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李自成捣乱明朝是否能够战胜满清

想我闯王辛辛苦苦闹革命一十五载,最后竟被人说得一个“捣乱”,可悲,可叹啊!人狠话也多,史论纵横跟你扯!李自成的起义是在崇祯二年,农民起义在崇祯初年根本就是一堆破烂,明朝官军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出各种姿势各种花样!因为后金第一次迂道入关,京师震动,这时候李自成参加了农民起义。
但是不久就被打败,无奈之下投靠了闯王高迎祥。
崇祯六年的时候,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打的这些农民军更是体无完肤,农民军全被曹文诏和左良玉等明军包围。
崇祯七年的,后金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去和后金作战,这时候农民军才得以突围。
后金撤退后又开始对农民军进行围剿,曾经一度给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包围,最后使用了诈降的招数才得以逃跑。
崇祯九年的时候,卢象升击败高迎祥,并且将其包围起来,结果清军第三次入关,卢象升被调去抗清,高迎祥又突围,结果为孙传庭截杀。
在崇祯十年的时候,杨嗣昌会兵十万,一举干败张献忠和李自成,张献忠投降,李自成就剩十七人躲入商洛山中。
到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清兵第四次入关作战,卢象升战死,孙传庭和洪承畴都被派去勤王了,李自成等才得以喘息,不然早就被孙传庭杀了喂狗了。
从此以后,李自成才逐渐做大!所以,题中的那句话应该这么说,没有满清捣乱,李自成能够推翻明朝吗?
有人总说是满清捡了李自成的漏,其实李自成捡了满清多少漏,几乎每一次李自成深入险境,被明军重重包围,那边就会传来,清军打到北京啦!早在李自成起义等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前,明军就在辽东战场和后金进行了战略决战,就是萨尔许之战,结果是惨痛的,明朝派遣十一万精锐对努尔哈赤六万人,结果被干死五万多人。
从这一场战役开始,明朝在野战方面已经无法和后金开战,只能据险以守!孙承宗和袁崇焕更是打造宁锦防线来抵挡后金的入侵。
到1640年-1642年关系明清国运的松锦大战,明朝也是九边精锐尽出,调集十三万大军和清军进行决战,结果也是未敌清军。
可以说,清朝和明军打的都是精锐,都是硬仗,明军的重点防范对象也是清军,李自成捣乱只能说并不太影响明军和清军进行的决战。

参考:
首先感谢
只要是天灾继续,朝廷又无粮可赈灾,农民领袖还会层出不穷的。
呵呵,好吧,如题所问,我认为若没有李自成捣乱,明朝完全能够战胜满清。
我们把时间定在崇祯九年,假设李自成十八人进入商洛山饿死,张献忠真的投降了。
咱就先分析一下若没有李自成的捣乱,明朝内政会如何。
首先先看边军,关宁铁骑每年数百万两的军饷,而且他们已经被辽东将门集团控制,属半军阀性质,而他们的作用呢也只是保证锦州、宁远、山海关的不失。
对于满清的多次绕道喜峰口入寇中原无计可施。
其次,明末的九边精锐,说句实话九边的精锐也就是各个军镇总兵的家丁,拢共也就是万把来人。
剩下的号称数万大军其实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农民,唯一比农民强的就是他们听的懂号令。
至于阻挡满清的入寇,几乎是天方夜谭。
其次再看内军,有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军,洪承畴的洪军,梁红玉的白杆兵。
这些军队的战斗意志还是很可观的,对上满清的骑兵虽然略显势弱,但并非没有一拼之力。

而至于满清,那时刚刚建立政权充满朝气。
满、蒙、汉八旗军制,全民皆兵。
战力强悍,以骑射为主。
看似不可战胜,可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弱点,致命的弱点,就是人太少。
满打满算几十万男女老少,纯种的满洲八旗军队从十岁
而且他们没有水军,虽然孔有德于登州叛乱乘船辽东投降满清,可他带走的只是火器技术,水军实力几乎为零。
在军力补给方面和明朝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当然这不是满清的错,怪只能怪他们的祖先非要往老林子里钻,人口不是被狼叼了就是被熊瞎子摸了。
经过对明朝与满清的军事实力对比,我认为战胜满清还是非常可能的。
我认为明朝胜利的关键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尤其对这些马上民族来说城池并不像中原王朝那样重要。
就如当初萨尔浒战役,即使明军攻破了赫
1、由于九边防御能力薄弱,明朝可以安抚祖大寿撤回锦州的军队,充实九边,只留宁远、山海关两处关宁铁骑,防御满清足矣。
若朝臣崇祯怕承担弃地的污名,可于锦州留下残弱兵士,待其自灭。
2、坚壁清野。
调孙传庭的秦军、卢象升天雄军护卫京畿,洪承畴的洪军加上从锦州撤回的关宁铁骑隐蔽驻扎于喜峰口。
山海关,宁远的关宁军坚守关宁防线,待满清入寇,可于喜峰口放满清入关(反正也守不住),秦军,天雄军于京师与满清展开会战,不用取胜关键在于消灭其有生力量。
洪军与撤回的关宁军夜袭喜峰口堵住满清的退路,然后调天下兵马围猎满清。
至于山海关、宁远的关宁铁骑可于此时出城骚扰满清留守的军队使其后方不稳。
相信这一战是消灭不了满清的,因为军力强悍程度问题,洪军堵住的喜峰口也必定会被回撤的满清攻破,但是这样可以极大的消耗满清的有生力量。
虽然明朝消耗的会更多。
但是从综合国力来讲,损失巨大的还是满清。
也可以经此一役打破满清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升士气,锻练军队。
3、当明军无畏满清时,方可整顿军备尝试主动出击,否则再牛逼的军备也于事无补,最后还是老话,发展火器装备,向澳门的西班牙人学习先进技术。
因为步兵想干过骑兵,干过骑射,还想打歼灭,必须要有火枪和大炮的。
综上,若没有内乱,明朝完全能够战胜满清,而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军事消灭,徐徐
一种是把他耗死,就像当年的熊廷弼一样,这种耗死满清的策略我下次再说,呵呵😊!
参考:
其实灭亡明朝的主力是清朝,李自成只不过是个摘桃子的。
其实有时候好好看书就能明白,李自成造反的时候,明军的尸骨都在辽东凉透了。
反倒是明朝为了筹措军费,加派三饷刮地皮,逼的老百姓为了求活路揭竿而起,这才给李自成提供了一个发迹的机会。
比如萨尔浒大战,后金消灭了将近五万的明军。
辽沈之战,使得辽东易手。
广宁之战,根据一个和尚捡拾尸骨的记录,明军死亡人数至少是三万。
松锦大战,清军共斩首明军五万多人,往宁远方向逃跑的吴三桂、王朴等人仅以身免;
大量的明军坠海淹死,只有两百多人从海上逃走。
清军第五次破关。
这无疑是对明军实力极大的削弱。
尤其是松锦大战,标志着明军最后的精锐部队被消灭,而这只部队曾经大败李自成,差点使得李自成饿死在深山老林里。
结果这只部队还没等剿灭李自成,就被崇祯送到关外让清军收人头,最后反倒是让李自成捡了个便宜。
更何况,李自成的存在并不能对清朝入关有所助力,而往往扮演的是猪队友这种角色。
反倒是清朝逐步消灭了明朝的精锐部队,损耗了明朝的国力,才使得李自成摘了个大桃子。
而且,从清朝入关后针对李自成的一片石大战、潼关之战可以看出,李自成根本没有同清军对抗的资本。
不过,李自成摘了个桃子反倒成为清朝入关的一个绝佳的借口,清军的旗号就是“义兵来,为尔等君父复仇”,并收敛了崇祯的尸体,达成了同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的合作,最终一统天下。
毕竟对于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来说,清朝才是可以合作的对象,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
清初刘文秀(原张献忠部下)围攻保宁,在吴三桂、李国英等人打算弃城的时候,一位负责监督乡试的汉官却力主守城,还说“不死于贼,即死于法”。
可见他对农民军有多么切齿的痛恨,宁肯死于贼也要坚守城池。
所以,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
努尔哈齐和明朝撕破脸给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一次又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且在对于明朝的战争中,清朝输出的伤害最多。
所以,即便是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存在,清朝也会入主中原,只不过可能会晚上几年。

参考:
李自成怎么能说是捣乱呢,人家可是正经起义军啊……受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大伙都觉得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两线作战,疲于奔命。
但其实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论调其实非常扯淡。
首先农民军是怎么出现的?
吃不起饭不得已而造反。
像这种杀头的活,能吃饱谁愿意干呢?
老百姓为啥吃不饱,除了天灾,还有一大原因是因为赋税太高。
那这个赋税为什么高呢?
因为辽东战事吃紧,一波又一波的精锐在辽东被吞没了,朝廷从各地调兵要钱,武器要钱,当兵的吃饭发饷也要钱。
也就是说,辽东战事不平,大明的赋税就得一直这么高,那农民起义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李自成的出现是个必然,只要后金(清)在一天,就会不断的有“李自成”出现。
那抛开农民军,明军能战胜清军吗?
很难,事实上大明在边境训练出来的精锐边军,还都不是被农民军消灭的,而且还经常压着农民军打。
比如卢象升、曹文诏、祖宽带着的3000关宁军,就轻而易举的多次击败数量众多的起义军,卢象升也因此得到了“卢阎王”的称号。
而这些明军精锐,却无一例外的葬送在了辽东战场上,一方面是清军真的牛逼能打,另一方面也是大明的财政真的吃不消了,使得经常出现因为粮饷不足而催促战斗导致战机把握不准而导致的失败。
就比如松锦大战,这真的是精锐碰精锐,不只是大明,就是皇太极,也把八旗所有的精锐都调出来了,结果因为各路总兵的一系列瓜皮操作,再加上本身明军战斗力就不如八旗,所以最后除了吴三桂手底下的小3万人,其他非死即降,善战之人损失殆尽。

参考:
李自成出身卑微,竟能率领毫无训练的饥民纵横天下,倾覆大明江山,何也?
明朝统治阶级己然腐朽透顶,外无力御敌,内无心安民。
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农民军将领及属下难不成不是大明子民?
他们文韬武略才华出众,朝廷不能举贤任能,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结党营私倾轧,官逼民反,自取灭亡。
孟子日:民为重,君为轻。
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寇仇。
朱姓藩王财宝如山,被张献忠掳走,最后沉江直至近年才发掘出来还原了史实。
毛泽东、孙中山对李自成、洪秀全的农民起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网络上不时冒出谩骂抵毁传统英雄人物的怪声妖气,其险恶居心,恰敌特奸言也。
不去反思斥责昏聩无能的皇帝老儿,却昧着良心对饥民领袖吹毛求疵,恰恰暴露了无知无良的嘴脸。

参考:
捣乱?
李自成听了想骂人。
如果明朝只是因为李自成的起义使明朝首尾不相顾最终导致了明清战争的失败,李自成也就认了。
关键是明朝就是没有李自成起义,比如1618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照样也打不过后金军队,把明朝失败的锅甩给李自成实在是不妥。
而且明朝作为享国将近300年的大一统王朝,在各项指标上都已经接近或达到报废标准,尤其是文官势力尾大不掉,贪污腐败横行无忌,这些因素不仅不利于明朝对外战争的胜利,反而会导致后院起火的尴尬局面,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揭竿而起的。
明朝自己的原因搞出了李自成,反过来又说李自成给大明添乱,实在是不知所云。
可以说明朝打不过清朝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气数已尽,在明朝行将就木的时刻,面对一个急速崛起的政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得过。
而清朝相比于历史上的其他少数民族,具备相当鲜明的特点,这注定了清朝更不可能将其打败甚至完全消灭。
首先清朝联合了蒙古。
作为发源于东北的渔猎民族,后金在崛起的过程中,除开疆拓土,向明朝进攻,彻底征服朝鲜外,包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内的清朝前期领导人,都在为彻底降服蒙古而前赴后继。
1634年,后金击败漠南蒙古最强部落察哈尔部,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死于大草滩。
作为黄金家族后裔中最强大的部落,察哈尔部的失败令蒙古各部大为震恐。
随后在1635年,漠南蒙古各部向皇太极上表称臣。
而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也紧随其后,对后金行“九白之贡”,标志着皇太极成为整个蒙古的领袖。
看似只是简单的军事征服,但对于明朝而言影响却是极端恶劣的。
因为从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开始,明朝不仅要面对东北方向的后金,还要固守长城一线,防止后金从漠南蒙古迂回进攻。
而历史上的后金就是先后5次绕道漠南蒙古,对明朝发动猛烈进攻的。
漠南蒙古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它和后金的合体使明朝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加速了明朝灭亡的时间。
其次清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
封建化是少数民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后金当然也不例外。
而后金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在汉化上做得更成功,也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
首先在后金起兵初期,就有范文程等汉人争相投靠,他们的加入,使后金逐步向封建极权政权过渡。
在漠南蒙古相继臣服后,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和昔日宗主明朝平起平坐。
而建立清朝绝不仅仅是过一把皇帝瘾这么简单,清朝的建立将清朝与明朝放在等同的位置,告诉世人清朝也可以像明朝一样,成为天下之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失去节操的明朝文臣武将们如吴三桂、洪承畴们,成为清朝统一天下的马前卒。
他们相信,自己的辛勤工作必将创造一个新的盛世,自己“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无耻做法,必将获得世人的认可。
有明朝地主官僚的有力支持,清朝也想要被明朝打得一败涂地,可是实力根本不允许啊。
而李自成在明末大变局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对李自成进行过深刻剖析。
认为李自成除学历低、眼界差、长得不帅外,还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战略目标。
而这除了和朱元璋创立的八股文有密切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李自成的起义从始之终都有一种被动性,虽然李自成最终拿下了北京,颠覆了明朝,在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前,还做着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的美梦。
可以说胸无大志的李自成集团,在被逼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无法爆发惊人的战斗力。
说难听点,李自成连捣乱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说,李自成捣不捣乱对明清战争影响不大,真正决定明清变局的,是明朝自身原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初期都是战力爆表的,然而相对来说,清朝在其中算是最弱的吧,因为面对垂垂老矣的明朝,清朝虽然在东北攻城略地,但是明朝却耗死清之太祖太宗两代人,而且最后不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清朝趁虚而入,估计可能永远入不了关。
明、清、李自成是一个很复杂的对比,明朝是三方势力最垂垂老矣的势力,却生生耗死了清朝太祖太宗两代人,而李自成却一路势如破竹的攻下明朝京师逼死崇祯帝,但是矛盾的是李自成面对清军却是不堪一击。
三方对比之所以如此矛盾在于李自成,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李自成可以说时势造英雄中最浮夸的一个英雄,一方面自崇祯元年开始,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几乎崇祯一朝十七年每年都有天灾,全国范围的爆发犹以北方严重,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这样给了崇祯二年起义的李自成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
一方面因为对关外满清的用兵,李自成几次死里逃生,如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会兵10万,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镇压农民起义军,一度打的李自成只剩下十七
李自成靠着当时的时势一路滚雪球的发展,却是根基不稳,南方不用说了还在明庭之手,北方也是流窜式的作战,崇祯十七年一月在西安称帝时期也就是勉强在西北一隅之地拥有微薄根基。
正是明庭内部的矛盾李自成才滚雪球式的发展,打下北京逼死崇祯帝,后面的发展更是证明李自成并非雄才大略之人,山海关一片石之战败于清军之后,并没有坚守北京城,急匆匆的再次称帝然后退出北京城拱手相让于清军,最后一蹶不起更是说明了李自成根本没有建立有力的根基之地。
李自成的发展是一场意外,利用明朝内部矛盾而起的跳梁小丑罢了,最后成就了清军入关这场最大的意外。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肯定可以死死的将清军拒之关外,时间一久满清经过了开国初期的锐气,战力下降更是入不了关,这一点以清军入关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八旗子弟在入关二十多年后康熙年间就基本上沦为纨绔子弟了,像康熙年间的大战都是以汉军绿营为主八旗次之而战的,衰落的够快。
由此可知,没有李自成,明朝最次跟清朝僵持下去,战胜满清也有可能。
当然没有李自成,还有其他人或势力崛起将明朝灭亡,因为明朝当时已经烂到根子里了,气数已尽,到了亡国时间了,但是区别在于,不会像李自成那样意外的成全清军入关。

再加上宗室分封过滥。
地球小冰河时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而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刚愎自用。
性急而多疑。
导致朱由检虽然日夜操劳依旧于公元1644年落得大明亡国。
自所以产生李自成这样的大规模流寇,是由于国家不稳定,封建时代的华夏农民是及其善良而容忍的,如果不是被逼到迫不得已是不会造反的。
应当说,这正式崇祯无能的表现。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无非就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崇祯剿灭满清,二是满清占据关外,维持现状,三室划长江而治。
应该说这三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划长江而治。
这所以这样说,原因有
第一就是满清当时的实际当家人是多尔衮。
此人雄才伟略。
目光长远。
在各个方面都远胜崇祯皇帝朱由检。
朱由检志大才疏。
薄恩寡义,在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多尔衮。
而当时的大明宗室已经是一群猪狗了,而满清宗室却是能挣善战。
骁勇无敌。
也就是说,两个团体的最高领导人决定了国家的主流方向。
从这一点来看 明朝就输了两成。
第二就是两个团体的成员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明朝有党争,东林党与其他官员之间党同伐异。
为一己私利不惜拿国家利益做交换。
明朝的宦官和内阁之间的矛盾,彼此也是相互勾结和相互陷害。
而满清从来就没有宦干政这一说。
朝臣也没有派系之分,满汉之分当时也不明显。
在这一点上明朝又输两成。
第三就是明朝养兵耗费巨大,后勤军需耗费钱粮无数。
而满清属于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人人劳作。
无需专门养兵做战。
完全可以做到以战养战。
而明朝占领一地需要守城,养兵。
有官员治理。
除非明朝彻底剿灭满清,或者让满清彻底臣服。
而这些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以崇祯的性格恐怕等不急。
在个方面明朝再输两成。
虽然明朝输六成,但由于没有內忧,和两宋崇文抑武又有所不同。
而又不会产生大量的汉奸。
崇祯能保住江南半壁讲山还是有可能的。
而满清囿于人口,环境,不习水战等原因。
满清大概也不会饮马长江。
划江而治对于满清也是一个最有利的选择。
而此时无论满清和明朝都进入相持状态。
而从新进入南北朝。

参考:
首先这个问题问的就是有问题,在当时的打环境下,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我暂且不论,我只说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就是李自成包围北京向大明提出割据西北的提议,如果崇祯皇帝答应的话,历史必然改写!1.利大于弊此提议一旦接受数十年内对崇祯皇帝来说利大于弊!首先内部兵乱问题基本解决,东林党人最后的表现必会让崇祯皇帝启用宦官集团解决钱的问题!2.北方转攻为守北方10年内成守势,全国之力专心防御北方,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可以继续扩充蓄力!3.闯王守西北李自成守着西北,清军很难绕过长城进入大明腹地,势必与明军决战九边,这样明军依托长城九边重镇女真人形成稳定的南北对峙局面!即使清军突破长城也不能久留,这种局面大家就很熟悉了,不过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打打草谷!4.难的的喘息时间如此,大明就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时间——大明存亡的关键!5.小冰河时代首先先挨过大明有充足的时间度过小冰河时代!其次明末已经出现资本资本主义萌芽,其次海外贸易顺差巨大,白花花的白银大量流入大明!6.大航海时代此时的世界历史大背景是新航海时代,按照当时大明沿海的实际情况,是相当有可能同样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开疆拓土打开新思路!7.此消彼长清作占辽东蒙古数州之地,而明则国土富饶,经济来源多元化,多年以后,此消彼长,大明就能成功回血!8.复杂的财政说到底明亡不亡核心还是在经济,经济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仅仅需要等待。
9.封狼居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原王朝休养生息后必然能战胜北方游民民族,即使此时的清国已经不是传统的游牧名字,但是明朝何尝没有在进步!剩下的不过是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再次重演而已!10.覆水可收至于给李自成的地盘,难到还怕收不回来吗?
当年清军入关给三藩的地盘少吗?
大明要想翻盘的关键不是军事,而是解决财政问题,其中也包括朱姓子孙的养优费!崇祯那些年可还真的不缺将才!当然崇祯皇帝
而满清与大明辛苦对峙近三十年间却仍未突破,从后金1616年建立到1644年被阻挡在山海关进入僵局,眼看胜利果实落入李自成手中,偏安东北满清皇帝皇太极自然心有不甘,不然两代皇帝辛苦觊觎大明的野心付诸东流。
但是面对李自成一瞬间卷到百万兵力,确实让皇太极心寒,由于自己区区二十万兵力,哪能和李自成斗,只有坐山观虎斗。
这也让满清仅仅盯住了明朝内部升级的局势,在李自成覆灭明朝过程中,满清也不闲着,正盯着如何窃取大明天下。
就这样一直等到了李自成灭掉明朝,北上征讨这个阻碍自己南下的绊脚石山海关的时候,这才给了他南下的机会。
所以就有人问,如果没有李自成推翻明朝,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清了,说不定历史又要改写,只要依据是满清窃取了李自成大顺的胜利果实。
如果李自成不攻打山海关,仍将其保持原状,也许可以躲过这场惨烈的一片石之战,满清也许不会贿赂关宁铁骑联合入关。
可细想这不可能,驻守辽东防线的吴三桂哪能轻视内部局势,置大明危难于不顾,肯定会联合外部势力一起对付李自成,由于担心满清介入,这也就有李自成急于北征的原因。
因为李自成毕竟和满清没有交过手,对付明朝驻山海关关宁铁骑易如反掌,吴三桂更是一个不值的重视的痞子,可是一旦东北满清介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在李自成眼里,满清肯定是他遇到造反以来最难对付的对手,因为满清在东北一直和大明互战不分胜负,而且就这样对峙二三十年。
作为长期威胁的外患,李自成自然早有耳闻,所以他当初就不想夺大明江山,只是想做西北王而已,可崇祯帝这样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气节一直未放。
所以这个草寇的帽子自然要盖到他的头上,和贼寇绝无可妥协之意,只有往死里剿灭,这也就有李自成暗下灭明的决心。
从上述可见明朝一直忠守这天子守国门誓言,就这样他贯穿这整代朱姓皇族中心思想中,不论是瓦剌土木堡事件,还是满清的入侵,都表现极其强硬,也不退缩,即便敌兵突破长城降临到家门口,也要与城共存亡,也不曾想迁都南京,避敌万里。
所以如果没有李自成,满清是无法攻入大明的,但面对满清直上的实力,明朝也一时很难战胜满清,两者只有这样僵着。
其结果肯定等到明朝衰落动手,这个时候,由于皇太极消灭了林丹汗,满清势力取代鞑靼,瓦剌,已布满长城外围对明朝已形成主要威胁,试

参考:
首先说明一下,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满清,也不是亡于万历,而是亡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建立大明,分封其子为王,并世袭罔替的时候就决定了大明的国运。
而明成祖朱棣,更是为大明王朝的灭亡放下了一个“暗子”。
取消了诸王的“领兵权”,册封努尔哈赤的先祖(因为少数民族的人名比较长,所以记不清)为建州卫指挥使,并世袭罔替。
大概是朱元璋年轻的时候穷怕了,所以害怕自己的子孙吃苦,所以,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都给予了超国民待遇——分封,加禄。
具体情况可以
而朱棣靠“靖难”起家,害怕其他亲王效仿并取而代之,就削去了他们的领兵权,甚至不许串联,不许他们“通官,通民”,派人监视。
这些王爷们闲来无事就生孩子玩。
到了崇祯上位的时候朱姓王爷已经接近百万,而这些王爷都是“治国无术,扰民有方”,联合不法奸商,地方官吏侵吞百姓良田,灾荒年也不放过,不仅没有雪中送炭,而且还变本加厉,雪上加霜。
可以这么说,没有李自成,农民军照样起义,照样造反。
繁体的飯,食加反,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了活命,只能铤而走险去造反。
仓粟足而知廉耻,没有挨过饿的根本不知道挨饿之后的痛苦,特别是看着粮满仓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
谁能保证自己的眼睛不发绿?
所谓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只是读书人自命清高的鬼话而已。
还有人说李自成是乱臣贼子,我感觉这非常的可笑。
请问你姓朱吗?
李自成是你的臣,还是你的子?
李自成吃你家的饭了?
就算你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吃你家的饭了吗?
你说的无非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一套,但是宋朝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吃的用的,都是民脂民膏,都是从老百姓拿来的。
接受现代教育的你,怎么越来越活回去了呢?
再说了,曾经是驿臣李自成已经被“裁员”了,已经不拿朝廷俸禄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一套已经不适合他了。
还有,李自成是一个起义或者造反吗?
是他直接找崇祯皇帝单挑吗?
就算没有李自成,就没有其他人起义或者造反了吗?
如果真谈乱臣贼子,明成祖朱棣才是吧?
他是朱元璋的子,朱允炆的臣,却违背朱元璋的旨意起兵造反。
朱棣得国不正,朱由检的皇位也正不到哪去。
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不是罪,因为当时推翻大明王朝已经是民心所向,李自成只是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头目,也却好是他领导的农民军,打进了紫禁城、大明皇宫。
李自成也不是没有跟崇祯皇帝联系过,跟他一起抵抗满清,但是被崇祯皇帝拒绝了,总体来说,李自成非战之罪,他不是没有跟满清打过,只是打不过而已。
有一句话是谁说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可以这么说亡明的不仅仅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还有世袭罔替的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
还有朱元璋,朱棣父子,还有众多超国民待遇的王爷们。
就说到这里,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太极云飞扬,有粉必回,有问必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