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
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
有些人特意强调,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
但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
至于八旗旗主具体是怎么更迭的,这就很复杂了,需要详细的介绍。
两旗时代最早的八旗制度,没有后来那么复杂,只有旗主和佐领两级。
并且也没有八个旗,只有一个旗。
努尔哈赤起兵后,先建立了一旗部队,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
后来他消灭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红色旗。
于是,努尔哈赤就将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给了亲弟弟舒尔哈齐,然后他自己统帅新建红旗。
后来改红旗为黄旗。
于是,最早的八旗雏形就出现了。
一共只有两个旗,两个旗主,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同母弟舒尔哈齐。
两人在当时被时人并称为“二酋”。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各自统领的属人、阿哈是一样多的。
这两个旗的旗色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按照推断,努尔哈赤的旗色应该是黄旗。
而舒尔哈齐的旗色应该是黑色,后改为蓝色。
(据说是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于是就改作了蓝旗。
具体什么时期由黑旗变改为蓝旗,有待考证)三旗时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达部。
他把哈达部的人丁编为一个旗,让自己的长子褚英和哈达部的首领吴尔古代(哈达纳拉氏)共同管理。
这个哈达部的旗,旗色为白色。
这便是正白旗的由来。
不久后,褚英废除吴尔古代的首领地位,他自己独自成为旗主。
同时,舒尔哈齐的正蓝旗得到了进一步扩充,这些蓝旗新归附的人丁,被封给了太祖的次子代善。
所以这一时期,代善是正蓝旗里的“小旗主”。
这个时期的三旗旗主分别是: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舒尔哈齐,代善(小旗主);
正白旗——褚英;
四旗时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蓝旗旗主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幽禁。
正蓝旗的格局就因此发生了变化。
注意了,下面的内容很重要。
在正蓝旗中,原属于舒尔哈齐的佐领,一多半被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继承。
剩下的原属舒尔哈齐,但没有划归给阿敏的佐领,则划归到了代善的名下。
代善之前在正蓝旗中的原班人马,加上新划给他的人马,一起脱离出正蓝旗,独立为一个新旗,旗色为红旗。
后来屹立二十多年不倒的正红旗也就是这么来的。
正红旗成立后,也就有了四旗。
这个时候的四旗旗主分别是: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阿敏;
正白旗——褚英;
正红旗——代善;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1年),努尔哈赤将自己的长子、正白旗的旗主褚英幽禁,所以正白旗也发生了变化。
正白旗大部分佐领被封给了皇太极。
而剩下的一部分佐领,被褚英的长子杜度继承。
于是皇太极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而杜度则是正白旗的“小旗主”。
这个时候的四旗旗主分别是: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阿敏;
正红旗——代善;
正白旗——皇太极,杜度(小旗主);
八旗时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将四旗扩充为八旗。
他自己的黄旗分为正黄、镶黄两旗,均由他亲自统领。
代善的红旗,也分成正红、镶红两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儿子们统领(代善的儿子岳托和硕托均是镶红旗的小旗主)。
原蓝旗的旗主阿敏,成为镶蓝旗旗主,属人没有变化。
正蓝旗的旗主则由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担任。
另外,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担任小旗主。
正白旗旗主不变,仍由皇太极担任。
镶白旗旗主由原正白旗小旗主杜度担任,同时努尔哈赤把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也塞进了镶白旗,与杜度共同组成了镶白旗(阿巴泰是小旗主)。
这里额外插一句,当时的八旗的旗子,应该是没有
四镶旗是在旗子中间加一条龙。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八旗旗子的样式,是公元1622年之后才确定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八旗旗主分别是:两黄旗——努尔哈赤;
两红旗——代善,岳托、硕托(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小旗主);
镶蓝旗——阿敏;
努尔哈赤晚期的八旗变动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按照女真人“嫡长子继承皇位,嫡幼子继承财产”的传统。
将自己的三个嫡幼子:18岁的阿济格、11岁的多尔衮、9岁的多铎,纳入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并将两黄旗拆分,分别封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小旗主。
当时努尔哈赤的两黄旗一共有60个佐领,他把正黄旗的15个佐领封给阿济格,另外15个佐领封给多尔衮。
再从镶黄旗分出15个佐领封给幼子多铎,剩下的15个镶黄旗佐领由他亲自统领。
然后努尔哈赤立下遗嘱,等他去世后,他自己统领的15个镶黄旗佐领,也交给多铎继承。
相当于就是说,阿济格为正黄旗旗主,多铎为镶黄旗旗主;
多尔衮没有位置,于是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好让多尔衮继承镶白旗。
结果这次调动还没有完成,努尔哈赤就突然死了。
皇太极瞅准机会,迅速让儿子豪格抢占了没有旗主的镶白旗。
这一下,皇太极父子就抢到了两白旗。
这里额外插一句,这次分封后,由于正黄旗分给了阿济格和多尔衮,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领的旗。
因此镶黄旗就变成了八旗的头旗。
很多人经常问,八旗之首是哪个旗?
看到这里应该就知道了——是镶黄旗。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变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
这位新任大汗是个狠角色,为了打压不服他的人,皇太极对八旗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调整——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
这次调旗很简单,就是皇太极的正白旗、豪格的镶白旗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两黄旗对调。
因为皇太极是后金大汗,他认为黄旗只有大汗才配使用。
所以,继承了汗位的皇太极就逼着多尔衮三兄弟与自己对调了旗色,以彰显自己的“正统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调整只换旗色,也就是两白旗换两黄旗,服装颜色对调;
两黄旗换两白旗,服装颜色对调。
而旗主之下的附属人员没有进行变动。
第二次调整——镶蓝旗旗主换人。
永平之战后,阿敏(舒尔哈齐的次子)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
他召集众大臣及贝勒,给阿敏定了议十六项大罪。
最后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并将其圈禁在家。
其所属镶蓝旗则赏给跟皇太极穿一条裤子的堂弟济尔哈朗。
由于济尔哈朗也是舒尔哈齐的儿子,这次换旗主,镶蓝旗没什么异动。
第三次调整——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混编。
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病逝,正蓝旗的旗主由原先正蓝旗小旗主莽德格类继承,而莽古尔泰的佐领也由莽古尔泰的儿子继承(小旗主)。
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正蓝旗的旗主德格类病死,同年有人告发莽古尔泰、德格类一门谋反。
皇太极趁此机会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一门剥夺旗权,顺便将正蓝旗没收为己。
于是正蓝旗就被皇太极给吞并了。
吞并正蓝旗后,皇太极将原正蓝旗的八个佐领封给儿子豪格,又拿出三个封给镶黄旗小旗主阿巴泰,加强了原镶黄旗的实力。
同时也削弱了正蓝旗的凝聚力。
没过多久,皇太极将正黄旗的一半与正蓝旗的一半进行捏合,组成新的正黄旗。
将正黄旗和正蓝旗剩下的一半捏合,组成新的镶黄旗,都由皇太极亲自统领。
镶黄旗归皇太极后,原镶黄旗旗主豪格带着自己的佐领改为正蓝旗,成为正蓝旗的旗主。
原镶黄旗的小旗主阿巴泰,也同样成为了新正蓝旗的小旗主。
这次调整之后,八旗旗主如下:两黄旗——皇太极;
正蓝旗——豪格,阿巴泰(小旗主);
镶蓝旗——济尔哈朗;

正白旗——多铎;
镶白旗——阿济格,多尔衮;
两白旗与皇太极暗中较劲多尔衮时期的八旗变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
他和皇太极是一丘之貉,掌权之后也是大肆吞并其它旗。
具体的调整有两次。
第一次调整——两白旗混编。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去世。
他去世之后两个月。
多尔衮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趁机没收了亲弟弟多铎在正白旗的15个佐领。
多尔衮手上本身就有15个佐领,没收多铎的15个佐领后,多尔衮就具有了30个佐领,即一个整旗的实力。
之后多尔衮的将自己所领镶白旗的与多铎的正白旗进行对调,自己成为正白旗旗主,而原属正白旗的多铎,则换色为镶白。
本身就在原镶白旗的阿济格并没有参与此次换旗。
多铎换到镶白旗后,他是旗主,阿济格变成了镶白旗的小旗主。
第二次调整——两白旗与正蓝旗混编。
争储事件后,多尔衮和豪格结了梁子。
为了搞死豪格,多尔衮下了大力气。
大清顺治五年二月(公元1648年),多尔衮将豪格打下大狱,没收了他的正蓝旗。
(还抢了豪格的小老婆)豪格的正蓝旗被没收后,多尔衮没有上交给顺治皇帝,而是被他以“俟归政,然后隶于上”的名义私吞了。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镶白旗旗主多铎病逝。
多尔衮便将两白旗和正蓝旗一起混编。
原本属于豪格的正蓝旗佐领和原本属于多铎、阿济格的镶白旗佐领对调。
对调之后,新的镶白旗没有旗主,多尔衮当仁不让的自领镶白旗旗主,加上正白旗,他就成为了两白旗的旗主。
而新的正蓝旗则由原镶白旗的阿济格、多铎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岳东四人共同管理。
这四
另外,正红旗旗主代善于同年病死。
他的儿子镶红旗旗主硕托在三年前被处死(岳托死后硕托继任)。
因此两红旗的旗主也都换了人。
正红旗旗主为满达海(代善儿子)、镶红旗旗主为罗科铎(岳托孙子)。
这一系列震动之后,八旗旗主如下:两黄旗——顺治帝;
两白旗——多尔衮;
正红旗——满达海,勒克德浑(小旗主);
镶红旗——罗科铎,尼堪、硕塞(小旗主);
正蓝旗——多尼,阿济格等人(小旗主);
镶蓝旗——济尔哈朗;
八旗旗主的最终确定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历经二十几年的调整,此时的八旗已经面目全非,跟最早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正白旗旗主原本是褚英,结果褚英被努尔哈赤弄死,正白旗的人马交给了皇太极和褚英的儿子杜度继承。
到了八旗建立时,杜度调任镶白旗,褚英当年的人马就变成了镶白旗。
后来努尔哈赤为了给多尔衮挪位,把杜度挪到了镶红旗,褚英一系的人马又调到了镶红旗。
这变来变去的,八旗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八旗了。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秋后算账,又对八旗做了一次大的调动。
第一步,他先是把多尔衮的两白旗没收。
正白旗整旗被顺治皇帝收走,同顺治亲自掌控的两黄旗一起变成了所谓的“上三旗”。
第二步,将镶白旗,也就是原属于正蓝旗豪格的佐领,交给了给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儿子富绶。
第三步,顺治因怒迁恨,对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下了死手。
把他夺爵治罪,他所属的佐领分别拨入了正白、镶白、正蓝三旗。
自此也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说法。
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领,下五旗由豪格、济尔哈朗、代善、阿巴泰、多铎、褚英等人的后裔统领。
具体来说,如下: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皇帝统领;
镶白旗——豪格后裔统领。
豪格是努尔哈赤之孙,皇太极长子;
正红旗——代善后裔统领。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
镶红旗——岳托、硕塞、褚英后裔统领。
其中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之孙;
硕塞是皇太极的儿子,努尔哈赤之孙;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和皇太极的大哥。
正蓝旗——阿巴泰、多铎后裔统领。
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极的哥哥;
多铎是努尔哈赤的嫡幼子,皇太极的弟弟。
镶蓝旗——济尔哈朗后裔统领。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的侄子,皇太极的堂弟。
康熙继位后,为了进一步的削弱诸王对下五旗的掌控。
他大力推行了皇太极时期开创的都统制度,让都统取代旗主。
因为都统是朝廷委派的流动官员,没有世袭权利。
于是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旗权,在康熙时期就基本让都统给夺去了。
(都统可以让非宗室的人担任,属于从一品)然后,康熙又将皇子分封到下五旗,去下五旗做小旗主,继续分化下五旗。
比如雍正就当过镶白旗的小旗主。
雍正继位之后,他儿子洪昼还当过正蓝旗的大旗主。
此政策一直延续到了道光皇帝时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
总结:清初时期,旗主对本旗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为了巩固皇权,从皇太极开始,清代皇帝就开始分化旗主们的旗权。
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经名存实亡。
到了道光时期,已经没有所谓的旗主了。
至于什么人才能担任旗主,一句话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后裔才能担任旗主。
这两群人全部都是拥有系黄带子特权的皇室宗亲。

参考:
八旗演变在顺治时期才最终定型,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一旗变八旗时期。
【一旗】:最早的满洲军队,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统领的黑旗。
【二旗】:一旗变二旗,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率领。
【三旗】:二旗变三旗,由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
【四旗】:三旗变四旗,四旗旗主分别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代善,皇太极,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统领。
【八旗】:四旗变八旗,最早的八旗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父子,阿敏,莽古尔泰,这里面只有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余的七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父子。
(2)八旗旗主剧烈变动时期。
这八旗里面,正红镶红两旗始终无变化,一直归代善家族掌握,其余的几旗变化是因为皇太极顺治父子和多尔衮家族的权力争夺,过于复杂,旗主的变化简
(3)最终定型时期。
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最终定型八旗旗主以及排名。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
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
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
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
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
多铎后裔。
镶蓝:郑亲王。
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后裔。
八旗里面最牛的其实是代善家族,无论风雨如何飘摇变化,代善以及子孙始终稳坐两旗旗主,也是世袭的铁帽子王。

参考:
有趣的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磕头啊。
”这句经典台词便是抽着大烟的金爷说的。
和珅是什么人,乾隆的宠臣啊,可谓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得礼让三分,凭什么给他下跪?
但和珅还真得给金爷跪。
金爷到底有何魔力竟让大名鼎鼎的和珅金膝跪地呢?
而这个能力却只源于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正红旗旗主。
旗主到底有什么特权,使其竟如此嚣张呢?
满族人建立起的大清帝国算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中原向来是汉族人统治,行汉族礼仪文化,由汉族制度统治。
对于满族人来说要想让这样一个数字庞大的人群,井然有序的遵守满清制度而被满清帝国所用,就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这便有了满清八旗。
八旗最初是用于满洲(女真)人狩猎组织时创立的,后来演变为满清的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于1615年正式创建。
最初其实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用来统帅满清军队的黑旗,但由于黑旗在夜晚不好辨别便改为了蓝旗。
1601年他又增了3旗,红、白、黄这三种颜色,这便有了四旗,形成了八旗的雏形。
随着不断的征战,部落也随之扩大,努尔哈赤便于1615年再增四旗,将黄、白、蓝3旗镶以红边,将红旗镶以白边,加上之前的蓝、红、黄、白四旗,合称八旗。
八旗在清初有显赫地位,各级首领都由贵族担任。
清朝的建立不得不说除了旗主的正确领导之外,还要有八旗子弟的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努力。
彪悍的八旗子弟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八旗子弟不仅仅只有满族人,还有汉人和蒙古人。
为什么满族攻打的是汉族统治的王朝,汉族子弟还要充当满族的八旗子弟呢?
其实成为八旗子弟待遇是很高的,他们不仅可以赚钱养家糊口,而且就算自己犯罪被剥夺了八旗子弟的身份权利,你的后代也不会受影响,任然可以成为八旗子弟。
这种不连罪的制度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就显得非常诱人,所以汉族子弟也就纷纷加入。
但对于八旗子弟是有要求的,旗主和八旗子弟之间必须保持着上下级或者说主奴之间的关系。
不论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旗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八旗制度在,就必须按照八旗制度给旗主行礼。
而金爷是红旗旗主,而和珅出生于正红旗。
这就不管无论金爷到底是不是皇亲国戚或者败落到当乞丐,和珅也不得不拜啊。
八旗旗主竟然这么牛,都有哪几家最终掌握?
又是哪家最强呢?
八旗旗主和排位在实行过程中错综复杂,因为面对众多且繁杂的人群,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但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具有强烈的封建等级制度。
为了能使八旗制度顺应时代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改革创新,不断调整部署,最后是在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才最终定型。
其中的正黄旗、镶黄、正白旗旗没有旗主,都是黄帝亲自统帅。
不过有时候黄帝会把大权交给比较信任的皇子,但是只是指挥权利,名义上“旗主”还是皇帝。
此举一般代表着此皇子有了接管皇位的机会,而且很大。
▲由其他答主整理,很详细了另外的下五旗,正红是礼亲王世袭,即代善后裔;
而镶红是克勤郡王,即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为肃亲王,即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是豫亲王,即多铎后裔,这些家族是旗主最后的定型。
多尔衮时期,满清八旗变化比较复杂。
旗主的更改比较多,之所以变动如此之多,一般都是因为上任旗主突然死亡,或者因为政治斗争而死。
其他人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抢得旗主位置,一般都是各大贝勒。
尤其是多尔衮曾经在架空顺治之后,曾经想过要做皇帝,还威胁顺治叫“爸爸”。
他对八旗影响非常大,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过频繁的调整。
这个时期的变动,基本上都是多尔衮主张。
后来顺治成年后,基本上算是定型。
但无论外面怎么骚动,其他旗主如何变化,代善家族始终稳坐两旗旗主,风雨不动,可谓是八旗里最牛的了。
那么上文提到的金爷就是代善家族的后裔吧。
虽然说八旗制度很厉害,但后来却消失了,它们为何消失、消失去了哪里呢?
清朝可谓是兴于八旗也败于八旗,因为分为旗主与旗奴,旗奴始终是受身份限制,就算飞黄腾达,就算自己旗主是街头流氓也得对他行大礼,这就引起了许多八旗子弟不满。
▲末期的八旗子弟随着战争的结束,也就没有立功的机会。
而旗主都是一些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几乎都是满族人。
那么汉族人民和蒙古人民也就不需要再挣着抢着去当八旗子弟,血液得不到更新,自然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八旗制度也就慢慢衰落。
但真正消失是在道光年间,还是一个军机大臣直接造成的。
清朝有个叫松筠的大臣非常受道光帝的器重。
但松筠一日却放下了手中的政务请了假,穿着孝服坐在门外,帮忙敲鼓招待客人。
一个军机大臣地位显赫、职务重要,理应忙于处理朝中事务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却在这里干这种事,由此可见八旗制度弊端已经非常严重了。
道光帝深感耻辱,于是便下旨废除了八旗制度,八旗也就从此消失了。
每一个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如果改革调整得当使之顺应时代便可以发展下去,但八旗制度始终还是未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被废除了。

参考:
既然是满洲八旗,自然是由爱新觉罗氏直接掌握。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重要组织制度,其最早起源于满洲的狩猎活动中,是当时的满洲人为了在狩猎时方便指挥,以牛录为单位,用旗帜颜色作为引导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
而伴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八旗制度也正式出现,不过,最早的八旗制度,与后来的大不一样。
而在之后,努尔哈赤对八旗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包括在后来的皇太极时期,八旗制度同样不断演变,直到康熙初年,完整的八旗制度才算最终确定下来。
但不管是如何演变,有一点没有更改,那就是八旗始终掌握在爱新觉罗氏的手里,更准确地说,是掌握在努尔哈赤子侄后代的手中。
那么,八旗的旗主是如何更迭的呢?
这就要从努尔哈赤创立八旗的时候说起了。
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演变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
不过,当时并没有八旗,而是只有一旗。
此旗为努尔哈赤直接统领,以黑旗为帜,麾下人马也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努尔哈赤的亲戚,比如弟弟舒尔哈齐,以及安费扬古父子等人。
之后,随着努尔哈赤带领部众不断南征北讨,同时也不断收编满洲各部,到了公元1589年时,建州三卫被其统一,这样一来,隶属努尔哈赤的人马也就越来越多。
人多了,努尔哈赤一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八旗从一旗变成了两旗。
那么这两旗的旗主都是谁呢?
原本黑旗是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如今他把黑旗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他本人则统领新建的红旗。
不过,这个时候的黑、红两旗,并没有固定的人数,努尔哈赤也就是大致进行了分配,他和弟弟这两个旗主,统领人数基本相等,所以实力也基本均衡。
但在这期间,黑、红两旗的颜色发生过变动,具体变动内容为黑旗改为蓝旗,红旗改为了黄旗。
改动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一说是黑色旗帜在夜间行军时不容易辨认,另一说是努尔哈赤找高人指点,黄色代表皇帝,但不管是什么说法,总之最终黑、红两旗改为了蓝、黄两旗。
其中,蓝旗为舒尔哈齐统领,黄旗则由努尔哈赤统领。
到了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收编了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其麾下的人马再次为之大幅度增加,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首次对各旗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重建。
首先,他明确了牛录组织的人数,规定一牛录为300人,而5牛录则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这一固山就是一旗。
并且,制定了各组织结构的首领名称,其中,牛录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甲喇首领为“甲喇额真”,固山首领则为“固山额真”。
“固山”为满语,其汉语的意思就是“旗”,因此,“固山额真”即我们所说的旗主。
而通过努尔哈赤的整顿,一个旗主麾下,统领有25牛录,也就是7500人,这就是当时一个旗主的标准配置。
但实际上,这个配置也不是完全固定的,一个旗主麾下牛录的多与少,在后期是属于动态的,有些甚至远超25牛录,有些则低于25牛录。
所以,努尔哈赤当时制定的只是一个样板,是一个基本标准。
在制定完各种标准后,努尔哈赤把收服的哈达部,编成了一旗,并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褚英统领,而褚英统领的这一旗,努尔哈赤将旗色定为了白色。
因此,之前的二旗已经演变成了三旗,旗主分别是黄旗为努尔哈赤本人,蓝旗为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白旗为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
不过,在三旗确定后不久,蓝旗旗主舒尔哈齐却出了点问题。
什么问题呢?
说白了就是舒尔哈齐的日益增长的野心,让他和兄长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其实这种矛盾在很早前就存在,只不过当时努尔哈赤出于事业初创阶段,对弟弟的动向不是特别
在此之后,随着建州女真的势力增强,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人,成为了建州女真最高首领,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二酋”。
但就是在那个时候,舒尔哈齐对自己屈尊于兄长之下的状态越发感到不满,并且,在他前去明朝朝廷进贡时,他的这种情绪被明朝利用,不断授予他高官厚禄和金银珠宝,试
在这种情况下,舒尔哈齐逐渐将明朝视为自己的后台,而当时明朝边将李成梁更是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为妾,更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由此,舒尔哈齐的底气更足,而他也开始公然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经常在公开会议上,因意见不合与努尔哈赤进行争论,时间一长,双方的关系日趋破裂,矛盾也越来越大。
而作为努尔哈赤来说,自然不允许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看到弟弟越来越张狂,努尔哈赤最终决定,要除掉弟弟舒尔哈齐。
公元1609年,舒尔哈齐在与兄长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后,愤然离开,计划自立为王,努尔哈赤在劝阻无效后,果断采取了强硬措施,处死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又将舒尔哈齐本人囚禁至死。
舒尔哈齐这一死,他的蓝旗自然要重新分配,经过权衡,努尔哈赤最终决定,将蓝旗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仍归蓝旗管理,旗主定为舒尔哈齐的另一个儿子阿敏。
另一半,则新建一旗,旗色为之前暂时不用的红旗,旗主定为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
截止到此时,三旗已经变为四旗,旗主分别是:黄旗努尔哈赤,白旗褚英,蓝旗阿敏,红旗则是代善。
而在不久后的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的长子,也就是白旗的旗主褚英,凭借多年的战功,被努尔哈赤立为了继承人,但由于褚英生性残暴,加上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引起了多人的不满,因此,努尔哈赤的几个子侄联合起来,开始了对褚英的弹劾。
最终,褚英被孤立,而努尔哈赤面对几个子侄和重臣的联名上书,经过权衡后,将褚英剥夺爵位幽禁了起来。
褚英一出事,白旗就发生了变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为了白旗旗主,同时,努尔哈赤又把白旗中的一小部分拨给了褚英的儿子杜度,让杜度协助皇太极共同管理白旗。
到了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除叶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其麾下的人马也较之前期壮大的不少,并且,当时蒙古部落也有多个前来归附,更让努尔哈赤势力为之增涨。
据史料记载,当时努尔哈赤的麾下,仅军队人数,就达到了六万多人。
同样是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再次对当前的四旗进行的整编,这次整编,直接将四旗扩充到了八旗。
其中,黄旗拆分为正黄、镶黄二旗,由努尔哈赤本人统领;
白旗拆分为正白、镶白二旗,正白旗旗主为皇太极,镶白旗旗主为杜度;
红旗则分为了正红和镶红,其中,正红旗旗主为代善,镶红旗旗主为代善的儿子岳托;
蓝旗同样也分为了正蓝和镶蓝,镶蓝旗旗主是阿敏,正蓝旗旗主则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
并且,努尔哈赤又对八旗的旗帜进行了修改,八旗中的四正旗,旗帜为了纯色的四方形,而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其中,镶红旗为白边,镶白、蓝黄三旗为白边。
至此,八旗算是真正建立并完整起来,并成为了贯穿清朝历史的一个特殊制度。
皇太极时代的八旗演变八旗制度完善之后,努尔哈赤投身到创业之中,期间八旗各旗主并未改变,直到努尔哈赤临终前,他又一次对各旗进行了一个调整。
如何调整呢?
他将自己掌管的正黄、镶黄两旗,分别交给了第十五子多铎和第十二子阿济格,但分完之后,考虑到没有留给他们二人的同母兄弟多尔衮遗产,就计划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
前文说过,镶白旗的旗主为努尔哈赤的孙子杜度,既然让多尔衮接手镶白旗,那么杜度怎么安排呢?
努尔哈赤经过权衡,盯上了自己的嫡次子代善。
代善当时是正红旗旗主,而镶红旗则是由代善的儿子岳托掌管,这就意味着,代善一家掌控了两旗,而为了平衡各个儿子之间的势力,努尔哈赤就决定把杜度调往镶红旗担任旗主,从而达到分解代善一脉权力的目的。
如果努尔哈赤的这个计划最终实施成功的话,那么多铎、阿济格以及多尔衮这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将会各自掌管一旗,而他们也将成为八旗中势力最大的一派。
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杜度卸任镶白旗,并准备接任镶红旗的时候,努尔哈赤去世了,而此时多尔衮尚未正式接任镶白旗。
也就是说,此时镶白旗旗主空缺,而代善一家,依旧掌管着正红和镶红二旗。
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代善的支持,皇太极顺利上位,接任大汗,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夺了多尔衮准备上任的镶白旗。
皇太极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杜度已卸任镶白旗,而多尔衮没有上任,所以镶白旗算是无主,因此,他十分干脆的把镶白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豪格。
而多尔衮则被皇太极赶到了镶黄旗,让他和阿济格一起统领镶黄旗。
至于杜度,则更加可怜,自此失去了旗主位置,终其一生,最高的爵位仅为多罗贝勒,这就意味着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一脉,算是彻底被皇太极踢出了旗主队列。
在料理完杜度之后,皇太极又把目光转向了多铎和阿济格,前文讲过,努尔哈赤临终前将正黄和镶黄交给了这二人,而他们二人旗下所掌握的牛录分别为:正黄领45牛录,镶黄领25牛录,合计65牛录。
这个势力,是当时八旗中最大的,皇太极本人所领的正白,也不过是25牛录。
所以,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皇太极开始整治多铎和阿济格,他借口自己是大汗,而大汗必须用黄旗为由,强行把自己的正白旗和儿子豪格的镶白旗,与多铎、阿济格的正黄和镶黄二旗对调,最终把二黄旗握在了自己手里。
强行换完之后,皇太极依旧觉得不放心,又找了个理由,撤掉了阿济格的正白旗旗主之位,改为多尔衮担任。
为什么皇太极会让多尔衮接任呢?
其实这也是当时他的一种策略,前文讲到,多尔衮没能接任镶白旗旗主吗?
皇太极这么一操作,既让多尔衮承了他的情,又离间了多尔衮与阿济格的兄弟关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操作完这些之后,皇太极又开始整治镶蓝旗旗主阿敏和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
最先被整治的是阿敏,在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救援不力,导致被明军连克四城,且其“将有异志”为由,将阿敏罢官幽禁,同时夺取了阿敏的旗主之位,改为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担任。
之后就是莽古尔泰,莽古尔泰的旗主之位被夺,某种程度上是他自找的,在天聪九年,莽古尔泰意
其实,阿敏和莽古尔泰的被夺旗,也是清朝初期朝堂上斗争的必然结果,皇太极登上大汗之位,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必然会对不属于自己的势力下手,所以,阿敏和莽古尔泰就成了牺牲品。
而莽古尔泰被夺旗后,皇太极将自己统领的正黄旗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进行了混编,混编之后,又将儿子豪格统领的镶黄旗收回,安排豪格统领新的正蓝旗,自己则统领正黄、镶黄二旗。
之后,皇太极把自己的旗籍,落户到了镶黄旗,自此,镶黄旗成为了清朝皇帝直接统领,且地位最高的一旗,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料理完这些,皇太极在之后经常会时不时的小幅度的整治下多铎的正白旗,比如在崇德四年,皇太极就以多铎出征不利为由,将他的正白旗削去了三分之一。
既然要整治多铎,皇太极自然也没忘记多尔衮,在其临终前,又一次对正白旗和镶白旗进行大混编,把两旗的牛录打乱平分,并将多尔衮和多铎的旗主之位对调。
经过这一系列折腾,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当时的八旗分为了三大派,实力最强的一派,为皇太极两黄旗和儿子豪格的正蓝旗,这三旗共统领117个牛录。
稍微次点的是多铎和多尔衮所统领的镶白和正白二旗,共统领98个牛录,最次的为代善家族统领的两红旗以及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三旗合计统领96个牛录。
这三大派中,皇太极本人和儿子豪格自不用说,而代善一家和济尔哈朗,属于皇太极的铁杆儿,至于多尔衮,也是深受皇太极的恩惠,唯一的隐患只有多铎,但也被皇太极敲打的没脾气。
至此,以皇太极为核心的八旗终于成型,可惜,就在皇太极雄心万丈的时候,他却病死了。
多尔衮、顺治帝以及康熙时期的八旗演变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开始掌权,在他掌权期间,对八旗进行了两次整编。
第一次整编,主要是针对多铎,多尔衮将多铎麾下的牛录收回了15个,第二次改编,则是因为豪格在与多尔衮争夺继位问题时败北,给了多尔衮打击豪格势力大大好机会。
原本豪格掌握正蓝旗,但在他失势后,遭到了多尔衮的连番打击,本人被下狱,正蓝旗也被多尔衮夺走。
之后,多尔衮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进行了大混编,改成了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并全部归自己统领。
而原先被多铎掌握的镶白旗,则改为正蓝旗,交给了多铎的儿子多尼统领。
同时在这期间,两红旗也有所变动,当时代善已死,而他的儿子岳托死的更早,就连接任岳托的硕托也在数年前被处死,所以,两红旗的旗主都换了人。
其中,正红旗旗主为代善的第七子满达海担任,镶红旗旗主则是代善的曾孙罗科铎(岳托之孙)担任。
而到了公元1650年,多尔衮意外去世,顺治皇帝得以亲政,不久之后,朝堂上便掀起了清算多尔衮的浪潮,借助这个机会,顺治皇帝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据为己有,如此一来,顺治皇帝就统领了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成为了“上三旗”,其余各旗则成了“下五旗”。
至于镶白旗,顺治帝则将其交给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豪格的儿子统领,其他四旗的旗主基本不变,要么是本人,要么是本人的后裔担任。
等到了康熙继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康熙皇帝对下五旗进行细分,每一旗分为大小旗主,大旗主由之前旗主的后裔担任,小旗主则由康熙的儿子们担任。
这样一来,下五旗的权力就被进一步压缩,而这种方式,在雍正继位后继续执行,并且雍正通过分封,把下五旗的每一旗,又分为“外佐领”(佐领即牛录)和“内佐领”,其中,外佐领由皇帝直接掌控,而诸王贝勒仅掌控内佐领。
由此,八旗的大部分权力,皆被收到了皇帝手中,此政策一直被沿用下去,到了乾隆时期,八旗的旗主已经成了只有虚名、但无实权的人,除了地位崇高,享受国家供养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权力。
通过这种方式,清朝的统治者一步步把八旗最终握在了自己手里。
综上即是清朝八旗的更迭演变历程,八旗制度创立于努尔哈赤时期,但经过数代人的演变,后来的八旗已经完全与努尔哈赤时期大不相同,不过,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担任旗主的人,均是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的后裔,也就是姓爱新觉罗氏的人。

参考:
清朝实际上一共有二十四个旗,这二十四个旗分别是由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相加起来的一个大整体。
而如果要追溯到这二十四个旗的起源,我们还得追溯到努尔哈赤最初创办的黑旗。
在努尔哈赤刚崛起的时候,他的手下才只有一支黑旗的力量,也就是郭德纲所说的正黑旗。
后来随着势力的逐渐发展壮大,黑旗才发展成了后来的满八旗,然后在其他蒙古人、汉人加入他们阵营后,他们又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八旗驻扎天下清朝打下中原江山后,他们把八旗的一部分力量留在了北京周围,用来守卫国都。
其余的一部分力量则被他们分散到了全国各地,驻扎在了全国各个重要城市或者要塞中,为皇帝实行起了监视天下的职责。
而我们要注意的是,清朝的八旗是军民结合的,除了有专门打仗的军人之外,其余更多的还是普通民众。
随着八旗军队被安排到全国各地驻扎,这些旗中的民众们也跟着军队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在八旗军队的各大驻扎地繁衍了起来。
清朝八旗旗主权力的滑坡清朝的每一支旗都有着他们的旗主,这些旗主就相当于这些旗里的董事长、最大股东,拥有着非常尊崇的地位以及权力。
而就如同很多大老板不止掌握一个公司一般,他们中虽然大多数人只掌握了一个旗,但也有的人掌握了两支或者三支旗。
而清朝的八旗之中,除了旗主之外,都统的权力也非常庞大。
如果说旗主是大股东、董事长的话,那都统就相当于一个公司里的总经理,清朝八旗里的实际军务、政务都是交由他们管理的。
而都统的品级是从一品,在清朝也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在清朝早期的时候,八旗旗主们的权力非常庞大,虽然真正管事的不是他们,但那些管事的都统都是他们向皇帝推荐的,深受他们的控制,因此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各自旗里的掌控力度。
但是在雍正皇帝把都统的委任权全部收归到了朝廷掌控后,都统们直接成为了皇帝的属臣,不再受到各旗旗主的限制。
八旗旗主们的权力也随之大打折扣,仅在各自旗里保留了尊崇的身份,而不再有太多的权力。
满八旗最初的旗主接下来回归正题,提问中问到的满清八旗说的是清朝二十四旗中的满八旗。
满八旗自出现之后,各旗的掌控者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满八旗的旗主再如何变化,有一点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那就是这些旗的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后代、都是爱新觉罗氏。
在刚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自己掌握了两支黄旗,也就是正黄旗和镶黄旗。
他的二儿子代善掌握了两支红旗,也就是正红旗和镶红旗。
他的五儿子莽古尔泰掌握了正蓝旗,侄子阿敏掌握了镶蓝旗。
八儿子皇太极掌握了正白旗,长孙杜度掌握了镶白旗。
满八旗的旗主变化在后来的历史中,八旗的掌握者又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多尔衮死后,掌握大权的顺治皇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到了自己的手中,加上皇太极传承给他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他开始拥有了三支旗的掌控权, 成为了这三支旗的旗主。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是这三支旗的旗主。
清朝历代皇帝挑选御前侍卫也大多数是从这三支旗中挑选出来的。
而正红旗、镶红旗后来一直在代善的子孙后代中世袭流传,其中正红旗在代善后代礼亲王一脉流传,镶红旗在代善后代克勤郡王一脉流传。
正蓝旗在多铎后代豫亲王一脉流传、镶蓝旗在济尔哈朗后代郑亲王一脉流传。
镶白旗则在豪格后代肃亲王一脉流传。
所以说清朝的满八旗都是由爱新觉罗氏掌管的,在雍正皇帝之后,虽然满八旗的旗主们都已经不再掌握什么实权,但是从这些旗主皇帝、亲王、郡王的身份来看,谁又敢小觑他们的能量?

参考:
在平时看电视剧或者看关于清朝的历史资料时,我们都会发现其中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八旗制度,经常会说到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究竟这是这么回事?
今天我打算仔细讲一讲。
一、满八旗与蒙八旗和汉八旗之间的关系周所周知,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所以在这三个八旗中,自然是由满八旗统领蒙八旗与汉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虽然也是八旗,但是权利以及福利毕竟有限。
为何要设置蒙八旗和汉八旗呢?
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蒙古族与汉人,并且对一些比较优秀的蒙古人与汉人将领进行奖励。
比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边,十三阿哥允祥要娶汉人姑娘阿兰为妻,可是因为祖训说满汉不通婚,就十分为难。
后来雍正通过对阿兰抬旗,让阿兰成为汉八旗成员,巧妙的避免违背祖训,因为汉八旗就属于满八旗队列,成功让阿兰脱离纯粹汉人身份。
在清朝的时候,抬旗是对一
但是汉八旗与蒙八旗都隶属于满八旗管理,并没有独立管理的旗主,而是由满八旗旗主统一进行管理。
因此后来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统称为八旗,而隶属于八旗子民的后代,也曾被称之为八旗子弟,在曾经清朝衰落的时候,“八旗子弟”还被用来特指那些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因为八旗后代有一部分好吃懒做,导致人们形成刻板印象,同时这个称呼以及这种社会现象也能说明八旗后期发展已经出现很多问题。
通过
二、八旗的演变史以及旗主更换八旗最初源于满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虽然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其实根本的管理机制还是由满八旗决定,换言之就是蒙八旗与汉八旗其实就是隶属于满八旗的。
满八旗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十分复杂,追溯其起源,得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说起,从努尔哈赤建立到后来稳定,期间发生过很多变化,具体变化分别分析如下。
1、黑旗时代(旗主努尔哈赤)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的管理子民,建立黑旗来进行更好的统治,并且将黑旗用牛录来进行人员划分,旗原本在满文中的叫法是“固山”,固山由牛录组成,每个牛录都有一个指挥者叫牛录额真,每个固山由多个牛录组成,最终统一管理固山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旗主,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固山与牛录之间又多出甲喇。
这就是最初的满八旗雏形,后来人口不断增多,只有一个黑旗不利于进行管理,需要再设置一个旗进行管理,这就出现了两旗时代。
2、两旗时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蓝旗旗主舒尔哈齐)公元1589年,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的对人员进行管理,多设置了一个白旗,并且将白旗交给自己弟弟舒尔哈齐进行管理,其余制度还是和之前黑旗时代一样。
只是两兄弟之间经常互换旗帜颜色,一会儿黑白对换,一会儿又白旗改红旗,红旗改成黄旗,黑旗又改蓝旗,搞得有点晕,但是更改过程中,人员并没有发生变动,还是以前的组成模式与数量。
3、三旗时代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攻占了哈达部,并且将哈达部的人口收编。
人口数量一多,就需要再次扩充编制,从而又加编了一个白旗,交由哈达部的首领哈达纳拉氏进行管理。
就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对每个旗的编制进行了相关规定。
人员组成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牛录300丁(并非300人,而是300个作战男丁,实际人数要多很多),每个甲喇由5个牛录组成,每个固山又由5个甲喇组成,管理牛录的指挥者叫牛录额真,管理甲喇的指挥者叫甲喇额真,管理固山的叫固山额真(旗主)。
也就是说,按照正规编制来看,一个旗由25个牛录组成,作战人员可达7500人。
虽然制度规定是建立出来了,但是后来努尔哈赤以及舒尔哈齐等人一直也没有按照规定对每个旗进行严格编制,而是很随意,想编多少牛录就编多少牛录,很少严格按照每个固山25牛录来进行,大多少于或者多于25牛录,战士数量也比较混乱。
在哈达部首领成为白旗旗主后不久,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就把他干掉,自己取而代之成为白旗首领。
三旗时代最终的结果就是黄旗(努尔哈赤)、蓝旗(舒尔哈齐)、白旗(褚英)。
4、四旗时代公元1609年,努尔哈赤与兄弟舒尔哈齐因为权利争夺发生争执,努尔哈赤一气之下就把自己弟弟舒尔哈齐幽禁起来,导致舒尔哈齐之前管理的蓝旗失去旗主。
就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将蓝旗进行重组,把原本属于舒尔哈齐的一半划分给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继承,另外一半划分给自己的次子代善。
并且代善带领这部分原本属于蓝旗的队伍重新组建出一个新旗,就是红旗。
自此,原本的三旗又变成四旗,后来四旗内部发生变化,原因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涉及到夺权,被努尔哈赤处置,后来他的白旗也由自己长子杜度继承。
四旗时代最后的局面就是黄旗(努尔哈赤)、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蓝旗(舒尔哈齐次子阿敏)、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长子杜度)。
5、八旗时代公元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江山更加稳定,人口不断增多,牛录数量基本已经达到最初建旗时的百倍有余,努尔哈赤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就把四旗扩充为八旗,很简单的扩充方式就是把每个旗分为正和镶,旗帜颜色不变,只是镶旗中间加了一条龙而已。
其中大概变化如下,黄旗分为正黄旗和镶黄旗,都由努尔哈赤管理(从此以后黄旗成为满八旗至尊,正黄旗与镶黄旗又以镶黄旗为尊);
红旗分为正红旗和镶红旗,由代善以及后人管理;
蓝旗分为正蓝旗和镶蓝旗,镶蓝旗旗主就是阿敏,正蓝旗则分给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管理。
白旗分为正白旗和镶白旗,正白旗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担任旗主,镶白旗由杜度担任旗主。
蒙八旗形成随着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势力扩张,于1624年征服蒙古,并且将蒙古族人编成5个牛录归属满八旗进行管理,1635年,皇太极征服察哈尔蒙古后,由于人口再次增多,故而对蒙古人再次进行编制,编制后分属于满八旗对应旗色的八旗管理,故而形成蒙八旗之说,隶属于满八旗管理。
汉八旗形成努尔哈赤攻占辽沈地区时,大量汉人被掠,编入满八旗,成为满八旗人员的家中奴仆,并且从一部分奴仆中将壮丁抽取参与作战。
被抽取的这部分壮丁家属就会得到优待,比如努尔哈赤允许他们住进满人所住的城市,可是这样一来满人与汉人之间就经常发生矛盾,让努尔哈赤也很头疼。
皇太极看在眼里,所以皇太极继位后,就将这些汉人重新编制,然后分别交给投降的明朝汉人官员或者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管理。
1631年,皇太极将汉人专门编制为一个旗,1637年分为两旗,1639年分为四旗,1642年再次扩充为八旗,旗帜颜色与满八旗对应统一,依旧隶属于满八旗管理,这就是汉八旗的由来。
努尔哈赤时期满八旗变化在进行蒙八旗与汉八旗规划编制的这个时间段,满八旗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第一次是努尔哈赤对自己的江山和财产进行划分。
这个时候的八旗变化分别如下:努尔哈赤将自己正黄旗与镶黄旗分别拆开作为遗产分给自己儿子继承,其中正黄旗分15个牛录给阿济格,15个牛录给多尔衮。
镶黄旗分15个牛录给幼子多铎,并且留下遗嘱去世后镶黄旗剩下的15个牛录由多铎继承。
皇太极时期满八旗变化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满八旗第二次发生改变。
皇太极对正黄旗与镶黄旗虎视眈眈,逼迫自己的弟弟多铎、阿济格将正黄旗与镶黄旗颜色换为正白旗与镶白旗,人员编制没有发生改变。
同时皇太极把自己的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并且夺走杜度的原镶白旗旗主之位,交由自己儿子豪格担任,且一样把镶白旗改色为镶黄旗。
1630年,皇太极还把镶蓝旗原本旗主阿敏削去旗主位置并且幽禁,让自己弟弟济尔哈朗担任镶蓝旗旗主,后来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于公元1635年谋反被皇太极诛杀,皇太极趁机把正蓝旗占为己有,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黄旗混编重组,形成新的正黄旗与镶黄旗,加强正黄旗实力,削弱正蓝旗实力,混编之后,皇太极拿出正蓝旗剩下的8个牛录分给自己儿子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部分,将新组成的旗称之为正蓝旗,由豪格担任旗主。
经过多次变革后的满八旗,这个时候是这样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旗主为皇太极,正蓝旗旗主为自己儿子豪格,镶蓝旗旗主为济尔哈朗,正白旗旗主为多铎,镶白旗旗主为阿济格,正红旗旗主为代善,镶红旗旗主为岳托。
多尔衮时期满八旗变化不幸的是,皇太极好不容易折腾一番,自己却突然离世,由于没有立继承人,自己去世后自己儿子豪格与兄弟多尔衮等发生政变夺权,最终为了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将年仅六岁的福临(顺治)立为皇帝,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做摄政王辅政。
不久,多尔衮就把济尔哈朗陷害处置,自己一
成为实际掌权者之后多尔衮再次对满八旗进行调整,他先将自己的镶白旗与多铎的正白旗进行互换,让自己成为正白旗旗主,后来又没收正蓝旗与镶白旗进行重组,重组后自己成为镶白旗旗主,也就是说多尔衮一
正蓝旗经过重组之后由多铎的儿子多尼担任旗主,此时正蓝旗实力已经不及当初,镶蓝旗不变,正红旗由代善儿子满达海继承,镶红旗为岳托孙子罗科铎继承。
这时候的满八旗基本是这样的,正黄旗与镶黄旗由皇帝顺治担任旗主,正白旗与镶白旗由多尔衮担任旗主,正红旗由满达海担任旗主,镶红旗由罗科铎担任旗主,正蓝旗由多尼担任旗主,镶蓝旗还是济尔哈朗后代担任旗主。
顺治时期满八旗变化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没收占为己有,奠定了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共同组成上三旗的基础。
当然剩余的五个旗被与之对应的叫做下五旗,并且都有一定变化。
镶白旗从多尔衮手里夺走之后,顺治交给豪格的儿子富绶统领,这个时候的满八旗局面如下:上三旗由顺治担任旗主,镶白旗由豪格后代富绶担任旗主,正蓝旗由多铎后代统领,镶蓝旗由济尔哈朗后代统领,正红旗由代善后代统领,镶红旗由岳托后代统领。
至此,满八旗的变革基本趋于稳定,后来只是对各旗的权利进行分化,好实现皇帝的绝对集权。
后来皇帝为了管理满八旗还专门设置都统进行制约,还出现过俄罗斯佐领、高丽佐领等。
八旗走向衰亡但是从顺治时期开始,八旗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追求享受,贪生怕死,领导者更是: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
康熙时期平定三藩之乱中,八旗主力就已经被绿营兵所取代,后来八旗兵越来越奢靡享受,到了清末,很多八旗旗人已经沦落成一些地痞流氓,也就是一开始我所说的词语“八旗子弟”被用来形容那些贪婪的纨绔子弟之由来。
民国成立,旗人特权彻底被废,从此很多享受过荣华富贵不思进取的八旗旗人后代更是穷困潦倒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结语综合来看整个清朝时期满八旗的发展趋势,无非也就是权力争夺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争夺,最后始终还是在爱新觉罗家族里边轮换交替,恰似一场内讧,轰轰烈烈最后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唯一留下的,就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尽叹息,还有八旗制度与清朝走向衰退的无力回天!备注:
八旗是努尔哈赤在起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产生的军队机制。
在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只有一支满人队伍,起名叫做黑旗;
在不断收编周围的满洲部落后,成立了黄旗与白旗,任命弟弟舒尔哈齐为黑旗旗主,长子褚英为白旗旗主,黄旗则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
悲哀的是舒尔哈齐和褚英后来都犯事被处斩,原来的三旗也发生了重大整改,原来的黑旗被分成了正红旗(旗主代善)、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济尔哈朗先后任旗主);
原来的白旗被分为正蓝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正白旗(旗主皇太极)、镶白旗(旗主褚英长子杜度);
黄旗则为正黄旗和镶黄旗,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亲兵与两黄旗都给了多铎,不过皇太极上台之后,一顿神操作,局面变成了代善父子掌握两红旗、多尔衮兄弟掌握两白旗、皇太极父子掌握两黄旗和正蓝旗,镶蓝旗则一直留在济尔哈朗一脉手里。
从清初的八旗旗主阵容就能看出来,都是努尔哈赤的嫡系血亲,都是有功于清朝的爱新觉罗子孙。
八旗是清朝最倚重的军队,自然要保证其忠诚度,故而旗主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代代相承,权利永远留在爱新觉罗家族。
很多人对八旗有个误区,就是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理解为那是24个旗,其实是不准确的,努尔哈赤建立八旗时,因为基本都是满人,被称为八旗满洲,后来随着后金政权的不断壮大,对周边不断进行收编,皇太极时期收服蒙古各部,形成了八旗蒙古的编制,后将收降的汉军整合成了八旗汉军,在作战中满蒙负责骑兵,汉军则见长于火炮,两者相互配合,达到攻坚与野战完备的作战目的。
所以大概念来讲,清朝只有八旗,八旗之下可以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同一旗下的无论满蒙汉军,都归于该旗旗主的领导。
八旗的性质很特别,打仗的时候,旗人都是旗主的士兵,所以八旗是一种军事制度;
和平时代,旗人就是旗主的奴隶、长工,所以八旗也是一种生产制度,但八旗制度却与官场制度没有半毛钱关系。
清朝八旗地位很高,旗人俸禄丰厚,一个普通八旗骑兵的奉银比七品县令的俸禄还多出一半,地位比不在旗的人也高,但是这旗人身份并没有官职。
前文说了能担当八旗旗主的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尤其是清朝初期的旗主,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在入关之前都是手里有兵、说话好使,能够参与政权决策的人物;
入关之后,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下五旗的旗主也是代善、多铎等人的后代,很多都是世袭的铁帽子王,爵位不是亲王也得是贝勒,非常显赫,但他们都没有官职。
到了后来,很多旗主也成了闲散王爷,参与不到朝政核心中去,甚至根本就不参与政事,斗斗蛐蛐溜溜鸟,不过依旧能享受朝廷的供奉、收着旗人的孝敬,而且仍旧倍受尊重,地位毋庸置疑。
像和珅那样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妥妥的二皇帝了,见到正红旗旗主,他也得磕头请安,因为你无论官职几何,首先你是正红旗的旗人,是旗主的奴隶,这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

参考:
清朝发迹于关外,爱新觉罗家族充分利用内外环境,找准时机入关,成功问鼎中原,成为200多年的中国大一统王朝。
在清朝入关直至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八旗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清军的主力军,政权的支撑力量。
那么八旗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如何分配军权呢?
八旗制度的创立者是努尔哈赤,最初只设立黄、白、红、蓝4色旗,形成四旗。
后来随着完成对女真部落的统一,人员增加,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这样最终确立为八旗。
随着女真(满洲)和蒙古部落的联合、以及攻占辽东的汉地又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清王朝也随着八旗的腐化逐渐衰落。
为了把控军权,一般由大汉(皇帝)统领两黄旗,其余六旗由爱新觉罗家族其他皇室成员统领,一般是皇帝的儿子和喜欢的侄子。
清顺治皇帝亲政后也把正白旗纳入自己控制,习惯上两黄旗和正白旗因皇帝统领成为上三旗,而另外五旗虽然旗主不是皇帝,但为了维护皇权,要不是皇帝的亲信,要不就是皇帝在其中安插了自己的人。
而八旗旗主的更迭并没有什么规律,也不存在兄终弟及、父终子及的情况。
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皇帝或者实际掌权日人(如多尔衮)根据内部权力分配形势来废、增旗主,如努尔哈赤晚年就很喜欢自己的大妃阿巴亥,就把自己控制的上三旗分配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
而皇太极即位后,为了控制自己的权力,想办法让自己的大儿子成为旗主,极力压制阿巴亥三个儿子获得的旗主地位。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他又不能扩充自己的地位。
他死后,顺治皇帝获得实权后,又开始扩充自己的实力,把多尔衮控制的正白旗又划给自己。
八旗旗主的变化完全是因为清朝(后金)内部权力的分配而言,一般不存在继承的情况,只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康熙皇帝即位后,为了防止各旗旗主威胁皇权,他大力推行了都统制度,用都统来代替旗主管理八旗。
而都统只是皇帝任命的官员,并不一定是皇族宗亲,因此不存在世袭的情况,他们属于皇帝的人。
逐渐都统夺走了属于旗主的权力,皇帝也逐步完全掌握清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清(后金)初,努尔哈赤为了加强军事管理,创立了八旗制度,权力集中在他和他的子侄们。
后来的皇帝为了控制军权,要么把各旗控制在自己手里,要么就是消弱旗主的权力。
到清道光年间,事实上已经没有旗主。
清朝的八旗制度兼顾军事和户籍管理,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但随着入关后,八旗子弟不尚武、吸食鸦片,这个大清帝国的军事支柱逐渐瓦解,到清末已经不能参加战斗了,成为政权的寄生虫。
而没有军事支持的清政权也随着衰落,直到被武昌起义推翻,皇帝退位。

参考:
若说清史在我印象中只有三件事:1、虽远必割,从“日射野兔三百只”的康熙开始到“老佛爷”结束,清朝四舍五入总共割弃五百多万公里的土地,中国积累四千年的江山大半败坏在这帮满清主子手上。
2、开海禁闭关锁国,清朝海禁与明朝不同,乃是“迁界海禁”具体如何不做评价,真相如何仔细查一下就可知。
3、八旗子弟,这八旗制度就相当有趣,说是八旗,其实是满蒙汉三族,每族各有八旗,一共是二十四旗,清朝之所以能够占领江山,与这“二十四旗”制度密不可分,首先是军政一体,直接保证大汗能够掌控全族,闲时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统领满族监工,“泥堪”做工,保证满清经济与后勤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最早起源于“老建奴”(明朝对于满族入关之前的官称)努尔哈赤的一旗制度,其具体名称不可考究,根据明朝与朝鲜的记载,当时努尔哈赤所打的旗号为黑色,故而称之为正黑旗也可以,但根据某些“正史”记载,当时努尔哈赤其实按照五行之说组建了白、黄、红、青、黑五色的旗帜,但从逻辑来讲并不可能。
因为没有办法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人数,彼时为努尔哈赤创业初期,据记载刚起兵时相当寒酸,彼时明朝属于天朝上国,部落也能活下去,没有愿意随他起兵,故而“十三副盔甲”可见当时的寒酸。
且女真分为三个部落,一个为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也可称为“熟女真”,在明朝嘉靖正统三年于其所在地抚顺地区建立建州三卫,此建州三卫既是努尔哈赤所起兵所领之部,若说人数连并老弱妇孺不足10万,此时再分五旗,则每旗统领能战的青壮估计不足1万,故而五旗之说大抵是不足为信。
后于1601年重新做出军政制度改革,将整体族人重新分配,将原来一至五旗重新分成正色,白、红、黄、蓝四旗成为日后八旗的基础,其中努尔哈赤为四旗旗主同时也统领正黄旗,白、红两旗由其两个儿子分别掌管,其弟舒尔哈齐统领蓝旗,此时的努尔哈赤部落不再是刚刚起兵时期的柔弱的部族,相反在他的领导下建州女真部落变成了草原上一群可以吃人的,攻伐其他部族的狼。
明万历二十六年,(1615年)由于满清势力扩大,努尔哈赤再次扩充“旗数”,在正色四旗原有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双色镶黄、白、蓝、红四旗,致此伴随清朝数百年的八旗制度正式成型,固然皇太极时期再次扩充蒙汉各八旗,却仅属于满族八旗的补充。
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
天命三年(1619年)正月,努尔哈赤帅军对叶赫部发起进攻,明朝命杨镐为主帅统领最后的“家底”辽部二十万大军进攻努尔哈赤,出师之前杨镐对于努尔哈赤下了绝迹了千年的战书。
此事有两种说法:1、牵制努尔哈赤,杨镐并未做毙功于一役的准备,出兵只是为了吓退努尔哈赤。
2、杨镐乃是腐儒之辈,只知仁义不通兵法,随后就兵分四路准备围歼努尔哈赤,却被努尔哈赤逐一击破。
说到此处一直有个疑问:“杨镐到底懂不懂得用兵,若说不懂却知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围歼;
若说懂,怎会不提醒部将提防逐个击破。
至于萨尔浒之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努尔哈赤拾得明朝的“遗产”彻地统治东北地区,关于努尔哈赤用兵如神懂得不易分军之说
得到了明朝遗产的努尔哈赤可以说是统治了整个东北地区, 在努尔哈赤死前,正黄旗与镶黄旗由努尔哈赤自己统帅,两旗之下各有45和20个牛录(清朝官职名称,每个牛录各统治300人)。
正白旗由四贝勒皇太极统治,其下18个牛录;
正蓝旗换成五贝勒莽古尔泰,其下21个牛录;
正红旗由其次子代善接任,手下25个牛录;
镶白旗由诸英长子接管,其下15个牛录;
镶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接任,手下33个牛录;
镶红旗由其孙岳托接手,手下25个牛录;

相较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无疑先进许多,在保证绝对的统治力量的同时还保证了族人的战斗与后勤能力,但这套制度仅适合草原部落或势力范围较小的时候使用。
当势力变大的时候无法保证旗主的忠心,同时新老皇帝权利交接的时候,八旗旗主的权利将在此时无限放大甚至可以挟天子,最好的例子便是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情况。
在努尔哈赤死亡前期,其将两个黄旗打乱,将45个牛录打乱,意
然努尔哈赤其余16子在其死后作乱扶植皇太极登位,此期间或许组建了八王议政制度,既八位旗主共同议政,然而无据可考,仅有史书记载,八位旗主同位而作,与雍正时期八王之乱有人提出回复祖制八王议政制度,仅此而已。
八旗制度的完善与更迭皇太极继位时期首先其进一步的完善了八旗制度,组建蒙八旗与汉八旗,与其说是同属八旗军队不如说是满八旗仆从军,蒙汉八旗没有旗主,其中牛录多由满人担任。
其次压制其他同属爱新觉罗的旗主,如杀莽古尔泰,压制打乱多尔衮所统治的正白旗,直到其死亡之后,被压制的多尔衮于新旧王权交替时期再次乱政。
杀豪格,将正蓝旗于自己所属的正白旗进行混编重分,致此八旗势力分布正式定型,再无改变。
多尔衮去世,一番明争暗斗以后,在大玉儿的支持下,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掌权,收回并打乱正白旗,将正黄、镶黄、正蓝、正白四旗混合充分,正式确定上三旗的地位。
黄色二旗与正红旗,此三旗直归满清皇帝统御;
确定下五旗旗主世袭罔替的家族:正蓝旗归多铎家族;
正红旗归代善家族;
镶蓝旗归济尔哈士朗家族;
镶红旗归岳托家族;
镶白旗归豪格家族;
此事又于乾隆时期以此为基础正式确立铁帽子王,八旗制度终归完善。
【文/羽评郡主,
然而四百年后草原里又走出来一位军事天才,他不仅勇猛善战,还十分懂得用兵之道,简直用兵如神,他就是后金创始人、大清奠基人----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用兵时期创立了一套严谨的军用制度和严肃的纪律,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明朝兵败如山倒的原因之一。
努尔哈赤是女真族人,地处偏僻的女真族以渔猎为生,以十人为一组,一人为总领其他九人负责各个方向的动态结伴出寨子狩猎或捕鱼。
而努尔哈赤就以此为雏形创立了军事上的八旗制度。
关于八旗制度的演变和进展过程,其中十分复杂多变。
最早时期,努尔哈赤佣兵数量很少,因此创建了一旗制度,所打的旗号为黑色,称为正黑旗。
而后来,努尔哈赤消灭了临近的部落,佣兵量有所增加,组建了一支新旗正红旗,(后来将正红旗改为正黄旗)而他将之前自己拥有的正黑旗给了胞弟舒尔哈齐。
因为黑旗在夜里看不清楚,后改为正蓝旗。
这也是当时的二旗制。
随着努尔哈赤不断地征战和征服其他女真部落,二旗变为三旗,多了正白旗,由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作为旗主。
与此同时,正蓝旗在不断扩大,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成为正蓝旗小旗主。
1609年,舒尔哈齐被幽禁,正蓝旗一部分被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继承,另外一部分由之前的小旗主代善负责,并且代善脱离了正蓝旗,改为正红旗。
因此三旗变为四旗:正黄、正蓝、正白、正红。
没过多久正白旗的旗主出现了变化,褚英被监禁,正白旗大部分交由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而褚英的儿子杜度成为正白旗小旗主。
当努尔哈赤的势力渐渐锐不可当时,为了扩充部队,四旗全部镶边,另增四旗,除了红旗镶白边,其他三旗全部镶红边,变成了八旗,至此大清的八旗军制形成了。
而对应的旗主又有了新增和改动。
努尔哈赤亲自管理正黄和镶黄二旗;
红色二旗还是由之前的次子代善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来统领;
正蓝旗由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领导,阿敏变成镶蓝旗旗主;
正白旗仍是皇太极管理,镶白旗变成杜度和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共同管理。
从旗主的身份来看,大部分的正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一些旁支的宗室力量被削弱了。
八旗子弟渐渐形成了,只是后来在努尔哈赤晚期又发生了一些动乱。
正黄旗旗主在努尔哈赤晚年被封给了儿子阿济格,多尔衮也一起管理,镶黄旗的一半势力分给了幼子多铎,还有一半势力他自己掌管。
而由于最后努尔哈赤自己领导的只有镶黄旗,他一手培植的势力当然要高贵威武许多,自此镶黄旗成为了八旗之首。
努尔哈赤去世后,立下了遗嘱,他将镶黄旗全部交给了多铎一人管理,而之前领导镶白旗的杜度调往镶红旗,命多尔衮成为新的镶白旗旗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皇太极为自己儿子豪格抢到了镶白旗旗主之位。
皇太极继位后,认为黄色为正统色,逼着阿济格三兄弟和自己调换了旗色,他和豪格的二白旗变成了二黄旗。
由于正黄,镶黄一直是皇帝自己亲领自然身份高于其他旗主,正白旗旗主后来变为多尔衮,在顺治年间,将二黄一白作为上等三旗,其余的那些王爷、贝勒统领的旗为次等的下五旗了。
当然旗色的显贵是根据旗主的身份地位和历史功勋来定夺的,旗主的更迭自然也和当时的朝政和

参考:
满洲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八旗,又称八旗准则,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底子准则。
八旗准则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建。
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
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
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
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袭的举个例子,在八旗制度刚刚诞生的时候,努尔哈赤分封了八旗旗主,其中实力最大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由努尔哈赤自己掌握,正白旗给了自己的儿子皇太极,此乃上三旗,一般来说,上三旗的旗主都是皇帝。
镶白旗划归诸英之子杜度,正红旗归代善,镶红旗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正蓝旗旗主是莽古尔泰,最后的镶蓝旗则归阿敏掌管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