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代文学很少推崇老舍
老舍是谁?
这个问题,恐怕你家隔壁的小学生也能回答。
他是作品入选语文教科书数量最多的作家。
《草原》、《我家的猫》、《骆驼祥子》、《北京的春节》、《济南的春天》、《养花》、《林海》、《春天》、《趵突泉》、《母鸡》,这些文章,是每
五十年前的今天,1966年8月24日,在清晨,67岁的老舍像平日上班一样出了门。
出大门之前,他走到三岁的孙女前,俯下身,拉着她的小手,对她说:“和爷爷说再——见——!”再见二字,一字一顿,深情地向他所爱的人告别。
这一天,他没有去文联接受批斗,而是独自一人走到了太平湖。
湖边有母亲的坟茔,他坐了下来,静静地待上一整天,而后,一步步地走进湖里,直至全身淹没……士不可辱,宁折不弯,他用自己的死亡,警示着一个民族的自省。
两年后,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在投票结果中排名第一。
瑞典驻华大使四处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最后断定老舍已不在人世,便将奖项颁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讲述老舍之死的文章已有太多,今天十点君就和大家聊点别的,关于老舍的童年,爱情,写作与生活情趣,以此缅怀这位伟大作家。
01老舍是满族八旗后代,满族是富有语言天赋的一个民族,入关三百年,出了曹雪芹、文康等多位文学大师。
同为满族,出身贫寒的老舍可没想过自己会去写小说。
在他一岁时,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身为旗兵的父亲在血光火焰中阵亡。
从此,要强的母亲一
日子有多苦呢?
每到伏天夜里下暴雨的时节,他们一家人就要坐到天明,以防房顶突然塌下来,同归于尽。
每日只吃两餐,每餐只有一样菜。
冬天是白菜、萝卜,夏天是茄子、扁豆。
这样清苦的条件,自然没钱给孩子交学费念书。
因而直到九岁,老舍还不识一个字。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得到善人刘寿绵的资助,才上了学。
刘寿绵,出家后法名“宗月”02老舍的初恋是刘寿绵家的闺女。
因为刘家对自己有恩,老舍经常到刘家走动。
上中学时,老舍帮刘寿绵办学校和慈善事业,学校就在刘寿绵家的西跨院。
刘小姐也在此处做教师,她出落得温柔娴静,一下子抓住了老舍的心。
加上年龄相近,又正值花季,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的感情愈加深厚。
但老舍内向、固执,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白,另一边刘小姐也矜持含蓄。
两人就这样拉扯着暗生的情愫。
世事无常。
1924年,刘家彻底败落。
因为刘寿绵向来出手阔绰,又不知算计,一方面财产不断地被人骗走,另一方面又耗巨资办慈善。
破产后,刘寿绵入庙为僧,刘夫人和刘小姐随之入庵为尼。
而老舍的爱情在那一刻,也死了。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女士结婚0325岁那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教书。
为学外语,他从荷马史诗、古希腊的悲喜剧到但丁、狄更斯、莫泊桑,一路读来,贯通了西方文学的脉络。
每每在读小说的时候,使我忘了读的是什么,而呆呆地忆及自己的过去。
小说中是些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让他正式走上文艺道路。
他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成了西方比较权威的译本。
他说,“我从没想过要当一个大作家,我只是写着玩儿。
”但这笔一拿起,就再也没放下过。
他写作很慢,每天也只能写千把字,因为他认真,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马虎,就这样,一生写了一千多万字,留下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经典作品。
国难时期,他放弃最爱的小说,写通俗文学,利用鼓词宣传抗战。
他说,哪怕中国会少了一个莎士比亚,他也不后悔这么做。
“日日夜夜操劳在书桌上和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
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04老舍之子舒乙谈及父亲时,曾说:生活中的父亲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
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
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在《我的理想家庭》中,他用寥寥几百字勾勒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
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
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
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
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帼帼随意地鸣着。
这一家子人,因为吃的简单干净,而一天到晚不闲着,所以身体都很不坏。
因为身体好,所以没有肝火,大家都不爱闹脾气。
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他极爱养花,尤爱菊花,一下子能养三四百棵,一百多个品种。
他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他就高兴。
平日里写作,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水,挪挪盆,剪剪枝,然后再回屋里继续写,写累了再出来看花,如此循环。
“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闲暇时,他还会把朋友们请来,在他的花园里小坐,喝茶赏花,蔚成一景。
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伤心是因为爱。
有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尚未移入盆中,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他们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老舍的情趣还体现在他对猫咪的喜爱上,作品里到处都是猫的影子,语言幽默有趣。
一次猫丢了,他写道:“舍猫小球昨与情郎同逃,糊涂人有糊涂猫,合并声明。
”小学语文课本中《我家的猫》一文,更是体现了他对猫咪的宠爱。
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它们到院子里来了。
院中的花 草可遭了殃。
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
你不肯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呀。
仔细一想,爱猫的老舍,骨子里也多少有些猫性:孤独、细腻、自尊、爱惜羽毛。
突然想起养猫的朋友曾和我说过,当猫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时,它不会在主人面前死去,而是会找一个地方,静静地,孤独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再想老舍先生之死,或许始终有某种美学的倾向在影响着他吧。
参考:
老舍是现代文学中的一块丰碑!《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舘》等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至今仍然是北京以至全国人民街谈巷议的话题。
老舍不愧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在短短67年的生命,为我们留下800万字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在长篇小说的创作,至今没有多少人达到他的水平。
他曾经是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很少被人推祟,只是
所以看到今天的话题,感到有些意外,于是我又去翻了翻相关的资料。
没错啊,书上写的是: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由此可见,老舍的文学成够高,而且地位尊崇啊。
我们不是说“郭鲁毛巴老曹”嘛,里面也有老舍啊。
有书君再看看话题,幡然醒悟。
近代很少推崇的何止是老舍啊,试问郭沫若、鲁迅、巴金和曹禺又有哪个广受推崇,著作流行呢?
当下流行的是网络小说,是粗俗文章,大家文章含义深奥,晦涩难懂,刚入世的小青年又怎么会感兴趣,读的懂呢。
《红楼梦》乃是旷古奇书,内容无所不包,所含无所不精,主题深远晦涩,难以读懂,由此才有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以及所谓的红学家。
《红楼梦》如此,历来的伟大作品莫不是如此。
有书君想说的是,老舍的作品也是一样的。
虽然老舍不是曹雪芹,《骆驼祥子》也不是《红楼梦》,但是这本书也不是轻易就能读懂的。
今天我们就拿这本书举例,来讨论为什么老舍在近代并没有大受推崇。
刚刚其实我们也提到了,大家的作品主题都是深刻的而且不止一种。
作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其他的就交给了读者和社会。
由于每
众人理解的不同,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伟大的作品是值得探讨的,值得长久不息地探讨,在讨论中见出作者的深厚功力,见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的深刻含义。
就拿老舍的《骆驼祥子》来说,这本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书的主题是揭露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然后控诉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吗?
还是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并批判自私狭隘的
但这并没有动摇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所以人们已经默认的事实就是伟大作品的主题是可以多样解读的,不需要定论。
也正是没有定论,需要花时间精力去探索,所以当下的年轻人不喜欢。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太难了,动脑子是一件很头疼的事,能简单的就不愿意复杂。
但伟大的作品不一定是流行的作品。
那现在流行的作品是什么呢?
是江南的《哑舍》《龙族》,是郭敬明的《让悲伤逆流成河》《爵士》,还有《霸道总裁爱上我》系列。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简单。
那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呢?
因为这类书通俗易懂,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日常用语,甚至网络用语。
他们读起来简单亲切,在此同时呢,故事情节复杂婉转总能引起他们的
所以,尽管网络小说动辄几千万字还是有很多读者,尽管经典小说只有几十万字也没多少人去翻看。
更深次的原因是,读者读书诉求的变化。
当年的人们愿读圣贤之书,为的是丰富才学,韬光养晦;
为的是有一日登上圣殿,为国效力。
可如今的人,又为什么读书呢?
为了从书中获得阅读的快感,为了能让自己开心些。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为什么愿意读那些网络文章,难道不知道那些小说并无营养,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对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并没有多少益处。
身边的人回答都差不多,同样令有书君震惊。
他们说,我知道啊,但是我就这点爱好了。
我每天上十个小时的班,时间和精力都已经花在了工作上,哪还有功夫钻研经典。
这些网络小说是没法和经典古文相比,但是它能令我放松,读起来有意思,我也就愿意读,这总比吸烟喝酒打牌好的多吧!
参考:
老舍的作品没有问题,但很难全面地正面地宣传这
经不住深究啊,和鲁迅一样,往深了一想就会觉得那里不对。
老舍的少年和青年都很顺,后来做了很荒唐的事。
日本人打来北京了,他跑到济南去了,所以有了济南的冬天,后来又跑到重庆,注意,这种跑是抛妻弃子,可怜他老婆在北京为他母亲养老,还要抚养儿子。
更过分的是,妻和子过不下去了,到重庆投奔老舍,老先生拒而不见,他当时正养小三呢。
当时老舍已经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据说惊动了当时在重庆的周总理,亲自出面说服他与妻儿团聚。
更更过分的是,那个小三后来去了美国,老舍居然再次抛家弃子,追随小三去了美国,无果而返。
就是这样一
参考:
参考:
老舍先生的早期作品很有人情味,无论是骆驼祥子,还是四世同堂,甚至早期的二马,离婚,都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可后来人物就越来越脸谱化了,我非常喜欢老舍先生的茶馆,可对于第三幕的后半部分却不敢苟同,给了茶馆老掌柜和秦二爷最后一击的到底是谁,茶馆作为中国式的社会沙龙,最终和秦二爷的产业一起走向衰落到底为什么,老舍先生似乎通通归结于万恶的旧社会,这公平吗?
以后的十几年间再无优秀作品问世这又是为什么,文人被推崇大多是他的文胆够分量,可惜远离人情味的老舍先生缺少了这份东西,而鲁迅一直到去世都在和他的作品一起在战斗,难道是鲁迅赶上了好时代吗,难道说前期的老舍先生也赶上了好时代吗,我记得世界很多文豪都是在暮年才有最好的作品的,而我们的文学家却不约而同的把最好的作品留在了旧社会,这到底是为什么,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思考,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优秀的,只是可惜另一个时代没有给他继续优秀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相信中国会出现更多的老舍,更多的巴金,更多的曹禺,甚至更多的鲁迅,如何会有这样的时代,我相信为政者应该知道该如何去做吧,但愿这样的时代早日到来,那样的真是民族幸甚,中华幸甚,世界幸甚。
参考:
老舍是我最推崇的近代文化人。
为什么?
建国以后,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文化人一般大致可以分三种:第一种是巴金这样的,被批判,受到迫害,妻子萧珊被迫害致死,但是自己最后还是挺过来了;
第二种是郭沫若这种。
郭沫若是什么人?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
郭沫若做过什么事?
郭沫若坚决主张拆掉北京古城墙。
郭沫若认为,推到陈旧的城墙,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他建议国家拆除古城墙。
郭沫若和吴晗两人向上级申请挖明十三陵,最后挖了定陵。
结果当时的文物保护措施不够好,出土的文物被损害,例如丝绸制品,见空气就氧化了。
最后连万历皇帝的棺椁都在WG的时候被红卫兵损坏,万历尸骨无存。
再看看郭沫若同志做的诗: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今天是你的70寿辰/我向你高呼万岁......第三种是老舍这样的。
不堪批斗受辱,就自杀了。
所以我最推崇老舍,最有文人风骨。
三人中地位最高结局最好的是郭沫若,去看看他那一连串名衔和职位。
巴金也够惨的,吃了好多苦,也是家破人亡,走过来也很不容易。
老舍的文学成就其实是很高的。
老舍曾经担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讲师。
老舍在英国时,住在赫特福德地区的St James‘s Gardens。
老舍住过的地方今天被列为七百多处“英国遗产”中的一个,而且为老舍挂了牌子。
1968的诺贝尔文学奖原本是要颁发给老舍,但是诺奖不颁给已经不在世的作家,老舍1966年已经去世了,所以就这样错过了。
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老舍在文学上的成就。
老舍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名声是自己挣来的。
其他郭沫若院长,矛盾同志等,多少有身份在帮忙。
老舍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同志。
所以他的文学成就虽然很高,但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好像不怎么显眼突出,还比不过鲁迅。
说句题外话,我不否认鲁迅的文学成就, 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如此高,多少是因为他的作品一直在批判旧制度,旧思想,说白了就是有革命意义,和咋们的革命相契合。
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最无愧于“艺术家”这个称号的。
至于有些说他
参考:
我写好的回答怎么找不到了,还得重来。
老舍和赵树理一直是我最尊崇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在这个民主化的时代尤为合乎潮流,他们一个用文学表现城市,表现市民,表现那个年代的北京风貌,风俗人情,社会与政治,北京人的语言,北京人的思想感情,逼真,准确,深刻,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赵树理也是一样,他用文字构造了一个农村社会,反映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思想,农民的信仰,农民的语言,淳朴,狡黠,执着,吃苦耐劳,固守道德,他们都是从工人和农村走出来的,熟悉他们,爱他们,理解他们,表现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艺术化,内容丰富无限,植根于生活,读来有情趣,有深度,趣味无穷,百看无厌。
改革开放以来,思潮向外,知识分子当家,人民中国变成了精英中国,价值取向改为崇媚外洋,本土的东西贬值,人民的作家谁还再提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来自域外,美国的电影,电视剧,书籍,报纸,刊物,生活方式,食品,饮料,语言,文字,明星,体育节目,节日,习俗等等已充斥大街小巷,浸泡了中国人的灵魂,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被一风吹,荡涤无踪,只有与\"洋\"字沾边的东西才能受到追捧,海龟压住土鳖,马云就比曹德旺吃香,李彦宏就压住了黄光裕,李小龙就比李连杰厉害,余秋雨就比老舍强,从外边随便回来一个就都是英雄。
但是文学的正统是人民,是社会,是人情,文学要反映历史,斗争,变革,人的内心,人是一切的核心,人民是人的主角,文学首要表现人民,才有价值,要深入挖掘其内心深处的一切,虽然现在的人们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但都不是文学的正途,都只具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并不能深达人的内心,使人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国家,认识战争,这些才是有用的东西,当然,金庸的小说,琼瑶的作品,是极吸引人的,但他们反映的是一个比较简单透明的世界,社会,人心,是给青年和少儿的写的,但对年长些的,就需要挖掘出更深处的人性与规律,欣赏具有层次性,越是深层的,越有价值,而反映人性的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如老舍与赵树理这样的作品。
参考:
近现代文学中,老舍的地位实际上是很受推崇的,只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好像一些经典的作家,如老舍,且不只是老舍,太合乎一些人的口味,所以他们很少推崇。
文学史上,老舍的地位是很高的,我记得我读大学时,常常说的就是鲁郭茅,巴老曹,这是教科书上的排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是排名在第一梯队的大家。
老舍是第一个把中国市民阶层的命运、心理、情感引入中国文学,建立市民群谱的作家,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他的小说全景式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被称为“京味小说”的鼻祖。
他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是城市下层人民生活和灵魂的表现者。
他是现代文学新型民族形式的探索者。
人他是现代文学的幽默大师,用长篇幽默小说的形式,占据了现代文学的主要位置。
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
如果他沒有自杀,他将是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老舍非常谦虚,他曾经说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舍的艺术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老舍留下的丰富而不朽的遗产早已超越一个民族的畛域。
他的『骆驼祥子』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作”,他的『四世同堂』被称为宏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参考:
老舍所作文章不适应现代潮流,社会在发展进步,现在是网络时代,一些新的适合潮流的文学作品脱颖而出,谁还会去翻阅历史老旧小说,不过老舍的文学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他为文学创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要问近代文学很少推崇老舍,就象现代人为什么不用大哥大,BB机一样,谁还会追求过时不新鲜的东西。
文学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潮流的宿影,社会只有前进不会后退,所以老舍的文学作品就成了历史古典小说,被人遗忘在角落里。
文学创作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新鲜的文学作品的作家总是受人推崇,谁还会去推崇一个老作家。
谢
这说的应该是台湾吧。
01年以前,老舍作品在台湾一直处于“封杀”状态,台湾人民既看不到老舍的书籍,也看不到有关老舍作品的演出、电影。
当然,在那段实行“戒严”的日子里,台湾不仅言论禁锢,而且五四运动以来的知名作家,包括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沈从文在内,著作皆在台湾查禁之列。
直到10年10月30日,老舍巨作《四世同堂》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大会堂内首演,这才拉开了大陆话剧在台湾首演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