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是如何走向汉奸的不归之路

性格决定命运。
汪精卫年幼因家庭变故,父母早亡,生性怯弱妥协,这决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也造成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位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伤害。
汪精卫也曾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
他本名汪兆铭,因取“精卫填海”之意,笔名精卫。
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很受孙中山赏识,用笔名精卫撰写了大量文章,宣扬民主革命,与保皇派展开舆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最为令人熟知的事件便是他刺杀摄政王载沣。
他受命刺杀载沣,事败入狱。
他在狱中写下慷慨赴死的诗句,令国人动容,肃然起敬,此后侥幸未死。
正是这次刺杀事件,生死一线之间,令他为国赴死的信念有了微妙的变化。
日军侵华后,四四万同胞众志成城,全民奋起保家卫国,誓死抵御外侮。
汪精卫此时的懦弱妥协的性格缺点暴露无遗。
他被日本的淫威吓倒,认为中国经济国力均远远弱于日本,社会政治制度更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
与日宣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主张停战求和。
在他的主导下,中国同日本签订一系列协定,葬送了国家主权。
抗战全面爆发后,汪精卫认为日本武力强大,若抵抗便会亡国灭种,不若降日
在周佛海、陈璧君等干将的怂恿下,他公然投敌,成立伪政权,为虎作伥,宣扬投敌求和,与全国人民为敌,与日宣扬东亚共荣,媚日嘴脸厚颜无耻,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在卖国的路上越走越远。
汪精卫对抗日作战悲观怯弱,对日一味妥协退让,他的曲线救国就是卖国求荣,他自诩为中山信徒,却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参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
汪精卫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自信心,已经跌落至谷底。
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屡战屡败的中国,让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这个民族一切都是落后的,低人一等的。
所以很多人觉得要全盘西化,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甚至文字语言都要改变,才有可能。
同样的情绪蔓延到抗日这个事情上之后,就产生了必败的观点。
确实,在那个阶段,一再的失败,这个民族很多人已经抬不起头了。
抗战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
但是尽管丧失信心的人很多,他们也并没有全部去当了汉奸走狗,许多人还是有良知的。
汪精卫却丧失了良知。

武昌起义后被释放的汪精卫很多就结交上了袁世凯,为其上位不断造势;
袁失势后,汪精卫又倒向孙中山。
起初的汪精卫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但是在孙先生觉得联俄联共之后,汪精卫立马就变成了亲共一派。
投机分子汪精卫在被蒋介石击败后,一直耿耿于怀。
在见到各路军阀因为裁军问题和蒋介石不对付后,滞留海外的汪精卫立马回国,煽动李宗仁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反蒋。
中原大战失败后,汪精卫又跑到国外了。
所以,这

参考:
1938年7月2日深夜,上海汉密尔顿大厦,松本重治为高宗武送行。
松本摘下自己的军帽,戴在高宗武的头上,又把自己的从军记者证章别在高宗武的身上。
伪装完毕,两人一同下楼上了一辆插着同盟通讯社旗帜的汽车,在夜色中向着码头方向急驰而去。
当汽车开到外白渡桥日军哨兵面前时,松本从车窗中探出脑袋,高叫一声:同盟通讯!哨兵便挥手放行了。
就这样,高宗武悄悄地登上了日本“皇后”号客轮,迈出了致命的一步。
7月5日,高宗武在横滨上岸,影佐祯昭迅速将他接到东京。
日本人掂得出高宗武的份量,知道他是可以直接向蒋介石说话的人。
日本陆相板垣征四郎、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海相米内光政、国会议员犬养健、参谋本部中国班班长今井武夫等人分别与高宗武会谈。
高宗武很想与日本外相宇垣一成谈谈,可是宇垣与日本军方势不两立,影佐祯昭不予安排。
高宗武仔细听取日本人的意见,发现日本军方丝毫也没有撤兵的打算,而是坚持要求蒋介石下野,看来以蒋介石为中心来打破僵局是彻底无望的。
于是,高宗武主动向日本人推出了汪精卫。
据战后影佐祯昭供称,当时高宗武是这么说的:“归根结底,日本现在不承认蒋政权,为了造成日中之间的和平,也许必须找蒋介石以外的人。
而且不管怎样,除汪精卫之外,
参考:
汪精卫曾经是个热血青年,早年参加同盟会,刺杀载沣事败入狱,曾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名句,充满革命激情,为理想甘愿负汤蹈火,舍生取义。
可悲的是,面对日本入侵,他却丧失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看不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自強不息的奋斗,看不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中迸发出的伟力,看不到国共联合抗日的意义,看不到日本人貌似强大,但毕竟是岛国小国战争潜力战争资源不能长久支持的短板,看不到日本“大东亚共荣”、“八弘一宇”在世界格局中与其它列强的战略利益冲突,因而认定“抗战必亡”,要“曲线救国”,把自己牢牢的钉在大汉奸这一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