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是最大的孙子还是长子的儿子
长孙是年纪最大的孙子。
但未必是长子的儿子。
长子的长子称长房长孙。
以我家为例,我爷爷之前五代单传,到我父亲这一辈是兄弟二人,他是老二。
我伯父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闺女。
对我爷爷来说,
但堂弟同时也是长房长孙。
现在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兴纳妾,故兄弟间只有长幼之别,无嫡庶之分。
如果退回一百年,家族中还有族长,我爷爷在的时侯,他是族长,爷爷不在了,伯父是族长。
伯父不在了,则族长传给他的长子,也就是我堂弟。
有族长,则有族权。
族权对外,可以为本家族争利益。
对内,也会有权力腐败,所以,民国之后,族权和神权一起被打倒了。
这是历史的进步。
这样,在家族内部也要依法办事。
家族成员之间,除了亲情,再无族权的约束。
因此,这些反映族权伦理的长子长孙之类的,除了兄友弟恭的道德要求外,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补充:这个问题回答很长时间了。
有许多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深表谢意,这里算是对网友留言的一个统一回复。
正好题目中本来也问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渊源。
前边没有深入,现主要从历史渊源和与现实的关系中再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于长孙,以字面意思而论,得出两个结论是很正常的。
一个是长子的的长子,称为长孙。
另外一个是孙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这两种定义,都能找到历史渊源,可以说都对。
因为无论历史 还是现实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官方硬性的规定。
如果有的话,就会有对错之别,没有,也就无所谓对错了。
只能说是各持一端而已。
但古往今来对于此事的争论,都与一事相关,这就是继承。
中国古代最主流的继承方式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因此,今天所争的长孙也与此相关。
所谓的嫡庶之分,是古代多妻制的产物,到今天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子就无嫡庶之分了。
但在古代,嫡子是有继承优先权的。
也就是正妻所出,优先继承。
嫡子有很多,则又是长子,也就是老大优先。
因此,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参与到夺嫡之争的,也就是三子嫡子。
最后胜利的也不是嫡长子李建成,而是嫡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的继承权是自己用武力争取的。
卫道之士可以说他是不合法,不合规的。
但在历史上,继承制就不是绝对的以嫡长优先。
我们先说不以长优先的例子。
我们知道,现在中华礼制的根子在周代,也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代的开国先祖,就有不立嫡长的例子,而是立贤。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虞仲,老三季历。
周太王认为,三个儿子中,季历最贤,就想让季历做继承人。
太伯和虞仲知道父亲的意思后,跑到海边不毛之地,自已创业,谛造了吴国。
季历成为周的继承人,季历的儿子姬昌孙子姬发,把周的事业做大,开创了周朝。
季历就是立贤不立长的典型人物。
下面再说一个不立长的典型。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来自晋国,三家分晋之后,才有了韩赵魏。
赵国的祖先赵衰是晋国的大夫,当年曾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
赵衰离开晋国的时候,家里有老婆,还有两个儿子。
按照儒家的伦观念。
赵衰家中的老婆就是正妻。
流亡其间再娶的就是妾室了。
但赵衰到秦国的时候,又娶了一房,是秦公所赐。
这房妻室生了个儿子叫赵盾。
十九年后,赵衰回到晋国,赵盾成了赵家世子,也就是大夫的继承人。
他的两个异母哥哥成了庶子。
上面这是关于立嫡长制的一些历史渊源。
在一般的情况下,继承中,嫡长优先。
但并不绝对。
长子的长子为长孙,其实就是这种立嫡长制的扩大或者推论。
但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在,孙子都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继承人,因此,孙子的排序对继承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孙子继承的本质上是自己父亲的遗产,而不是爷爷的。
爷爷的财产孙子当然也可以得到,但是,一般是爷爷先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
孙子所传的。
是父亲的份额。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继承了皇位,不是因为他是皇长孙,而是因为他是太子朱标的儿子。
所以,朱允文做为继承人的称号是“皇太孙”。
长孙,指的是年纪,太孙,指的是权力和政治地位。
刘邦的长子是刘肥,嫡子是惠帝刘盈。
刘邦死的时候,刘盈年纪很小,没有儿子。
而刘肥的儿子刘襄已经很大了。
如果按嫡长子的儿子是长孙的说法,刘邦没有长孙。
朋友们认为这种说法成立吗?
肯定不成立。
因此,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长子长孙这样的说法,唯一的依据就是年龄,和继承上的优先权没有绝对关系。
因为长之前还有嫡,还有贤,都可能起作用。
所以,继承人地位的确定不是用“长”来确定。
不是立为长子长孙。
因为长子长孙唯一确定的依据就是年纪。
皇位继承人的确定,用太子,太孙的称号。
爵位的继承人有“世子”来确定。
唐代时期,堂兄弟常常搞大排行。
也就是统一排行。
确定排行的标准也是年龄。
比如《别董大》中的董大,就是叔伯兄弟中排行老大。
他是老大,他的父亲却未必是老大。
李白排行第十二,故被称为李十二白。
颜真卿排行第十三,所以在《祭侄文稿》中自称十三叔。
康熙的儿子胤褆,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前边的四个都死了。
他就成了老大,皇长子。
太子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
兄弟中排行老二。
请问,请是康熙的皇长孙。
是胤褆的儿子,还是胤礽的儿子,还是后来做了皇帝的乾隆?
很显然,在康熙的一众孙子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就是皇长孙。
皇长孙的称号,与继承人没有一点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我在上面的回答中,才坚持孙子中年纪最大的是长孙的说法。
并在讨论中说,以长子没有儿子,岂非爷爷就没了长孙来反对,以长子的长子为长孙的说法。
又有朋友来教育我说:“既然讲传统文化,就要以传统文化说事。
在传统上,如果长子没有儿子,则在家族的主持下,为之在同宗中过继。
所以,长孙之称,必须在长子家里产生。
”客观的讲,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
但这种做法,在古代的效果就不是很好。
可以说恰恰是宗法制度的糟粕所在。
许多时候,过继儿子都有着种种的算计。
很多都成为谋夺财产的手段。
我们可以举个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明宪宗朱见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佑樘,一个叫朱佑杬。
朱见深死后,朱佑樘继位,就是明孝宗,明孝宗死后,皇位传给了儿子朱厚照,就是明武宗。
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儿子。
就存在一个皇位继承的问题。
本来中国的继承除了父死子继之外,还有一个兄终弟及。
也就是由亲弟弟继位。
但是,明武宗不但没有儿子,还是明孝宗的独子。
连个亲兄弟都没有。
这样,解决方案有两个。
一是在朱厚照的堂侄中找一个过继给他。
传承武宗之后,这叫父死子继。
过继的儿子也是儿子。
另一个方案是在武宗的堂兄弟中找一个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当儿子。
算是兄终弟及。
因为侄子中没有合适的。
于是,就找到了叔叔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
朱厚熜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皇帝。
在嘉靖朝,出了一件有名的大事叫“大礼议”,或是“议大礼”。
这个事说起来很复杂。
但说白了,就是朱厚熜上位之后,不承认自己过继给伯父明孝宗当儿子这个事实。
说白了就是家产我继承了,爹妈不认。
为了这事,朱厚熜奋斗了几十年,终于完成了,霸占明武宗家业,而不认其父母为父母的大业。
这就是关于过继的一个典型案例。
所以,就算在古代。
寡妇在本家族中过继成年子女基本可以认定其目的多为霸占家产。
明代有个最伟大的思想家叫李贽。
他的老家是福建的。
他在云南做完知府之后,本应该回福建老家去的。
但是,走到湖北,他就留下再不回去了。
他之所以留在湖北,不愿回乡。
原因很多,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儿子。
回到家乡后,李氏家族中可能会把本族中的子弟过继给他为子。
这看起来是为了他的香烟延续,其实就是以此控制它。
利用他的影响力,霸占他的家产。
谁让他没有儿子的。
李贽正是因为痛恨这种族权的控制,而留在湖北,没回老家福建。
说到这儿,关于长子长孙的历史渊源说的大体差不多了。
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继承\"二字,善述其事,善继其志。
继承的关键点在于政治权力。
有官有职有地位的,三妻四妾的,孩子自然有嫡庶之分。
继承的除了财富之外,还有权力。
嫡长子的继承,以及兄终弟及等原则,大多只适用于权力和政治地位的继承。
而财富的继承上,中国人一贯秉持的是一碗水端平的原则。
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
祖辈父辈的财产继承,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既无嫡庶之分,也无长幼之别,兄弟之间,完全平等。
这样,长孙的称呼,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利益。
也就没有必要争执了。
站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伦理基础之上。
叔兄伯弟之间,完全站在年龄的基础上排行好,还是拿出一些无用的嫡庶之别排行好呢?
我选择的是,以年龄论兄弟。
当然,我也不反对别人另外的定义。
但是,在我们家族聚会时,我堂弟决不会在我面前以长房长子的身份自骄。
而是尊我为大哥,虽然我只比他大了一个月。
因为他从小就叫我哥。
因为上数几代,家里都是贫农,所以,也没有财产上的冲突和矛盾。
各家事情各家自己处理,挺好的。
(2022年2月14日)
参考: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当年,隔壁的老奶奶快九十岁了才去世,按照风俗是需要长孙扛幡,可是三个孙子都已经成家,且儿子都十多岁了,于是,这扛幡的重任就落在了重孙的肩上了。
这时候,矛盾来了:大孙子家一女一儿,二孙子家一女一儿,三孙子家一个儿子,二孙子家的儿子要比大孙子家的儿子大俩岁。
按照古老的风俗传承,长孙必须是老大家的第一个儿子,即使他是在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比其他鬓发苍苍的堂哥们地位高贵受尊重,理应由他扛幡。
可是,二孙子家提出来了,他家的儿子是三个重孙中最大的,是第一个重孙,就是长孙,这幡该由他家儿子扛。
这话被三孙子家听到了,内心不平衡了,俩口子也合计过了,要是大哥家的儿子扛幡,实属长子长孙,他们无异议;
如果换成是二哥家的儿子扛幡,别怪他们不答应!因为,二哥家的儿子是二胎,第一胎是女儿,根本算不得长孙。
而自己家的儿子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胎,要说这长孙,这自己家的儿子才算是真真正正的长孙哪!老奶奶的已经年迈的儿子儿媳也为难了,他们只觉头皮一阵发麻,一时不知该咋办好了?
都是自家儿子,都是自家孙子,都有自己的一番说辞,这要真是闹起来,还真不好说哪家呢!这丧事总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儿子儿媳出主意,说道:“谁家的话都不听!一切按照传统办。
要不,只能越办越糟。
”传统就是大孙子家的儿子扛幡了。
老奶奶出殡那天,那孩子一身孝衣,十字披红,肩头上扛着一个硕大的五彩斑斓的迎风招展的引魂幡,走在棺材前面的第一个,浩浩荡荡的领着送葬的队伍。
二孙子夫妇皱皱眉,没说话,三孙子夫妇撇撇嘴,也没话说。
一些准备看热闹的人们,见没有看到三家互相伤害攻击的场面,竟感觉索然无味了。
看来这传统就是传统,长子长孙就是指老大家的儿子,老二家的儿子岁数再大,都不能打破习俗。
参考:
这事儿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第一个孙子是长孙,但是事实上应该是长子长孙,我们这边习俗爷爷奶奶故去了,要由长子打幡,要是长子不在了,或其他原因不能打幡,就得由长子的儿子,就是所说的长子来替父打幡,而叔叔和堂兄是没理由打幡的
参考:
长孙就是大儿子的大儿子。
没有其他。
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大儿子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长孙。
老人去世只有长子长孙才可以打番。
不论你的年龄多大,也不论你年龄多小,只要是长子长孙,那么地位,话语权,一下子就上来了。
最早的记录来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关于长子长孙的记载,长孙原本是指第一个儿子所生的第一个男孩,这个即使长孙,这个男孩不管年龄多小都是长孙。
刚才看着回答里还以他家为例,年龄大的就是长孙,不知道就别来误导。
参考:
长孙是家里长子的大儿子,且是正房嫡出,庶出的不算,如果第一个孙子是二房(二儿子)的大儿子,那是大孙子,按出生排序,长房长孙是宗族排序,也是继承人排序,老爷子不在了,长子接家长位,长子过世,由长孙继承,这是封建社会的公序良俗,皇家也是遵循这个继承规则。
参考:
古言,长子长孙,长子大儿子就是长孙,古代在家族中有某些合理合法事物继承权。
参考:
曾经因为这样的问题请教过长辈们,长辈们说了很多,但总的来说便是:所谓长孙,就是长子的长子,也就是长子的第一个儿子!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一
只因为现在没有什么继承之说,子孙不多,独生子女比较多,所以这种关系在一个家族中也被慢慢淡化了。
也因此,翻看了一些资料和一些网友们的说法:在我们这边有长孙如幼子之说,如果家中爷爷分家产,长孙是可以分一份的。
而且爷爷奶奶去世,长孙是排在小叔的后面,无论叔叔们的儿子年龄多大,都要排在长孙后面。
现在这层关系慢慢淡化。
很多人错误的以为只要谁先生了儿子,谁的儿子就是长孙,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如果家中有丰厚财产可以继承,那是不是兄弟几个就要拼谁先结婚,谁先生儿子了?
都认为先生了儿子就是长孙,可以多分一份家产。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想多了,所谓长子长孙,只有长子的长子才叫长孙。
有些地方就算长子生了几个女儿,没有生儿子,他还是要拿长孙的份,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长子,他必定有长孙,谁知道人家要不要招上门女婿呢?
这样的话他也就有儿子了呀!所以有些风俗不是
(当然,如果你想抬杠,你会说,那如果长孙很小,抱不起盆怎么摔?
这是另外一说,人家自有办法,不用你在这里操心。
)爷爷的第一个孙子,如若不是长子的长子,那这个孙子只能称呼是大孙子或是头孙(头一个孙子的意思),不能称之为长子长孙。
不是长子长孙却去做了长子长孙的事,很多也是有忌讳的,事实证明,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让人不敢去碰。
曾经在我们村有一位老人去世,这位老人是人家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了三个男孩,第二任妻子生的两个男孩,两个女孩。
所以按这样的情况看,第二任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和孙子,不能算是长子和长孙,长子和长孙应该是第一任妻子的第一个儿子和孙子。
这位老人去世的时候,由于第一任妻子的长子已经去世,所以在摔盆的这一个环节,它自己的亲生大儿子当起了摔盆的责任。
可是从家里送老人到村口,这个亲儿子他自己摔倒了三次。
后来大家在议论,其实第一任妻子的大儿子已经过世,就应该由这个大儿子的儿子来摔盆,而不应该是由老人的第一个儿子来摔盆。
因为按儿子们的年龄排,虽然他们不是同一个母亲,但是他们兄弟几个在一起,大哥永远就是大哥,老人亲生的儿子,他也只是这个家的第四个孩子而已。
所以很多事情长子不在的时候就要长孙代替,这是自古以来便有的一个规矩。
别不信,很多东西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因为冥冥之中便有很多定数!友们觉得呢?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
理论上讲长孙应该是年长的孙子,事实却不如此。
打个比方说,我老公弟兄四个,他排行老三,老大,老二家还没有孩子,那我家孩子就是大孙,不算长孙,因为只有老大家孩子才是长孙,不论他比我家孩子小几岁,他都是长孙。
所谓的 长房长孙,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
如果以年轻而论,长孙当然是指年龄最大的孙子,但以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法制度而论,却颇为复杂。
长子长孙,往往不以年龄而论,而是以嫡庶而论,只有嫡长子的嫡长子,才配称长孙,其他孙子,即令年龄最大,道德学问最高,都不配称长孙。
这说起来颇为复杂,以一个有爵位的贵族而论,他有一妻一妾,其子一代,妾所生的儿子,即为庶出,就是小宗,不得入祠,只有妻所生的儿子,不论年龄,大儿子都是长子,几个儿子都是嫡出,就是大宗,才有资格祭祀祖宗。
到了第二代,嫡长子继承爵位,承袭大宗,他的同胞弟弟自动的成为小宗,依此类推,中国的宗法制度,绵延数千年,到了现代,才被现代的法律体系打破。
参考:
应该是最大的孙子,不过也有长房长孙这个说法,古时候分家产上会给长孙多分,会有专门的长孙遗产继承,在家里尊长过世出殡时站最重要最前面的位置,在家族里面比较重要
参考:
长孙就是第一个孙子,有可能是长子长孙,也可能是次子长孙。
但按照宗法,只有大宗长子长孙才能祭祖,小宗祭宗或分迁始祖。
此例中虽是长孙,但出于小宗,不能祭祖。
只能由大宗即长房长子率族人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