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马谡固然有错面对张郃五万大军你认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吗
事实上,蜀汉只有一人可守住街亭,只可惜诸葛亮没用他,否则张郃很可能要提前三年退休了!三国时期,蜀汉北伐,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了。
这一次北伐时,曹魏的重心全在东吴,根本就对蜀汉没啥防备,以至于诸葛亮出兵时,很快就取得了大的战果,曹魏震动。
不过接下来的发展就非常的戏剧化了,原本有可能翻盘的蜀汉,在街亭之战中却遭到大败,逼得诸葛亮不得不撤退,放弃了前期战果,令人遗憾。
可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守住街亭,那么如果诸葛亮不用马谡,换其他前往,能成功的守住街亭吗?
街亭之战诸葛亮出兵陇右,曹魏众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在此之前大家都认为,蜀汉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刘备去世三件大事后,国力受损严重,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恢复实力了,所以重心都放在了东吴这边。
曹魏众人压根没想到,诸葛亮有这么厉害,竟然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恢复了蜀汉的国力,而且还打造出来一支强军,敢于北伐曹魏。
当时曹魏在陇西屯兵不多,一旦那里被诸葛亮全部占据,那对关中就形成了一个包夹之势,蜀汉实力将会大增。
于是曹魏慌忙调兵北上,意
诸葛亮得知魏军前来增援,立即命马谡率军前往街亭守卫,于是街亭之战爆发。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马谡屯兵于街亭,是可以守住城池,牵制住魏军的,诸葛亮的目标就是守住街亭。
但是马谡这
由于两人的战略目的完全不同,于是便发生了大家知道的一幕。
马谡弃城上山,最终被张郃截断水源,打的大败。
之后马谡的表现更加让人气愤,大敌当前,他不仅没有稳住军心以
要不是王平用计吓退了张郃,收拢了溃军,蜀军的损失将会更大!街亭一战,马谡指挥失误,犯下大错,而且临阵逃离,罪加一等,最终被诸葛亮处死。
也正是因为马谡来了这么一招,直接使得诸葛亮优势尽失,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战果,率军撤退,草草的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那么如果诸葛亮没有派马谡前往,派其他去守街亭,能够守得住吗?
很多人认为街亭城小,兵力不足,且魏军人数远超蜀军,所以街亭是守不住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200年前,刘秀曾派人在街亭附近的略阳城,成功的阻击了敌军,有此先例在前,街亭是完全有可能守得住的。
而且诸葛亮这人,是出了名的用兵谨慎,如果街亭真的守不住,他完全可以效仿当兵的刘秀,命人去守卫略阳城,毕竟略阳城有成功的守城经验,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不去略阳,而是街亭,很明显,在他看来,街亭也是完全能够守得住的!其实我们看郝昭守陈仓、霍峻守葭萌关、曹仁守樊城都能发现一个特点,只要是守卫方下定决心,死战守城,那进攻方短时间内都是攻不下城池的。
诸葛亮派来守街亭的蜀军并不少,而且魏军虽说有五万,但他们千里奔袭,是不可能带上大型的攻城器械的,他们短时间内根本就攻不下街亭。
诸葛亮之所以让蜀军守住街亭,目的就是为了延缓魏军的支援速度,彻底拿下陇右,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张郃等魏军。
也有人说了,万一张郃不攻打街亭,而是直接绕过街亭呢?
这里要说一下,街亭城池和三国演义描述的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在山谷的谷口,魏军确实是可以绕过街亭的。
但是魏军根本不敢绕过街亭,因为古代打仗,补给是非常重要的。
魏军要是绕过街亭城池,直接杀进陇右,那他们的补给线肯定会遭到街亭蜀军的偷袭,五万人的补给啊,用不了几天,这五万魏军自己就会饿死。
所以说留给魏军的唯一一条路就是围攻街亭,街亭成功的拖住了魏军的步伐,诸葛亮的计划就完成了一半!那么究竟谁可以成功的守住街亭呢?
魏延还是王平?
当初诸葛亮派马谡去守卫街亭时,其实是有很多人反对的,因为马谡之前干的都是文职,没啥带兵经验,他在军队的资历比较低,不一定能很好的指挥军队。
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别人的意见,反而是力排众议提拔了马谡,很明显,诸葛亮这次其实是违规提拔了马谡,很多人都对此并不服气。
而事实上,从马谡的指挥来看,他也确实没能很好的指挥蜀军。
很多人认为,如果诸葛亮提拔王平,派他去守卫街亭,是可以守住的,这是真的吗?
其实王平和马谡有一些相同点的。
两人在军中的资历都是比较低的,根本不能够服众。
当时的王平,虽然已经加入蜀军好几年了,但是由于他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所以他的官职还是裨将军,根本不足以服众。
就算诸葛亮提拔他,其他人还是会有许多怨言。
王平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他当时的威望还不够,不足以震慑众人,不一定能够守住街亭。
那如果换成魏延呢?
实际上,从当时众人的推荐来看,魏延就是大家心仪之人。
原文: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魏延这
当年刘备力排众议把魏延提拔为汉中太守,震惊了蜀汉众人,魏延之名、魏延之能、魏延之势谁人不晓?
如果魏延统军,只要不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是完全可以守住街亭的。
而事实上,我们纵观魏延的言行,虽然他对诸葛亮的保守作战方式颇有微词,但他对诸葛亮的命令还是非常听从的,从没有忤逆诸葛亮的行为,所以说,魏延是能执行好诸葛亮的命令的。
至于具体的守城事宜,魏延能力这么强,自然不用多说。
那既然魏延完全可以守住街亭,为何诸葛亮不愿意用他呢?
其实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诸葛亮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也算是为蜀汉培养新人,所以他选择了马谡。
另一方面魏延这
在这一点上,魏延和关羽其实有点类似,他俩都是那种有点高傲的人,而且魏延是刘备提拔起来的人,和诸葛亮的作战思路有点不同,魏延的战法有点偏向于冒险,但诸葛亮又比较保守谨慎,所以诸葛亮不能看着魏延做大。
一旦让魏延取得了守卫街亭之功,那魏延必定会更加做大,连他诸葛亮都不放在眼中了,到时候随着魏延的权势增加,他必定会和诸葛亮发生分歧。
从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魏延曾多次要求分兵,因为他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打法,他想以自己的打法来指挥军队,只不过由于他的地位一直比不上诸葛亮,所以只能听从诸葛亮的命令。
而如果这一次他真的取得了街亭之功,那魏延分兵,换种思路作战的几率肯定会更大。
这在谨慎的诸葛亮看来,是绝不容许的!蜀汉本来实力就不强,他可不敢分兵给魏延来冒险,所以说,诸葛亮肯定会压制魏延。
结语综合资历、能力来看,蜀汉其实只有魏延才能守住街亭,王平当时的资历不够,不足以服众,不一定能够守住街亭。
只不过由于诸葛亮忌惮魏延做大,怕魏延分兵损伤蜀汉的实力,所以压制着魏延,不愿用魏延去守卫街亭。
如果真的是由魏延镇守街亭,那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肯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说不定诸葛亮真的能全据陇右,蜀汉实力暴增。
到时候诸葛亮再回军支援街亭,对阵张郃,那张郃可就真的要提前三年退休了。
参考:
我认为没人能守得住街亭,这本身就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没有具体史料证实,诸葛亮北伐动用了多少兵力。
根据我对夷陵之战后的蜀汉实力判断,诸葛亮最多能动用的就是五万人马。
对于历史问题,不管史书记载是否准确,但根本上还是以史书说话。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228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进攻郿县。
诸葛亮亲率大军驻扎祁山,军容严整,赏罚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靠了诸葛亮,关中震动。
在魏国方面,曹丕已于226年驾崩,曹叡继位,此时也就刚刚稳定了政局。
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朝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曹叡却非常自信地说:“诸葛亮凭借地势险要,稳固防守,还不好对付。
现在他自己主动来了,这正是打败他的机会。
”于是,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指挥这场战役。
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一蹶不振。
曹魏上下都以为蜀汉失去了进攻能力,因而对西北的防御十分懈怠。
诸葛亮大军一出,西北三郡就因惧怕而反叛。
对于这一事态,曹叡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基于曹魏有足够的实力对抗诸葛亮。
要搞清楚,曹叡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还是看这一战役究竟是由谁为主帅。
有资料说曹叡给张郃加官进爵,命其总督各路军马,统帅步骑兵五万大军,在街亭阻挡马谡。
有资料也说大将军曹真督领诸军,命左将军张郃救援西北三郡。
在220年,曹丕即魏王位时,就任命张郃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
曹叡继位后,曹真就被拜为大将军。
从官职上看,即便是曹叡亲临指挥,张郃也不可能在曹真之上,节制曹真。
因此,张郃总督的仅仅是阻挡马谡的五万步骑兵,而曹真大军驻扎郿县,恐怕兵力也不会下于五万。
曹叡不会把大部分兵力用于阻挡马谡,而不顾及诸葛亮大军的动向,魏军更多的兵力会用在防御诸葛亮大军上。
由此推断,曹魏动用的兵力不会低于十万。
看看诸葛亮的兵力部署吧。
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出箕谷作为疑兵,牵制曹魏大军,起码要三到五千人马;
派给马谡一万人马,诸葛亮自统三万五人马。
叫诸葛亮拍着自己的脑门想想,马谡能抵挡住张郃五万步骑兵的进攻吗?
赵云、邓芝那三五千人,能扛得住大将军曹真的进攻吗?
赵云再厉害,但这也不是与曹真单挑。
曹真再无能,能做曹魏的大将军,还是曹丕托孤大臣,能那么菜吗?
斩了马谡,处罚了赵云,诸葛亮不太讲理吧。
就这个兵力对比,换了谁去守街亭,都不会守得住;
换了谁去打曹真,都打不过。
好歹马谡、赵云都活着回来了,诸葛亮亲自去试试?
回到核心问题上来,马谡去的目的是守街亭。
张郃去的目的是阻挡马谡。
许多人都把张郃看作是为救援而去,救谁哪?
救得是西北三郡。
看一下街亭的位置就清楚了。
街亭处于三郡的中心地带,位于陇山山脉之南,地处平原,就是一个迎来送往的小驿站。
就当时三国时期人烟稀少的情况来看,就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整天连
无论在哪里扎寨,无论谁去守,被张郃五万大军围困起来,唯一的悬念就是坚持多久,有几人生还。
从《诸葛亮传》看,马谡是督诸军在前。
这就说不是马谡一将去守街亭。
演义的说法很具体,还派遣了王平、魏延、高翔等人一起去协助。
不管是否确实,但起码说明了还有大将也到了街亭附近。
结果都是大败而归。
诸葛亮就这点人马,还分成这么多路数,莫名其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败敌人,这才是正道。
都把焦点集中在了马谡不服从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上,而忽视了街亭理论上是不是能守得住。
守城关键不在于兵力多少,更在于粮草是否充足。
街亭不是城池,没有粮草储备。
即便有充足的水源,那粮草是否充足哪?
马谡带领一万人马前去,又携带了多少粮草哪?
粮草用尽了,只喝水还能作战吗?
诸葛亮几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粮草供给不上而退军。
西北这个地方,除了自带干粮,没有任何补充的来源。
马谡面对的困难,不是先断水就是先断粮的问题。
结果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节度,先自断了水源。
如果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被张郃围困,断绝了粮草,那就不一样啦。
没有资料证明,马谡带了多少粮草;
也没有资料证明,诸葛亮部署马谡坚守多久。
起码是带多少粮草就应该坚守多久吧。
街亭之失,马谡是有责任。
粮草没用完就失守,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但不管换了谁,都要吃喝。
水管够,但粮草也不能少。
张郃把蜀军围困,粮草如何解决?
由此可见,换了别人,恐怕都守不住。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自带大军去救援街亭。
街亭之战就可能是魏蜀最终的决战,就不是今天讨论的街亭之战。
这就不必再多说。
地理位置不利是一方面,关键是实力相差悬殊。
大人打孩子,是不需要很多策略的,抬起手来就行。
街亭之战,不是单挑,换了谁都不好办。
参考:
结合当时双方的兵力、装备、战术水平,蜀军如果指挥得当,街亭是有机会守住的。
张郃初期抵达兵力很可能只有1万多街亭战场双方兵力,史书并未详述。
《中国军事通史》、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各有说法,但并未注明原始出处。
在曹睿得知诸葛亮来犯后,“乃部勒兵马步骑5万拒亮”,即共调拨了5万步骑支援雍凉战场。
张郃初抵兵力最多1万多,原因如下:1、张郃要尽快抵达街亭战场,必须是纯骑兵的强行军。
曹睿所拨中军,多在洛阳附近。
从洛阳到街亭,1600里。
至于张郃原先本部更远在荆州!步兵的行军速度,轻行50里/日,重行30里/日,以这个速度,走到街亭时,黄花菜都凉了。
但纯以骑兵,则大约10日可到。
汉末三国时期的长距离行军记录,正是张郃保持的。
(虎豹骑在长坂坡追击刘备时,一日一夜行300里,是短促追击,长距离行军不可能日夜兼程不睡觉)司马懿平孟达时,一日行120里,也是骑兵强行军。
在夏侯渊平定陇右之战中,“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其先锋正是张郃。
以日均160里的行军速度来看,张郃10日左右抵达街亭前线,保持了当年他和夏侯渊创造的纪录!当然,所率只可能是骑兵。
2、曹魏的步骑配置,最多在2:1假定曹睿把所有骑兵都给张郃(有可能),张郃所部骑兵有多少呢?
在三国时期,骑兵比例最高的,当然是利于驰骋的北方战场。
就北方战场来说,有两次骑兵较高比例的战役:界桥之战中的公孙瓒和讨乌桓之战中的曹彰。
步骑比例都是2:1左右。
可以想象的是,曹睿中军的正常比例,应当很难高于这个比例。
也就是说,张郃抵达街亭战场时,最多最多5万的1/3,1万5的骑兵部队。
马谡所部兵力,说法也很多,但也缺乏权威数据。
但以常理度之,街亭紧要之地,1.5万的兵力,诸葛亮还是能拿出来给马谡的。
诸葛亮在战后反思时说:我军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于敌。
可见:张郃军的兵力远远没有大到不可阻挡!野战防御:街亭城防是否完好与马谡选择上山没有太大关系街亭之战的古战场地点,目前史学都还有争议,因此,
这个其实意义不大!诸葛亮当然知道:街亭这种级别的单位,即或城墙完好,又能有多强呢?
(史书从未记载该处之前修筑有坚固城池、重要据点)街亭之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野战防御战,而非城池守卫战!其实,不论街亭旧有的城防是否完好,就当时的野战防御水平来看,步兵完全有可能在此抵挡住骑兵,并逐渐改善防御局面。
渭水之战时,徐晃强渡蒲阪,在阵地未成时,坚决阻击西凉骑兵,一直坚持到曹操渡河;
田豫在面对数倍于己的乌桓骑兵时,也是以车阵迎敌。
事实上,对于野战以步制骑,诸葛亮早已有严谨的条令。
诸葛亮本人所做的《贼骑来教》中,也是以条令的形式强调:运用车兵+速射弩抵抗敌军骑兵。
后来,西晋马隆就以诸葛八阵做偏厢车,且战且走,连续大败凉州叛军。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并未畏惧过与魏军进行野战。
到了北伐后期,司马懿一直避免与诸葛亮野战。
可见,在组织得当的情况下,当时的骑兵部队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何况,街亭正对谷口,魏军不易展开,并不是一个适合骑兵施展的地方。
因此,说城池未固,马谡不得不退上山,是站不住脚的。
退一万步说,以诸葛亮的阵战之法,“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即或蜀军抵抗不住,也绝不至于短期崩溃。
将略之失,拱手让出主动权街亭大败,远远不只是扎营失误这么简单,也不只是不注重水源那么简单。
他让开大道,占据山地。
山地战,之所以给人利于防守方的原因是:山地限制了对手的运动能力。
但另一方面,山地也限制了防守方的运动能力!你上山防守容易,想要依托山地组织大规模反击就难了!所以,上山的本质就是:笃定张郃必须乖乖地来攻打自己!想当然,是所有将领的大忌!这是典型的消极防守,固守待援的打法!问题是:还有谁能来救你呢?
为了这个“笃定”,把大道让给了张郃,让张郃掌握了主动权!对于善处营势的张郃来说,一旦他掌握了主动,即使不截断汲水之道,他也能找到n种方法来解决战斗!将略之失,一败涂地与街亭之败同时,箕谷,蜀军也败了。
可是,赵云亲自断后,组织有续,蜀军虽败,但物资无所损,兵将不相失。
如果这样的失败发生在街亭,会如何呢?
同样,就对面的张郃来说吧!当年,在宕渠,张郃被张飞打得出翔,只带了10几
可是,逃走后,却能收集散众,引众退回南郑。
如果马谡从容整队,退回到了柳城,保全主力,那么,张郃敢不敢继续深入陇右呢?
马谡在被围后,组织突围不利,大军一片混乱,兵将相失,全军完全失去了统一指挥!只有1000多人的王平,尚且从容部署,收集了一些散兵,甚至能够以疑兵阻止张郃的追击!可见,不必魏延、赵云,马谡但凡有王平这样的将略,蜀军或许也能保全大部主力,继续与魏军抗衡。
因此,街亭之战时,魏军没那么强,蜀军没那么弱!马谡战前想当然地部署防御,拱手让出主动权;
遇到挫折时,又一败涂地,不能收拢部众,将略之失,确实洗不白!蜀军如以魏延之类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街亭之战,完全有可能与张郃一战,即或不利,也不至败得这么惨!街亭之败,主要在诸葛亮用人不当,这个结论暂时还真的推翻不了。
参考:
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大举伐魏时,魏军大将张郃率五万大军进攻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企
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诸葛亮才对深谙兵书的马谡委以重任。
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却毫无实战经验,只善纸上谈兵,他擅自改变诸葛亮事先制定的军事部署,改“当道扎营”为“登高(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的五万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被断绝水源,大败而回。
街亭一失,本已经取得节节胜利的蜀国北伐大军被迫放弃所占魏国城池,铩羽而归,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草草收场。
战役结束后,蜀汉大军退回汉中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将爱徒马谡斩首。
从古至今,人们大都把失街亭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只善夸夸其谈的书呆子马谡身上,认为马谡虽熟读兵书,一肚子军事理论,但却毫无实践经验,而且这厮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听不进王平的正确建议,临战前又犯了教条主义,擅自改变诸葛亮当街据守的军事部署,命军队登高据险坚守,最终导致蜀军大败亏输,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要地街亭也宣告易手。
真正的事实或许与世人的认知存在一定差距。
从该战役的性质看,真实的街亭攻守战你实际上是一场众寡悬殊的阻击战。
抛开小说《三国演义》不谈,在此以《三国志》、《魏略》等信史的记载为事实依据。
史载,魏将张郃率领并指挥攻打街亭的军队共有五万人,而彼时蜀军北伐大军的总兵力似乎不超十万。
而先锋马谡麾下有几多人马呢?
据三国史权威吕思勉先生估算最多在一万人左右。
一万对五万,这场战役不论怎么打,马谡都输定了!而且从地势上看,街亭显然不是易守难攻的险隘。
说白点,街亭这地方不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
史载,街亭是个小圩镇,旁边只有两座小山包,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基本无险可守,防守起来非常困难。
面对汹汹来攻的五万魏军,马谡手上的兵力早已捉襟见肘,按理说,当道扎营据守与登高据险坚守都没错,应该分兵据守,以为策应,但马谡以寡击众,他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很难摆脱被魏军分割包围的宿命。
而且从战斗经过看,张郃一开始就派兵将两座小土山围了起来,那么即使马谡忠实的执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部署 ,在无险可守的尴尬处境下,面对魏军优势兵力的凶猛冲击,根本摆脱不了被一鼓聚歼的悲惨命运,更不要说守住街亭了。
假如马谡不派兵登高据守,如果魏军抢占了两座制高点,蜀军当街扎下的营盘只能成为居高临下魏军滚木礌石与箭矢的活靶子,逃无可逃。
因此可以判断,马谡并不是传统认知中那般不谙军事,他之所以惨败街亭,并非擅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扎营(据守)所致,真实的情况恐怕另有玄机。
《三国志》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张郃与马谡对战于街亭,马谡占据南山险要处阻击张郃,却没有在山下当道处扎营(修筑防御工事)据守。
张郃极富军事经验,一眼就窥出了蜀军的软肋。
他派兵截断了山上蜀军的汲水通道,一下子掐住了马谡的命门。
蜀军无水可饮,饥渴难耐,军心大乱,遂被张郃击溃。
军队安营扎寨处必须首先取水方便,水源是生命之源,这是个常识问题,马谡熟读兵书,又跟随诸葛亮当了多年的参军(参谋),他岂能不知?
不要说马谡了,随便一个打过几仗的士卒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马谡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扎营后为何不派兵去守护南山汲道呢?
很明显,他手中就那么点兵力,早已不敷使用,因此无兵可派了。
可以想象,面对大举袭来的魏军,马谡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么当街扎营坚守,同时牢牢控制住水源;
要么占据南、北两座制高点,恃险御敌,同时分兵一部防守从山上到河边的汲道。
然而,手上只有万余兵马,又要守险,又要守郫,还要分出一部分打游击袭扰魏军,而再派兵去守护水源也就有心无力了。
不要说无兵可调,即使马谡把一切可能都预测到了,随便哪一种安排都无法改变战场上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魏军五万,蜀军一万,从魏、蜀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以及街亭易攻难守的地理、地貌看,马谡从接受命令并签下军令状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走向了一条有去无回之路。
马谡令高详仅率少量人马驻守旧城,或许也有保卫水源的意思,命主力全部舍水登山,屯驻于街亭南山上,这一招在兵书上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的战略意
张郃大军抵达后,直逼南山下,先一举切断马谡水源,然后发起猛烈进攻。
蜀军焦渴难耐,军无斗志,一遭到攻击,立刻溃不成军,兵将各顾各逃命,不相统属,而统帅马谡也不见了踪影。
另一员魏将郭淮同时也攻破了当道据守的高详部。
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唯有蜀将王平率领的一千游骑队形不乱,并擂鼓与魏军对峙。
张郃疑心有伏兵,不敢挥军进逼。
王平这才得到了喘息之机,他会合马谡,沿途收集溃兵,率残兵败将们缓缓撤回。
曹魏援兵自关中源源不断的开到,并迅速占领了街亭,随后兵进陇右。
街亭失守后,使蜀军失去了进退自如的据点和有利的地势。
曹魏的增援大军可以很顺畅地从关中通过街亭直抵陇右。
本来占有优势的蜀军,现在面临陇西未降,而曹魏关中援军又通过街亭大举开到陇右,顿时处于被魏军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
为了保存实力,同时等待再次北伐的时机,诸葛亮只得强行迁徙西县(今甘肃礼县)千余户人家,辗转退回汉中。
大军撤回汉中后,为了严肃军纪,对擅自违背作战部署、失掉街亭战略要地的先锋马谡,按军法从事,处以斩首之刑。
马谡临刑前曾写了封信给诸葛亮,云:“明公待我如同儿子,我待明公如同父亲。
请明公深思舜帝杀鲧而用禹之义,使我们平生之交不亏于此。
这样,我虽身死,亦无憾于黄泉矣”。
对于诸葛亮挥泪杀马谡一事,历来很有争议,比如后来长史参军蒋琬就曾对诸葛亮说:“如今天下未定,就杀了个有才能的人,岂不可惜”?
诸葛亮答:“古代孙武子能取胜于天下,就是因为执法严明。
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我们与敌人交锋,如果不严惩破坏军纪的人,怎么能率军打仗、战胜强敌呢”?
话虽如此,也很冠冕堂皇,但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难道就不用担领导责任吗?
他为了推卸责任以及平息因破格重用马谡而引发的众怒,不得不将马谡下狱处决,使马谡成为街亭战役失败的牺牲品和自己决策失误的替罪羊。
面对街亭易攻难守的客观困难,而且只配备那么点人马,不要说年轻的马谡,即使派身经百战、极富作战经验的宿将魏延、赵云、张嶷去守街亭,抑或是诸葛亮自己去,也未必守的住。
除非与魏军兵力相当,或至少相差不那么悬殊,否则派谁去都会被张郃的五万大军踏平,都会和被斩首的马谡是一样的下场。
【插
因为,张郃与王平的两次交手中,结果王平均略胜张郃一筹。
马谡与张郃的真实兵力对比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尽起倾国之兵,也仅有5万余人。
因为,蜀汉总兵约为13.2万人,而防御的重点:汉中防北、南中御南,兵力分别为3万、2万,再除去各郡县驻守的常用兵力外,刘备所能动用的极限兵力也就是5万,而且此战中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诸葛亮北伐时动用的主要是汉中兵力,李严镇守的江州3万兵力需要防守东吴,所以不能动用。
虽然,自刘备病逝后,蜀汉通过了3年的修养生息,但是国家战斗力依旧难以恢复到当初的巅峰状态。
可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总兵力绝对不会超过4万,如果再减去5千—1万的粮草兵,真正的战斗兵员只有3万—3.5万的样子。
当时,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是分兵两路。
即:第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兵,据守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大军,因为兵力太少容易被破,所以兵力至少应该在3千—5千;
第二路,诸葛亮自提大军出兵祁山,并先后占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诸葛亮闻报曹魏遣大将张郃率领一军出兵街亭,欲与曹真夹击蜀军。
《三国志·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合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因此,诸葛亮委派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前去街亭阻挡张郃的兵马,为自己建立祁山根据地争取时间。
而此时,蜀国新得三郡,人心未附,需兵力镇守,若每郡至少3千兵力,再减去赵云一路疑兵数,诸葛亮手中的机动兵力仅有2万左右。
同时,以诸葛亮谨慎的行事风格,通过细作探报的情报,也绝对不会令马谡的兵力和张郃的兵力太过悬殊,毕竟街亭是关乎第一次北伐成败的关键。
此外,马谡也是自己看重之人,他也不允许其失败。
如果分给马谡1万大军,诸葛亮作为进攻主力则会名存实亡。
所以,综合衡量之下,能派给马谡的兵力最多会有5千。
由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带有极大的突然性,当陇右三郡丢失后,曹魏才急忙遣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前去抵挡诸葛亮,接着又调派张郃率领一路偏师和曹真夹击蜀军,以化解陇右之围。
正所谓:救兵如救兵火。
所以,张郃所率偏师应该是轻装简从、倍道而进。
同时,又以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来推算,张郃的兵力最多会有1万。
《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如果马谡能够听从王平的建议,于险道多设阻碍,虽以1比2的兵力对比,不用他人,仅马谡就能率兵抵住张郃的前进步伐。
遗憾的是他要一意孤行,弃天赐要道于不用,反而选择山顶扎寨,结果被围断其水道,大军自乱,岂能不败。
王平两退张郃《三国志·王平传》: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当马谡街亭兵败后,张郃正要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王平适时命令1千兵士擂鼓呐喊,张郃担心埋伏,因此不敢相追,王平这才收拢溃散的士卒,不慌不忙退走。
因此,诸葛亮对王平大加称赞,加拜参军,统五部兼无当飞军统领,进而又擢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这是王平和张郃第一次交锋,王平的谋略应该稍胜张郃一筹吧。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合攻平,平坚守不动,合不能克。
章武九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制造出了木牛流马,方便粮草运输。
因此,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战争。
期间,司马懿攻打诸葛亮的营寨,张郃攻打王平的营寨,结果王平坚守不出,张郃一点办法也没有,无奈只好退军。
王平和张郃的第二次交锋,王平依旧略胜张郃一筹。
王平镇守汉中2万余兵力,退曹魏10万大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0万余大军征伐汉中,且前锋已打到骆谷一带,而汉中的守兵仅有2万余人,诸将领闻信后,心下大惊,皆有退守汉城、乐城等待援军之意。
这时,王平奋然而起,坚决反对,并提出亲自率领1千奇兵,绕道敌军身后,假意断敌归路,敌闻报后必然惊慌退走。
接着,丞相费祎和涪城的援军陆续赶到汉中增援。
很快,曹爽便得到探报,后路发现敌军,归路有被断的危险,同时汉中的援军已经到达,因此曹爽急忙率领大军败退而回。
从而,又为蜀汉争取到了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良机。
由此可见,王平足可胜任街亭抵挡张郃之职。
张郃只是率领几千军马挡住王平。
然后马谡当天就丢街亭,不容开脱。
守街亭不是守一辈子。
诸葛亮其实只让马谡守几天即可。
并非街亭有人守,司马来攻,诸葛就不动弹,任凭司马攻打,要是这样,即便当道下寨,也不过几天功夫,因为马谡只率2.5万人。
而是街亭几天内无险,诸葛立即攻打长安,司马必然回救,自此,街亭必无大险。
而司马陷于被动。
参考:
那么,如果他不犯错,或者换一
(《三国演义》的内容不能当论据)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对陇西地区的控制权,而且蜀军先期的补给必须依靠从大后方运输。
这严重的制约了蜀军所能出动规模和能支撑的时间,所以蜀军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陇右。
这样就必须做好两件事:1快速袭取各要点郡县,2成功阻截曹魏来自关中地区的援军。
而魏军的援军从关中地区出发,蜀军阻截魏军的最佳地点只可能是陇山山口。
这里正面不但狭窄,而且在其背后还有一定面积的平原可以囤积兵力与物资,更利于屯兵阻截魏军。
由记载也可见马谡所率领的仅仅是诸葛亮大军的前锋,前出在诸葛亮之前,加速行军以求先于魏军到达陇山山口。
但是魏国方面反应的迅速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期,张郃统领骑兵部队已经越过陇山,到达了陇西地区,并在街亭与马谡部会战并击败之。
换而言之,街亭之战并非是一场预备的防御战,而是一场双方得到预警之后的遭遇战。
当时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张郃被任命为魏军援救陇西打通关陇道路的指挥官,总共统兵步骑五万,但突进到街亭位置的,应该是一万人左右规模的精锐骑兵。
马谡作为蜀军先锋官,带领的应该是少量精锐前锋。
考虑到魏军多过蜀军,后者又缺乏战马,所以马谡的兵力应该弱于张郃,而且应该以步兵为主。
当然,马谡能得到诸葛亮本部的援军。
但张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万兵马。
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赶到关中,魏国将动员数量远超过的蜀汉北伐军总兵力的大军,前来与诸葛亮大战。
而蜀军的补给要依靠祁山大营从后方转运而来的物资,同时加上收服三郡的库存,但是不能长时间支持大军的行动。
魏国的补给就容易的多了。
魏国背靠关中,补给线本来就比蜀汉要便利很多,关中地区为了应对蜀汉与西凉,平时就有很丰富的储备。
所以在兵力和后勤两方面,马谡都不占优势,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张郃的精锐骑兵。
这时,马谡有两个选择,原地防守,或者主动出击。
而史书上记载了马谡之后的行动,“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即舍水上山。
而魏国方面记载,“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一个“拒”,而不是“破”,说明上山其实是一种攻击准备,目的那就是要引诱张郃来攻,以地利击破之。
结果常年作为参谋的马谡,缺乏带兵经验,没有让士兵在街亭补充饮水,结果上山最后部队很快便断水,失去的战斗力。
而汲水的道路又为魏国骑兵截断。
在饥渴和和魏国精骑的双重打击下,蜀汉先锋速败于街亭,诸葛亮多年的谋划失败了。
那么,如果马谡原地防守呢?
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败得那么惨,但街亭还是守不住。
因为真正能阻挡住魏军的关键地方是陇山山口。
所以,当张郃越过陇山,到达街亭之时,诸葛亮的陇右攻略在战略上已经失败。
因此,诸葛亮在战后也意识到了这点,请求自罚。
参考:
从小就知道《失·空·斩》这出著名的京剧,失街亭可谓家喻户晓,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只好唱空城计来迷惑司马懿,掩护大军撤退,最后回到成都挥泪斩马谡。
故事非常连贯,唱腔非常激荡人心,不过现在喜欢京剧的人少了。
老百姓对马谡的认识很多来自于戏曲唱腔说书,传来传去就传出了只会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的历史人物马谡。
至于是否真的那样“白痴”,只有死去的马谡跟诸葛亮知道。
我觉得马谡之错错在轻敌,试想,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那么多年的谋士,不可能一点用兵的常识都不懂,被人断了水源,包围在山上,没吃没喝,一败涂地。
八成是张颌军队过于强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就像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一样,同样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也绝非等闲之辈,但仗一开打,也跟马谡似的跑到了孟良崮山上,被陈粟大军团团围住。
他跟马谡极其相似,也犯了轻敌冒进的战术错误,本打算以74师作诱饵,让国军兄弟们一起围歼华东野战军,没想到兄弟们不太配合,把自己置之险境。
估计张师长做鬼也觉得冤枉,战术没有错,假如国军兄弟们也有他的胆识,迅速部署大军形成合围,给予配合,也不至于让自己落难,害得自己深爱的夫人张玉龄一辈子守活寡。
但历史不能重演,是非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参考:
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北伐大业最为严重的一次失败,正是此次失败,导致了魏国调集重兵防守于魏、蜀交界,自此之后,蜀军虽数次北伐,但比之第一次的良机,再不复有。
那么,当年面对张颌五万大军,假如诸葛亮没有用马谡,而是换作其他人镇守街亭,蜀军还会败吗?
小哥认为,只要换作其他经验丰富的战将,街亭虽不能大胜,但断然不会败。
(街亭之战地
魏明帝亲自前往长安督军。
街亭之战前昔两军心态司马懿率军二十万,直奔街亭,派张颌领五万兵为先锋。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安排此次作战任务的呢?
第一:马谡领两万五千精兵,镇守街亭道。
(马谡自告奋勇抢任务)第二:派王平作为马谡的助手,协同镇守街亭。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 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
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
戒之!戒之!”第三:高翔领军一万,镇守柳城。
第四:魏延驻扎在街亭右侧,接应马谡,相当于第二防线。
第五:赵云、邓芝各领一军出箕谷,扰乱司马懿军心。
马谡街亭保卫战马谡来到街亭,王平观察了一下地形,建议他“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
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为长久之计。
”但是马谡不以为然,他认为“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 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王平跟随诸葛亮多次作战,诸葛亮也教了王平很多兵法知识,他见马谡如此安排,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参军差矣。
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
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通过这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在街亭道口安营扎寨,伐木造栅栏,安置鹿角,魏军即便有兵十万,都是无法通过的。
但是马谡不同意,王平无奈,最后领五千兵去山侧下寨,和马谡军呈犄角之势,若有战,互相援助。
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
司马懿夺街亭司马懿率大军入街亭,探子报街亭早被魏军守了,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大叹诸葛亮果然厉害,自叹不如。
但是听闻守将是马谡的时候,司马懿就评价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后来,司马懿派张颌领一队人马,挡住王平的部队,自己亲自率军攻打马谡,先断马谡军水源,在将马谡驻扎的孤山四方围定。
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除去分给张颌和其他部将的军马,他此刻至少也有17万大军。
蜀军在山上看到漫山遍野的魏军,个个惊惧,马谡命军冲阵,无人敢前,马谡无奈,斩杀两员将士震慑诸人,士兵才硬着头皮冲下山决斗魏军,但是根本没用,因为位居“端然不动”。
因为司马懿断了马谡水源,“山上无水,军不得食,”所以马谡军没过多久就有人叛变,而司马懿则在山下放火烧山,一时间蜀军投降者无数,最终马谡痛失阵地。
马谡一路狂奔,后面张颌紧追不放,直到逃到魏延的地盘,魏延放过马谡人马,拍马来战张颌,张颌调转马头奔走。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司马懿重兵而来,马谡愚蠢的选择在山上扎营,导致了街亭失守。
司马懿得了街亭,分析局势,诸葛亮失了街亭必然引兵退走,决定分兵追击,自己亲率十五万大军赶赴西城县,而诸葛亮正在西城县搬运粮草,所率不过二千五百人马(五千人,分一半运粮),司马懿率军围城,随后发生了著名的“空城计”。
根据《三国演义》对于“街亭之战”的描述,如果按照常兵法,马谡当道安营扎寨,那么纵使敌人有十万军也不足为惧,攻击不足,死守有余,但是马谡偏偏在孤立的小山头驻军,等待别人来围攻,就这个驻军方法,导致了魏军轻易围山,断其水,后来更是用火烧山,马谡军不攻自乱,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说,假如派赵云、魏延、王平或者姜维这些有实战经验的将军驻守街亭,以张颌的五万兵马是断然无法占领街亭的。
街亭之战战后分析魏明帝评价街亭之战\"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
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
猛锐踊跃,咸思长驱。
\"并称赞张郃说:\"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
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
”诸葛亮战后分析\"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本文内容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
本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
根据《魏书》记载,曹叡在得知诸葛亮出祁山以后,亲自带兵五万增援关中: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
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
”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曹叡的援兵是五万,此外在关中原来也有魏军。
虽然说刘备死后,魏国对于蜀汉来犯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但是诸葛亮去汉中魏国是知道的,因此很可能加强了防范,而且雍凉两州胡人众多,魏国一向驻军预防胡人叛乱,魏军在关中、雍凉二州兵力应该也有数万。
但是雍凉二州的驻军是分散部署,偏重西部,像雍州刺史郭淮长期就在天水一带,这些部队短时间不可能全部集中起来。
而诸葛亮以赵云率疑兵占据箕谷虚张声势,又吸引了魏军注意力。
曹叡命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进驻郿县挡住赵云,“举众拒之”,自己坐镇长安,而派张郃率军攻击街亭。
按照这个部署,曹真和曹叡率领的,才是魏军主力,张郃所部应该只是一部分魏军而已,从他的行军速度看,应该只是骑兵部队而已,数量不会太多。
这可以从之后王平“鸣鼓自持”,以疑兵计就吓退张郃得到验证。
如果张郃真有五万大军,那么和诸葛亮的总兵力不相上下,何必害怕。
所以在街亭蜀军需要面对的只是张郃的偏师而已,如果换成王平等人,主要战术正常,完全可以挡住张郃,起码可以坚持到魏军主力到达。
参考:
要回答守住街亭的问题,我们就要看一下当时街亭的重要性,以及当时诸葛亮的部署,有哪些人可以出战街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街亭之战爆发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的计划是攻占陇右地区,而不是攻占长安。
因为蜀国和魏国国力相差太大,直接拿下人家的核心城市是不现实的。
从人口来说,当时的蜀国人口不足百万人,而魏国人口是500多万人,蜀国能动员10万人左右参战,按照这个比例,魏国的动员人数在50万左右,当然不会全部用来对付蜀国,防守吴国在20万人左右,还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驻防,尤其是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所以在长安战区(包括陇右)能够集中的兵力在20万人左右。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先是派出了大将赵云和邓芝带领一支偏师佯攻陈仓道,让魏军误以为蜀军主力进攻的是陈仓道。
魏国中计,派出了大将曹真到陈仓抵御,而诸葛亮则率领蜀军主力走了祁山道,也就是这个地
祁山道的特点就是地势平坦,便于大军行动,但缺点就是到长安的话,是最绕的一条路。
诸葛亮大军到了陇右之后,势如破竹,当地守军也没有做好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部分城池很快就落入了诸葛亮之手。
当时陇右最重要的城市是陇西城,诸葛亮派魏延、吴懿带兵包围了陇西城,只要陇西城拿下,那么整个陇右就落入了诸葛亮的手上。
而陇西城高大坚固,一时强攻不下,于是就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等到城中粮草耗尽,那么陇西城就拿下了,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拿下陇右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是有很大的意义。
一是陇右产粮,如果拿下陇右,那么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粮草问题就可以解决,不再为粮草担心。
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往往粮草不济,要知道从蜀中运粮到北伐前线,路途非常难走。
二是陇右产马,拿下了陇右就可以组建一支骑兵,这为将来与魏国在平原地区决战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陇右到长安的两条道路都是平坦的大道,适合大军的行动,这与从汉中到长安的路线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是获得了新的兵员征集地区,拿下陇右就可以获得陇右地区的人口,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
街亭之战的形势好了说了
当时魏国皇帝曹睿得知了消息,立马坐镇长安,调来了驻守荆州的大将张郃。
他令张郃带5万骑兵部队迅速驰援陇右地区。
从长安到陇右有两条路:分别是陈仓渭水道和陇山道。
在陈仓渭水道,诸葛亮的主力正在这里同郭淮对峙,如果张郃要迅速驰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
而街亭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守住街亭,就可以阻止张郃对陇右的驰援,所以街亭之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能够守住,那么另一边的魏延吴懿部就能拿下陇西城,整个陇右地区就落入了蜀国手上。
如果守不住,那么张郃就可以驰援陇右,那么在整个陇右地区的蜀国部队就只能撤退,所以街亭之战关系到整个北伐的成败。
当时诸葛亮能派出的将领有哪些人呢?
之前说过,赵云被派到了陈仓吸引魏军主力,此时的魏延和吴懿在陇西城前线,诸葛亮账下有马谡、王平和姜维。
当时的姜维刚投降蜀国,所以还不能被委派这样的重任。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了马谡,是因为他认可了马谡的才能。
毕竟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时候曾经建议诸葛亮攻心为上,诸葛亮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就平定了南中。
而且诸葛亮和马谡几乎无话不谈,经常聊到深夜,再加上马谡也加入蜀军多年,也是深得诸葛亮的信任的。
而王平也毕竟是魏军那边投降过来的,之前也没有多少战功,此次被任命为了副将。
结果也如大家所看到的,马谡到了街亭之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当道阻击魏军,而是选择了上山,结果被魏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之外的人选,王平那么回到我们的正题,除了马谡之外,还有谁能胜任呢?
我们这里就开启了上帝视角(当时的诸葛亮可没有这个视角),如果我们开启上帝视角,最合适的应该是王平。
实际上王平最擅长的就是防守,而且形式非常地稳当。
后来王平就曾经担任汉中太守多年,挡住了数次魏军的进攻。
有一次曹真来袭,王平就在路上设伏,不但打退了曹真的进攻,还杀伤了大量的魏军。
在整个街亭之战的表现来说,王平也是可圈可点的,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撤退的时候制造了声势才使得张郃不敢追击他们,从而保全了部分军队。
当然,驻守街亭首选的还是赵云、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司机,但毕竟当时他们都不在场,无法参加街亭之战,所以,也就只能是王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