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吗
这是疯子说的话,伤害了不少人,这是要逼死老师的节奏。
就像我们雕刻东西,如果这个木头是烂的,你这个工匠技艺无论怎么样高超都是雕不成好东西的。
所以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参考:
教育不是法典,非黑即白。
即使是法典,在运用的过程中,因人因事因时也会发生变化,黑白颠倒也是有可能的。
陈先生的名言在很多人眼里、在特定的条件下是至理名言。
不同时代给予这句话成功的可能,望子成龙的迫切需要也给予这句话可能性。
但是,就目前来说真的不太可能,学生千千万,家长奇葩多,主管部门也拿不准规则,经常两边敲打。
一些老师教育畏手畏脚,还有老师以养家糊口看待这份职业,怎么教?
能教的会吗?
不要追本溯源了,一切都没有意义。
对于老师来说尽职尽责就是好老师,至于有教不会的学生,太正常了。
总不能所有学生都去清华北大吧?
参考:
作为自己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被人作为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则违背规律,行不通,走不远!什么叫好!达到什么目标才是好,评价的尺度是什么?
这由谁来评价,怎么评价!不能太苛责教师!
参考:
陈先生的这句名言是在怎么样的前提下讲的?
这句话的前面和后面还有没有其他的话?
是什么样的话?
不得而知。
光是这断章取义的一句话,肯定不合理的。
如果此理成立,那么只要能读书,人人都是状元,个个都能进北大上清华。
如果达不到这要求就是老师不会教。
据说陈先生是早期有名的教育家,不知道他教的学生是否人人都达到这个标准,可能也未必吧。
教书是教人。
人与人之间智商是有差异的,仅管老师再好也不可能学生都一样优秀。
就是工厂式的生产,同一个模具中铸出的产品也有好坏吧!
参考:
这种提法,大多数人,不满意,尤其一线教师。
没有……的学生,只有……的老师。
抛开学生内因着重强调老师的外因作用。
这是引起多人不满的原因。
假如,学生痴呆者,老师只要教会他能认,能写本人的名字,也算教好了。
但,对天资聪颖的学生来说,就算没教好吧。
理解其意的含义,应该顺着这个例子的思路纵向理会,亦不会有误吧。
教学生,教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我们只看分数,其实看分数,这也不全面。
陈的提法需要全方位考虑理解,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陈的提法是有一定科学含量的。
请,不要妄加指责。
本人学浅,仅谈皮毛与大家共勉。
参考:
任何人,发出的理论都带有他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承不变的。
更不能断章取义,要前后联系起来去理解。
单纯拿这句话去理解,就解释不通了。
如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许许多多监狱中的犯人,他们不都曾经是学生吗?
这些人在学校里老师无法把他们教育成人才,就让法律去协助教育了。
参考:
很极端!
参考:
这不是智慧上的话,是智商上的话,只对一半。
凡有断语,必有遮蔽。
不用分析,连多如牛毛的反例都不必举,一看这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语句。
参考:
不能离开时代看问题,当时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为读书不惜一切,上私塾都难。
如今承平已久,皇帝公主厌学,牛不吃水強按头。
不能打不能骂,一个班有个雪蟠,或几个混世小魔王纵是陈鹤琴也会气死。
义务教育,不得选择。
陈先生那里料到会有今天。
参考:
对于这句话,不好说“对”或者“不对”。
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怎样理解教好。
如果把教好理解成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其他名校,我想,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如果理解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某些行为习惯、观点、行为、品质,有所提高,有所改变,这句话是对的。
因此,不应该过分批判提出这个观点的人。
他们很可能是把学生某些行为的改变当成教得好的。
参考:
说这句话他就是纯粹博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点上违背最起码的常识,不配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