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汉文帝继位后,那些拥戴他的功臣肠子都悔青了,原来他一直在扮猪吃老虎。
西汉初期的朝堂,一直存在着两股势力,分别是以开国功臣为代表的的功臣集团,以及以各大诸侯王为代表的的宗室集团。
而吕后执掌国政期间,又扶植起了吕氏外戚势力,一时间这朝堂上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由于有吕后的存在,使得吕氏外戚集团压制住了另外两股势力。
随着吕后去世,三方的平衡迅速被打破。
最终宗室和功臣合力消灭了吕氏外戚势力,这就是所谓的诸吕之乱然而事情还远未结束,虽然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但是当时的小皇帝还是吕后的孙子,万一他长大了要为吕氏一族报仇怎么办?
于是功臣和外戚们决定废了小皇帝,重新立一个皇帝。
当时,呼声最高的人选是齐王刘襄,他第一个起兵讨伐吕氏一族,又牵制住了吕氏一族派出的朝廷大军,这才使得功臣们能够消灭吕氏外戚势力。
平息诸吕之乱,齐王刘襄乃首功。
可惜,齐王刘襄太过强势了,无论是功臣集团还是宗室集团,都不希望有个强势的皇帝。
于是他们以刘襄娘家人品行不好,担心再次出现外戚干政为由,否决了刘襄这
接下来,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产生了分歧。
功臣希望新皇帝年纪越小越好,便于控制。
宗室则希望新皇帝好说话且年长些,这样好维护宗室的利益。
最终,经过双方一番博弈,决定共同推举当时的代王刘恒为新皇帝。
选择刘恒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年纪不长不幼刚刚好,而且在人们看来,刘恒很无能。
要知道,吕后执掌朝政期间,对于刘邦的几个儿子,刻意各种打压,唯独放过了刘恒。
因为刘恒这人完全没有存在感,就连吕后都认为他不构成威胁。
要不是这次推举新皇帝,所有人都忘了刘恒还有这么个儿子。
就这样,代王刘恒即位称帝,便是汉文帝。
原本,宗室和功臣们是想让汉文帝当个傀儡的,好方便他们掌控朝局。
可惜,他们都看走眼了,汉文帝此人不简单。
在即位之初,刘恒就想方设法稳固自己的皇位。
首先,是消除自己继位的最大不安定因素,也就是他的王妃和王妃所生的几个孩子。
当初,吕后执掌国政,为了控制遍布全国的大小诸侯王,不断将吕氏一族的女子强行嫁给他们,以便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而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娶的王妃正是吕氏一族的女子。
此时诸吕之乱已经平息,吕氏一族被定下重罪诛灭九族,如果刘恒还留着吕氏王妃及其子女,那他这个皇帝岂不是和吕氏一族脱不开关系?
汉文帝原本就不是正常继位,在一些人看来算是得国不正,如果他留着吕氏王妃及其子女,只会给人攻击他的借口。
比如前面提到的齐王刘襄,他对这皇位可是志在必得。
要不是功臣和其他宗室从中作梗,这皇位已经是他的了。
因此吕氏王妃及其子女必须除掉。
于是,就在汉文帝继位前后这阵子,她们便离奇去世了。
说实话,仅凭这点,就可以看出汉文帝此人不简单。
对于自己的妻儿也不手软。
接着,是扶植自己的势力。
汉文帝作为一个空降的皇帝,可谓是个光杆司令,他想和朝臣们斗,必须要有自己的势力。
当时汉文帝只带了六
其中以宋昌、张武最为重要。
张武担任郎中令,负责宫中的宫禁和安保工作。
宋昌则担任卫将军,掌控长安城驻军。
当时,长安城的驻军分为南军和北军。
南军由卫尉统帅,北军由中尉统帅。
这卫尉和中尉都是由功臣担任,汉文帝没法插手,只得在上面安插个卫将军,来统帅南军和北军。
这样安排,汉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长安城内的军队,他这个皇帝才有了发号施令的底气。
当然,以卫将军统帅南北二军乃权宜之计,毕竟实权还是掌握在卫尉和中尉手里。
所以后来汉文帝干脆找个理由废除了卫将军,顺势解散了南北二军。
至此,他在长安城内的地位才算彻底稳固了。
最后,是争取民心。
只要百姓都认可汉文帝这个皇帝,他的皇位就彻底稳固了。
汉文帝借着新君继位之机,宣布大赦天下,让那些罪行不算严重之人得以回家和家人团聚。
释放一
这还没完,他还下旨,给每户人家的男主人加爵(军功爵制度的爵)一级,赏赐每户人家的女主人牛和酒,允许百姓宴饮五日(相当于放了个小长假)。
这些百姓得了皇帝的好处,自然认可他继承皇位了。
后来,汉文帝又和大臣们商议,此前的刑罚太过严苛,希望能减轻刑罚。
这事,一来与大臣们的利益无关,二来谁敢反对此事,只会显得反对者不讲仁义,因此这些大臣们随便讨论了下,便同意了。
这还没完,百官提议汉文帝立太子,汉文帝又趁着立太子的机会,下旨给每户人家的长子加爵一级。
至此,百姓中受到汉文帝恩惠之人超过大半,这民心自然全都向着汉文帝,不会再有人质疑汉文帝继承皇位是否合理合法了。
通过
在汉文帝继位之初,由于势单力薄,因此他对于功臣和宗室采取的手段主要以安抚为主。
先说功臣。
首先是大肆封赏在诸吕之乱中有功之人。
太尉周勃升任右丞相,增加食邑一万户,也就是传说中的万户侯了,同时赏赐黄金五千两。
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增加食邑三千户。
大将军灌婴升任太尉,增加食邑三千户,此外,还增加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东牟侯刘兴居每人食邑二千户,赏赐黄金一千两。
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赏赐黄金一千斤。
汉文帝这番封赏,在安抚功臣之余,还暗藏心机。
周勃、陈平、灌婴都是追随汉高祖刘邦的西汉开国功臣,是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
汉文帝对他们非常忌惮。
汉文帝任命灌婴担任太尉,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大将军主要的职责是率领朝廷大军出征,一旦有战事,大将军的兵权太大,而太尉虽然地位崇高,但是实权其实并不大了。
汉文帝此举实际上是变相解除了灌婴的兵权。
而汉文帝对于陈平和周勃的安排就更妙了。
当时以右为尊,右丞相的地位比左丞相高。
陈平原本是右丞相,结果他的位置被周勃占了,他只能屈居左丞相。
加上周勃此人居功自傲,陈平必然对周勃不满。
这将导致功臣集团内部出现裂痕,汉文帝到时候才好拉一派打一派,扩张皇权。
再说宗室。
首先是封赏在诸吕之乱中有功的宗室。
首当其冲的,便是齐王刘襄。
他是所有宗室里,对皇位最有企
汉文帝将琅琊国之地划归齐国,使得齐国的版
不过这地方原本就是齐国的,当初吕后执掌朝政期间,强行从齐国划出,建立琅琊国。
所以,汉文帝此举只能算是物归原主罢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齐国的土地确实扩张了许多,齐王刘襄勉强接受了这个安排。
同时汉文帝还封齐王刘襄的弟弟刘章为城阳王,弟弟刘兴居为济北王,这些地方都原本属于齐国,汉文帝明显想让他们兄弟不睦,互相牵制。
同时,琅琊王刘泽改封燕王。
当初决定性皇帝人选的时候,刘泽是宗室代表,他与齐王刘襄有恩怨,因此竭力反对刘襄继位。
因为此事,二人算是水火不容了。
此次汉文帝将他改封燕王,就是想为齐王刘襄树立一个强敌,来遏制他的发展。
毕竟燕国可比琅琊国大多了。
而且趁着分封宗室的机会,汉文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
其中刘武被封为代王,刘参被封为太原王,刘揖则被为梁王。
实际上,这些诸侯国都成了汉文帝在地方上的势力,一旦需要,他可以调动这些诸侯国的军队。
通过封赏功臣和诸侯王,汉文帝得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削弱功臣和宗室。
当汉文帝的地位稳固,能够掌控朝局后,他便开始对这些功臣还有宗室下手了。
首先是对付功臣,毕竟他们真正掌控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解决了功臣集团,汉文帝才能真正掌控西汉朝廷的大权。
不过,汉文帝一直很忌惮一
刘邦建立西汉的时候,手下有三大谋臣,分别是张良、陈平,以及萧何。
此时张良、萧何已经不在,仅剩陈平一人,而且他已经年过古稀。
然而汉文帝一点也不敢小看他。
因为他举手投足就把周勃给赶出朝堂了。
周勃当上右丞相后,有人提醒他,他现在位极人臣,又居功自傲,迟早会引来祸端,应该尽早避祸。
于是周勃听取了那人的建议,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
这人是谁,史书上没说,不过肯定不是汉文帝的人,汉文帝巴不得周贺呆在朝堂上,好和陈平斗法,肯定不会希望周勃辞官。
因此,这人不是陈平,就是陈平派去的人。
而周勃出于对陈平的信任,采纳了他的意见。
此后,陈平就一人独自担任丞相,汉文帝没有再任命右丞相。
很明显,他知道自己再安排
直到陈平去世,周勃再次出任丞相,汉文帝才敢对功臣们动手。
当时,长安城中聚集了大量列侯,他们便是功臣集团的主体。
汉文帝下旨让这些人回到各自的封地,同时要丞相周勃率先执行这道命令,为百官做个表率。
就这样,周勃再次被免官,一大批功臣被赶出长安城。
汉文帝此举,意
与此同时,他们离开长安城,便离开了权利中心,很难再干涉朝政。
这样便于汉文帝掌管朝廷大权。
不过这还没完,汉文帝需要立威,而最好的人选便是周勃了。
周勃被免职回家后,即使他再笨,也看得出来汉文帝对他不满,加上此前陈平的提点,使得他总担心汉文帝要对他下手。
为此,周勃经常在家里身穿铠甲。
在古代,私藏铠甲是重罪,可视作谋反,何况是整天穿着铠甲。
于是有人去官府告发周勃,说他意
周勃就这么被抓起来了。
在狱中,周勃受到狱卒的各种欺压,然而他此时无权无势,竟然拿小小的狱卒都没办法。
不得已,他只能给予狱卒千金,以
好在狱卒也是讲规矩的,不仅不再为难周勃,还提醒周勃去找公主帮忙。
这公主指的是周勃的儿媳,公主特意跑来为周勃作证,证明他是被冤枉的,同时,周勃的家人付出巨大的代价,争取到薄太后的弟弟薄昭相助,薄昭成功说服了薄太后。
薄太后将汉文帝训斥一番,让他放人。
汉文帝的目的就是好好将周勃打压一番,并没有真的想将他治罪,于是放人了,周勃才得以躲过一劫。
不过通过此事,让功臣们都明白了一点:汉文帝才是这朝堂的主宰,他的意愿没人能够违背,否则就会落得和周勃一样的下场。
从此以后,汉文帝在朝堂上真的是说一不二了。
收拾了功臣集团,下面就轮到宗室集团了。
对于宗室,他选择杀人立威。
毕竟这些宗室大多出任诸侯王,个个都手握兵权,他们对汉文帝的威胁更大。
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城阳王刘兴居。
这刘兴居是齐王刘襄的弟弟,他一直希望哥哥刘襄能当上皇帝,可惜汉文帝的出现使得他的梦想破灭了。
因此他对于汉文帝一直怀恨在心,想要伺机报复。
公元前177年,当时齐王刘襄已经去世,匈奴来袭,汉文帝亲率大军抵御匈奴,驻扎在太原。
刘兴居趁机起兵反叛,想要和匈奴里应外合击败汉文帝的大军。
他不知道的是,汉文帝一直在提防刘兴居兄弟几人,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安排。
他任命柴武为大将军,率军讨伐刘兴居。
对于柴武此人,很多人比较陌生,其实他也是跟随刘邦起兵的老将,位列开国功臣第十三名。
他经历过灭秦之战、楚汉争霸,以及汉朝初期的一系列战争,虽然没有韩信、樊哙等人有名,但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将。
汉文帝派他去对付刘兴居,那是万无一失。
果然,两军交战不久,就传来刘兴居兵败被杀的消息。
汉文帝的第二个目标是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虽说是弟弟,但是他们不是一个娘生的,所以并没有什么感情。
更重要的是,他是吕后一手带大的。
汉文帝是因为吕氏一族被灭,才得以坐上皇位的,所以他很担心这个弟弟会不会哪天想要推翻自己。
到了公元前174年,汉文帝的担心应验了,刘长真的想起兵反叛。
不过这刘长显然不聪明,竟然找了七十多人密谋反叛之事。
这种事情在谋划阶段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七个都嫌多了,还七十个,这是生怕没人泄密吧?
而且这些人里面,就有柴武的儿子柴奇。
这柴武明显是汉文帝的人,刘长和柴奇一起密谋反叛,事后柴奇还不立刻去告密?
于是,刘长还没开始行动,朝廷已经知道他的计划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事就是汉文帝栽赃刘长的。
总之,刘长还什么都没做,就被押赴长安城,最终被赐死。
在杀了刘兴居和刘长后,宗室里面敌视汉文帝的人已经不在了。
同时此二人的死,很好的震慑住了其他诸侯王,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通过
还削弱了他们,彻底掌握了汉朝的大权,也正是因此,他才有能力按他的意愿治理国家,开启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参考:
刘恒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但绝不是没脑子的烂好人。
他没有一听说朝臣商议要立自己为皇帝就立刻兴高采烈屁颠屁颠去长安当皇上,而是召集群臣对此事进行商议。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张武把陈平、周勃这些重臣们的心思一语道破:他们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个个老奸巨猾,他们的目的绝对不会是表面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如今他们剿灭诸吕,喋血长安,这个时候把你叫过去当皇帝,绝对是不可靠的。
因此张武的主张是让刘恒不要轻举妄动,先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
汉兴,除秦苟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宋昌的看法则更加精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此时的天下是一个什么形势呢?
首先刘邦通过分封刘姓诸侯王,巩固住了汉朝在地方的统治,是朝廷的统治稳如磐石。
并且汉朝休养生息,百姓和乐,所以刘家的这个皇位,是非常稳固并且得人心的。
因此,即使吕后靠着她的权威那么扩大吕家的势力,周勃振臂一呼,军士们还是拥护刘家。
而且现在是外有刘姓诸侯,内有刘姓大臣,周勃、陈平他们这些功臣派,就算是想架空皇帝,也做不到。
因此他认为刘恒大可不必担心周勃、陈平他们耍什么花招,尽管去做这个皇帝便是。
不过刘恒还是不放心,他又去找他的母亲薄太后商量,并派他的舅舅薄昭去长安会见朝臣们。
薄昭给刘恒带回了朝臣们的诚意。
薄昭告诉刘恒,没什么可担心的。
于是,刘恒终于安下心来,前往长安。
到了长安边的渭桥,群臣都来拜见刘恒,而刘恒也下车回礼。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周勃希望能够跟刘恒私聊几句,结果被宋昌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这其实是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也是告诉朝臣们,自己不是来当傀儡的。
周勃献上天子的玺符,也被刘恒拒绝了,一切都等到刘恒到了代邸再说。
等到了代邸后,朝臣们再度表达了刘恒当皇帝的必要性,一番中国特色的礼让以后,刘恒正式继位。
刘恒住进了未央宫,连夜就任命了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
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
这样一来,京城和皇宫的军队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自己的人身安全起码得到了保障。
论功行赏,有着拥立之功的功臣派受到了刘恒的优厚封赏。
他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赏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
任命陈平为左丞相,赏金千斤,食邑五千户。
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赐给黄金一千斤,同时任命他为太尉。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恒对周勃的封赏是最高的,陈平和灌婴两
本来最开始任命的是陈平担当右丞相,但陈平也还是让给了周勃。
实际上我们乍一看周勃与陈平、灌婴都是开国老臣,但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同,周勃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乡,他从一开始就是刘邦的重臣,在开国功臣当中地位崇高,刘邦甚至说过“安刘者勃也”的话,这就是把周勃作为托孤之臣了。
不是陈平、灌婴这些后来加入的人可以比的。
周勃最重要,而且刘恒对他应当说也非常敬重。
文帝朝的名臣张释之曾经问刘恒说:你觉得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恒回答说:“长者。
”(大家不要想歪了哈)但是最尊敬,同时也最忌惮。
这些功臣派就像之前张武说的,个个老奸巨猾,并且在京城势力庞大,牢牢把控着朝政。
而刘恒身为一个外来户,在朝中可以说没有一点势力。
所以刘恒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势力,同时削弱功臣派。
而功臣派里最大牌的周勃,自然首当其冲。
幸好周勃也算是个明白人,当身边人提醒他功高震主的风险以后,他立刻上书辞去了自己的丞相之职。
这样丞相的职责就全部集于陈平一人之身。
但是陈平在一年多以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十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刘恒又不得不再度提拔周勃为相。
陈平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懂得谦让,而且早早地去世,因此没有被刘恒惦记上。
但是还活着的周勃就不一样了。
刘恒对他的打压从没有停止。
在他第二次担任丞相十几个月以后,又出事了。
为了压制在京功臣的势力,刘恒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提出“列侯之国”,就是让这些封侯的有功之臣不要在京城待着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刘恒的理由非常上台面,他认为这些人待在京城,一方面他们封地向他们进贡的东西要长途运输,十分不便。
而他们在京城,也无法有效教化封地的百姓,因此要求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但是封地的生活条件哪里比得上京城啊,所以这些功臣都不愿意去,列侯之国的政策迟迟得不到实施。
刘恒利用这件事,要求周勃作为功臣之首做出表率,辞职回封地去。
刘恒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勃当然也没法拒绝,只好辞职回到了封地。
灌婴接替了周勃担任了丞相。
但是周勃哪怕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还是被汉文帝牢牢惦记着。
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就总是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
作为周勃来说,他亲眼目睹了刘邦是怎么对待那些功臣的,典型例子如韩信,那就是在自己的封地被捕然后降为淮阴侯的。
所以周勃有这种担心和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很正常,不过话说这貌似并没有什么用。
结果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好一番折腾。
后来周勃出狱以后,想起了自己所受的屈辱,感慨万千。
这以后,功臣派就基本上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掌控朝局了,刘恒在打压功臣派的同时,提拔了两批人来充实自己的势力。
一批是以宋昌、张武为代表的代国旧臣,一批是以张释之、贾谊为代表的新人。
朝廷形成了新的政治平衡。

参考:
汉文帝刘恒由代国入长安登基为帝的时候,只带了六名亲信大臣和少量部众,但他没有成为功臣们的傀儡,还在数年之内就巩固了皇位,其智慧和谋略可以说相当厉害的了。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的母亲是薄姬,一个并不怎么受宠的妃子。
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小妾,后来被刘邦所得,但长期得不到宠爱,后来刘邦怜惜她,才临幸了她一次,不久后她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刘恒。
薄姬虽然不受宠,却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当时受宠的是戚夫人,而皇后则是吕后,二人因为争宠和太子之位之争而有很深的矛盾,薄姬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也深知宫廷斗争险恶,所以一直低调做人,不与二人争宠,还教导儿子刘恒不要觊觎皇位。
刘恒八岁的时候被刘邦封为代王,第二年刘邦就去世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由于刘盈年纪小,所以掌权的其实是吕后。
吕后为了报复后宫,也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便将刘邦其他妃子关押起来,其中戚夫人最为悲惨,被吕后做成人彘后再痛苦中死去,她的儿子刘如意也被吕后毒杀。
但幸运的是,由于薄姬不受宠,又无欲无争,对吕后的态度也十分谦卑,所以吕后认为她与刘恒对自己没有危害,就让她跟随刘恒入代国生活,还封她为代王太后。
在随后十五年时间里,西汉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吕后完全掌握了权柄,还将许多功臣及刘邦的儿子给杀掉了,并大肆分封吕氏一族为王为侯,引起了功臣集团和刘姓诸侯的极大愤怒。
更过分的是,刘盈去世之后,吕后先立刘盈的儿子刘恭为帝,但没几年就因为刘恭说了要报复吕后的话而被杀害(刘恭生母是宫女,但被吕后杀掉,吕后还对外说他是皇后张嫣的儿子),后来吕后又立刘盈另一个儿子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刘弘),并将吕氏之女嫁给他做皇后。
吕后分封吕氏为王,还擅行废立之事,大有让吕氏取代刘氏为天下主宰的趋势,这让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感到十分不满和担忧,也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但又无计可施。
而远在代国的刘恒则目睹了这一切,为了寻求自保,他在母亲薄姬的悉心教导下,没有参与朝堂纷争,而是老老实实在土地贫瘠的代国当一个穷王爷,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当他的众多兄弟被吕后或废或杀的时候,他因为低调而被吕后忘记在了脑后。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因病去世了,以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联合刘姓诸侯发起了诛吕行动,将吕氏一族屠杀殆尽,并以刘弘非刘盈亲生为由将其废黜(这其实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上,诛吕行动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还在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长期被吕氏一族压制,权力分配不再平衡了,而且生存空间也被严重挤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必须反戈一击。
刘弘被废之后,皇位因此空缺了,功臣们开始商议新皇帝的人选,在充分考虑了诸王和外戚势力等各种因素之后,他们最终选中了为人宽厚仁慈,名声较好,且母族实力十分弱小的代王刘恒。
其实,那时候比刘恒更为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不是没有,就比如诛吕行动中功劳第一的齐王刘襄,他是第一个起兵讨伐吕氏一族之人,牵制了吕氏一族的朝廷大军,为功臣集团发动政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他的实力太过强大了,而且为人比较嚣张跋扈,功臣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人成为皇帝。
相比于刘襄,刘恒就弱小得多了,而且他老实本分,似乎是人畜无害,功臣们对他是一百个满意,不过刘恒后来的表现却让他们始料不及。
据记载,刘恒接到朝廷拥立他为帝的决定之后,不但不高兴,而且十分怀疑,他的郎中令张武甚至怀疑其中有诈,劝他以生病为由拒绝去长安,先观察一下情况再说,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代国臣子的支持。
不过,中尉宋昌的观点却大不一样,他认为吕氏一族被铲除后,刘氏江山已经稳固,不必有泰国顾虑。
刘恒当然是想当皇帝的,但他也害怕中了圈套,在充分考虑了众人的意见之后,他最终决定到长安登基,但也不是草率行事,必须进行一些谋划。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恒在出发之前,派遣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查虚实,薄昭在长安见到了周勃,向他详细询问了诛吕行动的经过,并确定没有阴谋之后,便回到代国向刘恒复命,刘恒这才带着部下启程奔赴长安。
在来到长安城外五十里的时候,刘恒依然不放心,又派遣宋昌进城探路,宋昌来到城外渭桥,发现朝中自丞相
刘恒见到群臣之后,周勃要求单独与他谈话,但站在一旁的宋昌却对他说,如果是公事可以当面说,但如果是私事就免了,因为天子无私事。
这话说得周勃哑口无言,于是跪在地上将天子印玺呈给刘恒,但刘恒没有接受,而是告诉周勃,这件事还是到了代邸(代王在京城的府邸)之后再商议。
刘恒之所以没有马上接受,为的是不让群臣认为他对皇位有多么渴望,因为一个渴望成为皇帝的人,往往是权力欲极大之人,而这样一位皇帝,恰恰会被功臣们认为是极大的威胁。
在来到代邸之后,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皇位之后,他这才同意继位为帝。
不过,登基这件事是要在皇宫举行的,但刘恒害怕皇宫中还潜伏者有威胁之人,于是派遣侄子刘兴居(刘肥之子,刘襄的兄弟)入宫清理,在确保万无一失之后,他这才带着众人进入皇宫,不久后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
刘恒入京的时候,只带了宋昌、张武等六名亲信,因此在他登基之后,整个朝堂都被功臣集团所把持,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不能坐稳皇位,更担心自己因为遭到功臣们的猜忌而命丧黄泉,毕竟刘弘的案例就是不久前的事情。
为了稳固皇位,刘恒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主要是
早在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吕后为了控制刘姓诸王,便将吕氏一族女子嫁给他们,刘恒也不能例外(没有史料证明,但学者推测大概率如此),他娶了一个吕氏女子为妻并封其为代王王后,两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
在刘恒入京之前,代王王后离奇去世;
而在他入京之后,代王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也在一夜之间全部死去,他对外说是病死的,其实颇为蹊跷。
事实上,代王王后及其四个儿子之所以必须死去,刘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吕氏一族已经被铲除殆尽了,他的王后和四个儿子如果还活着,对他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功臣集团会猜忌他。
除了代王王后及其四个儿子之外,刘恒还下令处死了刘弘及其三个兄弟,至此刘盈的儿子全部就死绝了,再加上刘恒的几个兄弟也死得差不多了,唯一一个还活着的弟弟刘长还是吕后的养子,在政治上是被排斥的,所以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他的皇位了。
我们可以发现,刘恒表现上看起来软弱,其实手段还是很毒辣的,为了达到目的连老婆孩子也不放过,绝对是个狠角色。
第二步,培植
刘恒刚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中没有一
期门、羽林由皇帝控住,这没什么可说,比较微妙的其实是更为强大的南北军,因为从刘邦时期开始,南北军的统帅卫尉和中尉都是功臣担任的,几乎是世袭的,别人基本无法染指。
刘恒为了控制南北军,设置了卫将军作为最高统帅,这就给南北军首领安上了一道紧箍咒,让他们无法轻易调动南北军。
当然了,这只是权宜之计,想要彻底控制南北军,困难实在太大了,但至少南北军不会形成太大的威胁,这就足够了。
数年之后,刘恒又通过军事改革,将卫将军这个职务给取消了,顺便将南北军人事进行了大幅调整,这才彻底掌握了这支王牌部队。
在掌控了京城军队和皇宫禁卫军之后,刘恒开始拉拢功臣和宗室了,他先是将遭受吕后打压的诸侯们恢复爵位和封地,并对功臣们进行大肆封赏,这些人得了好处之后,都认为刘恒是个厚道人,所以对他的戒心也就逐渐松弛了。
尤其是对功臣的态度上,刘恒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他为了稳定人心,封陈平和周勃为左右丞相,封灌婴为太尉,这三
而刘恒则趁机提拔跟随自己由代国入京的亲信进入高层,多人位列九卿,有些甚至没什么才能的人也能成为大官,但他们都是绝对效忠刘恒的,而功臣们因为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所以对此并没有提出异议。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稳住功臣们,刘恒还听从他们的建议,封窦漪房为皇后,封她所生的长子刘启为太子(也没什么外戚势力),功臣们因此更加安心。
第三步,对功臣们进行内部分化,找到裂口之后再进行打压。
刘恒继位之前,周勃是太尉,陈平是丞相,灌婴则是车骑将军(诛吕行动中实际上掌握了北军军权),三人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西汉开国功臣,也都是汉朝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威望非常之高,刘恒最忌惮的就是他们。
刘恒继位之后,继续让这三人组成最高决策集团,但在职务上有所调整,他设置了左右丞相,地位更高的右丞相由周勃担任,陈平则从地位最高的丞相变成了地位次于周勃的左丞相,灌婴则从实际掌兵者变成了名义上军队的最高统帅太尉。
从这
我们可以发现,周勃其实是刘恒最大的威胁,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他仗着自己功劳大而不把刘恒放在眼里,每次上朝都十分蛮横,而刘恒则对他礼遇有加,每次下朝都要目送他离去,等他出了大殿,刘恒才返回后宫。
久而久之,就有些功臣看不下去了,觉得周勃的做法是在玩火自焚,甚至会让功臣集团跟着一起遭殃,于是上书弹劾周勃。
刘恒觉得机会来,便在态度上对周勃越来越严厉,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最终,周勃在下属的指点下知道自己的过错,便主动请求辞去右丞相之职,刘恒趁机同意了,陈平因此成为独相。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刘恒取胜了,因为周勃的影响力还在,直到刘恒继位第二年陈平因病去世了,刘恒这才真正开始对周勃下手。
陈平去世之后,刘恒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仅仅过了十个多月,他就以让京城所有侯爵回封地生活,从而减轻京城粮食压力为由,暗示周勃辞职回到封地去生活,周勃无奈之下只得回了封地。
周勃之所以这么轻易就被去职,是因为刘恒安排了灌婴接替他,所以灌婴根本就没有替他说话,两人的矛盾因此产生。
而灌婴升任丞相之后,刘恒就取消了太尉这一职务。
不久后,就有人诬陷周勃整日身穿铠甲是想要谋反,刘恒随即将其逮捕并判处死刑。
但在薄昭的斡旋下,刘恒最终释放了周勃,周勃便回到封地,自此之后不再过问国事,而是安安心心养老,直到汉文帝十一年去世。
最后就是灌婴了,他是个厚道人,尤其是在周勃被打压之后,他就更小心谨慎了,处处听从刘恒的安排,刘恒也开始信任他,让他帮自己打压宗室叛乱,最后也得以善终。
随着功臣集团核心三人的逐步瓦解,刘恒在朝堂的威信大增,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成为了说一不二的皇帝。
第四步,在打压功臣集团的同时,对刘姓诸侯王进行打压。
具体说来,刘恒打压诸王的手段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分封新的诸侯王,让这些人与原有的诸侯王产生矛盾,从而相互削弱。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齐王刘襄了,他兵多粮广,实力强劲,为了削弱他,刘恒分封他的弟弟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但并不给这两人新的封地,而是从刘襄原有的封地中分出一部分给他们。
刘襄当然不开心了,于是跟刘章和刘兴居产生了矛盾,相互之间斗争不断。
但即便如此,刘襄的地盘还是太大了,刘恒为了进一步限制他,便将当初反对立刘襄为帝的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由琅琊王改封为燕王,与齐国成为邻居,对刘襄形成更大的牵制。
并且,趁着分封新的诸侯王之机,刘恒分封儿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这些诸侯王都是绝对效忠刘恒的,是刘恒可以利用的外部势力,也是对其他诸侯王巨大威胁。
因此,通过分封新的诸侯王,刘恒的皇权得到了加强,而旧诸侯王的实力则被削弱。
刘恒打压诸侯王的第二个手段就是武力镇压了,谁敢挑头闹事就严厉打击谁。
当初,在诛吕行动中立下功劳的刘章和刘兴居,原本被功臣们许诺封为赵王和梁王,但刘恒登基之后,得知他们最初是拥立刘襄的,于是心生一计,在刘襄的地盘上割地分别封给他们,让他们进行内耗。
这兄弟三人你争我夺,直到后来刘襄和刘章先后去世,刘兴居趁着刘恒和灌婴出兵抵挡匈奴进攻之际发起叛乱,试
但是,刘恒早就对刘兴居有所防备,刘兴居刚一起兵,他就任命柴武为大将军,出兵讨伐刘兴居,最终将其消灭,并趁机将其封国收回中央。
而刘襄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是刘则,他比较老实本分,不会有什么大的威胁;
刘章也是一样,他死之后儿子刘喜继位,也不是搞事情的人,刘恒比较放心。
剩下的诸侯王之中,威胁最大的正是吕后一手带大的淮南王刘长,他虽然在诛吕行动之后跟吕后划清了界限,但刘恒始终对他不放心,所以处处提防他。
刘恒继位之后六年,刘长不满足于封国的生活,决定起兵造反,但他没脑子,竟然找来七十多
结果事情毫无例外事情败露了,刘恒先发制人将刘长逮捕,随后将其囚禁至死,但没有废黜他的封国,而是让其儿子刘安继承了王位。
而在铲除刘长之后,刘恒在刘姓诸王中的威胁就没有了,之后他又进行了一些政治和军事改革,他的皇位因此彻底坐稳。
总的来说,刘恒登基之后,采取了恩威并济的两手措施来加强皇权,对功臣进行分化瓦解并逐个击破,对刘姓诸王则采取了制衡术和武力打压两种方式,同时培植

参考: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四子,母亲是薄姬,母子二人在刘邦生前都不受宠爱。
自己早早就到了与匈奴接壤代地做藩王,远离中枢,在吕氏被朝臣诛灭后,因为低调且缺乏根基被拥立为帝,但是年轻的汉文帝却能迅速掌握朝政,足见其本人有着过人的政治驾驭能力。
汉文帝的得位之路吕氏家族被陈平、周勃等朝臣诛灭之后,经过集体磋商,诛吕功臣决定拥立远在北疆的代王刘恒即位。
得知消息的刘恒随即召集自己的藩王臣属商议对策,然后仅仅携带六人就成功控制朝政。
汉文帝的得位之路一如他本人的执政风格,谨慎沉稳却胸有城府。
意见不一的商议定策: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当陈平和周勃等诛吕功臣遣使迎接刘恒到长安即位的时候。
刘恒立即召集臣属商议对策,当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大臣都是开国元老,老谋深算,不要轻易前去冒险。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时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立刻赶往京师长安接受皇位。
而当时年仅23岁的刘恒决定通过占卜来决定(古人在做重大决定之前都有占卜的习惯),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刘恒即将有大富贵,于是刘恒当即决定入京。
充满玄机的入京随从:刘恒入京只带了亲信臣属张武、宋昌等六人。
这不是在京师毫无根基的刘恒自大,而恰恰是刘恒高明的政治智慧。
以刘恒当时的情况,他在京师毫无根基,朝中重臣都是跟随他父亲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如果要暗算刘恒,带再多人都无济于事。
而只带少数亲信则能向诛吕功臣释放依旧要重用他们的政治信号,有利于这些诛吕功臣更加接受他。
同时这些少数的亲随有能让这些诛吕功臣容忍他们上位,毕竟新君总是要用一些自己人的,人数不多的话当然也必须接受。
而反观刘恒的后世子孙昌邑王(也就是现在热门人物海昏侯)刘贺,他在入京继承皇位的时候,大批亲信跟随他入京,而且这些亲信在短时间就鸡犬升天。
如此急切的抢班夺权自然引起拥立他的权臣霍光等人的不满,不到一个月就被霍光等人赶下台。
步步为营的入京之路:刘恒在出发前就先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先行入京打探消息,预作防范。
此后刘恒一行从太原出发,赶到离京师长安不远的高陵就停止前进,谨慎的刘恒再次派出自己的亲信谋士宋昌先行赶往长安探查情况。
宋昌抵达长安附近的渭桥遇到前来迎接的朝中大臣,于是立刻回报在高陵的刘恒,刘恒得知消息这才赶到渭桥见到了太尉周勃等人。
刘恒的入京之路步步小心,时刻防备,足见其谨慎小心的个性,也可印证刘恒本人谨慎的政治风格。
面面俱到的登基前夜:在渭桥见到朝臣的刘恒没有就继位问题表态,而是选择入京再议,于是这些大臣又随同刘恒一起进入长安,而谨慎的刘恒也没有立即入宫,而是在宫外居住。
当晚这些紧随刘恒入京的大臣们就立即在陈平等人的带领下劝进。
刘恒推迟再三,最终接受了皇位。
于此同时,吕后留在宫中的三位汉惠帝的儿子被这些诛吕功臣强行请出皇宫,当晚就被分别诛杀。
在得到这些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侄子们被杀之后,刘恒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是消除了自己接班的隐患和绊脚石,二是拿到了这些诛吕功臣的“投名状”。
当晚刘恒进入未央宫,开启了他的皇帝生涯。
迅速接管禁卫的亲信:与诛吕功臣达成“政治默契”的刘恒进入未央宫之后,依旧不改小心谨慎的本姓,当晚就安排自己的亲信接管皇宫的禁卫,其中宋昌被拜为卫将军,接管长安城的南北军,张武则出任郎中令,接管皇宫的禁卫。
由此刘恒在登基前夜至少在名义上接管了皇宫和京师长安的防卫力量,有效的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皆大欢喜的封赏拉拢:在登上皇帝之位后,刘恒马上开始了对各方势力的政治封赏。
在即位当夜,刘恒立即大赦天下,赐爵赐酒,先拉拢一把民心。
其后立即对诛吕功臣进行封赏,得到这支在京师长安和帝国政治中枢影响最大势力的支持;
随后恢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获取了宗室力量的支持;
期间还封赏了跟随自己进京即位的六位亲信;
最后刘恒还没忘记那些跟随父亲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又将他们封赏了一遍,再次收割了一遍开国老臣的忠心。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刘恒的入京继位之路走的步步小心,每一步都体现出刘恒本人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既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又能与朝中大臣达成政治默契,同时还善于用封赏来笼络拉拢各方势力。
仅仅这一过程就足以体现汉文帝的杰出政治能力。
民心向刘:汉文帝与诛吕功臣“较量”的最大筹码虽然汉文帝继位的过程非常顺利,也可以说没有什么与陈平和周勃等诛吕功臣较劲的事情。
但是结合《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汉文帝刘恒能够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最大筹码依然是他父亲为其留下的政治遗产:民心向刘(汉)。
从刘恒的父亲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开始,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民众就心系刘邦。
到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经历多年战乱的中华大地得到了安宁,因此天下群雄想要夺取天下的希望就被刘邦扼杀了。
渴望安宁的民众不愿意再有新的战乱,这是的民心所向,因此刘邦的子孙就是民心所系的皇位继承人。
深知这一点的诛吕功臣们即使诛灭了吕氏集团,控制了西汉朝廷的权力也不敢贸然自立,只能从刘邦的子孙中选择一位来继承皇位。
吕后执政多年,吕氏家族打破“非刘姓不得封王”的政治规矩,掌握内外军权,看似不可一世权倾天下。
但是刘邦的妻子吕后一死,周勃等人进入吕氏控制的北军之中,以兴复刘氏的名义振臂一呼就能迅速获得军队的支持。
以陈平和周勃为首的诛吕功臣亲历此事,当然深知军心、民心所向。
宗室藩王:汉文帝与诛吕功臣“较量”的隐形靠山刘邦在登基称帝之后,实行了一种“郡县”和“分封”相混合的政治体制。
既让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到帝国的东方建立大量诸侯国,同时又在其他区域实行郡县制。
这种看似搞平衡的做法在汉初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在后来也为西汉帝国带来了一场动乱。
吕后执政期间,虽然对刘氏家族的诸侯王们进行了一些贬斥和打击。
但是刘氏子孙仍有不少诸侯国存在,他们在西汉帝国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吕后去世,吕氏家族被诛灭之后,更是成为诛吕功臣忌惮的势力。
以陈平、周勃为首的诛吕功臣深知,在民心所向的加持下,这些刘氏诸侯王们随时可能在地方变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来击垮他们。
虽然这些诸侯王没有掌握西汉帝国的中枢权力,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完全有能力组织起反抗力量。
因此诛吕功臣们在考虑接班人选的时候只能考虑那位刘邦的子孙更适合与他们合作,而不是考虑取而代之自己篡位夺权。
陈平与周勃等诛吕功臣最终选择了名声较好,根基较弱的刘恒作为继承皇位的人选,反而没有选择在诸侯王中势力较强齐国一系。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宗室藩王的存在就成为了刘恒执掌汉室江山的隐形靠山,因此刘恒一上台也是大肆对这些刘氏诸侯王们进行封赏,以拉拢这些宗室诸侯王们。
综上,刘恒虽然没有政治根基,母系外戚家族也不强,但是他凭借
而没有根基的刘恒则在这种平衡和制衡中做到了掌控大局,最终成为历史上评价极高的一代明君。

参考:
周勃陈平等帝国重臣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决定迎代王刘恒为皇帝。
对于飞来的帝位,刘恒起初并没有感到幸运,反倒忧心忡忡。
因为他久居代国,在京城里根基不深,特别是京城里的这些官,个个都是在残酷的战场中杀出来的武将谋臣,机心难测,自己会不会是羊入虎口呢?
刘恒征求他的亲信张武、宋昌的看法。
张武认为,这些大臣们以迎立为名,恐怕有诈,况且现在屠杀诸吕,京城一片腥风血雨,他建议代王刘恒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
宋昌则认为诸吕的迅速覆灭,证明刘氏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况且代王刘恒是汉高帝儿子中年龄最长,且又以仁孝著称,理所当然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刘恒仍然小心翼翼,他动身前往长安城,并派宋昌先入城内,打探虚实。
宋昌至渭水桥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大小小官员全部亲自出城迎接。
代王刘恒这才稍稍安心,放心前行。
行至渭水桥,诸大臣纷纷拜谒新皇帝。
太尉周勃是平定诸吕的英雄,他可能想显示一下威风吧,上前说:“我想单独向皇帝禀报。
”宋昌喝道:“如果是公事,请您直说。
如果是私事,对不起,王者不受理私事。
”周勃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跪拜呈献上天子玺符。
刘恒接过皇帝玉玺,此时他终于确信,自己果真是成为天子了。
汉文帝的上台,周勃是第一功臣。
丞相陈平很知趣,他向新皇帝说:“高帝在世时,周勃的功劳不及我;
诛杀诸吕,我的功劳不及周勃。
因此我打算把右丞相让给周勃。
”汉初尚右,右丞相官职比左丞相大。
陈平对这位新皇帝的底细也不十分清楚,他选择了谨慎,把功劳推给周勃,表面上是谦让,实际上是明哲保身。
周勃成为右丞相,陈平屈居左丞相。
周勃是大汉开国勋臣,又诛杀诸吕、再造汉室,这是何等伟大的功勋。
他自己也有点飘飘然,找不到北了。
他自矜其功,本想在迎接皇帝时,有一次可以单独接见的机会,不料碰了颗软钉子。
但很快他就把不愉快抛之脑后,因为他现在成为帝国的首席宰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汉文帝表面上宽厚仁孝,像是忠厚长者,其实他颇谙统御之术,绵里藏针。
他深知自己虽然得到大臣们的拥护而成为皇帝,但以周勃为代表的这些大臣实则居功自傲,他得不露声色地刺痛周勃一下,让这位帝国丞相出出丑。
有一回,汉文帝故作不经意地问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案件有多少起呢?
”周勃一直以来都是干武将的活,对刑狱之事哪懂呢?
他听了怔了一下,不知所措,只得向皇帝谢罪说:“这个臣不知。
”汉文帝脸色微微一变,又问道:“那么国库一年钱与谷物的出入是多少呢?
”周勃惶恐不安,再次谢罪道:“臣不知。
”一边说一边汗流浃背。
汉文帝转头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些事,都有专门负责的人。
陛下如果要问断案的事情,可以询问廷尉;
要问钱谷的事情,可以询问治粟内史。
”汉文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这些事都有相关的负责人,那你又负责什么事呢?
”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宰相的职责,上则辅佐天子,下则理顺万物,外则镇抚四夷诸侯,内则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自可胜任其职。
”听了陈平的一席话,汉文帝拍手称好。
这下子周勃更加狼狈不堪了。
出了宫廷后,周勃迁怒陈平道:“你平常怎么不教我这些应对的话呢?
”陈平哈哈笑道:“您身为宰相,却不知道职责所在吗?
要是陛下问你长安城内有多少盗贼,难道您也要勉为其难地回答吗?
”这下子周勃明白了,看来自己的政治才能,比起陈平来,要差得远了。
周勃的一些亲信也告诫他,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他有威震天下之功,但功高震主,什么下场有前车之鉴。
周勃越听越害怕,便称生病为由,主动交出相印。
汉文帝只问了区区两句话,就令大权在握的周勃乖乖让出了相印,可以说深得统御术之精髓了。

参考: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息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藩王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
刘恒为人平和敦厚,沉静恭谦。
居代地十五年间,政治上与朝中大臣来往较少,相对保持低调。
据传文帝是一个大孝子,母亲薄氏卧床大病三年,“母长病,三年,帝自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同不)进。
仁孝闻天下”,可见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谨慎度日。
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磨炼了他沉稳、仁厚的性格,为以后成功应对动臣和施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亲尝汤药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刘恒叔父)联手剿灭了吕后势力。
因孝惠帝(吕后生)无嗣,吕雉立刘弘为帝,诸大臣认为:“少帝(刘弘)及梁、淮阳王、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疆吕氏…《史记.吕太后本纪》“既然刘弘非惠帝嫡出,就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最后,众大臣选中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刘恒继承大统。
一来刘恒是刘邦亲骨肉,根正苗红,其他诸王无缘反驳;
二则刘恒孝名在外,德位相配(古人非常注重孝道);
三是刘恒孤儿寡母长期居住封地,管理有方,且与京师无瓜葛,政治基础浅白。
于是派出使者赴代地接刘恒回长安统承大位。
汉文帝画像刘恒见到使者,心里反倒不安起来,他清楚吕氏一党刚灭,朝中骤变,重臣是否借故剪灭刘氏宗亲也未可知。
代王问身边郎中令张武等,张武说:\"汉大臣皆故(指离世)高帝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史记.孝文帝本纪》”张武之虑不是没有道理,生怕被骗去后性命不保,所以让主子“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持反对意见,认为可以前往长安,理由有四,一是秦亡后欲称帝者千亿万计,而最终刘氏取了天下,他人已断绝称王的念想,二是刘氏藩王遍布各地,宗族势力强大,先帝有:白马盟誓“之约,“非刘姓王者人人得而诛之。
\"三是经秦乱后,人心思定,现在人们生活安定,难以动摇。
四是吕后党族被铲说明人心向汉,拥护刘氏王权。
宋昌分析的似乎也有道理,代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找来卜者占得\"大横\"卦,卦象预示问卦人有“天子\"之兆。
古人迷信求神问卦是家常便饭,占卜结果给代王一丝慰藉,\"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反复斟酌后,刘恒决定进京一探究竟。
右丞相周勃为一防万一稳妥起见,先派他的舅舅薄昭到长安打探虚实。
确定无误后,起程行至离长安五十公里处又派宋昌先行一步。
宋昌到达渭桥,丞相
据《史纪.孝文本纪》载:“群臣拜偈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闻间言'(间指私下)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印玺、符节,指皇权信物)。
“周勃(刘邦发小)一介武夫,不知深浅,希望私下跟代王说话,宋昌义正辞严,公事公办,来了一个下马威,意思是别拿新主不当回事儿。
重臣周勃只好跪呈天子信物,敲山震虎,首先给诛吕功臣们一个警示,使大家明白:我从代地赶來,是继承刘氏祖业的,不是当提线木偶来的。
刘恒在陈平、周勃、张苍、刘章、刘兴居等重臣及刘氏宗亲簇拥下入驻未央宫,成为继高帝之后,大汉真正意义上的太宗皇帝。
大将军宋昌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驭人之术,刘邦在这方面是特长,有其父必有其子。
刘恒一点也不逊色老爹的驭人法子。
龙椅坐定后,为使大权不被旁落,孝文帝采取了
汉时右丞相为大,陈平和周勃丞相位互调是有深意的,二人都是老臣,重臣,功高盖主,周是武人,一路跟随高帝南征北战,勇有余而谋不足。
陈平半路侍主(指刘邦),良计多出于此,谋有余而勇缺少,两者取长补短,互为制肘。
二是控制军队领导权,抓牢舆论权,军权和话语权让心腹来干\"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中书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从史记中看到,文帝处事果敢,严谨,雷厉风行。
让宋昌接管京师兵马,保证了安全。
让张武任中书令,传达旨意,巡视宫廷,起到了耳聪目明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第三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不动外,又封分新的诸侯王,如封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此二人在诛吕时都有功劳,被封王后,对刘氏宗族起到震慑作用。
四时启用有才干的新官员进入中央领导枢纽,进行权力的平衡。
如贾谊原是河南郡守吴公门下人,文帝闻听河南郡治理出色,擢升吴为廷尉,吴将贾谊才学推荐给文帝,深德赏识,21岁就被委以博士之职。
他写的《论积贮粟》、《治安策》、《过秦论》等论文对文帝时期乃至以后历代帝王施政都有巨大的借鉴指导作用。
贾谊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有才德、有能力的好皇帝,他于汉室危难时登基,不显山露水,用智慧度过权力危机,用仁厚体恤天下百姓,轻徭薄赋,无为而治。
他躬体力行,节俭朴素,修水利而重粮农,国家倡盛,物阜民安,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时期。
太史公司马迁(
事实上目前看周勃与陈平铲除诸吕,与其说是保卫刘氏江山不如说是一场宫廷政变,吕氏一族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篡夺刘氏江山。
周勃与陈平和灌婴其实并不是一路人,周勃和陈平最开始其实是支持吕氏外戚掌权的,只是齐、楚两王起兵,而灌婴又和齐、楚二王合兵后两人合谋自救。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书·文帝本纪》有一句话特别要紧:“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这段话实际上已经点明了周勃和陈平就是发动了一场不光彩的政变,以及诸吕死的比较无辜,至少远在山西的汉文帝等人看来,周勃和陈平就是想把不光彩政变合法化,所以才派人迎文帝。
(电视剧里的陈平)但是,虽然刘氏诸王还有很多,可只有刘恒继位是最符合周勃、陈平利益的,原因很简单。
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孙,齐国也是诸侯国里最强大的,而且刘襄自己也有一套班子,比如中尉魏勃等人。
如果刘襄当皇帝,既不符合礼法,而且刘襄实力很强,肯定不会选择和周勃等人合作,而是会把他们踢到一边,用自己的人。
所以,周勃等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立刘襄的。
而楚王刘交是刘邦弟弟那一系,血脉更远,礼法上立刘交更没有道理。
刘邦当时唯一还活着的儿子就只剩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
但是刘长从小被吕后抚养长大,周勃和陈平难道不害怕刘长将来秋后算账,诛灭周勃、陈平三族?
所以只有实力薄弱的代王刘恒是周勃和陈平最合适的合作者。
而且相比刘恒需要周勃、陈平,可能周勃、陈平更需要刘恒,况且周勃与陈平以安刘为名发动政变,如果翻脸不认人舆论上无法交代,军事上会面临齐楚以及灌婴联合打击。
正因为如此,汉文帝刘恒的“军师”宋昌才会说“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一邪?
”又说“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也就是说刘恒其实是有议价能力的,反正对于刘恒来说,谈不拢他还是诸侯王,而周勃和陈平可能就会被“夷三族“。
所以刘恒很坦然提出要求,让周勃与陈平交出长安城防来换取汉文帝对周勃和陈平政变的背书。
(电视剧里的汉文帝)事实上刘恒确实是最合适周勃与陈平的合作者,周勃与陈平不管怎么想,他们都无力在长安自立,那么也就只能和刘恒妥协。
所以我们就看到汉文帝到达长安当天晚上就火速任命自己心腹宋昌为卫将军,统帅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直接保卫汉文帝。
然后紧接着就是汉文帝火速认可了周勃与陈平的诛杀诸吕的行为,从政变变成平叛。
至此,交易完成,汉文帝掌握了长安城防和未央宫宫禁,而周勃与陈平则保全了自己家族。

参考: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头开始说起,从这些功臣们如何诛杀吕氏满门开始说起。
吕后活着的时候,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几乎没有人可以撼动她的地位,连后来诛吕的两大功臣陈平和周勃,当时也不敢当面顶撞吕后。
尤其是在吕后询问他们吕氏可否封王时,右丞相王陵斩钉截铁的回答:高祖皇帝白马会盟,非刘氏不得封王!一句话把吕后顶回去。
可是陈平和周勃却说:高祖是说过这样的话,但现在太后代行皇帝之权,吕氏自然可以封王。
这句话乐坏了吕后,气坏了王陵。
下朝后,王陵气愤地指责周勃和陈平:你们违背了高祖皇帝当初订下的白马之盟,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
陈平回答说:朝堂之上,据理力争,我们确实不如您。
但是,扶保刘氏,安定天下,您却不如我们。
陈平和周勃的装傻充愣,吕后确实被他们瞒过了。
此事后没多久,王陵就被封为太傅,明升暗降被夺走了右丞相之位。
陈平和周勃则被进一步提拔,进而成为吕后身边的重要大臣。
吕后弥留之际,意识还是很清醒,并没有完全信任周勃和陈平。
她把京城两支最重要的武装南军和北军都交给自己的家人吕禄与吕产,并叮嘱他们一定要牢牢握住兵权,保卫皇宫,不要急着为吕后发丧,以免为他人所乘。
吕后一死,齐王刘襄就以“入诛不当者为王”的口号,起兵造反,讨伐吕氏。
吕产急忙调灌婴率南军去讨伐。
可是没想到,灌婴不仅没有讨伐齐王,还和齐王穿了一条裤子,相约:一旦吕氏有篡位的做法,就联兵讨伐之。
此时,在京城的陈平和周勃也设计从吕禄手里骗取了北军的兵权,然后出兵讨伐吕氏。
尤其是周勃,在军中威望极高,到北军中,高呼拥护吕氏者露右肩,拥护刘氏者,露左肩。
说完以后,他自己主动露出左肩,结果在场官兵纷纷露出左肩,拥护刘氏。
随后,周勃率领他们平定诸吕,斩杀吕氏满门,恢复刘氏江山,和陈平一起成为诛吕最大功臣。
事后,他们打算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
为什么是刘恒?
原因有两个。
第一,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子,血脉纯正,年纪又长;
第二,刘恒在代地素有贤名,是一个贤王。
既长又贤,血脉纯正,这或许就是陈平和周勃他们拥立刘恒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刘恒自己竟有顾虑。
皇帝都不想当?
在刘恒眼里,这些诛吕的功臣们手握兵权,又都是和高祖皇帝打天下的老臣,都是他的叔叔辈。
刘恒没有把握可以控制住这些人,所以对于这个皇位有些犹豫。
因为有这些顾虑,刘恒一开始称病不去,后来在左右心腹的劝说下才赶往长安。
直到他亲眼看到陈平、周勃这两位首席功臣带着满朝文武到渭水边迎接自己,他才相信大家是真的拥护自己,才放心进长安当皇帝。
刘恒不是一个年幼的皇帝,他在代地多年,有着丰富的执政理政的经验。
他到了长安以后,明白自己身单力孤,如果硬来,得罪这些功臣们,自己是没好果子吃的。
所以,他采用了中国历史上用烂的一招,也是最管用的一招——拉一派,打一派。
他觉得太尉周勃手握兵权,在军队里有着崇高的威望,威胁最大。
宰相陈平虽然威望也很高,但没有兵权。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所以,陈平的威胁相对没有周勃大。
于是,刘恒采用了拉拢陈平,孤立周勃的办法。
陈平对新皇帝的想法了如指掌。
于是,他主动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自己当副手——左丞相。
在朝堂上,陈平事事让着周勃,什么都不和周勃争,周勃说什么就是什么。
表面看,陈平是谦逊君子,不争一时长短,事实上,陈平是为了明哲保身,让皇帝把目光都集中到桀骜不驯的周勃身上。
这一招确实管用,刘恒开始处处针对周勃,拉拢陈平。
周勃是武将,却当着右丞相,又对民政事务不太了解。
刘恒借着这个机会,屡屡打周勃的脸。
有时候,皇帝问他一年的判决案件有多少?周勃答不上来;
又问他国库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周勃还是答不上来。
时间一长,大臣们都开始知道皇帝对右相的不满。
可是同样的问题问到陈平,陈平却对答如流。
刘恒不住夸赞陈平,大臣们马上都明白,皇帝喜欢陈平,讨厌周勃。
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自然也不敢继续当这个宰相,只得乖乖交出相权,回到自己的封地。
即便是这样,刘恒也没有放过他。
后来,有人告周勃造反,皇帝借机把他投入大牢。
幸亏刘恒还有一个深明大义的妈妈。
薄太后站出来为周勃说了几句公道话,加上刘恒其实心里明白周勃不可能造反,就释放了周勃,让他继续回到封地去。
周勃被释放后,郁郁而终。
周勃的死,陈平的退,让汉文帝刘恒彻底坐稳了江山,没有成为诛吕大臣们的傀儡。
参考资料::《汉书》“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参考:
首先,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功臣集团的傀儡,绝不是因为他
这三股势力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皇族势力足够强,自然皇权可以得到很好的稳固,但问题是,加强皇族势力就意味着皇帝的兄弟儿子都有很强的武装力量,一个把握不好,就是兄弟相残、诸王混战,搞不好就连自己也要去当太上皇;
如果宫廷势力足够强,就会造成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如果官僚势力足够强大,那就是黄袍加身改朝换代。
在巨大的权利面前,基本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作为皇帝,这三股势力既要用,但又不能完全信任!谁也不要在这里说自己忠心耿耿,没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分分钟有人让你提前退休。
如果周勃、陈平真的忠心耿耿,为什么不立当时实力最强的齐王为皇帝?
说穿了还是怕不好控制!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撤分封而实行郡县制,又将皇族皇子们圈在咸阳,只给其荣华富贵,没有军队和地盘,同时秦始皇又未确定太子,几个皇子都未能形成自己的班底,可以说,秦朝的皇族的势力被削弱到极致。
所以当秦始皇突然病逝后,以赵高为首的宫廷势力和以李斯为首的官僚势力一联手,瞬间将秦朝的皇族势力一锅端了,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子女都被向猪一样被人杀死,只剩下一个胡亥,基本就是个傀儡!正因为如此,刘邦统一天下后,那是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分封给儿子们,允许起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当时刘氏皇族的势力那是相当的强,基本没有人敢挑战刘氏的天下,所以当年吕后把持朝政看似牛逼,但她也得乖乖的立姓刘的为皇帝,绝不敢自己当皇帝。
道理很简单,那些刘氏诸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姓刘,假如当今的皇上不再姓刘,那他们拥有的这一切都将彻底失去,所以胆敢有人打改朝换代的注意,分分钟各路诸侯率领大军进京勤王!吕后是个聪明人,所以他不会挑战刘氏的权威,也懂得尊重官僚集团们的权利,所以她能够出来主持朝政,但这也仅仅是她的最大权限,如果她敢立吕氏为皇帝,或者指派吕氏家族的某
功臣集团灭掉宫廷势力后,发现凭他们官僚势力根本没办法掌控局面,各路诸侯王爷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于是只能找了个最弱的代王刘恒来皇帝,但刘恒再若,他也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功臣集团再强,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军队,更何况外面还有各大诸侯上百万的军队时刻盯着,他们哪敢和汉文帝叫板!文帝当皇帝后,他的母亲、妻子和舅舅就成了新的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而他们明显会站在文帝这一边,面对皇族势力加宫廷势力的联手,官僚势力自然招架不住,所以很快官僚势力的代表人物周勃就被清理出局,等到汉文帝坐稳皇位后,他的舅舅,也就是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也被清理出局,汉文帝开始独揽大权。
所以说,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傀儡,绝不是他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当时皇族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刚好又加上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火并,原先的宫廷势力全军覆没,朝廷制衡的局面被打破,这才让汉文帝有了机会!否则,如果没有强大的皇族势力,天下搞不好早就不姓刘了;
同时如果没有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的火并,即便汉文帝能当上皇帝,估计也就是另一个汉惠帝而已!
参考:
首先,诛吕功臣们没有扶植一个傀儡皇帝的念头。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政府,西汉初期的社会不存在相应土壤。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阶层建立起的政权。
汉高祖的出身无需多言,有的史学家甚至认为,作为底层百姓,他的本名就是根据排行而来的“刘季”(而不是字),后来君临天下才改为“邦”——意即邦国。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个寻常百姓,不大可能敢用“邦”当名字。
而西汉初期的朝廷元老,则是史上有名的“布衣将相”群体:萧何、曹参、任敖、周苛、申屠嘉等人都是基层官吏,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都是“白徒”,周勃以编织养蚕器具、在丧礼上吹箫维生,樊哙是个杀狗的屠户,灌婴是个贩卖丝缯的小商人,娄敬给人拉车,只有张良出自韩国贵族。
当然了,刘邦的外戚家族也是普通人家出身。
由草根逆袭为王朝的开国功臣,上述人员的经历佐证了一个道理:相对于天资,一
不开玩笑的说:各位看这篇文章的朋友若能跟着刘邦,八成也能被带成开国功勋。
言归正传。
在击败项羽、将各国贵族残余清洗一空后,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被彻底击溃,西汉初期政权的人员构成大概是
刘邦还跟他们约定:“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功臣里面也包括了吕氏外戚。
第三层,各种各样的郎官,他们“掌守门户,出充军骑”,指的是侍从官,后来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内外职务。
第四层,吏,就是政府机关中的办事人员。
西汉初年的政权,就是由上述群体组成,称得上一个淳朴甚至单纯的执政集体。
可以这么说,在韩信被定点清理、张良激流勇退的情况下,汉初政权中的一众实权派人物中,并没有一
他们都是体系中的一分子,而不是项羽那样的
这就是刘邦临终前,大胆把权力交给功臣集团的底气所在。
所以,西汉功臣中,并不存在权臣式的人物。
他们推翻诸吕,只是因为对方破坏了宗室、功臣和谐共存、利益共享的潜规则;
当初吕后打破白马之盟时,功臣们其实已经蠢蠢欲动,只是碍于吕后的威势隐忍不发、等待时机而已。
而在联手宗室灭掉吕氏后,他们需要拥立一个新的皇帝,以消融日趋紧张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
至于扶植一个傀儡,既没有可行性(手握兵权的宗室都不是善茬)、也没有必要性(傀儡没能力保证各方共同利益);
而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年长、风评好、外戚家族弱(不会破坏格局),最有可能满足各方的诉求,仅此而已。
第二个原因:汉文帝足够聪慧、有格局。
他几乎洞悉所有人的需求,而且手握“以柔克刚”这一武器。
肩负着维护皇室、功臣之间权力平衡的重任,刘恒赶到长安登基。
这种背景,决定了他的执政风格必须秉承两个字:调和(或者说协调)。
而纵观随后在位期间的表现,他几乎完美契合了统治集团的需要,也满足了西汉王朝社会各阶层的诉求。
对于功臣集团,刘恒原本心有疑虑,为保万无一失,在进入长安前,他开会、占卜、派人打前站;
进入长安时,让宋昌跟周勃在渭桥上一番交锋、试探。
但在正式登上帝位后,他就以博大的胸襟、柔中带刚的高超手段处理各方关系。
为了解除功臣集团首领周勃的权力,汉文帝旁敲侧击、避免硬碰硬,利用舆论、派人游说,成功让周勃自愿下野,没有产生丝毫冲突;
当自己的老部下张武受贿时,他不按常理出牌——拿出自己私人的金银赏给对方,让其羞愧不已,起到了诛心的作用;
当自己的舅舅薄昭犯下死罪,汉文帝派一群大臣围着他痛哭,直到对方自杀才罢休,可谓标准的软刀子杀人;
南越王赵佗自称为武帝,汉文帝就召来他留在中原的兄弟,赐予高官厚禄、以德报怨,羞愧的赵佗随即取消帝号、俯首称臣.....这种以柔克刚、让对方有力气使不出来的做派,几乎成了汉文帝的标签。
另一方面,为了缓和“汉随秦制”、严刑峻法带来的阶级矛盾,汉文帝废除了大量酷刑,如“收帑诸相坐”、“肉刑”等等,缓和了紧张的社会关系;
同时,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后宫嫔妃“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临终下令自己的陵墓中不得陪葬任何金属,只能使用泥巴做的瓦罐;
此外,他秉承“毋烦民”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刺激了生产力。
史书称,汉文帝在位期间:“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因此,虽然不像后来的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但汉文帝作为西汉四个被冠以庙号的帝王之一(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被公认为“明君”的代表。
而且,他是历史上首个把儒家提倡的“仁德”付诸实践的皇帝,有效矫正了沿自秦朝的严刑峻法体系,奠定了汉朝的统治性格,对后代帝王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看来,当初周勃等功臣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拥立了刘恒,竟然在不经意间为西汉、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安刘者,勃也”,刘邦果真有眼光。

参考:
汉文帝继位时国家局势混乱不堪,功臣集团,刘氏藩王虎视眈眈,正所谓“非常之事以待非常之人”,现在看起来,汉文帝有些手段过于残忍,对陈平,周勃等拥立功臣卸磨杀驴也好像不通人情,但是身处乱世,稳定局势,保证帝系传承,也要用这些雷霆手段。
小编认为汉朝给后世留下了两出政治样板戏。
最出名的是曹魏代汉,身为权臣怎样一步步将老东家架空,怎样把
另一出就是汉文帝继位,一位不受重视,母家势力弱小的藩王,如何在内有强臣,外有强藩的情况下坐稳皇位,最难得的是还能尽量相互保全,汉文帝这位古代孝子典范,远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要有手腕,他的历史形象绝非忠厚长者这四个字能够形容。
小编认为,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沦为权臣的傀儡原因有三个:第一,汉文帝以藩王承继大统,继位时是带着自己的班子一起来的,继位之后,这套班子很快掌握了要害部门;
在史记孝文帝本纪里说的清楚,当时作为代王的刘恒是带着自己的亲信一起去长安的,而且在继位当夜就连发诏书,拜亲信原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将长安防务拿到了自己手中,让代国郎中令张武任大汉郎中令负责自己的安全工作,把兵权抓在手里之后,汉文帝这才回到前殿,以继任皇帝的身份,为诸侯王,功臣集团所谓的诛除诛吕的叛乱事件正名。
你没有看错,在小编看来,吕后立的汉少帝身为刘邦嫡子刘盈的儿子,他才是大汉正统的继承人,汉文帝刘恒实际上是在功臣集团发动武装政变后鸠占鹊巢,之前他的舅舅薄昭作为特使前往长安,估计也和功臣集团谈好了条件,功臣集团主动放弃京城兵权,代王继位后,为他们正名,以后不会以此为戒口搞武装清算。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
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
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还坐前殿。
於是夜下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继位的第二年三月,实际上应该是在继位半年之后,汉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再一次对朝廷进行大换血,除了大大奖赏了宋昌之外,跟着他到长安的功臣,全部官至九卿,掌握国家实权部门。
紧接着,诛除诛吕的首义功臣周勃,在别人的劝说下辞去了相位。
至此,按照自己的构想,汉文帝完成了对大汉朝廷的大换血。
上曰:“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
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
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 第二,周勃,陈平等诛吕功臣,担心诸侯王势力不敢造反夺权,同时汉文帝让渡经济利益,和功臣集团一起发财;
代王刘恒在收到
鸟枪换炮虽然很好,但是这些功臣不是好惹的,都是老狐狸,他们敢废了国家正统的继承人汉少帝,自己到长安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实际上他们商量好了,装病,装犊子,看看再说。
如果不是宋昌的高明分析,恐怕汉文帝是会赖在代地等消息,就算后来答应要去了,也是不敢直接到长安,反复派人打探消息,等到确认这群功臣不是诓骗自己,才敢进长安继位。
实际上,刘恒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不是因为刘姓藩王势力大,这群功臣非常有可能选出一位新的代表代替刘家执政。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喋血,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在坐稳位置后,汉文帝对功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加封,越高级别的功臣加封越多,六百户,三百户的加封,可知道有的列侯封侯的时候不过才几百上千户,这次涨工资的幅度可是不小。
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为了进一步摆脱功臣集团的束缚,得了好处的功臣们很快收到了汉文帝的逐客令,没有在政府任职的列侯功臣都回封地去,功臣们自然不愿意离开繁荣的长安,离开政治中心,到乡下的穷乡僻壤去,所以汉文帝下了狠手,把二次为相的周勃再次罢免,要求他带头回封地。
列侯从高帝入蜀、汉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户,故吏二千石
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前日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第三,继位后,汉文帝快速诛杀了刘邦嫡子汉惠帝一系,逼死了齐王,饿死了弟弟淮南王刘长,解除了刘姓宗室对代王一系的威胁。
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是假儿子,都是吕后弄来的,派人立即将这些假侄子全部处死。
那这些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小编认为是真的,史记中说的清楚,刘盈在看到自己老娘吕后的狠毒后,自暴自弃,纵情酒色,没听说刘盈不孕不育,因此鼓捣出几个儿子正常,但是没办法,皇帝不想让你活,说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
从此对刘恒皇位威胁最大的刘邦嫡子汉惠帝一系彻底绝嗣。
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齐王作为刘邦长子一系,是诛除诸吕的功臣,在刘恒继位后不久就病死了,病因史记上没明说,但是年纪轻轻就突然暴毙,和刘恒脱不了干系,估计是逼死的。
在他死后,汉文帝立即将齐国废除,改为郡县。
接着就开始捧杀自己唯一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先是没边的惯着,等到他犯够了错,再一起清算。
袁盎说的明白“你一直惯着这个弟弟,不给他找严厉的师傅,国相教导辅佐,突然变脸收拾他,流放他,他哪里受得了,他死了,天下有明眼人,估计你难逃故意杀弟的名声。
”但是汉文帝好不容易得手哪能放过他,结果淮南王死在了发配的半路上,死法非常惨烈。
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
臣恐卒逢雾露病死。
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明着的诏书上,给了流放的淮南王非常好的待遇,美女陪着,美食吃着,不像流放像旅游,结果在关淮南王的车上贴封条,一路上送饭的人哪里敢揭封条,结果淮南王活活守着一堆美食饿死了,到了雍这个地方估计是尸体的臭味飘出来了,官员没办法打开封条,淮南王早就死透了。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乃不食死。
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