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之上,孙刘联合,共同抗拒曹操,孙权阵营和刘备阵营胜,曹操阵营败。
诸葛亮神机妙算,借东风,用火攻,是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
周瑜气量狭小,多亏鲁肃中间斡旋,从孔明计,遂才击败强敌。
若问赤壁之战谁立头功?
以弱胜强,全凭用计,头功理应归属诸葛亮。
哎呀,古有诸葛亮借东风,现在我们有东风系列的大国之器,中国的东风导弹厉害呢!
参考:
应该是孙吳周瑜,一切计划属周瑜具体实施和指辉。
诸葛亮只不过正确的建议,敲敲边鼓。

参考:
赤壁之战的头功当属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历史上的鲁肃,不像戏剧中描绘的那样是个文弱的士大夫,而是一个“体貌魁奇,少有壮节”的奇男子。
年青时精心学习击剑骑射,在他率领宗亲三百多口南渡长江避难时,就曾引弓洞穿盾牌,吓跑了追兵。
这使他后来成了吳的一员名将。
但他又有当时一般将领不具备的优点,就是他非常重视学习,“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
这又使他从熟读古代兵书中,掌握了用兵的谋略,因此达到“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好为奇计”。
主张荆州给刘备,就是他的“过人之明”和了不起的“奇计”。
他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说鲁肃是一名儒将,应是很合适的。
鲁肃的突出优点是他的政治远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角逐,在这个政局混乱,势力消长,风云变幻的时期,每个地主阶级人物想要干一番事业,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君主的问题。
周瑜就曾引用东汉初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来告诫鲁肃。
因为弄不好如果投了董卓那样残暴的主子,只会起个助纣为虐的作用;
投刘表那样的庸碌之辈,也只能无所作为。
鲁肃还在故乡的时候,军阀袁术因听到鲁肃的名气,打算署他为东城长,鲁肃看到“术无纲纪,不足于立事”,干脆拒绝了。
后来他和周瑜一道过江投了孙策。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掌政,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与鲁肃一席话,便谈得很投缘。
从此鲁肃一直被重用,给孙权建有殊勋,以至孙权将他誉为自己的邓禹①。
别人在孙权面前抵毁鲁肃,孙权不但不介意,反而更加重用。
鲁肃政治远的集中表现,是他自治至终不遗余力地维护孙刘联盟。
这个联盟是赤壁之战孙刘胜利的保证,而这个联盟的缔结,鲁肃有着特殊的贡献。
被两种势力两种主张包围的孙权,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究竟是战是和,有时自己也拿不准主意。
还在赤壁战前,有次孙权单独召见鲁肃,两人“合榻对饮”,鲁肃替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他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他认为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全国,是因为“北方多务也”,有处理不完的北方麻烦事,所以他预料到将来必然是几个政权鼎立,这个分析与诸葛亮隆中的分析不谋而合。
当荆州牧刘表死后,曹操向荆州进军的消息传到江东时,鲁肃感到形势严重,预料曹操在取得荆州以后,必然乘胜南下:于是主动向孙权提出,让自己去荆州游说刘备共同抗曹。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孙权的同意。
等到鲁肃到达南郡(今湖北江陵)时,听到刘表的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曹操唾手取得荆州,刘备正仑慌南奔,鲁肃急忙赶到当阳与刘备会见。
他向刘备介绍了江东的实力,热诚希望孙刘两家“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
鲁肃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两人非常默契,“即共定交”,成了知心朋友,戏剧中对这一联系着孔刘两家政治前途的友谊曾不吝笔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刘备从当阳退到夏口(今武昌)后,派诸葛亮隨鲁肃同去江东,经过他两人的共同努力,孙刘终于建成了联盟。
戏剧中把这一联盟的建立完全归功于诸葛亮,而把鲁肃置于无足轻重的他位,这与历史实际不符的。
封建史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中就说过“刘备与权併力,共拒中囯,皆肃之本谋”。
如果只有外部的联盟,而内部斗志不坚,孙权的抗曹也不会胜利。
鲁肃在坚决支持孙权抗曹,力排投降主张方面,与周瑜一同作了重大努力。
在曹操重兵压境下,江东“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当时不仅谋臣张昭等,即武将中也有人主张降曹。
鲁肃对孙权说:“大家的意见分明是坑陷你,不能同他们商讨国家大事。
现在我鲁肃可以去
孙权听了后叹息地表示,大家的意见很使他失望,他和鲁肃的想法一样,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因而取得了后来的胜利。
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宴请诸将。
当鲁肃来到时,为了表彰他的殊勋,孙权亲自站起来以礼相迎。
亲昵地对鲁肃说:“我持鞍下马相迎,够得上显示你的气派了吧!”可是鲁肃的回答却大为出乎孙权意料之外,他回答说:“还不够!”旁边的人听了非常惊讶,感到鲁肃这样失礼,是否有些狂妄。
坐下来之后,鲁肃又慢慢地对孙权说出了下面的一席话:“我希望你威德加于四海,统一全国,成就帝业,那时你用安车软轮来召见我,才够得上气派哩!”他是告诫孙权不要因一点小胜利而志满意得,还应有更远大目标。
有这样统一全国抱负的人,在江东还沒有第二个,鲁肃不愧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所以孙权后来当上皇帝时,回忆起当年鲁肃的这番话,还称赞鲁肃说“与孤宴语,便及大略”。
鲁肃当时更加赢得了孙权的信任。
后来周瑜病危,他向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他说凭鲁肃的智谋定能胜任,如果他这个临终前的建议被接受,就是死去也无牵挂了。
这里不仅表现了周瑜和鲁肃的真挚友谊,也表现了周瑜的知人善任。
孙权果然采纳了周瑜的意见。
周瑜死后,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代领周瑜军队。
他“治军整顿,禁令必行”,“威恩大行”,成为周瑜之后江东最杰出的大将,所以史书也记“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注①邓禹(2——58年),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大将,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反王莽,邓禹追随刘秀,刘秀的重要决策,差不多都有他参与,刘秀当皇帝后,他被拜封为大司徒,他却助刘秀先后镇压了铜马及赤眉起义军,成了刘秀建国的最得力的重臣。

参考:
凭心而论,赤壁之战实打实还是东吴打的。
在整个战争期间东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在紧张地为这场战役作准备,一心备战。
而诸葛亮在帮助东吴的同时主要精力是放在盘算怎样摘取战争的果实上的。
所以,战争结束后孙权和周瑜都很气愤。
在整个战争期间,诸葛亮主要作用是:1,通过做工作,说服孙权并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
2,借了点东风(这个较玄,可信度不大,估计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能耐以及表现他在这场战役中的重大贡献而创作出来的)。
如果撇开笫二点,功劳是周瑜的就没争议了;如果加上笫二点就有得一说。
不过我总觉得周瑜的功劳实在些。
应为大。

参考:
赤壁之战的头功应该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首先说周瑜作为这场战役中的吴军统帅,大获全胜,难道主帅不是头功吗?
应该说是功不可灭。
在赤壁之战过程中,周瑜当时没有被曹操强大的军力所吓倒,以长江天堑于曹兵对峙,使曹操不得速战速决,从而借机灭曹。
   在这次战役中,周瑜力劝孙权决计破曹;首先想到火攻之计,并偕诸葛亮设计火攻;骗蒋干盗书,借敌杀敌计谋稳,处决了蔡瑁,张玧;派黄盖诈降等等,这些都为这次战役的全面胜利起了重要作。
               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的功劳,只不过是促成了孙刘联合,其它的一些功劳,并不是这次战役全胜的决定因素,况且,当时刘备的势力相当弱小。

参考:
赤壁之战立头功的:一不是周瑜,二不是诸葛亮。
周瑜和诸葛亮,无疑都是一等一的天才宝宝,常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赤壁之战中,这哥俩都不居头功,稳居头功的是它。
[笑哭][笑哭]我的答案是:大家都知道了[吃瓜群众][大笑][大笑]
参考:
当然是周瑜了。
第一,孙刘联军,主力是周瑜的率领的三万水军。
赤壁之战时,刘备有兵两万余人。
其中,关羽水军精甲一万余人。
这是刘备的主力。
另有刘琦江夏军一万人。
显然,靠这点人想打败曹操是不可能的。
周瑜带了三万东吴水军来了。
这才是赤壁之战击败曹操的主力。
第二,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的。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
径自北归。
这一段,把赤壁之战的经过写的极为详实!刘备与周瑜一起攻击长江南岸的曹操,曹军败退,退到长江以北。
这个时候曹军的主力还在。
胜负难料。
于是黄盖献计,假装投降,火烧赤壁,把曹操的水军战船和岸上的营寨烧得干干净净。
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火烧赤壁,主意是黄盖出的。
那当然全是周瑜的功劳了。

参考:
据史书记载,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诸葛亮的事儿,只是传说而已。

参考:
赤壁之战,是孙刘两家结盟而打赢的一场反击战。
而结盟的最大功臣应属诸葛亮。
当曹操大军南下,号称"八十三万",声势浩荡。
其时,东吴内部一片狼藉,大部分文官都主张"弃战言和",其实就是投降主义主和派占了上风。
而诸葛亮审时度势,建议刘备联孙拒曹,建立统一战线。
诸葛亮专程赴江东,上演了一场"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大辨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驳斥了主和派哑口无言,首先争取了鲁肃的全力支持。
当周瑜从前方赶回中军,与诸葛亮第一次会唔中,诸葛亮故意用曹操建"铜雀楼"赋诗中有"揽二桥"之句,暗示是为了夺取江东一对美人姐妹花:大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正妻)。
周瑜本来就有抗曹之心,听了诸葛亮所言,当场就发誓:"誓与曹操不共戴天!"周瑜随后见了孙权,两人一致要抗曹。
按分工,孙权方主要是水战,刘备方主要是陆上,分头阻击。
可以看到,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扫清了主和派的障碍。
诸葛亮和周瑜第一次见面,就定下了两家联合抗曹的方针。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结盟,诸葛亮是发起者,而周瑜指挥了火烧赤壁取得辉煌战果。
因此,江东最大功臣是大都督周瑜。

参考:
方圆论坛在线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的代表性战役之一。
其整个过程都是由周瑜一手主导的。
和诸葛亮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们所熟知的“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这些事情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桥段。
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
诸葛亮有没有参与到赤壁之战呢?
事实上是有的。
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就是打酱油以及抢夺周瑜的胜利果实罢了。
赤壁之战前是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地后开始向南方军阀用兵。
而首先的受害者就是荆州刘琮以及刘备。
刘琮因为惧怕曹操的兵锋所以就投降倒戈了。
而刘备这个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就成了唯一的目标。
但丧家之犬的刘备哪是曹操对手。
所以刘备被曹操打的狼狈逃窜。
而刘琮投降,刘备战败后,东吴孙权就成了曹操的唯一目标。
而当时刘备虽然逃过了一劫,但一直都处于危险之中。
所以想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而诸葛亮就是充当了这么一个说客的角色。
诸葛亮来到东吴之后也怕孙权不战而降。
所以一方面诉说曹操的凶残暴虐,一方面又自我表扬,说刘备如何如何正义勇猛。
最后更是拿话语激怒孙权。
贬低孙权让孙权臣服于曹操。
其目的就是要激起孙权的桀傲之心。
果然不出所料。
孙权受不了被诸葛亮小看。
而其本人也不愿臣服曹操。
所以孙权下定决心主战和曹操一决雌雄。
而诸葛亮看到计谋成功所以就和孙权商讨了联合抗曹的事宜。
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作出的唯一贡献了。
就是坚定了孙权的抵抗之心。
之后东吴内部孙权主战。
但投降派依旧不少。
所以孙权的主战策略推行的并不顺利。
直到大都督周瑜的支持,孙权才得以通过出兵曹操的决策。
最后周瑜奉命率领三万大军对阵曹操。
而陈普,鲁肃,刘备等人都是协助周瑜作战的。
之后赤壁大战,黄盖诈降,火烧连舟这都是周瑜一手策划实施的。
刘备阵营就负责协助,敲敲边鼓罢了。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
周瑜继续追击曹操,并且和江陵守将曹仁形成对峙之势。
而刘备和诸葛亮在干啥呢?
他们在周瑜背后抢地盘。
刘备一方面上书朝廷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
另一方面开始抢夺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之地。
而诸葛亮当时也正负责督守零陵。
所以说刘备和诸葛亮他们在赤壁之战中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
但战后抢地盘却非产的积极。
感谢阅读。
喜欢的朋友请

参考:
当然是周瑜。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的太精秒,乃至把陈寿的三国志淹没在演义里。
造成今人仍把三国演义当做史来读。
三国中的真实面目已无人再提。
赤壁之战的主帅是周瑜,率东吴三万精兵抗拒曹兵十二万余。
孔明只是派往东吴的一个高参而已。
但孔明曹船借箭、巧施连环计、最后装神弄鬼,七星祭坛,巧借东风,终招致曹兵大败,这确实是罗贯中的高明写作的妙处。
乃至后人象唐朝人杜牧也认为是真的。
在他的诗作中也认为:拆戟沉沙铁未销,自將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过赤壁一战,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形成。
至于这关健一战的决胜者是谁,应是周瑜。
而为何人们认为是孔明呢?
首先成史的三国志为陈寿所著,离三国时期不远,传统的观念,以汉之刘备为正宗。
三国演义亦然。
以至后世人向刘不向曹,皆岀于同一因素。
赤壁大战的主帅变成了配角,更描写成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给人的印象主角操盘者是孔明,乃至后人有民间收藏者竟收得当年孔明祭坛的七星灯。
据史考,当时的蜀汉人口不过二百万,强大的曹魏也不超千万,自此都无力吞并对方,最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不过诸葛丞相却留名千古,令人敬仰。
他的业迹和名声千古流芳,至今在成都蜀相祠仍留有历代名人墨宝,其中唐朝诗圣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其中四句将高度概括他一生的光芒: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岀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