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金)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历史演进有一条主线,历史演进的主线由历代皇朝依次决定。
例如隋朝就以晋朝为前朝正统,宋朝就以唐为正统。
后世皇朝选择决定本朝之前的正统朝代,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本朝的正当性,强调本朝的历史传承性,也就是在强调本朝的确立,属于“奉天承运”,本朝天子的皇权是“天授皇权”。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辽、宋丶金丶西夏丶大理是并立的;
南宋时期,南宋、金丶西夏丶大理是并立的,但是华夏史观,却以宋、南宋作为正统皇朝。
实际上,导致以宋丶南宋作为正统皇朝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的抉择所致。
元朝扫平中原,一统天下之后,元朝立马开始编篡前朝的史书。
元朝权衡再三后,就在辽史丶金史丶宋史中,选择以宋史作为华夏历史演进的主轴。
也就是说,元朝天子认为元朝“奉天承运”是承接的宋朝天运,而非辽丶金的天运。
这也就意味着,元朝是承接了宋朝天运的又一个正统皇朝。
按照华夏史的习惯,一个朝代确认前一个朝的正统性,即是一种法定的权力,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结果。
宋朝的正统是元朝确认的,后世不得更改。
元朝的正统,是明朝确认的,后世不得有异议。
明朝的正统,是清朝确定的,后世必须尊重。
同理,清朝也得遵守历史的惯例,不得否认元朝的历史权力,不能以金取代宋朝,作为历史演进的正统皇朝。
顺便多说一句,华夏史的编篡,必须以华夏主流文字加以记录,也就是说华夏史的编篡必须以汉文进行记录。
元朝虽然兴起于草原,元朝所有的正统史料皆以汉文记录,元朝即便是记录远在西域丶东欧的诸多汗国的情况,也以汉文加以记录,即便是人名,也会以音译的汉文加以记录。
这就是元朝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史料的原因所在。
这也有力的证明了,元朝在建立之初,就自认是一个中原皇朝。
元朝也有不以汉文记录的史料,例如《蒙古秘史》。
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位蒙族的历史学教授,教授的解释很简单,在元朝宗室看来,《蒙古秘史》相当于自家家谱,不必向天下人展示,更不允许天下人议论丶质疑。
任何对蒙古人起源的议论,都是对元朝宗室的大不敬,是要受处罚的。
因此,元朝宗室没有将《蒙古秘史》放进元朝的史料之中!
参考:
这个问题不错。
清朝是在乾隆年间尊宋朝为正统。
但是在乾隆之前,清朝曾经一度有将辽、金两朝做为正统的倾向的,而在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虽然没有直说,但是“崇金”倾向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努尔哈赤将自己政权国号定为“金”意向已经很明显了,至于以“宋”为正统,努尔哈赤、皇太极表示一脸懵逼,想都没想过。
“朝鲜咨报奴酋僭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指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词甚侮慢”。
在清朝未入关前,皇太极对金朝极其推崇,根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等官方史书记载,在天聪三年十二月,其率领后金军队破关入掠京畿地区的时候,向位于房山的金太祖、金世宗陵致祭,并表达其对二帝的敬仰之意以及叙述自己的创业历程,顺便祈祷金朝皇帝能保佑后金。
并且皇太极经常命令弘文馆大臣为宗室讲解《金史》,做为治理国家的教材,显然当时的清(后金)礼敬金国俨然如前朝。
据皇太极自己说,他曾经做梦,在见到万历帝后,一尊金代神像授其金朝史书一部,后金朝堂将此视为代明而起的吉兆,无论这个梦境是真的,亦或是皇太极编的,寓意只有一个,暗示了接过金国衣钵的后金,将代明而起拥有天下。
我看皇太极就缺说出“正统”两个字了。
在清朝入关后的顺治二年,为了彰显自己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的正当性,就有意的提高辽金王朝的地位,将辽太祖、金太祖这两位请进了帝王庙。
原文如下。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故明洪武初年立庙,将元世祖入庙享祀,而辽金各帝皆不与焉。
但稽大辽,则宋曾纳贡;
大金,则宋曾称侄。
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
今帝王庙祀,似不得独遗,应将辽太祖并功臣耶律曷鲁,金太祖、金世宗并功臣完颜粘没罕、完颜斡离不俱入庙享祀。
这段文字在提出将辽太祖、金太祖入历代帝王庙祭祀后,还没忘记恶心宋朝一把,提高辽金的历史地位,贬低宋朝正统性,用心还是比较“深刻”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此刻清廷心目中的“正统”是辽、金,而非宋朝,梁启超就如是说,清廷这一举措是“骎骎乎欲伪北宋而正辽金矣”。
从根本上来说,清廷在皇太极时期和顺治初年不断拉高辽、金的历史地位,隐隐然有压倒其他王朝的“正统之势”,主要是在中原立足未稳,做为改朝换代的依据,以突出大清替代明朝的正当性。
当然,辽太祖、金太祖入帝王庙的事中间还是出现过反复的。
顺治十七年,是一个清廷赢麻了的年份,清廷统一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正式向全国性政权转型,地位一变,感觉都不一样。
当时的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提出要在帝王庙增加守成贤君,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以是否统一中国为标准,从礼制出发,觉得辽太祖和金太祖不配入帝王庙祭祀,应该踢出。
顺治帝居然还通过了他们的请求。
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统一全国的清朝对辽、金的正统性需求在弱化。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
著停止,余依议。
在康熙皇帝继位初期,清廷立刻意识到顺治可能被带偏了。
顺治帝刚死,这年号还没变呢!康熙在一众满族老臣辅政下,就急吼吼的把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往帝王庙里放。
而在康熙亲政后更是肯定了他们的开创之功,至此有清一代再也没有把这三位请出去。
其意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清廷的统治观念又进一步转变。
这个从帝王庙格局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来。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提出历朝皇帝“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帝王庙的人数大为增加,在雍正朝时期高达143人,乾隆五十年又增加为188人。
这种往帝王庙疯狂加人的举动说明了清朝皇帝自康熙亲政后,其统治视野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了君主华夷的大一统王朝的立场。
统治立场转变了,正统观也随之变化,在乾隆皇帝看来,清朝做为大一统王朝,自然与辽、金这样的北族王朝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要传承正统必须来自中原王朝,所以在乾隆心里画了一条正统线:宋—元—明—清。
乾隆四十六年,他下旨四库馆臣不准删除杨维桢的《正统辩》,对《正统辩》尊宋为“正统”核心思想表示支持、赞同。
“其欲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其论颇正”,并责备四库馆臣为了迎合清朝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这个概念删除《正统辩》,在格局上显得非常狭小。
《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四十三》: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
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
事实上,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就已经在《题〈大金德运
所以,一开始清朝并不是一开始就尊宋为正统的,前期对辽金为正统的念想比较强,成为大一统王朝后弱化并抛弃了以辽金为正统的想法,直到乾隆年间才尊宋为正统。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高宗实录》、《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国朝宫史续编》、《三朝辽事实录》、《饮冰室合集》
参考:
因为满清想变成第二个南宋,事实上他最后做到了。
参考:
首先,清朝是清朝,后金是后金,这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淆的,虽然后金可以算作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大金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因为努尔哈赤是女真人,为的是恢复灭掉北宋的大金的伟业,所以他的心目中显然大金才是正统,而非南宋小国。
大清帝国是皇太极所创建,创立之初也和大金国一样是地方政权,所以还不能称之为清朝,尽管皇太极的目的是夺取整个中原。
清军入关后,一统江山,成为富源广袤的大帝国,取代了明朝,这时候的清朝是正统的中央帝国,不再是地方政权,因此清朝成了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站在中央帝国的角度,肯定要奉南宋为正统,而非金国。
另外,努尔哈赤的老家正是当年赵氏父子被发配的地方五国城,觉罗满语的意思是贱民赵,所以民间盛传爱新觉罗实际上是南宋皇族的后代,真真假假也未有人可知。
参考:
从哪听的,压根也没轮到清朝评价。
元朝把宋辽金都奉为正统,后面清明朝基本就默认了。
并没有特别说哪个正统。
参考:
满族是不是金朝女真的嫡系后代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蒙宋灭金之后三四百年东北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唯独没有女真再出现,这不很值得疑问吗?
我相信的是,女真是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而满族是西伯利亚通古斯迁移到东北之后发家的,发家初始为壮声势要找个干爹,蒙古太显眼又是战略对手不能投,那么找来找去就认了曾经辉煌过的女真金朝,之后入关自己成大腿了不需要大腿了就把女真名号抛弃,正式以满族名号出现,这也就能解释你的问题了
参考:
后金跟金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不尊金朝是正常操作,也没有以南宋为正统吧!
参考: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从皇太极入关开始为了配合吴三桂投降和帮大明打李自成。
就是为了不让汉人说他们是异族,而且是帮大明打,能拉近关系。
所以入关就把女真族改为满族,把国号后金改为大清。
因为大明属火属性,大清属水,水能灭火。
历史从第一个皇帝秦王,就是属水,历史从水开始到水结束。
参考:
满清是最主动融入汉族社会的外族统治者,苦于其人口稀少,却要统治诺大的中国,主动称南宋为正统可以降低汉族人对其的反抗意识,更有利于其的统治。
如果其将金朝称为正统,必然会挑起汉族人群因金灭北宋而对满清的仇恨意识,从而对其统治造成影响。
参考: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满族与女真人没有任何的联系。
女真人在金国灭亡后遭到了蒙古帝国与南宋的疯狂屠杀性报复,绝大多数已经灭亡或者彻底融入了汉人中。
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还留在东北。
满族人的祖先来自于俄罗斯通古斯地区。
他们在明朝末年进入中国东北,整合了一部分蒙古人和辽东汉人,组成了满族这个民族。
努尔哈赤的祖先是蒙古人。
满清称自己是后金只是为了找点历史存在感,实际上他们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女真人的后代。
满清尊南宋跟满清尊孔子是一个道理。
他们想要表明自己是中华的正统继承者。
参考:
这个问题真不好说,去翻书吧。
清史稿中的说法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