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皇帝不能夺了慈禧的权
首先得弄明白,大清一群大男人,为什么会臣服一个女人,对慈禧言听计从。
慈禧这一生,发动过三次政变,第一次是咸丰帝病死,顾命八大臣与慈禧争权发生严重矛盾,慈禧慈安授意御史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对八大臣极为不满。
于是慈禧以苦肉计派出自己的太监与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
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八大臣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处死。
这就是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之后,同治皇帝只是个小朋友,由慈禧慈安恭亲王组成权力铁三角,由于政变中慈禧表现出来的心机和手腕,她成了最重要的一员,拥有地位和权力就等于拥有了资源,再加上过人的心机和权谋,慈禧逐步培养了许多心腹。
慈安太后死后,更是她一人说了算,与恭亲王又发生权力冲突。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小试锋芒,褫夺了奕訢“议政王”的封号,使之权力顿减,地位下降。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统治阶级中出现了顽固派和清流派。
慈禧的政治手腕极为高明,在支持洋务派的同时,利用这三派的矛盾互相牵制。
光绪帝继位后,慈禧的机会又来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地位自然而然提升,醇亲王是慈禧的妹夫,也是慈禧心腹,借助醇亲王的势力,慈禧在与奕訢的权力相争中逐渐占了上风。
光绪十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代之以已成为驯服工具的醇党集团,并瓦解了早已为其所不满的清流派。
这是她的第二次政变:“甲申易枢”。
光绪七年亲政的时候,慈禧从二十六岁听政,已经苦心经营了二十几多年,权力已经扩张到了极限,不听话的早就被他打趴下了,哪怕天平天国运动把大清打得只剩下半口气了,慈禧在汉人势力崛起时,用四大奇案作为切入点打压强势的湘军势力。
满蒙贵族、封疆大吏、汉族地主都紧密团结在慈禧周围,占据了重要官职,有着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后党,也就是说慈禧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维护慈禧就是维护他们自己。
而光绪手上一没兵,二没权,三没钱,四没威望,他身边的所谓帝党,都是些没有话语权的在野党,唯一一个有点实力的帝师翁同稣还被他炒了鱿鱼。
洋务派对维新的认同度应该比较高,可是光绪没有拉拢洋务派的汉族大佬,反而重用一些家境优渥没吃过苦的年轻书生,湘军集团,淮军各部,没有一个被光绪拉拢。
手里没有兵机,没有实权人物支持,这是光绪最严重的失误。
光绪帝的帝党本来就是空架子,搞维新的又都是康有为这类半吊子。
事到临头,才去找袁世凯,这种掉脑袋的事情,竟然认为只要以忠臣大义相激,袁世凯就会答应。
临时起意,根本没有详细计划和准备工作,哪里有什么胜算,袁世凯这种狐狸精怎么可能答应。
所以慈禧轻松进行了第三次政变,光绪被软禁在瀛台。
光绪政治上幼稚,不懂帝王术,弄错了方向,慈禧可以不是他的政敌,而是他的政治合作者和后台。
战略都错了,战术上越努力,失败得就越惨。
慈禧归政的时候,确实打算放手让光绪试试看,光绪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甲午海战,光绪亲自指挥打的,当时朝堂上很多人是反对打这场战争的,结果仗打输了,光绪一个交代也没有。
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她认为变法是权力的工具,如果变法能消除统治的危机,权力的危机,她不会反对,洋务运动也是她支持才搞得起来。
只要她的统治不动摇,社会稳定,光绪还早请示晚汇报,爱怎么改就怎么改,那些大臣们天天来他这里告状,老婆们甚至哭诉,慈禧根本不为所动。
光绪跟慈禧,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后。
政治角色上,是盟友。
家庭宗族关系上,是母子(虽不是亲生的,但有养育之恩的事实)利益共同体。
感情基础上,原本没有深仇大恨,甚至还有共同生活,悉心照料的情义。
真要想变法成功,就不要跟慈禧和满朝勋贵过不去,而是应当反过来光绪不懂真正的权力是下面人的服从,想要变法,且是由上向下进行变法。
首先必须保证中央形成统一的政治共识,必须有强力的直属力量来保障推动。
雍正那么厉害,弄个摊丁入亩都非常困难。
改革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没有几十年压根干不成。
因为推行过程中会遇到阻碍,经常会反复拉锯。
晚清朝廷和地方督抚之间已经是相互制约的情况下,维新变法没有地方督抚的支持是没法进行的。
光绪皇帝在历史上的形象是一个软弱、文静、备受压抑的不幸者。
事实上,这只是光绪性格中的一面。
他性格中还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那就是暴躁、偏执、骄纵。
这一般人很少了解。
1904年,光绪要太监给自己的卧室安电话。
太监说这种新鲜事物刚刚传到中国,北京城内尚没有货物供应,得联系进口才行。
皇帝顿时大怒,限太监一日内找到,否则掌嘴。
后来因为怕太后知道,才作罢。
在戊戌变法中,急躁偏执的光绪一百零三天内,下达了二三百条上谕,其中九月份的十七天内,居然下达了132件谕旨。
真如倾盆大雨,轰轰烈烈,滚滚而下。
这些变法,没有一条不属于改朝换代的巨变,没有计划,没有进程表,遇到阻挠时的方案,全是由着自己性子来,为了避免大臣们反对,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直接下达执行,而没有一个讨论的过程。
这种毫无章法的、不顾实施条件与实施可能性的做法,只能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
而当变法受到阻挠的时候,他并没有反思变法存在的问题,反而听信了康有为的话,认为这些不支持变法的大臣都是慈禧提拔的,只要杀了或者把慈禧彻底囚禁起来,这些人没有了后台,谁不听从旨意就杀谁,改革就能顺利进行下去,非常幼稚无知。
而且他根本没有能力对付老奸臣滑的慈禧。
慈禧不仅有政治手腕,而且非常懂人情事理,比光绪强太多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吃过苦的,慈禧很通人情世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就是他写的,冬天的时候士兵们都穿大号夹制服,为了好看将棉袄塞在裤腰里,不露出来。
慈禧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能不穿棉袄呢?
侍卫说穿在里面了,慈禧亲手摸到小袄才放心。
晚上还会给侍卫送夜宵。
1902年夏天,慈禧和光绪去东陵,他们骑马坐轿,宿卫营的士兵们得跟着跑得太久,不少人晕倒,以至于旗枪仆地,队伍混乱,光绪见此情形后,乐得拍手大笑。
到了东陵后,太监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便对光绪大加申斥,谴责他不知下人甘苦。
不管是不是收买人心,慈禧在人情世故上比光绪强多了。
曾国藩打了败战,急得自己跳水自杀,慈禧照样重用他,可是光绪对李鸿章和翁同稣却有点让人心寒。
总结一下,光绪为什么夺不了权。
第一、慈禧太后确实掌握着最高权力,他就是个空架子,短暂的亲政权利也是慈禧给的,但他表现不佳,失去了得到大臣们支持的机会。
第二、光绪皇帝是一个性格柔弱,又情绪化的人,这类人有点书生意气,想法多过实践,根本成不了事。
第三、光绪皇帝对待慈禧的策略在根子上就错了,他如果想成事应该和慈禧合作,而不是对抗,他也没这个能力。
参考:
过去我一直都认戊戌变法主要的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从中阻拦,滥杀戊戌变法之有识之士,所以造成变法的流产。
而光绪皇帝一直在我的心中,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
假如,光绪皇帝能夺了慈禧的权力,那么,变法就能成功,中国的近代史就要重新写。
历史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
慈禧给过年轻皇帝光绪的权力吗?
一,在《清史稿·德宗本记》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光绪十五年(1889年),御史屠仁守上言:‘归政伊迩,时事孔殷,密折封奏,请仍书皇太后圣鉴,披览后施行。
’懿旨斥其乖谬,罢御史,下部议,原折掷还。
”什么意思呢,御史屠守仁劝慈禧太后,不要退居二线,朝廷的密折应该优先看,再制定实施计划。
屠的一番好意,结果惹慈禧大怒,说屠的折子是谬论,把屠的官也给撤了。
二,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在召见重臣议事之际,慈禧首次出提出不再垂帘听政,将日常国事交给光绪皇帝的想法。
此时的慈禧专权已经久,心生倦意,如果自己再如此专权下去,历史会怎么写自己,她的想法是做个急流勇退的人,让青史给自己留下个好的名声。
从这两点上,看来慈禧给光绪部分权力,但是并不放心,还需要扶马再送一程,光绪皇帝还需要经她的手再历练一下,所以权力并没有全部移交。
因为光绪皇帝经常去慈禧太后跟前请求,听候她的“训政”。
那么光绪既然有了部分权力,为什么不使用谋略,把慈禧的权力全部夺过来呢,就像自己的祖上康熙皇帝一样,把摄政的鳌拜给拿下,自己就可以真正的御政了。
一,光绪性格胆懦弱。
在光绪皇帝身边长期记录光绪皇帝起居生活的恽毓鼎记载:“上幼畏雷声,虽在书房,必投身翁师傅怀中。
”光绪皇帝听见打雷声,就要跑到自己老师翁同龢怀里。
他5岁进宫,长在妇人手里,慈禧给他最为严格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教育。
上畏太后甚,上本口吃,遇责问,益战栗不能发语。
光绪皇帝特别害怕慈禧,只要慈禧责问,吓的哆嗦说不出话来。
这样的性格懦弱的光绪怎么敢夺慈禧的权力。
即使慈禧放权给光绪成年后,光绪见慈禧训政,都是跪听。
与当年自称满人第一巴
二,没有官员支持。
表面看,慈禧放权给光绪了,可是这些官员根本都不听光绪的。
因为慈禧已经垂帘三十多年了,什么风雨没有经过,当年那么牛的肃顺,都被慈禧用手段拿下,别说羽翼未丰满的光绪皇帝了。
慈禧自己表示不再亲政,谁知道是真的假的,这种事大家也能问。
因为前面乾隆皇帝把权力交给了嘉庆,自己当太上皇,表示退休了。
官员们相信就把密折上奏了嘉庆,没有奏乾隆,乾隆大怒,差一点要对这个官员满门抄家。
这种事见的多了,所以这些官员们都把慈禧当主心骨。
军机处每天都要将朱批、口谕、电旨、折件连同事由都要上报太后。
其中有的奏折,光绪还看不到。
光绪皇帝对重大官员的任免,都要慈禧同意。
在变法期间,因为光绪罢免了礼部六堂官,次日 任命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军机章京,慈禧听后又勃然大怒。
这样的情况下,光绪怎么能夺取慈禧的权力,没有官员们的支持,光绪皇帝像个光杆司令一样,怎么指挥人行动。
三,满人不支持。
光绪皇帝亲政后,很多年青的汉人官员走上舞台,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光绪皇帝听信汉人官员们的改革建议,很多政策都危及到满人的利益。
因为光绪皇帝过份地任用汉人相信汉人,引起满人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光绪皇帝改变了祖制“首崇满洲,满汉平等”的统治策略。
在很多满人眼里,还是慈禧执政最好,满人官员兵部尚书刚毅,多次请陈太后归政。
四,没有军权。
这是最重要的,行政权光绪皇帝手里都少的可怜,那么军权呢。
当时清朝兵权已经分落到权臣手里。
朝廷的八旗军与绿营都是暮气重重,不堪重用。
此时北京附近最主要的兵力是袁世凯的天津小站新兵,不到两万人,全是西式装备,如果获袁世凯的支持,那么光绪皇帝夺取慈禧的权力就很轻松。
在袁世凯的《戊戌日记》明确记载,当年谭嗣同劝袁世凯带兵马入京,围住颐和园,保护皇帝的事。
谭嗣同拿出光绪皇帝的朱谕,给袁世凯看,让他出兵,结果袁世凯说是假的。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根本指挥不动任何军队。
通过
自己能力有限,在众官员中没有任何威信,得不到官员们的信服,还有最为关键的军权,都是在持重的官员手里,他们是利益的既得者,他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会为大清国的长远的利益着想。
在这些官员们看来,保证慈禧的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力。
所以,根本没有人支持光绪皇帝夺取慈禧的权利。
以光绪皇帝的执政能力,即使夺取了慈禧的权利,他要实施新政,也救不了清朝。
当年领导日本改革强盛的伊藤博文曾在戊戌变法时造访中国,并与光绪皇帝有过面谈,事后他在回到日本说道:“我预料他们的事业难以成功。
任何事物来得急,去得也就快,这是自然之理。
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物制度、土风民俗,如果社会变革,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必须等到有杰出才能的皇帝出现,而辅佐他的大臣也具有超卓的才识,然后才能完成大业。
今日之中国,军事虚弱,政治腐朽,国家安全都难以保证,光绪皇帝怎么能完成变革呢。
看来历史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参考:
先看看慈禧对自己亲儿子同治的态度,大体上就可以推算出慈禧对继子光绪的态度和关系了。
首先,慈禧是靠着真正的心计从后宫中拼杀出来的,其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不然早就死于后宫争斗了,而且他生出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让大清江山香火有了传承,当然,日后同治命短死了是另一码事儿了,慈禧通过母凭子贵获得了大清王朝的认可,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清国母,其政治的权威性不言而喻,所以朝廷上下对这个女人是服气的。
其次,在其儿子同治死后,为了面子和朝廷正常的运转下去,她选了光绪为儿皇帝开始所谓的培养,虽然面上说,等孩子大了就会交权让他亲政,但是别忘记了,权力这个东西是会上瘾的,只要你品尝过高高在上的滋味,你绝对不会轻易拱手他人,女人一样如此,武则天就是干了全天下人都会干的事-那就是死死的掌控住到手的权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慈禧是绝对不会把权力给别人的,何况这
参考:
权力是什么?
就是支持自己的人有多少。
如果支持你的人多,你即使不是皇帝,权力比皇帝还大,如果支持你的人少,即使你是皇帝,跟傀儡也没区别。
老人家说得很透彻,让自己的人多多,对方的人少少,这就是权力斗争。
光绪想跟慈禧斗,但是拿什么斗呢?
慈禧永远捏着一个东西,三品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大臣,你是站队哪边呢?
只要你智商正常,就知道怎么选了。
你看,这么说完后,你还觉得光绪有机会夺权吗?
参考: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
枪杆子出政权,即不狠,又不会拉帮结派。
参考:
他不用夺权啊,慈禧给了他权力的,给都给了,夺什么?
结果光绪亲政九年,搞了一地鸡毛,慈禧是不得已才将他囚禁的。
光绪亲政九年(1889~1898),搞了两件事,一是甲午战争,二是百日维新。
如果说清亡就亡在这两件事上,是一点不夸张的。
1894年,不顾李鸿章等人的反对,盲目乐观,光绪冒冒然向日本宣战,搞出个甲午战争,开战前信心爆棚,开战后惊慌失措,擦屁股却还得慈禧和李鸿章等后党来。
就这样,慈禧都没有废除他,只是对朝政多了一些介入,毕竟甲午战争这篓子捅得太大了。
可光绪依然没有吸取教训,三年后,在未做充分准备,在上无太后军政大员支持,下无充分动员,没有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光绪又贸然发动戊戌变法,又搞得一团糟,还有人想调兵围园杀掉慈禧,逼得慈禧把他废掉。
亲政九年时间,弄出这么个结果,说实在的,光绪帝,不行啊。
不是慈禧不给他机会。
放手让他去做,班底没有班底,除了翁同龢这样私心太重的老夫子,就是康有为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角色;
军队掌握不住军队,这样的局面都搞得稀烂,把握不住,还指望他绝地反击夺权?
更加没戏了。
你想想,袁世凯为什么卖了他?
不就是觉得这皇帝太菜,跟不得么?
其实,现在教科书对袁世凯卖光绪颇有微词,但袁世凯卖光绪,其实还真是为了国家好。
本来颇有起色的同光中兴的大好局面变成了回光返照,清的覆亡已经不可避免了。
参考:
夺个屁的权啊,他自己不学无术对自己都没底气,还怎么夺?
就像一个黄毛小孩嫌自己的妈妈做饭不好吃一样,可是他自己更不会做啊!慈禧之前就有放权的意思,可是他太不争气,用的人全是康有为、梁启超之流,正合谋着怎么架空慈禧然后卖掉内外蒙古、东北、新疆呢,美其名曰:四方蛮夷荒凉无用,卖来的钱恰好可以用来还债(之前欠下的诸多赔款),和用于变法。
康有为更甚,想直接请西方来管理中国,以达到快速变强的目的,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哎,看了如果要反驳我,那先别急,请你去查查资料再说话。
参考:
为什么光绪皇帝无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权力?
这并不奇怪,因为权力只属于强者。
而光绪皇帝恰恰不是那个强者!与强势的慈禧太后相比,光绪皇帝不仅弱势,而且还始终受慈禧太后的把持。
光绪能够当皇帝,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操纵权力的需要。
(有名无权的光绪皇帝)当“老佛爷”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权力欲相当旺盛的慈禧太后,为了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便在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从满清贵胄中选出了一个小孩子,将其扶植上皇帝宝座,作为掩饰自己把持权力的傀儡和遮羞布,以塞天下臣民百姓之口。
从此之后,这位可怜的光绪皇帝,便时刻笼罩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
众所周知:一
而这则导致尽管光绪“亲政”了,但却始终缺乏独立性,慈禧太后依旧还是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此外,由于自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便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权力体系,使众多满汉大臣唯其马首是瞻,在朝廷和地方上形成了一股可怕的政治势力。
从而攫取了清廷的最高权力,使其它政治势力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试
而且光绪皇帝唯一可以依赖的维新派们,也多是一些纸上谈兵式的人物,因此他们一时还成不了气候,大清朝廷还是慈禧太后说了算!所以不是光绪皇帝不想掌握真正的权力,而是他既不敢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同时也无力推倒慈禧太后的权力体系!因此,即便是光绪鼓足勇气向慈禧发难,也会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
以前总是同情光绪皇帝,为他的壮志未酬痛心疾首。
后来资料看多了,光绪给我的感觉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毫不通人情世故。
政治是什么?
政治就是人心。
要么你会演戏,收买人心,比如老佛爷;
要么你天纵英才,让有理想的人聚集在你的周围,例如毛教员、周公。
说一个小例子吧:在看《河南文史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段很有趣的回忆录。
回忆者是苏勋丞,这
期间还投靠过北伐军,见过大名鼎鼎的叶挺。
最后一直活到新中国建立,为《河南文史资料》留下了一段难得的回忆录。
这里就讲讲苏勋丞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兵眼里的慈禧和光绪吧。
首先,慈禧真是懂得人情世故,估计和她早年在民间待过而且家里比较艰难,要生存下去不得不比一般人更精明有关。
1902年年初至1905年,苏丞勋在张勋所带的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宿卫紫禁城,慈禧和光绪外出时,也跟随护驾。
根据苏勋丞回忆,刚到紫禁城不久第一次值夜,他和另一名士兵在宫内站岗,那天刮着大风(好像北京冬天没有不刮大风的)北京冬天的风,去过的都知道,那是真正的白毛风啊,两个大兵是又冷又饿,不知怎么挨到天明。
没想到11点左右,两个宫女奉慈禧之命,给他们端来了馒头和肉。
并嘱咐:“佛爷赐给你们的,吃吧!”,此后,每到11点左右,都有人给这帮站夜哨的大兵送夜宵。
如果你是一个小兵你怎么想?
1903年冬季的一天,宿卫营的士兵们将外省进贡的鲜蜜桃抬往万寿宫后,列队觐见慈禧。
当时,士兵们都穿大号夹制服,为了整齐美观,一律将棉袄塞在裤腰里,不让露出来。
慈禧走到士兵跟前后,就问:“张勋哪,大兵怎么没穿小棉袄呀?
”张勋赶紧说:“回佛爷,兵士的棉袄穿在里面呢。
”慈禧不太相信,说:“咱家不信,我要摸摸。
”然后就向苏勋丞胸前夹制服里面摸了摸,真的摸到了棉袄才放心。
要是你是个小兵,你怎么想?
慈禧还喜欢和这帮大兵们唠嗑,一次苏勋丞与一名叫王保清的士兵在皇极殿东边站岗,慈禧路过,她站在王保清面前,问王的姓名、籍贯、家中人口、离家在外面几年了等等。
听完王的回答后,慈禧用怜惜的口吻说:“可怜你们这些孩子,抛家舍业地保护咱家,好好地干,将来给你个官做。
”要是你是个小兵,你怎么想?
慈禧还喜欢和张勋开玩笑。
当时宿卫的士兵住在西长安门内的朝房,每天在天安门内午门外操练,晚上在皇宫站岗,晚5点上岗,早7点下岗,夜12点轮班。
张勋每晚巡哨,慈禧都让人准备宵夜,见面都要说一阵,有时候还开个玩笑:“张勋来了,小心他偷咱的小狗娃!”(张勋也是底层起来的,估计喜欢吃狗肉),你要是张勋,你怎么想?
张勋怎么想的,从他后来搞复辟还有一辈子留着那根辫子就可知一二。
而光绪呢?
据苏回忆:老佛爷和皇上出宫的时候,他们也要负责护驾,而且都是皇帝先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候驾(小领导先到等大领导)。
光绪坐轿,由銮舆卫抬轿,宿卫营的士兵跟随。
銮舆卫轮流换班,抬一里轿后,可以骑几里马,士兵们则一直靠两条腿走。
士兵们往往跑得汗如雨滴,但光绪为了赶路,总是拍着轿子,一个劲地催促:“加步!加步!伊里加步”(满语“走!走!快走!”)1902年夏天,慈禧和光绪去东陵,宿卫营的士兵们跑得太久,不少人晕倒,以至于骑枪仆地,队伍混乱,光绪见此情形后,不但没有一句同情、安慰的话,反而乐得拍手大笑(据苏回忆,这是他在3年时间里难得见光绪笑的一次)。
到了东陵后,太监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便对光绪大加申斥,谴责他不知下人甘苦。
我也知道,光绪被慈禧控制着、折磨着,心里也苦,也想发泄,可是你发泄别对下人发泄啊,你这样只要让别人对你的最后一点同情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啊。
参考:
光绪皇帝其实也想 夺了慈禧的权,只是夺不了权,没有办法,反而被慈禧给软禁了,慈禧一直是一种老顽固的思想。
光绪皇帝在梁启超的康有为的影响下,已经接受了新的思想,本想改变晚清朝落后的现象,就是这西太后把控朝中,这女人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有才华。
慈禧太后 这个女人,想到自己反正不是北京人,大不了就回东北去,压根就没有把北京当一回事,也没有把晚清时候的百姓当回事。
光绪帝在面对这太后,真是没有办法,光绪本来就是年幼登基,对慈禧的思想顽固也是没有办法了,慈禧一直在把控朝政,光绪皇帝被架空了,这些大臣,比如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大人物,都是听慈禧的安排。
光绪帝是纯架空的皇帝 因为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比光绪帝大很多,光绪原本就很尊重这位太后,没想到这慈禧太后,你光绪皇帝反恐连你一起软禁起来,这就导致外面的人更来欺负我们。
参考:
不说别的,就拿袁世凯听到要去刺杀老佛爷,表面答应,转头就去告了密这事就可以看出光绪多么不得人心!袁世凯何等人物?
其智商和情商在晚清时期绝对一等一的人才!其实我看了很多回答,都说光绪没权没钱没兵,其实我认为这只是表象。
18岁的光绪亲政以后,慈禧并不是不放权,还是放手让他搞的。
可以想象,一个18岁的皇帝要得到朝堂的认可有多难。
就好比一个18岁的董事长要管理一个公司,而且这老板还是个富二代,根本就不是自己创业,手下的人要完全信任他拥护他,这是个简单的事?
况且老董事长还没死呢!光绪这老板说实话,就像一富二代一样,性格偏执乖张,又软弱且举棋不定。
你初登大位起码来讲你得多跟老同志商量事情,光绪倒好,前面慈禧压阵,光绪还不敢跳的很厉害,到戊戌变法时,慈禧退后的多了一些,那上喻就像不要钱一样,成捆的发,有时甚至朝令夕改,让下面无所适从。
这样的老板谁会理你?
说话跟放p一样,你怎么树立威信?
咱先不提实力问题,假设光绪亲政以后,慈禧就死了,实权全在光绪手上,他最多就是个崇祯的命。
所以光绪夺不了慈禧的权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他不知道怎么当领导。
皇帝当然确实不是一般老板领导可比,但是光绪这种富二代确实当不了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