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钱

说起乾隆下江南,这桩野史里经常简朴到微服私访地步,还经常惹风流债生还珠格格的浪漫事,正史上的糟钱场面,却可用一句天津方言形容:海了去了!究竟有多“海”?
接下来就一笔一笔,给“十全老人”乾隆帝好好算算账。
首先要算的,那就是“动机账”——乾隆下江南是为什么?
虽说这事在乾隆自己的解释里,简直各种冠冕堂皇,比如有考察河工和整顿吏治等多个高大上目标。
但最终极目标,却恰是乾隆帝两句原话:“江南名胜甲天下”,“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
说白了,就是为了玩个痛快。
本着如此重大目标,乾隆皇帝自1751年起,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而比起祖父康熙帝的行程来,他的这几场盛大旅行,准备就更加细致。
每次都是启程前一年,就早早派亲王负责打前站,这可不是简单考察一下路线,而是提前一顿大兴土木,沿途各色道路桥梁全修遍,单供应乾隆帝起居的行宫,前后就提前修了三十多座。
甚至为了修路盖宫殿,良田土地都一路占一片,闹得沿途农民流离失所。
还没开动行程,就是各种民不聊生。
待到乾隆帝的旅行队伍,浩浩荡荡启动后,前面这些大折腾,却是全变了小儿科。
每次都是皇太后皇后贵妃齐出动,外加文武重臣大批随行,车马仪仗护卫一线平推,总数竟多达两千五百多人。
且配有大车四百多辆,精壮马匹六千多匹,外加一千多艘精美游船,更有数万名民夫随行,简直豪华旅行天团。
其豪华程度,顶着“暴君”帽子的隋炀帝明武宗,瞧见都得连呼不如。
而比起当今好些旅行团的一路暴买,乾隆率领的这支“豪华天团”,一路却是更劲爆景象:所过之处,沿途的地方官,纷纷逮住机会争相拍马,经常是乾隆人还没到,地方官们就提前一天在路口恭候,摆上各种美食佳肴迎接。
甚至为了让皇上吃好住好玩好,不但准备好的行宫要再次砸钱翻修翻盖,就连为了叫乾隆带的猎犬们吃饱,好些地方官竟都驱使百姓捕捉鸟雀。
沿途好些州县境内,野兔野雀几乎全部逮光。
而且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途径之处,都是这样“寻常”的烧钱折腾,且折腾掉的每一分钱,全是地方官员百姓的“孝敬”,也就是白吃白拿,跟拉动地方经济毫无关系,反而是走一路吃一路,吃到所过之处穷困潦倒。
套清朝官员们奏折里的悲愤大骂说:所过之处,怨声载道。
但放在乾隆年间,敢说这话的官员,都是极少数的良心人物。
绝大多数的沿途地方官,却是十分欢欣鼓舞。
比起拼命也要抵制正德帝南巡的明朝官员,清朝官员相当看得开:劳民伤财又如何?
反正又没伤我家的财。
还能借这机会拍个马屁发个财。
于是沿途招待“豪华旅行团”的开支,全数都是百姓摊派,数额更是层层扒皮,照着既定开支的几倍横征暴敛。
本就水深火热的民力,简直火上浇油。
那乾隆皇帝知道不?
乾隆三十年南巡时,就亲眼瞧见了,看到好些官员们拆毁民屋房舍,给他盖豪华行宫,当场就乐得合不拢嘴,不但热烈表扬了官员们的“孝心”,加官进爵全不含糊,且甩手就打赏了两万两白银。
如此敞亮鼓励,当年乾隆老爹雍正帝呕心沥血打压下去的清朝腐败歪风,这下就像打了强心针,各地官员纷纷效仿,甩开膀子劳民伤财。
待到乾隆晚年时,已经腐败到泛滥程度。
所谓规模空前华丽盛大的“乾隆下江南”,野史演义里各种八卦传说的背后,却是每时每刻,对大清朝民脂民膏的贪婪压榨。
看过这六次烧钱闹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乾隆登基初时还国库储备充裕的大清朝,会到了乾隆晚年时财政穷困潦倒的地步。
为什么雍正年间那令行禁止的吏治风气,却变成了乾隆年间变着花样贪污腐败的丑态。
盛大的下江南场面,就是一根冷冷的引线,扯出大清朝的百态衰败。
也就是在这急剧衰败间,“下江南”的财政消耗,更是空前的天文数字。
仅以清朝官方的数字说,就有两千万两白银。
这个数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后来大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官方赔款数。
但事实上,仅是乾隆“旅行天团”的随行人员,一路敲诈勒索的财富所得,就远远不止这数。
而沿途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的财富,以很多清朝笔记的说法,更是这个数字的十倍。
对比近代史大清朝落后挨打,一次次屈辱赔钱的惨样,这个数字,更叫人感慨一句寒碜话:近代西方列强玩命洋枪洋炮狠打,最后从大清朝身上刮来的钱,可能还不够乾隆皇帝出几趟远门。
可笑的是,对这恶劣后果,当时享受着旅途舒适奢靡生活的乾隆皇帝,真是浑然不觉。
当看到有官员痛心揭露一路的民生疾苦,却还气呼呼的反问:“汝谓民间疾苦,试指何人疾苦?汝谓怨声载道,试指何人怨言?
”这番记载于《清代通史》里的“自信”模样,几百年来叫人每每读来,无不一声叹息。
但是,随着十八世纪晚期,大请王朝统治危机的加剧,“民财日已竭”的窘境,纵是乾隆帝也无法回避。
于是晚年的乾隆,终于对自己六次大张旗鼓的“下江南”闹剧,发出一声懊恼叹息: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做无益害有益。
但这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事的破坏力,“劳民伤财”已是客气话,一个腐败横行经济贫困的大清朝,成了他亲手挖出的深坑。
一声叹息,何止是于事无补?
甚至可说执迷不悟。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参考:
据说乾隆六次南巡过十几年后,曾经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这说明乾隆后期已经知道了南巡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表面上很风光,但南巡的背后,却是清政府的财政以及南方农民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嘉庆留了个烂摊子,不得不除掉和珅来增加国家收入。
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就来看看乾隆六次南巡,到底花了多少钱吧。
因为他的南巡跟政府赋税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看看他为国家收入丢掉了多少钱。
乾隆南巡凡是所到州县,均下令只交本年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如果当地上年受灾则再减免十分之五,六次南巡,江南最为富庶,而乾隆走过了那么多地方,直接导致清政府在赋税上缩水了一半。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江、皖、浙等地的时候,直接下令免去三省当年钱粮。
还豁免从乾隆元年到十三年江苏和安徽欠下二百二十万两、三十万两的地丁赋税,又免去了浙江当年三十万两的地丁赋税。
第二次南巡的时候,江淮地区刚刚发生大水灾,乾隆又下令免除江、皖、浙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的所有地丁钱财,此外,直隶、山东也是南巡的必经之地,只要有旱涝灾害,就免除之前所欠的赋税。
第三次南巡的时候,当年江苏、安徽两省所有欠朝廷的公款,全部豁免,共免除白银两百多万两,以及粮食三十万石。
当时乾隆的口谕:“俱著全行豁免用敷恺泽,副朕行庆施惠之意。
”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刚刚启程乾隆就宣布,对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地丁钱粮豁免十分之三,两省的官员原先受过处分或降级的,全部撤销惩罚官复原级,没受过处分的,全都加一级,同时还各赏两万两白银建造行宫。
乾隆四十五年,免除两淮商人欠下的一百二十万两赋税,乾隆四十七年,免除淮南商人二百万两赋税,乾隆四十九年,免除两淮地区一百六十万两赋税。
乾隆南巡不断地免除江南以及直隶、山东的赋税,而这些地区又是清廷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六次南巡豁免的这么多赋税,使清廷的收入大大的缩水,给清廷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再说说乾隆南巡的铺张浪费,从第一次南巡到第六次南巡,巡游的规模和耗资越来越大,乾隆每到一处,地方供设都要耗资二三十万两,来铺设道路、修建码头、整修街道、搭建戏台等等。
乾隆时期的官戏还是昆曲,根据记载,当时乾隆在安徽、江苏段运河边上的城市,运河边上每隔一段距离两岸都会搭建昆曲戏台,来表演昆曲,那种戏台又称为香亭。
虽然乾隆免了巡游地区农民的很多税收,但大多数都是有利于商户的,而且当时乾隆南巡的出资人就是江南一带的盐商,盐商怎么会自己吃那亏呢?
他们利用垄断商品哄抬物价,最后用的还是农民的钱!而且各地官员也多以迎圣驾之名,向当地的农民、商人征加新的税收,可以说农民的税根本就没少交。
而乾隆这六次南巡烧的钱,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国库啊。
至于具体烧掉了多少钱?
根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2》中列举的乾隆十八年(1753年,第一次南巡后)的总收入为5000万两白银,1300万石粮食。
到嘉庆除掉和珅获得8亿两白银,说是能抵当时十五年财政收入,也差不多是每年五千多万两(这还是乾隆南巡结束十五年复苏的)。
清朝的经济一直是稳步上升的,乾隆从1753年到1799年这四十六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竟然一直稳定在五千万两,足以见得这六次南巡对于清政府财政的破坏有多大了。
后来乾隆还在《南巡盛典》里诗云:“牙樯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奶?
艳歌新舞翻觉闹,老扶幼架喜相趋。
周踏岁计云秋有,旋察官方通弊无。
人耳信疑还各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讽刺呢?

参考:
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段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相对稳固之发展局面,乾隆帝弘历思慕其祖康熙六次南巡的盛况,也想效仿其“盛典昭垂” ,并于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年)先后六次巡游江南。
乾隆第一次南巡始于1751年正月,5月结束游历返回京城。
1757年正月开始第二次南巡,4月返回京师。
1762年正月开始第三次巡游江南,5月北返回到京城。
1765年发起第四次南巡,数月后结束。
第五次南巡于15年后的1780年正月才得以成行,5月份兴尽归京。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这位以好大喜功、生活奢侈著称的老皇帝开始了第六次、也是其人生的最后一次南巡。
乾隆一行浩浩荡荡,3月到达浙江海宁,巡视海塘后返回。
乾隆在位期间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南巡,给国家财政、人民生计都增加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文献记载,他6次南巡,次次花钱如流水,事后计算各项花费,总数达2000多万两白银。
各地官府、盐商为接待他而不惜工本打造行宫、龙船、修桥铺路、征调民夫、维护沿途警戒治安,以及提供一行人吃、喝、拉、撒的巨额花费更是多的难计其数。
因而从庙堂到江湖,都激起了不同程度的怨愤。
史载,乾隆第一次南巡出发后不久,全国许多省份的官场即开始流传一份假托工部尚书孙嘉淦之名拟就的奏折底稿,内中直言不讳的斥责乾隆帝有“五不解、十大过”之罪状,而扰动最大的南巡位列第一。
清廷在追查这份伪奏折的真正撰稿人时拘捕了上千疑犯,历时两年,还是找不到此文的真正作者。
最后,负责此案的官员只得认定江西千总刘鲁生、刘时达父子为此文的原创作者。
二刘是正六品武官,本非这份伪奏折的实际撰稿人,但他俩却在供词中承认因乾隆南巡修路,拆毁了他家房屋, 出于愤懑才广为传抄这份来历不明的奏稿,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不仅下层民众怨声载道,朝中的一些骨鲠大臣也敢拔逆鳞,屡次劝谏,想阻止乾隆这种奢侈靡费、劳民伤财的南巡活动。
《清史稿》载:浙江湖州知州赵某,闻听乾隆将至湖州,心急如焚,实在无计可施,只得令人趁夜凿沉船只于航道中,以阻挡乾隆的龙舟,乾隆只得作罢退回。
后赵某辞官,湖州百姓哭送数十里而不忍离去。
当然,刚愎自用、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依然不管不顾地一次次南下找乐。
直到晚年,他才有所省悟,亦颇有后悔之意,对左右亲信大臣说:“朕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实作无益害有益”。
然而,他六次南巡所造成的经济恶果以及影响整个社会的奢侈糜烂之风,已经无法挽回。
史载,康熙时,清廷国库里有五千多万两存银;
到雍正六年(1723)库银增至六千余万两;
乾隆初年,国库存银达到八千万两,而到乾隆在位末期,所谓的盛世急转直下,国库存银仅剩200万两。
乾隆死后,其子嘉庆继位,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表面花团锦簇,内里已经朽烂,大清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一条衰落之路了。
【写作码字不易 严禁剽窃】【插
最喜欢下江南的,一个是康熙帝,一个是乾隆帝。
康熙帝多次下江南,但他为人相对低调,每次就带百十来人轻车简从,也不怎么修建行宫,往往直接在地方上的衙署居住,所有的花销,都由内务府开支。
跟爷爷康熙帝比起来,乾隆帝无异于就是个大款,不管排场还是其他方面,估计隋炀帝看了都要自愧不如瞠目结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耗费的银两自然也是天文数字。
每回南巡之前,乾隆帝都要派亲王提前一年打点一切,勘察路线、架桥铺路,还要修建供应居住的行宫之类,乾隆帝六次下江南,修了三十多座行宫。
因为修建御道,大量沿途的民宅被强拆,甚至祖坟都被强迁,百姓们流离失所。
头一回下江南的时候,乾隆帝连带着后妃、侍从等,队伍就有两千五百多人,马匹将近七千匹的样子,仅仅装着行礼的骡车与骆驼就有一千五百匹的样子。
在水路方面,动用船只上前艘,拉船的纤夫就有三千六百多人。
当年康熙帝都没用上的卤簿仪仗,也被乾隆帝拿出来显示天子威仪,这些之外,乾隆帝带着人一路上吃喝玩乐白吃白拿,极尽奢靡,所动用的银钱,自然可想而知。
皇帝南巡,按照常理自然是要动用朝廷的银两,要从户部跟内务府拿钱开销,说起来也就是所谓的“正帑”与“内帑”,康熙帝下江南花销不多,所以内帑就足够开支了。
然而,乾隆帝的下江南规模太大,开销惊人,自然引起了前朝不满与反对。
何况当时清朝仍旧在对西北用兵,户部的钱也比较紧张,这种情况下,乾隆帝又不肯缩减南巡的排场,免得损害他的天子威仪,于是只能另想办法。
而这个时候,有一群有钱人被盯上了,那就是当时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
明清时期盐商崛起,两淮之地尤其扬州一带的盐商财富惊人,身价百万都只能被称作“小商”而已,他们掌握着全国的盐业流通,这么有钱,当然要被皇帝盯上。
清朝皇帝的赚钱之道:说起来,清朝的皇帝也会自己赚钱,而且方式五花八门,很多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
一,官庄与官田清朝入关大规模圈地,占据了大量的良田与房屋财产,依靠佃租与房租等,每年也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收入,这些都属于皇帝自己的私产。
二,关税与盐业清朝在各地设有税关,当时是税收定额,户部拿走固定份额,剩下的全都交给皇帝,此外清朝盐业官督商办,盐商需要交钱获得官衙发放的盐引才能领取食盐贩卖。
从盐业当中,皇帝能够获得大量盐商的孝敬钱、盐业衙门的孝敬,盐引附加费与放款利息。
三,议罪银清朝时期,有类似于前朝花钱赎罪的制度,如果有人犯了事情,还不算十恶不赦,那么可以花钱代为抵销,至于花多少,那就看犯事儿人的“诚意”了,而这笔钱也属于皇帝私产。
乾隆时期,这样的收入可谓相当惊人,乾隆帝自然也是获益颇丰。
四,其他收入关外的人参与西南地区的玉石买卖都由朝廷掌握,尤其是关外的人参、貂皮等等,这些都属于清朝自身设立的打牲乌拉衙门掌握,都是皇家财产。
除此之外,像是朝廷中的抄家、外邦进贡等也都属于皇帝自己的私人收入,内务府也会开当铺、放贷之类进行经营,给皇帝赚了很多的钱。
清代的内务府,其实就是皇帝的宫廷管家,皇帝的钱也都由内务府打理,内务府下辖七司之中的广储司,掌管着大量金银财宝,是皇帝私人金库之一。
除了广储司,还有圆明园银库与养心殿造办处银库。
乾隆在位期间,内务府前后总的收入多达6800万两,这在当时无异于是个惊人的数目,而乾隆下江南的大多数的花费,也都来自于皇帝额外赚的银钱。
乾隆下江南的消息传出后,两淮盐政就在奏折中称“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也就是说两淮之地的盐商听到陛下要南巡,希望捐钱奉献一份力量,都急不可耐了。
到底是不是自愿捐钱暂且不说,但乾隆帝南巡的时候,大量的行宫园林、戏台班子等等花销的确都是盐商捐银置办,每每捐钱动辄都是上百万两,让人瞠目结舌。
盐商们如此识相,乾隆帝自然也不好什么都不给,所以盐商们奉献大量银子的同时,乾隆帝经常也会进行赏赐,当然不是赏钱,而是各种职位封号之类。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名分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最难得的。
另外,乾隆帝还免除了两淮地区盐商不少没交的税银,或者缓征,还允许盐商们在领取规定的盐引之外,可以增加盐引的损耗额度,获得更多利润。
大致上来说,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大多数的钱来自于盐商,还有议罪银等方面。
按照清代正式的说法,乾隆帝六次下江南耗费两千万两白银,但具体数额恐怕远不止于此,乾隆帝临终也承认自己在位时并无失德,唯独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参考: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乾隆乾隆,花钱花个大窟窿。
乾隆六次下江南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乾隆六次下江南究竟花了多少钱?
真的是为了寻找自己身世吗?
还是说真的只是想向爷爷康熙学习?
还是单纯的只是为了游山玩水?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做了什么?
再来看看乾隆到底花了多少钱?
用乾隆自己的话《御制南巡记》中所说,无非是巡阅军队、视察水利、笼络人心、了解风俗、游览风景、顺便收藏江南美女;
视察河道;
黄河河道以及江浙海岸工程。
阅兵;
南京阅兵和杭州阅兵(水师)。
祭拜明太祖陵、孔庙、岳庙。
减免赋税;
体恤百姓。
游览风光;
来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六次下来,有人初步统计过用了2000万两白银,据说,乾隆每次南巡,随驾官兵一般都要到3000名左右,马匹约6000匹,船四五百只,役夫几千名,花费白银上百万两,当然这种统计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很多项目根本没有算进去,比如摊派费用、商人捐款等,2000万两绝对是打了折的。
开头说了句民间谚语,其实是不正确的,别看乾隆六次下江南,花了很多钱,但是乾隆年间的国库一直都是保持盈利的,这还得多亏了和珅,几乎每次下江南所用的钱财都是和珅想办法弄的,比如乾隆初年户部银库存银为3000万两,到乾隆末年在6000万-7000万之间,而清朝国库空虚还得是太平天国之后才逐渐入不敷出。
至于六次下江南的利与弊,我们再怎么评论都是多余的,不妨看看乾隆自己对此时怎么看的。
《御制南巡记》:“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乾隆认为南巡的意义和他向西北用兵是一样的,都是有利于王朝统续的大事。
几十年后,乾隆跟军机大臣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这里不难看出乾隆是后悔了的,他认为自己是劳民伤财,和爷爷康熙比起来真的是无地自容,其实好在乾隆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恩威并施,不然和隋炀帝又有什么区别?
而具体花了多少钱,乾隆自己都不知道,只能算个大概。
【羽评历史,
分六次巡幸江南。
明面上观察民吏,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乾隆是艳羡江南,乘兴南游,饱览江南的名胜古迹和美女景色。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去都在江南巡幸出游小半年之久。
作为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乾隆出门旅游,那必然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
乾隆第一次出游江南,就待了随从2000多人。
而后几次基本维持在了3000人左右,沿途使用民夫几千人,船只500左右,马匹6000左右,实际随行人员高达万人
所到之处,极尽奢靡。
很多学者认为乾隆六下江南总共花费在2000万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都无法统计进去的钱,沿途地方需要修缮行宫,征调民夫,这些钱是需要当地官府出的,很多地方官员趁机盘剥百姓。
还有江浙富商捐款出资高达四五百万两,并且还需要他们提供的行宫住处高达40余座。
这些无法统计进去的数据甚至超过了国库的支出。
还有就是乾隆南巡带动了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官场卖官卖爵,盘剥百姓也由此开始。
乾隆甚至因为江南盐商的捐助,结交盐商,给他们提供了政策扶持,使他们垄断经营,也迫使了他们盘剥了百姓。
另外侃一个八卦的事,乾隆第二次南巡期间曾经“微服私访”。
私访的是秦淮河上的妓院。
在秦淮河上彻夜不归,导致了皇后剪断了万缕青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断发皇后。

参考:
不少人都看过或听说过张国立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那会儿还是大清朝刚刚稳定,满族刚刚坐稳了江山的时候,康熙六次南下江南,按皇帝的出行标准算成“微服私访”没有问题,想想国家一把手下去考察没有做的声势浩大就算是微服私访了。
康熙的这六次南下确实起到了好的作用,安稳了江南局势,并且让天下苍生看到了一个“英明的君王”。
大清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到乾隆时已经非常强盛,乾隆朝开端,大清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昌盛的王朝。
乾隆皇帝这人玩性大,“千古第一玩人”,写了多少诗,玩了多少题词,而且乾隆也好大喜功,想成为十全老人,恨不得来个大一统,连年征战。
估计是听说过他爷爷康熙的六下江南产生的广泛影响,他也要六下江南,只是乾隆选择的盛装出行,一切就按一把手的最高规格来,每次南下的阵容都在好几千人,所到之处要知道老大来了,招待规格要史无前例地高,排场大极了。
记载的资料里显示乾隆光差旅费就花掉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占了乾隆朝一年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没有算上其他无法具体统计的支出。
而他爷爷康熙六次南巡总共花了不到孙子的十分之一。
康熙和乾隆乾隆六下江南本来也是要安抚民心,给江南发展带去进一步信心,但他这一大牌场折腾,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社会奢靡的风气进一步加重。
到了晚年,乾隆也对自己这六次南下有所悔恨,“我统治天下六十年,并没有失德之处,只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你如何看待一把手微服私访和大张旗鼓调查这两种形式?

参考:
乾隆六下江南,是在乾隆十六年到乾隆四十九年之间,其实除了乾隆六次巡幸江南以外,其实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也曾六下江南,虽然两人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体察民情,但是乾隆六下江南却备受诟病,其实归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乾隆六下江南,除了体察民情,吃喝玩乐才是主要目的,并且耗资巨大。
乾隆出去巡视,不同于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巡视那叫微服私访,动静越小越好,没人知道更好,这样手下人干的到底怎么样一目了然,而乾隆巡视,十分讲究排场,就怕天下人不知道乾隆皇帝来视察工作了,据记载,乾隆下江南理由如下:第一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第二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第三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第四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每次随乾隆同行的人员,最少也有两三千人,皇帝不是一般人,到了一处巡视,从道路到行宫一一重新修建,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应该就知道,元妃省亲这一段有多折腾,更何况这还是乾隆皇帝亲自来视察,就连乾隆皇帝在路途中,下榻休息下的地方也能新建的尽量新建,所以尤其是给乾隆修临时的行宫,这样的工程耗资巨大并且其中有利可
有好多人说,乾隆败光了清朝的家底,衰败就是从乾隆开始的,甚至有人说乾隆六下江南花光国库,据统计估算,乾隆六下江南大概花了2000万两白银,但是其中大多数的钱是地方官员出,官员能贪污的贪污,富商们捐赠给免税,国库虽有补贴,但是比例可能十分之一都不到,虽然晚年的确国库亏空,但是好歹乾隆给嘉庆留了个移动的中央银行和珅。

参考: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巩固他自己的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里面,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游山玩水。
说是效仿康熙帝下江南巡查,但是乾隆下江南的奢靡程度却是康熙的俭朴不能比的。
乾隆皇帝南巡声势浩大,随行人员上万,所到之处奢侈靡费,每一个路过的地方接待供给都极尽奢华,给当时造成了很重的社会负担,也使百姓背上了很大的生活及经济压力。
有官员劝说乾隆南巡造成很大的民间疾苦时,乾隆帝不但听不进还很生气地驳斥该官员危言耸听,沽名钓誉。
就是纪晓岚都委婉地上奏乾隆说江南财政枯竭是南巡之祸时,都遭到乾隆的贬讽,说他不过因为有点文字根底,自己把他当做是娼妓般地豢养着,说他根本没有资格议论国家大事。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南巡的花费是康熙的百倍
实际上这只是官方记载,真实造成民间负担的绝不止这个数。
乾隆年间的国库收入基本上在一年五六千万两白银之间,最少的时候也有四千万两左右。
乾隆皇帝晚年生活奢侈浪费,全靠和珅买官卖官集聚财富来供乾隆皇帝消费,这也是乾隆宠信和珅的关键所在。

参考:
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段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相对稳固之发展局面,乾隆帝弘历思慕其祖康熙六次南巡的盛况,也想效仿其“盛典昭垂” ,并于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年)先后六次巡游江南。
乾隆第一次南巡始于1751年正月,5月结束游历返回京城。
1757年正月开始第二次南巡,4月返回京师。
1762年正月开始第三次巡游江南,5月北返回到京城。
1765年发起第四次南巡,数月后结束。
第五次南巡于15年后的1780年正月才得以成行,5月份兴尽归京。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这位以好大喜功、生活奢侈著称的老皇帝开始了第六次、也是其人生的最后一次南巡。
乾隆一行浩浩荡荡,3月到达浙江海宁,巡视海塘后返回。
乾隆在位期间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南巡,给国家财政、人民生计都增加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文献记载,他6次南巡,次次花钱如流水,事后计算各项花费,总数达2000多万两白银。
各地官府、盐商为接待他而不惜工本打造行宫、龙船、修桥铺路、征调民夫、维护沿途警戒治安,以及提供一行人吃、喝、拉、撒的巨额花费更是多的难计其数。
因而从庙堂到江湖,都激起了不同程度的怨愤。
史载,乾隆第一次南巡出发后不久,全国许多省份的官场即开始流传一份假托工部尚书孙嘉淦之名拟就的奏折底稿,内中直言不讳的斥责乾隆帝有“五不解、十大过”之罪状,而扰动最大的南巡位列第一。
清廷在追查这份伪奏折的真正撰稿人时拘捕了上千疑犯,历时两年,还是找不到此文的真正作者。
乾隆在位期间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南巡,给国家财政、人民生计都增加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文献记载,他6次南巡,次次花钱如流水,事后计算各项花费,总数达2000多万两白银。
各地官府、盐商为接待他而不惜工本打造行宫、龙船、修桥铺路、征调民夫、维护沿途警戒治安,以及提供一行人吃、喝、拉、撒的巨额花费更是多的难计其数。
因而从庙堂到江湖,都激起了不同程度的怨愤。
史载,乾隆第一次南巡出发后不久,全国许多省份的官场即开始流传一份假托工部尚书孙嘉淦之名拟就的奏折底稿,内中直言不讳的斥责乾隆帝有“五不解、十大过”之罪状,而扰动最大的南巡位列第一。
清廷在追查这份伪奏折的真正撰稿人时拘捕了上千疑犯,历时两年,还是找不到此文的真正作者。
但乾隆就很奢侈,每次出行光随从就要2500人
不过这些银子,乾隆自然不会从国库出,他直接向民间和商人摊派。
要知道乾隆初年户部的银子为3千万两,末年为6千到7千万两之间。
这种保持盈余的财政状态直到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才彻底崩溃。
乾隆年间的国库收入基本上在一年五六千万两白银之间,最少的时候也有四千万两左右。
乾隆皇帝晚年生活奢侈浪费,全靠和珅买官卖官集聚财富来供乾隆皇帝消费,这也是乾隆宠信和珅的关键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