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为什么选择先扳倒太子再誉王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得要从难易程度和合理性因素来去讨论;
首先,誉王是祥嫔的儿子,是皇后养子,并不是嫡子,身份并不高贵。
而且梁帝对皇后的态度也是冷冷淡淡的,言侯爷更是不问世事,一心求仙问道,而且与皇后失和。
在这种情况下,誉王都能一步一步爬到七珠亲王的地位上,说明誉王比太子聪明,更说明誉王身后有更好的谋士在出谋划策,要扳倒誉王,比扳倒太子难。
其次,太子属于守成果的一方,誉王属于进攻的一方。
太子拥有梁帝的宠爱,太子的母亲越贵妃更是圣宠不衰,而太子背后,又有谢玉这个一品军侯在。
假设反过来,梅长苏先扳倒誉王,那么太子顺理成章继位,到时候,梅长苏想借力打力去扳倒太子,都不知道找谁了。
按照原来的设定找的靖王,那么也就会变成靖王与太子的争夺,而靖王要替换掉誉王和太子相争,就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梅长苏等不起,也不会想等,梅长苏压根不打算培植亲信,只想让靖王得到更多纯臣的支持,而不是形成与誉王太子当时一样的局面。
一旦这样的局面形成,那么梅长苏的身份可能更快会暴露,他对靖王的扶持也会露出水面,到时候靖王成功上位,重提旧案,大家的目光集中点就会放到梅长苏身份,也都会明白,梅长苏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靖王而来,靖王一开始就参与夺嫡了,进而对梅长苏的身份更加怀疑了。
而先扳倒太子再誉王,朝臣们只会觉得梅长苏是后面不得已才加入的夺嫡阵营的,他对靖王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深,靖王的上位形象也就会更加正面一些,得到朝臣的支持也就更纯粹一些。

参考:
感谢
《琅琊榜》是我不想快进的电视剧之一,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之前还真是没注意,又仔细回忆了一下,说一下我的看法。
就谋略上来看,太子是不及誉王的,可能是觉得太子之位不可动摇或其他原因,我没看过小说,但是在电视剧里,觉得太子城府不够,那柿子挑软的捏,借誉王扳倒太子,也除去一个大患。
从局势上来说,除去太子,才会有争议,重立太子时,靖王可能会得到意外的势力,而誉王以为扳倒太子就会宝位稳坐,大意才会出错,而且帮助誉王扳倒太子后誉王对其更加信任,对于扳倒誉王而言更有筹码。

参考:
《琅琊榜》梅长苏(胡歌饰演)先干掉太子的缘由很简单,看下文祁王是谁,是太子,祁王死了,谁成了新的太子,最大的利益既得方就是太子,祁王,他爹以及7万赤焰军都很直接被太子的人马给害的,太子能独善其身?害死祁王,他爹以及7万赤焰军的顺序为:谢玉/夏江----太子(越贵妃)----梁帝,补刀方誉王下层负责出谋划策,中间层负责吹吹耳边风,梁帝负责下达命令,7万人就这样在波诡云谲的权利斗争中陨落,谢玉+夏江+越贵妃3
梅长苏为什么选择先扳倒太子,原因有
梁帝长于制衡之术,为人又多疑,虽然立了太子,却担心太子权势过重,又整出了一个七珠亲王来削减太子的权重。
天家本来是非就多,梁帝如此处理,不是摆明了让手足相残嘛,你说一个做父亲的对自己的孩子也如此防备,做人有何意趣。
可人梁帝不这样想,儿子争得凶,他才好从中平衡,把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再怎么从表面上看两人权势相当,但名份上还是分别很大的,只要皇帝不废太子,万一哪一天老皇帝嘎嘣完了,太子就是理所当然的下一任皇帝。
誉王虽然贵为七珠亲王手里掌握两部势力,可那也只是个亲王,他要是想登上帝位那就是谋逆,是乱臣臣子。
如果扳倒了太子,靖王和誉王就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谁也不比谁高贵,谁能得到皇位那就各凭本事吧。
2、太子与靖王早已势成水火。
太子一方想要拉拢手握兵权的霓凰郡主,但郡主一直不为所动,越贵妃设计将郡主骗至她的宫中,欲用情丝绕逼迫郡主就范。
梅长苏将此事告诉了靖王,靖王前往营救总被越贵妃号令灭口,靖王不得已只能刀胁太子以求脱身。
因皇后赶到双方达成一致暂时收手,后越贵妃和太子因此受罚,靖王和太子之间关系恶化,没有转圜的可能。
当时朝堂之上太子和誉王势力均衡,但誉王手中没有兵权,靖王是他着意拉拢的对象,暂时不会出手对付靖王。
先稳住誉王把太子扳倒,,梅长苏才有时间让靖王一点一点把势力做大,等到誉王醒悟过来之后,再集中精力对付誉王也不迟。
3、太子自己不争气。
誉王是最像梁帝的一个儿子,不仅心思缜密、心狠手辣、还很会做面子工程,在外人眼里是一个贤德的亲王,他身边还有秦般若这样的间谍加谋士,对付起来并不容易。
而太子自己头脑简单并没有太多计谋,遇事不能决断,每每是她的母亲越贵妃为他出谋划策。
越贵妃心狠手辣,为了儿子能够登上皇位不折手段,奈何自己的儿子不争气没有学到她狠辣的本事。
私炮坊一案本就引起民愤,誉王还趁机黑了太子一把,梁帝虽然没有废太子但也对太子多有不满。
这时候的太子本该韬光养晦,可他不思已过,国丧期间竟然还敢在府里歌舞饮宴。
这倒霉孩子运气也不好,竟然被梁帝亲眼所见,不用别人害他,他自己就能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
梅长苏对大梁朝堂的局势了如指掌,他选择先扳倒太子的决断非常正确,太子倒了靖王的势力也渐渐稳固,当誉王醒悟到这一切都是梅长苏的设计时,局势已经由不得他了。

参考:
《琅琊榜》中,麒麟才子梅长苏,原是赤陷军的少帅林殊,7万赤焰军在梅岭一役血战沙汤,主帅林元帅被污陷谋反而全军覆没,祁王也被冤死。
梅长苏对朝堂局势已了如指掌,梁帝生性多疑而又奸滑,对朝堂已分两股势力。
太子萧景宣,母妃乃是宠冠六宫的贵妃,骄傓跋横;
又有朝廷内一品军候谢玉的扶持。
誉王萧景桓,是祥嫔的儿子,虽然是言皇后的养子,但毕竟不是嫡子;
两人朝堂六部旗鼓相当,太子贵为将来储君,朝廷内根基颇深。
誉王步步为营,以谋略而步入七珠亲王的地位。
梁帝年老体衰,企
那料萧景宣与越贵妃,设计让司马雷趁虚而入,让霓凰郡主同意婚亊。
此事件,被莅阳长公主和梅长苏奸计识破。
萧景宣谋略,智商,远逊于誉王,景桓奸妰,心机颇多。
萧景宣了解这一切,却派谢玉天泉山庄刺杀。
身为太子,不为朝廷出力,谋取暴利,偷设私炮房,乱杀无辜。
更是在太皇太后去世后,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太子的宫内花天酒地,载歌载舞…誉王一心扳倒太子,欲取而代之,朝堂上,梁帝废储而将太子废黜。
誉王在得知自已乃是滑族玲珑公主的儿子后,在夏江和秦般弱的策划中,实施着九安山之战。
九安山之战,誉王的兵马是五万精兵,誉王的智商在一般人至上,但他欲与赤焰军的少帅比兵法,那简直是在鲁班面前弄斧。
梅长苏精通兵法,乃是元帅之才,战术上,以一档千,战无不胜。
靖王搬兵,又是英姿飒爽的霓凰郡主,两人的实战经验,在打死投靠誉王将领,全军互解。
皇恩浩荡,靖王萧景琰登基时候不远矣。
梅长苏的谋略,乃是以局势的发展为顺序,先扳倒太子,在动誉王。
太子乃是梁帝软点的君王,皇上一驾崩,他便是明正言顺的皇帝。
而梅长苏一心扶植明君上位,匡扶正义,冤案昭雪。
赤焰旧案欲重新审理,他需要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主持公道,在梁帝在世时,重审父帅林燮,祁王冤案。
洗雪沉冤,还他忠烈之名,7万赤焰军含笑在梅岭沉冤昭雪…
参考:
首先是太子和誉王对梅长苏的态度。
梅长苏进京,太子和誉王都想拉拢为己用。
太子方有谢玉,当他们觉得拉拢梅长苏希望不大时,他们采取了行动,杀掉梅长苏。
此时的梅长苏是不可能选择太子的。
而誉王一直在示好梅长苏,这对梅长苏来说是个帮誉王的极好借口。
投之以桃,报之以理嘛。
因为你对我好,我才帮你,借口不生硬。
霓凰被越贵妃用酒迷倒事件。
这件事不是梅长苏设的计,但在这件事中却帮到了誉王,让誉王再次对他的能力有了肯定,对他开始依赖。
越贵妃是皇帝的宠妃,而且颇有心计,宫里宫外都有人。
而因为这件事打压了越贵妃,这也算是无意之间的收获。
谢玉和越贵妃就是太子的两条臂膀,越贵妃被打压无疑是对太子最大的打击,扳倒他又是一步进展。
谢玉老谋深算,是最强劲的敌人。
谢玉从不相信任何人,这从开始对梅长苏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太子的谋士在宫里,就是谢玉。
谢玉在朝廷所表现的是不亲近任何一方,不结党,所以在皇上和朝臣当中说话是有力度的。
而誉王的谋士是秦般若,可以说是半个江湖人,而江湖是江左盟的天下。
秦般若虽然机巧,也只是个幕后的人,没有朝廷势力,只是各方消息获得的比较早比较多而已。
夏江不在京城。
毫无疑义,夏江是这部剧最大的boss,而他是谢玉同谋。
如果在京,无疑他帮的肯定是谢玉和太子,这就给扳倒太子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夏江不在,是除掉太子的最好时机。
要除掉一方,当然要除掉最强的,如果先除弱者,只能强者更强。
所以,我认为这些应是梅长苏会先选择除掉太子的原因。

参考:
一:枪打出头鸟梅长苏进京的时候早就对朝中局势了如指掌太子能力虽不如誉王,但总体势力还是要强于誉王当时的太子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而誉王还得走两步为了让离皇位十万八千里的靖王跟上脚步总得先把距离最近的先拉下来况且,那个时候没人比誉王更想把太子拉下马这个时候,梅长苏选择站在誉王的背后,麒麟之子只要轻轻一推,那么誉王势必全力以赴地跟太子拼刺刀二:谢玉在太子那一个阵营谢玉与夏江联手策划了赤焰军冤案,而当时的皇帝不仅没有选择信任赤焰军,反倒将计就计,假装糊涂似的,顺其自然可以说,于私,这三
谢玉一倒,太子已难有作为三:一切尽掌握正如先前所说,梅长苏为了让离皇位十万八千里的靖王跟上脚步,要先把距离皇位一步的太子拉下来但他很聪明,利用距离两步的誉王去削弱太子的势力那么,无论誉王到底能不能扳倒太子,他们都会因此停下脚步,这样靖王就有足够的时间往前跑所以,对梅长苏而言,如果誉王输了。
也许他也仅是抽口老烟,感叹一句:“这倒是个意外”但局势仍在他的掌控之中因为鹬蚌相争、渔人获利最终,太子被废黜太子之位,誉王虽赢得棋局但自损三千。
同样,即便结局相反,太子也必将大伤元气…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知可得天下,
参考:
这个问题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入手。
客观来说,林殊在蜕变成梅长苏之后,最大的目的就是两个字:雪冤。
所以他的每一步棋都可以说是做了精密的部署和安排。
从一开始的剧情进展可以看出,至少从一开始,太子和誉王之中,誉王是更加用心的那个: 面对“得麒麟才子可得天下”的锦囊,誉王显得更加敬贤;
他布满书籍的住所也比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太子更加上进。
显然,论
可以推断,从一开始没有选择的朝臣,有可能会偏向誉王。
梅长苏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
这是其一。
其二,太子身边只有一个宁国侯谢玉,谢玉的倒塌基本意味着太子的倒塌,而作为揭露整个冤案真相的蝴蝶翅膀,梅长苏需要用谢玉的那番话,率先将恨错了十二年的夏冬,争取至靖王的门下。
这也为后来营救卫铮埋下了重要的钉子。
而从主观角度,多少都有一些报私仇的不经意贯穿其中。
梅岭一案,祁王自尽、宸妃自尽,林府坍塌,林殊最后的念想和疼爱是谁?
霓凰。
偏偏太子及其母越氏胆敢对霓凰下手。
面对心爱之人的死里逃生,他如何不恨。
恨之入骨。
总而言之,梅长苏先选择太子下手,是主客观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
其实,我觉得梅长苏进京之前并没有去刻意选择是先扳倒哪一个,我倒觉得是从太子安排司马雷准备对霓凰下手的时候,他才下的决定,先搞掉太子。
进而引发的谢玉安排天泉山庄的刺杀,更加坚定了他先扳倒太子的决心。
纵观全局,太子的生母是宠冠六宫的贵妃,而誉王的生母则是一个不得势的嫔妃,虽然养在皇后那里,但是毕竟是养子,从朝局来看,朝廷六部两人实力相当,但是军方太子有一品军候谢玉,而誉王只有一个朝不保夕的庆国公,这差距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其实当时梅长苏最好的选择就是先挑软柿子捏,联合太子把誉王先踩死,再专心对付太子,会容易的多,但是显然太子对霓凰的出手,触到了梅长苏的逆鳞。
随即又安排天泉山庄行刺,梅长苏别无选择,只能先联合誉王对付他。

参考:

在琅琊榜这部作品中,梅长苏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这个目的就是昭雪,洗清父亲的不白之怨,还父亲一个清白,还梅家一个清白。
而这一切只有靠无权无势的靖王,而这个靖王只有掌了权,才有可能帮他达到这个目的。
但挡在靖王之前的,是太子和誉王两座大山。
搬不倒这两座大山,就无法使靖王上位,一切都是白说。
但搬倒任何一座山,靠靖王的力量都是不行的。
所以才只能使用驱狼吞虎之法。
驱狼吞虎是很危险的,因为虎狼都是会吃人的,一个不慎就可能被伤。
所以用此法必须要有精密筹划,必须要使双方势均力敌。
并让双方拼命地撕咬,且不能让一方迅速取胜,让两方都咬得精疲力尽。
一方被咬死,另一方也必须要大伤元气。
才算达到目的,才能为后续的行动铺平道路。
毫无疑问,太子是虎,誉王是狼。
太子有储君这个明显的优勢,这是不可比拟的,更是靖王不可抗拒的,这种优勢在与人的争斗之时除非败死,其他不会消弱。
而誉王相对来说没有这种绝对优勢。
他的一切优勢在争斗中都会消弱,便于在以后的争斗中多几分胜算。
所以帮助誉王先除掉太子就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至于报仇,是要给主要目的让路的,也是为目的服务的,又是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稍带着做了的。
根本不用单另考虑。

参考:
保持朝中格局不变,顺势而为,梅长苏还没有进京时,朝中就是以太子一派,誉王为一派,而誉王就在每时每刻都想废太子,且誉王力量较弱,这样梅长苏就顺势而为,帮助誉王。
这时如果梅长苏选择太子那么这种格局就被打破,朝中就必乱,这就会让誉王想办法把梅长苏杀害,凭誉王的权力和智商要杀梅长苏是容易的。
誉王的智谋也可以和梅长苏相提并论,誉王其实不需要梅长苏的帮忙,他是担心梅长苏帮太子,才到琅琊阁请梅长苏,后来梅长苏并没有帮太子他才安心。
当然梅长苏也是有意麻痹誉王,这才没引起誉王的怀疑。
联弱除强:虽然太子的智商没有誉王高,更或者说是差几条街,但太子就是太子,是储君,这就是招牌,手下谋士谢玉老谋深算,朝中大臣都不会去得罪太子,而誉王虽然智商非常高,但他只是个王,在朝中没多少根基,那么天下第一阴谋家梅长苏就会选择帮助誉王,除去太子,太子一除,同为王的誉王和靖王在争皇位时就是公平竞争,朝中大臣也无话可说,甚至会选择强一方的站队。
除太子,逼誉王谋反,靖王上位,其实梅长苏还没进京时,就对朝中人物的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誉王争强好胜,急功近利,一但太子被废,他就会上位,梅长苏就是抓住了誉王这点,先帮助他废了太子,当太子废出时,而这时誉王也斗得太累了,在朝中的人大多不是他誉王的人了,梅长苏有逼他谋反,又借靖王之手抓住他,靖王成功就上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