愧诗骚。
老街味道2018-2.5知识点:合与熟都是入声,所以说合肥对常熟是绝配,这里是平平对仄仄,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对。
翁同酥
参考: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这幅对联应该作于清末甲午海战之后,此联是“嵌名”联,上下联各自说了一
当然宰相和司农都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职,而是约定俗称,自从明朝之后,中央就不再设置丞相、宰相,但从雍正朝开始设置的军机大臣,从地位上实际上相当于宰相的位置,比如李鸿章,当时的官职是文华殿大学士(一品)、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不折不扣的“宰相”;
司农是上古职务,在明清时一般代指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而翁同龢虽然只是协办大学士、参赞机务,但却是户部尚书,此外他“两代帝师”的身份无疑更为显赫。
两人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京官领袖。
再说后边的“合肥”和“常熟”,其实也有所指,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则是常熟世家,而古代时很多人会以姓+“地名”来尊称别人,比如袁世凯称“袁项城”、段祺瑞称“段合肥”……所以此联从形式上看,前四个字分别代指李鸿章和翁同龢,而“天下瘦”和“世间荒”,寓意不言自明了,李鸿章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但对于当时的国事、朝政,他其实有心无力;
而翁同龢身为户部尚书,也只能说是理财乏术,清末财政深陷危机,一大半是外困,有一小半也得记到这批庸官身上。
当然再往深里说,把这两
后人回忆19世纪末的甲午海战,李鸿章固然要负责,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处处掣肘,也非善茬。
在我们之前的主流史书中,对于辅佐光绪推动戊戌变法的翁同龢是持比较正面的评价,但其实不然,这伙计公允地讲,也就是志大才疏、私心很重。
先说甲午海战,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老婊子慈禧太后把原本用于北洋舰队军备的预算拿去造颐和园、祝寿,才导致北洋舰队毫无准备而落败,其实呢,这慈禧固然有错,翁同龢也不是那么清白,因为当时克扣北洋舰队经费、攻击最烈的,正是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
甲午海战的失利,相当一部分板子,要敲在这伙计的身上。
再说,翁同龢对李鸿章的攻击,也不像左宗棠和李鸿章“陆海之争”那么公正无私(左宗棠收服新疆实有大功,也不能说李鸿章力主弃新疆就毫无道理,双方各有立场)。
翁同龢对李鸿章其实是公报私仇,这中间又扯到两人的一段旧怨。
还得说回到清军平太平天国、捻军之乱,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曾任安徽巡抚,但他在奉命围剿捻军的时候,处置叛将苗沛霖(对,就是两面三刀、暗算陈玉成的那位)不利,当时主导整个平叛事宜的曾国藩在如何处置翁同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当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僚,于是提笔代曾国藩写下奏章——“臣职分所在。
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段话简单翻译就是:“搞倒翁同书”是皇上分派给我的工作职责,不搞那是我的失职;
相信皇帝不会因其门第鼎盛而瞻顾迁就。
这样的笔锋,让曾国藩大为赞赏,而皇帝更是觉得不办翁同书没法交代,于是翁同书就倒了霉,一审被判死刑,后来被流放新疆。
而翁家与李家就此结下了梁子,相互倾轧到死也没停止!所以到了甲午海战前后,这种倾轧到达巅峰。
尤其是翁同龢出任户部尚书之后,李鸿章的北洋舰队申请预算,屡屡被翁同龢驳回,自从光绪14年后,北洋舰队就没添置过军舰……而甲午海战前夕,深知本方家底的李鸿章力主求和,这会儿翁同龢则是背地里下刀子,连同光绪皇帝严令北洋水师与日军决战,但这会翁同龢的主战,可决不是为了国家、前途考虑,他最想要的就是搞倒李鸿章……当然求和也不见得是对大清国最有利的选择,但决一死战,还真不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再到后来,慈禧+李鸿章和光绪+翁同龢的“后党”、“帝党”之争,算是丧权辱国的晚晴一个不那么显眼的旋律。
只可惜,政客们相互攻击,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拟这幅对联的人,也算是看的清楚,李鸿章和翁同龢,俩人都不是啥好鸟……
参考: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个流行语清末的很著名的联子,是在讽刺李鸿章和翁同龢害国。
李鸿章籍贯是安徽合肥的,古人习惯以人的籍贯或居官所在地称呼一
同理,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大家就叫他翁常熟。
李鸿章官做到最高,堪称宰相;
翁同龢的官位是司农,司农是管理钱粮的,明清的户部主管钱粮,因此户部的主官也被称作大司农。
为什么“宰相合肥天下瘦”?
天下百姓饥寒与李鸿章的关系大吗?
清末的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而官员又异常挥霍。
李鸿章是能臣干将,但他也绝不是什么清廉之官。
梁启超非常敬佩李鸿章,他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但在为李鸿章立传的时候,也写明了李鸿章拥有一千万两白银。
明清白银价值较为恒定,京城普工月薪一到二两,因此,李鸿章贪渎的这个数目,放今天就是150~200亿人民币(以2018年计),金额非常惊人。
李鸿章的家产,很大一部分为贪污、索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而来。
譬如俄国大臣维特的回忆录中,曾写李鸿章同俄国签《中俄密约》,“曾接受俄国人三百万卢布的贿赂”。
从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
清朝一品大员年薪数百两而已,李鸿章在位期间,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积攒出一千万两白银的。
国家和百姓正受苦受难,饥寒交迫,李合肥也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定要肥了自己。
你说,是不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呢?
为什么说“司农常熟世间荒”?
翁同龢学为帝王师,又是著名书法家,学问是没得说。
根据各种资料的记载,翁同龢是一位清正廉洁、公忠体国的政治家,不管是支持他的,还是反对他的,对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会予以肯定。
然而这个联子里讽刺翁同龢,说翁同龢光是廉洁也未就能强国。
翁同龢主管户部钱粮,海军那边要同日本人开战了,因为武器十分落后,请求户部拨款,为北洋舰队增田快船两艘。
当然这是英国人的建议,“必须添加两艘快船,才能战胜日本”,孰料翁同龢拖延不办,两艘快船最终被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就是著名的“吉野号”,是击沉中国军舰最多的船舰,其厉害果然名不虚传。
翁同龢为什么不再给李鸿章主管的北洋拨款?
因为没钱,而北洋确实吞了大量拨款。
北洋要四百万两白银,可能只有一百万两花在实处,而当时朝廷已经拨了两次四百万两以及给了无数次财政支持,依然填不满,北洋那边要钱,动辄几十万两、几百万两,而朝廷已经负债,向外国银行借款。
同时,那年中国闹特大灾荒,数百万饥民需要数百万两救济款,因此翁同龢建议暂时不再给北洋拨款。
北洋买船炮,花了三千多万两白银,他还想要钱,钱从哪里来?
至此,李鸿章与翁同龢翻脸。
而北洋战败,中国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时天下大荒,李鸿章刚好“以直督遥领文华殿大学士,为节相”,翁同龢又刚好当了户部司农,所以人们讽刺他俩: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鸿章贪渎、中饱私囊,富得流油,翁同龢或因私人恩怨,或因他事而刁难北洋,两人均被人讽刺,也是因当时的文士,对国家倾颓之局面的愤慨吧。
参考:
清末的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对联出于何人之手不知道,所以仅仅代表
因为眼界不一样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知和理解不同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清朝的正式官职设置没有“宰相”,私下以“大学士”为拜相的衡量标准。
另外官场有以原籍称呼官员的习惯,当然被称呼者肯定是有名望的大员。
李鸿章拜文华殿大学士,是安徽合肥人,所以私下被称为“李合肥”。
这对联里的“宰相合肥”就是指李鸿章。
“肥”字出自李鸿章的原籍地名,在对联里又暗喻他中饱私囊,讽刺李鸿章自己获利很多而以至于天下百姓穷苦。
“司农”上古时期教民稼穑,在汉代是九卿之一的高管,掌钱谷之事,相当于财政方面的大员。
清代职官不设置“司农”,六部中户部负责掌管户籍、田地、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务。
户部职位最高的官员是“户部尚书”,因此以“司农”来指代同样职责的户部尚书。
这位常熟籍的户部尚书指的是翕同龢,他是江苏常熟人。
这个下联就是讽刺翕同龢作为户部尚书为清廷敛财而不顾世间百姓生计无着。
参考:
管理农业的税赋收多了,那么人世间的耕地就荒芜了。
”这句话的衍生含义是:“官场贪污腐化,人民就会民不聊生;
政府税赋沉重,经济就会百业萧条。
”宰相也叫丞相,是辅佐皇帝的首席大臣,历朝历代的称呼有所变化。
秦汉时期叫丞相,唐宋时期叫宰相。
明清不设宰相,有内阁大学士数人,人称阁老同宰相身份。
历朝历代的知名宰相数不胜数,秦有李斯,汉有萧规曹随,唐有魏征,宋有包拯,等等。
司农,是古代官职,最早见于炎黄二帝时代,叫做农师,后来称为“大司农”。
汉代,司农成为正式的官职,是九卿之一。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司农演变为户部尚书一职,是掌管钱粮税收的政府主官。
司农是关乎民生的官员,仓廪实而知礼节。
历朝历代末期,官场黑暗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
宰相贪腐而富可敌国者很多,清朝中晚期的和珅,是宰相贪腐之最。
历史上有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称,抄没的和珅家产折合白银10亿两,是清20年的财政收入。
参考:
直白点说古代的做官基本上等同于“良田美屋”,也就是说当官就能发财,当官就等同于荣华富贵,有多福?
且不说后半句“司农常熟世间荒”,单以“宰相合肥天下瘦”来论。
(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在他生前几乎经历了所有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大事。
他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镇压捻军,成为晚清五十年独一无二的依恃力量;
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天津电报局、开滦煤矿、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这些关乎大清国运的企业,在延续大清命脉的同时,也富裕了李鸿章的口袋。
这些近代化的巨型企业,都是以国家财政为资金来源运转的,因此并无太大的经营压力,反而是在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方面大家更上心。
梁启超的估算总额应该仅仅指的是李鸿章的动产,比如说在上述企业的股权,以及多年攒下来的现银,当然,他的官员俸禄断不可能有那么多,但不排除他在自己经办的企业上薅羊毛、做手脚。
据另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容闳的估算,李鸿章的财产当在四千万两百银
因此“宰相合肥天下瘦”倒不是当世人乱说,而是确有其事存在。
至于说“司农常熟世间荒”,说白了反映的还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事实。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参考:
《李鸿章印象》 弃笔从戎欲登高, 残杀同族挥屠刀。
朝中殿外结朋党, 贿巨贪余满腰包。
辱国丧权激民愤, 跪地称奴捧帝尻。
可叹今人多蒙蔽, 反称竖子作雄枭。
参考:
大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百多年逐渐由盛转衰。
清朝末年更是官吏贪污腐败横行,百姓民不聊生,朝纲摇摇欲坠。
很现实的讽刺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是对清末国情的真实写照。
先说“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句,宰相,极品的主政官,合肥,合着都肥了(这就说决不是一两任宰相肥起来),天下瘦,天下普通百姓没吃没喝导致瘦骨嶙峋。
全句合起来就是:宰相们合着个个肥了,可天下百姓没吃没穿饿的瘦骨嶙峋。
再说“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句,司农,管农业的官员,常熟,对贪污腐败非常熟悉。
世间荒,去到当时的田地当中看看都荒芜了。
全句合起来就是:管农业最大的官儿,对腐败贪污非常熟悉,都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田地都荒芜了却也没人管。
史料记载,这副对联上联指的是清末权臣,三朝元老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史料记载李鸿章晚年积聚下来具有几千万两白银的资产。
下联指的是户部尚书翁同龢(常熟做官)。
这幅讽刺对联,虽然讽刺了清末权臣。
其实质是反应清末社会真实现象,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贪官遍地,百姓受穷没人过问的真实缩写。
原创首发。
野骆驼2021年10月5日。
参考: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对联中的上联指的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所以对联以家乡称之“李合肥”。
上联的意思是,宰相李鸿章家里肥了,天下人即穷了。
下联指的是翁同龢,因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所以人们称其为“翁常熟”。
下联的意思是,翁家有粮食吃了,可是人世间老百姓家里的地却都荒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