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我认为主要有
其实,这些所谓的名人、明星只不过是拿毛笔写了几个字,跟书法是远远不搭界的,当然有些明星或者名人是真正练过书法的,这要另说。
普通人对书法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毛笔写字等同于书法。
那么,什么是书法呢?
这个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的理解来说,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这主要说的就是临帖,临习古代名家的经典法帖,然后在你的书法作品中能有所反映,就是能看出你是学过谁的书法。
也就是说你的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渊源的。
其二,是创新,拥有自己的风格。
如果你的字一味地只是对传统的继承,摹拟古人的风格,那么你的字写的再好,也会被称为“书奴”,就是古人的奴隶。
古人对书法是很忌讳这一点的,在对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有自我的风格体现。
另外,从细节上来说,书法还包括了很多的元素,有技术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例如: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神采、逸气等等。
第二,书法好坏看名气很多普通人因为对书法不了解,因此往往会觉得某某名气大,他的书法就是最好的,例如某某是书协的,某某是大学教授等等,而且如果你去百度上搜某为书家,最显跳出来的一定是一大推的各种头衔,说实话,少于十个,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因此,这就造成了一种视觉错像,觉得人家那么多头衔,名气那么大,书法肯定好。
其实完全不然,即使是书协的某些人,可能也是拥有着各种书法的头衔、背景,但是实际书法水平那是一塌糊涂。
例如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号称是启功先生大弟子的贾鸿声的书法,确实有启功先生的风格,但看了他的一些字之后,最大感觉就是“够江湖”。
例如上面这幅字,我想弱弱地问他一句,您家是卖河南烩面的吗?
很多人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混进了书法圈,不瞒各位说,我高中的时候就因为有点关系,混了一个硬笔书法协会的证,本来人家还说你要不要进书协,我自己的水平我知道,实在没脸混进去,也就算了。
下面就是我高中时期的硬笔字,临的《灵飞经》,现在看是幼稚的很。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四处混饭,也就渐渐脱离了那个圈子。
因此,
但真实水平如何?
普通人没点水平还真是看不出来。
第三,人云亦云,缺乏鉴赏力很多普通人,因为本身缺乏一定的书法审美能力,往往容易被误导。
例如有些人写的字龙飞凤舞,看起来很是潇洒字如,大家都说好,他也跟着说好。
有的人写的字工作整整,很规范,就有人说这才是书法,于是也就跟着说,这是高手。
而具体什么是好?
什么不是好?
自己是没有鉴别力的,也没有个原则。
就说时下被议论的最多的田楷来说,有的说是最好的书法,有的说不是书法是印刷体,而普通人往往会跟着一边就走了。
而田楷到底如何,为什么有人说好,好在哪里?
为什么有人说不好,那么缺点在哪里?
完全不知道,就是跟风。

那么如何减少这种对书法的误区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多看。
作为普通人,如果不是很有练书法的意愿,就是想多了解一些书法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遍书法史。
书法史可以说也是半部中国文化史,看完书法史对中国的文化也会了解更深一些。
通过看书法史,你会对很多书家、书体的发展有个概况,什么是“二王”,什么是“唐楷”,“楷书四大家”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宋四家”都是谁,各自有什么样的书法风格等等。
懂了这些之后,从小的方面来说,日常聚会时多了一些谈资,有了装逼的资本。
大的方面说,增加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别能力。
日后去参观书法展的时候,你也能当着朋友的面子侃侃而谈了。
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减少了对书法的误区。

参考:
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就是重书轻法,把书法理解为写字,其实错了!书法中应该是两个概念,其一是“书”,其二是“法”,普通人就是注重“书”,“书”是一种工具,法才是艺术。
洇与枯就法来讲,有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多种,普通人只要有一支笔、一瓶墨、一张纸就要写,还要写出好的书法作品,不讲究“法”,你怎么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
那只能是写了一篇墨笔字而已!先说笔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飞白锋、拖锋、折钗股、屋漏痕等,由毛笔的不同状态,在宣纸上留下不同形态的笔画,而且还要具有独特性、合理性、美观性,这就体现出一个“法”字。
润燥变化墨法,用墨不只是有墨就行,其实,古时候对墨的讲究最多,我们知道墨是由松烟与油烟炼制,工艺繁杂,品质高下差异很大。
现在多用一得阁墨汁,讲究的书家仍用研磨墨锭,而对一得阁墨汁,有用水兑的,有用酒兑的,有用茶水兑的。
不同方法,墨的枯润、浓淡不尽相同,从而体现出墨色的变化!开字拖笔至于字法,那就看你写什么字体,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结体笔法,如草有草法,楷有楷法,行有行法,篆有篆法。
不能不尊法,也不能方法混用。
舞字留白章法是个很大的布局问题,怎样才能使一篇书法作品整体有美感,能把每个字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集体,这就有章法上的考虑,有字与字、行与行的避让关系,有密疏留白造眼的技巧,有润枯燥变化的节奏,应该使书写呈现出韵味!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耐看耐读!普通人写字就不管这些,只要把字写出来就行,也就是最大的误区!书家就要综合应用上面所说的各种法,完成书法作品创作,所以最大的区别就是“写字”与“创作”!例举中书协刘洪彪副主席的书法作品,在此深表感谢,不当之处,敬请刘先生指教!
参考:
谈及书法艺术,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古人创造书法时已说明“用笔、结体、章法”是书法的三大要素,然而这三大要素,有人继承、有人为了追求创新而模糊不清了,作为艺术,时代审美固然重要,然而传统文化不能遗忘或者丢失,这是每一个书法家的责任,那么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呢?
一句话可以概括,那便是“分不清楚什么叫真正的书法家,分不清什么叫真正的书法艺术”,当你冷静心来看待现在的书法风气,你就很容易明白了,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这五体的笔法、笔势、笔意都不一样,即便是“行草结合”都要有非常严谨的规范性,“笔墨纸砚”作为书法最原始的创作工具,古代的条件自然没有现在的条件好,却也出现了许多有作为的书法大家,比如一千多年前的书圣王羲之,时至当代的启功,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除了启功是真正的书法家,其他人有待争议,不要认为会写几个字、临几幅帖,就标榜自己为“书法家”了,人嘛,谦虚点。
所谓的书法,书中要有法,法又不独立脱离于书,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讲,书法艺术又不同于其它视觉艺术,比如绘画艺术,书法的笔法是千年不变的,就像固定的模型或者骨骼,每一种书体都有匹配好的骨骼,唯独不一样的是,不同时代的书法可以不一样,比如,唐代“尚风”,宋代“尚意”,换句话说,书法中的笔法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绘画艺术中的素描,因为书法也要彰显出字体的“空间感”,而笔墨的浓淡用作表达书法作品的情绪,比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蕴藏了书家悲愤激动的情绪,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表达的是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情,继承书法的传统,不代表“保守”审美,确切的说“传统”是一种文化底蕴。

参考:
1,一看龙飞凤舞的书法,就冷嘲热讽是“丑书”,实际中国书法只有“江湖字”,而没有所谓“丑书”。
艺术,不讲美丑,只论入不入流。
书法艺术,最稀缺的,恰是自由精神。
练书法一辈子所为何事,不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让你我在现实世界被压制得无从喘息,退到心灵空间,还得跪倒一帮人为奴为仆。
这不是练书法,而是造狗笼。
2,书法是艺术,但首先确实是一门技术,是掌握规范,熟能生巧的一门技术。
既是技术,有必要怀持这两个心态:1,写书法不比修汽车高尚,没必要神话,但也不要自轻自贱。
军海字差,可靠这挣钱不卑微;
小汐不管老少,凭此故弄玄虚就不好。
2,前期需要基本功,临帖、模仿、讲规矩,没个十年半年别想出师。
有人要“玩”书法,尽情去玩就行了,真正的中国书法容纳得了各种异端,容不下一点创变只能说明气数已尽。
3,所有艺术中,惟中国书法最复古。
有明瞧不起清,有宋瞧不起明,有唐瞧不起宋,有魏晋瞧不起唐,挖出金文甲骨、耙耱出摩崖石刻的又瞧不起魏晋,这就形成一种误区:“谁先出现谁就更牛掰”,越古越好而非越妙越好。
这种思维,都是集体无意识的“复古主义”心态在作祟。
就字论字,王铎的字就一定差过王羲之老师吗?
那些埋没在乡间坟场的北碑,多数本就是乡下无名氏胡乱一刻,真的就字字圭臬吗?
一破复古,二破康有为,才能得到一些思想解放。
4,今人谈及书法,动辄“中锋用笔”云云,现代得到沈尹默声嘶力竭地强调,愈加成为教条。
实际上,我们看一遍《三希堂》下来,就能直观明白,所谓的中锋用笔,甚至什么笔笔中锋,在初唐及以前名帖中压根就不存在,沈先生说什么“历代书法家的法术就是笔笔中锋”,不是大言欺人,就是书法史给念僵硬了。
王羲之书法,有多少中锋?
王献之的字,又哪来笔笔中锋?
5,练书法最忌讳的,往往不是不懂规矩,而是心中装满成见。
很多从没写过书法的小学生,一上手楷书隶书篆书,往往都有模有样,主要是心中不曾横亘种种规则、死法、教条、习气。
譬如“笔法”,似乎人人写字之初,父师都千叮万嘱,但“笔法”往往沦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没有必要。
近代吴中诸子,从吴湖帆到王季迁,都刻意强调“笔法”之极端重要性,甚至抬升为中国书法的“最大特性”,可是花费几十万字申说,又说不出任何子卯寅丑来,原因就在于刻意玄化了。
简单来说,“笔法”其实可理解为一套“相同且重复性的动作”,意味着你我用相同的这么一套动作就能写出最相似的效果。
临帖的分析,都是运笔动作的分析,这里就是“用笔”。
没有成见的人,“笔法”往往更容易到位;
而有绘画基础之人,用笔显然更有经验,也更能凑出感觉。
陈丹青的字,几乎毫无笔法可言,可又深合笔法理路,原因埋在这里。
6,人言,初唐楷书与颜、柳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强调顿笔与收笔,点画能够接连不断,一贯直下,这是承接了晋人的古法,是以初唐楷书足接二王行草,开放性强;
后者强调了顿笔与收笔,书写范式已经大变,所谓尽变古法,字体极其封闭起来——柳更甚于颜。
从这一点看,照自身兴趣选帖,学唐楷从褚入手比较合适,而学褚的首选当是《雁塔圣教序》。
所以说,世间那么多的入门指导,委实都是依照颜、柳的写法去写欧、虞、褚,这是错的。
米芾大佬讨厌颜书,本质上是反对颜真卿大变晋唐古法,所谓“田间壮汉”的责骂,不过是表面现象,人多不解,往往只论及皮毛。
7,有人一辈子专收一贴,有人每天见异思迁,只怕都是走向极端。
选帖的核心宗旨,当是既要“专情”,又得心存“博爱”,其分界是一种分寸感。
这分寸感,具体说来,就是一种帖能写到七八分像,即可换帖。
专守一帖终究得沦为字匠,而泛滥无归只能是浪荡子,最能成为“江湖书法”。
7,起初临帖之时,可以写得慢点,一旦熟练了务必要加快速度。
书法,一定要写出节奏,这很重要。
一句话:写字要大胆,人到中老年,胆子大体就不够大了。
很多书法家的上限,往往就停步在这里,前不得退后不能,令人可惜,让人遗憾。
不说二田了,王镛崔寒柏都可以再进一步的,怎么就卡在那一二十年呢?
他们不是不够“传统”,恰还是胆子太小了,导致格局不够开阔,畏畏缩缩的感觉,倒越老越明显。
8,我本外行,啥都不懂,
《儒林外史》最后一章,丁言志竟也来谈诗书,还自信满满指责别人“你何尝见过”,结果遭陈和尚一顿猛K,我觉得那拳头是应该分我几掌的~
参考:

一般来说,初学书法者,想写好字的心情比较迫切,练字的劲头也比较大,因此写字的热情也比较高涨,这固然是好事。
但是,一写再写,一临再临,却看着写出来的字似乎没有变化,不免心生焦虑,热情也会大减。
这时,就要冷静分析,原因出在哪?
以本人经验,除去笔法技法方面的问题,极有可能是陷入了抄字的误区。
什么是抄字?
就是你没有仔细读帖,没有仔细琢磨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收转折,牵丝映带,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写字,从帖头写到帖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写,虽然盯着很准,字都对上了号,没有写错一个字,但写出来的字与帖上的字相差甚远,笔划结构还是自己的样子,这就是抄字。
这样抄字,只是在重复自己的错误,写再多也没有用,不能进步。
还有的是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就象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作业,连赶累赶,写的多也没有效果。
二是临帖必须防画字。
临帖的第二个误区,就是要防止画字。
什么是画字?
顾名思义,就是在临帖时,你的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照样画葫芦画出来的。
写字,必须要全神贯注,握紧笔杆,着力笔端,要有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收转折,牵丝映带动作。
初学书法临帖时,往往会陷入只顾模仿字形字体,照葫芦画瓢,忽略写字诸多要素的误区。
还有的不对帖字仔细研读,没有搞清字的笔划走向,来龙去脉,临帖时就只能是又描又画,而不是写字。
三是临帖必须防学不专致。
初学书法临帖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学不专致,见异思迁。
有的人临帖不是一帖到底,而是今天临这本,明天又临那本。
比如说,学着颜体,觉得柳体好,又弃颜拾柳。
柳体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欧体好,又转学欧体。
过段时间,又认为楷体不好学,进而丢楷学行。
这样反复无序,杂乱不一,未精一体又习一体,未通一家又转一家,肯定学不好书法。
历史在不断推进,书法也随之不断洐变,书法大家,先贤名士,层出不穷,大有人在。
然而,学习书法,必须有所选择,特别是初学者,宜专精一家,专精一帖,不可一手抓二十四个螺丝,也没必要一手抓二十四个螺丝。
即便你都学会了,恐怕也只是泛泛之技,学而不精,拿不出手,无一过人,缺乏拳头产品。
当然,除上述三大误区,初学书法最大的误区是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
俗话说,字无百日之功。
这说明,学习书法是一项慢活,必须慢慢来。
只有坚持下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取得进步,走向正轨,走向辉煌。
最忌的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
都说学习书法没有捷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奢望一蹴而就,或一夜速成,不止是行不通,并且还没有先例。
藉此,必须向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大声疾呼: 贵在坚持! 要学书法,就要坚持!坚持!坚持![拳头][拳头][拳头]
参考:

参考:
普通人仅仅识字无法理解书法艺术,是“书盲”一千年前,大唐孙过庭《书谱》中论述:……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
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
语过其分,实累枢机。
……李嗣真所著《书后品》……始于秦氏,终于唐世,凡八十一人,分为十等,……仅四人名登“逸品”从历代书评,及社会现实来看,自古迄今能写出“神品”、“逸品”的书法家寥寥无几,能领会书法艺术真谛的也是凤毛麟角。

普通大众字都认不全,哪里有资格评论别人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
这个,多了去了,就聊下硬笔书法吧!聊几个典型的——我小视频中的硬笔行书,明显是服务于日常书写方向的,尤其结构变异后的行书,写法也会介绍下。
某个小视频下面,有人留言了:“用简体字讲书法,不是用繁体字,我就是看着别扭!”我看到留言后,真的呵呵了,并没有回复这位朋友。
难不成,你日常工作学习,用的全都是繁体字吗?
难不成,简体字行书,不能学书法的结体?
难不成,你看不出来这是服务于日常书写的?
再举例——我们知道,楷书的笔顺是固定的,而行书的笔顺,有些是不同于楷书的,结体上也有相应的变异。
行书的笔顺有的是有调整的,但又基于约定俗成,而非乱发挥的,如:“书”的行书中先写竖,没问题的!然而,有人看视频后留言了:“连笔顺都写错了——”再举例:练硬笔的知道,硬笔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实用方向;
一个是纯粹书法艺术方向。
前者,是实用与书法结合;
而后者追求极致的书法艺术,不考虑实用性;
有的人拿自个慢临的繁体字,去和实用行书对比。
我就见过――去年,在某贴吧讨论庞中华的字时,有
然后贴出自己临的灵飞经!可能,他可能感觉慢慢临的个灵飞经,还是古代繁体,临的也确实很漂亮,就感觉应该比庞中华的字要好!没想到,传

参考:
普通人堆书法的误区是好看就是书法!我不是有讽刺的意味,是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的,那时的
在当代,有一些非常专业的书法研究者,把书法定位为汉字书写的艺术,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严谨的,中国书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从钟鼎金文到竹简石刻,以及篆隶草行楷的书体演变,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以草书为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祭侄稿》,怀素的《自序帖》,张旭的《古诗四帖》,以及近代毛泽东的草书,哪一点和艺术扯上关系了?
说这就是艺术,不是有点太过牵强附会了吗?
这些岂是艺术二字所能概括的了的吗?
然而,现代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给中国书法扣上了一个艺术的帽子,这是何等的无知啊?
至于普通老百姓,那就更不消说了,他们认为书法就是写毛笔字,能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的人,都是书法家。
学问层次稍微有点高的人,过分强调书写的技法,在用笔用墨点画线条字形结体章法等方面下死功夫,而却不知书法最终体现的是一
书法是人的精神产品,它最终反映的是一
真正的书法是无法,以我之手写我之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岂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吗?
这岂是所谓的艺术二字所能约束得了的吗?

参考:
不要小瞧“普通人”,普通人凡指老百姓、工农兵学商,对吧?
应该说,人民大众,也是最懂文化、文学、艺术,甚至所谓的“书法”。
从古至今,写字、题诗作画,都离不开汉字,而书写汉字的艺术,就可称之为“书法”。
古代没有专职、专业的书法家,只有些靠写字作画谋生的艺人、匠人。
单从某个题字,或名山古寺中的牌匾、石刻、墨迹,谁能说准,这个字不是书家写的;
而这块碑记是书法写的;
"家”、“匠”、“师”“民”如何界定和区分?
真正的书法家不多,是确有真才实学,广博知识,深谙中国书法之精髓,五体皆通,且有专攻,取得颇丰成果,自成一体,形成独特风格,并受到时候和广大群众所喜爱,方可称为大家、大师、巨匠。
好的书法、作品必将是雅俗共赏,接地气,有人缘。
王羲之及《兰亭序》,世人皆知、众民皆爱,就是千古的道理。
当今,许多搞书法之人,时时搞不清楚,中国历史文化、书法史、写字、习作、继承、临习、借鉴等等问题,先当小学生,而后再发展及悟性,你如今,也是在普通人当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