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惨烈的夺位元世祖忽必烈如何登上大汗宝座

忽必烈身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本无多少承嗣大汗帝王的希望。
然而,在贵由汗猝然去世后,由于术赤家族和拖雷家族的联合,使得汗位转移到拖雷家族长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手里,自此,拖雷的几个儿子逐渐掌握了大蒙古国的兵权。
在此前,忽必烈几乎没有领军作战过,蒙哥成为大汗后,忽必烈得以开府金莲川,搜罗了大批各族精英为己用,成为其以后争横天下的重要资本。
公元1252年,蒙哥汗认命忽必烈和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为正副统帅,率大军绕道吐蕃、远征云南的大理国,以达到在战略上包抄南宋王朝的声势。
由于部下英勇效命,忽必烈的这次处女远征大获成功,灭亡了大理政权,招抚了云南、吐蕃一带的番邦部落。
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蒙哥汗之后却表现出了对忽必烈这个兄弟的明显不信任感,不但将征服领地全部交给副将的兀良合台镇守,并且在忽必烈率军班师途中就下令撤销了他的兵权,让其径自回归封地。
公元1256年,急于建立不世奇功的蒙哥汗下令三路大举伐宋,以幼弟阿里不哥和自己的长子玉龙答失留守和林,塔察儿王率左翼诸王及北方汉人世侯的军队进攻湖广;
兀良合台率云南驻军配合进攻广西、湖南;
自己率怯薛精锐及四川地区蒙、汉、探马赤军,直取四川。
战事铺开后,塔察儿的左翼军进展缓慢,接连遭到了蒙哥汗的训斥,而恰好忽必烈又遣使前来请求从征,于是蒙哥汗顺水推舟,下诏让忽必烈代替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务必控制湖广,以接应以后东出四川的大军。
1259年2月,忽必烈于邢州与军中诸王会面,并接受了手下谋士们稳扎稳打的建议。
到7月12日,左翼军主力刚刚抵达淮河北岸,就传来了蒙哥汗死于合州钓鱼城下的消息。
但忽必烈与心腹大将霸都鲁(木华黎国王之孙)商议后,认为是南宋军队散布的谣言,遂下令继续渡河南下,与南宋军激战于鄂州、江州一线。
到9月1日,从蒙哥汗征战四川的穆哥,因与忽必烈交好,派来告知大汗死讯、并劝忽必烈赶紧北返以登汗位的使者到了军营,但忽必烈以为如果无功而返,将难以赢得汗位,于是依然坚持要进行鄂州会战,但直到11月,左翼诸军虽然在野战、水战中多次击溃宋军,却始终拿不下鄂州,且风闻宋军的援军正在集中前来,忽必烈的主要谋士郝经看出了危险,专门上了《班师议》,希望主公不要再顾忌太多,必须断然北返,这最终促成了忽必烈与宋军议和班师。
尽管忽必烈集团班师回到燕京的速度很快,但其竞争对手阿里不哥已经在和林做好了准备,不但漠北诸王及部落军队听命于他,连蒙哥的几个儿子及随征四川的多数将领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因此他
忽必烈看出了端倪,遂于1260年3月,在拥护自己的东道诸王塔察儿、移相哥、呼剌忽儿、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穆哥等的要求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尽管参与的宗王人数远远不是全部),正式宣布登上汗位。
阿里不哥闻讯后愤怒不已,于四月在和林城西也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在拥护自己的宗王簇拥下,也宣布登上汗位,大蒙古国第一次出现了两位大汗公开对峙的局面,解决之道也唯有战争了。
当时散布于关中和四川的原蒙哥汗从征诸军中,本来支持阿里不哥的占多数,但由于各不统属,有的如四川的紐璘与乞带不花等还有矛盾,故而未能形成有利的态势。
相反,在忽必烈派出的使者廉希宪的联络下,刘黑马、汪惟正、汪良臣等迅速行动,诛杀了乞带不花、刘太平等,控制了东川诸军,而后配合诸王合丹的讨伐军进入关中,九月间在甘州以东的耀碑谷进行的会战中,阿里不哥集团在关中地区的大将阿兰答儿、浑都海皆大败阵亡,这意味着阿里不哥在中原地区仅有的势力趋于消亡。
与此同时,在北方战场上,阿里不哥军的统帅出术哈儿(旭烈兀之子)、哈喇察儿的军队,也被支持忽必烈的东道诸王移相哥(哈撒儿之子)的军队打败。
该年冬,忽必烈以中原驻诸军北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不战西退,忽必烈大军夺取和林,自此似乎大局已定。
然阿里不哥之后施展缓兵之计,一面遣使悔罪,自称来年将亲自觐见忽必烈;
一面加紧搜集军马。
1261年秋,阿里不哥自认为羽翼已丰,遂突袭和林,留守的移相哥部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阿里不哥重新夺回和林。
到该年11月,忽必烈以诸王合丹为主将,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大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先锋合丹火儿赤。
但在十天后的另一场会战中,双方激战一天均伤亡惨重、未分胜败。
此后,因发生山东军阀李璮之乱,忽必烈不得不分军南下,北方战场遂陷入对峙、拉锯的局面。
由于阿里不哥统辖之地均贫瘠、苦寒,相持数年后渐渐不支,但其到处搜刮的恶行,最终使得原来的同盟者——察合台汗国统治者阿鲁忽决定背叛阿里不哥、投效忽必烈,于是阿里不哥被迫又展开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另一场战争。



到了公元1264年七月,面对众叛亲离、缺衣少食、东西受敌的绝望局面,阿里不哥只得承认争位失败、决定向忽必烈投降。
史书记载的两人见面时的景象十分有趣,忽必烈当时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我与你孰是孰非?”,阿里不哥也良久才回答道:“昔日



最终,忽必烈宣布赦免阿里不哥争位的罪行,仅诛杀了其部下中最主要的十人,然阿里不哥仅仅一个月后即染病身亡,具体病因史书没有注明。
若有希望了解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内战详细过程的读者,可参阅李治安先生著《忽必烈传》。
忽必烈汗
参考:
我认为说蒙古大汗的宝座落到忽必烈手里是不合理的,忽必烈称帝在先,北伐在后,而北伐的后果又是大蒙古帝国的分裂。
忽必烈开元称制是为了在政治上站稳脚跟,毕竟漠北的弟弟还在守家产,随时有继承汗位的“风险”。
事实上忽必烈称帝的合理性一直遭史学界诟病,但成王败寇,忽必烈主导的蒙古内战换来了蒙古帝国四大汗国的分裂,他也只是成为了统一中原的元朝皇帝!而忽必烈的成功夺位也可以说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汗位的派系转移蒙哥是成吉思汗嫡幼子拖雷的嫡长子,听着有些绕口,但这个身份非常关键,忽必烈则是拖雷的嫡次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
这是拖雷系的嫡子顺序,蒙古民族是按照“幼子守灶”的规则进行父亲财产继承的,这与汉文化的“嫡长继承制”不太一样,所以这是蒙古汗位之争频繁不断的根源所在。
蒙古帝国在不断扩张下,一方面坚持“幼子守灶”,另一方面要对外征战,故而兄长是要出去建功立业的,所以“长子军”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起来的。
长子军的统帅名叫拔都,他是成吉思汗嫡长子术赤的嫡幼子,继承了术赤的汗位后,在各系宗王中挑选年长者统兵西征,所以托雷的嫡长子蒙哥就参加了长子西征军。
蒙哥不光是托雷的嫡长子,还是窝阔台汗的养子,《元史》说窝阔台收养蒙哥是因为昂恢二皇后无子嗣,我
因为窝阔台是被成吉思汗亲自选定的汗位继承人,但拖雷又是蒙古旧制里的合法继承人,这里本身就是矛盾的。
窝阔台随军西征时,拖雷还受命监摄国政,因此以托雷长子“为质”是最有效的制约手段。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顾虑是正确的,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部落宗王以“库里勒台制”拖延了窝阔台两年未继汗位,即位当天还有恪守旧制,力推托雷的呼声。
但结果就是拖累系没有继承汗位,蒙古大汗的位置落到了窝阔台系。
太宗尝有旨以皇孙失烈门为嗣。
太宗崩,皇后临朝,会诸王百官于答兰八思之地,遂议立帝。
——《元史》窝阔台本来有意立三子阔出为汗位继承人,但阔出在1236年2月在征南宋时战死,于是窝阔台便要改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在贵由的生母乃马真后干涉下,汗位落到了窝阔台长子贵由头上。
贵由戎马一生,也是立下不少军功,贵由继承并不是坏事,并且仍旧是窝阔台系掌握汗位。
问题是贵由在1248年去世以后,并未指定由谁接班,其皇后海迷失后临朝称制,企
这时候拔都又跳了出来,因为拔都与贵由一直不和,贵由的葬礼都拒绝参加,又因为自己术赤系建立了钦察汗国,且饱受争议(术赤的身世受质疑),无意大汗之位。
于是插了一脚,凭借自己的威信,邀众宗王去其驻地举办“忽里台大会”,意在推举蒙哥为汗,此举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肯定不愿意,因此拖延许久。
后由蒙哥母亲唆鲁禾帖尼从中周璇,再办大会,才推举了蒙哥为汗。
从此蒙古汗位又回归到成吉思汗幼子托雷一系。
但也体现了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正统之争蒙哥汗即位以后,对于几个亲弟弟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忽必烈因推崇汉制,被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也是攻伐南宋的计划;
旭烈兀则是安排为西征统帅,1253年六月开始从漠北出征;
阿里不哥作为拖雷嫡幼子,则留镇漠北哈拉和林祖业(蒙古帝国首都),这是托雷系权力架构的总体分配。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离奇死亡,《史集》和《元史》都记载为病逝,但蒙哥病逝前没有留下立汗的遗命,这一点也成为史学界争议的地方,这也造成了后来更加混乱的汗位之争。
蒙哥汗的死训传回漠北漠南时,就开启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权利之争。
当然,在继承汗位的问题上,二者也是要遵守祖制的,前有长者窝阔台继承汗位的先例,所以阿里不哥虽然留守漠北,但也未必有心里踏实,所以他不断诱骗忽必烈回漠北召开选举大会,但忽必烈知道回去就意味着危险,因此以南征为由一直拖延不归,此间二人相互遣使博弈。
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
虽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独不见金世宗海陵之事乎?
若彼果决,称受遗诏,便正位号,下诏中原,行赦江上,欲归得乎?
《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在此期间二人也没闲着,阿里不哥不断从漠南蒙古、汉军中大量调兵,争夺各地军队的控制权。
正围军鄂州的忽必烈在重臣郝经的《班师议》中看清局势,撤军北上。
至开平,忽必烈近臣廉希宪、商挺陈明被阿里不哥抢先称汗后局面难以控制,因此忽必烈抢先一步在开平举办“库里台大会”,即位称帝。
作为回应,阿里不哥“僭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里所说阿里不哥以“僭号”作为回应是有意贬低阿里不哥的正统性。
毕竟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国政,蒙哥汗诸皇子以及大臣都支持他即位,阿里不哥举行的库里台会议是在首都和林附近,参与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更多,也是符合蒙古祖制的。
而忽必烈称帝因为缺乏有力的理论和宗王支持,因而抢先“注册”,也只是为了在政治上站住脚。
所以在蒙古帝国庞大版
双方赢得的支持理应是阿里不哥更多,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中“双向投资”的不少,也许是为了在站队中获得投机的机会。
公开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在伊尔汗国形成对阿里不哥的制约,但其子药木忽儿依旧留在阿里不哥阵营作战,术赤系的拔都后王别儿哥也公开表示支持忽必烈,但钦察汗国的钱币却刻着阿里不哥的名字。
名义支持与心里的归属的反差证明了阿里不哥在蒙古人心中的正统地位。
武力解决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拉开序幕,历时四年之久。
1260年,阿里不哥先以“正义之师”兵分两路,挥师南下。
旭烈兀之子药木忽儿、术赤后王合剌察儿走东路,由和林出发直下漠南;
阿兰答儿走西路,兵向六盘山,意
东路军由蒙古宗王挂帅,目标直指燕京,忽必烈御驾亲征,拜大将移相哥与合赤温之孙纳邻合丹为其前锋主动出击。
移相哥一举击溃药木忽儿与合剌察儿,进军威胁和林,阿里不哥退至吉里吉思。
忽必烈大军顺利挺进和林休整兵马,阿里不哥假意谢罪,忽必烈又以汉地政局为重,留移相哥镇守漠北,自己南返。
虽东路兵败,但西路方面阿兰答儿与正重装北归的浑都海相遇,合兵一处,两军整合之后向东进兵,一路招抚陇蜀诸将,兵锋盛极一时,致忽必烈朝政有议“捐弃两川、退守兴元”。
但忽必烈毕竟久战汉地,他令合丹、哈必赤增兵驰援,整合汪惟良、八春等部,随后“合兵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阿兰答儿与浑都海也被擒杀,阿里不哥西路一线也宣告失败。
此间内战稍有停息,忽必烈得以整改朝政,治理汉地,实力进一步提升,阿里不哥也于吉利吉思厉兵秣马,等待再战。
十一月壬戌,大兵与阿里不哥遇于昔木土脑儿之地,诸王合丹等斩其将合丹火儿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儿与合必赤等复分兵奋击,大破之,追北五十余里。
帝亲率诸军以蹑其后,其部将阿脱等降,阿里不哥北遁”。
——《元史·卷四·世祖纪一》1261年秋,阿里不哥再举兵回攻。
他遣使向移相哥伪称投降,然后发动突袭,移相哥疏于防备而至兵败,和林城失手。
随后,忽必烈再度北伐,与阿里不哥军相遇于昔木土脑儿之西,阿里不哥前军首战溃败,退军待援,阿速台所领后军赶到后,阿里不哥再次返攻,鏖战许久不分胜负,因此各自引军后退,对峙于大碛南缘。
时至冬末,忽必烈搬师南还,并“诏撤所在戍兵,放民间新签军”。
阿里不哥也城中因粮饷不继,故率众西去,忽必烈所部趁机兵不血刃的又拿回了和林城。
两位大汗真正的战争也接近尾声,忽必烈不断推行汉制,重用汉臣,发展经济民生,实力一天胜过一天。
阿里不哥游战于漠北,1264年春,其军驻地阿力麻里遭遇饥荒,军心涣散,出于无奈,向忽必烈认怂,四年之久的汗位之争就此结束。
蒙古也至此只有忽必烈这一位大汗,阿里不哥被幽禁后不久死去。
这次内战虽然确定了忽必烈的汗位,但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
由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因此在阿里不哥失败后纷纷独立,并不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
伊尔汗国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但随着三大汗国的独立,他也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旭烈兀虽然支持忽必烈,但也始终没有承认忽必烈对于阿里不哥定性为罪人的说辞。
蒙古帝国版
忽必烈的夺汗之路其实很简单,就是政治上抢先称汗,取得理论支持,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支持,毕竟深受汉文化影响,在他心里“库里台”大会哪有枪杆子硬呢?
其次就是他“经略漠南”以后,在汉地打下的军事经济基础,以武力做为最强硬的手段,特别是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后,就更有底气的向旧制发起挑战。
继承权的合法性凭借武力能够弥补,这就是忽必烈的价值观。
而忽必烈的成功也是先进汉文化对于蒙古保守贵族的成功。

参考:
首先,忽必烈获得了大汗蒙哥的高度信任。
当贵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选拔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有资格当大汗的,有三股势力:一是窝阔台选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二是贵由汗的儿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
蒙哥得到了金帐汗国可汗拔都的强力支持,在忽里台大会上的呼声最高。
但是蒙哥继位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窝阔台还是贵由,都没有说过让拖雷系的人来继承汗位。
而且有人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窝阔台是指定了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的,因此汗位应该给失烈门。
这话谁也反驳不了,拔都派来的代表别儿哥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不过这时候,忽必烈站起来说道,窝阔台是说过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但是贵由早已把这个规矩破坏了,现在的汗位不是在窝阔台那里继承,是在贵由那里继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门继位的问题。
此话一出,如同拔云见日,蒙哥死而复生,最后如愿以偿获得汗位。
(忽必烈画像)其次,蒙哥把整个经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给了忽必烈,让忽必烈坐大。
他先是派忽必烈拿下大理,作为从南向北攻击宋朝的一个跳板。
接着又让忽必烈总管整个漠南事务。
也正是在这里,忽必烈打出了一片天空,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将,获得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
整个南方甚至都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
忽必烈的风头盖过了蒙哥,也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满,他以调查忽必烈手下财务问题为由,想把忽必烈那些能干的部下一个个拿下。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忽必烈的那些部下非常忠心,就是宁死也要维护忽必烈的尊严。
这件事,由于蒙哥最后顾念兄弟感情,又由于蒙哥急于亲自率兵攻打南宋,因此,最后不了了之。
这样,在客观上进一步壮大了忽必烈的势力。
第三,忽必烈在南方具有超高的人气。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贵族的支持,本来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其实,那些支持阿里不哥的本土贵族们,都没有什么实力。
没有实力,也就没有话语权。
而忽必烈在整个漠南具有超高的人气,蒙汉两族对忽必烈都充满期待,因此,从支持率来看,忽必烈是高于阿里不哥的。
(忽必烈的团队)第四,忽必烈雄厚的军事实力是他成功的保证。
当蒙哥发动全面战争的时候,他的军队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给旭烈兀去西征,一部分给忽必烈从北向南进攻南宋,一部分给兀良合台由南向北进攻南宋,最后一部分他自己率领从西向东进攻南宋。
留在国内给阿里不哥的,是非常少的。
最后,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战的时候,阿里不哥手里只有蒙哥战死后,回国的一小部分军队,而忽必烈具有他自己的和兀良合台的两支大军。
而且,旭烈兀最后也表态支持他。
虽然旭烈兀的大军并没有参与作战。
但忽必烈的军队已经足够了。
所以,忽必烈打阿里不哥,可以说打起来太轻松了。
(阿里不哥)第五,忽必烈拉拢了最有实力的诸侯旭烈兀。
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哥哥,忽必烈一开始就看出旭烈兀力量不可小视,所以积极地拉拢他,并向他许诺,一旦自己获得天下,将允许旭烈兀高度自治。
旭烈兀因此同意支持他。
虽然并不参战,忽必烈至少保证了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确实如此,当时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
但为什么忽必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击败阿里不哥呢?
这其实就跟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体的实力对比有很大关系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当时忽必烈是凭什么嬴的。
竞争始自20年前 许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托雷的儿子,在蒙古灭金之后,今天的河北地区成为了托雷家族的土地。
而作为托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块1万户的封地。
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当时年龄并不大的忽必烈很快亲自来到了自己位于汉地的封地,开始亲自管理这块区域。
(庆寿寺地宫出土的海云和尚塑像,他和刘侃对忽必烈后来将元朝定位为中原王朝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为忽必烈从小由信仰藏传佛教的保姆带大,所以他与佛教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所以他也很快与大都庆寿寺的住持海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
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云请到和林问道,而海云则很快给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刘侃(刘秉忠)的人做谋士。
这个刘侃本来在金朝做官。
蒙古灭金之后,他感到怀才不遇,所以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成了海云的徒弟。
而他成为忽必烈的谋臣之后,开始帮助忽必烈广招天下贤士,将当时汉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门下。
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个高规格的谋士团,为忽必烈后来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国权力核心转到了托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为了蒙古大汗,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到托雷家族。
之后他让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而忽必烈马上就建立了一个被称为金莲川幕府的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招募汉族幕僚和儒士的规模。
后来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张易、姚枢和郝经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
当时的著名儒士元好问等人后来还给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所以从这时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统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对于中原进行压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针。
在此之后,随着蒙古不断南下攻击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将大量蒙金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汉军世侯予以收编,从而在文武两个层面,在汉地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实力。
蒙哥死后双方的准备 而阿里不哥所采取的策略则相对比较单纯,就是紧跟大哥蒙哥。
所以在蒙哥南下亲自督战,希望加速灭宋步伐之时,就让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总理留守军队和蒙古本部事务。
而蒙哥在南征期间突然死了。
在他死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
但当时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都还很小,所以继承人只能从他的几个嫡弟中选。
而他的三个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经西征到西亚,想往回赶都来不及。
所以忽必烈当时确实已经成了热门人选。
(忽必烈身穿龙袍画像) 但问题是忽必烈当时也和南宋军队在湖北鄂州激战正酣,说实话也是抽不出身赶回和林去抢大汗宝座的。
而且蒙哥死后,蒙哥的皇后忽都台以及他的三个儿子玉龙答失、阿速歹和昔里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尽快即位。
同时,因为忽必烈建立金莲川幕府,高度倚重汉人谋士和汉军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许多保守派王公也对他比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边。
所以阿里不哥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后的监国身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虽然阿里不哥因为接收了许多蒙哥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两个部将分别在漠北和漠南地区扩充军队,而且其兵锋直指忽必烈的根据地燕京和陕西一带,希望抢在忽必烈北还之前就将忽必烈的老巢给控制住。
(阿里不哥画像) 而此时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从开平城给他写信,通报了阿里不哥的举动,忽必烈震惊之余马上召集各王公、将领和谋士开会,商讨对策。
这时谋士张易、郝经和汉化畏兀儿谋士廉希宪都提出让忽必烈立即与南宋议和,然后以轻骑北返燕京,杀阿里不哥一个措手不及。
这两人的力鉴使忽必烈认识到了北返争夺汗位的紧迫性,因此立即决定与南宋议和。
而也正好在此前后,南宋宰相贾似道也派人来议和,所以忽必烈顺势答应了贾似道的所有条件,之后以凯旋班师为名,骑轻骑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争夺战的胜负手 而忽必烈刚走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时,就发现阿里不哥已经在派人从当地的蒙古和汉军中抽调兵士,等到了燕京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忽必烈马上质问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征调兵士的脱里赤为什么要这样做,脱里赤则回答说是蒙哥死前的遗训。
但忽必烈哪会信他的鬼话,立即将他征集来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后双方就开始在蒙古本部、各个汗国和汉地争取支持。
阿里不哥曾以监国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参加选举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但忽必烈对此置之不理。
反而通知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称皇帝。
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开会称帝,此次大会得到了忽必烈的几位庶弟、窝阔台和察合台几个儿子,以及成吉思汗铁木真几个弟弟的后裔的支持。
当然,此外还有众多的汉臣和汉军世侯。
但相对来说,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国地位较低。
(忽必烈发布的汉文登基诏书文字) 而阿里不哥听说忽必烈抢先开会选自己为皇帝之后,气急败坏,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开了自己主导的忽里勒台大会。
而这次大会得到了蒙哥妻儿、蒙古本部王公、窝阔台和察合台两个家族以及少量汉族地主的支持。
不久之后,当时在各汗国中实力最强的金帐汗别儿哥也表态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儿子主木忽儿则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边,所以当时阿里不哥可以说在军事实力和人和方面都占据了明显优势。
所以在此之后,阿里不哥迅速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旭烈兀的儿子主木忽儿率领,直扑忽必烈的大本营开平和燕京两地。
当时忽必烈亲自领兵,对进攻燕京的阿里不哥军队迎头痛击,迅速逆转战局,而且还很快反攻占领了和林。
忽必烈还许诺让旭烈兀自己统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刚刚打下的西亚地区,因此使旭烈兀家族开始公开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军队则向甘肃、陕西和四川进军,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当地争取当地尚未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蒙汉将领的支持。
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陕川地区是因为这些地区其实是他最大的软肋所在。
在蒙古灭金之后,各种粮草等资源早已严重依赖漠南的汉地供应,而汉地的主要供应渠道之一就是川陕甘地区,所以可以说只有在夺取了甘陕川地区之后,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陕甘地区争取当地将领支持的刘太平和霍鲁怀等人则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宪捕杀。
之后这些军队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领下,与忽必烈派来的援军会师,击败了由阿兰答儿率领的阿里不哥军队,甘陕川地区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后就对蒙古本部进行了物资禁运。
(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战役
但此后,忽必烈对阿里不哥占领下的蒙古本部所进行的经济制裁开始发挥作用,和林的军队粮晌匮乏,还出现饥荒,阿里不哥渐渐不支。
而此时,他派到察合台汗国夺取汗位的阿鲁忽也反水了,拒绝为他再提供补给。
陷入绝境的阿里不哥决定拼死一搏,暂时抛开与忽必烈之间的主战场,西进占领察合台汗国,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军队马上重新占领了和林。
阿里不哥虽然击败了阿鲁忽,将其位于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营阿力麻里据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资禁运很快又在阿力麻里造成严重饥荒,阿里不哥军心涣散,走投无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所以虽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区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但因为他早已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固了在汉地的统治,在经济上有绝对优势,握有物资禁运这一强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转了战局,最终也借此取得了胜利。

参考:
1259年,拖雷长子蒙哥汗在钓鱼山下突然去世,关于蒙哥的死至今也是个谜团,也因此在金庸的小说中,杜撰了大侠杨过杀死蒙哥的经过。
蒙哥死后,最有力汗位竞争者有两人,分别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
当时忽必烈明显占据劣势,但最终能够反败为胜,凭借的就是蒙古帝国内部新势力的崛起,以及各个汗国之间的矛盾。
蒙古帝国权力转移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分别为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
四个儿子中,术赤和察合台不和,因此为了帝国不能分裂,成吉思汗选择了三子窝阔台继位大汗之位。
窝阔台继位时,由于蒙古人遵循的是“幼子守灶”制度,因此蒙古王公都认为应该立拖雷为大汗。
此时二哥察合台表示坚决拥护窝阔台继位,由于长兄术赤已死,拖雷势单力孤,无奈退出了大汗之位的争夺。
但拖雷掌握了蒙古帝国80%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窝阔台的儿子贵由汗死后,由于拖雷长子蒙哥得到了术赤儿子拔都的支持,夺得了汗位,成为了蒙古帝国地第四任大汗。
但此举遭到了窝阔台和察合台后人的反对,为后来的蒙古帝国分裂和忽必烈夺权埋下了伏笔。
拖雷系的内部争斗拖雷和成吉思汗一样,同样是拥有四个嫡子,分别是长子蒙哥、次子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幼子阿里不哥。
蒙哥继位后,命令忽必烈南征,命令旭烈兀西征,而命令幼弟阿里不哥守在了老家。
蒙古人的征伐战争中非常暴力,动不动就会屠城,但南征的忽必烈却因为总领漠南的原因,有了明显的汉化倾向。
在征服大理的之后,竟然以怀柔政策让大理皇帝段兴智当了大理总督,此举为忽必烈得到了很多被征服地区的支持。
蒙哥突然去世后,忽必烈召集了部分宗王举行了库里台大会,抢先在开平称汗。
随后阿里不哥也在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称汗。

自然,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则成为了两人的拉拢对象。
钦察汗国;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如今掌权的是术赤的儿子别儿哥,选择支持阿里不哥。
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
距离中原和蒙古高原较近的诸王封地,因此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派遣了察合台后人前去争夺国主之位,但最终阿里不哥派遣的阿鲁忽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国主。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窝阔台继位后,曾经将封地传给子孙。
如今海都认为忽必烈已经汉化,自己是窝阔台后裔,应该由自己继承蒙古大汗的位置,因此极力反对忽必烈。
伊尔汗国;
拖雷三子旭烈兀的封地,选择支持忽必烈。
外部的支持各有私心,内部的实力才是最终决胜的关键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争斗,实际上蒙古两个派系的争斗。
分别是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守旧派,这一派认为忽必烈久居汉地,已经汉化,因此他们实际上是在捍卫传统意义上的蒙古。
忽必烈也代表着被蒙古征服的地区,他们企
因此忽必烈身边距离了很多汉族地主阶级出身的将领和谋士,比如史天泽、李璮、汪惟正、董文炳等人。
1260年,忽必烈亲自率军征讨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大败,向忽必烈求和。
但第二年恢复实力后,阿里不哥主动发动攻击,双方在昔木土脑儿相遇,展开决战。
这一次还是阿里不哥大败,只得退守都城哈拉和林。
1262年,发生了一件决定阿里不哥命运的事情,那就是察合台汗国叛变,投靠了忽必烈。
原因是当时的阿里不哥粮草难以为继,命令阿鲁忽援助,可能是因为命令过于强硬,也可能索要过多,最终阿鲁忽与阿里不哥决裂,投靠了忽必烈。
察合台汗国的倒戈,让阿里不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放弃哈拉和林,远征察合台汗国。
阿里不哥西迁后,忽必烈轻而易举的收复了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声望骤增。
反观阿里不哥,远征阿鲁忽驻守的察合台汗国,获胜后展开了残忍的屠杀。
伊犁河流域为此赤地千里,百姓民不聊生,当地根本无法供养大军。
最终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最终选择了投降忽必烈,长达五年的汗位之争到此结束。
虽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斗结束,但四大汗国却因为这件事脱离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尤其是海都领导的窝阔台汗国,终其一生与忽必烈的元朝为敌,这也让蒙古帝国名存实亡。

参考:
开庆元年,蒙哥在攻打宋朝的过程中身负重伤,在四川去世。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候留在漠北拥有继承权的一些贵族就坐不住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贵族不是好贵族。
如果争取一下就可以得到无上的权利,这对每个男人都是巨大的诱惑,天下第一至尊的位置谁都想坐一坐。
忽必烈之弟、蒙哥深信不疑的阿里不哥在蒙哥诸子和心腹大臣的支持下,都开始谋划准备继承汗位。
由于宪宗蒙哥死的过于匆忙,他并没有对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
这样等于说每
忽必烈无疑是最有资格和实力继承汗位,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和宪宗之子也有这个资格,就在这种情况下拖雷系诸王人人都想登上大汗天子的宝座,兄弟之间勾心斗角,各显神通的时候到了,这场夺取王位的争斗情况十分惨烈,最后以元世祖忽必烈登上大汗天子的宝座结束。
在政治上:宪宗蒙哥南下攻宋之时,阿里不哥听命留守在和林,主持大兀鲁思,管制留守军队和诸斡儿朵,这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皇后忽都台以及蒙哥诸子都是阿里不哥的忠实拥护者。
在军事上:他拥有和林的军队,这些都是忽必烈不具有的优势。
特别是在蒙哥死后,忽必烈正在南下征战,为了夺取王位忽必烈准备返回漠北。
当时的南宋贾似道派使者讲和,忽必烈同意将大军留在江北,自己则统领一支心腹军先行。
忽必烈在和林称自己听从遗诏继承汗位。
经过四年双方的混战,阿里不哥最终惨败归降忽必烈。

参考:

蒙哥死前蒙古帝国的版
由于蒙古帝国通常是采用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形势推举大汗,因此蒙古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对汗位虎视眈眈,一场针对蒙古帝国汗位的争夺蓄势待发。
1260年4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
随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
双方爆发夺位大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双方基本情况分析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夺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习俗(即幼子继承父母辈的财产)的旗号。
再加上按照这个习俗阿里不哥一直驻守蒙古帝国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关系密切,也是坚定的“反汉化派”。
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贵族王爷的支持。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时候,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即管辖原金国、西夏两国的领土,并负责攻击南宋的事宜。
因而长期控制蒙古帝国东线攻击南宋的军队,同时接触了大量的汉族贵族,受汉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张“汉化”。
但是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贵族王公的支持,同时他在汉人的地盘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是不符合法统的,因为蒙古帝国的规矩忽里台大会必须在哈拉和林一带召开才能视为有效。
所以忽必烈在夺位之争开始得到的支持是较少的。
1596年的中亚美术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与前支持者阿鲁忽反目后将其击败的史实。
那为什么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夺位战争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发起攻击,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在开平的忽必烈大本营,一路越过六盘山出击关陕。
两路大军都被忽必烈击败,后来忽必烈率兵攻击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败逃。
连续的失败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渐转而支持强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战争潜力比阿里不哥强大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黄金家族成员,手下的主要兵马都是蒙古铁骑(当然因为职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汉族步兵),双方的在战场的实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为倚重汉人,推行汉化,得到汉族贵族阶层的支持,获得了汉地的巨大战争潜力,从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钱粮都比阿里不哥强大不少。
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带,人口较少,钱粮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亚的察合台汗国支持,不仅道路较远,而且沿途多数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马控制。
导致阿里不哥在夺位战争屡次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动放弃哈拉和林并允许当地的蒙古王公向忽必烈投降。
对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态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虽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但是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坚定如一的。
首先忽必烈不是没有支持者,蒙古汗国的东道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们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
其次忽必烈在战争中的胜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开始转而支持忽必烈;
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为阿里不哥最坚定的支持者,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阿鲁忽(因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却因为自己把阿鲁忽推上汗位就对他颐指气使,粗暴无礼,最终导致阿鲁忽转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资,气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从此也彻底的失去了察合台汗国的支持。
反观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许多,不仅积极稳住东道诸王的基本盘,同时积极拉拢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仅没有大肆清算原来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时连阿里不哥都没有穷追猛打,政治作秀满分。
同时为得到西道诸王的支持,几乎公开化的承认他们的汗国地位,事实上承认他们从大蒙古帝国的版
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
两点争议一是关于阿里不哥的失败是因为他是顽固的蒙古守旧派,忽必烈的胜利是因为其是“汉化派”的观点。

因为不管是蒙元之前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还是后来的满清,为了稳定在汉地的统治,无一例外都推行了汉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而且蒙古帝国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国也无一例外的都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兰化。
二是关于阿里不哥因为“幼子守灶”习俗就是法定继承人的问题。
其实“幼子守灶”只是习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时也只是说在其他儿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继承父母的私产,并不是指国家权力或者汗位。
比如成吉思汗死后,虽然他的大部分兵马、财富都是幼子托雷继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托雷的后裔实力强大,把汗位夺走),但是他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
而且托雷家族夺取汗位时,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长子蒙哥登上大汗宝座。
再着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则,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统继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处,多多包涵,
其实,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在于抢夺先机,只是登基后,阿里不哥不服,也在哈拉和林,被部分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蒙古就出现了两个大汗相抗衡的局面。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竞争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蒙哥死后,两者的争夺更加表面化和白热化,其中的明枪暗箭,你来我往,非常凶险和惨烈。
我可以从这么四个方面来解说。
其一、继位之争,忽必烈棋高一着,通过召开“库里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已经有先声夺人之势,阿里不哥只得匆匆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举行大会,紧随其后也被拥立为大汗继位之争,忽必烈棋高一着,通过召开“库里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忽必烈的长兄蒙哥就是蒙古帝国大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当中最年长,且比较贤惠,蒙哥即位后不久,就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得事务。
忽必烈在此期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窦默、赵璧等人,他们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
当时著名的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居然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这个称号。
不久,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山病逝。
在四川的忽必烈的异母弟末哥,派来使者向忽必烈宣布了这个消息,他还请忽必烈北归,以便尽早继承帝位。
忽必烈开始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
于是,他加紧进攻南宋,并多次获得胜利,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也派使者来密报,和林众臣想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兰答儿,让他在开平城附近调兵遣将。
阿里不哥的部属脱里赤,也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所以,使者极力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
后来,著名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从而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
忽必烈非常有谋略,他声东击西,先声称要进攻南宋的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进行围攻,表面上增加了对南宋的军事压力。
这些举措,终于迫使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上岁币,忽必烈这才于当日撤兵北返。
这样,忽必烈就挟战胜南宋之军威,率师北归。
忽必烈率得胜之师,抵达燕京后,立马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
忽必烈率军就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里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1260年5月,忽必烈在精兵强将的拥立下,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
阿里不哥只得匆匆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举行大会,紧随其后也被拥立为大汗事实上,在蒙哥汗亲征时候,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曾经竭力诱使忽必烈回到草地,以便逼迫他就范,好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的宝座。
但是,忽必烈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以及汉军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与便利。
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多年的中原,而贸然北上。
双方间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矛盾日趋表面化。
1260年4月,忽必烈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脱里赤,先发制人,他在新的开平城宣布即大汗位。
忽必烈在漠南抢先即位,可能完全打乱了阿里不哥的预谋。
阿里不哥只得匆匆于1260年夏季,在驻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
出席大会的,有阿鲁忽、尔赤、海都、忽里迷失和合刺察儿、阿速台和玉龙答失等人。
如此,蒙古就出现了两个大汗相抗衡的局面。
站在阿里不哥一方的,有影响的东道诸王似乎很少,但很多西道诸王,都支持他做大汗。
其二、忽必烈的大将移相哥击溃药木忽儿和合剌察儿,阿里不哥难以立足和林,匆匆退到吉利吉思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两路,大举南下。
东路军由药木忽儿、合剌察儿统率,自和林逾漠南而来。
阿里不哥的东路军,以蒙古宗王药木忽儿为帅,直接威胁忽必烈的根据地燕京,因此忽必烈亲自领军抵抗,而以移相哥、纳邻合丹为其先锋部队。
移相哥率军击溃药木忽儿和合剌察儿后,阿里不哥难以继续立足和林,匆匆退到由他继承的拖雷分地吉利吉思。
初冬的和林城已经比较残破,所以到达不久,忽必烈便去汪吉河冬营地了,以便短期休整。
阿里不哥担心忽必烈乘胜追击,乃遣使假装道歉,并称待马力稍复,再来请求谢罪。
忽必烈比较担忧汉地政局,于是留下移相哥镇守漠北蒙古,自己冒着严寒逾越漠南,而返回了汉地。
其三、廉希宪平定刘太平等叛乱,力拒阿里不哥的大将浑都海进攻,忽必烈派兵增援廉希宪,阿里不哥的得力战将,阿兰答儿、浑都海因此被擒杀,关陇从此平定阿里不哥的西路军,由阿兰答儿统领,直指六盘山,意在接应从四川前线退屯该地的蒙哥攻宋的蒙军主力。
这支军队在蒙哥死后,曾归阿速台节制,阿速台投奔漠北后,就控制在阿里不哥的大将浑都海和哈剌不华的手中。
阿里不哥进攻六盘山的西路军,虽为偏师,但它牵动川蜀、关陕等地,使那里本来已经化险为夷的形势,又开始紧张起来。
原来,早在廉希宪接受忽必烈之命,让他担任宣抚京兆、四川之时。
屯兵观望于六盘山的浑都海,就企
廉希宪当机立断,捕杀刘太平、霍鲁怀,而奋力抵抗阿里不哥浑都海的军队。
浑都海居然中计,他听说廉希宪早有防备,遂西渡河,趋甘州,采取了率军北归,以应和林的策略。
在廉希宪的努力下,关陕之危,竟得安然化解。
可是,当阿兰答儿提兵与北归途中的浑都海会师之后,这支军队又折返向东,还派人联络陇蜀诸将,一时“人心危疑”。
很多人有放弃两川、退守兴元之议。
两军兵锋初接,忽必烈方面又先失利,遂愈使“河右大震”。
这时候,忽必烈派的诸王合丹、哈必赤等人率师来增援,他们与汪惟良、八春等人,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
阿里不哥的得力战将,阿兰答儿、浑都海被擒杀,关陇地区从此彻底平定了。
其四、阿鲁忽临阵倒戈,阿里不哥愤而移兵西讨阿鲁忽,击败阿鲁忽后驻营于阿力麻里,不幸的是阿力麻里出现大饥荒,阿里不哥差点饿死,被迫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大汗溃败远逃的阿里不哥,在吉利吉思休养生息,到1261年秋天,元气稍有恢复,他又举兵东来。
他事先遣使向移相哥伪称率众来归降,使移相哥疏于防备,因而突袭成功。
移相哥大军溃散,和林城再次失守。
这年的十月,忽必烈率诸路汉军,以及蒙古诸王所部,再次北伐阿里不哥。
两军相遇于昔木土脑儿之西,阿里不哥先因所部外剌军队溃败,而撤兵。
待阿速台率领的后继部队赶到,阿里不哥回军再战。
阿里不哥的右翼被击败了,左、中两翼却与忽必烈军鏖战,至夜仍不分胜负。
此后,双方引军后退,相峙于大碛南缘。
这年冬末,忽必烈率军东归,他命令“撤所在戍兵,放民间新签军”,形势似乎缓和下来。
1262年,据守和林的阿里不哥,粮饷不继,而由他派往察合台兀鲁思的阿鲁忽,又拒绝听命于他,反而截留他征集的粮草物资,因此阿里不哥愤而移兵向西,去征讨阿鲁忽。
阿里不哥自知挥兵向西后,和林必将失守,所以临行前,命令和林城诸长老贵族,如果忽必烈来猛攻,他们可以举城归降忽必烈。
阿里不哥西走之后,忽必烈所部果然不战而收复了和林。
此后,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驻营于阿力麻里。
由于他肆行杀掠,伊犁河流域为之残破不堪。
1264年春,阿力麻里出现大饥荒,阿里不哥的军心越来越涣散。
阿里不哥迫于无奈,被迫向忽必烈谢罪,表示愿意听命于忽必烈,长达五年的汗位之争,从此结束。
综上所述,继位之争,忽必烈棋高一着,通过召开“库里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已经有先声夺人之势,阿里不哥只得匆匆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举行大会,紧随其后也被拥立为大汗。
忽必烈的大将移相哥击溃药木忽儿和合剌察儿,阿里不哥难以立足和林,匆匆退到吉利吉思。
廉希宪平定刘太平等叛乱,力拒阿里不哥的大将浑都海进攻,忽必烈派兵增援廉希宪,阿里不哥的得力战将,阿兰答儿、浑都海因此被擒杀,关陇从此平定。
阿鲁忽临阵倒戈,阿里不哥愤而移兵西讨阿鲁忽,击败阿鲁忽后驻营于阿力麻里,不幸的是阿力麻里出现大饥荒,阿里不哥差点饿死,被迫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大汗。
就是经历如此惨烈的夺位后,元世祖忽必烈才登上大汗的宝座,进而成为大元朝的开国皇帝。

参考: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七月,忽必烈的哥哥元宪宗蒙哥在攻宋时病死在钓鱼城,他的突然死亡,使刚刚平静了几年的蒙古帝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蒙哥亲自统帅两路军马,斩将夺关,势如破竹,大败宋军,直至长沙城下。
宪宗九年(1259年)七月间,蒙哥在指挥攻打钓鱼城时,头中飞石,回到营中不久即死去。
蒙哥出征前,对汗位承继未作任何安排。
蒙哥一死,争夺汗位者竟起。
最具竟争实力的当属蒙哥的两个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
当时,忽必烈正指挥东路军攻打鄂州,兵强马壮。
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近水楼台,占尽地利。
忽必烈部下怂恿他迅速挥师北上,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元宪宗十年(1260)春,忽必烈回到开平,立即召开忽里勒台。
忽必烈被拥立为汗,是为元世祖。
忽必烈即位后,按汉制,颁布了即位诏书,改可汗称皇帝。
此后,忽必烈以开平为基地,囤粮集兵,为与阿里不哥进行殊死的汗位争夺作准备。
蒙古选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选汗的忽里勒台必须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之地举行;
另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各系宗王参加。
具备上述两个条件选出来的汗,才被人承认。
忽必烈在开平召开的忽里勒台,显然与传统不合。

自蒙古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兄弟并称大汗的局面。
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二虎相争,胜者为王。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只能以武力来加以解决。
激战的结果,阿里不哥于至元元年(1264)秋,率众向忽必烈投降。
他的亲信不鲁花、秃满、脱火思等人被处死。
随从叛乱的诸王,因为同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得赦免其罪。
历时五年的争夺帝位之战至此结束。

忽必烈深感蒙古传统的选汗方式弊病太多,于是采取汉人王朝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来确定皇位继承人。
但是,历史事实证这种办法也没有能避免日后元朝皇位继承中的激烈斗争。

参考: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幼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蒙古大汗的宝座不是落到他手里的,是他抢来的,而且是自立为汗,并没有受到广泛支持。
汗位短暂空悬蒙古汗位的传承,要从成吉思汗说起。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汗位竟出现了空悬。
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汗位应该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波折。
因为蒙古汗国的继承制和中原王朝不同,并不是前任君主指定来就可以的,还要通过“忽里台大会”的确认,只有经过此会确认,汗位才是合法的。
但此会迟迟无法召开,因为此会需要多方大佬齐聚参加,可此时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已经去世,其次子拔都不愿参加,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也表示不去。
这两个实力派的反对导致窝阔台迟迟无法上位,只能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规矩加以综合,由拖雷监国,汗位空悬。
窝阔台上位两年后,在各方力量的斡旋下,成吉思汗的儿子们终于在克鲁伦河畔召开了“忽里台大会”,又在耶律楚材等人的运作之下,推举窝阔台为新的大汗。
窝阔台这才正式登上大汗之位,主导蒙古大军的军政大事。
窝阔台等了这两年,对这几位兄弟可是面和心不和,他先把察合台遣回其封地察合台汗国,然后把拖雷留在了自己身边,因为继承了父亲绝大部分军队和财产的拖雷是四兄弟中实力最强的,窝阔台要把他留在身边,慢慢夺权。
四年后,拖雷离奇死亡,据史书记载是因为窝阔台病了,托雷效仿周公旦愿以身代兄长,结果窝阔台好了,托雷暴毙。
托雷的死很蹊跷,这一点,他的妻子唆鲁禾·帖尼看得出来,所以她依靠丈夫留下来的军队,既在窝阔台的威势下保全了孩子们,也为他们日后争夺汗位奠定了基础。
窝阔台死后的乱局窝阔台也指定了继承人,原本是他第三子阔出,结果阔出战死了,窝阔台又改立阔出的儿子失烈门。
然而失烈门太小,窝阔台死后,政权被其皇妃乃马真掌握,乃马真掌权五年,立自己的长子贵由为汗。
贵由经过忽里台大会确认后,成为新的大汗,然而他只在位三年。
贵由汗死后,他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把持朝政。
托雷系崛起海迷失掌权时,贵由的死对头拔都跳出来反对,说前面有一个乃马真已经乱了制度,现在海迷失又要乱搞,不行!拔都提出的理由是窝阔台系的人太差,总是让女人掌权,还是别当大汗了,于是,拔都拥立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其他人纷纷赞同,蒙哥成为新的大汗,汗位转到了托雷系手中。
蒙哥在位八年,意外地死在了南宋的钓鱼城下,由于蒙哥根本不信自己会在这座小城下折戟,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汗位之争就此展开。
汗位争夺蒙哥死后,最有实力继承汗位的,是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忽必烈本人极度沉迷和推崇汉文化,因此遭到了不少他蒙古贵族的嫌弃,这些人认为他不那么“蒙古”了,而阿里不哥向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所以那些贵族都倒向了阿里不哥那边。
虽然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贵族的支持,明面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最重要的军队,他反而是占劣势的。
忽必烈当时正在长江攻打南宋,手握重兵,在得到阿里不哥要与他争位的消息后,忽必烈匆忙与南宋订立了和约,率军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支持阿里不哥的脱里赤所征集的民兵。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在开平自立为大汗。
次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汗。
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
1261年,忽必烈占领哈拉和林,随后再次发兵进攻,大败阿里布哥军。
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将他幽禁,蒙古汗国内战结束。
内战遗留这次内战以忽必烈的胜利告终,但却导致了蒙古内部的巨大分裂。
内战时蒙古各大汗国中,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只有有伊利汗国支持忽必烈。
阿里不哥失败后,三大汗国纷纷独立,伊利汗国也获得了忽必烈许诺的高度自治权,蒙古汗国名义上虽然以忽必烈为主,但实际上忽必烈所能影响到的只有他自己统帅下的土地,也即后来的元朝。

参考:
第一,从当时的局势上看,忽必烈在蒙古宗室、贵族中的支持数量,不如他的弟弟阿里不哥。
基本上,蒙古政权中的汉族官僚阶层,都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而蒙古少数民族贵族则大多数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
不过,比较有政治智慧的是汉族官僚阶层,从智囊团的质量看,忽必烈是质量大于数量,阿里不哥是数量大于质量。
第二,从宗室实力上看,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支持的是阿里不哥,而伊尔汗国支持的是忽必烈,很显然3:1的汗国实力对比,忽必烈的支持数是占下风的。
但是,四大汗国到了蒙哥时期,就已经各自为政,开始出现脱离蒙古大国大一统体制的桎梏,帝国的离心让四大汗国的支持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头支持。
第三、战争是件实实在在比拼拳头大小的事情,阿里不哥当时镇守的是漠北,而忽必烈却早在蒙哥时代,就镇守中原大地,富庶的中原为忽必烈提供了极其强大的战略资源,打战就是打钱, 军饷、武器补给哪一样不需要钱?
打了四年的大战,基本拖垮了阿里不哥的政权,加上忽必烈的汉族官僚很会做统战工作,最后忽必烈以持久战的优势,打败了阿里不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