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篡汉吗
曹操篡汉、司马氏篡魏的观点,在一些教科书中就可以看到,这说明主流史学家还是持这种观点的。
豹眼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你可以不喜欢,但豹眼就是这个观点。
都说是“有德者得天下”,豹眼几乎看不到有德者能得天下,看到的几乎是具备势力的人得到了天下。
为何曹操代汉、司马氏代魏给后世的感觉不一样,并不在于他们的天下是如何得来的,而是得到天下之后究竟做了些什么。
受电视剧的影响,豹眼对于庞统很不喜欢,因为人物形象很丑陋。
但在阅读了《三国志》之后,对庞统特别的喜欢,就因为其中两件事。
这两件事也恐怕是刘备一生唯二的真实吐露心迹。
这对于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古人之所重也据裴松之注《庞统法正传》引《九州春秋》记载: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
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前往荆州,迎接刘备入川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作为枭雄刘备,自己清楚这是天大的美事,但一向以仁德包装自己的刘备如何能拉下这张老脸呢?
刘备犹豫不决,庞统在一旁就急眼了,对刘备说:“主公啊,现在荆州已经被打烂了,人才、财物都流失殆尽,就别在这里等死了。
益州有户口百万,物产丰饶,可以成就大业。
这么好的机会不答应,还靠啥呢?
”刘备一向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一般不对人说心里话。
但这事实在是诱惑力太大,情急之下,刘备就对庞统说了掏心窝子的话:“我不是不想啊,
与我水火不相容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就宽厚,曹操暴虐我就仁慈,曹操狡诈我就忠诚。
凡事与他相反,就显得与他不一样,这就可以得民心,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今这样子得到益州,岂不就失信于天下,我不就跟曹操一样了吗?
岂不就露了馅吗?
这不太好吧,我不能做这样的事。
”庞统说:“主公啊,平时装逼就算了,现在再装下去黄花菜就凉了。
凡事不能墨守成规,现在正是乱离之际,要随机权变才行。
何况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
事成之后,封给他一个大国,这也不算失信哦。
事就是这么一回事,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现在不取,恐怕将来白白便宜了别人。
”刘备一听,也就顾不了这张老脸了,立马决定入川。
这个桥段非常经典,把刘备的虚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也集中反应了诸侯争霸的实质所在。
任何人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想要成就霸业,就必须要侵占别人的地盘,没有人甘心情愿把自己的地盘让给你。
徐州牧陶谦三让徐州,不是陶谦多么贤德,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实际上,陶谦在史上是很垃圾的,贪婪无度,任用小人,就因为是曹操的死敌,把曹操看做奸臣的人,就以为陶谦是反奸臣的英雄。
曹操之所以屡屡讨伐徐州,而且所过之地鸡犬不留,是因为陶谦杀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而陶谦杀死曹嵩的目的也是为了劫掠他的财富。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这么做反倒是个爷们。
徐州百姓倒霉,应该怨恨陶谦,而不应该怨恨曹操。
州牧是一州之主,就好比是一个大家长。
因为家长贪婪而得罪了人,整个家族遭到报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刘备在徐州站不住脚,与陶谦在徐州的所作所为是有直接关系的。
清正贤明的人才都跑了,只剩下阿谀逢迎的小人。
不管刘备如何伪装,留给一般人的感觉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也就成了与陶谦一样,是臭味相求、沆瀣一气的人。
刘备得不到徐州百姓的支持,是他站不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徐州首富糜竺兄弟鼎力支持刘备,都清楚商人嘛,无利不起早,而且商人积聚的那些财富没有不带鲜血的,有多少财富不是欺男霸女而来。
刘备如此依赖糜竺兄弟,百姓会如何看呢?
刘备自以为爱民,爱的是有钱的民众,没有普遍的民众基础,这是他走不远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道理,刘表占据荆州十几年,孙权占据江东几十年,就是依靠豪强世族的势力。
而曹操之所以没有一统天下,也是因为他打击豪强世族,导致了他们的屡屡反叛。
内部不稳定,也就导致曹操不能够全力对外征战。
刘备所言的曹操暴虐、峻急、狡诈,主要就是曹操对待豪强世族采取了严酷的打击政策。
任何时期的话语权都掌握在豪强世族手里,普通百姓的声音是很弱小的。
刘备的仁德也在于对待豪强世族的宽容态度上,这也是刘璋
如果刘备对待豪强世族也很豪横,刘璋岂敢引狼入室?
这只是刘璋暗昧而已,听不进明白人的忠言。
刘璋的主薄黄权就劝阻刘璋不要请刘备入川,从事广汉人王累将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也不以为意。
这事许多人都很清楚,就刘璋一人犯迷糊,但刘备还在装,还是庞统实在,一针见血,这是豹眼最佩服的地方。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建安十七年(212年),庞统为刘备献上了取成都三策,刘备采纳了中策,依计而行。
刘备顺利斩杀了刘璋白水军将领杨怀、高沛,控制了白水军,然后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涪城。
刘备大宴将士,有些得意忘形,趁着酒兴,对庞统说:“这个小酒哈得爽吧。
”可庞统不识趣,就说:“讨伐人家的国家而以此为乐,不是仁者之兵哦!”刘备一听就火了,说:“你给我滚出去。
”庞统也不言语,直接就滚了出去。
刘备马上就后悔了,派人又把庞统请回来。
当时刘备还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来做说辞。
且不说武王那档子事是真是假,就你刘备还能与武王相提并论吗?
周朝三分天下有其二才开始造反,你刘备有啥呢?
就一个荆州还是借得人家孙权的。
而且刘璋也不是昏庸无道的天下之主,只不过没有很大的野心就是。
刘备所为就是抢占人家的地盘,哪里来的仁德可言?
本来嘛,谁有势力谁就可以据为己有,这没有话说。
但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就不是那么厚道了。
还是庞统实在,一针见血,豹眼很是服气哦。
天下十三州,曹操已经占据了九州,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但曹操依然没有称帝。
曹操何罪之有呢?
如果说曹操之罪,就是没有尽早称帝。
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帝,有哪一个皇帝是占据了全部的天下才称帝的?
如果曹操早一些称帝,或许就不会有三国混战及之后的晋朝把中华民族搞得七分八裂。
汉朝的灭亡,是桓灵二帝昏暗的政治造成的,如果没有曹操不知有几人称王称帝。
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曹魏的江山是一点点啃出来的,凭啥一直给你汉室留着?
曹氏子孙自己不争气,司马懿忍辱负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凭啥就给你曹魏一直打工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你是曹操、司马懿的话,你会一直打工,等着人家翻过身来对你的家族秋后算账吗?
刘邦能杀韩信,刘邦的子孙就不会杀曹操吗?
曹操的子孙就不会杀司马懿吗?
如果你不会束手待毙,而是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就不要再说篡汉、篡魏之类的话了。
看一下隋朝、唐朝、宋朝的建立,哪一个不是篡来的呢?
豹眼始终认为,江山如何得来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守。
就像李世民,连自己的父亲、兄弟都发难,还有啥仁德可言?
但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
曹操、曹丕不是圣人,但做得那些事还算靠谱;
司马懿父子也不是圣人,做得那些事也说得过去。
区别在于,曹氏子孙虽然无能,但没有作恶多端,这是因为有司马懿等人在,有蜀汉、孙吴等强敌存在。
司马氏子孙不仅无能,更是作恶多端,是因为没有外姓强势的权臣在,而且外部没有了压力,就只能剩下内斗了。
内斗导致了政治混乱、国家分裂,这更令人不齿。
这就是司马氏篡魏名声更不好听的原因所在吧。
篡夺别人的江山就如同抢占别人的地盘一样,没有仁德可言;
就像刘备那样的人,占据了人家的地盘也是得意洋洋,丝毫没有愧疚之心,哪里还有仗义之事。
曹操、司马懿好歹是篡夺外姓的江山,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也是一般的道理;
刘备抢占的是自己刘姓宗亲兄弟的地盘,自己兄弟的东西你也抢,还能理直气壮吗?
说不太过去吧,刘备自己都不好意思哦。
有人或许认为,刘备抢夺刘璋的地盘是为了匡扶汉室,那么曹操、司马懿抢夺别人的江山,不也为了大一统吗?
这与秦始皇一统中国有何区别?
在豹眼看来,任何帝王的地位稳固,都不如国家大一统高大上。
为了国家的统一,任何帝王都可以被推翻。
中国历史把曹魏、司马晋朝称为正统,没有毛病,那是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
功是功过是过,司马氏一统天下功不可没,但导致三百多年的分裂是其罪过,这事要分开来说。
汉朝总归要腐败灭亡,那刘邦还建立汉朝干嘛呢?
曹魏终将被取代,曹丕就不用称帝吗?
晋朝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当初就没有必要统一吗?
人总归要死的,还苦苦去寻找吃饭的路子干嘛呢?
还苦苦寻找医生治疗疾病干嘛呢?
今天的历史观,不应该局限在谁篡夺了谁的江山,而应该放眼于谁给这段历史带来了什么。
南北朝的分裂,却带来了民族的大融合,如果没有外敌的入侵,中原地区的内斗会更加激烈。
中华民族恐怕就局限在黄河流域而不会有今天的格局,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本质而言是不崇尚扩张的。
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福祸相克相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只有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才能更好的去评价。
决不能依据一个历史规则,就断定事件的对错。
只用忠君一条原则去衡量历史,是不公允的,也很偏颇。
参考:
曹操还没有篡汉之实,真正篡汉的是曹丕。
司马家肯定也是篡魏,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说他们名声不同,也不好说。
奴隶皇帝石勒曾说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在石勒眼中,曹操和司马懿都是一个德行。
三国演义中在司马炎篡魏后有诗云,“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在罗贯中笔下,曹家篡汉,司马篡魏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曹家司马家都一样。
这说明在历史上有很多人把曹家司马家看成是一个水平上不存在名声好坏之分。
近年来确实有给曹操翻案之风,给人的感觉曹家评价比司马家强很多。
按理来说,司马家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晋朝,曹家只是割据政权,应该司马家的评价更高。
隋文帝、宋太祖都是篡位,但历史上评价都很高,隋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宋太祖也能和唐太宗合称唐宗宋祖。
但是历史上对司马家,特别是司马懿司马炎等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说低于曹操曹丕等,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晋朝建立后的一系列糟糕表现拉低了人们的印象。
晋朝一统天下后,统治阶级很快就腐化堕化,疯狂搜刮民脂民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太平没多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混乱程度堪比东汉末年,人民再次流离失所。
更重要的是北方很快陷入了混乱,晋朝被灭,统治阶级逃到了南方,北方进入到了堪称地狱时代的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
这些糟糕表现让人们对建立晋朝的司马家没有什么好印象。
如果晋朝后面紧跟着隋唐,就算晋朝还是这么无能,那人们对司马懿司马炎的评价肯定会高很多。
这明显是被后代的无能拖累了。
有人认为曹操的地盘基本上是自己打下来的,曹家篡汉属于能者居之。
司马家的地盘是曹家打下的江山,属于忘恩负义。
但实际上曹魏后期就靠司马家撑着,无论是对抗诸葛亮,平定辽东,平定淮南等都应该记在司马家账上,所以司马篡魏也可以说是能者居之。
参考:
曹魏的确是篡汉,司马氏的确也是篡位,但是两者名声完全不同,主要是因为曹魏的江山,那是人家曹操一点一滴亲手打下来的,司马氏的江山,那是建立在老曹家的基础上的,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曹操是个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等等,而司马懿直接给他一个阴谋家是差不多的。
这哥们一辈子就做到了隐忍,再偷偷把人家的胜利果实给抢过来。
因此司马家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差,况且司马懿的后代们也不给力,建立起来的西晋王朝,仅仅50年左右就被灭了,甚至还导致了中华大地上的至暗时刻:五胡乱华。
曹魏王朝是曹操辛苦打拼起来的。
虽然我更加同情刘备,一个白手起家的落魄贵族,但是曹操的辛苦,其实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曹操的起点的确比刘备高,家财万贯,爷爷是大太监曹腾,父亲是东汉太尉曹嵩,自己又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可以说曹操是大众眼中的高富帅,富二代这一类的形象。
但是曹操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贵族圈子,为什么?
因为曹操的爷爷是个太监,而其他贵族都是正儿八经的文官武将。
董卓乱政以后,曹操回到家乡招募乡勇,开始练兵打算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灭董失败以后,曹操自己回去开始了扩大地盘之路。
占领了兖州、青州以后,曹操遇到了人生强敌吕布,在徐州击败了吕布以后,曹操有了和袁绍单挑的资本。
战败了袁绍,使得曹操确立了北方统治者的地位,夺取了冀州、幽州、并州等地,此时的曹操将汉献帝奉为君主,延续汉朝江山。
此后曹操南征荆州失利,退回北方以后,曹操击败了西凉马超,再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使得匈奴人不敢南下犯境。
一统整个大北方,这是曹操一辈子最辉煌的事情。
有了这些基业以后,曹操逐渐从汉朝丞相,成为了魏公,加九锡。
此后又荣登王座,成为了魏王。
这个时候曹操停下了脚步,他没有再往前走一步。
谁都知道他其实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君主,可是他偏偏就是不愿意废汉自立。
他这么做,其实后人有很多猜测,大多数人认为,曹操一生汉臣,他不想背负汉贼的恶名。
反正儿子也会完成这件事,何必自己动手呢?
司马懿篡魏那就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了。
司马懿也是汉朝著名的贵族司马家的后裔,曹操夺取了大权以后,司马懿也就跟着曹操混饭吃了。
此后司马懿和曹丕成为了好朋友,在曹丕篡汉自立以后,司马懿成为了他的好帮手。
曹丕去世以后,司马懿成为了托孤大臣之一,开始辅佐曹叡。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
是日,太白袭月。
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
帝列阵阙下,经爽门。
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
\"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晋书》曹叡对司马懿是且用且防,在军事上司马懿的确有一定的功绩,比如说耗死了诸葛亮,袭杀了孟达,平定了幽州公孙渊等事迹。
但是这些战绩不足以让司马懿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他始终都是曹魏的大臣,功劳再大,也需要听从曹魏皇帝的调遣。
在司马懿平定幽州以后,曹叡就奄奄一息了。
他将养子曹芳扶上皇位,让曹爽和司马懿共同作为辅政大臣来辅佐曹芳。
按道理这么做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曹爽这
他一味地打压司马懿,不让司马懿掌权,自己好大权独揽。
司马懿装病了很长时间后,曹爽终于放松了警惕。
当曹爽带着曹芳去高平陵祭拜的时候,司马懿带着儿子司马昭养的三千死士,冲到高平陵,控制了曹爽和曹芳,从此夺取了政权。
司马懿为了免除后患,杀掉了老曹家的一票宗室大臣,彻底控制了曹魏的江山。
他自己倒是没有篡位,而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俩儿子。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一外一内,分别掌控着曹魏的军政大权。
司马师没有子嗣,在他死后,只好把所有权力都给了弟弟司马昭。
渊窘急。
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
将军杨祚等降。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城破,斩相国
---《三国志》此后司马昭灭了蜀汉,本有称帝的想法,奈何却得病早逝,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儿子司马炎头上了。
司马炎灭了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此后又平定了东吴,完成了大一统。
司马家的大一统,比三足鼎立还要难堪。
看似司马家结束了三分天下,完成了一统江山的重任,这是有利于天下百姓的大好事。
可是司马家这些混球皇帝,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治理国家。
司马炎把江山传给了傻儿子司马衷,从此天下大乱。
八王之乱爆发以后,八个司马家的王爷先后为了权力把西晋的江山搞得乱七八糟,司马衷就成了他们手里的傀儡。
他们消停了以后,五胡南下,从此北方江山成为了五胡们的天下。
汉人在这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杀戮,差点就灭绝了。
从他们建国到五胡乱华灭了西晋,只用了50年时间。
而这一场浩劫,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所以司马家的人还不如别一统江山的好。
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东晋王朝,更是不堪入目,虽然延续了100年的历史,却始终处于权臣乱政的状态。
总结:司马懿遗祸辽东,这是五胡乱华的根源。
不少人觉得司马懿很冤枉啊,他只是西晋江山的奠基人,后面的五胡乱华跟他可没有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五胡乱华的根源就在司马懿头上。
当时公孙渊反叛曹魏,曹叡派遣司马懿前去镇压。
司马懿击败了公孙渊以后,将整个辽东15岁
这么一来辽东可就没人管了,北方的胡族们备受寒冷的煎熬,相对来说辽东还是比较温暖的。
他们发现这块地方没人管了,于是纷纷带着自己的部落来到这里。
这就是五胡们为何能在西晋内乱的时候,第一时间南下的原因,因为人家已经在你的家门口住了很多年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参考:
自腌人乱政,董贼入朝,少帝被害,幼献帝充当傀儡。
刘氏家族在中原近400年的统治已经结束。
而后的中国进入到了群雄逐鹿,硝烟四起,群龙无首的血腥但又辉煌的时代。
董卓,吕布,虎狼之辈。
奸淫皇妃,弑血忠良。
献帝哆嗦,毫无尊严。
曹操英明,联合各路豪杰,诸杀董吕,灭二袁,将汉献帝接入朝中,恭首扣拜,还其尊言。
功高盖世,但始终以承相自谦,至死未废帝称王。
曹操由于曹操高举汉献帝大旗,自谦汉承相,所以南方的孙刘二人未敢称帝,汉朝的统治和统一名义上维持了400年,曹操功不可没。
曹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利用过人的智慧和令人钦佩的品格,设计安排刘备统治西南蜀地,并与孙权,刘备互制衡形成鼎足之势,基本上结束了后汉时代的战乱局面。
所以,曹操并不是篡汉的奸佞之臣,而是功高盖世,名垂青史的一代枭雄。
至于司马懿,其志不在篡魏,平定中原,一统天下才是其大智。
虽未亲手统一,但深谋远虑,厚厚积薄发,为其孙司马炎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最后说回来,灭汉献帝篡位的是曹丕,废魏立晋的是司马炎。
参考:
篡,意思是非法夺取,指臣子非法夺得皇位。
所以曹操是篡汉,司马家族也是篡魏。
有人说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并不算是篡汉,可是曹操虽无篡位之名,确有篡位之实,曹丕能够称帝,完全是因为曹操早就把路给曹丕铺好了。
虽然曹操和司马家族都是篡位所得的天下,可是我并不认为曹操和司马家族篡位有什么错误。
而至于曹氏家族和司马家族的名声不同可能在于他们夺取天下后的所作所为吧。
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这句话本来出自道德经,被后人改用。
可是纵观中国历史,也只有无德者失之这半句实现了,从夏桀开始,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都可以算是无德之人。
反观有德者居之这句话也只有在上古时期的尧舜二帝中实现了,其余的莫不是用尽各种手段夺取天下的,哪一个不是用尽心机,耍尽手段,杀人如麻,踩着万千尸体登上帝位的。
所以我认为天下有能者居之更为合适,一个无能的君主带给天下的是无尽的动乱和灾难,只有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可以给百姓富足安逸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曹操还是司马家族都没有错。
而同样是篡魏夺得的天下,流程也基本相同的两个家族,司马家族却是遗臭万年,这个结局还得说是司马家族自作孽不可活。
天下大势不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林立,汉献帝混的甚至跟难民一样。
而曹操东征西讨,内战屡败强敌一统北方,外战打的游牧民族纷纷俯首称臣。
迎接汉献帝,虽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毕竟他也一直认可汉献帝这个天子,从另一个方面延续了汉朝的统治。
而曹操也从来没有行废立之举,曹丕曹叡更是给了汉献帝最大的颜面。
所以曹操一直是毁誉参半的,曹氏家族算是乱世篡位称帝也算是顺了大部分人心。
反观司马家族,司马懿曾发动高平陵之变,牵连者达五千余人,曹氏一族核心人物基本被屠戮一空。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废了魏齐王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司马家族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司马昭更是在公元260年直接当街杀了年仅19岁的魏天子曹髦。
事情发生后,天下震惊。
可以说,曹氏的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来的,曹操完全有这个功劳当皇上,而司马家的天下是靠心机得来的,完全是靠阴谋得到的天下。
执政期间的差距曹家篡位后虽然一直没有一统天下,也发动了不少战争,但是总体情况还是在向上发展的,最起码是边境安宁,少数民族都不敢犯境。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也算得上是民主,努力发展民生,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已是民心所向。
司马家得天下后那简直就是一部古代版的糗事百科,仅仅第二代就选了一个傻子做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一句“何不食肉糜”,更是天下闻名,更是有八王之乱,把刚刚平息了的战火再次点燃,天下民不聊生,然后司马家族又引发了更为可怕的五胡乱华,杀的汉人近乎灭绝,中华文明险些彻底被消灭。
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点原因才造成同样是篡位,后世对待曹氏和司马氏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吧。
不过不考虑晋朝对华夏造成的影响,单单看篡位这个事我认为曹氏与司马氏并无区别。
自古成王败寇,曹操的武能平定天下是能,司马氏把曹家玩弄于股掌之上也是一种能,弱肉强食,强者取代弱者这并没有什么错。
参考:
曹操和司马懿的名声不同,主要是因为曹操家族篡夺的汉朝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司马家族篡夺的曹魏天下,是曹魏世代传承下来的江山。
而且曹操家族篡汉之后,北方老百姓安居乐业,远离了战乱和饥荒。
而司马家族篡魏之后,游牧民族大举入侵中原,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曹操是否篡汉,司马懿是否篡魏虽然真正篡汉的人是曹丕,真正篡魏国的人是司马炎,但是为曹丕篡汉和司马炎篡魏创造条件人,就是曹操和司马懿。
曹操在东汉王朝统治衰弱的情况下,散尽家财兴起义兵,扫平了全国大部分的诸侯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汉朝的实际控制者。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权利,最终篡汉建立了曹魏。
司马懿本来是魏国的两代托孤重臣,在曹爽专权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大权。
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先后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利。
司马炎当权时期逼迫曹魏皇帝曹奂退位,篡魏建立了西晋。
曹操家族篡汉为什么不被骂曹魏的天下都是曹操拼死拼活打下来的,跟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
只不过曹操一直重视自己的名声,奉养了汉献帝20多年,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
曹操奉养汉献帝期间,汉献帝曾经两次试
(刘备和袁绍口口声声骂曹操汉贼,汉献帝在洛阳快要饿死的时候,刘备和袁绍又在哪里呢?
)实际上曹丕篡汉只是走了一个形式,因为曹魏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的,汉献帝从来没有出过一份力,也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皇帝。
曹操一统北方之前,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这都是曹操家族的功劳。
司马懿家族篡魏为什么被骂司马懿是魏国的两代托孤重臣,曹睿临死的时候,拉着司马懿的手说:“我之所以没有咽气,就是为了能够见到您,希望您好好辅佐曹芳!”结果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芳完全架空成傀儡皇帝。
司马家族的荣华富贵,都是曹操家族赋予的,司马家族却不死恩
而且司马家族在篡位后,也没能治理好国家。
西晋建立之后朝政腐败,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北方百姓再一次生活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总结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打下来了江山,也奉养了汉献帝20多年,对待汉献帝称得上仁至义尽。
虽然曹丕篡夺了汉朝的统治,但是曹丕拿回来的江山,是曹操亲手打下来的江山,并不是汉献帝祖传的江山,人们自然无法骂曹操和曹丕。
司马懿是魏国的大臣,靠着魏国皇帝的信任,才一步步成为了托孤大臣。
然而司马懿不死恩
而且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腐朽无能,最终被游牧民族灭亡,司马家族肯定要留下骂名。
参考:
曹操没有篡汉,迫使汉献帝退位的是曹丕。
曹操自公元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直至公元220年病逝,手握大权24年。
虽居丞相、魏王之尊,并加九锡,但却没有逼迫汉献帝退位让贤。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曹操的部下劝曹丕代汉自立。
汉献帝刘协无兵无权,朝廷大臣多半拥护曹氏。
故汉献帝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于公元220年冬十月“禅位”。
汉献帝禅位之后,曹丕并没有难为他。
不仅封刘协为山阳公,而且还允许刘协在封地内继续奉汉朔,并可使用天子仪仗,刘协的四个儿子皆被封侯。
当散骑常侍卫臻,当着曹丕的面称赞汉献帝禅位之美德时,曹丕并没有生气,反而说:“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
”公元234年,山阳公刘协病故,被魏国朝廷准以“汉孝献皇帝”之名葬于禅陵。
因此,即便是汉运当终,曹丕也没有亏待前朝皇帝。
曹丕有此美行,自然会为其父曹操面上增光。
更兼若无曹操扫荡群雄统一北方,不知中原地区还要发生多少生灵涂炭的惨剧!曹操有此功劳而又不曾篡汉,所以他的名声当然会比司马家族要好。
而司马懿乃是世家大族出身,平生信奉的是一个“诈”字。
魏明帝曹睿病故前,曾命太子曹芳手把司马懿之臂,期待司马懿能与曹爽一起辅佐幼主。
然而,曹爽在何晏等党羽的怂恿下为独揽大权,竟对司马懿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把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夺了其手中的兵权。
曹爽专权之后飞扬跋扈任用私人,搞的天怒人怨内外离心。
对曹爽的胡作非为,司马懿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高平陵之变前,曹爽曾派心腹察探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简直犹如“老鲜肉”,那演技超级棒!用穿衣手抖衣衫落,口渴喝粥洒满襟的招术,把曹爽的心腹骗得团团转!把一个“诈”字诀演绎的淋漓尽致!诱使曹爽吊以轻心。
公元249年春,正月,曹爽弟兄倾城而出,奉陪魏主曹芳拜谒高平陵。
司马懿见时机已到便打着皇太后的旗号,宣布曹爽犯下了几桩大罪。
并派人占领武库,封锁洛阳城门,屯兵于浮桥以遏曹爽的归路。
然后,又骗老臣蒋济给曹爽写信,声称:司马懿的兵变,只是为了免去曹爽弟兄的官职,断然不会要了他们的性命!曹爽信以为真,便不顾大司农桓范的劝阻,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
但是,司马懿对政敌向来说话不算数。
因此,当曹爽做着“我亦不失富家翁”的美梦回到洛阳城后,便被司马懿围困在府中。
司马懿派人在曹爽府外四角建起塔楼,昼夜派人密切监视。
不久,司马懿便寻找借口,给曹爽弟兄安加罪名,把他们及其党羽全杀了,并灭其三族。
司马懿善用“诈”字诀,也可见之于他诈骗大将王凌。
王凌是魏国的征东将军,负责防备东吴骚扰边境。
后来,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权,便欲起兵反之。
而司马懿的应对之术则是,一边调兵镇压,一边写信劝王凌投降。
结果王凌的心理被揽乱了,在司马懿重兵境下,王凌选择了投降。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司马懿的宽恕,而是被押往京师问罪。
王凌责问司马懿说:“卿负我?
”司马懿回答说:“我宁负卿,不负国家!”于是,王凌便在中途饮药而死,自杀了。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了魏国权柄。
当时,魏国朝廷内部尚有拥护曹家之人,中书令李丰即是其中之一。
司马师对其极为不满,认为李丰向着曹芳,因此便把李丰杀掉了,曹芳对此极为不满。
司马师得知皇帝厌恶自己后,索性于公元254年,派人进宫威胁皇太后废掉了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新皇帝。
曹髦年纪虽轻,但动静举止却都符合为君之道,如果能够独立自主,也不失为一代魏国明主。
孰知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欲发专擅朝政。
久之,曹髦不堪其辱,便于公元260年率领宫廷侍卫讨伐司马昭。
但行至中途,却被司马昭手下的谋臣贾充命将军成济刺死。
曹髦死后,魏国军政大权便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继任皇帝犹如木偶,已无半分影响朝政能力。
公元280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派兵灭了吴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因怕重蹈曹氏无藩王拥兵屏卫宗室而灭亡的覆辙,便一股脑分封了几十个子弟为王,并授予藩王兵权,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种子。
司马炎死后,司马家族大起内讧,将整个中原搅的鸡犬不宁。
西晋王朝的内乱,削弱了其统治基础,致使边疆胡人趁势而起。
在胡人的不断冲击下,西晋王朝轰然垮塌。
从此,天下便陷入长达几百年的分崩离析!司马懿凭“诈”字诀夺权。
司马师依靠权势逼迫太后废掉魏主曹芳。
司马昭有弒杀皇帝之嫌。
司马炎不仅篡魏自立,而且又在灭掉吴国统一天下之后,仍然大肆分封子弟做藩王,是造成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始作俑者。
因此,人们对司马家族有看法,也就在所难免了。
参考:
曹家和司马家其实做了同样的事——篡位,连路数都如出一辙,但是二者的口碑却很不一样,哪怕司马炎还短暂地统一了华夏十几年,后世仍然对司马家的举动耿耿于怀。
为什么同样是篡位,人们默许曹丕篡汉,对司马炎篡魏却难接受?
这其实就是论“演技”高低的问题了,司马家的“吃相”实在太难看了!曹家篡汉东汉末年,那叫一个混乱。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没秩序的状态,也就是“机能瘫痪”,况且东汉皇室也是昏暗无为。
其实早年的曹操,还是正义满满的一
恰逢董卓最先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却不愿同流合污,打着“散家财,合义兵”的旗号,先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于是就组成了袁绍作为盟主的“讨董联盟”,结果,真的跟董卓打起来的时候,连袁绍都怂了,偏偏这带着老弱病残上阵的曹操,勇往直前,作战勇猛。
后来又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迎到许县重建汉朝的朝廷,又给汉献帝建造宫殿,又花钱供应宫中开销,这一波操作当时几乎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掌声。
那时候的曹操,那可是别人眼里的忠臣,于是,曹操早年建立的口碑为他赢得了不少天下之士的辅佐。
可以说,曹操的一切都是自己挣来的。
只不过这种假象没有维持多久,后来他借着汉献帝的名义,先封自己为“魏公”。
这称号后面可藏着一个大大的问题,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留下祖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有人说这“公”又不是“王”,的确还不是“王”,奈何前面发生过“王莽篡权”这个事,当时王莽就给自己封了个“安汉公”,曹操这不就是自比王莽吗?
曹操被封为“魏公”不久,荀彧就离奇死亡了。
普遍认为荀彧是察觉了曹操篡位之心,所以被害身亡的。
这里说明个什么问题?
就是曹操本人的号召力停留在“匡扶汉室”的基础上,这与刘备早早给自己把断了三百年的“皇叔”身份拉上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再到后来,曹操又被封为“魏王”,这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当时为什么很多人不排斥呢?
毕竟曹操还没真的篡位,汉天子还在,再加上曹操清除了董卓、吕布、袁绍、刘表这些势力,从大局来看,这是有利于汉室的。
更何况曹操这
当然,曹操尽管没篡汉,但却给自己儿子铺好了路,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在百官联名上书的“劝谏”下,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是假装很勉强,“三让”之后才答应。
关键的也正在此,人家曹丕是把“戏”演全了,明明很想要,嘴里却说着“不要”。
从表面看来,这可是汉献帝自己拱手相让,皇帝自己不要皇位,谁能说什么?
这叫名正言顺、和平交接。
司马家篡位再说说司马家篡位。
其实也是司马懿为自己后代的铺垫,司马懿的起步,跟曹操很像,司马懿也是通过“拨乱曹爽乱政”,开始独揽大权的。
当时的司马懿,也是浑身散发着“魏室忠臣”的光芒,后又镇压王凌,只是,力不从心,岁数大了再加上身体不好,没来得及创造出自己篡位的条件就一命呜呼了。
但是司马家的影响力,并没随着司马懿死而消散,都说如今“带纹身”的都不是好说话的,我觉得在古代,复姓之家也不好惹的。
这一家子可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本来司马懿死了,接力的是儿子司马师,可司马师也病死了,于是司马昭又接替兄位独揽大权。
曹家虽然弱势,但也是忍到不能再忍地步了,当时的魏帝曹髦,就曝出了至今耳熟能详的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皇帝的说出这番话,等于石锤了司马家篡位的野心。
就这么一句话,就区分了曹家和司马家二者篡位的不同,同时也影响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
论心眼,司马昭比曹操差远了,当初曹操最起码还能善待汉献帝,这司马昭可不是这么做的。
曹髦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准备直接杀掉司马昭,结果失败了,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了。
皇帝死后,司马昭用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诏书,捏造曹髦诸多罪状,还把他废作平民,又把曹奂捧上皇位,又封自己为“晋王”,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又上演了一场让魏元帝曹奂让位的戏码,就这样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参考:
窃以为,说曹氏“篡”汉,有待商榷;
说司马氏篡魏,应该争议不大。
因为他们对汉和魏的贡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建安元年,已经在兖州站稳脚跟的曹操将天子迎入许都,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四年的“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政治生活。
此时的天下已经四分五裂,各地的州牧、郡守、国相甚至是县令,都是只要手里有块地有点人马,就敢自立山头,罔顾中央的号令。
说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然名存实亡,不算夸张。
而曹操,无论他日后对刘协怎样,自己又如何加官进爵封公称王,确实是将大半个中国收拾得利索了的。
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他还想要夺取汉中,继而对益州发起攻击。
换言之,是曹操,再造了东汉的大半个江山。
顺着这个逻辑再推下去,天下都是他重新打下来的,那么“篡”不“篡”,有那么重要吗?
更不用说,曹操直到去世也没有走出称帝的那一步,他是在加九锡后七年、封魏王后四年才去世的。
你可以说曹丕篡汉,但是曹操,确实没有完成这最后一步。
那么司马氏呢?
他们对魏的功劳能比的上曹操对汉的功劳吗?
我的看法是恐怕比不上。
司马懿其人,在曹操生前的曹魏集团并不是核心骨干,是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才拿到辅政大权的。
而他本人在高平陵之变前对曹魏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守住了国境线、平定了公孙氏和孟达的叛乱上。
功劳不可谓不大,但比之曹操再造山河的贡献,就未免相形见绌了。
至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和乃父比之更是一届不如一届,尽管有灭蜀作为点缀,却也只能算是瞎猫碰着死耗子,更让人不得不起疑——蜀汉这么好灭,你爹当年为什么打了几年都没打下来?
而司马昭本人更是实在不堪,弑君在前,封公称王在后,若不是暴卒而亡,恐怕西晋的开国皇帝就轮不到司马炎了。
冥冥之中似乎也是定数:司马昭对曹髦痛下杀手,两晋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西晋在司马炎死后就陷入八王之乱,一堆司马杀来杀去把晋朝杀得奄奄一息,最终白送给了刘渊和石勒;
偏安江东的东晋更是几乎从头内战到尾,最后让刘裕在重新收拾旧山河以后,一锅烩了事。
得国不正,或许莫过于司马氏矣!
参考: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家一姓的天下!自古天下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论何家何姓的,改朝换代,朝代更轶,是在所难免!商改夏天下,周坐商王朝,春秋五霸纷登场,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始皇一统大秦建,汉袭秦,三国乱,两晋南北朝,隋唐风云卷,五代十国宋(辽金)江山,蒙古成吉思汗,明灭元,清风起狼烟!谁能说自己真的那清白,董卓:我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打天下时是替天行道,为解民倒悬之苦,而后世子孙,穷奢极欲,忘了初心!如此循环,似曾相识!是宿命,还是人为!秦哀六国,到天下人哀秦,而后人又复哀后人……曹丕篡汉,司马家篡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矣!谈不上谁对谁错!
参考:
曹操家族是代汉,而司马家族则是篡魏。
曹氏代汉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并迁都许昌,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到了此时,东汉大势已去,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
此后,曹操以天子的名义东征西讨,他先在中原争霸战中获胜,后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并乘胜追击远征乌桓,彻底解决了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建立魏国,并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
此时的汉献帝已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曹操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曹操却因为自己是汉臣,所以决定不称帝,直到曹丕继位后才逼迫汉献帝退位,并取而代之。
事实上,东汉此时已是油尽灯枯,曹氏取而代之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司马家族篡魏司马懿作为魏臣,而且是魏明帝寄以重任的托孤大臣,为了达到
所以说,司马家族是以政变的手段,实现了篡魏的阴谋。
结语 综上所述,曹氏是代汉建立魏国,而司马家族是以政变的手段,实现了篡魏建立晋朝的目的,正为如此,司马氏才受到了后人的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