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能知道多少电视机在收看节目吗

电视行业有一个名词叫做“收视率”。
“收视率”是电视台的命根子,电视台的兴衰,电视栏目的存亡,电视工作人员的成败,都与收视率密切相关。
“收视率”是怎么得出来的?
获取收视率有两个办法:1、日记法——设立样本户,每天写日记卡。
——全家每
2、测量仪法——在样本户电视机上安装测量仪。
——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收视调查手段。
样本户家每
谁看了什么节目,测量仪把信息储存起来通过电话线传送到总部的中心计算机。
比较:日记法——一般要两周才能得出数据,最快也得一周。
测量仪法——隔一天即可得出数据。
此法成本较高。
说明:目前,中央电视台“索福瑞”调查公司(已成立许多年了)在全国有4万个样本户,覆盖全国170多个城市,调查范围涉及11亿电视观众。
可信度在95%

参考:
作为电视台每个频道的收视率关系到该频道的生存空间。
电视台有了收视率,就有商家投放广告,收视率越高,广告费也水涨船高。
我们在媒体上发点文章,很快就知道了该文的阅读量,相信电视台肯定有先进的仪器监测收视率的数据。

参考:
在电视台行业有一个名词叫做“收视率”。
“收视率”是电视台的命根子,是影响广告投放的最主要因素。
网络APP观看电视现在在APP观看是可以直接显示正观看人数的,把所有电视台的观看量一统计,收视率的多少一目了然,根本不再存在量化时间;
但国内有多个APP,在监管方面还是很欠缺,所以在数据上作假的可能性很高。
如小鲜肉菜菜的微博转发量过亿,除了粉丝太疯狂外,估计也只能作下假了。
盒子观看电视电信、移动、广电是国内三个最大的网络盒子商,其外有一些小米、天猫等小众盒子;
最大三家盒子商的收视率是由央视的第三方统计机构进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盒子反馈的,信息数据还是很准的。
大数据时代我们正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技术变革已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各行各业;
现在国内已经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处理海量的数据了,哪怕上亿台电视同时观看节目,也能在极短时间内统计出需要的数据。

参考:
当然知道,要不收视率怎么计算出来。

参考:
以前的无线电视广播时代,收视率是直接取样本统计的,样本就是随机抽取的用户,采集收视信息,做出统计结果。
现在电视广播已经基本有线化传播了,而且已经数字化了,信息是交互传播的。
交互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想看哪个台,你按下遥控器按键后,机顶盒就向电视信号播出服务器发出请求,向你这个机顶盒ip地址发送你指定的节目的数字信号压缩包,机顶盒收到这个数字包后,解压缩,然后解码恢复成视频信号给电视,你才能看到你需要的节目。
很显然,你看的什么节目,服务器是知道的,因为它是按照你的请求发给你的节目信号。
那么统计收视率这件事就很简单了,服务器出个列表就可以了,一共有多少用户,哪些用户开机了,哪些用户在选台,哪些用户正在看什么台,一目了然,统计即时的收视率,可以做到分毫不差。

参考:
以前:按照《广播电视词典》的解释: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
收视率分为家庭收视率和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电视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刘燕南说,目前业内以人数而不是家户数为统计标准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刘燕南所著的《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是国内系统研究收视率的第一本专著。
  ■收视率是如何产生的?
  目前采用的收视率数据采集方法有两种,即日记法和人员测量仪法。
日记法是指通过由样本户中所有4岁及
样本户中每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日记卡,要求他们把每天收看电视的情况(包括收看的频道和时间段)随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卡上。
日记卡上所列的时间间隔为15分钟。
每一张日记卡可记录一周的收视情况。
  人员测量仪法是指利用“人员测量仪”来收集电视收视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收视调查手段。
样本家庭的每个成员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钮,而且还留有客人的按钮。
当家庭成员开始看电视时,必须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钮,不看电视时,再按一下这个按钮。
测量仪会把收看电视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钟为时间段(甚至可以精确到秒)储存下来,然后通过电话线传送到总部的中心计算机\(或通过掌上电脑入户取数据\)。
  收视率多久能够出来?
有的是一周,有的是两周,有的是一天。
刘燕南说,这主要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如果采用日记法,因为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两周;
如果采用人员测量仪法,因为电话线可以即时回传数据,因此能够做到隔一天就能够提供收视数据,只是人员测量仪成本比较高。
  ■电视剧收视率能否和《新闻联播》比较?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在提供收视率时采用这样的提法:某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这种比较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刘燕南认为,两者没有可比性,首先电视剧和《新闻联播》不在同一个播出时段;
其次,两者面临的不是同一个市场,《新闻联播》面向全国,而更多的电视剧是区域性的,面向一个省或者一个城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提法,主要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很高,想以此来证明该电视剧的收视率很高,但最好不要做这样的比较。
”其次,刘燕南介绍,在某些地方,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可能高于《新闻联播》,比如《还珠格格》在某些地方的收视率达到60%,因为《新闻联播》是面向全国的,统计的基数太大。
  那应该拿什么数据作为某一部电视剧收视率的比较标准呢?
刘燕南说,业内一般都是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所播电视剧的收视率作为比较的标准,或者以某一部有代表性的、曾经创造过收视神话的电视剧作为衡量标准。
 ■收视率能衡量电视剧的质量吗?
  刘燕南指出,收视分析中另一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将收视率高低与内容好坏简单挂钩。
当收视率走高或走低时,便时常可以看到诸如“这是因为节目内容好(或不好)”之类的断言。
一般来说,收视率与节目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后者对前者的变化通常具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但这不是绝对的。
刘燕南说,衡量一个节目或者电视剧的好坏,不能用收视率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有满意度的指标,“如果说收视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满意度衡量的则是质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
”据介绍,有的电视剧收视率很高但满意度很低,甚至会出现大家都看一部电视剧但边看边骂的现象;
有的电视剧收视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满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们不重视收视率,而现在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惟收视率马首是瞻,这两种情形都不对。
”  其次是收视率也有造假现象。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曾在“2002中国传播论坛—————中国电视剧传播学术研讨会”上痛斥假收视率的现象。
他说自己所在的山东省一家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已经停播三个月了,但是收视调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旧提供该栏目的收视率,而且收视率还高达30%。
  ■央视索福瑞和AC尼尔森提供的收视率为何不一样?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尔森公司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两家收视率调查公司。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电视收视率市场上,央视—索福瑞占据了全国85%左右的市场份额,AC尼尔森公司占据10%左右,另外两家比较大的公司是AC尼尔森媒介研究和上海的广播电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业内人士经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同一部电视剧,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视率数据并不相同,有时还相差挺大。
比如央视一套播出的《浪漫的事》,尼尔森的平均收视率是7%,而央视—索福瑞则为6%;
又如2000年1月1日到9月23日杭州地区《新闻联播》的平均收视率,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是22.1%,AC尼尔森为4.6%。
究竟哪一个数据更加准确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调查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测量手段不一样造成的:日记法和仪器测量法的结果肯定会有差异,应该说仪器测量法更准确一些,日记法往往是通过事后回忆来填写的,因此误差会大一些,而人员测量仪数据可以精确到1分钟,这样得到的收视率就会低很多。
此外,由于样本户数不同、采用的计算体系不一样等,也会造成收视率不一样,“一般来说,虽然数字不一样,但趋势应该是一致的,否则用户就会糊涂了。
”  ■哪些因素影响收视率?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毕江燕则分析了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五种因素:①地区因素。
《刘老根》在东北的收视率高达22%,在南方却只有几个百分点。
②季节因素。
2002年的12个月中,前五个月平均收视率为3.66%,6月份是电视剧收视的低谷,只有2.82%。
暑假收视率有了回升,并达到了全年的最高点3.85%。
③时段因素。
在收视上表现最好的则是19:00-20:00这个时段,收视率超过了5%,从这里可以看出,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剧的收视率。
④频道因素。
同一部电视剧在不同频道播出,它的收视率也不同。
比如《橘子红了》在甘肃一套(省级频道)播出时收视率为13.97%,福建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有线频道)播出时收视率为7.37%,中央八套(中央级频道)播出时收视率为7.29%。
⑤播出轮次因素。
同样在武汉地区播出的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汉二套播出时收视率9.39%,而在11月份武汉四套播出时收视率不到4%。
   引用:根据2002年CSM提供的全国33个城市156个频道的电视剧报告,在晚间17:00到24:00共播出1564部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为3.57%,其中国内剧为1461部,平均收视率为3.70%。
2002年,全国七个地区中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不同的,华北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东北是《末路之中国刑侦一号案》,华东是《射雕英雄传》,华中是《火凤凰》,华南是《风云必胜》,西南是《少林武王》,西北是《浮华背后》。
  2004年北京地区各月的收视冠军(资料提供:央视—索福瑞)1月《天龙八部》11.5%,2月《关中往事》11.8%,3月《林海雪原》20.8%,4月《无盐女》10.1%。
现在:如果你想的话你也可以查看这些收视率数据:这个网站虽然是粗略的统计了全网
附上链接:http://eye.kuyun.com/#/
参考:
当然,就是收视率嘛。

参考:
忍不住冒出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以前问过好几个同学,大家都不知道,有个同学惦记了十来年,终于知道答案后专门打电话告诉我答案。
可是,我听不懂。
他只好简单地给我解释,现在只记得大概的意思,可能不准确:电视台播放节目是需要有接收器的,频道不同,频率不同,通过对终端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收视率。
我不知道我记得对不对,可是看大家都说什么调查、日记的,怎么想都觉得不对。
那样做的话,成本高不说,准确度也实在难以确定。
现在网络收视率的计算是通过后台的统计实现的,电视台应该也是类似的手段。
但具体怎么实现,是不是真有实现的手段,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参考:
感谢您的阅读!看过港剧《精装追女仔2》中,收视率大比拼。
那时候,就很好奇,什么是收视率呢?
电视收视率:是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电视频道(或某电视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
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我们其实可以通过目前电视剧的收视率来了解下:比如1月8日,目前收视率最高的是大明风华,收视率为2.266%。
你肯定很好奇是怎么计算的吧?
公式是:收视率=这个地区收看这个节目的人数(户数)÷这个地区的总人数(总户数)大明风华这部剧的收看人数/开通了有线电视和IPTV的总人数,我们通过统计,从而得出了这个数字。
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了专业的计算方式:日记法和人员测量仪法。
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我们说的是人员测量仪法,通过收集样本家庭按压遥控器的情况,进行测算,能够通过机顶盒等方式的获取数据。
一般现在收视率破3就已经是大热的剧集了;
分享下前五收视率的剧集:第一名:1981年《敌营十八年》 收视率99%第二名:1990年《渴望》 收视率98%第三名:1986年《西游记》 收视率96%第四名: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收视率91%第五名:1983年《射雕英雄传》 收视率90%
参考:
这和政策没关系,是商业行为。
也不是电视台算出来的。
收视率 rating 是通过第三方调查公司通过抽样样本进行统计然后用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的。
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一般指央视索福瑞,尼尔森等。
现在基本是央视索福瑞一统天下了。
抽样样本就是传说中的样本户, 每个城市数量不同, 北上广样本大概是一千户, 中小城市大约是一百户到五百户不等样本选取有一定的规范以涵盖市场特征和所有人群,一段时间后会调换一定数目的样本以维持准确性。
样本户一般也是会补偿点钱,早些年给点粮油就不少人家都同意了。
样本户采用的方法有收视仪(people meter), 日记卡(Dairy), 询问记录,三种方法。
其中收视仪因为数据相对准确,更加受广告主,电视台承认。
每个城市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覆盖范围都是不同的。
所谓的收视仪,就是在机顶盒上再装一个盒子,或者用特别的机顶盒。
记录你的每一次收视行为并上传给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
第三方数据公司再进行相应的计算。
收视率往最简单的说,就是收看了某个节目的人占符合目标人群的百分比。
也就是,1000户样本里, 有2000个符合你要求的人,比方说,四岁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东西了。
想哪儿说哪儿,简单说说。

参考:
电视台想知道有多少电视在收看自己的节目,通常是通过第三方专业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来实现的。
主流传统收视调查公司目前各电视台的“收视率”一般选用央视所福瑞。
CSM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收视调查网络。
至2004年5月份,CSM在全国建立了1个全国调查网(测量仪)、19个日记卡省网、3个测量仪省网、74个城市日记卡调查网,24个城市测量仪调查网。
样本总规模达到30000户,对全国近800个主要电视频道的收视情况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测。
电视收视率是指平均每分钟收看电视频道或电视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
收视率本身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但是在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一系列科学的基础研究、抽样和建立固定样组、测量、统计和数据处理的复杂过程。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收看观众人数是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推估的数字。
IPTV及数字机顶盒电视台通过各大运营商商推出的IPTV或广电网络的数字机顶盒,通过IPTV和数字机顶盒的开机数量可以知道有多少电视在观看节目。
这个数字比收视率调查更精准,但并不全面。
通常各家运营商只能统计自己的IPTV开机数。
比如电信IPTV就只能统计电信的,目前还没有把各大运营商和广电网络数据进行汇总整合的权威公司。
目前的收视率数据是通过科学统计分析后的推估数字,并不是实时更新的精确数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