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感觉山海关并不险要为何历代很多朝代都要守这个关隘

山海关这座关城,我年轻的时候专门去看了一下,原本准备徒步旅行,顺便勘探一下山海关的地形,但是因为上了年纪,实在是不堪折腾,最后驾车去了一趟山海关。
我们平摊地
我们会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山海关被挡住我们完全可以换一条道路。
山海关山海关修建于明朝,得名于“依山傍海”,这座关城乃是徐达勘探附近地形后所修筑,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除了平面的地
山海关的北部以燕山山脉为屏障,也直接贯通了明长城,山海关的北部大片区域都是沟壑山区,通行条件十分恶劣。
在古代王朝,因为行军最讲效率,所以山海关所在的这条辽西走廊一直都是最佳的选择,逼近走平原,要比爬山头更加的合算。
而且,古代行军打仗最讲究运输成本和战线补给,这条辽西走廊无疑是最好的通道。
但是,因为早期的山海关一带常常被河水淹没,岸边充斥泥沼,只要下雨,这套路几乎没有什么可走的可能性。
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曾经就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
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
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
夏五月,至无终。
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
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这里面就记载了曹操行军的最初选择,他同样希望走辽西走廊,而不是直接跨越燕山山脉,最终曹操之所以选择北跨燕山山脉,本质原因是因为天下大雨,辽西走廊的道路泥泞难行,最终才放弃了这个选择。
而其代价是“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
曹操即便从河北的邺城出发,整体的距离也不过是1600里地,但是单单跨越燕山山脉的时间,就足足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这绝对对自己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山海关地位的突出前面已经说到,山海关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有明一朝在边塞修城诸多,山海关就是典型的一座。
这座屹立于东北的关城,自从修筑以后,慢慢就发挥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作用。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东北崛起,渐渐统一了女真族,开始侵犯大明边境,兵锋直指山海关,这座军事重镇的重要性瞬间凸显。
我们常说,没有山海关,清军也能够绕行燕山山脉入关,但是明末的清军入关,并没有能力攻下北京城,他们入关之后所做的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什么。
---抢劫物资。
北京、河北、大同,这些地方都惨遭清军的劫掠,但是即便如此,北京城也没有沦陷,清军最终也会退到山海关外。
理由就是因为战线的补给线太长,他们无法完完整整的保证,整个补给线的绝对安全。
山海关的存在如鲠在喉,清军的骑兵再怎么强悍,他们也必须要意识到无限制的延伸补给线,会给自己的大后方,以及前方的物资补给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这座关城的重要。
这种作用和古代长城的作用几乎类似,他虽然不能阻挡骑兵,却能都起到绝对的缓冲作用,公路上的减速带也一样,它明明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能够警醒司机,起到一段缓冲的作用。

参考:
山海关,只在明朝才具有特殊的价值,因为山海关是扼守辽西走廊的必经之地,对位于东北的满清,是最便捷最省粮饷的路线。
从汉代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代的契丹,以后的蒙古帝国,都是从山西进入中原,毕竟其发源和主要军事力量,只要绕过西北短暂的群山,就能够抵达中央政权所在的长安和卞梁,所以才有了“渭水之盟”等协议。
而明代将都城迁往北京,旧有山西通道不仅耗费精力,而且容易遭到沿途的狙击,这会使军事成功率降低,瓦剌也先兵临城下却最终被挡在城下无功而返,很大便是因为后援不济。
满清渔猎民族出身,骑兵的占比其实并不高,更限于军工能力,长途奔袭难以成功,清太宗皇太极便试
所以,想要逐鹿中原,以满清的激动能力可以从很多地区突破,但无法攻克山海关,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援,后方基地也会随时面临威胁,因此,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归降,对于清朝定鼎中原至关重要。

参考:
所以这就叫纸上谈兵,实际上看行政地
所以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兵家必争之地,兵家必争之地这个词大家都听过,但是有的时候大家没有抓住重点,很多人都觉得必经之地是重点,但前面的定语你却没有发现。
那是兵家的必胜之地,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于军队来说,确实要紧紧抓住了战略要点。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粟裕大将是解放军的战神,特别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是一个完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军人,所以他其实是有些不解风情的,但是有一次他和夫人在外面散步的时候,突然对夫人说那家咖啡馆很好,夫人大吃一惊,以为他终于开窍了,却没想到他话锋一转说在那里架上一挺机枪可以封锁整个街道,你看到这就是军事家的视角和普通人视角的最大区别。

参考:

古中国实际上能大规模发展农用和人口和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地理位置其实就4块平地。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古代的文明99%都在这一区域。
其他所有地方,就4个字。
不毛之地。
唯一的作用就是发配边疆犯人或者狩猎。

而东北平原到华北平原唯一的狭窄的出口就只有一个山海关。
别说古代,就算今天,所有的陆地交通工具。
想进入东北。
90%
只有走这里才最快,最短,最平坦。
本人东北人。
从黑吉辽去云贵川,京津唐,江浙沪,任何地方自驾游几乎都必须经过山海关。
无论铁路,高铁,高速都是必经之地。
换句话说如果今天彻底关闭山海关。
那么整个东北和中原几乎绝大多数都失去联系。

参考:
山海关,乃华北通往东北的便捷的天然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在隋朝时期被称为渝关,后又称榆关、临闾关。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余脉,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的险要主要体现在其地位作用重要和城防设置险峻两点。
一是山海关地扼东北进入华北主要通道——辽西走廊的咽喉。
东北进入华北主要有三条通路:第一条是由通辽经赤峰过居庸关进京入关。
第二条是由朝阳经承德过古北口进京入关。
第三条是由锦州、葫芦岛经秦皇岛过山海关入关。
第一条路距离最远,第二条次之,两条路都要远绕深入燕山腹地,山路险峻,无路迂回,为作战行军不可取也。
第三条路相对最为平坦,距离也最短,只有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一处险峻,夺此关口即打开了入关通道。
前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地位作用的重要。
二是山海关城依山阻海而建,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建有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关城建筑颇具匠心,是罕见的奇作。
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
城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
城设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
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
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
城四门上各有箭楼。
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关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
城南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
城四门处建有瓮城;
东门外,有城堡、峰火台多处。
这样,山海关城及其附近军事设施,构成了古之军事建筑群。
确实大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
所以,从明清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军事上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

参考:
山海关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接合部,位置相当重要。
山海关周围相对山区比较平坦,有利于大部队和重武器及粮草补及通过。
山海关就像一副担,一头挑华北平原,一头挑东三省,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祖国地
山海关两边气候也不相同,东北雨水多,华北相对干旱。
山海关,意思山与海之间一个关口,说多么重要都不为过。

参考:
这地方还不险要?
这是地形
北面是长城与群山,南面是游牧民族没有的海军势力范围,游牧渔猎民族就算能够偷越过来也只是一些少部分的骑兵。
针对性派出兵力拦截,敌人就是瓮中之鳖。
山海关长城:
参考:
有人说过:予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也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时候一关可护一国。
这个关指的就是山海关,顾名思义,从山海关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他的地形,有山有海还有关防。
自古以来,从东北方要想进入中原有三条道路:一条是卢龙道,一条是古北口道,这两条道路,全部都是沿着河谷而行,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穿梭,其道路之难行,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有没有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呢?
有且只有一条就是传说中的“辽西走廊”,而山海关正好就在这条路的咽喉部位。
而直到明洪武十四年徐达在此建关城、设立卫所之后才改名叫山海关。
辽西走廊在山海之间,它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长185公里,最宽处不过10余公里,最窄处仅有几公里。
端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之上,最狭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
当中原面对东北来的敌人时,山海关是扼守辽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屏障。
我们看辽西走廊最北端是锦州,这是第一道防线,而在走廊中第二处比较狭窄险要的地方,就是在葫芦岛附近,这里也地区是扼守走廊的第二道防线所在。
当这锦州和葫芦岛两处防线均告破后,就只剩下山海关了。
所以说,在敌人从北而来的时候,山海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因为辽西走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辽沈战役时,毛主席坚持先打锦州。
锦州一攻克,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的联系被切断,成了无根之木,整盘棋就都活了。
否则,国民党军队通过辽西走廊和关内联系,就成了犄角之势,这仗就不好打了。
因此得山海关者得天下,故此山海关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辽东进入华北,传统交通线必经锦州,锦西(胡芦岛),宁远(兴城)间狭窄的辽西走廊,绥中和今天的山海关;
把绥中和现在的山海关连起来看成明时山海关防线好一些?
!不然怎么去解释一片石大战?
在吴三桂献“山海关”前清军有五次入关,都是绕过了山海关,走得是大同,喜峰口等方向!李自成的军队怎么突破今天的山海关到一片石和吴三桂激战?

参考:
哪来的历代,公元10世纪以前都是大海,之后海水褪去,才逐渐成为陆地。
明朝初期才有城关而已。
没有太久远的历史。

参考:
古代海路交通不方便,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走陆路,而山海关北连燕山,南依渤海,也是长城的咽喉,扼守北京的北大门,看住整个东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