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公元249年,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趁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时,突然发动政变,逼迫郭皇后下达懿旨,罢免曹爽的辅政大臣之职,利用阴养的3000死士,控制洛阳,关闭城门。
这场政变,司马懿赢了,诛曹爽三族,排除异己,安插忠于自己的亲信,架空皇帝曹芳,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根基。
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家族阴养的3000死士功不可没,在关键时刻占领皇宫,控制京城。
那么,在政变后,这3000死士去哪了?
结局如何?
下面依据演义及《晋书》中相关历史,分析如下三个结局。
第一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古代,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这3000死士为啥死心塌地地跟随司马懿,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获得巨大的好处。
古代,私自蓄养死士是犯法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那些死士也知道自己的主子为啥蓄养死士,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夺权篡位做准备。
因此,司马家族的死士,常年散落民间,在阴暗处,不能见光,不能见人,只有在主人召集的时候,才会蜂拥而至。
《晋书》中记载如下: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些死士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大部分是跟随司马懿数十年的老部下了。
这时,高平陵之变成功,将曹爽等曹氏宗族一网打尽,常年不见光的3000死士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人世间了。
因此,在高平陵之变中起了重要作用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论功行赏,他们都是大功臣。
司马懿也不会吝啬区区几块官印,会大大奖赏这些跟随他们的死士。
如汉高祖刘邦与霸王项羽争霸天下,胜利之后,大肆封赏跟随自己的老乡,老部下,如夏侯婴、樊哙等人。
第二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享受荣华富贵,做一个富家翁。
司马家族的3000死士,他们中的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低,可能不适合做官,也有的人不愿当官。
司马懿只能在金钱、美女等物质上弥补了。
人活在世上,虽然远大志向很重要,必要的物质享受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一
就连汉出三杰之中的萧何,也是通过“自污”的办法,躲过了刘邦的清算,避免了和韩信一样的下场。
因此,司马懿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不会如介子推一样自命清高,既不做官,也不喜欢金银珠宝,做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隐士。
他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他们中有的不喜欢当官,也会接受司马懿送给的荣华富贵。
第三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继续雪藏,直到司马炎登基为帝。
司马懿控制曹魏大权后,还有很多反对势力存在。
如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掌权时期,发生了淮南三叛、夏侯玄叛乱,司马昭掌权时期,发生了魏帝曹髦讨伐事件。
司马懿很清楚,虽然现在朝堂之上的反对势力被清除,可是不可能绝迹。
想当年,曹操手下部将众多,现在那些人虽然故去了,他们还有后代在朝为官。
这些人对曹魏的忠诚度很高,是不会容忍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江山的。
因此,司马懿及其儿子们为了稳固执掌朝政,继续雪藏立有大功的3000死士。
只有永远藏有底牌,后手,才能应对突发事件,这3000死士就是司马家族最后的底牌。
如果曹爽有3000死士,他可以和司马懿争斗一番,胜负未知。
而曹爽没有私自蓄养死士,在司马懿关闭洛阳城门后,他失去了军权,失去了一切,最后乖乖地向司马懿投降。
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消灭东吴,统一天下,这些死士才失去了雪藏的意义。
他们才走到前台,享受应该得的荣华富贵。
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
司马懿正是靠着阴养的3000死士,才取得高平陵之变。
他自然不会吝啬赏赐,不是给这些死士高官,就是给他们金银珠宝、美女。
这些死士跟对了主人,注定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3000死士的?
参考: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变。
整个政变过程体现了司马懿的做事风格,那就是隐忍坚持,一击必杀。
在发动高平陵事变前,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先是步步退让,然后采取装病的办法,迷惑对手。
当曹爽兄弟丧失警惕,全体出发陪同少帝去拜祭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政变。
在这一次政变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功不可没。
在历史记载中,说他暗中养了三千死士,在这一次政变中立下了大功。
那么,这些死士在政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政变成功后这些死士又去了哪里?
一、 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变中的作用。
在历史上,司马懿为了曹魏效劳了四代。
他在曹操时期,曾经遭受过曹操的猜忌,险些被曹操杀死。
在出仕曹操后,他忍辱负重,忠实的服从曹操的各种命令,并且设身处地的为曹操出谋划策,拥戴曹操称帝。
司马懿这些作为,慢慢的让曹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不过,在曹操去世的时候,他依然不放心的嘱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防止他危害曹氏江山。
曹丕虽然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可是由于有曹操的警告在先,一直没有让司马懿独自掌握军权。
直到曹睿继位后,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极为融洽,双方达到了君臣相知的程度。
在曹睿的指派下,司马懿开始掌握军权,经营关陇军团,在政界、军界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曹睿去世的时候,一直在等待司马懿的归来。
在将幼帝托付给司马懿,请司马懿如同诸葛亮一样辅佐他。
不过,曹睿在最后还是留了一手。
他虽然看重司马懿的才能,但是更看重曹氏的出身。
司马懿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可是真正的实权还是掌握在曹爽的手中。
司马懿和曹爽都被任命为侍中,可是曹爽才是大将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就显现出来。
由于曹爽掌握着实权,司马懿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下风。
司马懿为了自己的野心,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
他装病躲回家中,并且让曹爽和他的同伙认为自己病重昏聩,时日不长。
曹爽在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开始倒行逆施,丧失了人心。
司马懿耐心等到了曹爽兄弟护送幼帝去高平陵拜祭的机会,发动了政变。
在这次政变中,司马师是主要的执行者。
司马懿在政变的前夜,与司马师安排好一切后,告诉了司马昭。
在那天夜里,司马师依然酣然入睡,司马昭却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而司马师在第二天的行动中,发动了自己手中的一切力量,其中就包括后世说的这三千死士。
这是因为司马懿赋闲在家,不可能手中有兵权。
所以,在司马懿起事之初,只能依靠司马师。
所以,司马师暗中养的三千死士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死士为司马懿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否则的话,司马懿的行动从一开始就会被轻易镇压下去。
因为曹爽兄弟也并不是笨伯,他们就算是离开京城,也必然会留下应有的防备力量,应付意外情况。
假如司马懿没有一定的力量,政变连开始也不会成功。
我们看在政变中,司马懿率领部下经过曹爽的门口时,被曹爽守门将领的阻击。
区区几十人用弓弩射击,就让司马懿进退两难。
我们可以想到,如果司马懿没有一定的保护兵力,估计还会被对手消灭了。
因此,这三千死士确实对司马懿的政变作用巨大。
二、 三千死士这条历史记载的疑云。
不过,我们看这段历史,就会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这些死士从何而来?
我们看《晋书》的记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如果我们要寻求死士从何而来的答案,就只能从这些信息里面来寻找。
我们首先看这些死士的数量。
这些死士的数量有个特点,这些死士并非是一个两个,而是三千人,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要养这么多的死士,一是需要有容纳他们的地方,二是要有必要的资金。
而这两样,司马师都是很难做到的。
然后,再看史书上说,这些人是散在人间的。
这个散字,说明了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集中在一起的。
他们的平时日常起居不在一起,但是,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这些人却可以做到整齐划一的来参加政变。
而且,这些人也能够对司马师的指令准确严格的执行。
这样的事情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很难想象的。
最后,这条记载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这些死士的组织是极其严密的。
在曹爽控制着全部政府权力的情况下,这些死士的活动,竟然一点也没有被外人察觉。
这种情况更是难以让现代人所想象的。
这样,这条记载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司马师这三千死士,如此庞大的组织,需要巨额的支出,还需要庞大的空间环境来容纳他们,这个组织的保密工作还要做到外人无法察觉的程度。
而且这些人分散在各地,却跟司马师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司马师要求他们行动的时候,他们可以一声令下,在同一个时间采取行动。
这是在现代都难以做到的事情,在三国时期更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可以说,司马师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他的财力、物力、人力早就超过了曹爽,夺取政权轻而易举。
那样,司马懿还多此一举,发动高平陵事变做什么?
所以说,这条三千死士的历史记载,根本就是一条谎言。
但是,在历史上却有着三千死士的记载,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三千死士的真实身份。
不过,我们如果再次仔细研究这个历史的记载,就会发现一个信息,它给我们揭示了这些死士的来源。
如果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死士其实跟现代的特种部队是同样的性质。
而且,只有军队的组成才能符合我们上述的分析。
因为只有军队,才会让这么多的死士能够集体生活在一起。
只有军人,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而且只有军人,才能在政变的那天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保护司马懿的安全,保证政变的成功。
这给了我们这些死士的性质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这些死士实际上都是一群军人,他们是按照军队的编制存在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追寻这些死士的踪迹,就能够结束那条历史记载的一切疑问。
这一切谜团的谜底,都在一
司马懿在病休的时候,就为将来预做了准备。
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安插在军队的要害职位上。
其中司马师任中护军,司马昭任散骑常侍。
我们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和司马师进行谋划,司马昭是在事变发动前才知道。
所以,这三千死士就只和司马师有关。
那么,司马师要维持、使用这三千死士,就需要资金、场所、军事编制等。
司马师能够做到这一切吗?
如果我们看看司马师当时担任的职务,一切问题就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司马师当时担任的职务是中护军,这个职务的权力,大到了出乎我们意料的地步。
这个职务的职责主要是执掌禁军,统帅诸将,考核选拔下级军官。
我们可想而知,虽然表面上曹爽是大将军,可是真正的中央机构的军权却掌握在司马师的手中。
那么,以司马师的才干,以他手中的权力,要组织、控制三千死士这样的队伍就简直易如反掌了。
其实,这三千死士就是以曹魏军队的公开身份存在的。
司马师用曹魏的资金供养他们,用曹魏的军营容纳训练他们。
这样,就能够完美解释三千死士的资金来源,容身场所。
因为这些死士集中秘密训练管理,也能够解释这些死士的保密问题。
这也是在政变之中,这些死士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在同一天召集起来的原因。
有了这样一支掌握在手中的可靠武装,司马师才会在政变的前夜放心的酣然入睡。
这样,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动用他们建立了奇功。
四、三千死士的去向。
我们既然知道了三千死士的真实身份,知道他们实际的身份就是曹魏的军人。
在这里,我们就又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这些死士是司马师在军队中训练的,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上对此并不明说呢?
为什么还要刻意掩饰这一点,给大家留下一个谜团,不让大家知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呢?
这是因为这些死士和司马师的关系密切,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基础上的。
司马师利用自己考核选拔下级军官的权力,笼络收用他们,将他们安插在军队的各个阶层。
在司马师的运作下,这些曹魏的优秀军人都变成了司马氏的死士。
可是,我们看历史上对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时的记载,却评价说他“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如果我们从高平陵之变的这些死士的来源看,这条评价就根本站不住脚了。
高平陵之变的这些死士,正是司马师利用自己的手中的职权造就的。
说司马师在中护军的职位上公平无私,纯粹是无稽之谈。
司马师为了自己的脸面,便刻意消除了这些死士的军人身份,也刻意抹去了这些军人的去向。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这三千死士的去向了。
在高平陵政变后,这些军人的既然来自军队,那么就只能回到军队。
这些人是司马氏的忠实的部下,当然在军队中继续为司马氏效力。
这些死士本来就是司马师从下级军官中考核选拔出来的,自然就继续担任他们的军官。
于是,这些死士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自然也就无声无息的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结语: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在最初阶段主要依靠的武力就是司马师召集的三千死士。
这三千死士在历史上记载得十分神秘,说是司马师秘密养在民间的。
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这些死士在一天被司马师召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以当时的条件,司马师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所以,历史上对这三千死士的来源与去向,说的是很含糊的。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死士其实是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期间,从魏军中选拔笼络来的。
这些死士的本来身份就是曹魏的军人,因此外人才不会知道他们的存在。
司马师用曹魏的资金、设施来训练管理他们,这才可能在同一天发动他们行动。
这些死士的军人身份之所以不被历史所记载,是因为他们是司马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徇私舞弊收罗来的。
为了自己的脸面,司马师刻意隐瞒了他们的身份。
不过,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将他们又安插回了军队。
这支神秘消失的力量,依然在军队中为司马氏服务,成为司马氏在军队中的秘密支柱。
高平陵之变就是如此,他以阴养的3000死士颠覆了曹爽所拥有的十万大军,成功地窃取了曹魏的政权,那么跟他一起并肩战斗的这3000死士的下场如何呢?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而其中“高平陵政变”这一战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战一生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回大权的关键一战。
魏明帝曹叡临死前原本是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的,但后来曹爽却架空了司马懿,明升暗降就夺了他的大将军之职,司马懿心中当然是不服气的,于是他明面上在曹爽面前装疯弄傻,背地里却暗暗谋划“阴养”了三千死士,准备等待时机给曹爽致命一击,后来司马懿就是凭借这三千死士成功地夺回来权力。
司马懿被曹爽架空而失去了军权,连一兵一卒都不能调动,那么他是如何私下里培养自己的势力的呢?
要知道当时私养兵卒是要掉脑袋的,毕竟当时的洛阳城戒备森严,有培养这么多的死士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三千人也不是个小数目,为何没有被人发现呢?
首先,司马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世家大户,司马懿足智多谋,因此就算当时确定被曹爽架空了军权,但他手中还有另外一些权力,司马懿当时被奉为“太傅”、位列“上公”,地位比”三公”还要高,因此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如此一来,很多人都是由他举荐的。
这其中就笼络了不少人脉资源,再加上司马懿长期带兵打仗赏罚分明,培植了几十年的亲信,这些亲信都忠心耿耿,在他发动政变的时候,这些亲信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次这三千死士并不是司马懿本人养的,而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偷偷养的,还不是聚在一起养的,而是分散培养,且他们一般都有正当职业,个个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很难被人发现端倪。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正常训练,还能不被官府发现,对于高平陵政变这关键的一战,三千死士是重中之重,这些亡命之徒大多数背有人命案子,他们听司马懿之命是从,以一敌百,眼中只有主子,没有皇帝和伦理道德,主子指到哪就杀到哪,于是京城才犹如囊中之物,司马懿才能成功,这也为后来的天下归司马氏奠定了基础。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少帝曹芳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之墓,曹爽等人也跟着去了,曹爽一走,司马懿立马精神抖擞,不再生病了,三千死士迅速聚集,关闭各大城门,占领了曹爽的武器库和营地,曹爽彻底的垮了。
司马懿夺取成功后,这些死士就从阴暗里走向了前台,享受应该得到的荣华富贵,司马懿正是靠这阴养的三千死士,才取得高平陵政变的胜利,他自然不会吝啬赏赐,不是给他们高官,就是给他们金银财宝、土地、美女等等,总之让他们一个个的衣食无忧。
参考:
在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中,可以说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这些不怕死的死士,在当时帮助司马懿从曹爽那里夺过权力,为司马家族的晋朝奠定基础,要是没有这些死士的支持,可能司马家族就没有后续的事情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在关键时候帮助司马家族成就霸业的3000死士,在高平陵之变结束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
他们的下场又是如何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寻求真相。
司马师是如何做到阴养3000死士的关于司马懿的精彩故事,我们就不细说了,简单概括一下,司马懿是经历了曹操、曹丕以及曹叡三个君主,最后来到曹芳时代的四朝元老,所以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有多高,是不需要我们过多言语的。
正因为司马懿的地位足够高,所以在魏国内部的很多重要职位,其实都是司马懿曾经提拔或者栽培过的人,这些人一直也十分感激司马懿,所以对司马懿算得上是言听计从的,因此司马懿在魏国还是有很大的号召力的。
可是在曹睿去世后,让宗室成员曹爽以及大臣代表司马懿两人辅助曹芳继续管理魏国,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曹爽这
曹爽如此大的动作,直接导致魏国内部的很多大臣都对曹爽有意见,甚至连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也被曹爽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让司马懿成为了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太傅。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以及曹爽宗室成员之外的官员,都对曹爽十分不满,大家希望有人能够出来反对曹爽,而这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是司马懿。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下,司马懿授意儿子司马师在洛阳民间分散阴养3000死士。
这3000死士身份是十分特殊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民间有案底,见不得光的,而司马师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利用司马懿的威望以及司马懿的俸禄来给这些死士保证生活质量。
俗话说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些死士不断接受司马师的好处,最后当然是需要为司马家族卖命的,只是什么时候卖命,需要等待机会。
司马懿一样也是在等待机会,这些死士能够顺利养在洛阳周边并且没有人知道或者告发,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司马懿的成功之处,也从侧面说明了曹爽已经是犯了众怒,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3000死士能够养在洛阳周围,与司马懿在朝廷中的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前边说过,因为司马懿曾经提携支持过很多人,所以这些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得以让这3000死士顺利阴养在民间。
高平陵之变终于司马懿等到了机会,曹爽犯了众怒,大家都想得而诛之,而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也已经是膘肥体壮,早就该派上用场了,于是司马懿瞅准机会,当曹爽和曹芳两人去高平陵祭拜曹叡的时候,司马懿率领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出现在高平陵,并且迅速把大门关起来,防止曹爽和曹芳离开。
当时曹爽和在场的人们都十分疑惑,这3000死士究竟是哪里出来的呢?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思考这些死士哪里来的时候了,因为他们已经包围了高平陵,并且誓死为司马懿家族效劳,曹爽毫无办法。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晋书》就这样,曹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所抓,并且控制住曹芳,随后司马懿就授意曹芳把曹爽诛三族,曹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司马懿家族开始大放光彩。
后来经过司马师以及司马昭的不断经营,终于在司马昭时期,直接登基称帝,建立晋朝。
奈何司马家族得位不正,一直以来面临的外界风波也是很大的,所以司马家的晋朝,最终也是经过各种内斗,搞得支离破碎而灭亡了,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吧。
说完司马懿家族,我们继续来说一说当时参加高平陵之变的这3000死士结局和下场如何呢?
3000死士的结局其实对于阴养的3000死士来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就是高平陵之变,所以在正史中的记载,也仅仅就是高平陵之变中的寥寥数语,关于后来这些死士的结局和下场如何,根本就没有任何交代。
不过既然他们被称之为死士,那就有着死士的历史使命,死士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
那就是完成司马懿的谋反大略,一旦这个高平陵之变结束了,这些死士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至于后来的结局,也就根据他们当时的表现来衡量了。
我们可以大概推断一下,除了当时在高平陵之变中不小心战死的死士之外,剩下的死士应该都是得到了司马家族的厚待,荣华富贵肯定是少不了的,可是这些死士的水平,司马家族当然是不可能重用他们,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的。
仅仅就是会继续给他们荣华富贵,比如金钱、美女、豪宅等等,让他们衣食无忧,万一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又要出现为司马家族卖命,用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继续阴养在民间,这就是死士真正的含义和历史使命。
结语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为司马家族后来的荣华富贵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司马家族肯定不会亏待他们,但是毕竟他们仅仅是死士,就有着死士的历史使命与存在意义,因此司马家族断然是不会授予他们高官的,只会给他们荣华富贵,让他们继续散落人间,等待司马家族的召唤!备注:
但我们的性命早已绑在一起,生死与共,国士报之!今日若胜,懿,必以救命之恩厚报诸君;
今日若败,懿,必先诸君而死!
司马懿发动政变前的狰狞一呼 剧照而三千死士在史书上也真实存在,这是司马家用十年时间精心打磨的一把利剑,是司马懿成功发动政变的重要保证,更是当时司马懿手中最强大的力量。
《晋书·景帝记》: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那么,这场政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司马懿率三千死士成功翻盘的背后又有哪些隐情?
夺权成功后,这三千死士又是怎样的下场?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政变之一的——高平陵之变。
跟随司马懿发动政变的三千死士 剧照司马懿登上人臣巅峰的时候,恰恰是他人生最凶险的时候。
多年以后,当白发苍苍的司马懿回想起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候,一定不会是年轻时被曹操玩弄于股掌的时候,更不会是与诸葛亮对阵沙场的时候,而是他成为了托孤重臣,登上人臣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
这是公元239年,司马懿刚好60岁。
腹黑权谋、对他严加防范的曹操已经去世了近20年;
将他死死拿捏,让他无力反抗的魏国开国皇帝曹丕也早已作古;
棋逢对手,让他深深忌惮的诸葛亮五年前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
熬死了所有对手的司马懿,这时大可以高歌一曲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就在这年,魏国第二任皇帝魏明帝曹叡也撒手西去,临终之前连发了五道诏书召司马懿火速回京,并拜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为托孤之臣,让他们共同辅佐继任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
皇帝年幼,而作为托孤重臣,手中自然就有掌控朝政的权力,可谓人臣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无数大臣毕其一生奋斗的目标。
只可惜,司马懿甚至还来不及品尝权力的滋味,便被另一个托孤大臣曹爽给全盘架空了。
曹爽的爹曹真本姓秦,幼年时被曹操收为养子,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逐渐成为曹魏集团最高军事统帅之一。
所以曹爽算得上是曹操的一个便宜孙子,也算是实打实的曹魏宗室成员。
所以曹爽自幼就以宗室身份出入朝廷,并靠着与魏明帝曹叡铁打的交情,深得魏明帝宠爱,累次加官进爵。
魏明帝去世前便让曹爽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曹芳。
而两位大臣共同辅政哪有自己一言而决来得痛快?
所以曹爽便一心想把司马懿搞下课,好让自己独断专权。
曹爽 剧照首先,曹爽与亲信策划了一桩阳谋,将司马懿尊为有虚名无实权的太傅,乘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军权。
随后,曹爽又安排亲信担任禁军要职,将中央禁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随后又不断削弱司马懿和其亲信的权力,渐渐将司马懿完全架空。
在曹爽权倾朝野,志得意满的时候,司马懿却大权旁落,甚至还时刻有着被曹爽一党斩草除根,家破人亡的危险。
但司马懿没有选择与曹爽硬拼,而是低调隐忍,韬光养晦。
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他明令家中子弟不得为官,以放松曹爽的警惕。
为了躲避曹爽的加害,司马懿还装出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的样子。
仍不放心的曹爽又派人前去试探,最后得出结论是司马懿已经神志不清,绝对活不了几日了,这下曹爽才完全放下了对司马懿的戒备,没有对他痛下杀手。
殊不知,此时司马懿却精神矍铄地坐在家中盘算着一盘大棋,而曹爽,只不过是他棋局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率三千死士绝地反杀,一剑封喉。
1、曹爽的作死之道,愚蠢至极。
曹爽这
这点从他不听司马懿劝止而执意率兵征伐蜀汉,最后因指挥不当,死伤过多大败而回的事就能看出来。
所以,在曹爽独断专权的这几年,虽然他权势无双,威震天下,但却自己作死,犯下了两大致命错误,以致被司马懿一击反杀,诛灭三族。
第一个错误,曹爽不应该软禁魏明帝的皇后郭太后。
皇帝幼时,通常皇太后都会参与朝政。
而曹爽为了让自己独断专权,在架空司马懿的同时,竟又将皇太后软禁。
郭太后心里一直记着这事呢,所以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郭太后便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二个错误,这是曹爽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就是当断不断,没有当机立断地对司马懿赶尽杀绝。
后来还自作聪明地派人去试探司马懿是不是真的生病,可人家司马懿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莫非他会主动告诉你他是装的?
最后就因自己判断失误,放松警惕,以致酿成高平陵之祸。
2、司马懿的绝地反杀,一剑封喉。
公元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要去拜祭魏明帝之墓——高平陵。
而曹爽此时又做了一个致命决定:带上所有亲信陪同曹芳去扫墓。
其实当时有人劝阻过曹爽,让他在后方留人,以防不测。
但他刚愎自用,听不得旁人劝阻,并且觉得自己早就大权在握,一支独大,而唯一的对手司马懿只是个将死之人,不足为虑。
殊不料,就在曹爽去高平陵扫墓的前一夜,司马懿就在家中秘密召开会议:“成事就在明日!”当晚,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得知这个消息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没睡觉,而司马师却如智珠在握般安然入眠。
次日清晨,却见司马师率领三千壮士满脸肃杀的列阵而出。
原来,这三千壮士就是司马师未雨绸缪,秘密散养在洛阳民间的三千死士。
死士,效死之士。
古代死士的成员要嘛是些被捞出的死刑犯,要嘛是些对自己性命不看重的底层盲流,要嘛是些自小就被收养训练的孤儿少年...主家培养死士,就是给这些人丰厚的待遇、安家费,或者一个愿望,一个信仰,这些人便替主家卖命,至死方休。
但总之,要培养死士都必须得有相当殷实的家底,而司马家显然就有这样的家底。
人司马家是火神祝融的后代,从远古时期起就世代为官,还曾被项羽分封为一方诸侯国主,到司马懿时已经是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世家大族了。
司马师召集的死士 剧照此时曹爽与其亲信尽去了高平陵,而在洛阳宫城并无主事之人。
有了这三千死士,司马懿对于本次政变成功更有了十足的把握。
首先,司马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入宫去见了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向郭太后请旨意罢废曹爽。
曹爽专权乱政并软禁太后这本是事实,郭太后当即便应允了。
有了太后旨意,司马懿师出有名,非常顺利地便控制了宫城各大城门,同时还借太后懿旨剥了曹爽和其亲信的兵权,曹爽此时能调动的就只有带往高平陵的一干人马了。
随后,司马懿率三千死士直逼高平陵。
曹爽得知当前的情况后惊慌失措,仓皇组织人手结阵抵抗。
其实,就在这时曹爽也还未满盘皆输,还是可以翻盘的。
但由于其优柔寡断,做事没有魄力,最终将自己作死了。
当时大司农恒范拼死逃出洛阳城,跑到高平陵与曹爽会合,然后力劝曹爽像当初的曹操一样,带小皇帝曹芳跑到许昌去,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共同讨伐司马懿。
同时,恒范作为大司农,掌管天下粮草,他还许诺将为曹爽的兵马调运粮草。
这个建议绝对是曹爽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当前危机,还能趁此机会名正言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未尝不能做第二个曹操。
但是,当曹爽面对一个精神矍铄,健健康康的司马懿时,他怂了!司马懿多年来的老谋深算,积下的丰厚人脉,打过的无数胜仗,立下的无数战功...竟让曹爽失去了与司马懿作战的勇气。
而司马懿虽然深知曹爽的心理,但也怕曹爽会绝地反击,于是派人去诱降曹爽,还对着洛河发誓,说只要曹爽投降,一定保留他的爵位和富贵。
而就这样的鬼话,曹爽...竟然信了!于是曹爽扔下刀准备投降,他还说“投降了也还能做个富贵人家”。
恒范只得仰天长叹“想你爹多么英雄的一
”果然,就在曹爽投降三天后,曹爽与其一干亲信全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砍了头,并且全被屠灭了三族。
自此,曹操、曹丕开创的煌煌大魏基业便被司马懿全部收入囊中。
那么,司马懿率领的这三千死士最后又是什么样的下场呢?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三千死士是怎样的下场?
三千死士最大可能的结局,就是摇身一变,成为替司马家侦探官民情事的耳目,也就是一个类似于“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机构。
特务机构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都非常重视的,这相当于就是自己的耳目。
比如武则天时的内卫,宋朝的皇城司,明代的锦衣卫等等。
而第一个将“特务”形成专业机构的便是曹操,曹操设立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监视百官、安插卧底,当时曹魏的官僚就无不对校事恨之入骨。
《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而司马懿作为曹操一直防范和忌惮的一
所以在政变成功后,这三千死士最大的可能便是成为被司马家掌控的特务机构,侦查刺探平民百官。
但是,按照司马家的行事方式,这三千死士绝对不会全得善终。
比如十年后的司马昭弑君事件中,为了平息天下人悠悠之口,便将替他刺杀魏帝曹髦的成济、成倅两兄弟当成替罪羊斩杀,将司马家绝情凉薄,心狠手辣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
有句话说得是\"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不清楚从哪里来的,咋能知道回到哪里去呢?
看到
难道你就不想知道这三千死士是怎么来,只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没的吗?
史料明确记载,司马懿夺权得到了三千死士的帮助,但对这三千死士的下落却没有任何说明,一切都是猜测。
按照常理,司马氏绝不会亏待这些人,他们应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其理由是司马氏掌控了政权,反对势力没有机会对他们反攻倒算。
只要了解了这三千死士从哪里来的,而且做了啥事,就可以猜测他们可能的下场。
三千死士是如何来的《晋书·景帝纪》记载: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是史料中唯一记载关于三千死士的事。
《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唐朝时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二十一人共同编纂。
在该书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唐人修订的《晋书》,必然是参考了前人的史料而成。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御撰”之称。
因此,《晋书》被称为信史,取材还是非常严谨的。
《晋书》中,不会无缘无故地冒出来这“三千死士”。
但“孤证不立”是史学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由于在别的史料中找不到这“三千死士”的记载,后世有人对于此事存有质疑。
是真是假,看一下这事的记载,友友们自己判断吧。
当初,晋景帝司马师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死士,分散在百姓中。
魏正始十年(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
司马懿看到时机成熟,决定发动政变。
一夜之间,就有这三千死士冒了出来,所有人都不清楚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收养三千人为死士,需要非常庞大的支出。
自古以来,有人肯出钱就会有人肯卖命。
现在还存在雇佣军的情况,招揽一帮人没有问题,只要肯出钱就行。
这些人绝不会因为信仰而生,也不会仅凭司马氏一句“事成之后共享天下”,就可以打动他们。
要保证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投入,而且不是一般的投入。
第二,司马懿历任曹魏四世,应该具备这个实力。
司马懿善于隐忍,能韬光养晦。
蓄养三千死士,不仅需要本钱,也需要时间。
为了政变,此事看出司马懿做了充足的准备。
第三,司马师非同常人,具备非凡的掌控力。
景帝纪: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
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
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司马师为人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有大谋略。
何晏曾经说:“可以成就天下大事者,差不多就是司马子元啊。
”司马懿将要诛杀曹爽时,只单独与司马师悄悄策划,司马昭不知道这事,在动手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告诉他。
司马懿派人窥视,只见司马师像平常一样入睡,而司马昭却不能安然入寝。
清晨,在司马门会集军队,司马师镇定自若,布置严整。
司马懿说:“这个儿子到底是真行啊。
”能够如此机密地把分散在民间的三千死士蓄养、会集起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此看来,司马懿家族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而且有司马师非凡的组织能力,这三千死士恐怕是真有其事。
高平陵事变中三千死士所起到的作用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
是日,太白袭月。
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
帝列阵阙下,经爽门。
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
”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第一,天子曹芳及曹爽兄弟都去了高平陵拜谒,并不在京师洛阳城内;
第二,司马懿奏请永宁太后,废掉曹爽兄弟;
永宁太后也就是曹叡的明元郭皇后,其家族世代为凉州大族。
曹叡后期宠幸郭氏,冷淡毛皇后。
景初元年(237年),曹叡因故杀掉毛皇后。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临死之前立郭氏为后。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养子曹芳继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所居宫殿称为永宁宫。
郭太后的父亲郭满已经去世,被追谥为西都定侯,其叔父郭立之子郭建承袭其爵位;
其伯父郭芝调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叔父郭立为宣德将军,皆封列侯;
郭建之兄郭德,被敕命为文昭甄皇后的从孙甄黄之子,并承袭魏明帝曹叡亡女平原懿公主的爵位,封平原侯,改姓甄氏。
郭德、郭建兄弟二人同为镇护将军,共同负责京师警卫。
曹叡临终托孤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但郭太后一族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氏与曹芳告别,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
曹爽不仅排挤司马懿,而且打压郭太后一族,无形之中就逼迫司马懿与郭太后成为联盟。
曹芳年幼,太后主政也具备法理依据。
得到郭太后支持,是司马懿政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本身也是掌管禁军的实力派人物。
中护军是古代高级军事长官,与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等一起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丞相府设置中领军,由亲信将领史涣担任,统领亲兵卫士和禁军;
设置中护军,由韩浩担任,与中领军共典禁卫之事。
中领军、中护军如同高级将领,可以开府,下设长史、司马等职。
此时,司马师为中护军,掌管禁军,手下有一部分军队受其节制。
第四,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在《晋书·宣帝纪》中没有说明只有其蓄养的三千死士,还是另有禁军。
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司马门是指官署或营寨的外门,皇宫、帝王陵墓的外门等。
在这里也可能是指司马氏之门,司马懿的官署外门,不就是司马氏之门吗?
如果是司马懿官署之门,只能是这三千死士,禁军不会到这里会集。
如果是皇宫外门,没有皇太后的招呼,司马懿是不能调动军队到这里来的。
第五,司马懿列阵阙下,经过曹爽大将军府时,曹爽账下都督严世上楼,准备引弩射杀司马懿。
但孙谦阻止了他,严世三次准备开弩,都被孙谦拖住胳膊而不能发射。
最终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
命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
命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
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记载: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
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
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曹爽身为大将军,其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
大将军主管全国军事,中领军负责禁卫军及将领选拔、监督。
这么看好像就是曹爽哥几个掌控了全国的军事力量及京师的保卫工作。
其实,完全不然。
一个普通人都晓得不应该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重要的国家机器军队,岂能几
与此同时,曹羲为中领军,而司马师为中护军,共同负责京师典卫之事。
而且还有中都护、中监军等职位牵制。
一般情况下,大将军、中领军决策权大一些,但非常时期,太尉、中护军也不是吃干饭的。
曹爽兄弟独专朝政的同时,司马懿与中护军司马师、司马昭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将军调动军队需要虎符,但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调动军队的。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爽等拜谒高平陵,并没有调动军队,仅仅是少量的禁军护驾。
这就是司马懿可以通过郭太后命关闭城门,命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占据曹爽营地,命太仆王观持节代理中领军,占据曹羲营地的根本原因。
毕竟军队是朝廷的,而不是曹爽私家的。
司马懿首先派兵在城外守卫洛水浮桥,其目的就是截断曹爽用少帝曹芳的虎符回来调兵,阻止使者进入其营地。
没有虎符,任何人都不能调动一兵一卒。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冒出了三千死士的说法。
曹爽能搞到虎符但不能进入军营调动军队,司马懿没有虎符,也不能调动军队。
司马懿只能动用别的心思了。
曹爽得知司马懿政变后,隐瞒不报,而是把曹芳车驾留宿伊水之南,伐木修筑工事,同时调遣了数千名屯田兵士作为护卫。
由此可知,京城中的禁军,曹爽不能调动。
当时,桓范逃离京城,前往劝说曹爽让天子移驾许都,号令天下勤王。
这倒是一步好棋,可惜曹爽眷顾家属都在洛阳,没有采纳。
这里问题就出来了,司马师作为中护军是能够控制部分禁军的,但能不能直接为其所有,是个大问题。
皇帝不在京城,又没有虎符,司马师下令,禁军将领未必能够认账。
这正如米国川普为了大选,搞得人心惶惶。
他作为现任总统,是最高军事力量的统帅,但他也绝不能任意动用军队。
军队保持中立,按兵不动,就是最好的结果。
这时候,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可就是关键的一步棋子。
在禁军保持中立的情况下,三千死士足以搞定一切。
当年董卓入京,也仅仅是几千人马,袁绍、曹操都是“西园八校尉”,他们直接掌管部分军队,不也是毫无作为吗?
由此可见,司马懿是策划已久,胸有成竹的。
不知所终,是三千死士最后的结局事件平息后,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接着加封为卫将军。
其蓄养的三千死士,为此次政变立下了大功。
论功行赏,自然不会亏待任何人。
政变后,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政,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
三千死士毕竟是私人招募的,如果将他们留在京城,恐怕难以服众。
最稳妥的办法是遣散,用金钱送他们走人为好。
第一,不能留在京城,就必须要遣散;
第二,不能就地铲除,否则会留下卸磨杀驴的把柄,那么谁还会再替司马氏效力;
第三,不能任命为朝廷官员或将领、派驻地方,否则也难于稳定政局。
尽管许多权臣凌驾于制度之上,不顾及人言而为所欲为,但制度就是制度,它总具备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人言可畏,刚刚经历了政变,司马氏需要考虑朝野的感受。
第四,司马氏已经控制了局势,禁军已经掌控在手里。
政变后,曹爽三族被诛杀,牵连者多达五千人被杀。
司马氏的敌对势力几乎完全被处决。
留着这三千死士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只能是带来麻烦。
因此,豹眼认为,如果真存在这三千死士的话,最大可能是领了足够的赏钱走人了。
作为聪明一点的这三千死士,最好的结局也是领钱走人,否则会有被卸磨杀驴的风险。
注:
参考:
要说司马懿,必须先说曹操的厉害。
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之事,曹操生前早已经预料到了。
曹操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想亲自做一下验证。
曹操让司马懿在前面行走,忽然叫司马懿,毫无戒备的司马懿很自然的将脸转了180度向后看曹操,而身体却丝毫不动。
司马懿的状态,就像狼回头看时一样,故称之为“狼顾”。
这让曹操吃了一惊。
随后,曹操又梦到了“三马同食一槽(谐音曹)”,曹操隐约感觉到,这是司马氏要吃了曹氏的基业呀。
从此之后,曹操开始厌恶、防备司马懿,还对当时的王太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还真说对了,司马懿绝非甘于做人臣之辈,一有机会,必然是要夺取大权的。
司马懿历经了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曹魏君主。
曹丕和司马懿素来关系很好,特别是在王位之争上,司马懿还帮助了曹丕,深得曹丕信任。
因此,曹丕在位,并无冲突。
曹丕临死之时,还将魏明帝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真。
曹真虽然只是曹操的养子,但是对曹魏忠心耿耿。
而且,曹真颇有谋略智慧,且勇武善战,有曹真在,司马懿还真不敢肆意妄为。
不过,等曹真去世之后,曹叡临死前托孤,却所托非人了。
曹叡去世前,将幼帝曹芳托孤给了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
曹爽虽然和其父曹真一样,素有大志向,可是曹爽的能力相较曹真却差了一大截。
曹爽听从亲信的建议,开始排挤司马懿。
原本,曹爽的计划进行的很顺利,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太尉司马懿,升级为了太傅司马懿,夺了司马懿的军权。
同时,曹爽又安排亲信分别担任中护军、中领军、武卫将军等职,全面控制了中央禁军。
此时,整个洛阳城的禁军,以及天下的军队指挥权,等于全归了曹爽,而司马懿被彻底架空了。
曹爽只要稍微谨慎那么一点点,司马懿即使偷偷的养再多的死士,也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正好遇到了自大的曹爽,让司马懿成功抓到了机会。
按照《晋书》的记载,曹爽为了伐蜀,竟然把原来的中护军夏侯玄给升为了征西将军,而将中护军一职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犯下了第一个错误。
司马氏父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得到一点火花就可以灿烂。
司马师借助自己中护军的身份,开始私募勇士,并隐匿在民间。
有人说司马懿夺权是被曹爽逼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曹爽的确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但司马懿装的一手的好病,从曹爽让司马师做中护军一事来看,曹爽没有杀司马氏父子的打算,所以,司马懿没有性命之忧。
司马懿完全可以说自己年事已高,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就好了。
但是,司马懿没有,而是开始谋划夺权。
司马师虽然养了三千死士,但这时候的司马氏父子,还是很难有大的作为,毕竟京城及附近都是曹爽的亲信兵力。
只要曹爽时时刻刻留一名
结果呢?
曹爽犯了第二个错误,他认为他已经全面压制了司马懿,司马氏父子已经不足为虑了,竟然带着所有握有兵权的亲信,跟随幼帝曹芳谒陵去了。
司马懿当然不会放过机会,曹爽出城的第二天一大清早,就在宫城司马门前召集来了中护军司马师手下的禁军,以及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
禁军、死士一出,置阵甚整,震惊内外。
特别是三千死士,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些人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的。
曹爽未留一个握有兵权的亲信在城内,司马懿带着三千死士和禁军,顺利控制了郭太后,攻占了武库,并夺了所有京城驻军的兵权。
曹爽接着犯了第三个错误,没有带着幼帝曹芳逃往许都继续讨伐司马懿,竟然投降了,最后落了一个被诛三族的下场。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成功,顺利控制了幼帝曹芳和皇太后,剩下的就是逐步控制曹魏政权和论功行赏了。
事后,司马懿被幼帝任命为丞相,晋升安平郡公,食邑万户,什么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九锡之类的篡位流程,全走了一个遍。
司马懿竟然还假惺惺的坚决推辞不受。
而实际上,司马懿比当年的曹操过分多了,根本不把小皇帝曹芳看在眼里。
遇到国事,反而是皇帝曹芳要到司马懿的宅中,亲自问询该怎么做。
这司马懿俨然就是太上皇了。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自然也少不了封赏,加将军称号,掌握兵权,封侯,增加食邑。
而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的司徒高柔、大臣王观等人,也皆获封侯爵。
其他一些位次比较低的大臣、将领也都得到了封赏。
那司马师所招募的三千死士去哪里了呢?
司马师自然不会卸磨杀驴,毕竟篡位的大业还没有成功。
司马师如果这时候把三千死士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那是会失去天下人心的,以后估计就很难再有人跟着司马师干了。
司马师在起事前招募这些死士,应该就像现在招募雇佣兵一样,这些死士原本可能就是一些喜欢打仗的老兵、流寇之类,只要给予重金的酬劳,就会跟着卖命。
除了金钱收买之外,司马师无外乎再加点情怀,画个大饼,说成事之后,除了再另行给予酬劳之外,能力强的还可以封官进爵,普通的也可以混个禁军之类的正式编制。
三千死士得到这种允诺,除了个别人会在拿到酬劳之后,离开之外,其他的应该都会被编入司马师所率的军队之中,跟着司马氏父子,继续吃香的,喝辣的。
甚至,其中有一些能混成亲信,或者中高级军官,也不一定。
参考:
关于司马懿养三千死士,最终通过\"高平陵\"政变,除掉政敌曹爽这事,我的观点是:司马懿肯定养了一只死士队伍,但人数没有这么多。
政变成功后,根据
1)三千死士,是夸张数字首先,\"三千死士\"是个夸张数字。
中国历来有个传统,叫做虚张声势。
比如,赤壁之战,曹操部队总数不过20万,却号称80万。
此外,古代的数字中,很多都是虚指。
比如,统帅三军,并不是真的只有三个军,而是形容所有部队的意思。
\"九\",则在《易经》中代表满的意思。
十年寒窗,并不是真的只读了10年。
所以,3000死士,其实只是叫起来顺口,霸气而已。
其次,兵不在多而在精。
3000死士,吃喝拉撒,都是个问题,以司马懿的工资,怎么养的起,养这么久?
更何况,他们住哪里呢?
怎么保证不被发现,不泄露秘密呢?
2)事成之后,这些人去哪里了?
根据牛娃推测,这些人应该也就500人左右。
他们主要来源,一是司马懿当大将军,指挥部队时吃空饷,然后悄悄留下来的。
二是司马家族的秘密部队,为了家族利益,全部交给司马懿使用了。
三是投靠司马懿的一些门客。
那么,事成之后,根据
有些确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人放高级将领不像话,但不加官进爵又说不过去,只能当个伍长、什长、校尉等。
二是到皇家禁卫军中。
我们知道,皇家禁卫军,最重要的是绝对的忠心。
这些人,是参加了政变,通过实践检验的人,可以放心大胆的安插到禁卫军中,以便以后谋朝篡位使用。
三是安排到中央和地方核心部门做官。
这些死士中,不全部是武官,也有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文官。
那么,事成之后,他们其中一部分进入朝堂,一部分在京城附近为官,一部分会去司马懿认为的核心地带为官。
关键部门必须是自己的人,这点是必须的。
四是继续留在司马懿身边,管理剩下的死士。
任何时候,都必须有后手。
死士,就像核武器,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所以,不可能都解散,总得留下一部分,作为负责人,教导新加进来的死士,做好传帮带。
参考:
三国乱世,纷纷扰扰。
各路英雄和好汉在这曲波澜壮阔的乱世交响曲里各显神通。
但是最终,所有的所有都归于一
之后晋朝的建立与司马懿能诛除曹爽不无关系。
而司马懿能除掉曹爽,是凭借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能够在高平陵政变中夺权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着他身边的那三千个死士。
死士,顾名思义,是敢于赴死的勇士。
一个家族培养出的死士,是把生命交付于主人手中的。
所以正是这群不怕死的人,才能把司马家推上帝位。
公元249年,年至古稀的司马懿,趁着曹魏权臣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之时,突然发动政变。
他逼迫郭皇后下达懿旨,罢免了曹爽的职位,并命令其麾下的3000位死士,控制洛阳武库,关闭洛阳城门。
一番动乱之后,这场政变的胜利者是司马懿。
曹爽极其党羽以谋逆罪被判处斩首、株三族。
那么,司马懿夺权成功后,这3000人的结局如何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政变之后,这3000人论功行赏、封爵赏地。
古时候有一句话,叫作: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还不是太平盛世中正规渠道的进取。
一般跟着主公造反的人基本都是下定决心的了。
造反这个事业从古至今都是前仆后继,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科举考中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造反成功那就是从一群草莽英雄变成国家中枢。
成功后固然收益极高,但是失败了说铁定要杀头的。
所以司马懿造反也是要选3000死士不是3000流氓的原因。
对于这种豁出性命跟着自己干事业的人,只要不会影响自己的帝王霸业,通常都会论功行赏,在宫中、军中为他们谋取一个较为安逸的职位让他们平安度过后半生就是很不错了。
还有可能就是做一个平安逍遥又自在的富家翁。
这3000死士中可能大部分都是属于不识字的文盲级别,都是靠有把子力气卖命的,也没有做官的能力。
那么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会选择为他们赏赐各种钱财。
那时候,有了钱虽然没有地位,但也可以过的逍遥自在。
美食,有。
美酒,有。
美女,也会有。
那么人活一世为了什么?
不还是金钱二字吗?
这些东西虽然俗,但却能满足一
用钱来安定这些人的后半生也是待他们不薄了。
虽然历史上这三千人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常理作出更多的推测。
除了上面两种美好结局的安顿之外,还有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
这倒不是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因为这些人远不足谋反。
所以不会死掉。
我说的是他们会继续作为死士存在。
司马懿虽然夺权了,但是不代表天下太平了。
如果司马懿真的打算让自己的司马家称帝,那么他接下来乃至他之后的子孙的行动都需要心腹。
这三千人的编制会一直留着。
至于第一代的死士,也会在高平陵政变后继续为司马懿服务。
不过这也不能说不好,因为这种极其重要的战斗部队,司马懿一定会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后勤补给供应。
也是属于吃好喝好的结局了。
历史,不只是大人物们的历史,还有那些小人物也曾确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
虽然史书记载不是很多,但我们根据常理也许能猜出一二。
基本上这三千人的结局就是如此了。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参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但凡了解历史的,一说到司马懿,个个不喜欢,作为咱大华夏地头上九个大统一王朝奠基人压根就没人待见,不可谓不凄惨啊!当然您别拿那所谓的《军师联盟》说事,夸了,夸了,其实说道根子上,他可没那么高大尚。
所以要想把
司马懿咱说司马懿,这就得拿曹操做个对比,毕竟老人们都说人比人气死人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高下不是。
曹操一代枭雄,咱老说这老爷子奸诈,但说道当中间,咱就得给这位竖个大拇哥,他的事都愿意嚼咕嚼咕。
想当年曹操搁台上说大话:“天下无我,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这话可一点都不大。
远的不说,就说那死的懵圈的袁术,这不就是假到冒泡的皇帝吗?
就曹操这辈子,被他拍死的各色皇帝还少吗?
全天下十三个州,他独得九个,一多半都是人家拿下的。
您总结曹操这辈子,不管是打天下,还是安定天下,能与之媲美的开国皇帝能有几个?
虽然他终其一生没能坐到皇帝的位子上,当然他也有这心思。
更加重要的一点,他的后人坐上了皇帝位,并没有杀掉禅让的前朝皇帝,这就是加分项啊!您瞅瞅司马懿呢?
他的后人杀曹魏的皇帝可不止一个。
咱接着说司马懿,他这人做事那叫个不地道啊!接受两皇帝的遗命,辅佐三朝皇帝,硬生生的靠着自己寿命足够的长熬死了有作为的老曹家的人,终于等到了一软柿子。
靠着权谋诈术,不讲信用,连坑带骗的把个曹魏给架空了。
所以司马家这天下,是靠着阴谋诡计和失信于人整来的。
咱举例说明一下。
别的不说,就说这高平陵之变,这时间都到结尾了。
曹爽带着皇帝曹芳被司马懿给堵到了城外边了。
当时就有人建议曹爽召集兵马,征讨司马懿。
咋说呢?
这会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压根就没有成功,因为最为重要的皇帝他没堵上,拿捏到手里边。
也就是说这天下依然是曹魏的天下,天下的兵马依然曹魏的兵马,司马懿手头上就那三千跟着他玩命的死士,所以曹爽翻盘的机会是很大的。
结果司马懿就派了蒋济去劝说曹爽。
蒋济是怎么说的:“哎呀!曹将军您就放心好了,咱这司马大人可是指着洛水发誓,他要的其实就是兵权,你一根小指头他都不会碰你的!”咋说呢?
曹爽这人没啥大本事,就想混点好吃的,混点好喝的,这辈子迷迷糊糊,稀里糊涂那么过去就完事了。
所以这曹爽摸着自己个大肚皮,把那剑一丢,他还真把兵权给交了出来。
把自己个当个山药蛋,还是个销了皮的山药蛋,轱辘着就躺到了砧板上了,就等着司马懿好吃好喝好招待了,这操作还真没谁了?
天下头一份,人才啊!很可惜啊!司马懿这辈子压根就不知道啥叫信用,头一个月发生的事,把后遗症归拢好了,第二个月就把曹爽给宰了。
曹爽就成为了历史上最为可笑的一盘菜,被司马懿搁脑门上贴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夷了三族,这骚操作,把个曹爽坑的不要不要的,最后都哭了。
而那个被推出去说服曹爽的蒋济,感觉自己个也被坑了,红口白牙的咋就说了谎话呢?
但司马懿可没忘记他的功劳,封了候给他,他到没接受司马懿的封赏,当年就郁郁寡欢病死了。
瞅见没,司马懿这辈子堪称巅峰的时刻,说道根子上这就是靠着阴谋和不讲信用弄来的。
就他这行为,咋能和曹操比,真心的没法比。
而他的后人晋明帝司马绍,知道了司马懿干的这些个事,都哀叹:“得国如此,怎能长久?
”所以格局大小,孰高孰低一眼就能瞅出来,白脸的曹操那叫枭雄,几乎白手起家,虽然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但大半天下确实是人家打下来的。
司马懿?
拉倒吧这就是垂垂老矣的阴谋家而已,司马家的天下这就是坑过来的。
他是人家的臣子,转手就偷了人家的家业。
这跟老管家杀了人家少主,自己当起了主人有何区别?
这也是为嘛?
晋朝能有规模庞大的八王之乱,进而造成了黑暗的五胡乱华,根不正啊!您瞅瞅曹魏的时候,你听过胡人搁大华夏地头上胡乱逛荡?
没有吧!那么跟着司马懿玩命的三千死士最后咋样了呢?
《晋书》中记载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说这三千人,是被司马懿养在阴暗的地方,不到启用的时候,这辈子都见不得光。
只有当司马懿发出召集令,这帮人才能从阴暗的地方跳出来。
大家伙想一下,能让这三千人死心塌地的跟着司马懿这么玩命的干,无他?
原因只有一个,最后能捞到好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处。
至少得是高官得做,骏马任骑不是。
当然这些个死士,也不是大马路随随便便捡到一个就能做的,这都是司马懿当年的老部下,信得过的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怀疑,这可是三千人啊,这不是三千个山药蛋啊,那找这么多信得过的人呢?
其实也简单,搁过去,等级森严仆人,门客,家将这基本上属于主人的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话说当年司马懿拒绝曹操的征召,理由是自己个生病了爬不起来。
这不有一天,外边下起了雨,司马懿躺在病床上还在呻吟:“哎呦!哎呦!”突然他就想起来,自己搁外边还晒着书呢?
这跳起来就去收书。
就这操作被一个下人瞅见了,你都想不到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立马就把这下人给杀了,目的是防止这下人泄密。
瞅见没,搁那会主家对下边的人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
而家里边的主子遭了殃,那下人他也不见得有个好,毕竟那会讲究世家,门阀不是。
这主子说要干啥,你这下边的人不跟着一起干,最后还是得跟着吃挂劳。
所以司马懿也用不着养三千人,其实最多养三百人就可以了,这三百人每人带九个手下,这就足够三千人了。
当然这是最多标准,有那多带三五十个的,你要是这么算下来,他也就是一二百人,所以需要奖赏的没有那么多。
那么司马懿赏了吗?
这肯定得赏,不然他到哪里去服众?
毕竟这天下还是曹魏的天下,还不是他司马一家就能说的了话的,他还需要控制整个朝堂的运作,少了这些人的操控,他如何运作?
所以赏赐高官,这是他必须要做的。
但这高官不会太高,毕竟司马懿能够兴风作浪,其根本原因是曹魏动了世家的奶酪。
这奶酪就是曹魏堵上了固有的世家生来就可以高官得做的途径,那么司马懿不能拿出好东西来安抚这帮子世家,人心浮动那是必然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
史书仅仅记载了这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就再也没有被提及的原因,毕竟能写到史书里边的,这也得有一定的级别不是。
所以跟着司马懿造反的这帮人,应该是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司马懿和他们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毕竟单单得到世家的支持,司马懿还不想被这些人直接威胁到,自己的亲信总比外人强不是!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其实司马懿的人缘还是不错的,他在雍凉做大都督的时候,其实已经积攒了不少人脉,这些将领当中,有不少人是对司马懿誓死效忠的。
那么他家的家臣们自然也都心向司马懿。
司马懿是聪明人,三千死士养着绝对是危害。
在汉朝那个年代,阴养死士是死罪,因为这是一种谋反的象征。
所以司马懿不会傻到公然在府上养死士。
就算是在民间养死士,司马懿也是绝对不敢的。
因为三千死士的数量庞大,如果有人向朝廷告密的话,那司马家族可是灭族的大罪。
阴养死士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皆从。
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
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
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
---《资治通鉴》所以至少在曹叡当政的时候,司马家族就应该要阴阳死士了。
可是曹叡是何等聪明的君主,他能睁着眼睛看着司马家这么做吗?
显然不可能。
因为曹叡对司马懿早就有了防备之心,所以司马家自然什么都不能干。
到了曹爽当政的时候,他大权一把抓,对司马家的防备更严,所以这段时间司马懿更加不可能阴养死士。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纯粹是电视剧为了吸引人才故意制造出来的。
那么司马家族造反的人马,是从哪儿凭空冒出来的呢?
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的时候,曾经出任雍凉都督的职位,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
在雍凉,他对待士卒犹如自家的孩子。
而且当时曹爽带队的时候,总是吃败仗,可是大家跟着司马懿后,至少能保证不打败仗,这是士卒们相信司马懿的地方。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晋书》所以我认为这些士卒们是司马懿死士的来源之一,其中一定有一部分是司马懿的亲信。
此外,司马懿手下有很多将领,这些将领对司马懿也是忠心耿耿。
他们在洛阳家族当中,都是有亲信的,至少是有少量府兵的。
这些人聚集起来的话,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司马懿在起义之前,必然是要联络上这些人,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一切才会顺利。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一定是得到了他昔日部下的支持。
光靠司马懿在朝中发动的政变,完全不足以支撑整个司马家族的发迹。
因为偌大的曹魏,支持老曹家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他们表示反对的话,那司马懿就算手握天子也不可能抵挡得了这帮人的进攻。
可是司马懿的确完美地拿到了权力,而且地方上少有叛乱之徒。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司马懿昔日的这些手下,此刻正在全国各地带兵,他们早就知道了司马懿会夺权,而且是甘心支持司马懿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帮人的支持,司马懿才敢对曹爽动手,否则他不会担着全家被灭族的风险,跟曹爽置气的。
雍凉多年带兵的生涯,不仅磨练了司马懿的性格,而且让司马懿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关键司马懿是很会做人的。
这帮所谓的死士,在政变后都去了哪儿呢?
按照我之前的分析,这些所谓的死士,压根就不是司马家族阴养的。
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挺司马懿的人。
这些人有轮休回家的士卒,也有司马懿嫡系将领的家臣,所以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
在司马懿夺权的过程中,他们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平定内乱以后,这帮人自然是得到了司马懿的封赏,但是因为这是政变,所以封赏的事情并没有搞那么明显罢了。
如果真的是死士的话,在司马家族夺取了政权以后,这帮人是不能留的,因为他们知道司马家族的所有秘密,是极度危险的人物。
而且阴养死士就能夺取政权,这将会给后世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对司马家族掌控朝局也是不利的。
总结:司马懿会做人,所以手里有一帮可以为他卖命的好兄弟。
司马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绝对不会做阴养死士的蠢事。
所以说这些所谓的死士就是他昔日的好朋友,也是他在战场上的好兄弟。
他对待士卒是非常好的,对自己的手下也有足够的信服力度。
大家知道跟着司马懿就能打胜仗,至少能够保全性命。
所以这帮人非常愿意跟着司马懿打天下,哪怕是造反,他们也在所不惜。
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这帮人在帮助司马懿政变的时候,其实未必就知道这是在造反。
曹爽擅权的行为早就引起了天下人反感,甚至有篡位的危险,所以大家对曹爽深恶痛绝。
这次的政变所针对的人其实也是曹爽而已,那帮士卒们压根考虑不到谋反这么高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