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晚清GDP世界第一那么清朝钢铁产量多吗
GDP是现代名词,如果占世界人口25%
GDP是和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现代理性国家经济政策的需求一同发展起来的,是不适合作为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或只能给个近代二元转型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的主要普世价值评价标准的,事实上,如今社会不也质疑GDP指标的么?
1890年11月,汉阳铁厂正式兴建,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铁,继续建设到1896年4月,累计耗资500万两,3年的产能也就14万吨。
然而这个拥有先进设备,世纪几个工厂,3000多工人的东亚最大钢铁企业,所产的钢铁质量不高,所制钢轨容易断裂,受到用户抵制,销路不畅,长期亏损,到了1903年就转炉停产了。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把汉阳铁厂由官办改成官督商办,接收汉阳铁厂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买办商人盛宣怀。
1905年,盛宣怀委任李威格为汉阳铁厂总办,全面负责汉阳铁厂的改建和扩建工程,经过三年改造,纲质量得到了改善,产量也逐年增加,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汉阳铁厂遭受重大损失,盛宣怀也出走日本。
为维护其本人及故旧僚属的利益,盛宣怀决定于日本人合办汉冶萍公司,并于1912年2月签订了《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草约。
草约一出,全国哗然,群起反对。
汉冶萍公司的股东会也意“《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草约有损国权、商业”予以否决。
同年5月,汉冶萍公司股东会常会批准盛宣怀辞职。
这时汉阳铁厂在李维格、吴健等人的负责下,于1912年11月修复两座100吨高炉并转入投产。
1913年产铁67512吨,以后有修复了250吨高炉一座,到1915年1月1号新建的了一座高炉开炉。
到了1919年,汉阳铁厂当年生产了166096吨生铁,创造了汉阳铁厂历史上产铁的最高纪录。
这时候的汉阳铁厂号称“亚洲雄厂”,到1922年时,其产量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7成多。
也就是说,16.6万吨是汉阳铁厂产铁最高纪录,而其产量占了全国7成左右,那么到1922年时,全国钢铁总产量约为23.7万吨的样子。
这个数据应该与真实数据相差不远,因为到了1950年时,全国钢铁总产量为50万吨。
而且,这应该是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钢铁产量的最高数据了。
按这个数据推测,在清王朝没有灭亡之前,全国钢铁产量应该是低于20万吨的。
那么,在当时,这个产量在世界钢铁产量中又是个什么水平?
时间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钢铁产量第一的国家是美国,1900年美国钢铁总产量为1035万吨,到了1913的时候达到了3180万吨,1922年4281万吨。
20世纪前面20年,加入年产量“千万吨”俱乐部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德国,英国维持在500万-900万吨左右的样子。
当日清朝在亚洲最主要的对手日本,1900年钢铁产量为5万吨,1910年为16万吨,到了1920年则为81万吨。
双方起点差不多,但差距逐渐拉到,到了1930年时日本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229万吨。
综上所述,在清末,中国的钢铁产业虽然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但基础依然相对薄弱,单纯的一个汉阳铁厂,却也无法使得中国走向钢铁大国的行列。
而钢铁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清政府的成绩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以中国的人口和资源总量来看,这个产量是很小很小的。
最后,GDP并不代表一切,农业生产也是GDP的一部分,清朝自始至终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至少也在70%
参考:
晚清GDP世界第一?
这个水分要挤去七成还差不多。
清朝的经济,基本都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组成的,近代工业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张之洞等人开创了汉阳钢铁厂等工业,但实现投产的时间很晚,而且产量也受到了市场限制,但是在最后两年还是达到了每年7-8万吨的钢产量。
不过,晚清钢铁产量虽然不多,但和日本还是能比一比。
1913年,日本钢产量达到25万吨,只相当于清朝中国的三倍,差距还不算太大。
同时代的美国,钢铁产量早已经是上千万吨了。
至于所谓的清朝GDP,大部分都是拿粮食产量算的,而且把近代农民种出来的不脱皮劣质糙米,换算成今天优质脱皮带精美包装的大米(随便哪个超市的散装大米,都匹敌晚清御用贡米)。
前者估计现在五毛钱一斤也没人要,后者则是五块钱一斤。
可以说,这种算出来的GDP注水在5-10倍。
至于晚清的其他商品,诸如茶叶、陶瓷、丝绸甚至鸦片,价值总量跟近代工业品一比都显得可怜了,甚至日本的同类商品都能一度赶超了晚清。
所以,晚清GDP世界第一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参考:
钢铁是近代工业的基础,然而一直到晚清的张之洞时期,才有了第一所综合型钢铁冶炼工厂。
这之前的中国基本只有铁匠铺。
1893年9月,张之洞的汉阳钢铁工厂建成,规模远比他最初设想的要大。
单就建成时间和规模来说,张之洞的这个工厂要比日本的第一座同类工厂早建成了7年,规模也比日本的第一座同类工厂大,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
国内一些人认为,汉阳铁厂的建成,将使中国产的铁能够和欧美竞争。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煤炭和铁矿的原因,汉阳铁厂一直无法全力投入生产。
直到1896年初,盛宣怀在明知汉阳铁厂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还是毅然来到武汉,和张之洞商谈接办铁厂的事。
才让汉阳铁厂有了历史性转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钢铁企业。
另外,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1965—1885年所建的20所近代军事工厂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重工业。
在此期间,它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机床、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炼铁厂、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水、建成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船。
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制造总局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
下面补充补充一点历史知识。
我国早在商代就发展起来的炼铜技术,为冶炼生铁术的出现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促使我国古代人工冶铁很快从低温固态还原法跃进到高温液态还原法,从块炼铁跃进到可以直接用于铸造的生铁。
冶铁技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对铁的认识和使用是从陨铁开始的。
据考古资料,早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商代的先民就已经对陨铁进行加工,并制成兵器。
生铁的早期出现是我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优点,由此出发,产生了铸铁术、铁范铸造、铸铁柔化术、有球状石墨的高强度铸铁等一系列比欧洲早1500年乃至2000年
春秋早期开始出现生铁制品。
生铁是在较高温度(1146℃)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得到含碳量较高(超过2%)的液态铁,这种炼铁方法称作高温液态还原法。
战国是铁器广泛应用的时期。
铁矿大规模开发,铁器也大批量生产。
铁器的使用已渗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据目前所知,至迟在战国早期,我国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战国年间,许多富商大贾也经营冶铁业,并将铁器作为商品,来往于列国之间广泛贸易,以获取巨额利润。
冶铁业和铁器贸易是战国工商业的重要支柱。
唐宋时期,随着炒钢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农具渐由铸制改成锻制。
黄启臣在《明代钢铁生产的发展》一文中,总结了古代的钢铁产量。
唐元和初年,每年的铁产量是207万斤;
北宋治平年间,铁产量是824万1千斤;
南宋初年是216万2144斤(不包括北方的金国);
元朝中统四年(1263年)584万4000斤;
明朝永乐初年,是1957万5026斤。
这些数字可能并不确切,但是总体来说,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的炼铁技术并不好。
参考:
谁说的第一?
参考:
你学过历史吗?
要是你年纪小还没有学过我也不怪你了,你可以看看历史书。
要是你年纪大了,书上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那我就无语了。
建议你先从小学一年级学起。
参考:
没听说过。
参考:
几乎为零。
参考:
晚清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也就在十四五位,英,德,美,法,日等国的GDP甩清朝好几条街
参考:
说清朝是GDP世界第一人,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不进行自我研究的听风就是雨人。
1840年,清朝全年的税收收入不仅英国的1/3,更不用说清朝的税收是农业税,基本上达到了应收尽收的程度。
而英国的税收供商业和工业的税收占主要成分。
很多经济组织形式没有纳入到税收范围。
如果算上经济的质量,清朝的经济实力连英国的1/10都不到。
参考:
晚清汉冶萍钢厂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钢产量90%
参考:
很少,都是土作坊。
洋务运动后才出现现在钢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