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的乡村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差了

从整体上来说,乡村教育赶不上城市,这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
因为城里学校拥有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高,纷纷把孩子送往名校接受教育。
一些城里学校需要大量的教师,乡村学校的优秀老师就会到城里学校应聘,这样更加导致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越来越差。
乡村学校大多数处在离城区较偏远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教育教学资源落后。
一部分人不愿意到贫困落后的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学校仍然在招聘代课教师。
由于乡村学校人数急剧减少,有很多村小都面临倒闭现状。
乡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不高,这也是留不住教师的一个原因。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将教育资源的重心向农村地区倾斜。
针对乡村教育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规范了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津补贴制度,有的地区每月可达1800元,在评优晋级方面也给予了特殊政策,解决了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国家正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也为乡村教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教育行业中来,鼓励更多的教师扎根在乡村。

参考:
乡村教育差吗?
可能现在在很多人眼里,乡村教育越来越差。
家门口的学校,家长并不满意,更多的家长在为孩子小升初,中考择校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进城读书,这种现象是越来越多。
乡村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不差,回想起20多年前,中考之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
一个班级四、五十人。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成绩都比城区的孩子高很多,我记得当时中考满分500分。
班上。
最高475分。
那个时候条件各方面环境可能比现在差很多。
但是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可能,比现在好很多。
为什么现在的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家长不满意?
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质量的下降。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为子女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农村的家长所接受。
一些家庭经济较好或者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
家长都想方设法会将孩子留在城区读书,目的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待不了几年。
大家都想办法调走了,农村教师师资缺乏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
之前在
这几年在各个省市普遍为教师同公务员一样,发放了年终的目标考核一次性奖励。
在有些地区,城区的教师可能跟当地公务员拿到的奖金相差不多。
财政收入不宽裕的区县,可能这一部分奖金发放起来确实有困难,按照市级标准的百分比来发放。
据我所知有一个地区,市级直属学校的老师年终奖可能在 上万元。
但是乡镇教师拿到的三、五千元。
所以收入的差距,不能吸引来许多师范类毕业生,而在农村长期从教。
环境留不住人一些偏远的山区学校可能交通、生活环境不便,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去。
今天早上我在今日
为了去县城的学校开会,要辗转坐三个小时的班车才能到达。
这让我想起工作之初,如果遇到值班想买包方便面都要走十几分钟,去附近的村子里面,的的确确非常不方便。
所以很多人来到农村以后,待不了几年,都想方设法想调离。
过去的农村可能真真正正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到了下雨天,路确确实实就变成了水泥路。
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关于乡村教育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我觉得最根本的应该是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师待遇以及改变农村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
拿出有效的激励措施。
鼓励更多的师范类毕业生长期在农村去从教。
我所在的地区过去是标准的农村,由于处于城乡的结合部,随着当地城市发展的扩张,新的开发区已经这一片地方进行托管。
重新配置统筹教育资源。
一部分过去的村小已经被拆除重建,在原有教师薪酬体制上有所创新。
新建学校设施一流,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
目前在教师中,最高学历有研究生。
过去跟父母进城上学的孩子,绝大多数已经将孩子转回了。
家长觉得这里的各方面环境跟城区差不了多少,在家门口上学,可能各项费用比较低。
结束语: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我们只有建好家门口的学校,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读。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
首先,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学生基数少了。
二是教育发展肯定根据实际人口和人口变化预测来规划的,对城镇投入肯定多些。
就是保留些学校,一个学校百把学生,有的班十个学生也没有,就是再倾斜,总不能在这样学校全配骨干教师,花过多经费去改善条件而闲置吧,总不能让城镇学生到乡村就读吧(或许哪天哪地改革实验这么做,也有可能)。
三是经济好了,教育发展了,对孩子期望更高了,城镇学校传统上就比乡村学校强,农村家庭送孩子进城镇学校读书越来越多,哪怕租房子也不在乎,如此一来,乡村学校愈来愈办不下去。
举我老家所在镇为例。
上世纪末,由两个乡镇合并,10万人口,当时有完全中学一所(含高中和中心初中),另有一所中心初中,四所农村初中。
有两个中心小学,近30所小学。
可今天呢,除高中外,有两所初中(都是原乡镇中心初中)。
除中心小学外,只剩3所小学(含原撤并乡的那个中心小学)。

参考:
人往高处走,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离开农村很正常,无可厚非。
另外还有几个原因:一,农村学校的学术氛围不如城里学校。
农村学校尤其小学规模小,教师一专多能,兼任多学科,没时间坐下来钻研教材。
同一学科的老师少,很难开展教研活动。
同年分配考选的老师在城里学校工作几年后,就成了学校骨干,在教改方面崭露头角,而农村学校的老师几年后,大多沉寂下去了。
农村学校的老师心里落差很大,谁不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
这是留不住人的一个原因。
二,经济快速发展,教师合理流动,也是农村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
经济快速发展,教师工资大幅度提高,据笔者调查,农村学校的老师大多在城里有住房,教师的子女选择城里优质资源学校就读,教师每天开车或者拼车到农村上班,晚上回城里,成了走教一族。
虽然,农村教师有乡镇补贴,比城里教师高几百元,但是,城里的各种条件比农村更适合工作、生活、社交活动,导致了优秀教师流向城里学校。
三,合村并校,学校进城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使没有人脉资源的普通老师进城成为可能。
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里新建学校增多,原来的老学校也进行了改扩建,还有民办公助学校,校内校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教师。
这样原来很难调到城里教学的教师看到了希望。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进城教学变得比较简单,只要比较优秀,有荣誉称号的老师,不用托关系就进城了。
大部分优秀教师考选走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滑坡也是正常。
人心思动,考选走了的教师给没有走掉的教师带了个头,没有走的老师也开始活动心思,想着办法走出去。
综上,只是简单分析了几个原因,没有分析全面,教师合理流动很正常,农村学校怎样留下优秀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成为留得住人的名校,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摆在各级教育领导干部面前的战略课题。

参考:
一些地方的乡村教育之所以越来越差,主要问题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太大引起的。
再加上乡村学校教育信息闭塞,教育观念落后,从而导致生源大量流失,雪上加霜,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乡村教育留不住老师,也是源于上述原因。
我因为从事课题研究,曾经走访过很多乡村学校,对于这一问题还是比较了解。
发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1】师资力量: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学校,本科毕业的教师很少,而更多的是专科毕业生,年纪大的教师基本是原来早期师范毕业生,或民办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他们当中很多人是通过后期进修之后才取得专科文凭的。
因此,从学校的师资力量配备上来说,相比城里的学校要差很多。
【2】学生素质:近几年,乡村里很多人也借国家发展经济这个好机会发了财,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逐年缩短,一些有条件的人也想尽一切办法在城里买房,顺便也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
再加上国家发展民办教育,因此这一类的寄宿学校也越来越多。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也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往这些民办学校送。
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乡村学校能留下来的生源也就不多了,而留下来的这些学生,素质好的也比较少。
【3】办学条件:乡村学校相比城镇学校,条件相差太远。
城里的学校教学楼是三年一变,而乡村学校是三十年不变,修修补补又一年。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更不用说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学,这些在城里学校已经普及化的设备,在乡村学校是难得一见。
学生住宿的条件也比较差,几十
这样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教学条件,教师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学生也不会用功读书,教育质量差也就在所难免。
二、教学观念落后,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乡村学校的教师由于缺少进修的机会,他们很多人的教学思维相对滞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甚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乡村教师,特别是年纪大的教师,上课还是“满堂灌”,整一节课都是他在讲,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和互动,师生之间也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
这种方法是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探索者;
教师是导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的作用。
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而这些在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因此,教学质量也就很难提高。
三、落后的教育资源,难以留住新生力量一些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这些乡村学校,面对这种环境,他们的心也很难平静,毕竟跟城里相比差得太远了。
因此教学上也就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就行,他们不会花精力去研究教学,也就抱着打发日子的想法暂时留下来。
我曾经在一所乡村学校跟他们的校长交谈过这些问题,校长也是无可奈何地向我介绍,说他们学校的年轻教师就像走马灯一样,来一批走一批,有能力有关系的都走了,能坚持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走不动的,因为他们的家在这里,不得不留下来。
可想而知,没有好的环境就难以留住人才,教育的落后面貌也就根本无法改变。
结束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乡村学校落后的根本原因,要想乡村教育发展,改变教育的面貌,就必须要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
5月19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决战基本均衡的同时,扎实推进优质均衡。
”希望教育部这次能动真格,彻底改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让乡村学校的教育也迎来发展的春天。

为什么乡镇教师比城里的多两百块钱的补贴还是留不住,作为乡村教师谈谈我的想法。
教学环境差距。
在农村,每天都要吃好多土多走好多路。
这是刚入职的时候,我们同一批的抱怨最多的。
因为家大部分都在县城,每天上下班路上来回要一个多小时,中午多数不能回家,一是时间紧,二是油钱紧。
校园里没有橡胶操场没有柏油路,到处都是土,尤其是春天风大,那场面不用说。
更别说上课用多媒体课件了,没那么齐全的设备。
教什么学科很随意。
在农村,不是学什么考的什么就教什么 ,而是学校缺什么你教什么。
我一朋友 数学教师资格证,考的数学老师,生生的换成了语文美术教语文 体育教数学……好乱。
有的还得跨学科,我教数学,由于专业与计算机相关,又兼职计算机老师,虽然从未上过课,但是年年材料都得准备。
这种混乱的教学方式,老师的专业能力无法提高,有时候甚至会迷茫,我到底是学啥的?
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
在农村,好学生都去了县城上学,也可能是大环境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都不怎么重视,下了课满校园的疯跑,比起以前在县城学生有序懂礼,差很多。
我怀孕那一阶段,有时候都不敢在校园走,生怕被撞了。
上课状态也不怎么好,有的是班额太大,有的是学生难管,总之,学校自己的制度没那么明确,管理很费劲。
晋级名额少。
不管是优质课,晋级还是学习机会,目前县城的名额一直都多于农村,在上边提升自己要比农村快一些。
这只是我现阶段的想法,也许幼稚,还不成熟,

参考:
首先,乡村教育差,并不都是老师的问题,有些是学生的问题,留守儿童太多,只有少数是父母在家的,像我和老公在家门口上班,所以可以照应孩子。
但我们村里只有我一家是这样,其余的都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学习根本管不到,有的孩子坏的很,知道爷爷奶奶不识字就糊弄爷爷奶奶作业写完了,所以你说孩子作业不写,放学就在村子里疯玩,和城里的孩子相比,课余补课,兴趣班,不懂的父母指导监督,你说哪个成绩会好些,哪个成绩会差些呢?
阶级分化严重,寒门难出贵子! 乡村学校留不住老师,主要还是工作任务太重的原因,这个学校主课的老师就不够,一
他们年轻力壮,青春靓丽,是学生心目中的男神女生;
他们朝气蓬勃,锐意创新,是学校教学的顶梁大柱;
他们勤学上进,不甘落后,是质量提升的主力军。
但是,如今你到农村中小学校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每所学校教师的精升面貌与崭新的校容校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校门口即将退休的老门卫,到办公室戴着眼镜批改作业的老教师,再到讲台上坐着讲课的老园丁,无不让人心生凄凉之感。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全校55名教师,50岁
要知道,许多女教师55岁退休,也就意味着教师老龄化现象将日益严重,教师缺编情况将更加突出。
那么,乡村教育为什么留不住老师?
或者说青年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呢?
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一是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扣除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后,许多青年教师每月只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这和日益暴涨的房价、学费、就医等物价相比,杯水车薪。
2015年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分配的新机制青年教师19名,时至今日,还有留下来的6名教师因没有达到支教年限(农村学校3年工作经历)而没有进入城区学校。
二是工作环境待遇较差。
由于农村学校严重缺编,许多青年教师在中小学任教,他们早出晚归、废寝忘食,一名教师往往要代几门课程,有的还要兼任班主任工作,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现在分配下来的大学生教师,由于没有单独的教师公寓,只能多名教师合住,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带来诸多不便。
三是社会地位待遇问题。
受农村家长素质和舆论误导的影响,社会对农村教师的偏见和误解越来越深,无论是教师管理学生,还是学校日常管理,一些家长或监护人往往以安全、体罚等为借口,对教师进行所谓的举报、投诉、上访等,小题大做,动辄要求教师或学校进行赔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打击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然而城市的家长却恰恰相反。
四是县管校聘釜底抽薪。
随着外来人口剧增,城市办学规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大量学生就读,于是扩建了许多中小学校。
为获得优质教师资源,区县教育部门都会出台政策,以县管校聘的名义,每年大量从乡镇学校选拔年轻有为的教师进入城区学校。
就这样,稀缺的教师资源被逐渐掏空。
那么,如何破解青年教师大量外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应做好
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在住房、就医、奖励等方面应加大力度,让农村教师有房可住、大病敢医,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对愿意长期在农村扎根教学的青年教师更要予以政策倾斜,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
2、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的保护力度。
在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下,对恶意寻衅滋事和搬弄是非的单位和
3、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表彰力度。
许多农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中小学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甚至带病坚持工作,作为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学业绩突出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表彰奖励、职称评审、办公条件改善等方面,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营造争先创优的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农村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

参考:
三十年前的教师队伍,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在编正式教师、在籍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老师。
这些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四邻八乡的,即使是正式教师,学校也一般提供食宿,吃住在学校。
当时老师工资很低,有时还拖欠,一个月的工资买不了一袋化肥。
温饱问题勉强解决。
去城里买房,连做梦都不敢想。
城里没房,城里的学校又不好进,诸多因素制约着老师进城。
所以大部分老师的活动区域就局限在学校周围,相对稳定。
近十几年,各县区开始自主招编。
有的县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招编时不限户籍,这就导致外地区的优秀人才流入本县。
考上编制后被分配到离城很远的农村学校任教。
还有家住城里的毕业生,为了能考上教师编,就报考相对容易的农村编。
这样现在的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就是由家住农村的老师和家住城里的老师两部分组成。
现在的农村学校,大部分都完成了改薄。
教室校园焕然一新。
学校软件硬件也有了很大改观。
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周转房不到位。
教师住房紧张,像我们学校根本没有。
每年来实习的老师也只能被安排在学生宿舍将就。
就这样,家在城里的老师每天往返县城和农村学校。
年复一年,光开车烧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长此以往,很多老师开始动摇。
有关系的靠关系,没关系的靠拼成绩、挣荣誉。
就有一年,城里一所学校公开在全县挑选优秀教师,只要符合条件,不花一分钱就可进城任教。
其他城里学校纷纷效仿,尤其是私立公助学校,他们拼命挖农村学校的墙角。
今年我们学校又被一高中挖走一位优秀的地理老师。
生源也是如此。
县城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不论小学还是初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他们大量招收农村优秀生源。
班级成绩前一二名大都进城就读。
去年我班有一个成绩全校第一名的学生,只在我校上了半学期就转走了。
虽然可惜,但人家也是为了前程,老师也不好挽留(挽留也没用)。
一个农村学校没有了优质生源,没有了优秀教师,教育为什么不差?农村学校的现状如此,乡村教育又怎能留得着优秀的教师!

参考:
这个问题就是胡扯。
我就是农村教师,我觉得乡村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
和城市教育相比,乡村教育可能在素质教育方面比不上城市,但在家长比较看重的考试成绩方面并不比城市差甚至优于城市。
那为什么乡村教育看比来比城市落后呢?
关键在于生源问题。
你想想,大学毕业生的孩子与农民的孩子智力水平能一样吗,家庭教育环境能一样吗?
再就是乡村教育留不住教师的问题也基本不存在。
现在教师的档案管理很严格。
一个乡村教师向城里调动并不会那么容易。
再说农村教师有乡村教育补贴,在职称方面向乡村倾斜明显。
没有发现乡村教师处心积虑调离乡村的现象。
现在的乡村师资非常充足。
当然有个别教师由于婚姻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工作调动是正常的。
其实,城市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
常常是几大名校吸纳优质生源,创造教育奇迹。
一般外围中小学教育发展也不是那么理想。
想上城市跑的乡村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个清醒认识。

参考:
随着一年的毕业季到来。
城区学校的老师与毕业学生恋恋不舍,互相留言,依依惜别。
乡镇中学的老师感叹,这三年终于熬过来了;
学生们更是考试结束就头也不回地离开学校,大有此生不愿见的势头。
除了钱、除了环境,还有一个朦胧的成就感驻守在老师心头。
只不过,乡村教师的这种成就感已经消失,只是机械地带着一届又一届,最怕的就是别人问起自己学生的升学率。
奖状呢?
或许只有安慰奖,或许只是盖着学校章的小型张,评起职称来,别人的奖状需要用尺子丈量,而自己的呢,一个巴掌就数完了。
教育,还真不是钱能解决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