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亮剑》
张大彪能拉起2000人的队伍,是因为时间太短了,再给他一年时间,他能拉起一个师!在李云龙的手中,张大彪的综合素质无人能比!无论是武艺高强的魏和尚、段鹏、还是永不服输的沈泉,彪悍勇猛的孙德胜,他们和张大彪比起来都差了点意思。
张大彪能拉起2000人的队伍,是和张大彪本身的实力分不开的!一、生存是最大的前提独立团在鬼子大扫荡中元气大伤,隐蔽到赵家峪休整。
可赵家峪就是个穷山沟,根本供养不了这么多军队,于是独立团化整为零,沿正太线一路撒开,开展游击战、破袭战、麻雀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但此时的晋西北,形势异常严峻,鬼子实行铁壁全围,沿公路设置据点哨卡,皇协军耀武扬威、晋绥军态度暧昧,要生存下来何其困难。
在犬牙差互、势力交错的晋西北生存下来并且混得如鱼得水,不但要有临机决断的能力、来去如风的机动、连续作战的素质、敌我形势的判断,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洞若观火的眼光。
张大彪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过得那么滋润,正好证明了他的实力。
二、给养是最大的难题要拉起一支队伍并没有什么难的,但是要把队伍装备起来、并且形成战斗力,那就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了。
军队不从事生产,要吃、要穿,训练还要消耗弹药、作战还要医药,更不用说枪了!这些物资只有靠自己去筹措,怎么筹措?
抢啊!抢谁的?
当然是鬼子的、皇协军的、土豪恶霸的!可是要想抢物资,必须有情报支持,必须有迅速解决战斗的能力,必须有猎手一般的耐心,还要小心避免落入敌人的陷阱。
所以,要抢到敌人的物资,是极为不易的。
更何况张大彪的部下达到了2000人,超过了独立团全盛的时候,要养活这支队伍该有多难啊!可张大彪不但自己过得滋润,还能够把一部分缴获送到团部。
不然李云龙婚礼上的牛肉罐头是哪来的?
三、如何让部下服你在历史上通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当队伍人少的时候还压得住,可随着队伍实力的扩充、士兵的增长,这支队伍逐渐失控、甚至分裂、内讧。
这说明,一把手的能力决定了队伍的上限。
一
2000人根本没有达到张大彪的天花板!有的人只能当个排长,有的能当营长,有的能当个军长,有的就只能当个司务长。
我军那么多战将,真正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又有几个?
所以自古就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说法。
要让士兵听你的、服你,就要学会树立威信,就要有能力管理部队,就要具备指挥员的基本素质,就要研究如何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只有大家听你的,才会服从你的指挥。
就算是明知是九死一生的任务,部下也会欣然接受。
例如李云龙在攻打平安县城时,派六连阻击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鬼子,六连凭什么接下这个几乎是“送死”的任务?
因为他们有信仰、有不计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这种精神从哪里来,还不是靠指挥官长年累月的教育和熏陶。
在我军历史上,“三湾改编”绝对是神来之笔!他几乎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
在我军战史上,经常出现一支队伍只剩下几
一次突然的袭击在1942年11月份的时候,日军进行了一次大扫荡,而在大扫荡的过程当中独立团万般无奈,只能退到一个赵家峪的小山村。
这个村子怎么说呢,如果我们用一些相对客观的数据来说,村子只有300多人,而当时独立团的人数恐怕就要比这个村子的人数要多上几倍不至,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小村子如何能够养活整支独立团。
哪怕独立团只剩下100
伴随着一声令下,各个排也算是彻底活动开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面,李云龙的部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数量呈指数式的增加,尤其是张大彪那边更是凭空多出来了2000多人。
当李云龙问张大彪手下有多少部队的时候,张大彪还相当腼腆地说:不好意思,只有2000多,可是大家知道这2000多的士兵的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和努力吗?
不急,我们慢慢来讲。
一场突然的伏击收到了奇效在剧中有这样一集,记不清是哪一集了,但是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张大彪收到李云龙集结的命令时,正在伏击伪军,伪军嘛,大家也都知道,在整个战场上起到的作用力相当低,而且大家也都是国人,用汉语就能够沟通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大彪只需要做好思想工作、思想沟通,并且给他们讲明利害,还是有一部分伪军愿意选择归顺的。
如果说最开始遇到的这一部分伪军是上天对张大彪的一个机遇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困难和麻烦则是需要张大彪自己去切实地解决的。
第一是粮食问题2000
不要觉得一人一斤粮食他们吃不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吃粮食都是没有营养的,指望着天天吃牛肉罐头,天天吃烧鸡、烤鸭根本不现实,也就是吃点野菜,树上长着什么自己吃点什么,然后再去吃那么一点点的粗粮。
这其中每日所需要的巨大花销,都需要张大彪来回跑腿,并且不间断地折腾。
第二是生存问题张大彪拉出来的这支队伍想要生存下去,单纯地凭借这支队伍和县城里的鬼子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自己这边武器弹药少得可怜,这一部分人去堵人家墙头去,那十有八九就是往火坑里跳,所以张大彪需要隐蔽起来,并且在隐秘的过程当中和鬼子打游击战。
那这一部分战争所需要耗费的东西就更多了,比如情报,鬼子从哪个地方出现,又在哪个地方消失,鬼子的运粮兵什么时候开始运送?
又在什么时候结束运送,鬼子的哪一个据点相对薄弱,哪一个据点非常牢靠,这些通通都需要大量的情报,而这些张作彪也必须做好调查。
第三是训练问题2000人的部队如果什么都不训练,一天24小时吃了喝喝了睡的话,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视,张大彪自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去找到合适的训练场所,然后给予他们训练。
但是合适的训练场所是非常难找到的,别的不说,如何能够保证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不发生特别大的动静,同时又远离鬼子的视线,防止被鬼子包了饺子这些通通都是问题。
第四抢物资问题张大彪是抢过物资的,而且抢了很多很多的物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张大彪把一些物资递交到团部,以及给李云龙婚礼上的牛肉罐头,能够看出一二来。
那么这些物资是怎么来的呢?
总不能指望着张大彪自己生产牛肉罐头吧?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抢的鬼子或者伪军的,而如果想要抢就只能发动突袭,毕竟以张大彪手下的这一部分人来看,和鬼子硬碰硬不太现实。
但是大家要注意,一旦触及到抢物资或者触及到行军作战,就必须有一整套的作战体系,包括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打到什么时候为止,遇到对方多少人的时候开始进攻,遇到对方多少人的时候开始撤退,对方的情报往来,对方的支援等等诸多问题,张大彪必须都得考虑在内,他一
第五信服力的问题不夸张地说,最开始的时候,张大彪带出来的那一部分人就是自己的手下,就是自己的弟兄,跟着自己的老大哥,服从命令问题本身不大,可能张大彪最开始的部队只有100人、200人或者200人、500人这个样子,可是如果当一支部队迅速扩充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的手下去信任你并且服从你。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问题,很多将军或者将领他们折就折在这个地方了,部队迅速扩充,可是自己的实力也急转直下,伴随着权力转移,自己可能混的就生死难料了。
但张大彪不是这个样子,他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并且在他的部队当中具有极高的威望,拉出来的2000人都能够听从自己的命令,这才是张大彪最为难得的一面。
做一点小假设李云龙今天给了张大彪一部分的自由权,并且给予了他一部分时间,张大彪就爆发出来了颇为惊人的战斗力以及动员能力,这一部分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我们只能说张大彪有着充足的实力,以及李云龙给对张大彪的充分信任。
所以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后续剧情的推动,李云龙和李云龙所在的部队本身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之下,张大彪极有可能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充,不要说2000人了,3000、5000、1万、2万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云龙非但自己有能力,而且身边也算得上是高手如云,比如魏和尚,比如段鹏,再比如孙德胜。
只不过话都讲到这里了,再说一句题外话吧:魏和尚的确是颇为可惜的一
但魏和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异常憋屈地死了,多多少少让部分观众难以接受。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
在突围的过程中,有不少干部伤亡,政委赵刚也身负重伤。
李云龙率领幸存者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赵家峪几百口乡亲被日军活活烧死。
李云龙发誓要为政委和死难的乡亲报仇,抢回自己的老婆。
当他得知山本特战队逃进平安县城的时候,就命令独立团全团集合。
在这个时候张大彪率领一营伏击了日伪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利品。
当独立团各部队向李云龙汇报兵力的时候,张大彪嘿嘿一笑:不多,只有2000多人。
刑副团长惊讶的说,我的乖乖呀,都这么多兵了。
张大彪回答到:整天日本罐头吃着,喝着小酒,别提日子有多好过了。
根据各营报告上来的兵力汇总,李云龙发现自己的独立团已经有了六七千人马。
如果再加上县大队、区小队和各村的民兵加在一块有上万人了,完全可以发起对平安县城的攻坚战。
二要知道在1940年百团大战后,冈村宁次派了两个甲级主力师团对八路军进行大扫荡。
装备落后再加上训练跟不上,八路军伤亡惨重,独立团损失了一半人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云龙奉命把部队以连排为单位进入敌后和深山老林,展开游击战,寻找机会发展壮大自己。
张大彪能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让自己的一个营发展到2000多人,这不能不说是他
早在长城抗战的时候,张大彪就是班长。
长征抗战结束后,张大彪已经是29军的排长了。
这就说明张大彪应该是冯玉祥的旧部,玩大刀是西北军的绝活。
没有这门硬功夫,在29军是根本没有办法从基层提拔上去的。
因此从时间上来推算,张大彪当兵的时间不会比李云龙晚,说不定还要早一点。
李云龙是在黄麻暴动中加入红军的,张大彪应该参加过中原大战。
只是因为当时李云龙是红军,张大彪是在西北军中。
抗战爆发后,张大彪因为全家人被杀才投奔了新一团。
李云龙发现他是
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这小子我使着顺手。
军队是比较讲资历的一个单位,因为资历就意味着经验和能力比较突出,在战场上只要经过数次战斗没有被打死的人,基本上可以说都是能征善战之辈。
张大彪同样如此,因为他参加革命的资历比较浅,所以只能被李云龙领导。
张大彪能够把自己的一个营扩充到2000多人,说不定他的能力根本就不在云龙之下。
三李云龙为自己的军队灌输了一种不服输的气势,文明一点说叫亮剑,直接一点说叫野狼精神。
李云龙曾经强调过,古代侠客与高手狭路相逢,明知不敌也要亮剑。
死在高手剑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
独立团绝对不当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亮剑,来一个大队同样要亮剑。
就在八路军化整为零,缩小作战单位独立发展的时候,李云龙曾经对全团干部进行了精神讲话: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独立团的士兵就是要从日本鬼子嘴里抢肉吃,胆小怕事,李云龙丢不起这
甚至连八路军的副参谋长也说,李云龙的这个团有一种嗷嗷叫的精神。
张大彪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就跟在李云龙身边,一步步从连长做到营长,自然也是耳濡目染,对李云龙的作战特点了如指掌,学习的也就八九不离十。
再加上张大彪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自然把独立团的这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基本上整天都没有闲着,今天拔掉日军一个炮楼,明天伏击日伪军,缴获了大量的枪支武器和补给,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顺便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部队。
四当然从根本原因上来说,这是八路军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
党指挥枪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再加上群众路线,这是八路军扩充军队的三大法宝。
从红军时期,群众路线就是人民军队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军民鱼水情让人民武装如鱼得水,有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农村的广大老百姓为人民军队提供粮食和兵源,甚至还主动把日伪军的情况报告给八路军,让八路军在作战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党指挥枪和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八路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部队,成为一支有思想信仰的军队。
北伐军之所以能够以10万之众击败数倍于自己的北洋军阀,就在于苏联军官为他们灌输了思想政治,让它成为一支有信仰的军队,八路军同样如此。
正是依靠这些思想路线武器,八路军和新四军从抗战初期的几万人发展到抗战后期的100多万军队、200多万民兵,占领了拥有1亿人口的广大乡村。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张大彪能够把自己的一个营发展到2000多人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参考:
1936年开始,国府就提出以“以抗倭为中心”,国共矛盾事实上已有所缓和,陕北红军与处在“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已秘密达成相互理解的互不侵犯条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中日矛盾上升到最主要的矛盾,中日两国国力悬殊,要以弱国战胜强国,必须求得国际援助,同时团结国内所有党派和民众一致对外抗击日寇侵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共两党经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上将任总指挥,彭德怀中将任副总指挥。
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三个师,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团,各师正副师长皆佩中将衔,旅长为少将衔,团长为上校衔。
八路军编制4.5万,其中,第115师兵力1.5万人,第120师兵力1.4万人,第129师兵力1.3万人,八路军总部直属0.3万人。
当时,国府按八路军4.5万的人头数发军饷,每月63万元银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
此后,数年间虽有小额调整,但总数却没有超过每月70万元。
随即,红军改编后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在山西与日军作战,第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歼灭了日军第21旅团缁重部队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决心。
忻口大捷,国共密切配合,重创了日军;
百团大战打出了八路军的精气神;
建立了晋察冀等一批敌后根据地,更是成功牵制了正面战场的日军。
八路军坚决执行军委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根据地,扩大自身力量,吸收散兵游勇,鼓励民众拥跃参军,因此八路军在战斗中成长,越打队伍越多。
抗战剧《亮剑》刚出场时,李云龙是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新1团团长,后来担任独立团团长,这些部队都是没有正式番号的,由八路军各部自行在战斗中发展起来的作战单位。
说句通俗易懂的话,李云龙的新1团包括后来的独立团,都是小妈养的,无法从国府中领得粮饷。
因此,八路军各部独立发展起来的作战单位,所有作战人员的吃喝拉撒,尽管有各师师部包括所在旅部的部分调节以外,全靠以团为主要编制的各作战单位自行解决。
百团大战以后,从声势上提振了八路军的威望,但日军冈村宁次发动的“五·一大扫荡”却来势凶猛,二个齐装满员的日军甲级主力师团,将华北平原的八路军全都赶进了深山,已无法在平原地带立足,且八路军减员高达10万人。
此外,百团大战让重庆政府深感震惊,八路军越打越多,中日矛盾解决以后,日后必将解决的是国共矛盾,就停发了给八路军的军饷,令八路军处境更加艰难,所以才有八路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壮美史诗。
李云龙所部化整为零,才突出日军重围,撤退到了地处穷乡僻壤的赵家峪村,但这是个仅300余村民的村庄,尽管李云龙的独立团减员一半,但最起码有500余号人,显然没法养活幸存下来的八路军,李云龙将团部直属机构和警卫排留下,其余的部队以营连为单位,向外扩散自行发展。
艰难困苦的岁月,生存下来,成了八路军的第一要务,唯有生存下来,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一营长张大彪,原是第29军宋哲元麾下大刀队的一名排长,
李云龙从军区后勤部服装厂被任命为刚打了败仗的独立团团长时,就向第386旅旅长请求带新1团1营营长张大彪前去赴任,旅长非常爽快地同意了。
因保卫干事朱子明叛变,提供了有关情报,李云龙的团部被日军特种战专家山本一木大佐给端了,新婚的妻子被捉走,政委赵刚重伤昏迷,赵家峪村300余父老乡亲惨遭日军屠杀。
从未遭此奇耻大辱的李云龙,突出重围站住脚跟后,命令各营向团部火速集结,准备攻打山本一木特战队所在的平安县城。
剧中正率领所部刚在公路边伏击了日军缁重队的张大彪命令部队紧急集合,一辆辆刚装上缴获物资的车辆都不要了,率部火速向团部所在地集结。
张大彪得意地说,部队发展到了小2000人,小日本的牛肉罐头吃着,小酒每天喝着,日子过得非常舒坦。
让其他的营连长都非常羡慕,尽管小日子没有张大彪这般舒适,但也发展起了不少人,全团人数竟然有了七、八千人,加上闻讯赶来的县大队和区小队等地方武装,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兵力达到了上万人,李团长事实上干上了师长的活。
原来,在离开团部自行发展的日子里,张大彪就没闲着,率部打日军、端皇协军炮楼、伏击运输物资的缁重兵,不仅养活了一营的战士,还将自己的地盘和兵力不断扩大。
张大彪,其所作所为,就是典型的以战养战,是李云龙“狗行百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所说的忠实践行者,不仅会打仗,生存能力也非常强。
因此,在抗战艰苦的岁月,张大彪所部打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还将所剩无几的一营,发展壮大到了2000人,一个营的番号,事实上却拥有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以一个标准团1500人计算。
有如此得力的部下,李云龙这小子大发了,说是团长,实际上却拥有了一个师的兵力。
最终,果然用二营长提供的那门他娘的意大利炮,一炮将作恶多端的山本一木大佐送上了西天,攻下了平安县城,让李云龙本人包括他的独立团在整个晋西北名声大振,第二战区司令部包括重庆都发来了嘉奖电令,总部也不好处理李云龙了,拥有像张大彪这般能干的部下,李云龙这小子之福气。
参考: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
于是,他从其它占领区先后调来41师团,26师团,110师团外加两个混成旅团,总计5万多人的兵力对八路军根据地发动扫荡。
为了反扫荡作战,八路军主力部队只能突围,转移到外线作战,也就有了《亮剑》中的那幕:突围作战,李云龙舍不得丢掉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忍痛用手榴弹将其炸掉了。
在这次突围作战中,李云龙所部牺牲非常大。
真实历史中,八路军冀中军区就减员1.6万人。
突围成功以后,李云龙清点全团人马,三个营长中的两个营长阵亡,张大彪就是幸存下来的1营营长。
根据剧中交代,张大彪出身于29军,少尉排长,率部参加过长城抗战。
对于当时极其缺乏军事干部的八路军来说,张大彪就是稀缺的人才。
另外,从李云龙也可看出,张大彪的确有些才能。
当他从新1团调任独立团当团长以后,就从丁伟哪里把张大彪要了过来。
无他,张大彪会打仗,具有军事才能。
后来,独立团发展壮大,张大彪还是团参谋长。
当李云龙将团部驻扎在赵家裕以后,就将各个营连长召集到团部开了个小会,也就是分散发展。
用李云龙的话说:有能耐的吃酒喝肉,没本事只能旁边看。
回到1营营部以后,张大彪就开始着手发展计划。
当时的晋察冀地区,老百姓对于八路军是极其拥护的,八路军缺衣少粮,老百姓节省口粮,省下布匹用来支援八路军。
八路军缺人,根据地中的青壮年就参军入伍。
正如那句歌词: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这就是军民鱼水情,八路军何愁打不赢日军。
除此之外,张大彪的1营防区刚好就有日军的运输线,他可以守着运输线灵敲牛皮糖般的从日军运输补给车上捞物资和武器装备。
再给张大彪点时间,恐怕还不止2000人。
参考:
这个兵员数量的判断是错误的,《亮剑》独立团在分兵发展期间,其实每个营都已扩大到2000人
到李云龙发起平安格勒战役之前,集结起来的独立团已有7000余众,而它的编制仍然是三个营,那么每个营应该大约有多少人马,恐怕小学生都能轻易算出来。
如果你是足够认真的《亮剑》军迷的话,应该记得独立团原来三位营长的名字,分别是一营长张大彪,二营长沈泉和三营长王怀保,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能“喧宾夺主”是必要的,因此在配角中我们只对张大彪印象深刻,沈泉跟张大彪在大练兵时掐过架比过武,而王怀保干脆只是李云龙顺嘴那么一提。
华北八路军实际上有过二次大发展,第一次是1938年前后在敌后战场完全展开时,从东渡黄河的不足40000人(陕甘宁边区还有萧劲光的留守兵团)壮大到近30万人
八路军的破袭战引起了华北日军的重视,随后便调集重兵进行报复和“扫荡”,尤其是1941年中条山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在黄河以北的正规主力被打掉,敌人得以倾全力对付八路军,这是华北抗日最艰苦和残酷的时期。
我军队伍平均素质下降的弱点亦暴露出来,在反扫荡中折损严重,按《亮剑》三个老战友战后的交流,新一团损失三分之一,新二团伤亡过半。
李云龙的独立团损失介乎两者之间,其中二营长沈泉和三营长王怀保也在突围中牺牲,他自然也需要提拔和任命两名新营长。
之后团部和警卫排驻于赵家峪,而各营连则分散开来在广袤的晋西北地区进行游击战和整补,这一分兵就是一年多,也迎来了八路军1943年以后的第二次大发展,因为太平洋战场不断吞噬着日军精锐师团。
及至山本特工队血洗赵家峪,李云龙决心集结部队攻打平安县城时,才命令各营连迅速归建,他也第一次知道独立团已经发展到7000人的规模,并且颇为惊讶:“啥时候冒出来这么多人”?
但彼时独立团并未实施整编,仍然维持着三个营的基本建制,因此团直属队达到1000人,各营壮大到2000余人是非常合理的,而并非张大彪一枝独秀。
新的二营长搞来了两门“意大利炮”和17发炮弹,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跟六连长黄志勇可以是同一个演员,说明确实也没必要再刻意详细介绍。
战役结束后李云龙才对独立团进行了重新编组,毕竟一个营2000人实在过分了,于是才有了八个营和团部警卫连、骑兵连和侦察连的作战序列,是比较符合军事常识的。
而张大彪能够出任整编以后的独立团参谋长,显然是因为他是唯一剩下的老营长,论资排辈也该晋升团首长了。
《亮剑》的原著是军旅作家,对部队编制和人数的把握能保持基本的合理。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一俟国共内战爆发,我军再不需要拘泥于抗战时期重庆给的固定编制,各大军区纷纷组建野战纵队、师和旅级单位,拥有近万人马的李云龙自然水涨船高成为师长,起初隶属于129师系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中原野战军),中原突围后转隶华东野战军,番号更改为华野某纵二师。
参考:
张大彪是《亮剑》中的一个经典角色,他是独立团团长李云龙麾下的一个营长,也是李云龙格外器重的得力干将。
剧中有一段情节,山本特战队在内奸朱子明的配合下突袭赵家峪,重创了独立团团部,血洗了赵家峪,活捉了李云龙的老婆秀芹。
在突围过程中,独立团损失惨重,政委赵刚也身负重伤。
李云龙在魏和尚的保护下,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突出重围后,李云龙发誓要为政委和死难的赵家峪乡亲报仇。
于是,他向独立团各部下达紧急集合命令,全团集合,攻打平安县城。
独立团各部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团部集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家底全都拿了出来,配合团长李云龙的作战行动。
当被问带了多少兵力来时,一营长张大彪嘿嘿一笑,说道:不多,只有2000多人。
刑副团长吓了一跳,惊讶的说到:我的乖乖呀,都这么多兵了,平时让你们上报编制,一个个都藏着掖着,这次家底全给抖出来了吧。
其实,这也不怪刑副团长吃惊。
要知道,一个正规团也不过才四五千号人。
张大彪区区一个营长,就拉出了一支2000号人的部队,这么多人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军需物资可不是小数目。
张大彪是怎么办到的呢?
下面就来说说原因。
一 敢于战斗,获取装备和物质八路军在敌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维持和发展需要的资源,不可能从大后方给你,就算人家想给你也没法运。
粮食、人、钱、装备,包括生存空间,你都必须和敌人争夺。
这就决定了八路军在敌后的生存就等于不断战斗,只有不断战斗,击退敌人的围剿,才能活下去;
只有打更多的胜仗,缴获更多的武器,争取更多的地盘和人口,获得民众更多的拥戴和支持,才可能扩张。
毕竟日本人也不傻,隔三差五的就搞“大扫荡”,光靠“死守”和“养”,是养不出军队来的。
对于这一点,李云龙有过精辟的言论: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当初李云龙把各个营、连撒开,就是因为光靠自己根据地这点地盘,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军队,只能让他们自寻生计。
至于能搞到多少人,多少枪,就看各自的能耐了。
打仗厉害的,能多消灭敌人的,你抢到的资源多,你的部队扩充是你牛逼。
打不过鬼子,不敢去打的,拿不到资源,你的队伍给人慢慢消磨没了也怪不得别人。
张大彪就是属于有能耐的那一类。
剧中,张大彪收到李云龙紧急集合的命令时,他正在伏击一伙伪军。
伪军嘛,大家都知道,就是一支贪生怕死的汉奸部队,战斗力基本为零,连国民党里最弱的杂牌军都不如。
但是因为有日本人做靠山,所以他们手里的武器装备还不错,于是,伪军就成了八路军的运输队。
这些伪军那是张大彪的对手啊,基本上是一打一个准,各种武器装备、军用物资没少缴获。
难怪张大彪对刑副团长说道,“每天小酒喝着,日本的牛肉罐头伺候着,都快走不动道了。
”当然,除了缴获武器装备外,对于俘虏的伪军,八路军也有一套工作方法。
对于那些良心还未完全泯灭的伪军,八路军通常会积极的做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跟他们阐明国家民族大义,在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有些伪军还是愿意弃暗投明,加入八路军的。
这样一来,不仅补充了武器装备,还补充了兵源。
这里在顺便说一个细节,当李云龙的的命令下来后,张大彪思索片刻,就向正在打扫战场的一营下令:“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缴获的物资原地丢弃,抓到的俘虏全部放走,所有人立即集合。
”为了执行李云龙的命令,张大彪把已经到手的物资全部丢掉,这足可见张大彪执行命令绝不含糊,令行禁止,这也是李云龙器重张大彪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下属,哪个领导不喜欢呢?
二 不仅作战勇猛,还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谁都知道只有不断战斗,不断缴获,部队才能不断壮大。
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在李云龙手下一众营级干部里,为什么只有张大彪能拉起2000多人的部队呢?
这里就要来说一说张大彪的能力。
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张大彪原本是西北军大刀队里面的一个排长,是敢于轮着大刀片子和鬼子玩命的,勇猛方面没的说。
那么智谋如何呢?
这其实从《亮剑》第一集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李云龙正在和版垣连队交战,不过李云龙并不知道对手是版垣连队。
于是对张大彪说:“去,给我抓个活的问问,对面鬼子哪个部队的”?
谁知道张大彪早就摸清了对面敌人的底细,立即脱口而出:“对面和我们交战的鬼子,正是我们的老对手版垣连队。
”与此相较,坂田却自始至终不知道对战自己的是哪一支“支那军”。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张大彪绝不仅仅勇猛,而是具备一名优秀指挥官的水准,在交战前就主动摸清了对手的底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色的情报工作,在关键时候往往能减少我方伤亡,更好的夺取胜利。
有策略,有勇气,有智谋,这就是为什么张大彪能拉起一支2000多人的部队。
等到解放战争开始时,张大彪能从诸多营连长中脱颖而出,晋升为团参谋长,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毕竟不是主角,淮海战役李云龙负伤住院后,张大彪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我们可以猜测,如果张大彪一直在军队的话,1955年授衔时,应该也是大校了,比李云龙的少将差一级。
这个情节就是一个爽文套路,不但和前面的情节矛盾,也是对八路军扩军的极大误解。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时期一边打仗一边扩充军队这不假,可是李云龙能等到要打大仗的时候才知道这一点,可能吗?
前面有情节,李云龙消灭一支伪军,缴获了一个营的武器装备和战马,旅长第二天就知道了,立马打电话要求李云龙“一切缴获要归公”。
李云龙是无能之辈吗?
旅长的这个本事都学不会?
就算缺少电话和电台,那么通讯员也要经常在团部和各个营之间传递消息,部队的兵员和武器这么重要的信息,李云龙会不知道掌握?
特别是张大彪的部队,还缴获了至少一门据说是意大利产的炮,在条件艰苦的八路军里,是个很大的战果了,张大彪不上报?
李云龙居然之前也不闻不问?
这纯粹是满足一般读者的一种心理:自己在某个方面什么都没做,突然发现这方面居然有了很大成绩,结果当然是喜出望外,属于爽文套路。
那么从历史来说,八路军新四军的各个部队光靠缴获,扩军是很困难的。
扩军和建设根据地又不是电脑游戏,点一下就训练出一支军队了。
八路军哪怕是主要靠缴获枪支弹药,就没有损坏的,不需要维修保养?
八路军的新兵不要军装?
老兵的军装穿坏了不需要缝补和补充?
李云龙从被服厂临走的时候还知道利用厂长职务,给自己的团调拨200件新军服——你看,又是一处与前面的情节矛盾之处!从鬼子手里收复了失地,需要管理这些地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产出的物资也要合理分配和当地以及八路军使用。
这些都需要干部,一般来说都是调来集训过的干部。
那么新召来的战士没有什么经验,有经验的老兵不太熟悉更高级职务的技能,要进修和学习,要送到教导队或者军校去。
因此,你看老电影和小说里,民兵和游击队都要护送干部过封锁线——这些作者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现在的作者和观众,你们比老一辈更懂抗战根据地吗?
所以,李云龙的团部应该很忙,要支持各个营的战斗、发展和建设,必要时还要把部队集中起来,在某个地区和日伪军狠狠干一仗,遏制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
如果他的团扩充了这么多兵员,那么旅长恐怕要下令,把他们的活动区域整合为一个军分区,或者归一个军分区来管理,统一协调扩军以及建设巩固根据地的事宜,那么这意味着李云龙要花很多精力,不断地了解和指挥各个营的各种行动。
从敌后抗战的大局来说,八路军新四军正是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军队,抓好了根据地建设,控制了军队和地方干部的选拔、任免和进修,才加强了敌后抗战的组织能力,一点点逐步扩大根据地。
否则,要么某些部队成了山大王,要么就成了国府和晋系、桂系、粤系等等地方派系的状态。
只有像国府那样,对于地方各个实力派系,只有名义上的管理权,根本插手不了具体事务,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各个地方的实力派各自为政,独立发展。
老蒋等到抗战全面爆发,才一会惊,一会喜:啊,有些地方军队的步枪怎么还是老套筒,机枪都没有几挺,炮几乎没有?
啊,这桂系怎么戴钢盔,穿卡其布军装,连飞机都买了不少?
啊,这晋系开的兵工厂怎么能造这么多装备,打起仗来子弹这么充足?
所以,这是老蒋的状态,不是八路军的状态,这种放任自流的发展,发展好了,李云龙高兴,如果发展差了,部队岂不是要受损失?
李云龙既然是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绝对不可能是如此不闻不问,也不可能出现只有张大彪才能扩军这么多。
如果一营征兵能力确实强,合理的情况是多派军事干部去把这些战士编成新的部队去作战,就像新一团,新二团那样。
参考:
张大彪这
张大彪本人还是非常能干的,可要说在成千上万的部队当中,能干的人其实一点都不少,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张大彪的机灵劲,别看着他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的,其实他心细着呢记得好几次,全团所有的指战员开会定作战方案时,只有张大彪首先想到了李云龙的作战意
张大彪最后能够带领2000多人的部队,除了自己能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云龙对他的栽培,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去不去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有高人指路”,而李云龙恰巧就是张大彪的高人,贵人。
综上,张大彪能够带领千军万马从深层次来分析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
张大彪作为李云龙的一员悍将,李云龙到哪里都要带着张大彪,李云龙升任独立团团长时把张大彪从原来的新一团要了过来,为何李云龙如此器重张大彪,因为张大彪这员猛将能力强啊,第一集李云龙和坂田大队对峙,李云龙叫张大彪抓几个日本兵弄清对方部队番号,张大彪直接就说出了对方的番号!可见张大彪的能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大彪很清楚作战前需要了解敌情,同时张大彪也足够英勇,在跟随李云龙之前张大彪就是大刀队的队长,在跟随了李云龙之后张大彪展现了在大刀队的勇猛,每次对战都是冲在最前面,如此有能力的张大彪能够招募2000人也不足为奇!有句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李云龙就是那个强将,张大彪跟随李云龙多年也肯定学到了李云龙的很多本领,而独立团的其他营长都是李云龙在调到独立团之后才跟随的李云龙,所以在这些营长中,也就张大彪从李云龙身上学到的本事最多!那么,李云龙都有哪些本事呢?
从第一集中我们就可以了解李云龙的很多能耐,先是坂田大队夸奖李云龙排兵布阵很有章法,然后是八路军首长夸奖李云龙很会带兵,原本不行的新一团在李云龙的管理下那是“嗷嗷叫”,武器装备都是从敌人手里缴械的,人员配置都是李云龙一点一点招募的!而这些本领张大彪内全部学会,也学到了精髓,所以当李云龙向下属布置扩充任务时,张大彪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将自己的营扩充到了2000人,这也为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提供了充足的兵力!总之,张大彪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士兵,同时跟随李云龙多年张大彪也学到了李云龙的很多本领,尤其是在招募士兵这一方面,所以张大彪所在的营可以扩充到2000人!
张大彪就是在这时候带领一营出去发展的,到攻打平安县城召集部队时,张大彪正在打扫战场,听到团长紧急召集,扔下物资装备不要就赶紧回去了。
而即使是这样,张大彪的部队也是发展的最多的,2000多号人,用张大彪的话说,小酒天天喝,日本牛肉罐头伺候。
张大彪为什么有这个能耐?
其实李云龙给出了答案。
李云龙评价张大彪有两个优点,一是打仗不含糊,二是执行命令坚决。
张大彪出身。
张大彪出身西北军宋哲元部队,原是大刀队的一名排长。
不仅战术素养极高,而且刀法精湛。
能在西北军混到排长的角色,足见张大彪有真刀实枪的本事,不然李云龙也不会单独点名要张大彪。
李云龙从新一团到独立团任职的时候,向386旅旅长点名要的张大彪。
打仗不含糊,张大彪武力超群。
在独立团里除了魏和尚能把李云龙放倒外,另一
李云龙摆擂台,谁能放倒他谁就吃猪肉,而张大彪就吃上了猪肉。
此外在第一集对战坂田联队时,张大彪一鸣惊人:论火器装备咱不如小鬼子,可是论这白刃战,咱中国人是他祖宗,我对弟兄们说了,咱今天教教小鬼子怎么做人,不敬祖宗还行?
张大彪带领突击队成功向前推进。
在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时,魏和尚对战日军服部直臣少将,而张大彪则更霸气,指着两名鬼子说道:你,你,你们俩来。
直接一挑二,而且轻松加愉快。
执行命令坚决,张大彪能文亦能武。
张大彪有能够拉起2000多人队伍的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他会耍大刀,更因为他也有谋略。
魏和尚被黑云寨土匪射杀后,李云龙集合队伍要去报仇,此时孔二愣子前来阻拦,直接被李云龙安排一营长张大彪下了枪关了起来,这个命令服从的绝不含糊。
楚云飞为大孤镇驻军的事来找李云龙,李云龙装作不知道,张大彪就说是总部的命令,自己因为太忙没有和李云龙汇报,张大彪和李云龙一唱一和的把楚云飞耍的团团转,最后弄得楚云飞只得撤军。
张大彪人脉很广。
李云龙抗命从正面突围炸死坂田后,虽然打了胜仗,但是背上了抗命的罪名,战场抗命这是大忌。
而张大彪得到新一团要整顿的消息就比较早,原因是总部里有张大彪的一个老乡,张大彪利用喝酒的机会得到了总部要整顿新一团的消息。
而此后,李云龙果然当了被服厂厂长。
可见,张大彪能拉起2000多人的队伍,凭的绝对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