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很多单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15年前就职于一家央企,职工有四种人。
正式职工,劳务派遣,临时合同工,最后一种是正式职工私自聘请替自己工作的私人工。
大家做同样的工作,但是好的区域先让正式工挑,挑剩下的才是这些劳务派遣和合同工的。
搞笑的是
到了年底,正式工奖金5万起步,劳务大概1万多,合同工是劳务的一半,私人聘请人员啥都没有。
因为那时候工资条都是贴出来,大家都能看见每个月谁发了多少工资。
大概06年,社会上越发的提出同工同酬的声音,我以为会有改观,结果还是一样,只是互相之间看不见工资条了。
这种用工模式现在依然保存。
同样的工作,待遇不同,这个问题明显的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就是命不好,其实我觉得是社会制度问题,也没有人去管这样的问题,会牵动很多人的蛋糕,反正不涉及到我的蛋糕,我为什么要管呢?
所以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是很多人心里所期盼的,看一个国家社会是不是很文明富裕,不是他的高楼大厦有多少,只要看他社会底层人员活的有没有尊严
参考:
某市直单位通过编外聘用了3个驾驶员,用来开单位公务用车。
单位同时也有1个工勤编制内的老同志,活没有聘用驾驶员干的多。
都是驾驶员岗位,编制内的和聘用的待遇几乎相差一倍。
这就是同工不同酬。
以前单位也自聘了一些行政人员,后来都经过规范用人清理,解除劳动合同了。
他们在岗时,待遇相比同岗位编制内人员,也几乎相差一倍。
记得十几年前同工同酬炒的比较厉害,很多人呼吁要淡化编制,要同工同酬。
这几年这个声音小了点。
编制纳入制度化管理。
之所以出现同岗不同酬问题,主要因为。
历史原因造成的。
比如现在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等工勤技能人员一般都要求购买社会化服务。
以前那些体制内的老同志,还是拿着体制内的待遇。
看上去做着同样的工作,待遇确实不一样。
当然也有例外,我们下属有个事业单位有人20年前就进入单位了,甚至当时是大学本科毕业生。
由于单位编制不足,让等编制,等着等着没入得了编。
这部分人员就吃大亏了。
体现了公平公正。
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几乎逢进必考,除了像部队退役安置、高学历人才引进、领导干部调任等之外,都要经过笔试面试进入体制内。
尽管有的人质疑考试的公平性。
截止目前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公平更好的方式了。
实现了一个平民子弟通过考试能够进入体制内拿着编制内的待遇,打破了阶层固化。
试想一下如果不通过公开考试,体制内怎么进人,标准在哪里。
无法通过考试或者不愿意参加考试的有一定能力的人,通过相对来说竞争不是太激烈的方式,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但是编外聘用制,活没少干,付出的不比编制内的少,但待遇却要差的多。
这两年人才内卷更加厉害,很多地方招编外聘用人员也进行公开考试,连搞个编外聘用人员都越来越难了!不抱怨同岗不同酬,有志于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一点的同志,还是努力考编吧。
或者即使已经是编外聘用的同志,也不要当温水青蛙,能奋斗的年代不选择安逸!
参考:
这是个有趣的现实问题。
很多单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实际上是公平原则性问题,其根本是内部制度与法律的博弈。

参考:
现这种现象太普遍了,的确不公平,我们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有工勤编、企业编、劳务派遗工,同样的工作,工勤编基本工资四、五千,企业编三千多,劳务派遣拿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不到两千,加班费都一样,因为事业编很少有加班费,所以跟劳务走,创城奖工勤编和企业编一年两万多,考核奖两万多,不扣保险的十三薪,还有年假不休补偿钱,取暖费两千多,过节费,公积金等七七八八加起来一年十几万,劳务派遣什么也没有,连公积金也没有,一年一天不休只拿五万左右吧,所以你心里能平衡吗?
希望这种现象能够均衡一些,别有的吃得撑着了,有的饿唠唠的,古人云,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公,为了社会稳定也应该改改了
参考:
利己主义造成的
参考:
同工不同酬太笼统了吧,不同酬肯定与工作量,熟练度,工龄时间等等有关……别亏待自己,觉得不合适辞职!
参考:
单位病了,只是还不是致命的病。
就好像人每
躺起
参考:
人分三六九等
参考:
同工同酬,国家落实的非常好。
关键是你没有理解同工同酬的概念。
而不是那劳务派遣跟公务员来比。

参考:
同是人不同的命,别比,你认为适合这工作就干,不适合就换!干了就必须干好,别做无用功!
参考:
不可能给你们公平人太多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