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元吉三箭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玄武门是个死局,谁入局谁死,李元吉能够反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李建成连反抗都没反抗就被李世民射杀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突厥入侵大唐,包围了边境城市乌城,形势十分危急。
在当天上午举行了朝会上,李建成给李世民来了个釜底抽薪,他说服李渊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并将秦王府的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和秦琼等人一同前往。
如果李元吉真带走了秦王府众将领,那么秦王府可以说是很空虚了,李世民就真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但这件事的凶险之处还不止于此,因为下朝之后,李建成就跟李元吉密谋,准备在出征当天,趁机将前去送行的李世民和秦王府将领一起杀死,然后逼迫李渊提前交权。
由于李元吉已经掌握了军权,再加上东宫还有三四千精锐士卒,所以杀掉李世民这件事是板上钉钉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唐朝的历史将要改写。
但是,李世民很早就开始防备李建成了,为此他做了非常多的安排,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在东宫安排了他的眼线。
因此,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东宫密谋的时候,一个叫做王晊的官员也参与了这一切,他很快就这件事告知给了李世民。
刀都架子脖子上了,李世民因此十分着急,便找来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商议,最后决定先于李建成发动政变,但并未确定具体方案。
但在不久之后,因为李建成的诬陷,反而给李世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也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
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李建成心生一计,他让亲信傅奕给李渊上了一道密奏,说太白金星出现在秦王封地所在的方位,这预示着李世民将要拥有天下。
己未,太白复经天。
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这已经不是李建成第一次诬陷李世民要造反了,但这一次尤其狠毒,因为古人很相信天文星象,李渊也是如此。
李渊看完傅奕的密奏之后,果然很着急,他连夜把李世民叫到宫中,还将傅奕的密奏给他看,意思是要他给个说法。
这种事根本就无法解释,并且越解释越黑,李世民就开始转移话题,他也向李渊密奏,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妃有染。
李世民的话极大触动了李渊的敏感神经,他突然觉得头大得很,李世民趁机对他说,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太子和齐王的事情,他们却想杀掉我,我太冤枉了!李世民这话暗藏的意思是,这一次太白金星的事情就是太子和齐王干的,他们想借此机会除掉自己。
李渊听完李世民的话很是惊讶,就对他说,明天我会叫太子和齐王入宫,你到时候来跟他们对质。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李世民回去之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浮现在了脑海中,他准备第二天早上带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一举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
事实上,李世民对李渊说的这番话,就是在故意搅动局势,从而引导李渊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
那么,李世民为何非要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玄武门这个入宫的必经之地了。
在此之前,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打压下,李世民的实力受到了极大损伤,尤其是秦王府的一干亲兵,已经被削减得所剩无几了,只有一干文臣武将当光杆司令。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做出了一些安排,就比如说他为了有个退路,就让其亲信工部尚书温大雅去洛阳坐镇,还让车骑将军张亮去洛阳秘密招兵买马,如果长安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就去洛阳割据一方。
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
再比如说,为了应对李建成的打压,李世民广泛开展地下工作,他不但在东宫安插了自己的眼线,还暗自将禁卫军也给收买了。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常何,当时担任玄武门禁卫总领。
不过,常何表面上是李建成的亲信,其实他是李世民的人。
原来,早在武德二年的时候,常何就开始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到了武德七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逐渐白热化,他便让常何进入长安,投靠到李建成门下,并开始担任玄武门禁卫军总领。
在李世民的指使下,常何四处活动,将玄武门守将全部收买,并将大多数禁军将领暗中拉到了李世民这一边。
也就是说,李建成以为自己掌握了禁军,其实禁军的真正掌控者其实是李世民!这一点十分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李世民为何在李渊召见他的时候,故意引导李渊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的原因,他就是在做一个局,让李建成和李元吉自投罗网!但是,这件事其实也有惊险的一面,就在李世民出宫之后,与李建成关系很好的张婕妤派人将李世民对李渊的对话告诉给他,还让他要小心提防李世民。
李建成找来李元吉商量这件事,李元吉说不如装病不去上朝,这样比较稳妥。
但李建成觉得禁军都是自己的人,应该没什么大问题,还不如趁此机会入宫试探一下父皇李渊,看他态度究竟如何,也好采取下一步措施。
李元吉觉得有道理,就同意第二天一大早跟李建成一起入宫见李渊。
而李世民在想好计策之后,就早早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恭和秦叔宝等十人,以及数十名士卒来到玄武门埋伏起来。
最先入宫的是李渊的亲信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和裴矩等人,李世民为了不打草惊蛇,就目送他们入宫见李渊去了。
没过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来了,由于他们认为禁军是自己人,所以没有带太多随从就直接进入了玄武门。
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了李世民精心设计的局中,让他们措手不及的事情即将发生。
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来到临湖殿门外,当时李渊就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他们准备进去找李渊。
正当李元吉正要进入殿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有人埋伏在附近。
李元吉是行伍出身,警觉性很强,他猜测有可能是李世民的人,就拉着李建成赶忙往玄武门的方向赶去,准备各自返回齐王府和东宫。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李元吉的做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他知道玄武门的禁卫军是李建成的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即使撤退,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只不过,让李元吉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的手段太高明,玄武门早就被他控制了。
李世民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逃走,就跃马而出,在后面大声喊话恐吓他们。
历史上没有记载李世民究竟说了些啥,但以李元吉后来的反应来看,李世民或许是告诉李建成和李元吉,他已经控制了玄武门的禁卫军,要他们赶紧投降。
李元吉听了李世民的话之后,心中有些发虚,但他为了自保,还是张弓搭箭,朝李世民连射了三箭,但没有一箭命中。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说起来,李元吉小时候虽然顽皮,但他长大后南征北战,练就了一身好的骑射功夫,也算是个武艺高强之人了。
武德二年,李元吉担任并州总管镇守在并州,他那时候只有十七八岁,很贪玩,尤其喜欢打猎,不过他每次出去打猎,都要拉几大车猎物回去,这就说明他的箭术还不错。
李元吉还很喜欢站在大街上,看到远处有看着不顺眼的人,就张弓搭箭将其射杀,几乎是箭无虚发,也足见他箭术了得。
但在玄武门之变之中,李元吉居然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这是为何?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李元吉的箭术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他的心理素质不行,而且他处的位置对他也很不利。
事实上,在李元吉的军事生涯中,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跟随李世民四处作战,他深知李世民的本事就多大,因此当他得知自己中了李世民的埋伏,内心的恐惧戛然而生,这才造成他连射三箭都没射中。
并且,就在李元吉快要逃到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手下的一部分将领已经跟玄武门守在玄武门了,李元吉看到这个情形,已经猜出了玄武门不在掌控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内心的恐惧就加深了,而且也深知李世民会要他的命,所以他不得不反起反击,但因为心中慌乱,结果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
从位置上来说,李元吉在前面跑,李世民在后面追,李元吉想要射杀李世民,就必须骑在马上回头朝李世民射箭,这样难度就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也就极大降低了。
李元吉没射中李世民,就不再继续射箭了,而是撒丫子跑,但李世民却张弓拉箭,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李建成从马下摔了下去,就再也不动弹了。
李世民之所以不先射杀李元吉,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就没了主心骨了,他也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果不其然,李建成死后,李元吉只能是到处乱窜,以此来躲避李世民的追杀。
李世民拼命追赶李元吉,但没追上,好在尉迟恭带着七十人赶来,出现在了李元吉不远的地方,一个无名小卒一箭射出去,正好射中了李元吉,只不过没有命中要害,李元吉只是从马上跌了下去。
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
由此看来,玄武门内的空间其实并不大,别人都可以一射一个准,李元吉却连射三箭都没射中,只能说他心态变化确实太大了,从而影响到了他的肢体动作。
李元吉跌下马去之前,李世民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他的马受到惊吓,把他带到了玄武门前的树林里,结果他的衣服被树枝挂住,让他跌下马去,躺在地上半天起不来身。
李元吉跌下马之后,见李世民也跌下马,他觉得只要杀死李世民,自己就有机会活下来了,于是快速跑到李世民身边,从他手中夺过弓,然后用弓勒住李世民的脖子,李世民没有反抗能力,性命危在旦夕。
就在这个时候,尉迟恭也赶了过来,他大声呵斥李元吉,李元吉知道不是他的对手,就放开李世民,朝武德殿的方向跑去,准备去找李渊寻求庇护,结果尉迟恭张弓搭箭,一箭就命中了李元吉的要害,李元吉当场死亡。
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一共记载了四次射箭,一次是李元吉,一次是李世民,一次是一个无名小卒,还有一次就是尉迟恭。
多达四
我们具体分析李元吉这
而李元吉之所以主张杀掉李世民,其实也源自于骨子里对李世民的畏惧,要知道李世民在当时是战神级别的人物,就连李渊对他都有所忌惮,更何况李建成和李元吉呢?
但是,李元吉搞点阴谋诡计去杀掉李世民是办得到的,但要他跟李世民面对面较量,他立马就会认怂,史书中也说他非常心虚,可见此言非虚。
特别是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意识到玄武门成为一个死局,他们身陷绝境的时候,心理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压迫感,在对抗上自然也就无法展示出本该有的水平了。
不得不说的是,李元吉好歹还反抗了,李建成其实武艺也是不错的,但他连一箭都没射出,这就说明他也很畏惧李世民,也深知自身处境,反抗是没有用的,因此他下意识只顾逃命去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掉之后,尉迟恭又割下他们的头颅,去玄武门吓退了冯立率领的东宫亲兵,又带兵去控制了李渊的人身自由,至此玄武门之变结束。
李世民被李元吉勒得不轻,休息了好半天,当尉迟恭搞定李渊之后,他这才站起来去拜见了李渊,双方演了一出父子情深的戏码,相互之间达成谅解,玄武门之变至此结束。
总结起来说,李世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最后设下了玄武门这个死局,让李元吉深陷绝望和恐惧之中,结果连射三箭都不中,从而错失了改变历史的机会,让李世民成功夺取了政权,并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参考:
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齐王李元吉以箭术了得闻名,却又为何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李世民三箭而不中,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非文弱之辈,他为人骁勇,猜鸷骄侈,擅长使用马槊,曾经还与另一个擅用马槊的大将尉迟敬德以马槊比武。
高祖晋阳起兵之后,李元吉跟随二哥李世民从讨四方,东征洛阳、讨平刘黑闼,生擒王世充手下大将乐仁昉,屡立战功。
齐王李元吉多次随二哥秦王李世民出征,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关系渐趋紧张,直到最后李元吉彻底倒向大哥太子李建成这边,两人联合起来构陷排挤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大将郁射设统领大军陈兵大唐边境,太子李建成酝酿出一个惊天阴谋,他借助这一次机会请求高祖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领兵北伐突厥,并乘机调走秦王府大将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军出发,还调来秦王府的士卒花名册,抽选精干将士充实齐王府。
借机在高祖面前诬陷秦王府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让他们回家赋闲。
而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终极目的,是借由这一次北伐突厥,以在昆明池为李元吉出征饯行为名,预先埋伏刀斧手,将李世民杀死在帷幕后面,然后借口其暴病而死,则大事可成。
可惜这样一个计划周密的行动,却被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知道,而王晊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于是他很快就把这一场阴谋秘密告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与秦王府的心腹商量后,决定绝地反击发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7月1日),李世民向高祖密报弹劾李建成、李元吉与继母,高祖嫔妃尹德妃、张婕妤通奸偷情、淫乱后宫。
高祖大惊,下诏李建成、李元吉次日进宫,并另召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进宫核实李世民密奏之事。
次日一早,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预先埋伏,而自以为宫里都是自己人的太子李建成,虽然知道李世民已有所准备(张婕妤密告),但为了自证清白仍然携李元吉,带着少数亲兵进宫。
两人骑马奔向玄武门,到达临湖殿时,觉察身边隐有杀气,感觉不对劲的两人立刻调转马头。
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当时情景: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李世民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张弓射李世民,但一连两三次都没能把弓拉满,连射三箭都不中,李世民则从容的张弓射箭,结果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次绝地反击,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齐王李元吉的反应最快,可见他知道此去宫内会有叵测之险,所以提前随身配备了弓射,但是政变发生的时候,两人都处在退往宫外的快马疾驰的状态。
李元吉虽擅骑射,但当时顾此失彼,精神高度紧张,又要保持骑马的平衡度,所以难以保持注意力,甚至于连弓都拉不满,才会连射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文武双全,骑射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他早有准备,估计在看到两人的时候就已经拿好弓箭准备。
李元吉对他连射三箭,他没有还击,而是精准的把箭射在了慌不择路的李建成身上。
说明李世民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必须要杀死太子李建成。
倒是李元吉,在被尉迟敬德率领的卫士射伤从马上跌落后,李世民的马也受惊直接把他甩到地上,李元吉迅速赶到,乘着李世民倒地不能动弹,准备用弓弦勒死他,生死存亡关头尉迟敬德骑马赶来,吓的李元吉放过李世民跑往武德殿寻求高祖庇护,结果为尉迟敬德所射死。

参考:
历史的味道我知道。
关于玄武门之变,历史上有三大记载,分别是五代版的《旧唐书》和宋代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而我们熟知的玄武门之变大都是电视剧中的版本,也就是欧阳修的《新唐书》,因为它的故事性更强,剧情丰富,李世民将其兄弟二人斩杀于玄武门之下更是对他来了个特写。
看过骆宾王骂武则天的檄文就知道,古代越出名的文人,有个毛病就越重,啥毛病呢!善用夸张手法。
毋庸置疑,欧阳修的水分很大。
首先,要明确欧阳修和司马光,一个是写编年史,一个是写记传史,司马光所写的是更正规的历史。
司马光
所以,我更倾向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留下的版本。
那么,我们来看下这个版本的原文: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
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
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
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可以看到,建成和元吉并不是如电视剧中所演常德叛变将玄武门关闭致使二人被射杀。
依照李元吉神射手的称号在电视剧中四面环墙的玄武门内射死李世民那是易如反掌,三箭都没射死,这说明了一个原因:距离。
李世民根本不在李元吉的射程之类,因此没射中。
反过来想,李世民也知道弟弟元吉是神射手,站那么近让他射是不是傻?
正如司马光描述的,三人根本不是在玄武门下。
李世民看见建成想跑,就喊大哥,李元吉一听声音,就心急如焚地朝李世民射了三箭,不要说什么李元吉未经战场此情此景心态不好的问题,那是电视剧中的李元吉,在这样一个你不死我就亡的生死关头,李元吉肯定是开挂的。
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杀死,这个很好解释。
可以看到后面李元吉放了三箭后,没射中就跑,李世民就在追,追的人肯定比跑的人快,在李世民看来先得让建成完蛋,建成不死这太子咱就当不了了。
因此,李世民欲杀李建成的心是暴走的。
不要管到底是谁先埋伏好的问题。
在争夺帝王一事上,李建成与李世民都不是善茬,两边绝对都有准备,先下手为强,谁都懂这个道理,有魏征作谋士的李建成,岂会不知这个道理?
李元吉配弓进殿见爸爸就是最好的解释。
所以他三箭没射中李世民也就是因为距离的问题。

参考:
别说三箭了,就算是三十箭、三百箭,李元吉也伤不到李世民的。
因为,李世民动用了他隐藏的势力,来确保玄武门之变能够万无一失。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反抗,自然也在李世民的算计中。
在当时的长安城,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储之事,可以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就连皇帝李渊都心里有数,然而所有人都遵循着政治游戏的规则,识破不点破,心里知道就好了。
不过,在所有人看来,李世民再怎么折腾也是无济于事的,他是斗不过李建成的。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李渊整天拉偏架,帮着李建成。
另一方面,长安城可是关陇集团的地盘,而关陇集团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是不会允许李世民在长安城放肆的。
于是,人们便看到,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争斗中往往落于下风,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采取守势。
其实,李世民并非没有手段,只不过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他希望通过正常途径得到皇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建成想方设法和李渊的后宫嫔妃搞好关系,而李世民却无动于衷的原因,因为他看犯不着。
然而,有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李世民原意讲规矩,但是李建成却不讲武德,他想对李世民赶尽杀绝。
公元626年6月,长安城收到急报,突厥数万人大兵压境,已经将乌城给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
每当这种时候,李渊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派李世民率军出征。
不过,这一次情况有些特殊。
不等李渊下旨,太子李建成便抢先上奏,提议将此事交予齐王李元吉负责。
在李渊看来,自己的这三个儿子都非常优秀。
李世民已经是天策上将,封无可封了,那么将这立功的机会交给李元吉未尝不可,便批准了李建成的建议。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切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其目的便是为了对付李世民。
李元吉出征,自然要选择随行将领和军队。
朝中文武百官那么多人,长安城有驻军无数,李元吉一个都不选,尽选天策府的人。
简直是明目张胆地挖李世民的墙角。
尉迟恭、秦琼、程咬金都被调入李元吉手下听命,李世民麾下的精锐部队也被李元吉调走了。
加上此前被李渊外调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李世民快成孤家寡人了,身边没有几个心腹了。
然而,李建成的
李建成的计划是,等李元吉大军出征的时候,李世民和李建成作为兄长都要前去送行。
到手后安排八百刀斧手在附近,只要李建成一声令下,李世民就会被剁成肉酱, 事成之后,只需要随便找个理由敷衍过去,李渊是不会追究此事的。
然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万万想不到,李世民隐藏的势力深不见底。
这边李建成刚制定好除掉李世民的计划,那边李世民便通过在太子府的眼线,知道了整个计划的详情。
而且不光太子府,齐王李元吉身边也有李世民的人。
护军薛实曾经忽悠李元吉,说李元吉可以继承大唐的皇位,李元吉非常高兴,并透露了先除掉李世民,再除掉李建成的想法。
要知道,这些话可是大逆不道的,被外人知道可是要杀头的,无论是薛实还是李元吉都不可能透露给他人。
但是此事李世民及其心腹都知道,可见李元吉身边必然也有李世民的眼线。
甚至连李渊身边都有李世民的人。
由于李建成、李元吉伙同李渊后宫嫔妃,不断说李世民的坏话,导致李渊想要治李世民的罪。
结果被陈叔达给劝阻,才作罢。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是陈叔达说服李渊支持李世民的,可见,这陈叔达早就是李世民的人了。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人遍布朝中各处。
至于朝中到底有多少李世民的人,估计除了李世民本人,没人知道。
当李世民得知了李建成的计划后,知道必须做决断了,于是他询问长孙无忌等心腹,到底该怎么办?
虽然只要李世民原意,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他的名声也会受损,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不过秦王府众人可比李世民务实多了,能解决问题就行了,至于名声那种东西,虚名而已,等李世民当了皇帝,有的是办法挽回。
最终李世民被说服了,他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李世民隐藏的力量也被发动起来了。
公元626年7月1日,出现了不详的星象,傅奕向李渊上奏,称这是李世民要得天下的征兆。
李渊立刻将李世民召入宫中,让他给个解释。
这傅奕到底是谁的人,非常耐人寻味。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李建成的人,问题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准备除掉李世民了,这时候做这种事情有意义吗?
不过就他上奏导致的结果看来,他很可能是李世民的人,因为他使得事情的发展对李世民有利。
没错,李世民派人上奏黑自己。
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李渊召见他。
李世民太了解李渊了,星象这种事情,根本就无从解释。
李渊召见他,也不是真的想要什么解释,只不过是习惯性地打压他罢了。
而借此机会,李世民却告诉了李渊一件事情:李建成与李渊后宫嫔妃来往密切,也许有孩子了。
李渊一听这事,哪里还有心思管李世民,几句话便将他打发了,然后派人召见李建成。
而这,正是李世民的目的所在。
李建成这边,不仅收到了李渊的旨意,同时也收到来自后宫的消息。
虽然他不知道李世民和李渊具体谈了什么,但是可以肯定,李世民的爆料对他很不利。
对于李建成来说,李渊的信任是其太子之位最大的保障,因此他必须尽快入宫解释清楚,洗脱李渊对自己的怀疑。
虽然李元吉觉得此事有蹊跷,应该先观望一阵,但是被李建成否决了,李建成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进宫面圣。
李建成的安排自然被李世民知晓,于是他提前准备好了伏兵,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二天一早,李建成和李元吉便来到皇宫外,准备从玄武门入宫面圣。
之所以选择玄武门,是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李建成的心腹,经由他把守的玄武门进宫,李建成放心。
也正因为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并没有带上护卫,在他们看来,没有比皇宫更安全的地方了。
然而让李建成意想不到的是,常何其实是李世民的人。
他早年跟随李世民在外征战,后来是奉李世民的命令进入太子府,接近李建成,成为其心腹。
后来,按照李世民的指示,常何被调入皇宫禁卫成为玄武门守将,并借机拉拢玄武门禁军。
那么,如果李建成不走玄武门,或者带着护卫进入玄武门,李世民的计划岂不是要泡汤了?
绝无可能。
实际上,当时的皇宫禁军基本已被李世民掌握。
他之所以只动用了玄武门的兵马以及几十名心腹部下,是为了示弱,方便制造一种他被逼无奈才起兵的假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太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玄武门那边打得那么激烈,后来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士兵都和玄武门守军开战了,也不见其他地方的禁军来管一管。
而且外面打成那样,身为皇帝的李渊却什么也不知道。
最后,尉迟恭带领秦王府的士兵前去李渊身边“护驾”,在宫中穿着甲胄、拿着武器,也没人阻拦。
这都说明当时宫中禁军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
所以,李世民布下的其实是必胜的杀局,玄武门之变能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李建成和李元吉只要入宫,必死无疑。
让我们再回到玄武门,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不久,就发现不对劲了,周围太安静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好歹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这种气氛他们还是认得的。
一般只有埋伏敌军的时候才会这么安静,主要是为了避免暴露行踪,让敌人警觉。
意识到情况不妙,李建成和李元吉来不得细想,立刻调转马头就要走人。
李世民一看,到嘴的鸭子要跑,立刻策马上前,高深呼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企
谁知,李元吉竟然反身连射三箭,不过都没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气定神闲的拉弓射箭,一箭便射死了李建成。
随后,李世民众人与李元吉展开搏杀,最终李元吉被尉迟恭击杀。
那么,以箭术闻名的李元吉,为何三箭都没能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呢?
先来说说李元吉的箭术。
李元吉的箭术出名,主要是因为他喜欢游猎。
李元吉在驻守并州的时候,隔三差五跑出去打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猎物要装几大车。
而且他喜欢在大街上射箭,据说是百发百中。
其实,这只能说明他喜欢射箭,他的箭术大概也就是中上水平。
他的箭术应该含有不少水分,毕竟他是李渊的儿子嘛,其他人都要捧一捧他。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李元吉在无工伤最出名的是善于使用马槊,他听说尉迟恭善于躲避马槊,非要和他比试比试。
结果,李元吉用马槊无论如何刺尉迟恭,对方都轻易多开。
这还是尉迟恭让着他,后来李世民要尉迟恭表演一下夺取马槊,李元吉的马槊被连夺三次。
很显然,李元吉善使马槊的名声,水分是很多的。
那么其箭术有水分也很正常了。
不过即使如此,以李元吉的箭术,三箭射不中李世民也有些说不过去了。
毕竟李世民连人带马那么大个目标,以李元吉的箭术,就算射不死李世民,但是射中他应该问题不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元吉射不中李世民呢?
因为射箭的场景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看出,李元吉射箭的时候,都是玩乐的时候,闲庭信步,射出一箭,心不慌其不乱。
可没人听说李元吉在战场上有身先士卒,一箭一个敌人的情况。
而当时的玄武门,那就是战场,而且李元吉身处最前线,还处于大劣势。
他的箭术根本发挥不出一成。
反观李世民,那可是久经沙场,时不时还要身先士卒的人,这种场面他见多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当时是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也就是说,李元吉要在马背上转身射箭,这就更难瞄准了。
当然,对于弓马娴熟之人,这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确实增加了李元吉射箭的难度。
不过,就算李元吉百发百中,真的射中了李世民,其实问题也不大。
我们已经知道,李世民为了发动玄武门之变,连隐藏的势力都动用了,自然是精心准备,以求万无一失。
李世民自然是全副武装,身穿甲胄,佩戴护心镜了。
估计唯一暴露在外的就是面部了。
然而李世民功夫了得,尤其是轻功,更是远超常人想象。
因此,李元吉即使射中李世民,也难伤其分毫。
就算射其头部,李世民也能轻易避开。
所以说,李元吉别说射三箭了,即使射三十箭、三百箭也伤不到李世民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精心准备的一个必胜杀局,从李建成和李元吉踏入皇宫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即使他们走其他城门,带上全部护卫,也无济于事。
掌握宫中禁军和秦王府士卒的李世民,有能力将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马一锅端掉。
面对准备如此周全的李世民,李元吉射上三箭无伤大雅,根本无法改变什么。
所以,不要再相信李世民能成功上位当皇帝,靠的是运气,那都是忽悠人的。
实际上人家靠的是实力,为了这一刻,他已经准备了好多年。
这就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整天说自己的成功靠运气,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人家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功夫,才能取得成功的。
李世民正是因此才能夺得皇位,开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

参考:
这个很简单,一个是有备而来,蓄意埋伏,胸有成竹;
一个是毫无准备,手忙脚乱,这一正一反,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得以成功。
以李建成为核心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党,势力旗鼓相当,一直明争暗斗,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而李渊这个老狐狸不动声色,并不一边倒,不明确支持或反对哪个儿子。
可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定程度被自己老爹当作政治平衡旳棋子了。
不过,李渊最终还是玩大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激化到了“有你没我”的程度,双方对彼此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已经脱离李渊控制的轨道。
与一切事关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相同,“先下手为强”是唯一正确的斗争法则。
在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两大势力的交锋中,谁够狠辣,谁先下手,就会抢占先机,笑到最后。
这一点,李世民无疑想到了,他不但想到了,还做到了,李世民果断决定先发制人,干点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假传圣旨,让人假冒李渊的名义下通知开会,自己却派人控制了玄武门,并设下埋伏,住在宫外的李建成、李元吉不知是计,连个卫兵都没带(进入皇宫大内也不能带兵),就单枪匹马,准备从玄武门入宫开会,浑然不知此行的危机四伏。
李建成和李元吉接近玄武门时,敏锐地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前面可能有埋伏,便迅速调转马头往回走,反应不可谓不快。
李世民见状,岂能轻易放过,他骑马从后面追赶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喊着两人的名字,装作有事要找兄弟俩一样。
李建成和李元吉可不傻,当然知道老二这是要对自己动手,要亲哥俩的命,李元吉随身带着弓箭,于是便回过头来,拈弓搭箭。
“嗖!嗖!嗖!”李元吉连射三箭。
以李元吉的武力和射术,平时射箭肯定是十拿九稳,可这次他连射三发,定睛一看,却是箭箭落空,李世民毫发无损。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李元吉猝不及防,心中慌乱,才导致射术失准,失去了干掉李世民的最好机会,也彻底改变了历史。
反观李世民,本就有备而来,再看李元吉箭箭落空,李世民心中更有底气,他也张弓搭箭,瞄准李建成,嗖的一声!李建成应声而倒,竟然被一箭射杀,当场毙命!当然,故事还没结束。
后来,李世民钻入一片树林追击李元吉,自己的坐骑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来了个马失前蹄,一下子把李世民掀倒在地,狠狠摔了一跤,一时居然站不起来。
这个时候,李元吉跑过来准备将李世民反杀。
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尉迟敬德及时出现,干掉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方面蓄意发动的,所以并不惊慌,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准备,慌乱之中射术失准十分正常。
这也充分说明“先下手为强”始终是正确的选择。

公元626年,外部势力已经不足以威胁唐朝,内部开始斗争了。
一天夜里,李建成宴请李世民,用经过鸩羽浸泡过后的酒来招待李世民,李世民当场吐血,被淮安王李神通搀扶回西宫,此时李世民大难不死,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后宫的嫔妃加紧在李渊面前诬告李世民。
李世民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劝谏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世民拒绝了。
随后李建成与李元吉用重金贿赂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企
之后,李建成诬告秦王府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李渊将其外放为康州刺史,但是程知节以死抗拒李渊的调配,并劝谏李世民早日下决心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其实程知节能够抗拒皇帝李渊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李渊这个皇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两派争斗时已形同虚设。
李建成再次故技重施,以重金贿赂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拒绝贿赂。
此时李元吉才开始认识到,贿赂这些武将不可行,就拉拢秦王府中有智谋才略的人,就算拉拢不了,也让他们不为李世民所用。
结果秦王府中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建成诬告,被李渊流放。
此时的秦王府中,就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和尉迟敬德等人,在面对太子攻势,退无可退的李世民仍然在犹豫。
导火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进入边塞,包围乌城此时李建成请求李渊让齐王李元吉出征,并要求让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右三统军秦叔宝等秦王府将领跟随出征,并挑选秦王府勇猛的士兵充实李元吉出征大军,这样一来,李世民面对自己的精兵强将被太子调走,自己的就处于一个极为危险的地步。
恰巧这时候,率更丞王晊这时来到秦王府密告李世民,言明:李建成与李元吉已经拥有秦王数万人马,在昆明池为大军践行的时候,将秦王杀死在帐幕之内,并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秦叔宝等将领活埋。
面对太子先动杀机之时,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的劝谏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动手。
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上朝,将兵力埋伏于玄武门,李元吉似乎感觉到什么,劝谏李建成应当统领好东宫与齐王府内的军队,托病拒不上朝,但是李建成自恃兵力已然强盛,无需害怕,应当上朝把握,亲自判断形势。
结果,李建成与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感觉杀机四伏,急忙准备各自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此时李世民在后面走来,招呼他们,李元吉二话不说,回头就是三箭,但是都因为弓弦未拉满,没有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回过头一箭就将李建成杀死。
尉迟敬德带领骑兵将李元吉射下马来,但是李元吉逃入树林,李世民骑马前去追赶,但是被树枝挂下来了,李元吉夺过弓箭准备绞死李世民,被赶到的尉迟敬德呵止,李元吉奔忙前去武德殿求助李渊,半道上被尉迟敬德射死,不得不说李元吉的生命力还是顽强。
三箭射不死李世民存疑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射不死李世民?
浮人的猜想就是《资治通鉴》为了凸显李世民的英勇神武而杜撰了这一情节,可以说大部分正史在记录君王的时候,都可以描写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情节,比如刘邦的母亲就在梦中与神灵交合才生下刘邦、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满屋红光异香扑鼻等记载,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是天神派下来做皇帝的,粉饰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性。
而为什么说李元吉三箭都是因为没有拉满弓箭导致没有杀死李世民,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这李元吉生性残暴,从小就爱玩战争游戏,经常命家奴门客演练战阵,自己则披挂上阵,多次负伤后仍然不停止这种游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其武艺必然不低。
而在唐朝统一各部的战争中,李元吉追随自己哥哥李世民四处征战,屡立战功,作为一位四处征战的军事主帅,拉弓拉不满,这有点说不过去。
而且《资治通鉴》里面记载,李元吉被士兵射下马时,负伤逃入树林,李世民在被挂下马来的时候,负伤的李元吉还抢过李世民弓箭,准备绞死李世民,此时的李元吉还是处于上风,论武艺李元吉是不输于李世民的。
所以,三箭射不死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这有点为李世民吹嘘了。
毕竟历史对这些君主的记载一贯带有神话色彩和夸大成分。
浮人语此事记载于《资治通鉴》,但是其中的夸大成分一眼就可以看出,精通武艺的李元吉三箭射不死李世民,这就是所谓的主角光环了。
这样记载历史无非就是贬低李建成与李元吉,突出李世民的神勇,而玄武门之变被后世史家认为是李世民正义的胜利,仿佛只有李世民胜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大唐江山。
但是其残忍性不可抹去,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五子都在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诛杀,这兄弟二人完全绝后,所以,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强纳李元吉之妻为妃,逼宫父亲李渊,都是李世民的污点 。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一卷》《旧唐书》《新唐书》
参考: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初之时,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争位内斗,太子李建成被杀,三子李元吉遭戮,二子李世民,成功胜出。
关于这次变故,史书有记载,大意是:李渊召三个儿子,进宫议事,李世民在进宫的必由之路,玄武门内,埋伏弓箭手和刀斧手,击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逼李渊退位。
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大赦天下,开辟贞观盛世。
玄武门事变的细节,传闻大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前面跑,李世民在后面追,三人都骑着马。
李元吉回首射了李世民三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射了一箭,李建成落马。
李元吉慌不择路,斜刺里窜出尉迟恭,敬德把元吉杀了。
有人问,为什么李元吉三箭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历史传说,往往和事实有出入,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是事实,但是残杀的过程细节,却不一定跟传说的一样。
李世民是有预谋有准备,人多势众,建成元吉是毫无防备,随从人员很少。
李世民的属下有分工,前堵后追。
李世民带领一拔人,专门矛头指向建成元吉。
又有一拔人,专杀建成元吉的随从。
李世民身边人多,所以李建成虽然武功不弱,而李元吉又是弓马娴熟,久经沙场,他们二人,也只有逃跑的份。
李元吉回马射箭,不一定是射了三箭,而应该是把随身箭都射完了,除非他随身只带了三枝箭。
李元吉射箭的目的,是阻滞追兵,他射不到李世民,是因为李世民身边,有众甲士盾牌防护,守的风雨不透。
李世民箭射李建成,可能是李世民先发箭,后随有众甲士乱发箭,百箭齐发,任李建成闪躲加上马快,也身中利箭了。
李渊太原兴义兵,灭隋端坐长安城,夺嫡之争失二子,退居幕后作闲翁!
参考:
且看那李元吉,连发三箭,不曾想箭箭落空,未曾伤得秦王分毫,但瞧这李世民,弯腰搭弓,一箭正中李建成后心。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唐朝初期的一场权力争夺事件,秦王李世民先后击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而在该起事件中,有一处细节十分耐人寻味,就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正面交锋,在这次交锋中,李元吉三箭不中李世民,但李世民却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要知道,李元吉可是有“神射手”的称号,但为何在这紧要关头,表现得如此差强人意呢?
而李世民又是如何能做到一箭正中李建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慌不择路易出错,有备而来则成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太极宫北宫门。
一群严阵以待的羽林军,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此时没有一
突然,远处传来了阵阵马蹄声,这意味着,他们等的人就要出现了。
有几个站在第一排的羽林军,握着剑的手上,指关节已经发白,并伴随着轻微的颤抖,额头上,布满了黄豆大的汗珠。
他们真的是太紧张了。
一大早,这些羽林军就接到了紧急命令,快速赶往玄武门集结,有人询问去那里执行什么任务时,领头的军官冷哼一声,低沉的说了两个字,杀人。
这个命令,让羽林军将士们不明就里,玄武门是王公大臣上朝的必经之路,在那里杀人,又会是杀谁呢?
不过很快,他们知道了答案。
原来,这些隶属于秦王府的羽林军,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玄武门截杀当朝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
这就是士兵们紧张的原因,毕竟杀这两
与此同时,还有一
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很早就开始替父亲分忧解难,尤其在前几年,他亲自带兵四方征战,先后击败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强大的对手,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不知从何时起,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就开始看他十分不顺眼,多次在父亲李渊面前讲一些对李世民不利的话,这就让李世民的日子很不好过。
到了后来,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曾经有一次,李世民受大哥李建成
再不想辙,早晚都要死在李建成的手里,不管了,先下手为强。
经过精心筹划,李世民决定趁李建成入宫这个机会,在玄武门下手,将其一举击杀,这样,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
一切布置停当,就等李建成到来。
李建成今天入宫,是因为父亲李渊要召见他,在动身之前,他从张婕妤那里,已经得知,就在前一天,李世民在李渊面前,揭发他勾结后宫,为此,李渊十分生气,今天召见他,就是要询问此事。
因此,对于是否进宫,李建成和李元吉意见并不一致,李元吉认为这就是李世民的诡计,应当加以防范,而李建成则觉得,李世民没这个胆子,此时更应该如往常一样进宫,以免父亲怀疑。
最终,兄弟二人骑着马,朝太极宫缓缓走去,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走到临近玄武门的如意湖时,李元吉察觉到有些不对劲,往日熟悉的羽林军,今天一个也没看到,反而是一些生面孔,并且,这些羽林军,似乎有意无意的,在盯着自己。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电光火石之间,李元吉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跑。
于是,他赶忙示意李建成,调转马头,准备往东宫方向奔去,只要离开这里,那就安全了,等回去后,召集兵马,一定要宰了李世民。
而就在李元吉调转马头的一瞬间,李世民赶到了。
他远远地就看到,李元吉越走越慢,心中就明白了李元吉发现了问题,没等他想好如何应对,就又看到李元吉和李建成开始调转马头,这要是让他们跑了,自己可就遭殃了。
来不及多想,李世民策马扬鞭,奋力追了过去,边追还边喊,很快,就到了李元吉二人的身后。
听到背后的马蹄声,李元吉就知道李世民已经到了,心中不由得大为焦急,同时又极为愤恨,于是,转过身体,从身后抽出硬弓,这就要射杀李世民。
不曾想,李元吉连射了三箭,没有一箭射中,而李世民躲过后,弯腰搭弓,瞄准不远处的李建成,只一箭,就不偏不倚的射中他的后心。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感到奇怪,李元吉这射箭水平也太水了吧?
三箭都没能射中李世民,曾经号称“神射手”的水平去哪里了呢?
更奇怪的是,李世民那一刻似乎战神附体,箭术十分了得,在混乱中居然一箭射中目标,当场将李建成击杀。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李元吉水,他射不中,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李世民是有备而来,而李元吉则是被动应战前文讲过,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其目的就是一次性解决问题,说白了就是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因此,在李世民的计划中,各种意外情况,想必他都经过无数次的演练,肯定不可能是一拍脑袋就行动的,所以,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调转马头,也在他的意料之内。
而李世民能第一个出现,就是他已经预判到会出现意外情况,因此一直就时刻警惕着,当他看到李元吉准备逃走,马上就能做出反应。
但反观李元吉,就显得十分仓促了,虽说他发现了有些不对劲,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毕竟还是慢了一步。
同时,调转马头也是需要时间的,这才会让李世民追到身后,即使是他搭弓射箭,也是在仓促之下做出了动作,没有准头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李世民则完全不同,有备而来的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谁,因此,他才能气定神闲地进行瞄准,射箭,击中李建成。
其次,前方情况不明,让李元吉乱中出错李元吉很聪明,没有走到玄武门,就发现了不对劲,也迅速做出了逃跑的动作。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李元吉为何要逃跑?
实际上,李元吉逃跑,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前方情况不明。
他只知道不对劲,但并不知道前方具体是个什么情况,更不知道尉迟恭带着大批的羽林军正躲在暗处,但是他知道前面十分危险。
因此,他才会第一时间选择逃命,而在逃命的同时,听到李世民的声音,就让他十分慌乱。
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知道李世民究竟带了多少人,即便是他也算能征善战,但若是在重兵包围下,估计也是插翅难飞。
所以,他才会显得十分慌乱,这种情况下拉弓射箭,也就不可能会如平常一样,尤其还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射了三箭。
据部分史料记载,当时李元吉连弓弦都没拉满,这样射出去的箭,能击中李世民才怪。
还有,李元吉是反身射击,而李世民则是正面射击史料中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李元吉的身后叫他,这也就说明,当时李元吉是背对着李世民,因此,他若是搭弓射箭,第一个动作,就是必须得把身体转过来。
反着身体拉弓,对于李元吉不算难事,但是,精准度就会大打折扣。
并且,当时李元吉是骑在马上,马还是在运动之中,换而言之,李元吉不仅要反身射箭,并且还是移动攻击,这就更加大了射击难度。
而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是从李建成二人的身后赶过来的,目标就在眼前,他不需要太多的其他动作,只需要搭弓射箭就可以,并且,他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瞄准,所以,能一箭击中李建成,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最后,就是李世民和李元吉两人武力值的区别李元吉在很多资料中,都被描绘成一个武力不俗的形象,但他真实的武力值,只能说是达到正常水准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李元吉的经历来看,唯一一处体现他
李元吉善使槊(类似于红缨枪),而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敬德,也善于使用这种兵器,因此,李元吉就十分不服气,找了个机会,就和尉迟敬德进行比试。
先是比试躲避槊的攻击,李元吉努力半天,都没能刺中尉迟敬德,接着比夺槊,李元吉在马上,被尉迟敬德接连徒手夺走了三次。
通过这场比试,就能十分直观地看出来李元吉的武力值并不是太高,而他那个“神射手”的称号,也就自然会有一定的水分。
但李世民相对就要比李元吉要强上不少,大唐开国初期的几场重要战役,基本上都是李世民亲自带兵打的,这几场战役下来,怎么着也要练出点本领。
哪怕是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水平相当,但前文所提到的几种因素显然对李世民有利,两者相加,几种因素一综合,李元吉就射不中,而李世民则能正中目标。
结语: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连射三箭都没能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一箭就能击中李建成,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两人一个是有备而来,一个是仓促应对,一个是气定神闲,一个是忙中出错,还有就是射击角度导致精准度不同,以及两人武力值高低有区别等,因此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参考:
世民集团获知建民就将继位的消息,经商议后让世民上一奏折,以延缓建成的继位。
李渊被这两位搞得心烦意乱,这两位的争夺也不是什么秘密。
李渊只想尽快让建民继位,也免时间一长闹出什么大事,于是想借此把事敲定,然世民集团筹化了玄武门事变,设伏杀了建成。
事成,手下向世民汇报事情经过,建成被一箭射杀,元吉反抗,差一点用弓勒杀某将,后众人望世民保傽家人周全,世民说\"建成是我亲手所杀“。
之后的记述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既有故事性,又有危险性,象元吉这样的猛将,骑射第一,却三箭不中。
力大无穷,却未将世民勤住。
这就是建民,元吉落入敌阵,还有故事的缘故。

参考: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动人心魄的兄弟喋血。
此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恭又带人杀死了齐王李元吉,随后秦王带着心腹大将逼宫,让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宣布李建成、李元吉为乱臣贼子。
最终,整个事变以李世民的完胜而告终。
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
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
随即,战斗开始: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
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篓,坠不能起。
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
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当时,精通箭术的李元吉,在骑马逃跑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拉弓射杀李世民,但可惜“再三不彀”。
此处的“不彀”是指未能将弓拉满,因而射出的箭没有力道,难以伤人。
而在后面追赶的李世民,却射杀了太子李建成。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战斗状况来看,李元吉、李建成在前面骑马奔跑,而李世民则在后面纵马追逐。
最先动手的,是李元吉,不过他要射杀李世民,却必须要侧转身形。
如此一来,既要骑马,又要转身射箭瞄准,自然难以发力;
而在后面的李世民则在视野、操作难度上,都要占据优势;
其次,李元吉和李建成突然发现李世民带伏兵出现,已然大惊失色,因而拨马逃跑。
人在极其慌张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发生失误,倒也十分正常。
相反,早已带兵守候多时的李世民,不仅是以逸待劳,而且身后猛将如云,在心理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单纯从史料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包括在战斗中的视野、射箭的姿势以及作战心态等方面,均处于上风,而李元吉仓皇之间未能射杀李世民,倒也比较好理解了。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包括《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史料,都有为尊者讳的影子。
整个事件中,买通玄武门守卫并设伏的是李世民,杀兄诛弟的也是李世民,最后夺取皇位的自然还是李世民。
因此,史书故意强调李元吉先动手射杀李世民,又称李世民从容果敢地杀死了李建成,便使一个伟岸高大的唐太宗跃然纸上了。

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罢了。

参考:
对发生在1400年前的那场著名的兄弟阋墙,血迹斑斑的玄武门之变,柏杨先生有句总结让人印象颇深,他说:“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的是,最终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他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了治世的典范。
”其实,即便是@竹史铁骊这样的唐太宗粉,也很难否认此事李世民在私德方面有亏,千载悠悠予人不少诟病,但所谓人无完人,即便如此,他仍然绝不失为一位难得的千古明君。
首先,我们抱着一种公私分明的心态去看待那段历史,才比较容易做到冷静客观,不偏不倚,也不吹不黑。
说回正题,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互射的细节,来自于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中的二十四个字。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见第191卷·唐纪七。
古文言简意赅,用字非常非常的讲究,特别是写历史的大著。
尤其是号称千古帝王之术的资治通鉴。
那真是一字不易一字不移,一个字不能换,一个字不能少。
司马光这短短的24个字里,其实写了很多东西、很多的内涵。
对照这24个字,铁骊先说下
他的三射,更多地是可能想驱赶吓退李世民,保护李建成尽快离开,而李世民则不同,他计划周祥,准备充足,一来就是奔着下死手里的,所以请注意,射他的是李元吉,他还射的则是李建成。
备好强弓利箭,目标非常明确,擒贼擒王,一箭了结了大哥性命。
]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了解玄武门之变前的背景,双方形势优劣对比。
玄武门之前数年,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宽厚大度的太子李建成,和战功卓著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一直明争暗斗,争夺皇位继承权。
李建成的优势在于:他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已经很久,无明显过犯,性格宽和,行事中规中矩,假设是他继位的话,不一定有唐太宗那么优秀那么出类拔萃,但应该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李建成的地位一直得到李渊支持,后宫拥护,朝廷中支持他的大臣也明显更多,而李建成的东宫人马“长林兵”都是各地招揽来的精英,多达两千多人,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号称长林兵。
实力也比李世民的天策府要强。
所以,李建成是在竞争中居于绝对有利地位的一方。
李世民的优势,他的地位主要来自军方,在平定四方中战场上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刘黑闼点等大功,无人可及。
问题是李建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信任魏征的劝谏,亲自请缨挂帅,击败和杀死卷土重来的刘黑闼,顺利拿到部分兵权,塑造了他在军中一些威望。
而李渊呢,为避免次子影响力过大,也在军队大胆尝试任用裴寂等人,(唐高祖曾对左仆射裴寂说:这孩子(李世民)长期在外掌握军队,受书生们教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子了。
)总之,在唐初打天下的激战期后,李世民的日子已经越来越难过了。
李建成是有机会除掉李世民的,齐王李元吉就曾劝说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并说“我自当替哥哥亲手将他杀掉!”一次李世民曾随唐高祖前往元吉的齐王府,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当场刺杀世民。
而李建成制止了他。
李元吉抱怨说:“我这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除了太子李建成本身生性颇为仁爱宽厚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李建成只要稳住局势,缓步驱除李世民在军队和政界的影响力即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而没必要冒险杀死李世民,因为这很有可能反会招致李渊对他的反感。
倒是李世民和他的天策府众人,才是需要行险一搏的一方。
相对李建成的宽宏而言,发动灭兄弟全家,逼父亲交兵权的玄武门之变,兵行险招的李世民就显得非常心狠手辣了,不过他也是真的箭在弦上,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乃至封到无可再封时,创造了个从来没有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所以李世民在朝中的地位,可以说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特别是他拥有一些铁杆支持者;
秦王府内也是人才济济,可与太子党抗衡一二。
李世民的雄心,以及这些相关利益者的不甘人下、推波助澜,希望在未来获取最大的利益,才让这场兄弟之斗一步步走到了最后,到了必须你死我活的地步。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他的心腹就是妻子的哥哥长孙无忌,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车骑将军侯君集、心腹爱将尉迟敬德,瓦岗将领程知节等人,正是这些人日以继夜地劝说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展抱负。
其他大多数是骑墙派,其实来自太子方的巨大压力,已经让秦王府的幕僚属官人人忧虑,个个恐惧,茫然不知所措。
是摇摆派。
其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关键代表人物。
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秦王府属官杜如晦曾对郎中长孙无忌说:“现在仇怨已经造成,一旦祸患暗发,不如劝说秦王采取与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相似的行动,以便安定皇室与国家。
存亡枢机,形势危急,就看现在了!”无忌把这话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把房玄龄召来商议,房玄龄说:“大王功盖天地应当继承皇帝的大业。
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
”杜如晦也差不多,都劝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但李世民依然有些犹豫不决。
因为有更多非常有能力的大臣,都不站队天策府李世民这面,李世民曾向灵州大都督李靖还有行军总管李勣问计。
唐朝最能打仗这两大名将李靖李世绩,都推辞不肯表态。
包括李世民最能打的大将秦琼也是不肯表态。
但一步步走到最后,公元626年6月末,李世民终于还是决定冒险孤注一掷。
到了这时,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为代表的摇摆派反倒犹豫迟疑了,李世民令长孙无忌秘将房玄龄等人召回,房玄龄不答应,说:“陛下敕书的旨意是不允许我们再事奉大王的。
如果我们现在私下去谒见大王,肯定要因此获罪而死,因此我们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李世民怒了,直接对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难道要背叛我吗!”于是摘下佩刀交给尉迟恭道“你去看一下情况,若他们果真没有回来的意思,可砍下他们头回来见我。
”尉迟恭前去,逼着房玄龄和杜如晦穿上道服,与长孙无忌一起偷偷回到秦王府。
公元626年7月1日,秦王李世民开始了筹划许久的狙击行动。
他首先秘密向李渊上奏,内容是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和李渊后宫嫔妃淫乱。
这已经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指控了。
如果李渊采信,后果可想而知。
并且李世民还不惜在父亲面前公开他和太子齐王两人之间的争端,甚至到了危言耸听的地步,李世民表示“儿臣没有半点对不住皇兄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致儿臣于死地,就像在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一样。
如今我马上就要含冤而死,魂魄归于黄泉,永远离开父皇,如果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唐高祖李渊闻言惊讶不已,看着李世民皱眉说:“你应该早点告诉我啊。
明天我就过问此事。
”不过,太子在宫中耳目众多,李世民密告的消息很快暴露了,李建成知道李世民和李渊的谈话内容后,便招来李元吉商量。
李元吉建议稳一稳,他说:“我们管好东宫和齐王府中士兵就行了,托称有病不去上朝,等看清形势再说。
”李建成却很自信,说:“我在皇宫的军队防备严密了,没必要躲闪,明天我与你应当一起入朝父皇,亲自打听消息。
”除了李建成这
这把玄武门无间道的关键环节,正在于此。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此时,高祖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大臣召集前来,准备调查李世民指控太子齐王淫乱后宫这件事情。
其实李世民压根儿没指望唐高祖会拿太子和齐王怎么样,只要他们肯出来东宫,就可以了。
一大早,李世民就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按昨天商定的方案一起入朝,两人两马,驰向玄武门。
但两人进门来到临湖殿时,已经察觉到了环境和气氛的微妙变化,当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此时李世民骑马出现,跟在他们马后,大声呼唤他们,李元吉越看越觉得不对,两人孤身在此,心越来越虚,于是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不过他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也没有射中。
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直接一箭将他的大哥射死了。
随即伏兵四出,尉迟恭带领七十个骑兵杀来,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摔下马来。
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惊,驮着他奔入旁边的树林,李世民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见到大哥身死的李元吉这时候已红了眼了,迅速跑过来,夺过弓,准备用弓弦活活勒死李世民,为李建成报仇,但尉迟恭和手下骑兵已经跃马赶来,大声喝住了他。
李元吉来不及动手,只好放开李世民,想跑到武德殿寻求唐高祖李渊的庇护,但尉迟恭一帮人快马利箭,追上他一阵乱箭将他射死了。
至此,李建成李元吉两人皆亡。
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所载“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就这样,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利益为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骑兵射死李元吉,随即逼唐高祖立秦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予李世民,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