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承受巨大伤亡战争后期苏军老兵是越打越多而德日老兵是越打越少
并不是这样。
二战之前,1939年苏联人口是1.6亿人。
战前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半个波兰等地,人口增加到1.8亿。
苏联的主要问题是,国内民族比较复杂。
据1979年统计,俄罗斯族占全苏人口的52.4%,二战期间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也就是说,苏联有大量人口不是俄罗斯族,内部凝聚力存在问题。
比如不少乌克兰人震怒于不久前的大饥荒,对苏联有仇恨心理。
而战争爆发以后,由于苏军一溃千里,到莫斯科战役时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7500万人口已经没了。
由此,苏联人口锐减到1亿出头。
一战前,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又吞并了捷克苏台德区,人口有很大提高。
即便如此,德国人口也不过是7000万到8000万,一说是9000万。
可见,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和德国人口差距不大。
苏联虽人口稍微存在优势,然而由于民族成分较为复杂,一些民族是靠不上的,比如车臣人,哥萨克先后叛变投靠德军。
那么,为什么苏德战争期间,似乎苏军始终并德军要多呢?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苏德的兵力相对均衡。
1942年11月,苏德双方在苏德战场上的兵力兵器对比是:苏军作战部队中有660万人,坦克7350辆,作战飞机4544架,火炮和迫击炮77800门。
德军有266个师,共编有约62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5080辆、作战飞机3500架、作战舰只194艘、火炮和迫击炮近21700门。
似乎大家旗鼓相当,为什么苏军却似乎越打越多,德军越打越少呢?
主要是国家动员体制的问题。
当年的苏联,可以说是举国军人国家。
经过惨烈的苏联内战,苏波战争,苏联红军完全都是在己方损失更大的情况下,采用兵力优势进行碾压获胜。
建国以后,苏联也仍然进行这种全国参战,全民皆兵的总动员制度。
简而言之,苏联在战争爆发之前的所有国家农工业建设,都是围绕全国性大战开始的。
开战之前,苏联也建立了完整的动员制度,保证将大量士兵送入战场,具有强大的训练新兵和制造新武器的能力。
其实,苏德战争中,苏联损失是极为惨重的。
战后苏联解密,战争中共有超过1000万年轻士兵死亡,伤亡总数高达2000多万人,另外还有800多万被俘,损失接近3000万,另外还有2000万平民伤亡。
如果按照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世纪人口差不多的是1.1亿来计算,等于损失超过三分之一。
而正常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是1.1亿人口,适合服兵役的男性青壮年是1300多万。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为什么会伤亡被俘接近3000万呢?
很简单,苏联的士兵并不仅仅是18到26岁的青壮年,已经提高到18到45岁。
戈尔巴乔夫的父亲,当时已经40岁,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一样编组进入作战部队。
即便这样男人也严重不足,被迫使用了80万女兵。
可以说,苏联基本将国内可以用的45岁
换句话说,如果苏联战败,这个国家恐怕要亡国灭种,男人都要被杀光了。
相比起来,德国就没那么夸张。
德国人口为8000万,理论上可以拿出1000万左右青壮年,比苏联差了几百万。
但是,德国在1943年之前,其实一直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也就是全国进入军事体制下。
1940年,在德国入侵法、比、荷、卢等国的战争中,德军投入136个师,330余万人,当时德军总兵力大约为350万人。
到了1941年,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陆军为152个师又两个旅,加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等国提供的29个师又16个旅,共计181个师又18个旅,连同空军、海军,总共约550万人。
当时德国总兵力约为723万人。
可见,即便全面入侵苏联了,德军尚且还有数百万适龄男人没有编组进入部队。
直到1943年发现败局已定,德国才破釜沉舟全国总动员,可惜已经迟了。
到了1943年,德军总数也有1000万,其中陆军700万,空军200万(包括大量防空部队),海军70多万,一线作战部队600多万,后备军里300多万。
这已经是用尽了德国全力了,几乎用光了所有适龄男青年。
于是,到了1944年,连连失败的德军只剩下700万兵力,已经无法补充。
到了1945年春,德军仅有350到400万。
德国在二战至少损失了1600多万人(其中士兵死伤高达600多万,平民约死伤1000多万)。
显然,就士兵死伤来说,由于德军还要兵分两路在东西线同时作战,在苏德战争死伤数量肯定大大少于苏联。
但是,德军即便全国纵动员,也不像苏联那么夸张。
苏联动员了2957.49万人入伍,加上之前已经服役的部队,二战苏联的参军人数为3447.67万人。
作为人口1亿多的国家,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能喘气的基本上都上了。
当时苏联后方仅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即便45岁
而德军就差远了,一是到穷途末路的地步,德军也没有使用女兵。
二是即便已经两线作战了,希特勒也没有降低兵役年龄,或者招收45岁
当时德军招收了一个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师,训练年龄为17岁,作战时候为18岁,也是需要希特勒特批。
其实,这是德国军方的远见。
他们经历了一次大战,知道全面战争的恐怖型。
如果胜利或者失败,最终都会导致国家元气大伤。
在1943年之前,希特勒认为不需要全国动员就会获胜,到了1943年在全国动员已经于事无补,败局已定。
这种情况下,德国军方也没有完全竭泽而渔,不顾一切将所有能打仗的人赶上战场,算是为德意志民族留下一点种子。
相反,苏联二战虽然胜利,但损失极为惨重,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上面说到了,苏联战争爆发前1940年人口为1.8亿,而一直到1955年苏联人口才恢复到这个水平,也就是战后10年。
而1955年,苏联女性仍然比男人多出2000万,也就是多出10个百分比。
参考:
这就是围歼战的可怕之处,在1943年之前的东线战役中,苏军除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围歼了德第6集团军的20多万残兵外,其他大型战役包括库尔斯克会战也仅仅是击败了德国人的进攻,属于击溃战。
战后虽然夺取了战略主动权,但是德军各集团军群、集团军和军师单位的骨架犹在,骨干军官和军士比例仍然不低。
然而从1944年初开始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则彻底打垮了东线德军的基本盘,这就是苏德战争中非常著名的“十次打击”。
这十次打击的基本特点,就是苏军在有条件进行战略大反攻以后,开始学会和运用大纵深战役理论对当面德军进行大规模围歼作战,每次均在一个地域内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通过正面突击和纵深包抄相结合的战法,且不以击溃敌人为目的,而是要“全歼”。
这就要了德国人的老命,因为每战下来,必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整师被全歼,各单位基层军官和老兵全部损失,这些野战师连重建的基础都不复存在了。
在十次打击的初期,苏军的战术和战役指挥还不够娴熟,对大纵深合围显得自信心不是很足,比如1944年1月14日的诺夫哥罗德战役(第一次打击),苏军为了解除列宁格勒的封锁,发起了对莫德尔北方集团军群的反攻作战。
在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尽管达成了战役目标彻底解围了列宁格勒,也重创了德军23个师,但是完全歼灭的只有3个整师,战果很不理想。
而到了1944年6月的白俄罗斯战役中(第五次打击),苏军以140万大军对阵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66万余人,歼灭战法就大有起色,战役期间重创了德军50个师(大多折损过半),同时歼灭数量达到了17个整师又3个旅,从而造成德中央集团军群的有生力量严重损失,近三分之一的部队无法补充和恢复,苏德战场正面地段的形势遂急转直下。
1944年8月间的基什尼奥夫战役(第七次打击),苏军以125万大军合围歼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50个师,仅用八天时间就全歼其中的20个整师,俘虏德军官兵256000余人,则南方集团军群也被打断了脊梁。
因为半数作战师的基层军官和老兵,要么战死,要么被俘,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德军将领的素质和能力多么优秀,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曾经不可一世的三个集团军群只能一路西逃。
再到了1944年9月的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期间(第八次打击),苏军以90万兵力全面打击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剩余的70万部队,可见苏军的战斗力强大到什么程度。
德军舍尔纳元帅手下的59个建制师、旅当中,被全歼者高达20个,残部逃入库尔兰半导,从此以后一直到德国投降,这支部队也没有再起到什么作用。
在1944年苏军的战略大反攻期间,通过这十次不间断的系列打击,苏军消灭了160万德军(占东线德军总兵力的半数
而德国人对如此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力补充,完全用新兵组建的部队中看不中用的,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什么是老兵?
那就是经过若干次实战的新兵、战场上活下来的或者伤愈归队的士兵,他们具备一定的作战经验,不会因为凶猛的炮击和轰炸就崩溃和四散而逃,是基层连队的骨干力量。
如果是战线平推的打法,那么这些德军老兵可以逐步后撤、伤员可以后送,经过休整和治疗以后,仍然是一线战斗骨干。
可是大纵深的围歼战却不给德国人这个机会,每战必有大批士兵和伤员因无路可逃而被俘,德军因此元气大伤。
而苏军虽然也承受了严重的伤亡,但却完全掌握着战场控制权,要知道战场上的死伤比例多在1比3左右,而苏军伤员大多可以得到救治,其中90%的伤员都可以治愈归队,哪怕是一个新兵,打上两次仗或者受过一回伤,也就变成老兵了。
所以仗打到后来,苏军的所谓老兵当然越来越多,也许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如德军老兵,可问题是,后者中大部分都在战俘营里呢。
太平洋战场更是具有特殊性,日军采取的是以精锐陆军死守各岛的打法,而美军实施的则是海陆空三维打击的“跳岛战术”。
每攻取一个岛屿之前,必以优势的海空军完成全面封锁,无论日军怎样顽抗,都会因为得不到兵员和物资的增援而最终团灭,经常是一个联队、一个支队甚至一个师团被彻底全歼,然后再从大陆战场和本土调来精锐部队填充,再被团灭,循环往复。
所以,部队“整建制”被消灭,是德日两军的老兵最终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到战争末期德日军队的数量虽然还不少,但是单元战斗力已经跟开战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就好像1945年的关东军。
(丑陋的日军)
参考:
老兵又不是孙
在二战中,无论是苏军、美军、英军,还是德日法西斯轴心国,老兵都是越打越少。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联比德国的人口多,能动员人力资源比德国丰富。
苏联虽然在30年代初遭遇了大饥荒,人口减少了700万,加上其他原因,人口一共减少了1100万;
但是人口出生率不低,高达2%。
二战之前的1939年,苏联曾经进行过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1.8亿。
跟德国相比,苏联的国内民族成分比较复杂。
二战时德国的主要民族是德意志民族,统称日耳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耳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国家认知,民族凝聚力很强。
二战前,德国原有人口66030000,跟奥地利合并之后,人口增加了680万;
苏台德区有300万人口,萨尔区有70多万人口,梅梅尔区人口不详,加上在波兰的200万日耳曼人,罗马尼亚的90万人,意大利的25万,阿尔萨斯150万。
总人口人口一般认为是8000万左右。
德国8000万居民中只有720万人是外籍人,不到十分之一;
即平均每12
在这720万外籍人中,民族成分也不复杂,主要是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波兰国籍,但是他们都是日耳曼人。
相比之下,苏联的民族构成就复杂多了。
根据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俄罗斯族只占全苏人口的51.8%。
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19个,其中车臣人跟斯大林有血海深仇,部分乌克兰人由于大饥荒也对苏联政府满怀敌意,而刚被吞并不久的波罗的海三国中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更是对苏联充满刻骨仇恨。
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对苏联的国家认知也不是那么高。
换言之,苏联的民族充分很复杂,内部凝聚力不高,可谓是一盘散沙。
而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缺乏警惕,在德军的闪击战面前惊慌失措吗,苏军溃不成军,屡战屡败,到莫斯科战役爆发前,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伤员大约为800万-900万;
3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7300万人口陷入敌手。
由此,苏联人口锐减到1亿出头。
这个时期,苏联针对德国的人口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这时候,苏联虽然比德国人口多了2000多万,然而由于民族成分的复杂,一些民不但不能依靠,反而成为为虎作伥。
比如乌克兰人、车臣人,哥萨克人捧着鲜花美酒迎接强盗,先后加入德军反戈一击。
尽管如此,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爆发的各大战役中,尽管每次战役苏军伤亡要远远高于德军,苏军投入的兵力却始终要比德军多很多。
莫斯科战役:苏军投入260万,德军180万;
苏军伤亡100万,德军伤亡50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投入300万,德军参战人数200万;
苏军伤亡200万,德军伤亡150万。
那么整个苏德战争,德国和苏联一共投入多少军队?
因为战争是动态的,双方投入的兵力是源源不断的,无法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只能是个大概。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纳粹德国投入了900万兵力,苏联1700万。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时,苏德双方在苏德战场上的兵力兵器对比是:苏军作战部队总兵力670万人,德军在苏联的总兵力58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780万;
而同时期的德军,全部兵力只有350万。
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跟德国控制的人口资源不相上下,为什么德国的兵力给人的感觉总是捉襟见肘,而苏军的兵力总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百思不解。
其实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占领区域太大,补给线太长。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铁蹄几乎踏遍整个欧洲,先后占领了西欧、北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
先后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有十多个,他们是:波兰、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法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巴尔干半岛诸国。
因二战到现在巴尔干半岛政治格局变化太大,只说出几个二战时的主要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德军每占领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在那里部署大量兵力,既要防止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巩固德军统治,还要在战略要地部署很多兵力。
以法国为例,德国在那里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总兵力达到200万人,因为他们不光要防止法国人的反抗,还要防范盟军的登陆。
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总人数在40万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进攻。
德国对罗马尼亚更不能忽视,因为那里有“战争的血液”——石油,为了保护油田、炼油厂和输油管道,德国在那里部署了50多万军队。
不仅如此,随着占线的拉长,后勤补给线也相对延长,补给线经过的地方都要有重兵把守,运输军事物资也需要全程武装保护。
与此同时,德国和意大利为了同英国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在北部非洲部署军队,双方从1940年9月开始,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
如此一来,所需的兵力,就会越来越多,超乎想象。
比如德国有1000万兵力,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投入到苏联战场,那样的话后勤保障会被切断,被占领国的人民会起来反抗,德军就会首尾不能相顾。
可以这么说,如果德国单挑苏联,不仅国力占绝对优势,兵力也绰绰有余;
苏联取胜的希望非常渺茫。
单就兵力而言,苏联跟德国相比,还有制度上的优势,即苏联的国家动员体制非常给力。
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优势办大事;
苏联的思想教育深入人心,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保家卫国积极性非常大。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经历了内战,列强干涉、苏波战争、苏芬战争;
不但军人久经考验,百姓爱国热情也空前高涨,国家的动员体制也已经健全。
苏联解体之前,当局解密的文件显示,整个二战时期,苏军伤亡总数为2700万人。
在战斗中被打死、重伤致死和被俘后失踪的军人共967万名(基本可以确认都已经死亡),还有1800万人受伤或患病。
而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只有1.6亿,伤亡率接近五分之一;
即卫国战争期间,每家每户都有人死伤。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儿童,三分之一人的人口为17到45岁的青壮年。
而这三分之一的青壮年,还有一半人是女性;
换言之,一个国家适合当兵的人口,只有四分之一。
即苏联适合当兵的男子,充其量有4000万。
可是苏联一面要打仗,还要有一部分人从事食品加工,粮食生产,军工制造,军事物资运输。
同时,苏联是个具有庞大行政机构的国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人员都要多,官民比例非常高。
除了在后方工作的工人,再除了各级管理部门的数百万行政人员,苏联能动员的军队3500万左右。
换言之,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已经竭尽全力,18到45岁的青壮年男子,有3500万都穿上军装,能上战场的全都上了,一个不留。
不仅如此,苏联在战争期间还征召了83万“花木兰”投入战斗。
由此可见,苏联的动员能力多么强大。
为了保卫社会主义政权,苏联已经破釜沉舟,拼尽全力。
确切地说,二战苏联动员兵力4000万,占总人口四分之一。
那么,纳粹德国动员了多少兵力?
整个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动员一共动员了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五分之一。
相比起来,德国就少了一些。
理论上说德国还可以动用300万军队,潜力没有用完。
但是德国这些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制造业和各种工厂上班,为战争搬砖加瓦。
众所周知,德国在战争中是自给自足,没有人援助。
而苏联在战争爆发不久,就跟美英签署了《美英援助苏联莫斯科议定书》,五年期间,总价值110亿(放到现在是上千亿)美元的各种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陆路和水路运送到苏联。
1942-1944年德国铝产量是苏联的6.72倍,煤产量是苏联的5.36倍,柴油产量是苏联的2.89倍,德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是苏联3.35倍,TNT是苏联的3.25倍,火药是苏联的2.9倍。
这就预示着,德国必须在制造业和能源上投入更多工人。
换言之,苏联在军工生产上,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劳动力。
事实证明,希特勒不是不想投入更多兵力,他发动战争的目的是称霸欧洲,为了这场战争他准备了将近十年,开战之后又怎么能不全力以赴?
他不会不明白,他发动战争之后没有回头路,这是一场豪赌,德国输不起,他
一旦战败,德国将万劫不复。
但是希特勒有自己的苦衷,他总不能像苏联那样全民动员,德国产业工人如果都上了前线,难道用拳头打仗?
那样德国输得更惨,纳粹死得更快。
希特勒输就输在他贪心不足蛇吞象,过低估计了正义的力量,过高估计了德军战斗力。
综上所述,二战中苏军老兵不是越打越多,而是越打越少,只不过苏联人口基数多,动员能力强。
而德军也不是没有彻底动员,而是他占领区域太广,牵制兵力太多;
同时投入到制造业的工人比苏联多。
如此一来,投入到苏德战场的兵力自然就非常有限。
参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伤亡巨大?
这没毛病,俄罗斯人口到现在这茬都没有恢复元气。
可您说苏联人越打越多?
这可有点胡说八道了。
毕竟人这种资源,他不是韭菜,今天割了一茬,明天一瞅,呦呵!又长起来了,还能接着割。
咱老说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还是条好汉,也就是说一茬人要成长起来,咋也的十八年。
所以人死了之后,您没个十八年的恢复期,压根就得不到啥补充的。
那么有了这个认识打底,对于苏军越打越多这事,咱就知道这压根就是个伪命题,就算是有,那也应该是个错觉。
那么是什么让
说真格的,苏联人打到最后人口这东西已经达到了严重匮乏的境地,每到一地掘地三尺的发掘兵员,缺乏战争经验的新兵那是越来越多,至于老兵都在打仗的途中消耗的差不多了。
所以看上去差不多能抗起枪来的,这都加入到了苏军的行列。
最好的兵员是那些坚持在德国人侵占的底盘上打游击的游击队,再有就是被德国抓获的苦力,战俘啥的。
您如果没有感觉,咱说一件事,您一准有感觉。
到现在,您如果去俄罗斯任何一地随便抓一人,哪怕是流大鼻涕的小屁孩问问:“你们家有没有打过德国的二战老兵?
”他们一准给你如数家珍一样的掰扯,少则一人,多则数人,这都有,家家如此,从这里您就能感觉到二战的惨烈,和当年苏联兵员匮乏的程度,打光了两代人都不止。
为嘛现在俄罗斯那么多军事爱好者,挖土党遍地都是,
没有惨痛的痛楚,就不会有这份记忆的。
所以到了后期,尤其是步兵这块,伤亡就别提了,补充兵员那是严重不足。
这不到了1945年的时候,他们进行了简化步兵师编制。
咋简化呢?
一个步兵连这就只有七十六人的地步,这仅仅是俩步兵排的编制(这里头您还的把连部的人数也算进去),一个步兵团只有八百不到的人数,最小的步兵师只有三千六百人。
三千六百人?
这撑死了也就是一个加强团啊!他还就拿来当一个师的使唤。
所以苏联人看着人数变少了,但部队的编制没有变,甚至还多了。
这是一点,在加上下面一点,
说是突击,其实叫围歼更加的合适,在每一地和德国人的决战,苏联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德国,简单的说,兵器不行人数来凑。
这就是苏联有名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正面硬杠,左右深入包抄,目的是全歼德国人,记住是全歼不是击溃。
十根手指头,他宁愿掰折了你一根手指,也不愿仅仅是打伤敌人的拳头。
那么这么打,就打了十次,每一次造成德国人的整编师十个甚至几十个的被干掉。
所以在这些个战事当中,苏联人参与的人数很多,毕竟是以多打少吗?
但每个部队的编制却很少,照成了参与的部队编制变多了,这两多下来,就给人一种苏联人咋越打越多的错觉。
相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的摊子铺的太大了,大到不得不让外籍军团加入其中。
而且德国人内部的管理体制也很混乱,国防军是一波人,党卫军又是一波人,跟着是人民冲锋队还是一波人,而且什么海军,空军,陆军说是国防军一嘎达的,但说到各军种利益的时候,又各搞一套,什么空军野战师的,你说你一个空军整个野战师干嘛呀?
探照灯部队,你空军整一个,陆军也要一个,海军瞅着也要伸手。
所以这波人又进一步的消耗了德国本来就不足的兵员,这么一增一减的,您就感觉苏联人越打越多,德国人越打越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加个
参考:
(年仅15岁的苏军小战士)首先,二战后期苏军并没有出现老兵“越打越多”的情况,二战后期苏军也同样面临人力资源枯竭的大问题。
到了1945年,苏军颁布的简化步兵师编制表,当时苏军最小的步兵师只有3600人,步兵团只有760人。
要知道二战爆发前苏联步兵师平均接近一万人,而五年后最小的步兵师只有战前1/3多一点的人了。
当时苏军为解决人力资源枯竭问题,已经饥不择食到了每解放一个地区,对苏军俘虏只稍作甄别立刻就补充进入部队。
这期间甚至发生过不少曾经在卫国战争初期做过“匪军”的苏联战俘被补充进苏军队伍,稀里糊涂立功受奖的奇葩事情。
另外,苏军之所以在1945年压缩步兵师、步兵团、步兵营人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苏联营、团级别中级军官奇缺,而苏军根本来不及培养,所以战争后期大多数苏联营团级别军官其实是不合格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干脆压缩军队人数,人数少了在指挥上至少不会暴露那么多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1944年苏联红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每一次具体战役,苏联红军伤亡总数至少是德军的2倍。
而苏联因为战争造成“打空一代人”的恶劣影响到战后才逐步体现出来,可以说之所以最后选出那么一个末代领导人,和二战时苏联打空了整整一代人有密切关系。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有60%工人是女性)接下来说说德国老兵为什么感觉越打越少问题。
我看有很多朋友说德国人口比苏联少,但是德国人口再少,二战时也有七千万人,适龄男子再怎么也不会少于1500万人,所以德国总人口少于苏联并不是核心问题。
德国老兵在战争后期感觉“越打越少”真正原因是德国总动员太晚,对妇女的动员也太晚。
对比苏联,苏联很早就动员妇女参军,虽然苏联女性极少上战场,但是这些参军女性绝大多数都直接进入工厂替代男性工作,最高峰时期女性工人占苏联工人总人数的60%!(二战时,德国至少有28个步兵师的成年男性在国内从事男仆工作)而德国不但到了1943年才开始动员,1944年才真正达到动员巅峰,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在二战时始终没有“解放妇女”,德国工厂里唱主角的依然是男性工人,这就造成一方面德国只能往战场补充小孩子,一方面德国后方工厂里充斥着成年适龄男性工人,达到几百万的规模。
更为可笑的是,根据统计,在德国投降前,德国还有141万成年男女仆“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主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即使这141万男女仆人里只有三分之一男性,那也是接近40万成年男性。
要知道东线德军著名惨败巴格拉季昂战役中,德军总共才被歼灭50万人,而德国当时国内就有至少28个步兵师的成年男性还在给人当男仆!
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的军队损失是非常惨烈的,尤其是苏联方面,在卫国战争爆发初期,就被纳粹德国歼灭了大量的现役部队,苏联一度也面临兵力枯竭的威胁!但是苏联比纳粹德国的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和战略纵深更大!二战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方面的总人口约1.8亿人,而同时期纳粹德国可以控制的总人口也不过8000多万,其中还有很多是纳粹德国领土野蛮扩张后,被强行划入纳粹德国的领土,加上德国吞并的一些东欧巴尔干国家的服从军,纳粹德国在潜在动员兵力上远不如苏联。
其实纵观苏德战争中的每一场战役,苏联就算开始反攻,取得大量歼灭纳粹德国的有生力量,也多是苏联军人的伤亡大于纳粹德国,直到最后攻入德国本土后,苏德将军的战损比才逐渐的拉平,个别战役中也会出现苏军的伤亡人数低于德军!据战后统计,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德士兵的战损比是1.3:1!但好处就是,苏联的伤亡人数中,负轻伤的人经过治疗后还是可以继续投入战场,但纳粹德国被围歼的军队,再也没有机会重新上战场了!在二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快速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参战,在苏德战争爆发第二年的1942年,苏联的军队规模就已经接近1000万,而在苏德战争后期,苏联的用兵力竟然高达1100万,巨大的人口基数,让苏联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而且在动员机制和能力方面,苏联也是优于纳粹德国,苏联不但有由女兵组成的一线军队,在后方的工业生产中更是大量的女性工人代替男工,这无疑让苏联有了更大的动员兵力的空间!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苏联老兵相对于德日老兵严重枯竭,而表现出消耗不大的现象!这只是一种误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苏联的老兵损失也是极为惨烈的,但苏联在反攻开始后,几乎全部是对纳粹德国的歼灭战,己方老兵当然在战后可以继续参战,但被歼灭的纳粹德国的老兵,不是战死就是在战俘营!其二,苏联在动员兵力后,以前的已经退役的老兵,也被征召会军队参战,而年轻的人口损失太多,一些年龄偏大的人也属于征兵范围,也被要求参军保卫国家,造成整体上军队年龄偏大的士兵比较多!本文
所以这些德军大部分被围歼,而日本人着手在太平洋的孤岛上坐以待毙。
这些战役失败之后,大部分的士兵都被歼灭,剩下被俘虏的士兵也不可能再回到德军以及日军内部参战,所以德国和日本的老兵只能是越打越少。
在战场上新兵比老兵更容易死亡但是前苏联在战争后期一直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老兵是越打越多。
在战场上有一个最基本的定律就是,新兵更容易死亡,因为作战经验很少。
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存活几率更大,能够存活下来的新兵也就变成了老兵,从这个理论解释来看,苏联的老兵确实是越打越多。
因为在后期苏联和德国进行的战争中,大部分都是前苏联取得胜利。
在卫国战争爆发初期,德国歼灭了前苏联大量的现役部队,苏联曾经面临过兵源枯竭的威胁,但是苏联的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大,前苏联的国土面积也广,所以战略纵深更大一些。
前苏联人口基数比德国要大得多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方面可以控制的人口是1.8亿,在同时期纳粹德国可以控制的人口总数在8000万左右,这里面包括一些不忠诚的部队,也就是说纳粹德国扩张以后纳入德国的领土,其中包括一些东欧国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国家。
可见德国在潜在动员兵力能力上远远不及苏联。
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方面开始打歼灭战,这种战争方式就是对德军进行合围。
由于苏联在人数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在武器装备的数量上也占据很大的优势,所以能够形成对德军集团军群的合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军队经常遭到全歼。
虽然苏联方面取得了大量歼灭战的胜利,但是苏联军人的伤亡人数大于纳粹德国。
后来打到德国本土以后,苏德军队的战损比才逐渐持平,个别战役中苏军的伤亡人数会低于德军。
在整个苏德战争时期,苏联和德国士兵的战损比是1.3:1。
苏军的胜利决定了老兵越打越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苏联在后期总是打胜仗,苏联军队伤亡人数中那些受伤的士兵经过治疗以后可以重新上战场,但是纳粹德国军队被围歼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上战场了。
到了战争后期,前苏联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所以重新上战场的老兵显著增多了,但是德国方面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前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其实高于德国苏联的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动员能力是非常强的,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方面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参战,到了1942年,苏联军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000万左右,苏德战争后期苏联的兵力高达1100万,在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方面,苏联远远要优于纳粹德国。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方面把女兵也调动起来,在战略大后方更是雇佣了大量的女性代替男工,这样让苏联有了更大的动员兵力的空间。
甚至在动员的时候,苏联还把大量已经退役的老兵征召入伍,这些人有的参加过第1次世界大战,所以看上去老兵是显著增多了。
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为了顶住美国的进攻,把在中国的所有精锐部队全部抽调到了各个岛屿上,甚至日本关东军都被抽空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
日本有经验的老兵都在太平洋战场和美军作战,到了后期美军海空力量对日本形成碾压,这些日本老兵在岛屿上被分割包围,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援助。
美军在战略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具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所以这些日军老兵被消灭在了太平洋的岛屿上。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伤亡率要远远低于日军,毕竟双方不在一个战略层次上,这样美军老兵自然是越打越多,并且美军的伤亡率还比较低。
其实日本和美国并没有实际可比性,日本所谓的老兵都是在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培养出来的,这些老兵在面对美军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实际作战经验,特别是在夺岛战争过程中,日本的作战观念比较落后,可以说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是损失殆尽,因为那个时候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盛行,大部分的日本老兵宁肯玉碎不为瓦全,有的甚至去做自杀式冲锋,所以战争打到后期,日本的老兵几乎就没有了。
参考:
战争的创伤,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止更长时问才能恢复,苏军老兵越打越多,是因为真理在他们手里,全民皆兵,侵略者的战线过长,没有人民们支持,死一个少一个,所以越打越少。
参考:
玩过游戏的都知道,打赢了才有经验值,打输了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