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出唐朝十大名将你认为哪些人可以上榜

雄唐盛汉,都是名将倍出的时代。
在夜狼的心中,大唐十大名将分别是:第一位:李靖这是几乎没有任何争议的排名,李靖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中的大唐第一战神,盖因无论是大唐的开国统一战还是贞观时期的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扩疆卫边战争,李靖都功勋卓著。
统一江南、收萧铣、灭林士弘、平辅公祏、抚定岭南,灭东突厥,歼吐谷浑,李大将军战无不胜,同时李靖著有大量军事理论著作。
传世之作有《李卫公问对》,曾被定为北宋的《武经七书》之一。
论功勋,他几乎就是汉朝韩信+卫青的合体了。
自古开国名将,大多兔死狗烹,李靖能有如此战绩,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气度很重要。
第二位:李勣大唐双李,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两对组合了(另一对是卫青霍去病),这位隋唐演义中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战神,从瓦岗寨时怒斩大隋第一名将张须陀,大唐统一战中也是战功赫赤,后来又与李靖双鬼拍门上演了灭东突厥之战,后来李勣为大唐镇守并州边塞十六年,李世民曾经很骄傲的说杨广修筑千长城以防边患,我只放一个李勣在并州,就比隋帝国的千里长城作用还大。
高宗时代,李勣两度率兵大败薛延佗部,一举灭亡薛延佗汗国。
唐帝国五征高句丽,李勣参加了三次,终于在公元668年攻下平壤,以告太宗李世民在天英灵,此时的李勣,已经七十五。
第三位: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没有郭子仪,大唐就没有后来一百多年的江山沿续,中国历史也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最令人敬畏的是平定安史之乱后,老郭并不恋权,功成身退交出了兵权,避免了功高盖主的悲剧,但随后吐藩趁安史之乱大唐军力空虚杀入长安,皇帝又一次跑了,郭子仪此时身边仅有二十余家丁,他临危受命,召集旧部与吐蕃兵作战,不断取得小胜,不断在长安城里散布消息迷惑吐蕃大军,吐蕃人不知郭子仪部的虚实,在占据长安15天之后,退出了长安。
此后十余年,六十多岁高龄的老郭一直在边塞,与吐藩交战,成为大唐的移动长城。
这就是真正的名将气度第四位:苏定方在公元630年大唐双李远征突厥大军阵容里,有一名叫苏定方一战成名,他作为一个先锋官率二百骑袭击颉利可汗的帐营,立下首功,高宗六年,苏定方又随程知节远征东突厥,程咬金因为纵容士兵抢夺,并屠城,西征军无功而返,但苏定方一部的表现很出彩,且对部下管束有方,回朝后唯苏定方一人未被朝廷处罚。
苏定方的成名战是在显庆二年作为一军主帅远征西突厥,俘获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将西突厥及其属国全境纳入大唐版
显庆四年,苏定方再次远征,平定葱岭以西思结阙俟斤都曼先镇诸胡。
显定五年,苏定方远征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平定百济。
随后,苏定方一直征战西北,与吐蕃作战,于乾封二年(667年)在西北病逝,时年七十六岁。
第五位:薛仁贵高宗时代最有名气的大将,因为演义的缘故,薛仁贵无人不知,他大气晚成,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大破突厥,为人称道,但也有大非川的大败。
但是是无可争议的唐第二代领军人物。
第六位:刘仁轨中国第一位抗日英雄,白江口海战,中日第一战,刘仁轨率唐军大胜日军,让日本数百年不敢再染指朝鲜半岛,此次一战,刘老将军入围大唐十大名将,妥妥的。
第七位:高仙芝大唐与大食争夺中亚霸权的怛罗斯一战,作为唐军主帅的高仙芝虽败尤荣,因为这毕竟是中原封建王朝最远的一次进攻争霸战,此前他作为大唐的山地战神已经扬名西域。
怛罗斯也是大唐帝国最辉煌的顶点。
第八位:李光弼安史之乱的平定,功劳最大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这对天下兵马副元帅。
特别是在长安失守后,李光弼退守井径,率不足万余士卒坚守太原,抵挡做了史思明十万大军的攻击,歼敌七万余,太原保卫战和张巡的睢阳保卫战,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关键转折。
邺城大战唐军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大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以退,之后李光弼接替了郭子仪成为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指挥对叛军作战。
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其功不亚于郭子仪。
第九位:李愬中唐以后,大唐衰落,将星暗淡,但名将李愬风雪夜袭蔡州,活捉蔡州节度使吴元济,并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教科书式的奇袭经典战例,为晚唐军界争足了面子。
第十位:李克用李克用算得上是大唐最后的名将了,在大唐即将被黄巢倾灭时,他以手头并不多的人马出山,剿灭了黄巢。
随后与朱温争霸,开启了另一个时代。
与朱温相比,他政治上的头脑眼光更清醒,只争霸
答疑人:今日
唐朝历史上名将辈出,红酒认为唐朝真要评出十大名将的话,应该有
第二,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郭子仪。
第四,大破高句丽的李勣(徐世勣)。
第五,灭三国、擒三主的苏定方。
第六,威震西域的高仙芝。
第七,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李光弼。
第八,军政两栖的裴行俭。
第九,大破吐蕃的韦皋。
第十,器伟雄才的李晟。
此外,还有李孝恭、侯君集、李粟、王忠嗣、秦琼、尉迟恭等,都称得上大唐名将,也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收起
参考:
大唐名将如云,远远不是十大名将能够概括的,愚以为名将首先要能够独当一面,统兵排兵布阵,其次才应该是冲锋陷阵,所以类似于秦琼、尉迟恭之类的武将肯定是排不上名词的。
单单是宋朝武庙七十二将而言,唐朝就占有十三席:李靖、李積、郭子仪、李孝恭、尉迟敬德、李光弼、苏定方、王孝杰、裴行俭、张仁亶、王晙、郭元振、李晟,其他的武将如侯君集、秦琼、程咬金、王忠嗣、哥舒翰、薛仁贵等等都进入不了武庙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肯定是大唐的不败战神李靖,唐朝统一进程中唯一能够与太宗比拼战功的人物,平萧铣,灭辅公佑,北击突厥,西破吐谷浑,与李積并称二李,就算是历史十大名将也有其一席。
第二是李積,与李靖并称二李,而且能够进入武庙十哲,就能够看得出他的威名,唐高宗时期,平高句丽,完成了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有实现的功勋。
第三和第四是再造大唐的两位主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单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还在郭子仪之上,但是郭子仪能够做到主上不疑更加难能可贵。
第五是李晟,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
建中二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
兴元元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
可以这样说,李晟是在为唐朝续命。
第六是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大破奚契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 ,在青海湖、积石之战中大破吐蕃。
可惜死时仅四十五岁,终免不了遭馋被贬的命运。
第七是苏定方,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并以其先后灭三国、擒三主的非凡战绩和正直的为人而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员得力干将。
第八是哥舒翰,一生屡破吐蕃、占领石堡城,可惜最后身死潼关,却也不能泯灭他的功绩。
第九是李愬,名将李晟之子,有谋略,善骑射。
雪夜入蔡州,奇袭战的经典战例,备受推崇。
第十是裴行俭,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裴行俭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立碑纪功。
同年,率军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乱。
同时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
其实,李世民也足

参考:
唐朝将星灿烂,军功无匹,候选者太多,只选十名实在是太难了,唐初没有灭过国的,唐中没有平叛杀贼扭转乾坤的,都不好意思收进来。
唐中期以后要么是内战要么是农民军没有什么耀眼的大战,集体舍弃。
第十名,刘仁轨刘仁轨、李孝恭、高骈、李嗣业、王忠嗣、李愬,该选谁?
说实话迟疑了很长时间!李孝恭宗室三名将之一,凌烟阁功臣榜眼;
高骈收安南揍南诏,威名赫赫;
李嗣业香积寺之战,陌刀下血流成河,砍的可都是安史叛军的精锐;
王忠嗣桑干河边三战三捷,契丹人跪地求饶,“忠嗣不死,禄山不反”;
李愬雪夜入蔡州,计谋与胆略的名篇,耳熟能详。
放弃谁都不忍心啊!算了吧,我还是选白江口之战!因为这一战,让日本人老实了一千年。
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人,无兵略无计谋无勇气,实在是三无战五渣,刘仁轨的一万唐军打四万日军外加一些百济民兵,实在是有点……胜之不武!再说,刘仁轨本来不是一名武将,年满六十岁才第一次上战场!先是县丞、县令、给事中,在文官职位上打熬了几十年,因“毕正义案”贬为青州刺史。
苏定方征百济,青州是大后方,他负责后勤供应,这才和军事扯上了关系。
因后勤船队在海上失事,他被唐高宗扒去官服贬为平民,白身随军,来到了半岛前线。
苏定方灭了百济之后撤军,新任命的唐朝驻军将领病死,这才轮到他掌军,这个时候刘仁轨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年满六十的老头子了。
然后就是日本人来了,被他逮住一顿暴揍,成名!选中他,完全是因为白江口这个名字。
第九名,侯君集侯君集战例不多,同其他入榜将领比起来有点少,这也许和他壮年被杀有关系。
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的就两件,灭吐谷浑之战和灭高昌之战,这样的战绩在唐朝并不是十分突出。
选他入榜,除了上述两次灭国之外,更重要的是看中他对军事和政治的理解。
高昌之战,唐军在跨越千里沙漠之后,高昌国王麹文泰惊吓而死,军中参谋劝侯君集趁机偷袭高昌,可一战而下。
这要换了其他将领,比如高仙芝之辈,肯定这么做了。
但侯君集认为,唐军这次是奉辞罚罪,不应该偷偷摸摸搞偷袭那一套,而应该列堂堂之阵,祭煌煌之师,大张旗鼓地讨伐不臣!于是他下令军中敲锣打鼓,列队而进。
这一仗,打得西域诸胡心服口服!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侯君集在这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第八名,裴行俭裴行俭是苏定方的关门大弟子,苏定方就收了这么一个徒弟。
裴行俭文武双全,上马能擒贼,下马能写字(书法家)。
出身名门,“河东裴氏”,在他眼里,功名利禄尘与土,擒王杀将等闲事。
他打仗如写字一般,行云流水,不经意间目标已经达成,敌人已灰飞烟灭!护送波斯王泥涅师就任波斯都督,擒西突厥阿史那都支,黑山之战(今包头)擒北突厥阿史那伏念,都是如此。
没有其他战将所必须面对的刀矢交加、冲锋陷阵。
善战者伏于九天之上,战场上的一切他都了然于胸,胜利信手拈来!裴行俭就是这样一位善战者。
第七名,高仙芝这个怛罗斯的败将!选中他,是因为他神奇的山地作战和分兵合击。
先说分兵合击。
在古代,由于通讯手段和地
比如名将李广,就曾失期很多次。
但高仙芝却能确保自己和部下次次成功,不得不佩服他的缜密!三路合击连云堡(今瓦罕走廊西口,阿富汗境内),堪称典范。
连云堡遗迹高仙芝约定三路大军7月13日辰时(九点)抵达连云堡下并同时发起进攻。
而三路大军的出发点都在千里之外,需要翻越高山峡谷的帕米尔高原!他们竟然做到了!再说山地作战。
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的历史学家誉为“山地之王”。
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东北,首府孽多城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是锲在吐蕃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两根钉子,高仙芝将其牢牢控制在唐人手中,使唐朝在中亚三国争霸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大小勃律之战,高仙芝的一万唐军让十几万吐蕃军和数万大食军吃尽苦头,山地战打得十分出彩!印象中,唐骑纵横草原,长槊林立,陌刀霍霍,高仙芝的山地作战,是其中的一抹异彩,使唐军的形象更加饱满。
这是选中他的主要原因。
第六名,李光弼“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临淮郡王李光弼被誉为“中兴以来军功第一”,就足以说明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战绩。
太原之战,河阳之战,相州之战,常山之战……,太多了,就不一一赘述。
李光弼死前封王,死后谥号“武穆”,唐朝人早已替我们后人先行将他入榜!第五名,郭子仪“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什么是国之柱石?
郭子仪就是。
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克复两京,只身退回纥,抵御吐蕃……一人安则天下安。
郭令公必须入榜!第四名,李勣李勣的一生,出将入相,“国之干城”用在他身上,再也合适不过。
义哭单雄信,收李密骸骨,不知感动了多少国人!中原、江南、漠北、辽东,足迹遍布。
战突厥,灭薛延陀,平高丽,和李靖是名副其实的“帝国双璧”,军功极多。
之所以仅仅将他排名第四没有更进一步,是因为总感觉李勣打仗,和他为人一样,有点缩手缩脚!“未虑胜,先虑败”,固然好,但总感觉不够酣畅淋漓。
“此为陛下家事,何须问外臣!”他对唐高宗说的这句话,使得王夫之直接将他归入奸臣之列!他打仗,中规中矩,善于以石击卵,险路坚决不走,有风险的仗坚决不打,很是无趣。
太宗伐高句丽,李勣是主帅,坚持顿兵于坚城安市之下,导致全军无功,不得不撤退。
所以,
第三名,薛仁贵驻跸山大战,一名白袍战将直突高句丽大阵,斩将挑级而还,唐军大振!看薛仁贵打仗,如喝一口烈酒,瞬间上头,血脉贲张。
勇、猛、忍、智,不愧一代名将。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大开大合,酣畅淋漓。
坑九姓铁勒降卒十万,前期一直困扰唐朝的铁勒诸部从此再不为患,大雷霆方是大慈悲,薛仁贵不慕虚名,很懂!虽有大非川之败,名将饮恨,但谁会过多地求疵呢?
这样的将领,喜欢!抬他入三甲!第二名,李靖李靖的排名一般都是唐将第一,从军略、军功来看,李靖当然当得起这个第一。
李卫公兵法,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
灭萧梁,破辅公佑,灭东突厥,平吐谷浑……战绩不用多说!三千铁骑大杀四方,灭东突厥这样一个大国,光这一项,谁人能比?
不过,也许是开边第一批人的原因,战场距离本土都不太远,有内线作战的嫌疑。
所以委屈他一下,屈居亚军。
第一名,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擒一主,在其他朝代就是泼天大功,他竟然弄了三个回来,还都是万里之外的国主!苏定方将唐朝的疆域向西开拓至咸海,直抵波斯,向东开拓到百济,朝鲜半岛南端,他的足迹纵横远超两万里。
我们现在看到的唐朝的地
曳咥河之战(今额尔齐斯),苏定方九千人大破西突厥十万大军,生擒阿史那贺鲁。
平葱岭,行军路上竟然顺手灭了吐蕃八万大军,杀了吐蕃国相。
到了叶叶水(今中亚锡尔河),吓得葱岭国君都曼自缚投营请罪。
跨海越洋,灭百济,将国王扶余义隆擒到洛阳城门之下献俘。
苏定方打仗,就如同巴西足球,时而长传,狂飙万里;
时而短捣,脚脚心惊;
时而角球,角度刁钻;
时而定位球,一炮轰门!哎,我大唐雄风啊,何日再来!看他作战,真真切切是一种极度舒适的享受!战阵变化多端,计谋层出不穷。
战争在他手里,变成了一门艺术。
所以,唐将中,苏定方必须第一!综上,

郭子仪:“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
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
说服回纥,再败吐蕃;
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王棨:丑虏侵塞,将军耀威。
弓一弯而天山未定,箭三发而铁勒知归。
骁骑来时,叠利镞以连中。
刘昫: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秦琼:“为朋友两肋插刀”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众之取敌将首级的勇将。
来护儿: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
尉迟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但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还请高祖下令,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内外遂定,可谓力挽狂澜。
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
李世民:“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公之素心,郁如山岳。
”薛讷:“资忠报主,见义忘身”当时他仅为一县令,皇帝宠臣来俊臣权势倾朝,人们多趋之若鹜。
在这一案中,来俊臣因受贿草率断之,但薛讷以民意为重,义正词严,拒理抗争,迫使来俊臣收回成命,从而以刚正秉直而闻名于世。
时突劂侵入河北,边患紧急。
武则天授讷以左武卫将军、安东经略,镇守边疆,屡立战功。
欧阳修等《新唐书》:“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程咬金: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第一斧:劈脑袋 用斧头从上往下砍,无论对方攻击不攻击他,程因为只会这三斧子,所以大发拼命,而对方往往方寸大乱。
第二斧:鬼剔牙 在对方横武器招架时,收斧头,献斧纂,攻击对方面部,由于速度快,对方一般都使用铁板桥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 在二马错蹬时,回身横扫,由于对方前招为铁板桥,刚起身,很难躲闪,所以这三斧子很厉害。
李世民: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
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
出镇方隅,惠化洽於黎俗。
畴庸有典,式隆宠命。
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李靖在治军、作战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韩擒虎: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樊梨花:“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
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
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李光弼:“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而当他号令后,军威更加威严。
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
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
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
李晟:“器伟雄才”,“长于应变”李晟性疾恶,临下明,善知部下之长;
敢犯言直谏,尽大臣之节;
治军严明,赏罚必信。
在作战指挥上,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团结友军,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并用,因而能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
康熙帝:李晟虽遭谗间,不能坦然自信,则亦未尝学问之故也。
凡人臣善处功名者不多。
概见惟在帝王加意保全之,斯可得善始善终耳。

参考:
唐代所以名将辈出,是因为大唐与两汉一样,国家制度推崇军功,使得官民之风普遍雄烈而尚武。
尚武之风对大唐知识分子的影响有多深?
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历史书上看,每当战乱猝起时,如宋、明、清等朝,那些地方州县的县令与知府们,凡遇上敌人大军压城,一般只有二条路:要么自尽、要么投降。
因为他们这些文官,是万万没有本事与敌军交战的!但三千年来,中国文人们,本来却是并不文弱的,同样是人人尚武,能带兵,懂战阵,也能拉强弓、挥长矛杀敌的。
比如大唐的县令,就能召集民兵、据城坚守,能以数千之众与敌十万大军打上大半年攻防战,安史之乱的张巡,就是最出色代表。
而这样善战的文官,在宋朝之后直到清末,你是怎么找,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故以笔者看,大唐第一名将,当数张巡。
把张巡排第一,很多人肯定不服,那么且听下面分析一番,看看有没有道理。
张巡的睢阳之战,证明了他能打的仗,极大多数名将却是打不出,也不敢打的!一:史上那些屡战屡胜、威名远扬的大将,基本有两个共同点,(1)多为将门出身,且军旅生涯已多年。
(2)上阵打仗时,麾下皆为训练有数、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那么,将门出身的名将,带着强兵去打败强敌,实际并不稀奇。
什么是稀奇?
要临时应急转岗位任职带兵,以弱旅去力克强敌的,那才叫真稀罕!但是,谁能做到这一点?
科举出身的大唐进士张巡,就能做得到。
当然,唐代科举与宋明科举,是有区别的。
二:张巡守睢阳时,麾下只七千人,除少数正规官兵,极大多数全是临时招募的民兵。
而张巡面对的敌军,安史叛军的前身,就是大唐最有战斗力的边防野战军团。
敌军作为前大唐精锐常备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卒骁勇,且兵力十数倍于张巡的睢阳守军。
三:睢阳城,并非是筑于高山险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城。
事实上,只是华北平原上的一座普通城池。
张巡以七千民兵,据守无险可依的平原孤城,又在后援全无的情况下,孤军奋勇,与十倍之强敌相互攻防、激战一年,杀伤甚众。
这样的仗,三千年来,也没几
领着数千民兵,顶住了十万天下强兵的攻击,那是惊世骇俗的战绩。
所以,张巡是非常罕有的,深具天赋的名将之才,大唐名将,应推张巡为第一。
而张巡能有如此战绩,本质上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唐崇武之风浓烈,使得张巡这个进士,也懂得行阵营伍与带兵交战的方法。
而大唐又因为整体尚武,使得大唐民众中,又多有敢战善战、惯习战斗之辈。
否则,如果唐民也像宋明等朝的民众般,让抑武之风熏成了不知战斗为何物、又从不习练战斗的懦弱羔羊,那么,就算白起韩信重生,带着没有敢战之志,对战斗一无所知的乌合之众,那也是要一败涂地的。
大唐第二名将,那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人们总说李靖是军神。
但是,真正的大唐军神是秦王时代的李世民,而不是李靖。
大唐立国,那些最凶狠的强敌、最难打的大仗恶仗,全是李世民亲自统率大军,一个一个打下来的。
而李靖的平定南方之战,与李世在北方打的仗相比较,那是没法比的。
因为南方之敌的战斗力,与西北强敌薛仁杲、刘武周;
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相比,那不是一个量级之上的。
李世民还有一特点,武艺出众,骑射之技无双,毎当战斗激烈时,他总会亲率千骑,从敌军的侧翼发起突击,然后一击而让敌军崩溃。
虎牢关之战,唐军久攻洛阳不克,顿兵坚城下,却迎来了窦建德的援洛大军;
于是,唐军腹背受敌,危机已现。
而李世民以主力继续围洛阳,分兵拒敌,用三千骑兵一役破了十万河北大军。
这一仗就奠定了秦王李世民的军神地位,实际也可称大唐第一。
大唐第三名将,尉迟敬德。
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功臣,尉迟敬德排第七,位居武臣第一名。
这样显赫的大将,如果选十大名将,当然要把位列凌烟阁武臣第一的尉迟敬德排进前三。
有人肯定又要质疑了,问:尉迟敬德是个粗人,只是武艺强,又没文化,又不懂兵法,这样的人怎能排入十大名将行列?
那么对
(1)首先,史书中并没有说尉迟敬德没文化。
而贞观之后十余年间,尉迟敬德曾历任同州、宣州、鄜州等刺史之职,由此履历,明显就说明了他不但骁勇无双,也是通文治,具备治理一州军民之才的。
这样的人,岂能无文化?
只是,成书于明清时期的演义,习惯性的把文与武分开了,然后把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描绘成了无文武夫的形象,却忘了中国文武本为一体。
(2)所谓尉迟敬德只有勇猛、而不通兵法之说。
这说法,显然就忽视了他尚未投唐时的赫赫战绩。
刘武周攻唐,尉迟敬德独率一军为先锋,先击败唐右仆射裴寂,再与唐军连番大战,屡战屡胜,大唐诸多名臣大将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
在尉迟敬德的兵锋下,唐军一败涂地,接连丧师折将,大唐北彊告急,高祖不得不调秦王从洛阳前线转兵,去抵御尉迟敬德。
两军决战,若只凭勇猛,或能侥幸胜一次。
但是连战连捷,连续打覆其军擒其将这样的仗,不懂兵法的人,又怎么能打得出来?
所以尉迟敬德的战绩,位列大唐武臣第一,名至实归。
(3)如此名将,那么为何贞观之后,只是在州刺史上任职,而不去率军讨伐突厥,开彊拓土?
这个问题,实际很简单。
就是唐太宗要保全尉迟敬德。
除非大唐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如武德九年,突厥犯境,尉迟敬德临危受命为泾州道总管,率军大破突厥,斩首千余级,这是他最后一战。
之后,就不让他再去一线打仗了。
因为大唐并不缺大将!如李靖李世勣等,皆为良将,但在玄武门事变时,立场暧昧,没有坚决的支持秦王。
秦王为帝,派此二人领军出征,二人必感激皇帝不计前嫌、信任如故之恩,然后必定殚精竭虑,不惜以死相报。
这就是帝王之术!而尉迟敬德之功勋,不计他摧锋破阵的战绩,仅两次以身救秦王,以及玄武门定策、战斗之功已经盖世,若他再立下了灭国军功,那怎么赏?
所以,贞观之后的尉迟敬德历任地方州官,却不再统军出征,就是这原因。
而不是因为他不会打仗,也不是没能力统大军远征。
大唐第四、第五名将——李靖与李世𪟝。
(4)李靖。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武经七书之一,中国兵法经典之作。
此书非李靖亲作,但亦足见李靖之名。
李靖的赫赫军功,那就不须再多说了,历史爱好者们,全能如数家珍般的道出来。
李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玄武门时没有下决心站队,然后虽然立有盖世武功,一辈子却活得唯谨唯慎。
然而李靖一上战场,为报太宗知遇之恩,那是真的不惜身家性命的。
灭东突厥之战,就是例子。
其时,突厥已请和,太宗也已下诏停战,并派唐俭为使臣赴突厥。
李靖以战机不可失,以“韩信灭齐”为例,说服了副将张公谨等人,冒着违诏杀头的风险,以万骑奔袭,趁东突厥以为停战了戒备松懈之际,一役灭了东突厥。
这一仗,生动的演绎了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中国兵家典范。
(5)李世勣。
李世勣就是小说中的徐茂公,本名徐世勣。
因军功获赐姓李,成了李世勣。
太宗驾崩后,避讳“世”字,又成了李勣。
与李靖一样,在秦王与太子之争时,李世勣也犯了没有旗帜鲜明的站队李世民的错误。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器重他的将才,对这人,是且用且防的。
太宗晩年,还用突然贬调李世勣出京外任的方式考验了他一番。
并对太子李治说:“若其接到调令立即赴任,日后汝登位后可召回大用。
若其留京观望不走,我马上就先除了这隐患。
”所以立场不稳,也是大忌。
类似这种手段,李世民只考验立场不稳的李世勣。
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勋臣,那是无须考验,深信不疑的!但李世勣的将略与显赫军功,那也是明摆着的,唐太宗有一句话评价,说:“历代君王皆修长城备北,唯朕不修。
因为有李世勣镇守并州,就是活长城!”这是对李世勣大将之才的最高褒扬!第六、七,苏定方与薛仁贵。
(6)苏定方。
为大唐灭西突厥、平葱岒、夷百济、定高麗,“前后灭三国,擒三王”,将唐朝疆域向西拓至中亚、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以南的大将军苏定方,在评书演义中,却成了无恶不作的奸臣,这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唯一解释,大概就是演义原作者祖上,与苏氏有仇。
苏定方最出彩的一战,就是平西突厥的曳咥河之战。
高宗显庆二年,西突厥叛乱,时任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讨伐。
西突厥亦以举国之兵拒唐军。
两军相遇于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隔河对峙。
这一战的双方兵力对比:西突厥有人马十万众,连营绵亘十里。
而唐军只步兵一万,骑兵一万,共二万人马,且是长途跋涉,万里远征。
因敌为以逸待劳,兵力又敌我众寡悬殊,唐军诸将多有忧色。
唯苏定方以为,敌军必自持兵多而骄横。
乃命令一万步军在南原结阵防御,诱突厥骑兵来攻。
而自己亲率一万骑于北原待机。
突厥骑兵果然全军出动,对唐军步兵阵发起攻击。
攻击三次,被唐军击退三次。
突厥大军以众击寡、仍屡攻不克,伤亡惨重,锐气大受挫折。
苏定万看到战机已至,亲率一万骑兵,自北原急驰而下,猛烈冲击突厥大军侧翼。
突厥猝不及防,顿时队伍混乱。
唐军步骑夹攻,二万人马只一役便击溃了西突厥十万众,追杀数十里,斩首俘获三万余人。
不久后,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唐军二万步骑能在万里之外以寡击众、灭国擒王、横行绝域;
宋军与明军合百万众,也守不住家门。
所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敌人强大,并非敌人天就比我们强。
正是我们变弱了,才显得敌人格外强大。
(7)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人汉关!”薛仁贵的生平与军功,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或者民间传说,那太多了,无须一一复述了。
薛仁贵虽有大非川之败,但大败原因,实乃郭侍封所致。
要论大唐名将,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三箭定天山,千骑横扫高句丽的传奇将军薛仁贵的!第八,裴行俭。
中国文武一体时代,能出将入相者,比比皆是。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高宗时期的裴行俭。
裴行俭,河东前隋军功贵族子弟。
其父隋朝名将裴仁基,其之胞兄就是《隋唐演义》中裴元庆的原型,有“万人敌”之称的名将裴行俨,这是典型的将门世家。
裴行俭以门荫入仕,后来任长安县令,得罪了武则天一党,乃被贬出长安,往西州任职。
西州,就是后来的安西。
由是,在安西十年,竟由军功升到了安西都护。
正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
裴行俭用兵,能识天文地理,能辩别预测天气变化,打仗善于出奇制胜,又能奇正结合,突厥人听了他的名字,都很害怕。
裴行俭在安西十年,威望极重。
突厥十部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乱,骚扰安西。
裴行俭以狞猎为名,召集安西各部骁勇少年万余,突袭阿史那都支汗帐,生擒之,随后,又逼降李遮匐,竟不费大军,就平定了叛乱。
裴行俭以此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能同时获这样两个重要职务,身兼将相二职的人,史上也是不多的!至于裴行俭的具体战例,篇幅太长了,不说了,百科一下吧诸位。
最亮点处:裴行俭除了是大将军,能临阵决胜之外,他还是位大书法家。
而且别的书法家,要好笔好墨好纸,才能写得出好字。
而裴行俭无论什么笔墨纸张,都能运笔如神!(
裴行俭的名言: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这是他从安西都护任上,又回入吏部时说的话,意思是:人的才华,须要先懂如何办实务,然后再讲文彩。
这一点,恰恰是宋朝之前,文武一体时代的文官,与宋朝文武分道之后文官们的最大不同。
第九、十,郭子仪与李光弼。
郭子仪像。
篇幅过长,郭子仪与李光弼二将事迹,实际人们都熟悉的很,也无须重复说了。
平定安史叛军,对大唐的再造之功,排进唐朝十大名将,那是无可非议的。
(李光弼像)而实际上,郭、李二将曾经的老领导王忠嗣,也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除此外,唐代名将武功卓著者,数不胜数,
强汉盛唐,以其赫赫武功,兵锋威震万里而活在每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心中。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只认可大宋而反对汉唐。
但极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如果中华复兴,那决不会以大宋为榜样,必定要以盛唐与强汉为标杆的。

基本按时间排列,但是李靖绝对排名第一!唐朝名将太多了,李世民为皇帝就不算进去了,其他如凌烟阁功臣李孝恭、侯君集,初唐的黑齿常之、契苾何力、李道宗(正经名将,不是演义里面的白脸大奸臣),中唐盛唐的哥舒翰、韦皋、李愬等等好多。
之前听谁说起过什么北宋多相、南宋多将 和唐朝比起来差远了
参考:
评十大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面看看我评的唐朝十大名将:第一名:军神李靖。
李靖一生四战,平萧铣、平辅公祏、灭东突厥、灭吐谷浑,战绩全胜,过程漂亮至极,有教科书意义,本身有兵法《李卫公问对》传世。
第二名:军神之亚李世勣。
英国公,与李靖并称的名将,崭露头角较晚,跟李靖灭东突厥,后来自己又消灭薛延陀和高句丽,是帅才加将才。
第三名:诛灭三国苏定方。
李靖的学生,因为是窦建德的人,很晚才获重用。
跟李靖灭东突厥,自己消灭百济和西突厥,是仅次于李靖、李世勣的名将。
第四名:四镇擎天王忠嗣。
手握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消灭后突厥,大破契丹,是郭子仪、李光弼的老师,忠臣良将,因不愿逢君之恶而屈死。
第五名:天人之智裴行俭。
平定东西突厥叛乱,智计卓绝,一般人无法理解。
还护送萨珊波斯王子卑路斯回国,若非大唐无意插手波斯局势,说不定裴行俭可以跟阿拉伯帝国打一仗。
第六名:平乱柱石李光弼。
契丹人。
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战绩远在郭子仪之上,在皇帝不捣乱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大破安史叛军。
第七名:扬威石堡哥舒翰突厥人。
王忠嗣爱将,为唐玄宗时的国家柱石。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威望素著,为唐玄宗攻克极难攻的石堡城。
哥舒翰主持西线时,吐蕃被压缩为守势,国土也一再丧失。
第八名:纵横二国侯君集李靖的学生,学得李靖兵法,但不太精,不过已经很牛了。
灭吐谷浑时,进献了战略计划,是主要功臣,后来又独立领兵消灭了高昌国,因受罚,与太子李承乾勾结,意
第九名:力挽狂澜李晟在朱泚之乱中,帮助唐德宗击败叛军,回归长安。
此后在征伐河北藩镇,以及抵御吐蕃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其子李愬也是将才。
第十名:三箭天山薛仁贵灭高句丽之战居功至伟,自己独立领兵消灭了铁勒九姓,本来也是名将之才,但放在最末尾,是因为他先有大非川之败,被吐蕃打得全军覆没,后来统帅熊津都督府的部队时,又被新罗击败,败绩太多。

参考:
唐王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涌现了无数的名将贤臣,而古往今来对于唐代10大名将的争议颇多,而小编今天就通过对唐朝一系列名将的战功进行总结,根据其毕生功勋推选出唐朝10大名将排列。
他们有的是唐朝对外开拓中的急先锋,有的则是在晚唐衰败景象中的脱颖而出的中兴之臣。
第一、大唐开疆第一将,沉稳厚重老李靖。
李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唐太宗麾下名将,一般认为李靖的战功冠绝唐朝诸将之首。
他为唐太宗效命时,已经40多岁,深得李世民器重。
李靖的战功表现在为大唐统一和对外开拓上。
从公元618年到公元623年,李靖参与了唐朝国内的统一战争,他战功显赫,不仅参与了李世民对抗王世充的战争,还先后为李世民消灭了萧铣的大梁、辅公拓的大宋。
李世民感慨地说,在凌烟阁24功臣中,李靖他虽然年长,但要论行军作战,绝对可以冠绝诸将之首,甚至超过了汉代的霍去病和卫青。
629年,不堪当年渭水之盟羞辱的李世民决定发兵报复东突厥,他共派出10多万精锐的军队进入蒙古高原作战,李靖则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作为其中一支唐军主力部队的统帅。
当时东突厥是东亚和西亚区域的霸主,西域多国俱为突厥强大的骑兵,不远万里而来对突厥朝贡,可见突厥的影响力之强。
但决战后期,李靖率领唐军轻骑兵3000,突袭定襄,大破突厥,一举俘虏前隋的萧皇后,差点就捉住了颉利可汗。
此战威震北狄,唐朝打破突厥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也为唐太宗赢得了‘‘天可汗’’的尊号,就连当时印度的天竺也听说了这件事。
而河西的吐谷浑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趁唐军与突厥作战时,吐谷浑进犯凉州,李世民大怒,任命李靖统帅5支军队长途奔袭击破吐谷浑。
李靖不负众望,斩吐谷浑部落下的名王,降伏伏允可汗的儿子和一众部将,吐谷浑主力军队只剩下一千多人。
唐军的足迹一直打到新疆的且末地区(前隋曾经的版
李靖是唐朝开疆名将中的佼佼者,他早年不得志,中年得遇明主,所以奋发动力,报效君主。
智勇双全,沉稳内敛之名将,故论唐军诸将,当以李靖为先。
李靖与唐太宗君臣间的相知也被引为后世皇帝与武将处理关系的典范。
第二、忠义正直世无双,中外皆赞徐世绩李绩(勣),原名徐世绩,唐太宗、高宗时名将。
曾经追随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李密,民间《隋唐演义》小说中徐茂公的原型人物,后来追随李密而投降唐朝,在李密死后,他仍然为旧主收尸,被唐太宗引以为忠臣的代表。
他比李靖年少,曾经在李靖麾下作战,深得李靖兵法的真传。
李绩早年参与了镇压辅公拓的战争,因最终斩杀辅公拓而声名鹊起。
629年,李世民对突厥发起全面战争,李绩率领的军队从云中出发,击溃突厥主力,然后与李靖的军队会师。
两支军队一路北进,在沙漠俘虏突厥部众5万多人。
东突厥因为天灾和唐军的直接打击衰落以后,漠北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开始壮大起来。
641年,东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南侵到长城,前后共20余大万连绵数百里,气势滔天。
李绩与其他唐军将领多路出击,大破薛延坨、回鹘、同罗联军。
646年,李绩趁薛延坨部落内乱将其击垮。
669年,李绩终于消灭了威胁中国东北数百年的高句丽政权,持续数十年的唐高战争终于画上句号,李绩的战功在此时也达到巅峰。
李绩品行纯良,忠君爱国,文武兼具,典型的出相入将式人物,不只是《旧唐书》、《资治通鉴》对其评价很高,就连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历史研究者也奉其为神将(《剑桥中国隋唐史》)。
第三、长途奔袭不休止,暴烈如虎侯君集唐太宗时名将,曾担任兵部尚书。
李世民嫡系将领,资历不凡,战功显赫。
玄武门之变前,侯君集就积极怂恿李世民痛下杀手,所以被李世民信任。
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关系,平步青云。
但侯君集真正大放异彩的生涯,还是在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的时光里。
唐朝打败东突厥后,漠北的敌人变成了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当时强敌吐蕃还没有与唐朝翻脸,所以唐朝西部的强敌是吐谷浑汗国。
吐谷浑远离中土,主要控制范围在今青海地区,诸将都认为不宜劳师远征,但唐太宗还是决定讨伐它。
唐朝方面派出李靖担任主帅,而让侯君集和李道宗等人协助他。
侯君集利用轻骑兵的优势长途奔袭2000多里,翻越雪山和荒漠,在青海东部大破吐谷浑骑兵,一直追杀到大非川才停止,此战之后,吐谷浑的势力彻底衰落,沦为唐朝的附庸,所以后来轻易被吐蕃吞并而没有还手之力。
当时李世民想要恢复汉代的丝绸之路,但高昌国阻挡其中,李世民便借口高昌王鞠文泰对自己李敬,以天朝的身份派遣侯君集出师讨伐,意
侯君集的部队奔袭了7000余里,跨过新疆酷热的戈壁,其军队才攻入高昌国内,通过屠杀和掠夺摧毁了高昌国,与部下划分了珠宝和女人。
高昌末代国王请求西突厥支援,而西突厥惧怕侯君集的兵锋,避而不战。
但唐太宗因为侯君集滥杀俘虏,对其进行了谴责。
唐朝侯君集战功出色,尤其表现在长途作战上,但他的部队纪律不严,破坏性强,杀俘、掠夺常有。
侯君集作为李世民倚重的虎将,能力虽然不凡,但脾气暴躁、心胸狭隘,导致了自己悲惨的结局,也是唐朝开国功臣中少数被杀的代表。
第四、兵临咸海斗突厥,万国来朝苏定方苏定方是唐高宗时的名将,在唐高宗一朝,要论显赫战功,绝对莫过于苏定方与薛仁贵两人。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受到民间小说《说唐》的影响,苏定方被定义为书中的反派。
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并不是秦琼、尉迟敬德等人可以比拟的。
苏定方早年也是隋末农民军的将领,跟随着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后来投降。
其实苏定方在唐太宗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但在唐高宗时才立下了最大的开疆战功,主要是因为是他的资历浅,既不是出身将门, 也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只能靠能力一步步走入前台。
在唐太宗进攻突厥的战争中,苏定方因为追随李靖克敌,深入敌境而被李靖赏识,苏定方常年跟随李靖,深得其真传。
李靖去世后,苏定方一时不得志。
公元655年,苏定方取代程知节(程咬金)成为西北唐军的主帅,讨伐中亚的西突厥。
当时,唐朝老将大多凋零,唐高宗大胆地启用了第一次全面统军的苏定方作为主帅。
657年,苏定方率领本部唐军会同回鹘、吐火罗(中亚民族)等游牧联军接近2万人进攻西突厥10万大军,唐军利用长槊与骑兵的优势大破西突厥主力,苏定方的军队一直追杀到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域才撤退,得到了牲畜就有40余万,西突厥的残部远遁入中亚逃亡。
而苏定方的部将还是抓获了西突厥末代的首领沙钵罗可汗,强盛一时的西突厥汗国就这样灭亡了。
此战后,唐朝的版
659年,苏定方先后战胜吐蕃、西域叛军联盟,苏定方第二次进入中亚,俘虏叛军首领都曼。
当时,大唐与东部强国高句丽的战争愈演愈烈,为了打击高句丽的盟友百济(朝鲜地区),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神丘道总管,唐军的水师从山东出海登陆朝鲜半岛,陆军则从辽东跨江深入朝鲜南部,攻灭百济。
苏定方生擒百济国王扶余泰,百济因此灭亡,唐朝得到250多个县。
苏定方晚年,吐蕃帝国崛起,吞并吐谷浑,唐军主力困于东线,唐高宗让苏定方镇守西北,防御吐蕃,吐蕃于是退去。
苏定方是真正的唐高宗朝第一开疆名将,唐代版
苏定方虽然多次易主,但所事无不兢兢业业,战功远远超过汉代的卫青,作为深谋远虑、常胜乏敌的名将,苏定方是榜上有名的。
第五、白袍名将不惧累,踏平天山薛仁贵薛礼,字仁贵,世称薛仁贵。
唐高宗时期,帝国的双璧名将之一。
民间喜欢称他为白袍将军,又因为豪迈的唐诗‘‘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而闻名。
他的家族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名将家族河东薛氏,因此薛仁贵属于将门之后。
他在唐太宗贞观后期才崭露头角,因此在太宗一朝的作为并不大,但在高宗朝却大放异彩。
公元644年,薛仁贵跟随唐太宗李世民伐高句丽,薛仁贵作战勇猛,被李世民所赏识。
李世民对他说,我的名将们都老了,以后你会是帝国的门柱。
659年,薛仁贵讨伐高句丽,在辽宁斩杀高句丽数千人,同年又击败辽河地区桀骜不驯的契丹部族。
当时,东突厥以及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都被唐朝先后击败,而在天山附近,突厥系的铁勒部落又开始强大起来,铁勒9姓贵族纠结10多万大军在天山地区作乱反唐。
薛仁贵受命前往讨伐。
在两军阵前、众目睽睽之下,薛仁贵弯弓搭箭射杀骁勇的铁勒勇士3人,然后才进击,一举大破铁勒军,屠杀活埋了8万多人,极其血腥,军中高唱‘‘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从此铁勒部落就衰败了。
后来,薛仁贵协同李绩出兵攻击高句丽侧翼,李绩才得以消灭高句丽。
薛仁贵是唐朝有名的将领,虽然民间小说把他渲染为神乎其神的人物,但其实他也有败仗,而且有杀俘虏、屠牧民的恶名,尽管如此,在正史中,薛仁贵的赫赫之功也被后世认可。
他的勇猛可以比肩勇猛的秦琼,多次陷阵斩将,而他的智略却可以比肩李绩,转战东西万里疆域,实在是少有的名将。
民间关于他的儿子薛丁山只是小说的杜撰,在唐朝,薛氏一门真正的大将唯有薛仁贵。
第六、河东望族出仁帅,忠孝大义裴行俭裴行俭出身军事贵族,河东裴氏是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家庭,他的父亲是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他的哥哥裴行俨就是《说唐》小说霹雳火裴元庆的历史人物原型,但论功勋,裴行俭胜过他兄长太多,所以称裴行俭是将门之后。
裴行俭曾经跟随苏定方作战,得到苏定方的指导,因此逐渐独挡一面。
在公元665年,裴行俭接替了苏定方,开始统御帝国西北地区,担任安西都护,中亚国家仰慕他的威信而归降。
在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后,吐蕃经常入侵唐朝西部,唐帝国不得已在西北和西南部署重兵,全力迎战吐蕃,公元676年 ,吐蕃入侵,裴行俭诱敌深入,击溃了吐蕃军队。
679年,唐朝以天朝之名,派遣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归国,途中抓获反叛的部落首领。
同一年,不堪高压民族政策的突厥人再次反叛,贝加尔湖以南长城以北的数十万各民族军队响应反唐,病入膏肓的唐高宗下令让裴行俭统帅唐军主力迎战,前后20多万人马归他统领,出征的规模超过了李靖讨伐东突厥,裴行俭大破突厥,一举抓获叛军首领阿史那伏念等人,他还向唐高宗请求善待突厥叛军。
但裴行俭死后,后突厥再度反叛,唐朝军中无人能制。
《旧唐书》说,裴行俭当时出征突厥,声势滔天,唐军部众绵延数百里,自古汉家儿郎讨伐漠北民族,兵锋之盛,从未有过。
裴行俭乐善好施,体贴士兵,又善待俘虏,勇武而不滥杀,有仁帅之名。
第七、天降雄狮战南北,四镇节制王忠嗣王忠嗣,唐玄宗朝的名将,也是唐玄宗的养子,出身将门之后,战功显赫。
王忠嗣的父亲被吐蕃所杀,所以他立志要扫平吐蕃。
民间对于王忠嗣的名声并不了解,因为他晚年含冤而死,朝廷很晚才恢复他的名声,但他对吐蕃的战功超过了其他人。
当时吐蕃崛起,自高宗中期以后,老将相继去世,已经无人可以对付吐蕃,吐蕃控甲数十万,借助青藏高原居高临下的优势,经常入侵到四川、陇右地区,就连薛仁贵这样的名将也被强大的吐蕃击败。
而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宗室接连内乱,名将大多被杀,周朝(唐)先后被吐蕃、后突厥、契丹击败,只能转攻为守。
唐玄宗即位后,唐帝国西北已经被吐蕃、吐骑施蚕食严重,而有雄志的唐玄宗决心恢复太宗、高宗时期唐帝国对中亚的影响力,所以才开始对青藏高原的吐蕃用兵。
742年,为了解决从武则天以来就为祸河北的强盛契丹部族,王忠嗣率铁骑10万越过长城北伐,在桑干河三次重创契丹、回鹘、奚族联军主力,此战使得契丹的元气大伤,契丹首领惊恐地对唐帝国伏首称臣,成为附庸,并主动率领部众退回关外放牧,直到160多年后唐朝灭亡,契丹才重新崛起成为辽帝国。
到了公元746年,王忠嗣已经兼任4镇节度使,掌握近帝国近一半的军队,安禄山也十分仰慕他,要知道安禄山最辉煌时也不过只担任3镇节度使。
同年,王忠嗣对吐蕃发起猛攻,在青海湖附近歼灭吐蕃万人,击溃吐蕃北线主力,唐军又开始蚕食青海地区,吐蕃开始转攻为守,保存实力,不敢再贸然大举出兵,直到唐朝内部安史之乱,吐蕃才敢趁乱吞并河西。
自唐高宗中期以来,唐帝国在与吐蕃的作战中连连失利,一方面是因为名将凋零,一方面是因为连年作战,兵士疲惫,而王中嗣一举震慑了吐蕃,迫使吐蕃收敛。
王忠嗣幼年丧父,秉持忠烈,忠君爱民,有名将的作风,但政治能力低下,晚年被奸人所害,实在痛惜,他镇守河东时期,连契丹也闻风丧胆,更何况当时还不成气候的安禄山。
因此唐玄宗朝第一名将,非他莫属。
第八、如履平地跨高原,安西骄雄高仙芝高仙芝并不是汉人,他是高句丽人,跟随其父亲进入唐朝做官,他得到唐玄宗的重用,逐渐崭露头角。
要论开疆拓土的战功,唐玄宗一朝的双璧猛将则非王忠嗣与高仙芝莫属。
高仙芝是唐玄宗后期的名将,他曾经是整个安西都护府的长官。
他以高宗时经营西域的名将苏定方为荣,立志恢复唐高宗时期大唐帝国在西域的经营。
公元742年,高仙芝率唐军在碎叶打败叛乱的达奚部落,唐军痛下杀手,杀俘斩降颇多,唐军的名号再一次威震中亚。
747年,高仙芝率数千步骑翻越了险峻的帕米尔高原打败吐蕃援军,又在克什米尔北部击败小勃律国,俘虏其国王与一名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而得到的战马就有数千,中亚的各国纷纷向唐玄宗上表称臣。
749年,高仙芝再次远征到巴基斯坦,协助吐火罗人击败敌人。
高仙芝将吐蕃周围的盟友先后拔除,使得吐蕃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就连阿拉伯人听说后,也称赞高仙芝为山地行军的王者。
高仙芝虽然能力出色,但性格贪婪,草菅人命,对待游牧民族极尽剥削,因此被中亚民族所憎恨。
高仙芝想在中亚掠夺财富,迷恋中亚的宝石和香料,他对石国、吐骑施的压迫很严重,因此他们才勾结阿拉伯人对付高仙芝的唐军。
整体而言,高仙芝少有败绩,尤其擅于急袭进攻,特别让中亚民族所惧怕,他在对吐蕃的战争也是树立了奇功,更重要的是他忠于朝廷,虽然贪婪但没有叛上之心,与王忠嗣一样都是战功显赫的名将,只可惜却惨死于宦官之手,痛哉!第九、秉忠守节谁可比,大器晚成郭子仪郭子仪所处的年代与前面8位不同,我把他看作是唐代10大名将之一是因为他有中兴之功,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朝由鼎盛步入衰落的时代。
郭子仪很早就从军,但在当时唐朝名将辈出,他并不出众,一直碌碌无为。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帝国内部迅速崩塌。
郭子仪为李唐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一战成名。
公元755年,郭子仪在山西一带力抗安禄山叛军,后来转战各地,为唐朝立下功勋。
762年到765年,郭子仪內压叛军,外抗吐蕃,不仅为唐帝国平息了大量的兵变,而且又联合回鹘牵制吐蕃,使得衰落的唐帝国能够延续。
李唐王室的国祚得以延续,宗庙能够保全,所以朝廷对郭子仪的表现10分看好,给予了他王爵的赏赐。
郭子仪晚年,率领疲弱之师,对抗强大的吐蕃,捍卫了帝国的西部边境。
郭子仪大器晚成, 属于中兴之将,但他性格沉稳,坚毅刚强,始终忠于国家,与同样参与平乱的仆固怀恩、李光弼相比要胜过许多,不为金钱与女色所诱惑,因此成为唐帝国倚重的名将。
第十、雪夜奔袭奋短兵,安定四疆数李愬李愬,晚唐力挽狂澜的大将,他生活在唐帝国衰落的时期。
他的父亲是李唐的西平郡王李晟,曾经跟随王忠嗣作战 ,所以虎父无犬子,李愬也继承了父亲的能力,并在军事生涯中表现杰出,超过父亲。
唐朝安史之乱后,外受于吐蕃侵袭,內困于节度使割据,困顿之极。
公元814年,李愬开始征讨兵力强大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崭露头角。
当时天子衰微,而武将掌兵,反叛动乱是常有的事,唐朝内部不安。
817年,他长途奔袭,轻装前进,趁雪夜攻陷蔡州,击败兵力最强大的节度使吴元济,这就是有名的雪夜袭蔡州,为唐朝收回重要区域淮西,国内节度使见此纷纷表示归附朝廷,唐宪宗一朝,国内藩镇割据一度因此出现好转,出现了短暂的统一,大有中兴之势。
818年,他再度讨伐叛乱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使得唐帝国内部的反叛势力先后被削除。
说起来,李愬为人宽仁,不滥杀俘虏,因此深得百姓和军队的拥戴,他身处晚唐时期,虽然没有初唐名将的开疆之功,但克敌制胜,安定帝室,李愬可谓是不遗余力,因可以位列唐朝10大名将之一。

参考:
这个问题出得好,我来谈一点
如果不算唐太宗本人的话,可如此排序。
1,李靖。
才略:每战必着眼全局,善于从最隐微处洞察对手弱点,并扩大乃至制造敌人的弱点和失误,从而化强敌为枯朽,达到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的目的。
功勋:南平萧铣,辅公袥,北灭东突厥,西定吐谷浑。
为大唐统一中原和开疆拓土建立殊勋,更为大唐贞观之治打下第一块坚实的基实。
2,裴行俭。
才略:与李靖同。
功勋:两破突厥,一破西突厥,使当时大唐摇摇欲坠的天下共主的宝座重新稳定下来。
3,李光弼。
才略:治军严整,机智多谋,尤善守城。
功勋:嘉山之战与郭子仗合作,取得唐军对叛军的首次大捷。
太原保卫战和河阳保卫战起到独木撑危厦的作用,使唐朝危而复安。
被时人称为“中兴第一功臣”。
4,苏定方。
才略:善长千里奔袭,出奇制胜。
功勋:一生灭三国,皆生擒其主。
为大唐开疆拓土。
5,李愬。
才略:与李靖裴行俭相类。
功勋:雪夜袭蔡州,参予平定河朔藩镇,重振了大唐军威,为元和削藩第一功臣。
可惜参战次数不多,故只屈居第五。
6,张巡。
奇谋百出,随机应变,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
功勋,以孤军坚守睢阳,为大唐江南屏障。
只可惜位微官卑,一生未能指挥大军作战。
故屈居第六。
7,刘仁轨。
才略:深谋远略,善审时度势,随机破敌。
功勋:破百济叛军,为国家保住熊津之地,后又破新罗军于七重城。
尤其是在白江口大破倭海军,取得历史上中日首次交锋的大捷。
8,李晟。
才略:审时度势,坚毅敢为。
功勋:在大唐削藩之战中屡立战功,镇守边境时曾大败吐蕃。
主要功勋是灭叛臣朱泚,再造大唐。
9,郭子仪,才略:爱人得众,勇武谨慎。
功勋: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
曾取得过嘉山之捷,辅助李适取得香积寺和新店之战胜利,有再造大房之功。
但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他一直以李适副手身份出现,且其后更有滏水之败。
故仅列第九。
10,李勣。
才略,用兵谨慎,乃节制之将,且战术运用灵活,战斗经验丰富。
功勋:主要是破薛延陀于诺真水,平灭高句丽。
总体而言,李勣可谓名高于才,都仅到第十。

参考:
在司马光(资治通鉴)里曾有记载,唐太宗李士民,李靖,李绩,郭子仪,苏定方,李光弼,薛仁贵,秦琼,程咬金,薛丁山樊梨花夫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