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

俗话说,愤怒出诗人。
对绘画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
如果说愤怒是一种力量,可以让文艺作品获得真实的情绪化表达目的,更加充满情感张力,那么,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年——1944年)就是善于用愤怒情绪建构画面主题的代表人物。
《桥上的少女》在蒙克生活的时代,欧洲绘画已经逐渐脱离客观形象的描摹,偏向于把作者主观情绪凝结在画面中,用画面传达作者的悲苦情调,甚至整个时代的苦难意识,是当时画家所认可的艺术观。
蒙克这种重视内在情感而忽略外在形式的表达方式,让他在美术史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他被誉为表现主义先驱。
《绝望》蒙克所有作品,都是在看透生命本色的前提下,试
《呐喊》无论在蒙克人物画还是风景画里,不容易看到阳光的东西,看不到人的微笑,他画中人物几乎都有一张因不幸而焦苦,因愤怒而扭曲,因不安而惊恐的脸。
即使风景画,也是浓笔重彩,以冷色调为主,给人压抑沉闷的感受。
《生命之舞》蒙克这些绘画特征,在我看来,主要源于三个因素。
其一,年轻时经历了不幸生活。
还是孩子时,蒙克就失去了爱他的母亲和姐姐,她们的死亡在他心理蒙上了阴影。
其二,蒙克受狄尔泰,伯格森,尼采等哲学大师的生命哲学观念影响很深。
《女人的三个阶段》因此,他在绘画思想上,努力地接近这些哲人的观点。
无论是他的代表作《呐喊》,《生命之舞》,《男人和女人》,《青春期》,还是其它作品,都有这个倾向。
其三,上世纪前半页相继发生了一战和二战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人们家园的破坏和精神的创伤很大。
蒙克亲眼目堵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性,用绘画的形式控诉战争,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又成为他绘画的一个主题。

参考: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到了一位画家,他就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古斯塔夫·库尔贝。
我们说,每幅画作都是画家思想情绪的流露和表达。
或欢喜,或悲伤,或愉悦,或愤懣,或舒畅,或压抑。
而这些在库尔贝的作品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库尔贝(1819一1877)生活时代的法国正是资本主义经过原始积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巨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各种思潮活跃,社会动荡不安。
这个期间,还爆发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运动。
库尔贝早期的绘画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笔风雄厚洒脱,恣意狂放,甚至有些巴洛克艺术的风格。
后来当他更多地接触到社会底层人们的劳动生活状况,心中充满了同情、郁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的画风也随着这种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
库尔贝认为,画家不应该漠视现实而去表达一些空虚空洞的东西,更不应为了所谓的“艺术”而凭空想象,“无病呻吟”甚至自我陶醉,而应该以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去创作。

《矿工》、《筛麦妇》等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品。
库尔贝《矿工》库尔《筛麦妇》画家的思想情绪是丰富而且复杂的。
库尔贝生活在当时充满矛盾的法国,他
包括他的很多自画像,既是一种自嘲,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嘲讽。
库尔贝自画像库尔贝通过真实的情绪表达,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期某些社会层面的缩影。
库尔贝,!向大师致敬!库尔贝《库尔贝,!》
参考:
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说法。
不论是文学或者绘画艺术,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论是孤独,或者说愤怒都是艺术灵感的源泉。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花天酒地的,天天人间天上地日子的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南唐后主李煜,如果不是兵败被俘,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怎么可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
在绘画艺术领域,自找悲伤经历的故事,高更是将这一状态发挥到极致的。
他为了寻找艺术的自我,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伤害了妻儿与朋友,来到一个孤岛上,与土著女子同居,他在不被世人理解、试
▲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据说,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高更因为贫病交迫和世俗否定让高更的精神濒临崩溃,为此曾经多次自杀。
但在被救起来后,他又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认为这幅画是绝望的、遗嘱式的作品,也正是这幅作品让高更登上了艺术巅峰。
除了高更,与高更作为好基友在巴黎生活过两个月的梵高,更是将孤独进行到死。
梵高就是在知音难觅的孤独情境中,与高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结果就割耳自残,住进精神病院,并在狂乱而绝望的最后两年中,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
▲梵高《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梵高作品《悲伤》之后,梵高饮弹自杀,那个与他一起生活了两个月的高更,去了塔希提岛,寻找新的孤独与悲伤去了。

参考:

因为主动去为之,你的心里已经做好了承受的思想准备,那么去体验的时候,有力一定的“免疫力”能力了,也显得不那么真切和真实了。
艺术家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也没必要去经历,完全可以通过采访、观察、思考等,照样能够提高艺术修养的。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宝贵。
武侠小说家自己都不会武功,也没有去“江湖”混过,不是一样能写出经典的优秀的武侠小说的吗?
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甚至被许多人痴迷,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比比皆是。
所以没必要主动寻找悲伤情绪,或者更刺激的感觉吧,但是主动观察了解思考采访等等还是必要的。

参考:
我觉得不会,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一直信奉“真,善,美”的创作原则,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文艺工作圈里虽然流行着“悲愤出诗人,苦难出作家”这样的话,但前提是真正经历了悲伤苦难的生活而产生出来的情绪。
这样的生活经历产生出来的能量是无穷大的,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无穷的潜力。
另外我相信文艺工作者也不想让自己经历这么多苦难悲伤的生活。
从纯粹的作品角度来讲,只要是真情流露出来的作品都会是好作品。
所以不存在主动寻求悲伤情绪的说法,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参考:
一定是。

参考:
从心理学角度,人有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叫升华,所谓升华,就是指将原始冲动以一种能被社会接纳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作为艺术工作者,他们往往都有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他们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去创造艺术作品,在创作中不刻意压抑内心情绪,丰富情绪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在作品中表达出来。
不难发现,艺术工作者有一些共性的特点:1.专业技能良好2.喜欢观察生活且视角比较有深度3.审美和观察力很敏锐4.做事细心,但是又比较随意,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5.同理心比较强,共情能力高,能够很快地觉察到别人情绪的波动,体会他人的感受和痛苦很多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人都会对艺术有所寄托与共鸣,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但同时也容易被情绪左右,要知道有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艺术家在极具悲伤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快乐安逸不是艺术家的常态。

参考:
关于艺术,至少有上百种的语言或文字试
艺术现如今大致分为七大类(也有说八大类的,包括戏剧):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电影。
你所提问的艺术工作者是否会为创作主动寻求悲伤情绪。
从你的提问角度看。
可能是想问的是这几大类: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和电影,因为不是每一种艺术都是用感性去创作的,建筑是一种感性兼并理性的工作,是一门美学与物理力学集大成者。
虽然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建筑艺术品,建筑家不能称为艺术家,且建造这样的艺术品是不可能且需要剔除负面情绪的。
所以 ,在此不做讨论。
关于悲伤或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力量之大,无论是否做艺术或心理学工作,这其实是很多人的常识。
在这个前提下,你的提问确实值得探讨一番。
电影是一门新进的艺术,电影作品本身是一种艺术,当然,在艺术层面,不是所有的电影工作者都能称之为艺术家的,烂片烂导演,和烂文字工作者烂大街的尬舞家一样多。
但例如:李安导演,王家卫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威廉•惠勒等等,哪个敢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呢?
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参与的工作者,花瓶小鲜肉演员或明星或许更适合他们的称呼。
能称之为表演艺术家的,在表演艺术上一定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
表演作为一种情绪代入,在此包括舞台的戏剧和舞蹈,一样是要主动寻求一种或悲伤或愤怒或沮丧等等的情绪代入的。
而其实判定一
够快够真实够自然细致则是老天爷赏这碗饭吃,表演戏剧舞蹈艺术家未来可期。
接着说文学、音乐,文学与音乐其实大多时候是需要模拟各种场景的,场景里各
这与表演和舞台艺术类似却又迥然不同。
当然,当文学或诗歌及音乐作品,剖析的是一种自我内心时,或独白时,真实的情绪表露一定更能打动人心。
绘画和雕塑嘛,别人叫你画一张悲伤或雕刻一个黯然的神情时,你总不能等着自己悲伤和黯然时才下笔下刀吧 ,是以从某种情况来说,这样的工作也是需要代入一些情绪的。
但是…但是,当你表达的是自己的艺术造诣和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及内心的一种意境时,这里,用一句话就可以把你的问题回答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先勿论人品 ,只从艺术层面去理解,在绘画艺术及雕塑艺术的作品层面上,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至情至性的,否则他不配艺术家这三个字。
真正的艺术家在愤怒或悲伤或表达自己的悲天悯人时,一定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去主动寻求式的,当然,或许他会下意识的去设定或追寻这样一种环境或场景,但一定不是在意识层面上的。
一个真正的绘画艺术家不会为创作而主动去追寻这样的虚假,假如一个雕塑艺术家主动去创造这样悲伤场景,那么得出的意境大概也会偏离自己当初设下的风格吧。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所谓的“艺术家”当初就是以假的悲伤去创作的,那么得出的作品应该也是以假著称,这样的作品假如能使其成为一个“艺术家”,这个“艺术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假艺术家,如此,这样的艺术家又能走多远呢?

参考:
有时会主动营造.守护一种孤独情境🌿🌿🌿
参考:
为什么要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呢?
再说主动求来的,总是有刻意的情感成分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将情感本真流露出来就好。
艺术是很多元化的,假如生活愉悦,就用艺术来表达快乐的情绪;
如果心情烦恼,就尽管用艺术来表达忧伤的感情。
只要是发自内心,不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用真情实感来创作艺术作品,争取做到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艺术的本质贵在“真”,而“真”不是求来的,是人本性的自然释放。
艺术工作者的生活体验千差万别,对生活的感悟也有所不同。
虽然说“忧伤”是艺术所追求的高级格调,但是,这种情感也是来自于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才会刺痛自己真实的内心,从而创作出具有情感温度的艺术作品。
说句实在话,只要是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内心都有一份坚定的执着和信念。
而在执着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其实你都不用刻意去求悲伤等情绪,这些情绪就像是艺术的携带者,自然就被吸引来了。
搞艺术,就要单纯,越单纯越接近艺术的本质,而只有真诚的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才会成为永恒的不朽经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