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邯郸的成语故事你能说出多少个
邯郸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赵国都城。
现在邯郸号称“成语之都”,据有人统计说出自邯郸的成语有1500余条,比如: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天浴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等等。
这些成语都是著名的历史典故,每个成语都包含着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在此不一一赘述。
先秦时期是盛产成语的沃土,成语出自历史典故和诸子百家之中,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产生成语的土壤,邯郸作为3000年悠久历史文化名城,出自邯郸的成语不少这时不争的事实,但说邯郸是是产生成语最多的古城就值得商榷了,原因如下:论先秦时期产生成语的文化底蕴邯郸不如临淄。
临淄作为先秦的齐国都城,曾经经历过春秋称霸和战国称雄两个辉煌时期,所以先秦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多与齐国有联系,在这方面邯郸是不及的,这些历史重大事件正是产生成语的沃土之一。
先秦成语多出于诸子百家,战国时期临淄城内的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云集于此,司马光曾说:先秦典籍多出于此“,诸子百家这些先秦典籍又是成语的又一个主要来源,邯郸在历史文化底蕴上比起临淄又是望尘莫及的。
有些邯郸成语不止是出在邯郸,并非是邯郸的专利。
比如说邯郸成语中的围魏救赵,是从“桂陵之战”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来的,这一事件的主角包括齐国、魏国和赵国(邯郸)三家,如果把”围魏救赵“这个成语说成齐国成语行不行?
说成魏国成语行不行?
当然行!像这样的情况的邯郸成语不少,比如”因势利导“等。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食不甘味“这个成语。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
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
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
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
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
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食不甘味”,意为吃东西不辩美味,形容心中忧虑或身体不好。
看官请说这个”食不甘味的成语出资哪里呢?
齐、秦、楚、燕、韩、魏各国都说出自自己都有理,对不对?
有些邯郸成语的出处不是最早的出处。
如成语”智者千虑“最早出于《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句话,邯郸成语中的这个成语就是移花接木了。
有些邯郸成语是牵强附会归到邯郸成语之列。
必如“载舟覆舟”明明出自《荀子》,怎么成了邯郸成语?
荀子可是在稷下学宫的三为祭酒,待了一辈子啊。
还有”乐极生悲“的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元老劝说齐威王喝酒的典故产生的,怎么跑到赵国去了,笑话!够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作为齐国成语典故的研究者可以告诉大家,邯郸成语都城空有其名,成语之都在临淄!
参考:
(毛遂自荐)(围魏救赵),(黄梁美梦)(邯郸学步),(负荆请罪)(胡服骑射),(投怀送抱)(梅开二度),(百炼成钢)(大功毕成),(背水一战)(本末源流),(春华秋实)(出将入相),(承上启下)(兵贵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