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绿营兵是干什么的实力怎么样
“绿营兵”简称“绿营”,为清代军制。
清初,由于征战需要,清廷于八旗兵外,将归降的大量明军等汉族武装收编组成了正规军,因其使用绿旗,故称“绿营兵”或“绿旗兵”。
◆绿营兵的始起与发展绿营,产生于大清入主中原的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清八旗入关后同反抗力量征战,深感兵力不足,于是招降收编明朝降附官兵,改建为绿营。
因八旗兵的旗帜用黄、白、红、蓝四色(后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为八旗),而招降或招募的汉军以绿旗为营标,故称绿营兵或绿旗兵。
八旗兵以骑兵为主,不利于在江南活动,故使得绿营逐渐替代八旗而成为清军正规军的主力。
绿营兵完全由汉人充役,兵种分为马兵与步兵,步兵又分为战兵与守兵;
另外在沿江海之地又设水师。
绿营兵是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除归附与招降的明军外,以后主要来之于招募。
绿营兵初无定额,视战争需要而时多时少。
至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绿营兵始有了较稳定兵额,其后时增时减,一般保持在六十万人左右。
到清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绿营兵额仍有四十余万。
◆绿营兵的编制与配置绿营兵的主要任务是镇戍,即驻防地方,故而绿营兵的编制与配置,皆根据镇戍需要而制定。
其原则是“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既联犄角之声援,复资守御之策应”。
清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军事区,区的最高长官为总督;
未设总督的区,则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
每个军事区管辖1~3个行政省,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
省下分若干镇,镇的长官为总兵;
镇下分若干协,协的长官为副将;
协下设营(营亦有直属于镇的),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或守备;
营下设汛,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或外委千总、把总。
绿营的战略单位为“镇”,基本编制单位为“营”;
营
据《乾隆会典则例》载,当时全国共有66个镇,1169个营。
绿营兵源,清初主要来自归降的明军,以后则为招募。
有关兵役的主要制度有三个特点:终身制,土著制(绿营士兵一律募本地人充任,不得由外来或无固定籍贯的人充当),余丁制(预备兵)。
绿营兵大多驻防于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直属部队称“标”。
在各省者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
少数绿营兵驻扎于京师,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衙门。
绿营兵平时则分隶营、汛巡查防守;
战时则从各镇中抽调官兵,集中使用,奔赴前线。
◆绿营兵的功绩与衰亡清代中叶以前,绿营兵与八旗兵同为常备兵,兵员最多时达六十六万。
《清史稿》载:“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时,用旗、绿兵四十万,云贵多山地,绿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辄捷。
”实际上所谓四十万,主要是绿营兵,可见打头阵的绿营兵的战斗力是颇为强悍的。
自消灭南明势力、平定三藩之乱到鸦片战争时为止,绿营兵作为清军的主力,对清朝的统一全国和巩固统治,发挥过很大作用。
后来,绿营营务废弛、籍多兵少、缺乏训练,同八旗兵一样逐渐朽弱,不堪一战。
至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后,其地位逐渐为勇营兵制(主要指湘、淮军军制)所代替;
清穆宗同治(1862~1874)以后,屡经裁汰,至清末而裁废。
参考:
绿营,其名字是因为旗号为绿色而得名。
绿营的最初军源,是顺治二年以后降清的明军,包括在南京投降的二十几万人与在九江投降的十几万人。
它是一支参照明代军制编成的汉人军队,兵种以步兵为主,并有部分骑兵和水军,他们是清朝中前期的主要军事力量。
绿营的编制绿营的兵额在40余万到60余万之间,嘉庆年间最多曾达到60余万人,即使在光绪年间也有40多万人,算是清军的常备力量。
绿营的主要任务是镇戍,一般有万余人驻守京师,也就是五城巡捕营。
绝大多数都在外省驻守。
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
东三省不设。
军区的最高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军区则以巡抚为最高长官。
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从一品),分水陆;
省下分若干镇,镇的长官称总兵,每省 2 至 6 人;
镇下分若干协,协的长官称副将;
协下为营,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
营下为汛,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
绿营的基本编制为营,一营的人数在三四百人到一千人之间,营下分哨,哨下分司。
绿营算是一种世袭兵制,属于职业军人,但与八旗兵的待遇相差悬殊,约为其一半,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压制汉人军官。
绿营的发展绿营并以步兵为主,其最初的作用就是辅助八旗骑兵进行战斗。
第一阶段——辅助阶段。
八旗兵入关后,开始了一段统一中国的战斗,这一期间,绿营兵主要就是辅助作用。
因为南方少平原,不适合骑兵作战,虽然这时的绿营并是辅助,但在很多战役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阶段——倚重阶段。
和很多少数民族军队一样,八旗兵在经历一段的稳定时期后,迅速的腐化堕落,但战争并没有远去。
绿营兵很快得到了立功的机会——平三藩战争打响。
平定三藩主要依靠绿营。
绿营当时有40万投入战斗,在关键时刻是他们起作用:“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皆捷。
”在之后的雍正和乾隆时期,绿营兵在对外作战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八旗兵的数量有限,且战斗力不断下降,此时的绿营兵成了大清帝国最为倚重的军队。
到了嘉庆时期,民变不断增多,绿营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这已经是他们最后的辉煌了。
第三阶段——废弛阶段。
虽然绿营兵不断立功,但其待遇并没有太大的提高,这导致他们训练废弛,走上了八旗兵的老路。
到了道光时期,八旗兵已经不成兵了,而绿营兵也没了士气。
道光二十年后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新疆之战,中日甲午之战,而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将这些绿营兵打得溃不成军。
咸丰三年(1853年)春,湖南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奉咸丰帝旨意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勇开始崛起,绿营兵愈加暗淡。
同治时期,绿营逐渐被裁减,到了清末,新军开始建立,绿营的日子更不好过了,逐渐被改编为地方治安的卫戍部队,他们成了民国时期警察的源头,绿营也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