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投降后的刘禅,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使刘禅猝不及防,索性投降了曹魏,蜀国宣告灭亡。
刘禅投降后又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呢?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投降后,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刘禅投降初,因蜀中产生蜀将姜维挑拨钟会意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并没有及时收押刘禅,而是借助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汉中的威望,震慑了各部军队以及蜀汉各官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蜀汉的稳定。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将军姜维一直对蜀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心想着复国。
当时,姜维告诉刘禅,暂且隐忍一段时日,不久就可以复国。
为此,姜维假意投靠了钟会,想利用钟会和邓艾都想争夺功劳的机会,挑拨他们两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邓艾,使钟会在蜀汉一人独大,到时候司马昭必定对钟会心存疑虑,而率军进驻长安。
到时姜维再告诉钟会:司马昭此举是怀疑了你钟会将军,一旦主子有疑虑,不久臣下肯定被杀。
而钟会也觉得姜维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谋反。
只可惜因为走漏了消息,姜维和钟会最终都战死了。
经过姜维和钟会的此次叛乱,司马昭于是觉得刘禅在蜀汉会有诸多不便,肯定还会有一些贼心不死的人想着为蜀汉复国。
因此,司马昭派人将刘禅以及蜀汉的重要官员都押解回了洛阳,如此一来,刘禅就在洛阳被严加看管,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刘禅被押至洛阳后受到严密的监视,虽说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因为生活在狭小范围内,日常只能深居简出。
被押解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而蜀汉太子也被封为奉车督尉,蜀国大小官员皆有封赏。
司马昭也没有杀刘禅,而且对于刘禅日常生活的提供,司马昭也未曾少给。
刘禅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
虽说不像当皇帝时那么威风,但是也生活得自在,还可以歌舞升平。
而刘禅也更是善于为人,遇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谦卑,在司马昭面前更是唯唯诺诺。
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人的确诚实。
特别令司马昭高兴的是,刘禅的手下曾多次想建议刘禅复国,却都遭到刘禅拒绝,司马昭这才对刘禅彻底放下了心,没有杀害他。
司马昭怀疑刘禅,故意试探他,刘禅却说“乐不思蜀”,司马昭最终没有杀刘禅。
虽然说刘禅在蜀汉为人中肯,唯唯诺诺,但毕竟是蜀汉的皇帝。
司马昭年事已高,因担心自己死后刘禅再次谋反,所以司马昭经常派人去试探刘禅。
有一天,司马昭因确实对刘禅放心不下,于是宴请百官,想试探一下刘禅的想法。
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舞女们跳蜀地舞蹈,旧蜀国的官员们看了之后,一个个都泪流满面,可是刘禅却不动声色。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
”刘禅答日:“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刘禅身边的部下卻正建议他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应该回答:“吾亲人的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 司马昭见刘禅跟手下嘀咕,于是走过去又问:“安乐公当真不思蜀?
”刘禅把卻正教给他的话原封不动的回答了司马昭。
司马昭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便问刘禅:“此话好像不是安乐公所能说出,可是他人所教?
”刘禅吃惊地说:“正是他人所教,公何以得知?
”司马昭顿时大笑不止,在场的曹魏官员无不感觉好笑。
司马昭对众人说:“安乐公如此可爱,我无忧矣!”于是司马昭决心不杀刘禅。
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平安的度过了晚年。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逝世,享年64岁。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
诸葛亮要北伐,他就让诸葛亮北伐,没有和诸葛亮有过什么争执,其作用是保证了内部的稳定。
证明谌用两
还有就是刘禅在位时期,没有诛杀过任何的大臣,也说明了他人不错,不会乱杀人。
在蜀国也没有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之类的活动,也并没有搞得民不聊生。
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刘禅选择了投降。
但是他是有能力和邓艾来一个鱼死网破的,在刘禅的详书中准确了记载了: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等等。
说明刘禅他还是有奋力一搏的本钱的,带十万之众以逸待劳对付邓艾的远来之兵,取胜的把握还是有的。
他的投降思想遭到了他第五个儿子刘谌强烈的反对,刘禅就对他说:你自己仗着血气之勇,难道想让满城都流血吗?
这也恰恰说明了,刘禅虽软弱,但是去不想老百姓遭到刀兵之灾。
虽不是什么民主,但是这样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刘禅的投降,让成都的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但是姜维和钟会的政变却把成都带来了血光之灾。
姜维政变失败身亡,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死于乱军之中。
军民大乱,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刘禅被命令去洛阳,只有樊建、张绍、谯周、郤正跟随。
刘禅虽然身舍不得这片土地,但是也毫无办法。
廖化和董厥连
到了洛阳以后,刘禅在见到司马昭以后,司马昭首先是对刘禅一顿的斥责和羞辱。
就是说刘禅荒淫无道,不用贤能治国,整日不理朝政,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昏君应该被斩首。
这可把刘禅吓坏了,好在一帮的文武大臣们都帮刘禅说好话,说刘禅虽然治国无方,但是早早的投降了,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就饶了他吧。
司马昭一听,似乎还很有道理,索性就封刘禅为安乐公,给他住宅,每月给生活费,赐绢万匹还有上百个仆人,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一班大臣们也都加官进爵。
似乎刘禅在洛阳的生活还可以,并不是过上住在大牢里的那种阶下囚的生活。
刘禅通过高超的伪装水平,让司马昭放弃了对自己的警惕,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在司马昭面前只表现的唯唯诺诺是不够的,所以在后再司马昭家的宴会上,司马昭令蜀人演奏蜀乐,蜀国的官员听了都忍不住的苦,只有刘禅独自欢笑。
司马昭就讥笑刘禅,认为是无能之辈,诸葛亮在世时都不能辅佐周全,何况是姜维就更不行了。
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的回答是乐不思蜀。
后来郤正教刘禅如何回答提问,刘禅依字而答,昭问及是否为郤正所教,禅具言如此。
昭及左右皆大笑之。
后来司马昭就是因为刘禅的诚实,对他也是十分的喜爱,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怀疑刘禅了。
刘禅就是通过这样的伪装,让自己在敌人的控制之下达到了自身安全的目的,他这样的大智若愚精神让自己在洛阳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终年六十五岁,死后也得到了晋国的册封。
综上所述,刘禅在位四十余年,他所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他能看清时务投降而保子民之平安,也算是爱民之主。
在洛阳司马昭的虎视眈眈之下,能隐忍亡国之痛而娱他人之心,也说明了刘禅强大的心理素质。
刘禅的一句乐不思蜀,让他背负了千年的骂名,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亡国之君,也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软弱无能的人。
在他极力在司马昭面前伪装的时候,在他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蜀国土地和臣民,还有父亲含恨而终的亡灵的时候,难道他就不会掉下眼泪吗?
而这一切又有谁会知晓刘禅的心思。
参考:
刘禅就是人们口中“扶不起的阿斗”,很多人都认为他傻,尤其是以“乐不思蜀”,更是将他笑话出了新高度。
那刘禅投降曹魏之后,有怎样度过余生的呢?
很多人说对他的遭遇潸然泪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263年,随着司马昭派遣的三路大军进攻蜀国,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空降成都,使得刘禅最终选择谯周的建议,投降曹魏,蜀汉灭亡,但这一举动保护成都的百姓免受战争摧残,文武百官也得以幸免,而刘禅也开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成都之主最开始,在姜维的鼓动之下,钟会萌发了自立为王的想法,但是因为邓艾率先攻进成都,使得邓艾专权于成都,所以钟爱只能诬告邓艾有谋反之心,于是在264年一月,邓艾被压往回京。
从蜀汉灭亡到这一段时间,刘禅仍过着成都之主的生活,而姜维与钟会密谋的叛变,最终没有得逞,司马昭也担心刘禅在成都会不安全,于是让刘禅以及蜀汉大臣迁往洛阳。
乐不思蜀随着刘禅迁往洛阳,也诞生了最著名的典故——乐不思蜀。
说起乐不思蜀,想必大家都知道,司马昭第一回见到刘禅,问刘禅:“你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回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而此事被郤正知道后,郤正告诉刘禅:“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哭泣着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看向西边心中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蜀国,说完之后就闭上眼睛’”。
司马昭故意请刘禅看蜀国舞蹈节目,蜀国的其他大臣都哭得不行,而刘禅却看的津津有味,此间司马昭再次问起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按照郤正教的回答,司马昭听完之后说到:“这话为何像郤正所说的?
”刘禅大惊,望着司马昭说到:“正是你说的那样。
”左右人都乐,而蜀国的旧臣无不叹息。
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学问,司马昭既然灭掉了蜀国,又怎么会让刘禅回到蜀地呢?
其实刘禅心中不是不想这种问题的,他明白司马昭不会放自己回蜀地的。
刘禅的乐不思蜀,可以说伤了很多蜀国旧臣的心,也成为了魏国官员的笑话,堂堂的一国之君被人笑话,想想就觉得丢皇家脸面。
刘禅的晚年很多都说刘禅过得有多惨,晚年被人家笑话,但是刘禅却在曹魏或者司马家过着舒服的晚年。
刘禅到了洛阳之后,虽然被司马昭一顿斥责,但是在大臣们的求情下,认为刘禅投降还是给自己减少了许多的麻烦,于是饶了他,封刘禅为安乐公,给了他住宅,并且每个月都给着他生活费,一大堆的仆人伺候着,“乐不思蜀”事件之后,司马昭更是放弃了对刘禅的警惕,认为供着刘禅吃喝就行了。
刘禅在洛阳也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直到271年才去世,六十四岁的高龄,在三国时期已经实属不易,连比刘禅小4岁的司马昭,都比自己早死6年,所以刘禅并不是大家想象中,屈人之下,过的非常憋屈,反而刘禅过得是非常舒服,有吃有喝有人伺候。
总结来说,刘禅虽然都认为他昏庸,但是在位四十二年,整个三国中,也没有比他时间长的,刘禅继位就经历了蜀汉最衰弱的时期,很多人都说是诸葛亮等人的努力,可刘禅一直掌握着大权,并没有像曹魏、孙吴那样,大权旁落或者内部斗争,所以刘禅的能力并不弱。
虽然经历蜀汉的灭亡,但刘禅已经尽力,被司马昭等人嘲笑,也实数无奈,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生命都被人家掌握,如果一不高兴,那刘禅乃至蜀汉旧臣都会遭殃,刘禅的做法也只为保全而已,所以谈不上过得有多惨。
参考:
西晋泰始七年(271)蜀汉的后主刘禅在洛阳去世,刘禅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但是在晚年却过得非常的快活。
那么刘禅究竟都经历过什么呢?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刚生下来就遭遇了长坂坡之战。
如果不是赵云把他抱回来,刘禅早就丧命长坂坡了。
后来孙夫人想要挟持刘禅离开,又被赵云和张飞救了回来。
经历这两次波折之后刘禅开始了比较平静的生活,一直到刘备逝世。
在刘备病逝白帝城之后,刘禅被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的刘禅年龄比较小,朝政暂时被诸葛亮掌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管朝政,在刘禅在位的四十一年时间中虽然没能灭掉曹魏,但是蜀汉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危机。
一直到了钟会和邓艾的大军打进来的蜀汉,刘禅才发现自己无力抵挡,最终选择了向曹魏投降。
当时曹魏的政权实际上在司马昭手里,司马昭俘虏刘禅之后对于如何处置刘禅也有一定的顾虑,如果杀死刘禅那么东吴未来肯定死磕到底,如果不杀死刘禅,又担心刘禅会东山再起。
不过这个顾虑在司马昭和刘禅的一次宴会中完全的消散了,有一次刘禅和司马昭一起吃饭,司马昭想要看看刘禅是不是还有雄心壮志。
这时候在宴会上奏起来了蜀汉的音乐,其他的蜀汉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刘禅竟然开心的欣赏起来。
司马昭问刘禅:你思念蜀国的日子了吗?
刘禅不假思索的回答:这里这么快乐,我怎么会思念蜀国呢?
司马昭当场就震惊了,当场评价刘禅:一
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禅只有这样说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难道要哭着说:故国不堪回首吗?
那么司马昭的刀斧手恐怕就要冲进来了。
司马昭不再担心刘禅的威胁,刘禅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他的一生奔波劳累,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担忧诸葛亮篡权,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要平衡朝廷的实力。
在蜀汉灭亡的前,各方势力竞争的非常激烈,诸葛亮的儿子一派和黄皓一派以及姜维一派剑拔弩张,刘禅只能做个老好人调节。
当时的蜀汉的经济相对落后,刘禅虽然奢侈也很难能够随心所欲。
而刘禅到了曹魏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没有了大臣们的勾心斗角,曹魏又比较富裕,并且随便刘禅花钱,刘禅反而是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了。
这时候的曹魏就是希望刘禅好好的花钱,好好地享受,越是这样越能给东吴做个榜样。
而刘禅也明白自己的角色,到了曹魏之后和蜀汉的旧臣们很少联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家里面吃吃饭,听听音乐,找几个美女陪自己聊聊天,生活过的非常舒适。
综上所诉,刘禅的晚年生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安度余生”,刘禅去世的时候已经64岁,在古代也算是高龄。
刘禅的做法虽然不符合君王死社稷的观念,但是却获得了善终,只能说功过全凭后人评价了。
参考:
大家好,
刘禅投降曹魏后怎样度过余生的?
他的遭遇为何让人潸然泪下?
刘禅投降,蜀汉灭国,司马昭掌控的曹魏封刘禅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刘禅在亡国后,又这样过了八年滋润的小日子,六十四岁而终,这在亡国之君里是难得的好运气,从古到今,也没几个,在当时绝对是高寿了。
到达洛阳后,晋王司马昭对刘禅同样非常客气。
这有几方面的考虑,一、蜀汉初定,给予蜀汉君臣一定名位,安抚新占领的地区;
二、蜀汉虽定,但是东吴依然健在,所以做样子给东吴君臣看;
三、曹魏善待汉献帝,司马昭依样学样,为司马氏篡位禅让做预演;
四、蜀汉力弱,刘禅识趣自黑,使得司马昭安心留刘禅做榜样。
再有其他,希望友友们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他的遭遇为何让人潸然泪下?
其实他的遭遇并不让人潸然泪下,而是他手下的一些忠臣良将才叫人潸然泪下。
因为他在人生中算是善始善终了,不像很多亡国之君都是横死的。
比如曹髦、南唐后主李煜。
。
。
。
。
。
其实自从西晋之后尤其是刘裕之后,亡国之君就是配合禅让,也难能有好下场了。
被毒死、杀死、吊死、饿死的比比皆是。
从这点来说,刘禅、张鲁之流还算是幸运又幸运的事,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何况他们的生活依然很滋润,就是对比后来的东吴后主孙皓也强之百倍。
司马炎派人把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
孙皓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
晋武帝对孙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
”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这里骨头和口头是硬气了,但是一定会遭到司马炎的报复和针对,他被封归命侯,一直留在洛阳,估计其他待遇远不及刘禅,并且四年后就死了,年仅42岁,至于怎么死的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比不上安乐公了。
刘禅绝对不是明君,但应该也不是昏君,起码是个守成之君,而且能够拎得清形势,善于自保,这点来说刘禅就不是性情中人,不值得交。
一、在尚可一战的情况下果断投降,使得自己以后处境相对宽和。
刘禅最后投降是明智之举,败局已定,即使成都抗战暂时胜利,最后也会失败,蜀汉君臣已经离心离德,几大势力矛盾深重,连年战乱,已经负担不起战争的消耗了,要人没人,要钱粮没钱粮,北方派和荆州派人才凋零,本地人一心想着投降
二、在蜀汉统治三十年,平衡北方派、荆州派、益州本土派等派势力,没有一定手段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不是昏君。
三、此间乐,不思蜀也,这是高度的自黑,虽然保了自己,却坑苦了那些忠于他的本来臣下。
由此他就没了兴风作浪的可能了。
所以刘禅小日子过得滋润,不比那些被杀被辱的亡国之君,没必要为他潸然泪下,人家过得比绝大多数人强。
参考:
刘禅是个有些智障的人,在农村不能算是全傻,还有一点语言行为能力。
但是如果让他明辨是非作决策,那就太难为他了。
现在有不少人把个有精神智障的刘禅,说成是聪明睿智的人,真是太抬举他了。
刘禅没有分辨力。
别人只要陪他玩得开心,他就高兴,就喜欢宠爱这
为什么刘禅宠爱黄皓?
就因为黄皓会哄他玩,而且有不同的玩法,能让刘禅傻傻地拍手叫好。
为什么蜀汉内外之事咸决于亮?
就是因为刘禅有智障,诸葛亮很不放心。
刘备深知刘禅痴傻的情况,因此就含泪对诸葛亮说,此子若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君可自代。
晋武帝司马炎临终没有选好托孤大臣,就把自己的傻儿子晋惠帝推上去了,结果大一统的西晋,没几年就败亡了。
刘备托孤诸葛亮,正是知道诸葛亮聪明智慧,又忠诚,才放心托孤的。
因此在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下,刘禅整天傻乎乎的过得很高兴。
诸葛亮死后,根据诸葛亮的推荐,蒋宛费祎辅佐得也很尽力,刘禅仍傻乎乎的很享受。
有的说了,为啥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再设丞相了?
难道这不是刘禅的聪明处吗?
要知道,刘禅虽傻,他旁边黄皓等人却不傻,会哄着刘禅做事的。
费祎死后,姜维成了大将军,极力主张北伐,以实现刘备和诸葛亮未竟事业,刘禅自然没什么主见,但黄皓这时已有了野心啊,再怎么论资排辈也该我上位了啊!于是他就拉笼倒腾朝中诸葛瞻、谯周等人,反对姜维北伐,打压姜维势力,弄得姜维只好避祸沓中。
刘禅当然不了解内情了,还是整天傻呵呵的玩耍。
眼看黄皓就要成功了,不想魏国大军杀到了。
邓艾趁钟会大军牵制姜维之时,冒险走阴平小道,以万人疲惫之军,破绵竹,斩诸葛瞻,围成都。
成都刘禅还傻呵呵的玩啊,可成都军民都炸锅了,黄皓坐不住了,赶紧回家收拾细软,刘禅不见黄皓,两腿坐地哭着闹着要黄皓,却没有用。
宫里宫外听说魏兵打来了,都乱纷纷的,宫女们哪还顾得上管傻子啊。
谯周进宫后,把刘禅搀起,帮他拍打了身上尘土,哄着刘禅玩了会儿,又对他说了中原洛阳城有多么多好玩的东西,问刘禅想去不?
刘禅自然傻乎乎的想去了,谯周就扶着刘禅上朝了,在朝堂上谯周一翻大道理,就把本就六神无主颤颤惊惊的朝臣们给说服了,再问仍在朝堂上摆弄玩物的刘禅,刘禅则完全赞同。
于是尚有不下四万守军的成都城开门投降了,刘禅带着一众文武,被邓艾押回了洛阳。
刘备的另一个儿子刘湛则宁死不降,他阻止不了刘禅投降,就到昭烈庙痛哭,感叹父亲创业之艰,不想今天却被傻哥哥轻松拱手让人,怎有脸面地下再见父亲?
于是刘湛就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自己蒙上脸也就自杀了。
刘禅一行到了洛阳,司马昭看到刘禅竟没一点悲凄,依然手舞足蹈地只知玩耍,感叹蜀汉竟能让一个傻子做皇帝,并且做了四十多年,就奏请封刘禅为安乐公。
刘禅呢?
真是名符其实的安乐公,到了洛阳自然感到与成都大不相同,高楼大厦,车马行人,自然比成都更为繁华,好玩的地方更多,心情大好,玩得竟更开心了!
参考:
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刘禅投降后得到食邑万户,绢万匹,奴婢百人,可以说过得相当不错。
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刘禅曾一度很煎熬,因为司马昭对他十分猜忌,所谓的“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其实他的潜台词可能是“此间乐?
不,思蜀也”。
刘禅,刘备的甘夫人所生之子,他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是刘备四十六岁的时候才出生的,而在此之前,刘备的其他几个儿子都死掉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禅都是刘备唯一的儿子,因为这个缘故,他受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的极力拥护,是荆州集团公认的幼主。
为了保护刘禅,荆州集团可谓不遗余力,比如说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骑救幼主;
再比如说,孙夫人返回东吴之时,将刘禅裹挟而去,是诸葛亮派遣赵云和张飞去拦截,这才将他带了回来。
而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又是在荆州集团的拥护下,刘备没有选择养子刘封(最年长也是能力最强的一个儿子),也没有选择刘禅的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益州集团所拥护的),而是立刘禅为王太子,称帝后又立刘禅为皇太子,并让诸葛亮当他的老师。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承皇位,这一年他不过十六岁而已。
可以说,刘禅的人生是顺风顺水的,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挫折,并且他继位之后,有忠心事主的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为了国家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虽然独掌军政大权,但没有成为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这也是刘禅的幸运。
在《魏略》中,将刘禅描述成扶不起的阿斗,但实际上他才能卓越,诸葛亮都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见他是被严重抹黑了。
从现实角度而言,刘禅也不是昏庸之辈。
比如说,诸葛亮数次北伐,刘禅都给予大力支持,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稳定后方,这些都是他的功劳。
再比如说,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深知无人可以替代他,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杨仪等人打压,很快就收拢了权柄,并先后任用蒋琬和费祎主持政务,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来恢复国力,一直到256年曹魏内部出现动荡,加之费祎被刺杀而亡,他这才启用姜维北伐。
有人说,刘禅对北伐的态度是模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要分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是极力支持的,因为他是信任诸葛亮的,诸葛亮能力超强,又以统一中原为毕生所愿,他也只能支持了;
第二个阶段,诸葛亮去世之后,到姜维北伐之前,这段时间他不支持北伐,原因其实很简单,诸葛亮数次北伐,蜀汉消耗太大,需要时间恢复,而且时机也不成熟;
第三个阶段,姜维北伐之时,刘禅也是支持的,因为他必须完成先祖遗愿,至少得努力一把才行;
第四个阶段,姜维十一次北伐之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国力还大为削弱,刘禅态度再次转变,不再支持北伐了。
而蜀汉命运的转变,大致就发生在第四个阶段,这一时期他利用宦官黄皓制约姜维,姜维不得已,只得到沓中屯田,不再回成都。
而随着刘禅态度的转变,蜀汉内部投降派开始抬头,尤其以大臣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集团最有代表性。
为何益州集团要投降呢?
原来,早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虽然任用了李严等刘璋旧部,还娶了吴懿之妹吴氏为妻,但这些其实都是为了拉拢益州本土士族的手段而已,实际上刘备最信任的只有荆州集团,因此他们大多数都不得重用。
尤其是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他主张“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导致大量益州本土士族无法获得上升途径,这就让他们十分不满了。
反观曹魏这边,自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们可以世代为官,这对益州士族集团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甚至很多荆州集团人士也心向往之,但因为传统道德观念束缚,他们也只能想想而已。
但是,随着姜维北伐无功,导致蜀汉民困兵疲,刘禅不得不暂时息兵,加强汉中地区的防御,这时候投降派就感受到危机了,因为一旦此时曹魏对蜀汉用兵,那蜀汉战败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果不其然,就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后的第二年,司马昭就看出了蜀汉国力衰退、内部不团结的弊病了,于是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
其实,姜维早就觉察到了钟会的动态,所
这个时候,刘禅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轻视了曹魏,还看错了局势,他认为蜀汉一直攻打曹魏,曹魏一直被迫放手,鲜有主动进攻的案例,因此断定司马昭不会立刻出兵伐蜀。
再加上,黄皓此人深信鬼神之说,加之他与姜维矛盾重重,所以他也对刘禅说曹魏不会伐蜀,刘禅因此没有做出防御部署。
而最后的结果是,姜维虽然抵御住了钟会的进攻,但孤掌难鸣,邓艾偷袭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后,一路打到了成都城下。
这个时候,形势对蜀汉就很不利了,刘禅起初并没有投降的想法,但投降派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极力劝说刘禅。
这些人当中,尤其以谯周最有代表性,他是个典型的投降派,早在姜维北伐期间,他就曾在朝堂上与尚书令陈祗进行辩论,大致意思是魏国强,蜀汉和东吴弱小,被吞并是迟早的事情,等等。
为此,谯周还写了一篇文章《仇国论》,这是益州本土士族对荆州集团的反抗,但文章中充斥着投降主义意味,历来被认为是丧失民族气节的典型作品之一。
当时,蜀汉朝堂上还是有很多人主张抗争到底的,毕竟那时候蜀汉各地还有不少军队可以调动,只要成都能坚守一段时间,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但是,以谯周为代表的投降派极力给刘禅洗脑,说刘禅投降后必定会得到列土封疆的待遇,还拿百姓遭受生灵涂炭来道德绑架刘禅,最终迫使刘禅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刘禅的决定做出后,其子北地王刘谌不堪受亡国之辱,先是杀掉妻儿,继而自杀。
之后,刘禅派遣张飞次子尚书仆射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带着降表前去联络邓艾,紧接着又带着文武百官出城向邓艾投降,并下诏姜维等人也投降曹魏,蜀汉就此灭亡,这一年刘禅五十六岁。
邓艾入城后,被巨大的功劳冲晕头脑,竟然居功自傲,擅自册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
对于蜀汉群臣,也都被邓艾一一委任官职,投降派为此开心得不得了。
然而,钟会在接受姜维的投降后,两人开始密谋造反,他们先是通过构陷邓艾,致使邓艾被司马昭捉拿回洛阳,继而进入成都,将那些不愿意参与造反的将领扣押。
姜维为了促成然钟会无回头路可走,劝说他杀掉那些被扣押的将领,并写信给刘禅,让他忍耐几日,还说复国再望。
然而,钟会和姜维谋划不周,监军卫瓘和大将胡烈之子胡渊等人率兵反抗,竟然将二人给杀掉了。
钟会死后,魏军群龙无首,开始四处烧杀抢掠,蜀汉太子刘璿全家、关羽一家老小、姜维妻儿及众多蜀汉大臣(多数是主战派)都被杀死,百姓也遭到了抢掠,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后来,司马昭授权给卫瓘,卫瓘这才约束住了魏军将士,成都的动乱因此得以平息。
司马昭又下令,刘禅一家老小全部迁往洛阳,为了笼络住蜀汉臣民,司马昭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赏赐给他绢万匹,奴婢百人,食邑万户,刘禅的子孙及三个女婿等被封为侯爵的有五十多人,大臣樊建、张绍、郤正、张通等人也被封为列侯。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可以说,司马昭给刘禅家人及臣子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刘禅,不但自己成为了万户侯,子孙也都得到了厚待。
要知道,三国时期的侯爵,食邑几千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如说司马昭,他最开始的爵位是新城乡侯,在接替司马师掌握大权之前,经过几次战功累计,食邑也不过一两千户,一直到他准备篡位,被封为高都公的时候,他的食邑这才过万。
除了司马昭之外,三国时期食邑过万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刘禅之前也只有汉献帝刘协,退位后以山阳公爵位食邑万户;
以及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食邑多达五万户。
刘禅之后,也只有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以陈留王爵位得到了食邑万户的待遇;
而另一个亡国之君,也就是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甚至只得到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的待遇,比刘禅差多了。
可见,由于刘禅食邑多,家人也被妥善安置,所以他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至少物质上是可以满足的。
但是,从《汉晋春秋》记载的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昭对刘禅其实是心存忌惮的,但刘禅会做人,最后得以善终。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宴请蜀汉君臣,并刻意嘱咐要奏蜀汉音乐,并让蜀地女子献舞助兴。
宴席上,很多蜀汉臣子因为欣赏了蜀汉歌舞而想起亡国之恨,纷纷掩面哭泣,只有刘禅镇定自若,一点也看不出悲伤的情绪。
司马昭见状,就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啊?
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我在这里很快乐啊,不思念蜀国)。
司马昭没有说什么,但刘禅的旧臣郤正却拉着他去上厕所,趁机对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么问你,你就假装悲伤,然后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
刘禅返回宴席后,司马昭果然又问他类似的问题,刘禅便将郤正告诉他的话对司马昭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完,说这话肯定是郤正的意思,说完还哈哈大笑,认为刘禅是个老实人,自此之后便不再怀疑他。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其实,刘禅何尝不思念蜀国,只不过他不能表明自己的心意罢了,所以才说“此间乐,不思蜀也”,以此来掩饰内心。
而刘禅之所以要按照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这是为何?
这就不得不说说郤正这
因此,当郤正要刘禅说思念蜀国的时候,刘禅将计就计,对司马昭说了这话,司马昭果然猜出是郤正教他说的,就不再怀疑他之前说的“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了。
经过这一番操作,刘禅让司马昭觉得自己确实糊涂,司马昭自此不再有戒心了。
265年,司马昭去世了,同年其子司马炎篡魏立晋,登基称帝。
司马炎对刘禅及其家人也都还不错,至于那些不受重用司马昭重用的蜀汉臣子,司马炎也对他们一一提拔,让他们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比如前面所说的郤正,他虽然心向蜀汉,但为人正直且才能卓越,司马炎很欣赏他,任命他为安阳县县令,后迁巴西郡太守。
后来,刘禅准备选择继承人,按照长幼顺序来说,他本该立二儿子刘瑶为世子(老大太子刘璿死于钟会之乱,老四刘谌自杀而亡),但他偏爱六儿子刘恂(另外几个儿子是老三刘琮、老五刘谌和老七刘虔),坚持立其为世子,大臣文立苦苦劝他,他就是不听。
安乐思公(刘禅)世子早没,次子宜嗣,而思公立所爱者,文立谏之,不纳。
确立继承人这件事当然是私事了,但刘禅上报朝廷之后,司马炎明知刘恂专横跋扈,不适合当世子,但他并未阻止,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对刘禅是尊重的。
271年,刘禅在洛阳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思公。
刘禅死后,其子刘恂继承安乐县公爵位,但刘恂为人暴虐,淫乱无道,蜀汉旧臣担心他殃及自身,纷纷弹劾他,但司马炎不听,可见司马炎对刘禅后人也是极其宽容的。
最后再说说刘禅的子孙,他一共有妻子刘女七子三女,两个儿子在蜀汉灭亡时死去,其余几个儿子都跟着他来到洛阳生活,生育了不少子孙。
但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刘禅的子孙许多都被杀死,只有少数人活下来,但不知所踪。
比较搞笑的是,造成永嘉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的匈奴人刘渊,他在称帝之后,竟然建国号为汉,还追认刘邦和刘备为先祖,并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如果刘禅得知自己有一个匈奴人子孙,不知道棺材板会不会动。
参考:
公元263年11月,在位41年的之久蜀汉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宣告刘备集团苦心建立的蜀汉政权正式灭亡。
刘禅投降不久,就遭到了羞辱和变故。
曹魏要求刘禅把宫中除皇后之外的所有嫔妃、宫女分配给没有成家的曹魏官兵。
李昭仪不堪受辱,自尽守节。
264年初,钟会、姜维密谋失败,成都陷入一片混乱。
在混乱中,蜀汉府库遭到洗劫,许多臣民死于乱军之中,其中包括刘禅的太子刘璿。
变乱平息后,刘禅带着5个儿子和一帮遗臣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旅途。
我估计在前往洛阳的途中,刘禅一定想了很多。
当了41年的皇帝成了“阶下囚”,自己的太子和嫔妃也因此丧命,这种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到达洛阳后,司马昭对刘禅还是很客气的,待遇也不错“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还经常举行宴会,款待刘禅。
一日,司马昭在宴会上故意安排蜀汉的舞曲,刘禅看的笑呵呵,其他大臣则非常伤感。
司马昭对贾充说,没见过这么没心没肺的人。
贾充说,要不是这样,您能这么轻易灭掉蜀汉?
司马昭又问刘禅想家不?
刘禅说,我在这挺快乐的,不想家。
这话逗得司马昭哈哈大笑。
这就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刘禅之所以会这么表现,一来是他天性使然,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亡国之痛,体会到了国灭、丧子、丧妻,嫔妃被羞辱的痛苦,现在寄人篱下,如果不“天真”一点,自己的性命很难得到保障。
也正是刘禅傻里傻气的天真,让司马昭放松了对刘禅的警惕,刘禅和家眷得以安安稳稳的在洛阳过日子。
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4岁。
西晋追封他为思公。
而他的后代则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丧命,刘备的血脉就此中断。
据传,老三刘琮一脉的后人逃到了南方,繁衍生息下来,这就真假难辨了。
参考:
或许有人想为刘禅洗白,认为他 “大智若愚”,才有了安享晚年的结局,但他以牺牲蜀汉江山和无数亲人的性命换来的短暂“平安结局”,不知该称赞他 “聪明”,还是该骂他“愚蠢”。
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片刻的平安苟活吗?
投降背后的殇痛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从夏至冬,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入蜀,江油守将马貌不战而降,接着他攻克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被邓艾拜为骠骑将军,并封蜀汉太子刘璇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
这一切看起来,投降的结局视乎极为完美,然而刘禅投降的最终代价却是用无数的亲情血泪所换。
血泪一:邓艾军队入城后,曹魏将领要求刘禅将宫中除皇后以外的所有嫔妃、宫女分配给没有成家的曹魏官兵。
李昭仪不堪受辱,自尽守节。
血泪二:次年春,邓艾被钟会拘捕。
不久,钟会因谋反又被众将官杀死,致使成都城中大乱,魏、蜀军队趁机到处烧杀抢掠,洗劫蜀汉府库,大臣府邸,无数臣民死于乱军之中,刘禅的太子刘璇也被杀死,可能连太子府中的家人也尽皆遇害。
血泪三:五子北地王刘谌不愿投降受辱,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全家覆灭。
血泪四:蜀汉不少大臣遭受池鱼之灾,叔父关羽之孙汉寿亭侯关彝及其全家被庞会带领的魏军尽诛。
当时,成都还有数万军队,南中监军霍弋也曾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且成都存粮可支数载。
同时,由于邓艾孤军深入,仅有魏军数千,蜀中降卒虽有数万,但人心不稳,久必生乱。
因此,以成都的坚固,再加上霍弋增援的南中大军,兵员良将皆备,完全有与邓艾一战之力,怎奈昏庸的刘禅惊慌失措,只想保住自身平安,一心只想投降,置蜀汉基业于不顾,最终成全了邓艾奇兵制胜之名。
姜维为了蜀国的最后希望,流尽了身上的最后一滴血,奈何“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都不想要国了,臣子再怎么努力,又有何意义?
所以,邓艾的奇袭之计能够成功,何其侥幸,说白了完全就是刘禅送给他的。
如果刘禅能依照诸葛亮先前的部署,置兵于阴平小道;
如果刘禅能够使用大将霍弋镇守成都;
如果刘禅能够誓死守卫成都;
如果刘禅能够听从姜维建议,早做提防,岂有魏国入侵之患……又何来邓艾成功之名。
当然了,人生是没有如果的,要怪只能怪无能的刘禅将蜀国大好江山埋葬。
这也正应了罗贯中的一句评价:“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因此,李特曾言:“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屈辱下的蠢得可爱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三月十七日,刘禅在幸存的次子刘瑶,三子刘悰,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璩的陪同下,到达洛阳。
魏国皇帝曹奂于朝堂之上,按照司马昭的意思,令太常赐封刘禅为安乐县公。
《三国演义》上讲:昭乃封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
子刘瑶及群臣樊建、谯周、却正等,皆封侯爵。
不几日,司马昭宴请刘禅,本想羞辱刘禅,因此故意安排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
唯独后主刘禅谈笑自若,并无亡国悲伤之情。
这时,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刘禅得意洋洋道:“此间乐,不思蜀。
”对此,司马昭感慨道:“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郤正告诉刘禅,如果司马昭再问,可说“先人亡灵在蜀,内心难安,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
没想到,还正应郤正所料。
数日后,司马昭又问刘禅思不思念蜀地的风土人情,刘禅便以郤正所教之语应答,司马昭调笑道:“不会是郤正教你说的吧。
” 刘禅惊愕道:“你怎么知道呀?
” 司马昭闻此与诸大臣相顾哈哈大笑。
可以说,这些就是刘禅的本性,并非“聪明装湖涂”,而是“蠢得可爱”。
平安多活八年事后,司马昭深喜刘禅的诚实(实则庸碌无知),并不疑虑,给予“公爵”待遇。
而汉朝的爵位共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其实,这些也不过是做给吴国看的而已。
虽然,后来东吴的末帝孙皓投降,仅封了归命侯,但孙皓无论是面对西晋权臣贾充也好,还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也罢,均未表现出屈服惊慌的“阶下囚”诺态,明显一付不怕死的表情。
可以说,其气节显然要强于刘禅。
关键当时蜀国有抵抗邓艾的实力,而东吴并无抵抗西晋之能。
同时,孙皓本想自尽,后被大臣相劝方才投降。
而刘禅却是担惊害怕,一心只想投降。
同为末代皇帝,气节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最终,刘禅投降后,平安多活了8年,直到64岁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葬于洛阳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被夷为平地。
西晋末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也仅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
后来,安乐公爵位由六子刘恂承袭。
再到后来的永嘉大乱,子孙基本绝灭。
只有刘禅之弟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到了成汉,并被成汉李雄封为安乐公。
还有一说,六子洮阳王刘恂,当时誓死不降,逃到了南中蛮王孟虬处,安顿下来,现在南中还有他的遗址。
虽然,刘禅平安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八年时光,却是弃先父基业、人格气节于不顾换来的,这样的人生,与行尸走肉何异。
当时,如若他能够以死抗争,就算失败战死,必将留下万世赞誉,岂不比庸碌苟活八年强出太多。
刘禅到洛阳,司马昭父子不仅没有杀他,还封他为“安乐公”,凡是刘禅的皇亲国戚都不杀害,刘禅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原因就是刘禅也是非常精明的。
刘禅在洛阳,美酒任饮,美女成群,歌舞陪伴,生活起居犹如成都,尽管这样,阶下囚的日子,在刘禅的心里是不好过的,可表面上,刘禅是不流露出来的。
司马昭父子怎么不想杀他呢?
一次司马昭试探刘禅,故意奏起蜀地的音乐,让舞女跳起蜀地的歌舞,给刘禅欣赏。
当歌舞一停,司马昭问道:“此间乐乎?
”“乐。
”“可思蜀?
”“不思蜀。
”司马昭一听,感觉好笑,原来这刘禅真弱智,复国之心已经没有了,于是就放弃了杀害刘禅的念头。
所以司马昭父子不仅不杀刘禅,而且还给很好的待遇。
其实在刘禅的心里,绝对不是这样的,他清楚的很,若回答说“不乐”和“思蜀”,司马昭父子肯定会杀他的。
他之所以这样回答,目的就是保全性命,也能免除皮肉痛苦,甚至皇亲国戚的性命也能保住。
由此看来,刘禅不是愚蠢的,还是很精明的,他在魏晋被囚禁了八年,生活是无忧的,心情是不会好的,试想,阶下囚的日子怎能好过?
不过,不会在他人面前流露出来。
公元271年,刘禅病逝,享年64岁。
参考: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为将,兵分三路,征讨蜀国。
其中征西将军邓艾负责牵制姜维的沓中主力;
雍州刺史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退路,而司隶校尉、镇西将军钟会率魏军主力意
钟会突破汉中后,被姜维阻滞于剑阁,双方僵持不下。
而这时邓艾却另辟蹊径,取道阴平,绕过天险剑阁,进入江油。
这时刘禅急令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前往御敌。
可是诸葛瞻到达涪县后犹柔寡断,没有听取尚书郎黄祟占据险要地势的正确建议,致使邓艾军队长驱直入,直入成都平原。
战败的诸葛瞻无奈退守绵竹,在与邓艾军队决战时,战死沙场,以死报国。
大敌当前,这时的刘禅也慌作一团。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力劝父亲应不辱祖先,奋力御敌。
而刘禅却听取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了邓艾,并传谕正在奋力杀敌的姜维等武将停止抵抗,投降魏军。
至此,存续四十余年的蜀汉宣告灭亡。
蜀汉灭亡的场面是相当惨烈地。
先看一下皇室成员。
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在劝说父亲抗敌无果后,悲愤交加,他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不已,不愿忍辱偷生,先杀死了妻、子,最后自杀。
刘禅的嫔妃李昭仪因羞于被赏赐与魏将,不堪羞辱,愤而自杀。
而刘禅的太子刘璿也在随后的魏将钟会的叛乱中丧生。
钟会之乱后,魏兵在成都展开血腥屠城,无辜的百姓经历了一场浩劫。
因为在之前的樊城之战中,关羽曾斩杀了魏将庞德,在这场屠城中,庞德之子庞会将关氏后人灭门。
其实,在邓艾逼近成都时,蜀汉尚有兵力十万余人,完全有能力与魏军相持一阵子,而由于刘禅的懦弱和自私,当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竟没有丝毫的挣扎,便缴械投降了,令蜀汉四十余年基业烟消云散,皇室和百姓生灵涂炭。
蜀汉灭亡后,刘禅和旧臣们被迁往内地洛阳,刘禅被封为安乐公。
此时的刘禅为了自保,只求寻欢,根本不念故国。
有次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故意令乐手演奏蜀地乐曲。
蜀臣们听了故国之音,感念故国破碎,不禁悲从中来。
而刘禅却不为所动,嘻笑如常。
司马昭问其是否思念故国,刘禅答曰乐不思蜀。
旧臣郤正偷偷告诉刘禅,若司马昭再如此询问,就答曰难舍故国,说不定司马昭能放其回蜀。
果然,当司马昭再次询问刘禅时,刘禅就按照郤正的说法回答了。
司马昭说这回答怎么有点象郤正呢?
刘禅马上一脸懵逼地说,你咋得这都知道。
从此,司马昭对憨憨的刘禅再无戒心。
或许刘禅此番憨态可掬的作态确实是为了获取司马昭的信任故意而为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刘禅为了自保,余生已别无他求。
什么故国,什么基业,只要活着就好,刘禅就是这么想的。
由于刘禅乐不思蜀,昏庸的他对晋毫无威胁,他就这样安稳地度过了余生,直到泰始七年(271年)去世,活了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