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是不是有点自私

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宝钗倒是想和其他官家子弟联姻,问题是那是她能说了算的?
更何况,什么样的官宦子弟会要她呢?
一、古代家族联姻首重门第,宝钗门第太低薛家祖上只是紫薇舍人,并没有爵位,和开国公爵的贾家差距太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薛家一代不如一代,宝钗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彻底弃儒从商了,而到了薛蟠宝钗这一代,那是商人都没做好了。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重农抑商”可是历代的国策,商人社会地位那可是最低的。
宝钗的真实身份只是“商户之女”,那压根就不是贵族,其实和薛蟠所娶的夏金桂才是门当户对,她真正能选择的门当户对联姻对象,是一个大商人,而不是官家子弟。
本来呢做个商人也没什么大不了,薛家又是皇商,是商人中的顶尖儿的角色,按理说薛家是可以和贵族们的庶子、庶女、旁支联姻,借机打入贵族圈子的。
薛家经过多年的努力,薛父迎娶了薛姨妈(非常可能是王家庶女),终于打进了贵族圈子,可以说是完成了家族身份地位的提升。
而女孩儿可以高嫁,宝钗本人才貌出众,过去女子十五岁及笄就成人了,很多女孩其实十三四岁都已经嫁了,至少也已经定亲。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薛宝钗不缺求娶之人。
而按照她的年纪,其实进贾府以前,她应该是已经定过亲的。
那么,是什么事情耽误了呢?
二、古代家族联姻要求家世清白,宝钗是犯罪分子家属薛宝钗的亲事被耽误,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薛父死得早,她肯定要守孝三年。
而且很多本来有意求娶的男方,看到薛家主事人去世,薛蟠又不争气,对这门亲事也并不积极了。
而其后天崩地裂的大祸到来,薛蟠不仅败了许多的家业,而且还打死人成了犯罪分子,导致家族身份地位一落千丈。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的,是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原来是(薛、冯)两家争买一婢,以至(薛蟠)殴伤人命(冯渊)。
那原告控诉道:“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这是什么性质?
这是杀人案啊,而且原告有家属在不停上告啊。
而贾雨村虽然“乱判葫芦案”,最后以薛蟠得了“无名之病,暴毙身亡”结案,那也是“因为凶手已死不再追究法律责任”,此案的案底尚在啊。
这薛家一家,在官方记录上,那是成了“犯罪分子家属”啊。
这不用说了,皇商的身份是肯定没有了,而且按照记录,过去犯罪分子家属的后代都不能科举、不能当官。
这种自断家族后路的事情,哪个官宦世家会做呢?
从书中记录来看,薛宝钗初进贾府已经是十四岁,过去女孩儿这个年纪早已经嫁人。
薛宝钗这个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亲哥哥的杀人案,已经被以前的联姻对象退婚了,至少也是有意求娶之人全部退群了。
三、薛家需要宝钗政治联姻,恢复家族地位当时的唯一好处,是没有什么身份信息联网查询,异地也没有你的犯罪记录。
于是薛家想的办法,是“搬家避祸”。
他们全家搬家,受害者家属看不到薛蟠,可能以为他真死了,也就不再控告。
另外呢,当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发达,远去千里外的京城,当地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们,这个杀人犯家属的身份就可以隐藏起来,重新用自己过时的“皇商”身份与人交往。
这个时候薛家的复兴希望,其实是在薛宝钗一人身上。
他们企
而要被选,那可是要查祖宗八代的,薛家这个犯罪记录是必须要想办法抹去的。
这也是薛家一进京,就赶紧眼巴巴的找到了贾家,然后死乞白赖住下来了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避祸。
这贾家高门大户不会轻易被外人进入,也能避免有不开眼的小官差上门滋扰。
另一方面是蹭势。
用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姐妹感情影响贾政,想办法抹去薛家的犯罪记录。
三、进宫待选是泡影,退而求其次寻找官家子弟联姻但是其实,薛家这个“待选入宫”,只是薛家的梦想,甚至只是宝钗
宝钗再聪明,毕竟也只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小姐,真正的人情世故社会阶级,她是不懂的。
进京看到了贾家的富贵荣华,特别是元妃省亲的十里锦绣,特别是元妃本人对她的欣赏之后,她也被迷了眼睛,一心一意想着进宫。
可是,那现实吗?
你薛家只是“皇商”啊,是商人不是贵族啊,以薛家的家世背景,不要说什么进皇宫当宫女选“妃嫔”,就是参选“公主、郡主府入学陪侍”,即做一个伴读宫女,她也不够格啊。
她的参选,其实是使银子买通主事人,凑一个应聘名额而已。
真的要选的话,仅身家地位这一条,那就是必然落选的。
更何况薛家还有犯罪记录?
这可是已死杀人犯的亲妹妹!这样一个不定时炸弹送到公主、郡主的身边,那主事人不怕掉了脑袋?
所以宝钗的入宫之路必然没戏,“送宫花”一节清晰写出了这件事情。
其实很有可能,宝钗本人都没实际参选,只是给了个“安慰奖”直接打发了而已。
四、金玉良缘是为了钓官宦子弟,宝钗本人没看上宝玉好在薛家也不是一味糊涂,他们在进宫之外,提前准备了第二套方案。
在进京之前,薛姨妈就在“高人”的指点下,炮制了“金玉良缘”这一神异说法,企
这里面有人说,薛家是早知道宝玉有玉,就是冲着这个玉做的金锁,目标就是宝玉宝钗联姻。
不过呢,在小编陈天刑看来,这也未免太阴谋论了一点,也把薛家和薛宝钗本人看得太小了。
当时的官宦子弟多佩玉,这个金玉良缘,其实是撒大网捞鱼,目标是适龄的“有玉”的所有官宦男青年。
薛家要的是通过联姻提升家族地位,找到官宦子弟的助力。
而贾家王夫人是薛姨妈的姐姐,两家已经是亲戚,贾家的资源薛家已经都能利用,何必多此一举?
宝钗嫁给宝玉顶多只能算是密切关系、锦上添花而已,对商业帝国即将崩盘的薛家来说,有什么帮助?
而且,贾宝玉那个水平,真有能力帮到薛家吗?
人家薛家要找的女婿,是有官家身份,不仅精明能干,而且能在官场给薛家提供保护的少年英才。
连个秀才都不是、不求上进的奶宝男贾宝玉,哪里是薛家看得上的?
哪里是一心想做皇妃、至少也做有品级的夫人的薛宝钗看得上的?
有人经常用薛宝钗在贾宝玉面前解衣扣露金锁、直入卧室绣肚兜、薛姨妈招待贾宝玉甚至说出留宿的话等等事情,说薛家处心积虑要促成金玉良缘,甚至不惜让薛宝钗“色诱”贾宝玉。
其实这都是臆测,而且也把薛家的境界看得太低了。
这几段描写,恰恰是说薛家没那个意思,薛姨妈拿贾宝玉当子侄对待,薛蟠拿贾宝玉当兄弟看待,薛宝钗对贾宝玉更是压根没有男女感情,甚至对贾宝玉连男女之防都没有。
千言万语一句话,薛家的心很大,贾宝玉的那点儿水平地位,真不是薛家的菜。
有些人看见贾宝玉被一些丫鬟大妈众星捧月,就以为真正的小姐都得围着他转,甚至还得“色诱”他,这就有点太自以为是了。
你看看书里面,这贾宝玉已经长到了十八九岁,可有一个真正的外面的豪门世家,试
五、宝玉宝钗的结合,是阴差阳错的结果而书中最后宝玉宝钗的结合,其实是种种阴差阳错,在两人都身份地位急转直下,无可奈何之下抱团取暖的结果。
首先就是宝钗年龄渐长、身份地位不断贬值。
宝钗初进贾府十四岁,本就比贾宝玉大一岁,比黛玉大两岁(有些蛛丝马迹其实是大三岁)。
书中故事过了两三年,抄检大观园后宝钗搬出,薛蟠娶了夏金桂,薛家闹了个鸡飞狗跳,生意也每况愈下。
虽然86回薛蟠二次打死人是续作,但是也反应了当时薛家的一些情况。
而问题最大的,是林黛玉这时候已经至少17岁,而薛宝钗可是快20岁了!按当时的标准,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大龄剩女”了!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
小说里描写了一个名叫傅秋芳的大龄女性,其实说的就是宝钗当时的状况: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
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她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然后是贾家这边突然崩盘,大厦将倾。
这时候贾家的后台元春和王子腾相继死亡,迎春为了5000两嫁给了孙绍祖,贾家的衰事一件件来临。
不久之后,就是贾母突然去世或者中风,“玉带林中挂”事件发生,林黛玉去世,贾家被抄家,贾宝玉身份地位一落千丈,成了没人理的破落户。
再加上他平时纨绔子弟的名声,不求上进的秉性,这时候哪个官宦小姐瞎了眼会要他?
要知道这个时候,贾宝玉是十八九岁,薛宝钗已经过了二十了,这两个都是过去标准的“大龄男青年”了。
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疯魔了,已经再次痴痴傻傻。
这个时候在男主人贾政等人入狱生死不知的情况下,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姐妹病急乱投医,促成了宝钗冒充黛玉结婚,试
当然了,把这样的担子压在宝玉身上,那可是所托非人。
其后就是宝钗“金钗雪里埋”,宝玉出家做和尚,最后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参考:
宝钗是否自私、是否能够嫁给别的官宦子弟,这两个问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认识、评价宝姐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把这两个问题分析清楚,则宝钗会不会成全宝黛自然就有了答案。
先表明我的观点:1.宝钗在追求“金玉良姻”婚姻目标的过程中,不是有点自私,而是表现出完全彻底的商人逐利式的功利婚姻观。
她的表现堪称虚伪、无情。
2.至于
事实上,以宝钗的家庭背景想嫁入豪门贵族难于上青天。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方面。
一、作者通过“可叹停机德”“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暗示了宝钗的功利、虚伪、无情。
1.怎么理解“可叹停机德”?“可叹停机德”出自宝玉所看“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宝钗的判词。
宝玉梦中警幻仙姑让他看到的相关
只要我们弄明白作者借“停机德”表达的褒贬臧否,那么作者对宝钗的真实评价就浮出水面了。
“停机德”即《后汉书·列女传》所载“乐羊子妻”故事。
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之后因“久行怀思”返家看望妻子。
妻子拿起刀快步走到织机前说:“从蚕茧里的丝到织机上的布,由丝累寸、积寸成丈。
我现在割断它则前功尽弃。
夫子您中断学业归来,与此何异?”乐羊子羞愧而走,七年不返。
在《后汉书》作者范晔看来,乐羊子妻当然堪称封建时代督促丈夫成功的贤妻典范。
但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看来,这位“贤妻”贤则贤矣,毋乃太无情耳!乐羊子妻是一位完全信奉“助夫成名”主流价值观的贤妻,她视丈夫的成功高于一切。
丈夫因思念她而归来,但她完全不能体会到夫妻之爱,反而以持刀断布这种激烈的方式迫其离去。
《红楼梦》继承发展了自《西厢记》至《牡丹亭》歌颂崔莺莺、杜丽娘这类“有情人”的思想传统,它“大旨谈情”,绝非一部称颂符合正统观念“贤妻”的作品。
作者以“停机德”喻宝钗,意在说明在夫妻关系上,宝钗并不在意夫妻感情,她所追求的是能够使其“夫贵妻荣”的现实功利性婚姻。
2.怎么理解“山中高士”?何谓“山中高士”?隐居山林、不慕名利、性情高洁之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是真正的山中高士。
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交往为官做宰的人,谈讲仕途经济的学问,将来好应酬世务。
宝玉非常反感,请湘云去别的姊妹屋里坐去。
袭人说: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
可见,在此之前,宝钗已经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宝玉一向视热衷于科举做官之人为“禄蠹”,听了宝钗的话,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对比宝玉和宝钗,一不慕名利,一热衷名利,在价值观上南辕北辙。
那么,作者为何称宝钗为“山中高士”呢?
其实,这是一种反讽手法。
南朝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揭露了心系富贵的假隐士假山人的虚伪丑恶嘴脸。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
……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有意思的是,曹公以薛“雪”为宝钗之姓,嵌“青云”入宝钗《柳絮词》,所居蘅芜苑遍植芳杜、薜荔等香草。
曹公在塑造宝钗这位“山中高士”时应该深受《北山移文》的启发。
宝钗就如孔稚珪在文中批判的周颙一样是位心系富贵的虚伪的假高士。
成语“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
卢藏用就是以隐居终南山这种姿态来自抬身价、沽名钓誉、谋求官位的,时人讥其为“随驾隐士”。
对比宝钗规劝宝玉的仕途之言,与陶渊明何曾有半点相似?她与周颙、卢藏用才是真正的同类。
3.如何理解“任是无情也动人”?在一
就以“金钏之死”事件来说说吧。
金钏因言语轻薄被王夫人打一巴掌撵了出去,羞愧投井自尽。
贾政听说这事的反应是:我家从无这样事情。
自祖宗以来,皆宽柔以待下人,……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
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那么,王夫人坐在房里流泪是为金钏伤心吗?
虽然说王夫人宣称金钏“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但是,此刻的王夫人,就是执事人啊,别人的丫鬟都不出事,唯独她的丫鬟投井死了,她最担心的其实是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主母,自己一向打造的吃斋念佛的慈善人设崩塌,自己颜面受损罢了。
这时候,宝钗就及时送来了安慰。
宝钗一开口先安王夫人之忧心:“姨娘是慈善人”——放心,您的人设没崩!再为王夫人解脱,“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失了脚掉下去的。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没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我相信,曾经把旧衣服送给金钏的宝钗,与金钏是熟悉的。
甚至,金钏是“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的“小丫头子们”之一。
但是,主仆之情而已,多赏几两发送银子而已。
这话真是耳熟!当初薛蟠让家仆打死冯渊,“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兄妹二人,虽然语言一文雅、一粗俗,口气一委婉、一霸道,但骨子里的冷血无情是一样的。
对金钏来说,那个曾送自己旧衣服的温柔和善的宝钗,事实上是如此的冷漠“无情”;
对王夫人而言,这个柔声安慰、体贴懂事的宝丫头,却是如此的暖心“动人”啊!一条年轻鲜活生命的逝去,就这样成了宝钗取媚王夫人的垫脚石!宝钗之行事,大抵类此。
二、京城贵族圈无人求娶宝钗,薛家母女只有死咬“金玉良姻”一条路。
古代家族联姻首重门第。
在“护官符”所显示的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中,只有贾、史、王三家祖上分别有公爵、侯爵、伯爵的封号,有爵位有封地,属于贵族。
薛家祖上只是紫薇舍人,没有爵位。
更重要的是到了宝钗父亲这一代,家族男性已无为官之人,彻底弃儒从商了。
古代是“四民社会”——士、农、工、商,既是身份职业之别,又是社会阶层的划分。
自汉代以降,“重农抑商”乃历代国策,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所以,宝钗的身份只是“商户女”,与薛蟠所娶夏金桂是一样的;
与贾府三艳、黛玉、湘云等贵族小姐的身份有根本区别。
以宝钗的家世背景,不要说什么聘选“妃嫔”,就是参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即伴读宫女,也是必然落选的。
所以,在进京之前,薛姨妈可能就在哥哥王子腾的指点下,炮制了“金玉良姻”这一神异说法,企
但是,金玉配遭到了贾母含蓄而坚决的抵制。
详细分析请参看我回答的另一问题“薛姨妈着急薛蝌的婚姻,为何不焦虑宝钗的婚姻?”兹不赘述。
第四回中,宝钗十三岁来到荣国府,至第八十回,宝钗已经二十岁,达到了明清时期法律规定的女性适婚年龄的上限,马上就要成为“老女”(古代对超过二十岁未婚女性的歧视性称呼)。
可是,薛家在京城是没有根基的,也无法进入京城的贵族圈。
荣宁两府的朋友圈包括四王八公、公主驸马等顶层贵族。
但是,薛姨妈是商人之妻,没有朝廷诰封,她在荣国府住了七八年,除了与娘家王府走动外,没有任何贵妇与她交际。
小说侧面描写了一个名叫傅秋芳的女性,就是对宝钗婚姻窘境的影射: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
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她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傅试乃谐音附势,他一心想凭借才貌双全的妹妹攀附豪门,与薛姨妈想靠才貌双全的女儿结姻贵族走的是同一步棋。
两家的致命缺陷都是根基浅薄,贵族不肯求配。
与傅秋芳相比,宝钗的处境更为艰难。
傅试好赖是正六品官员,而薛蟠仅是皇商,还是不断生事的惹祸精。
所以,一直到八十回结束,京城的豪门贵族对宝钗完全是无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薛姨妈和宝钗只能竭尽全力来谋求“金玉良姻”。
三、宝钗决不会成全宝黛,这不仅关系到宝钗自己的婚姻大事,也关系到薛家未来的核心利益。
宝钗对“金玉良姻”的追求在三十六回之前特别明显。
但三十六回之后就隐晦得多了,以至于有读者误以为宝钗和薛姨妈都逐渐放弃“金玉良姻”了。
1.三十六回之前,宝钗的一系列操作堪称心机深沉,谈笑间伤黛玉于无形。
A.第八回主动出击,要求看宝玉的通灵玉,与丫鬟莺儿演双簧,引出“金玉”之说。
从此宝黛之间因为“金”和“玉”龃龉不断。
B.第二十七回,读者都注意到了“滴翠亭嫁祸”,其实,之前宝钗扑蝶的细节更有深意: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
“宝钗扑蝶”一向是《红楼梦》人物美
但是,描绘此
宝钗催了宝玉两次,让他去陪黛玉:你正经去罢。
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吧,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乍一看,觉得宝钗真是暖心的大姐姐,提醒宝玉去哄黛玉。
可是,宝钗这些话可都是当着王夫人的面说的!作为一个古板的母亲,王夫人听了这些话作何感想?肯定认为黛玉是狐媚子,把宝玉给控制住了。
宝钗三言两语就在王夫人心中种下了一根刺。
例子太多了,不赘述。
2.三十六回之后,宝钗和薛姨妈主要打“亲情牌”“心理战”,骗取黛玉的信任,挑逗黛玉的难言隐痛,致使黛玉逐渐病重。
第三十六回,坐在宝玉床边绣肚兜的宝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听到宝玉在梦中喊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就算宝钗不明白什么是“木石姻缘”,但宝玉拒绝“金玉姻缘”的态度是无比明确的。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一句“林妹妹要回苏州”,宝玉“死了半个了”。
经此一事,宝黛爱情阖府皆知。
至此,薛姨妈和宝钗该怎么做呢?
是不是主动退出,成全宝黛呢?
看一个情节就明白了: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大家玩“射覆”游戏: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
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做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
”……“她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
可见,只要有机会,宝钗就会刻意把话题引向“通灵玉”,深层原因当然还是心心念念的“金玉良姻”啊!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第四十五回宝钗给黛玉送燕窝、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第六十七回“馈土物颦卿念故里”等情节,就会发现这些事件都导致同一个结果:黛玉念及父母双亡,无人为自己的婚事做主,越来越忧思深重,抑郁难眠,终于积郁成疾。
对于宝钗性格特点的认识,对于宝钗的婚姻态度,对于宝钗对宝黛爱情的态度,如果不把八十回中相关情节联系起来去分析判断,而只是孤立、片面地解读某个情节,难免于盲人摸象般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而真相在纷争中越来越模糊。

参考:
不是有点自私,而是自私透顶!离开宝玉,虽然她嫁不到王公贵族家,但找个相应的富贵家,还是完全能做到的。
薛宝钗有家有业有哥,有亲戚靠山,嫁个不错的家庭并不成问题。
而黛玉是孤女,从小由贾府收养,收养时就已经有协议的,贾府就是他的家,是她唯一的指望。
那个时代女子出嫁后,在夫家的地位全凭娘家撑腰。
她姓林,可林家无人为他撑腰,若她嫁到别人家,其中的风险不敢想象。
所以她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只有贾母贾政能为她提供一个港湾。
关于这个问题,并非只有她自己这样想,长辈也这样认为,所以贾母从未想把她嫁给外面,即便木石姻缘长期无法实现。
可悲的就是,贾家由王夫人当家!一切悲剧从这里里发生。
宝钗其人,是只管自己,绝不管他人死活的。
就算是死人,还要踩上一脚来拔高自己一下。
王夫人其人,是只相信自己人,管他是否门当户对,管他宝玉怎么想,管他黛玉怎么死,只要自己多个臂膀,彻底控制贾家就好。
王夫人和宝钗,一对混世魔王!
参考:
宝钗是不是有点自私?
以她的条件可以找其他官家子弟联姻,为何不成全宝黛呢?
  人其实都是有私心的,宝钗是人自然也不例外,她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和贾家联姻,我觉得可以理解,虽然我不是她的粉,但咱们说话得客观,宝玉黛玉也有自私的一面,人同此理,不能过于苛责。
  副题所说的,她可以说服自己的母亲不与宝玉结婚这是对的,但是,以她的条件,宝玉其实是她最好的也是最后的选择,她没有与其他官家子弟联姻的条件。
  宝钗
  但是,要命的就是这个但是,宝钗薛家姑娘的条件放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很不起眼。
虽说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但是咱们看过护官符的人都清楚,贾家公爵,世代降等,史家侯爵,也得降,王家县伯,他们三好歹都是有爵位在身的,可以拿来炫一炫的,薛家什么身份?
紫薇舍人(注意,不是紫微舍人,紫微舍人是了不得的厉害),紫微舍人是天子近臣,权力中枢,可是薛家的紫薇舍人薛公,领的是内府帑银行商,这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了,说的白一点就是和皇帝老儿有些交情,估计是战争年代资助过军饷,新朝给点甜头,让他做点大生意,真是了不得的权臣,谁会在乎这个?
重要的是,这不是什么世袭的,后代得继续送钱才有资格领条子做生意。
  在刘姥姥这样的小民看来,哇,皇商啊,好了不起啊,好有钱啊,珍珠如土啊,可是在真正的达官贵人,比如说四王八公这样的家族看来,和商人联姻,无疑是砸自家的招牌,告诉别人自己家不行了,就算是清贵如李纨的家族,穷是穷点,也绝不会和商人联姻,士农工商的排名一直存在,薛家的这点权力,在上流社会,根本不入眼。
除非走下坡路的家族,会想着靠薛家的钱来救命,可是都到要崩溃的边缘了,薛宝钗嫁过去,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真正的权贵,是看不起商人的,尤其是明清时代,商人的地位特别低。
  所以,薛宝钗能选择的公子哥,相当有限。
比贾府高的皇家,已经给了答案了,和贾府同层次的,谁不会爱惜羽毛?
和薛家同样层次的,都是圈子里面的人,谁不知道薛家的底?
谁会和她联姻呢?
比薛家差的人,薛家会看得上眼吗?
再说了,两方结为秦晋之好,结的是一个家族,薛家就算还有几个钱,可是人呢?
薛家还有个有案底的“死人”薛蟠,谁娶宝钗都绕不过这个要命的大舅子,试问,谁愿意老是替薛蟠擦屁*股?
谁又有能力老是替薛家善后?
  宝玉人长得好,和宝钗也是知性知情,家势也还可以,亲上加亲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我相信,贾府不败,不可能娶宝钗,王夫人虽不精明,但也不傻,宝贝疙瘩的前途和外甥女的幸福那肯定不能相提并论,只有贾家再讲不起排场,宝钗也长成了老姑娘,两家抱团取个暖,才应该是最后的真相。

参考:
在爱情上,人都是自私的。
宝玉和黛玉相爱不假,但是宝钗也喜欢宝玉啊。
她为了当宝二奶奶已经付出了很多,浪费了好几年的大好年华,她不会认输,不会撤退,更不会成全宝黛。
宝钗一进荣国府,她就发现了宝玉和黛玉相爱,如果宝钗要成全宝黛,她就不会主动向贾宝玉透露金玉良缘。
也不会在王夫人面前,多次强调黛玉小性子,让宝玉多哄哄林黛玉。
她的话,让王夫人对黛玉的厌烦之心又加剧了。
因此薛宝钗根本不想成全宝黛姻缘。
宝钗坚定不移的执行嫁给宝玉计划。
即使她知道贾母反对金玉良缘,她依然坚持。
即使贵妃暗示支持金玉良缘,贾母还是在清虚观敲打薛姨妈母女:第一,宝玉不娶薛宝钗。
第二,金玉良缘并非宝钗一人,湘云与宝玉也堪称金玉良缘。
但是老太太不相信金玉良缘,她不会让宝玉娶湘云,当然也不会娶宝钗。
薛宝钗自己掂量掂量自己,在家世上能比得过史湘云吗?
姑娘娶妻,最重要的是门当户对。
姑娘的家庭出身一定要清贵。
史湘云是史候府长房嫡出大小姐 ,虽然父母双亡,但是她的出身高贵,即使保龄侯的长女,也比不上史湘云。
因为史湘云的父亲是史家的嫡长子,史湘云是大小姐。
南安太妃与湘云那么熟悉的原因是史湘云经常代表史家小姐出席上流女子的聚会。
正因为薛宝钗觉得自己在清虚观被打脸,所以才借宝玉一句她像杨贵妃而发飙。
抢白宝玉,怒斥坠儿。
薛宝钗打定主意,不嫁宝玉不罢休。
她即使离开大观园,也不让林黛玉与宝玉有接触。
抄检大观园后,宝钗搬出大观园,几乎不与宝玉接触了。
然而她建议王夫人关闭大观园,尽早省俭,免得后手不继。
其目的是我离开大观园,你林黛玉也应该离开大观园。
薛宝钗找不到比宝玉条件更优越的男子。
宝钗在那些官宦人家眼里,就与夏金桂是一个等级的商人之女。
夏家在京城多年,夏金桂有夏家的全部家当做嫁妆,都没嫁给官宦子弟,只能嫁给薛蟠。
宝钗的嫁妆还没有夏金桂多,她还要一个呆霸王哥哥,她更找不到好人家。
因此薛宝钗除了贾宝玉没有更好的选择。
倒是林黛玉可以找一个比贾宝玉更好的男子做丈夫。
但是林黛玉看不上,即使是北静王,都是臭男人。
一个宝玉,两个优秀女孩要嫁他。
最后谁都没有得到他。

成全宝黛,真的不是宝钗能管的:1.旧时婚姻,父母之命宝玉娶谁、宝钗嫁谁、黛玉嫁谁,最后都得是长辈做主,他们几个谁说了也不算。
旧时男女有私情,是伤大家少爷/闺秀的体面的。
就算明知宝黛间的深情,薛姨妈和薛宝钗也可以解释成从小的兄妹之情。
反正宝黛也不敢承认他们相爱,宝钗也就没有心理负担!金玉良缘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弄岀来的说法。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所对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绝不是没文化的王夫人和薛姨妈能弄出来的。
宝玉玉上的字,是篆字。
王夫人都不认识。
把这字抄下来,找先生对上,再弄个金锁戴上,王夫人和薛姨妈为了金玉良缘的炒作,真是费尽心血了。
2.薛家落魄,需要支持薛蟠时代的薛家,早就不是曾经的薛家了。
当初的薛家可以结亲四大家族的王家,娶到薛姨妈。
可今天的薛家呢?
薛家只剩皇商的身份,让薛蟠、薛蝌去考科举,振兴薛家,他们也沒那个能力。
薛蟠娶了门当户对的皇商人家的女儿夏金桂,用了人家的钱,被夏金桂大骂。
薛蝌要订普通人家邢忠的女儿邢岫烟,只因她是邢夫人的侄女(还不是亲侄女)。
薛宝琴有被退亲的危险,梅翰林这样的人家都看不上薛家了!所以薛蝌才带着妹妹火速地来了荣国府救助。
薛宝钗商家的女儿,跟本不是人见人爱的姑娘。
3.薛宝钗的条件很不好傅秋芳是另一个宝钗,傅家是趋炎附势的一家人,薛家也是。
薛宝钗必须嫁入豪门,才能减慢薛家的衰败。
但豪门不想娶商人的女儿。
豪门想娶的或是豪门或是清贵人家的女儿。
比如王熙凤、李纨都好嫁,但宝钗不行。
除了宝玉,豪门公子薛家跟本攀不上!所以薛家只能有些赖皮似的,住在荣国府不走。
慢慢地同王夫人谋着金玉良缘。
4.宝钗同黛玉并无情义宝钗同黛玉只是拐弯的亲戚,无血缘何来什么姐妹情!宝钗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典型的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在宝钗眼里,所谓的大观园里的姐妹都只是应对,只是一种交际而不是交友和交心。
黛玉同宝钗是有共鸣的,她能理解宝钗的无奈,她们间共同的灵性让她们有几分惺惺惺相惜。
可也就到此为止,沒有再深的情义。
史湘云却是真心把宝钗当姐姐,最后只能是被宝钗利用后的伤心。
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是两个家族相互需要、相护扶持的手段。
封建大家族可不会考虑子女的意愿。

参考:
宝钗入宫待选失败后,一直住在贾府。
薛家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金玉良缘。
说到底宝玉是备胎中最好的人选,到哪里去找知根知底,知疼知热的男人?
更何况那个时代的女子没有自主权,薛宝钗也是听命于母亲长辈的安排。
即便宝钗真的大发善心也是没有胜算的。
1、任是无情也动人。
无情是宝钗的标签,她的心冷漠至极。
金钏跳井后,宝钗安慰王夫人那一番话,真是不忍听。
宝钗叹道: “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一条人命,在她的眼里也就是几两银子而已。
薛宝钗没有人道主义,她只有阶级利益和家族使命。
2、目的性太强。
薛宝钗好为人师,但也只限于“好”而已,所知多为杂学,不配为人师表。
她不过是在旁唠叨督促别人上进的老好人。
香菱求她教作诗却不肯了,原因是什么?
香菱不过是薛蟠的妾,宝钗固有的阶级观念怎么会授受于她?
而且,教香菱并不能让自己出彩,有何可
她最善于物质性的讨好他人,最终免不了被人识破。
连大大咧咧的湘云后来也意识到了宝钗的为人不值得信赖。
论能力和格局,宝钗比不上探春。
管理大观园,即使她每晚坐着轿子去巡视,仍然纰漏百出。
收买下人老妈子,她倒是有一套。
3、滴翠亭那一幕最为人诟病。
滴翠亭偷听丫鬟小红的私隐,欲洗白自己,来了一招金蝉脱壳。
挖了好大一个坑,把林黛玉来垫底。
多么心机叵测啊,能指望她把贾宝玉拱手让人?
除此以外,背地里使了多少绊子还不知道呢。
宝玉在他母亲王夫人处吃斋,心里急着想去黛玉那里,薛宝钗当着面就说赶紧去吧,免得你林妹妹不高兴了。
可想而知,本来就厌恶黛玉的王夫人听了是什么感受?
挑拨离间,火上浇油,是薛宝钗最常用的手段。
即使后来她表面上哄服了黛玉称好姐妹,那是黛玉单纯,而读者的眼光是雪亮的。
无论出于什么原由,薛宝钗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绝不可能退出。

参考:
宝钗,四大家族薛家之女。
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当初进京就是为了进宫入选。
但是自从住进贾府后,宝钗入宫的事就没了下文,这时金玉之说平地而起。
自娘娘端午赐礼之后,宝钗一直横亘在宝黛之间,成宝黛和老太太的心病,难道宝钗除了嫁宝玉真的无路可选了吗?
薛家地位其实不高薛家祖上列过紫薇舍人,到了宝钗父亲这一辈反而没有提官职,可见是只富不贵的白衣。
成为皇商也是借祖宗名分,这样薛家成为单纯的商家了。
在一根杆子能砸死几个大官的京城,薛家实在提不起来。
能成为四大家族之首,怕也是因为其富有。
薛家在政治上无利用价值宝钗父亲已逝,失去父亲让薛家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没有了京城朋友圈的人脉维系,只凭祖上情分在户部挂个虚职领些钱粮。
失去顶梁柱,薛家在外交上就少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只有生意这一条线了。
跟其三大家族比,薛家明显弱了许多。
贾家还有爵位可袭,王家势头正猛,史家也在朝中有人。
只有薛家,除了依靠贾家已经无处可投奔。
薛蟠惹事生非薛蟠本性不坏,只是没有长大。
他不知身上的担子,不明白他虚度的光阴是多少银钱换不来的,也不明白薛家靠他来发扬光大。
薛蟠一出场就抢夺丫头闹出人命,再后来欺男霸女被柳湘莲痛欧,成了出了名的“薛大傻子”“呆霸王”。
可以说,在京圈薛蟠有多出名,宝钗的声望就有可能多坏。
不论宝钗多么优秀,谁不愿意和一个呆霸王结亲。
就这样,薛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被利用的价值,又没有父亲的人脉在重重贵族子弟中寻觅,再加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兄长,宝钗选婿的范围很小很小。
女孩普遍是政治联姻的工具,一般都会高嫁。
哪个高官会选一家没有官衔爵位,只有一个惹事的大舅的人家。
即便有,单凭薛姨妈又如何和这些官家子弟相识,指着天天喝花酒的薛蟠去结交吗?
所以薛姨妈看得很清,认准了贾家,盯着宝玉不撒手了。
宝玉在众子弟中也的确出众,经过一段时间接解。
宝钗对这个表弟也情有所衷,默默接受了母亲的安排。
贾府有地位贾家四大家族之首,能嫁进贾家对宝钗来说并不亏。
八公之首,余威犹在。
宫里还有娘娘,这个靠山实在比较强撼。
两家结亲,能互相利用能联合贾家,无论对薛家复兴还是对薛家的生意都会有好处。
任谁也不能小瞧了,贾家麾下的人。
而有了薛家,贾府内虚的毛病就有希望给治治。
年年寅吃卯粮,联合薛家生意或田庄或许就有合作的项目,一起赚钱的事对谁都好。
宝玉人品前途俱佳不用和薛蟠比。
就是和他们薛家的薛蝌比,宝玉论相貌论才气论人品怎么比都不差。
在贾家一众子弟中更是出众。
何况宝玉是荣府继承者,老太太心坎上的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能嫁给宝玉,不比外面不知根知底的少爷公子强。
尽管宝玉现在不念书,不代表他以后不好好念书,前程还是可能奔来的。
所以,薛姨妈一来到贾府就与王夫人,密谋了这个金玉之说,她认准了这个外甥。
而宝钗通过与宝玉的接触,知道这个表弟心细如发、体贴温顺,对女孩又十分的尊重不失为一个好青年。
宝钗有长辈的安排,也接受宝玉,所以默默等待着她的姻缘。
虽然宝玉与林妹妹耳鬓厮磨但是无父母之命都是不算数的,宝钗的优势正是长辈们喜爱的。
她明白和林妹妹比,她缺少什么,她更得她有的林妹妹也没有。
所以,宝钗没法嫁给别人,只有嫁宝玉,她没法成全宝黛。
作者:轻罗小扇
宝钗为了挽救薛氏家族的没落,以自己的婚姻为跳板,与母亲薛姨妈,姨母王夫人,一起炮制了金玉良缘。
为了成就良缘,宝钗与母亲薛姨妈也是机关算尽。
例如打着候选的名义进京,自家有房子,却非要借住贾府,借助贾府不久便借丫头莺儿之口,透露出\"金玉良缘\"之说,为了破坏木石姻缘,薛宝钗,拉拢贾宝玉身边的大丫头袭人;
滴翠亭为了躲避自己偷听有可能引起的麻烦,她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嫁祸给林黛玉;
为了安慰姨妈王夫人,她颠倒黑白, 把金钏投井之死说成是金钏贪玩儿而失足掉入水井等,都可以证明宝钗为了自己的岁月静好,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事物的特性。
但是,人之为人,又有几个不自私呢?
上至贾母,下至宝玉,黛玉,探春,又有几个不自私呢?
他们做事为人,首先也是从自己立场出发的好不好。
比如从薛宝钗的立场出发,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林黛玉为什么不为薛宝钗考虑,退出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竞争呢?
关于宝钗自私这一点,我认为,只要他不损人利己,其实也无可厚非。
这也是为什么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薛宝钗拥有许多铁粉的重要原因。
薛宝钗不是圣母,我们没有必要用圣母的标准去衡量她,去要求她。
第二个问题答案:以宝钗的条件,自然可以找其他官家子弟联姻,可是,她不能够找到媲美贾宝玉条件的人选,自然要抓住\"金玉良缘\"不撒手。
从现代读者的角度来看,宝钗的条件似乎不错,人冰雪聪明,又有学识,远见,城府,正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的当家主母人选,她是皇商之女,有钱,她的舅舅家和姨妈家都是勋贵人家,有势,但是代入那个时代,她的身份地位并不可人意。
首先,宝钗是商人之女,商人在那个时代,只属于第四等人,比不上士大夫,比不上农民,甚至比不上匠人,因而许多富商之家想要有所依仗,与权贵之家结交,把女儿送给权贵之家做妾。
当初,宝钗之父用心培养女儿,未必没有打着利用女儿的意思。
薛家老爹死了,薛家利用宝钗攀附权贵的梦灭了,宝钗才得以为自己做主。
以宝钗的个性,自然不甘做妾,可做正室,真正好的官家又看不上她的身份地位,自然,宝钗要利用与王夫人的姻亲关系,扒住宝玉不放手了。
其次,宝钗之兄薛蟠无能不肖,是个呆霸王,花钱如流水,被人看笑话不说,还是一个惹祸精,经常招惹一些大麻烦,一般情况下,有点头脑的官家子弟都不会与薛家联姻。
宝钗冰雪聪明,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只好抓住宝玉不放。
当然薛姨妈也知道这一点,为女儿着想,自然不愿意放弃金玉良缘。
另外,在那个时代,再美好的女孩,也是藏在深闺无人知的。
薛宝钗的美好只有接触了才能够知道。
薛宝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那些官宦子弟怎么能够知道?
怎么会去求娶?
当然,薛宝钗也可以通过一些宴会等应酬,接触一些官家贵妇,但这些官家贵妇们考虑婚姻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门当户对。
就这一条,薛宝钗就不及格了,谁还会去考虑宝钗其他的内在条件呢?
至于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最后结局,因为《红楼梦》只写到前80回,后面的情节是高鄂续写,自然做不得数。
至于所谓的王熙凤是不是至林黛玉生死于不顾,用\"调包计\"哄骗贾宝玉娶薛宝钗,而薛宝钗是不是也置与林黛玉的关系于不顾,径自嫁给了贾宝玉,这都是高鄂的手笔,做不得真。
当然也谈不上所谓的解释不解释之类的。
其实,比起高鄂续文中调包计的说法,我倒更喜欢宝黛订婚后,贾府犯事,为避祸宝玉躲了出去,林黛玉在贾府忧郁成疾,泪尽而亡。
贾宝玉在王夫人的主张下,只好娶薛宝钗。
这样才会照应着 林黛玉和薛宝钗判曲中的\"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句子。

参考:

具体原因我认为可以从
我们知道在古代阶层排名是“士农工商”,“士”也就是当官的排在第一位,而“商”也就是商人排在最末等。
而薛宝钗出生的薛家虽然也贵为四大家族之一,但只是因为是皇商有钱不假,随着上一辈当官的人员离去,薛家是一天不如一天。
薛家本来还希望薛宝钗可以进宫选上秀女改变家庭状况,结果落选;
而贾家就不一样了,可谓是宦官世家,如果薛宝钗嫁给贾家的掌上明珠贾宝玉,自然而然就把贾家和薛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直接可以提高薛家的政治地位,保佑薛家的未来屹立不倒。
所以薛家的掌事人薛姨妈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薛宝钗去成全宝黛,这也不能说是薛宝钗的自私。
第二,就算薛宝钗成全了宝黛,拒绝了薛姨妈的提议,但并不见得贾宝玉一定会和林黛玉在一起,所以说薛宝钗就没有成全的必要,自然而然也没有她自私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假设薛宝钗对薛姨妈说,自己不想嫁给贾宝玉,因为贾宝玉有林黛玉了,薛姨妈也同意了,那贾宝玉真的就会和林黛玉在一起,娶她为妻吗?
我认为不见得,二人虽然郎情妾意,但是贾家需要的是一个未来可以撑得起贾家重任的女主人,这一点林黛玉心思敏感细腻,做事也不够圆滑,还喜欢吃醋,这样的性子显然不适合做贾家的女主人;
再者她身体不好,很难为贾家传宗接代,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情况下,林黛玉根本不适合成为贾家的嫡子媳妇;
最后一点,贾家也开始落败,需要经济支撑,林黛玉代表的林家自从其父母去世后很明显不可能为贾家提供经济支撑。
所以说就算薛宝钗成全宝黛,说服薛姨妈,贾宝玉和林黛玉也不一定在一起,那么就没有成全的必要,自然而然也没有自私的可能性。
第三,薛宝钗作为一个女儿家,自己的婚姻大事根本轮不到自己做主,父母之命,不敢不从,所以说薛宝钗就算有心成全,但她也说服不了薛姨妈改变主意,自然而然谈不上她自私。
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不管男子成婚还是女子出嫁一定要遵从父母的命令,不然意味着不孝。
在薛家,宝钗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喜欢为母亲薛姨妈分忧解劳,所以说当薛姨妈提议她进宫选秀,她第一时间就同意;
当选秀失败,带她进贾府,命令她和贾宝玉在一起时,就算她知道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有心成全,但也无能为力,改变不了薛姨妈的主意,自然而然谈不上她的自私。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宝钗真的不能说是自私,她不能成全宝黛真的不是她能决定的,因为一方面她的家庭状况不允许她这样做,另一方面就算她这样做了成全了宝黛,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性,再加上薛宝钗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她说服不了薛姨妈改变主意。

一、薛宝钗的家庭出身不是特别高贵,高不成低不就在四大家族里,荣宁二府地位是最高的,王家是最近官运最亨通的,只有薛宝钗家是商人,虽然是给皇家做采买,虽然可能曾经最有钱,但是地位是远远不如贾府。
薛宝钗在父亲去世后,薛蟠很不成器,家里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已经远远不能和以前相比。
薛姨妈已经把宝押到薛宝钗这个女孩子身上,希望她能选秀入宫,也没成功。
没成功的原因,估计和出身商人家庭有极大的关系。
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就发现和贾宝玉结婚是最好的。
其他高贵的门第,人家看不上薛家这个出身。
其他清贫的人家,薛家又看不上人家。
所以,高不成、低不就。
二、嫁给贾宝玉是最好的投资贾宝玉是荣国府贾政的嫡次子,哥哥已经去世,将来爵位、家产,都是贾宝玉继承。
这是贾宝玉的出身优势。
贾宝玉面如冠玉,长的帅。
贾宝玉聪明,脾气好,对女孩子很尊重。
对于薛宝钗来说,嫁给贾宝玉是高攀,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把婚姻比作投资或者生意,嫁给贾宝玉是最好的投资。
三、可以让梨,不能让老婆老公孔融让梨,千秋佳话,但是他让老婆了吗?
没有。
薛宝钗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合适的老公,能让吗?
所以,薛宝钗不能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