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打赢了一战、二战可还是衰落了
一战和二战,英国是理论上的赢家,其实都输得裤衩快掉下来了,为啥呢?
主要是因为被人抽了太多血,并且让英国真正的竞争对手美国崛起了。
所以一战和二战,英国和美国看起来是队友,其实他们才是对手。
(1)英国在一战中被抽了多少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国人来说实在太过于残酷了,虽然这场战争的头前是法国人在挨揍,虽然法国人和德国人不和,不过法国人也被这场战争下破了胆子,于是后来修了马奇诺防线,并且在被物理破防之后,在德国人攻占巴黎之前抢先投降了。
不过尽管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佬的损失要比前线当血肉磨坊的法国人少得多,然而还是有90万之众的英国人变成了一战战场上的炮灰,并且还有22万人成了可怜的残疾人。
不过死人不要紧,要紧的是英国人花掉的军费高达多达100亿英镑,当时的英镑可值钱多了,基本上是掏空英国的国库。
这就让英国人很难受。
然而跟英国恰恰相反的是,美国人靠着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反复横跳,四处卖军火挣到了很多钱,要知道在一战之前,英国原本是美国的债权国,美国人靠找英国人借钱过活,现在时代变了,英国人倒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
对于这个当初离家出走的逆子,英国人很火大,所以在巴黎和会跟着法国人一起挤兑美国人,而法国人也是傻,真的给英国人打工,帮忙赶走美国。
总而言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面子还在,底子没了,真就感觉身体被掏空。
(2)面子和底子都没了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一开始的绥靖政策和后来的法国拉胯,导致英国人不得不遭遇德国人围住英国的事实,而英国本土是金融世界,没有多少生产力,所以它需要来自美国的帮助。
而这个当初的不孝子就等着趁火打劫,于是在美国人的抬价下,英国人找美国借钱,然后从美国那里购入了几十艘驱逐舰和最需要的战斗机。
不过这些远远不够,于是当时的大英帝国的首相丘吉尔又不得不将英国海军的几处基地“租借”给了美国,为的就是50艘驱逐舰。
除此之外,明里暗里,英国还把自己的很多资源廉价卖给了美国,使得美国声威渐隆,而大英的名声越来越差。
除此之外,英国还是成为了战场,本土受伤也惨重,虽然没有沦为大兵团搏杀的地面战场,但是战争还是有30多万英军血洒沙场和10万平民在德国人的轰炸机下被炸死炸伤,整场战争开支多达1200多亿美元,英国的黄金储备基本全部用光,海外的资产变卖了1/4。
而且国内经济凋敝,英国老百姓生活也非常困难,他们要靠食物配给制才能活下去。
(3)结语总而言之,在这场战争,英国人只赢了一个结果,但是过程中把很多东西都输光了,比如说金融霸权,英镑不好使了,世界成为了美元的天下。
这是蓝白旗帜2022年第40篇
原因如下:第一,英国在二战之前已经衰落了。
二战爆发前,世界八个工业国中,美国最强,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38.7%。
随后是苏联17.6%,德国的13.2%,英国排行第四9.2%。
关键在于,二战爆发以后各国将民用工业转为军工,并且挖掘工业潜能,有很大进步。
德国吞并欧洲以后一度猛增到接近30%。
苏联的工业产量也有提高,而且几乎全部用来生产武器弹药,军事力量很强。
英国却由于封锁、轰炸导致工业产能大幅度下降有所下降。
在雅尔塔会议期间,面对美苏两个强国,丘吉尔哀叹:在这两头巨熊面前,英国就是一头小毛驴。
第二,英国发展模式的问题。
英国当时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殖民地,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殖民地。
他可以合法掠夺殖民地资源。
以缅甸为例,本来是个没什么资源的农业国,英国人也从该国以极为低廉价格搞走了优质木材、宝石之类。
至于富裕的印度,更是被英国掠夺的干干净净。
由于只需要从各国掠夺资源就可以致富,何苦辛辛苦苦像美国、德国一样发展本国工业。
英国工业发展是滞后的,缺乏规模和潜力,各方面已经落后世界一流强国。
二战前,英国的支柱工业是:煤炭、钢铁、造船、航运、棉制品等。
这些在当年都是夕阳产业,未来是高科技工业的时代,而且英国还在不断走下坡路。
以比较有竞争力的造船业为例,资料这么写:从 1920 年开始,应该能过在建船舶吨位下降,尽管 1927-30 年是相对较好的年份,但当时英国下水量仅为 1911-13 年水平的 75%。
在不景气中,随着数百万吨的船舶产量搁置,建造厂几乎停滞不前:1933 年,英国船厂的下水量下降到一战前数字的 7%。
整个 1930 年代初期,该行业的很大一部分都处于闲置状态。
而更重要的是,英国掠夺殖民地的这种模式,必然会导致殖民地反抗,迟早会独立。
二战后英国几乎失去了所有殖民地,经济立即一落千丈。
第三,英国本土的问题。
虽然都是岛国,日本是单一民族,而英国分为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
除了威尔士以外,其余几个民族同英格兰人关系恶劣,北爱尔兰甚至一直打仗搞独立几十年之久。
由于大英帝国内部不稳,出现了内耗。
仅仅一个爱尔兰共和军,也搞得英国政府疲于招架,政局混乱。
自1968年至2002年7月,在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以及爱尔兰共和国境内共有3600人在暴力冲突中丧生,爱尔兰共和军及其它组织至少应对其中2000人的死亡负责,连英国总理撒切尔夫人也曾差点被他们炸死。
第四,失去世界控制权。
其实一战之前,英国才是世界头号强国,主宰世界。
通过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得到了无数经济利益,借此富裕起来。
二战后美苏称霸,英国甚至无法领导欧洲,更别说世界了。
世界大哥的地位不存在了,原本吞下去的经济利益就要吐出来。
这从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得出来。
英国做大哥的时候,可以迫使别国购买他的商品,二战后就没这个能力了。
而英国在世界贸易(出口和进口)中的相对份额:1840 年为 32%;
1913 年,17%;
1938 年仅剩下13%。
可见,随着世界霸权的衰败,英国失去了世界市场的霸主地位,垄断世界经济也是无能为力。
第五,英国金融业的操纵。
大家看过电影《野鹅敢死队》吗?
里面那个商业银行的爱德华爵士,可以压迫英国黑社会投资服软,放弃追究侄子被杀的事情。
而且,爱德华爵士甚至可以操纵乌干达等几个国家的政局,借此夺取商业利益。
英国金融业的巨头实力非常强大,可以影响到英国政局。
由于这些巨头非常保守,导致英国金融犯了很多错误,推动很多年的金融保护主义,导致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英镑逐步失去了世界第一档次硬通货币的地位。
在二战之前,英镑被视为信誉度最高的国际货币之一。
二战后,英国尚且需要美国大量经济援助才能维持经济稳定,英镑信誉一落千丈,美元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主要交易货币。
英国人自己维持殖民地贸易,尚且都要使用美元。
由此,英国金融业彻底失去全世界金融控制权,经济也就一蹶不振。
参考:
英国原来号称是\"日不落帝国\",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殖民地,它发达的工业都是靠掠夺殖民地的资源来支撑的。
一战.二战有些殖民地被别的列强抢夺去了,有很多成独立国家了,如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原东巴基坦)这么大的地方为英国无偿地提供着资源和人力,还有中东地区\非洲\拉美及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都遭受到它的掠夺。
风起云涌的世界潮流,大部分殖民地相继独立,\"日不落帝国\"终于日落了。
参考:
英国虽然是一战和二战的获胜者,但是相应的,英国也是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
在一战前,经济只有德国5/3的英国就被迫和德国进行了漫长的军备竞赛,在巅峰时期,英国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的实力都远远超过德国,英国这时所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一战的战场虽然是欧洲大陆,但是德国仍然使用各种飞艇对英国的工业区和政治中心进行了大轰炸,甚至在一战结束后,英国被德国损毁的建筑比身在战场的法国还要多。
而在二战时期,英国的自身难保更加剧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性。
所以,在一战时就已经根基不稳的英国,在二战后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并衰落也就并不奇怪了。
此外,英国经济和军事虽然因为朝鲜战争和苏伊士战争有所回暖。
在这一年中,英国国内不仅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且英镑的汇率也因为资本家对国债的买卖发生了严重的跌落现象,正是从那一天起,一个“统治”世界长达百年的大英帝国才在美国的资本操作下真正衰落。
参考:
单说二战,英国是战胜国,为何衰落了。
英国怎样成为了二战战胜国二战初期,英国人已被德国赶出了欧洲大陆,英国远征军能逃回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还带有几分侥幸成份。
德国空军大规模轰炸英国逼其投降,伦敦被炸满目疮痍,考文垂则被彻底摧毁。
英国空军靠秘密武器雷达,才勉强能与德国空军抗衡。
在英国万难之时,希特勒为施行摧毁苏联的“巴巴罗莎”计划,终止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国才侥幸活了下来。
接下来英国孤悬大西洋,靠来自北美的美加海运救济粮弹度日。
为打破德国潜艇“狼群”的封锁,英国被迫割让海外殖民地,换美国尘封的淘汰军舰为救命船队护航。
后来苏联打衰了德国,英国也恢复了一点元气,但仍无力染指欧洲本土陆地战场,蒙哥马利率英军在北非沙漠与隆美尔的德军进行兵团级作战,隆美尔在战场上从将军打成了元帅,可见当时英军的战力并不强。
直到苏联在东欧横扫德军,美英开辟“第二战线”,艾森豪威尔率百万美军登陆欧洲,英军才重新踏上欧洲大陆。
由于德国殊死抵抗苏联反攻,对英美网开一面,除了美军打过硬仗,(诺曼底登陆战,挫败德军的“阿登反击战”),英军进攻推进几乎顺山顺水,他们旁观目睹了苏军用血与火攻克柏林,却惬意地签字成为了欧战战胜国。
(德国向苏美英法投降签字)在亚洲战场,当日军炸沉了英国远东舰队“威尔斯亲王号”、“反击号”战列舰,大英海军在太平洋已不见踪影。
在东南亚,靠中国远征军数万人英勇牺牲,英军才侥幸从缅甸逃到印度。
同样,后来英国也成了亚洲战场战胜国。
(日本向美中英苏澳加法荷及新西兰投降)英国成为二战战胜国,得益于美国的鼎力扶持,得益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苏联、中国等的帮助和付出了巨大牺牲。
丘吉尔以世界领袖自命不凡,但英国人民在二战结束前夕就已通过大选请他退休。
二战后英国为何衰落?
第一、话语主导权的消失英国在二战中就已经大伤元气,在相当长时期靠美国救助度日,为此还被迫割让了海外领地。
二战后美国当仁不让留在欧洲,欧洲成为苏美控制的红蓝两块版
大英已不再是欧洲主角。
在联合国,英国虽是“五常之一”,但往往叫板的是苏联,拍板的是美国,没有多少英国出彩的份。
第二、外向经济巨大红利消失二战后世界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这包括今天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
今天的51个英联邦国家(英国除外)就是大英帝国昔日海外殖民地留下的最后历史痕迹。
英国是世界传统的航海和自由贸易大国,随海外殖民地消失,它的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廉价人力资源市场等巨大经济红利也削弱或基本消失。
时至今天,英国的GDP2.9万亿美元,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9%,而历史上,英国的GDP曾达到占世界21%份额 (1870年)。
第三、世界科技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二战后美国吸纳世界人才战略成功,引领了现代科技革命,把英国版的“工业文明”升级到“电子文明”和“信息文明”,成为了世界的科技和教育中心。
英国除了剑桥、牛津还保持世界顶级声誉,在科技教育多个领域已落后美国。
(英国牛津大学)当今英国仍然频频亮相于国际中心舞台,但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美国的锋芒覆盖。
旭日不再,仅留余辉。
参考:
丘吉尔参加南非布尔战争时被俘,南非在1870年代末发现了大储量的黄金和钻石矿,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确实是一块大肥肉,打算将其纳入到英国殖民地体系当中成为第二个印度,但南非大部分地区当时已经被“布尔人”控制,这些人都是早年间来到南非的欧洲白人后裔,他们相互通婚后形成了南非的白人,由于清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性,虽然南非远离欧洲,但是这些布尔人也间接引进的欧洲的先进军事和工业…所以,他们的战斗力要远高于英国以前所征服殖民地的落后民族,结果在1899年英国不远万里派兵想征服这里结果碰了钉子,3年的战争中派兵人数超过50万,花的钱相当于10亿两白银,最后也没能获胜…也正是因为这次战争英国走向了全面的衰退。
一战爆发前,德国的工业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英国工业产能只有德国的五分之四,再加上“布尔战争”的巨大损耗,所以德国才敢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机械化战争的雏形,比拼的就是工业产能,当时德国有5000万人口,其中工业人口800万,而英国当时是3800万人口,工业人口不足700万,虽然有“英属印度”这样的殖民地,但是工业能力仍然不足,要不是美国最后加入了“协约国阵营”,英国加上法国也难以击败德国,虽然一战英国打赢了,但是巨大的战争损耗是英国这样的人口少,资源贫乏国家难以接受了,一战结束之后世界进入到大萧条时代,战争中的消耗和战争的后遗症也导致了各国严重的经济衰退,英国这样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国家更是经济大幅度滑坡,所以一战当中英国获得的好处没有弥补战争的损耗。
敦刻尔克大撤退,近40万英法联军被30万德军击败,虽然逃回英国有33万人,但是几乎所有的重装备都被丢弃了,要不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乃至在1942年参战,英国是坚持不下去的。
二战的结果对于英国来说和一战一样,由于一战结束之后,欧洲的金融资本加快了往美国的转移,英国的工业在没有资金的扶持下进一步萎缩,到二战爆发前工业产能仅为德国的五分之三,所以当时英国害怕和德国打仗 要不然怎么会有“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只是见德国有一统欧洲大陆的野心,并且要将英国势力撵出欧洲大陆的企
英国虽然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工业文明的基础就是领土面积和人力资源丰富,领土大当然自然资源就多,能提供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而人口多就能获得众多的工业人口,美苏为啥在二战之后成为“两极”?
就是前面两个要素,而英国虽然是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人口太少,没法有效进行控制,就像更早的“蒙古帝国”一样,随着殖民地体系的崩溃,衰落是必然的。
参考:
这个问题让英国非常尴尬。
明明是打赢了一战,却因大量失去海外殖民地而元气大伤;
明明打赢了二战,却连一流强国的地位给丢了。
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却越来越边缘,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天道好轮回。
那么,明明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国怎么就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要知道,美苏这样的二战战胜国在战后都成为超级大国,就连战败国日本和德国都甩英国几条街,英国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英国之所以打了赢了世界大战还衰落,根本原因就在于:英国从来不是真正的赢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除了得到一个战胜国的头衔,免于像德日意这样被战胜国清算,剩下的几乎就是一无所获。
而且,加速英国衰落的原因还不止这些:1、英国的衰落早已开始二战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强国,而它的衰落,从一战之前的布尔战争就开始了。
爆发于1899年的布尔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成为大英帝国衰落的多米诺骨牌。
此战英国先后投入40万军队,阵亡22000余人,耗费资金2亿英镑,相当于27亿两白银。
而最让英国尴尬的是如此巨大的投入依然没有取胜,尽管它的对手只是总人口不过50万的布尔人。
英国之所以对南非这样的殖民地如此上心,是因为英国是典型的殖民帝国。
在19世纪70年代美德等国争相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逐渐成为增长原动力的背景下。
英国高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的累赘,一方面,来自殖民地的收益完全可以养活本土,这使得英国没有主动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殖民地多在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维持这样的殖民地耗费了英国大量的资金,这使得英国即使想要技术革新也是力不从心。
所以,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的英国,终归还是因殖民地而走向衰落。
一战后,英国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殖民扩张达到顶峰,随即开始盛极而衰。
不得不在1933年推出《威斯敏斯特法案》,同意各自治领独立,加入英联邦;
而意在成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反殖民主义的先锋,二战期间更是将其写入《联合国宪章》,这是对大英帝国的釜底抽薪。
所以经历了二战,连不善反抗的印度也不得不被英国承认独立后,英国几乎失去了所有殖民地,衰落不可避免。
2、世界大战的深度参与战争,是毁灭一个国家最快的手段,尤其是世界大战。
而很不幸,和德国相似,英国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度参与者。
一战期间,英国漂洋过海和法军并肩作战,在西线和德军展开惨烈厮杀,在凡尔登战役中更是创造了一天阵亡6万人的记录。
超高的伤亡率使得英国国内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稀缺,直接影响了一战后英国的持续发展,而且造成英国国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直到二战前也没有恢复。
由于一战的惨重伤亡,二战前的英国和难兄难弟法国一样高唱绥靖政策,企
不过在希特勒横扫西欧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开始对德强硬,不仅在本土和德国进行了惨烈的不列颠之战,还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和法西斯展开惨烈厮杀。
二战期间,英国共动员700万人参战,虽然不及美苏德等国且包含了大量殖民地军队,比如印度,但英国本土军队损失同样惊人。
过早加入战争使得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发挥了巨大作用,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战争对英国的冲击直接加速了英国的衰落。
相比之下,苏联参战时间较晚,虽然伤亡同样惨重,但疯狂的劫掠帮助苏联迅速完成了战后重建;
而美国就更狡猾了,因为无论一战还是二战,美国都是在漫长的等待后才加入战争的,而美国的加入往往使得战争的天平出现一边倒态势,这使得美国以较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3、自身条件的极度劣势两次世界大战作为迄今为止最惨烈的战争,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面貌,在英国彻底掉出一线强国序列后,美苏成为超级大国。
而之所以是美苏而不是英国继续做世界的老大,除了殖民地的丧失,最重要的是英国从一开始,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中。
虽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鼎盛时期高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但本土始终只有24.41万平方公里,这是英国保持强国地位最大的障碍。
因为没有巨大的本土,除了没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在资源储备和人口数量上都占不到优势。
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英国才在欧洲大陆大玩“离岸平衡手”,企
不过很可惜,当出现德国这样依靠科技迅速突破天花板的国家,或者欧洲大陆来了美国这样的所谓“仲裁者”,英国的光荣孤立就会变成真的孤立。
相比之下,虽然美国和苏联也在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美国本土没事,苏联虽然本土有事但很快在对德国的反攻中找补了回来,只有英国夹在美苏两国之间,做着重回大英帝国时代的美梦。
所以说,自身条件严重不足的英国,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这一点英国和日本非常相似。
在加上殖民地的严重掣肘,英国虽然在发展,但相比于美德这样的国家还是太慢,这让英国越来越被甩在身后,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英国的衰落绝对不是偶然的,而两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事实上,英国人早在一战后就已经发觉,自己已经开始逐渐落后于同为欧洲老牌强国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为主的欧洲强国胜利而告终。
但德国在失败后却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
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就可以看出,凡尔赛和约虽然制裁了德国。
但并没有伤及德国的根本。
一战后法国确实对德国进行了致命的打击。
甚至包括法国还侵吞了德国的主要工业区。
但英国却并没有那么做。
相反,一战后英国一直致力于扶持德国的再次崛起。
英国之所以会在一战胜利后大力扶持德国,一方面因为当时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受到了苏联颜色革命的影响,当时的颜色革命在欧洲令资本主义国家闻而色变。
英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哥,也自然要担负起对抗苏联的旗帜。
而德国一方面和苏联有着历史恩怨纠葛,另一方面英国也需要一把刀子对付苏联,自身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英国才会大力的支持德国富强。
更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英国在一战后发现,欧洲的平衡被打破了。
原本欧洲是法国和英国两者互相称霸实现了欧洲的权力平衡。
但一战后这个平衡被打破了。
法国方面虽然在一战中损失巨大。
但在战后法国也获得了无尽的好处。
这使得法国在一战后实力快速恢复,甚至还有所进步。
而此时的英国虽然在战争中并没有经历太大的创伤。
在战后也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利益,毕竟和德国接壤的是法国,而并非英国。
因此获得一手利益的还是法国人。
这也就导致一战后法国实力强过了英国。
欧洲的权力平衡出现了失衡。
英国人不甘愿法国人称霸欧洲,这对于英国是极为不利的。
毕竟欧洲是英国的根本所在。
所以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英国决心扶持德国制衡法国,以此来实现欧洲的权力平衡。
此时的英国就已经认识到自身实力开始出现衰退了。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表面上是因为美国经济崩溃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
但根本上还是由于英美的放纵,导致德国的崛起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并没有伤及德国根本,反而给德国人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希特勒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来德国再次引发的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本土虽然没有遭受德国的登陆进攻。
从某种程度讲英国本土并没有遭受战争的冲击。
但德国无休止的轰炸还是让英伦三岛一片千疮百孔。
此时的英国无力对抗德国,只能选择和苏联以及美国结盟。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英国人主导的世界秩序以及一去不复返了。
取而代之的是强的苏联和远离战争的美国。
虽然英国当时仍旧是世界三巨头之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英国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二战对英国的影响所造成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
如果只是单纯的战争创伤,英国人还挺的过来,真正意义上英国人被赶下世界霸主的宝座,还是美国和苏联下的手。
在二战期间,斯大林和罗斯福也都不会凭白无故的给英国人卖命,他们知道英国赖以强的根本就是广袤的殖民地。
他们很清楚想要废掉英国,就必须要剥离英国广袤的殖民地。
因此开罗宣言中,苏联和美国“绑架”了英国,大力鼓吹战后允许英国殖民地实现独立。
英国由于需要美国和苏联对抗德国,丘吉尔也只能无奈接受事实。
这时的英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凋零。
丘吉尔也曾感概的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开罗宣言的公布标志着同盟国势力的进一步增强,也标志着战后英国沦为配角的宿命。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而战后英国要紧抱着美国大腿了。
战后马歇尔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是英国快速恢复实力的契机,另一方面受到苏联的影响,英国人很清楚光凭欧洲的力量无法对抗苏联对欧洲的“侵略”。
因此只能抱紧美国大腿对抗苏联,此后也就有了冷战对峙和北约军事组织的建立。
英国也彻底沦为了美国的马前卒。
日不落帝国也永远的拉下了最终的落幕。
感谢阅读。
喜欢的朋友请
参考:
其实,英国的衰落并非是因为一战和二战,一战,尤其是二战,不过是让大英帝国的表象彻底崩塌,英国的衰落要早的很,除了专业学者,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大英帝国的衰落是从布尔战争开始的,虽然帝国打赢了这场战争,却也结束了其海湾扩张历史,帝国的精英更是意识到,英国已经无法依靠实力保持足够优势,能维持现有的殖民地就已经很困难了,这也是其后英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因素。
在四年的布尔战争中,英国总共动员了4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从英国本土出发跨越半个地球前来的英军,其余还包括殖民地军队等,还通过海运向南非输送了35万匹马、10万匹骡子, 134万吨军事装备和其他物资,先后动用了1027艘舰船,在布尔战争中,英国一共花费了2.2亿英镑,超过了地球上所有列强在19世纪的总和。
2.2亿英镑是多少钱?
按照当年的汇率,一英镑等于6.66两白银,2.2亿英镑就是约14.65亿两白银,要知道,大清国从南京条约赔款开始算起,一直到辛丑条约的4.5亿两,林林总总加起来才不过7.3亿两白银,英国在布尔战争的花费有多大,各位心里有数了吧?
布尔战争实际上把大英帝国几个世纪来的积累差不多掏空了,而且债台高筑,英国在一战和二战根本无力对付自己的对手,如果没有美国表弟的强力帮忙,一战后果都不好说,更别说二战了,二战结束后,英国意识到,自己根本没实力控制所有的殖民地,采用和平方式允许殖民地独立,但同时又与其保持特殊关系,具有较强影响力。
相比之下,战后的法国就愚蠢多了,不管是越多还是阿尔及利亚,都试
参考:
主要就在于英国虽然打赢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的元气已经大伤,其已经无力面对二战之后的新格局了,连英国本土都民怨四起,境地凋敝,再加上战争的创伤,英国世界霸主的位置还是丢了。
其实一战中英国虽然参战了,但是战争主要是在欧洲大陆进行的,对英国本土没有多大影响,但是英国的大量年轻人死于这场战争,这对英国的冲击可以说是很大的,英国的贵族社会甚至因此直接瓦解。
不过此时英国依然牢牢控制着其殖民地,其依然是一个十足的霸主。
而二战中,英国遭受了更大的打击,本土遭到了德军的攻击,很多地方已经化为一片瓦砾。
更关键的是,英国为了战争,已经欠下大量外债,二战后的英国经济十分依赖美国的帮助,可以说是完全不复当年的强大,而英镑也已退位,美元成了世界货币。
同时,战后英国已经无力控制其殖民地了,很多地方走向纷纷独立,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松散的英联邦。
同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崛起,而此时西方阵营中仅有美国能够对抗,英国也必须在美国的帮助下才能走出二战的创伤。
最终,英国彻底失去了其世界霸主的宝座,最终衰落,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的英国在国际社会还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
参考:
先上结论,那就是
处于巅峰时期的大英帝国英国的衰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英国的衰落,是一个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衰落过程,是相对衰落。
英国作为当时全球性的生产、技术、商业、殖民和海外优势的拥有者,实际上处在,随着工业化的扩散和新兴强国崛起而来的各种国际冲击的汇集点上,它是美国权势兴起首当其冲的国家,因为在西半球英国的利益(加拿大、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军基地、在拉丁美洲的贸易和投资)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的利益突出的多;
它是受俄国边界及其战略铁路在土耳其斯坦扩展的影响最甚的国家,因为这对英国在近东和波斯湾的势力、甚至最终对其印度次大陆控制构成的威胁人人皆可见;
它是商业利益,很可能由于瓜分天朝或在那一区域兴起的新力量而遭到最严重损害的国家,因为它享有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份额;
与此相似,它是在非洲和太平洋的相对地位,受1880年后抢占殖民地影响最大的国家,因为它……“用支配绝大部分发达世界的非正式帝国,换取了占其1/4的正式帝国”——这不是一桩合算的交易。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226-227页)英国的这种相对衰落是与美国、德国的崛起紧密相连的。
首先,德国统一之后,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快和最大的受惠国之一实力突飞猛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在工业经济总量及技术先进程度方面,已经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
可以说,短短40多年的时间,原本列强中最弱的普鲁士现在成为德国,甚至比列强之首的英国更有实力,这种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构成了英德敌意,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
英国与美国国旗(英美霸权交接可以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进程)而美国经济相比德国而言既有首屈一指的规模,还有首屈一指的效率。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已经在钢铁、煤炭、石油以及汽车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成倍的,超过了任何其他强国,其中有些产量比其他所有强国的全体产量加起来还多。
经济的这种绝对和相对的跨越式增长和在美国盛行的各类帝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再加上传统的美国例外论和使命意识,导致了美国“世界强国”政策的开始推行。
美国的这种实力的突飞猛进及其崛起最大的沼气项目之一,就是英国在美洲问题上已对美国退让的方式,努力取悦于后来居上的美国,而美国则通过在欧洲的外交等问题上,给予英国支持予以回报。
可以说所谓盎格鲁-萨克逊“世界领导权”“禅让”过程由此开始了。
19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从
英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全球优势,获得霸权地位,在于它在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和生产方面的遥遥领先地位,而到了19世纪末这种优势的显著衰减,甚至最终消散失在于工业化扩散和新技术革命中英国愈益严重的相对颓势。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已经从1880年的22.9%下降到13.6%。
更不要说因为技术竞争力的减弱和后发工业国家采取保护性关税政策,使得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大幅跌落。
英国殖民优势的衰减同样引人注目。
尽管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主义大潮中攫取了一系列新领土,但是与之前近70年的时光中,除了俄国没有任何其他敌手的状况截然相反,这时英国不得不与几乎所有的新老强国竞争,并且抵御他们在殖民扩张中对大英帝国产生的压力。
冷战时局
可以说,在20世纪以前,欧洲一直是现代国际体系的中心,甚至也可以说是现代世界的中心。
欧洲拥有和其他地区相比,远为优越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权势。
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左右了世界政治基本格局。
然而到了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欧洲已经无可争辩地失去了它的传统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两大侧翼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
国际政治结构由多极变成了两极。
欧洲中心的相对衰落与侧翼超级大国的崛起可以说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最大的必然性之一。
欧洲之所以被美国和苏联先后赶超,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美国和苏联所支配,彻底丧失中心地位,除了工业化的扩散这原因外,还是由于欧洲包括英国在内的中等强国在规模上的劣势。
布尔战争形势
是布尔战争将大英帝国的这种相对衰落的窘境彻底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布尔战争中除了一个美国,出于利益交换,半心半意的支持英国外,英国面临的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抗议声。
再加上战争的艰难和旷日持久,却无法彻底征服布尔人,反映了英国的武力的拮据和低效。
更让英国人难以接受的是海上优势的动摇。
法国和俄国的海军力量增强已经让英国颇为挠头。
而德国从1898年掀起的造舰狂潮在英国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所以在20世纪开始后不久,英国政府就认定德国为头号敌人,其具体体现就是克劳备忘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在面对英国的相对衰落的过程中,英国也不是完全束手无策。
实际上,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开始了所谓的“调控衰落”的过程。
那么这种调控衰落实际上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英国努力的使大英帝国成为“真正的”大英帝国。
也就是说要将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真正的整合为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大大英帝国(Greater Great Britain )。
但我们众所周知的是英国的这一努力,实际上最后失败了。
所以在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的独立,1931年,英联邦正式成立,大英帝国名存实亡,英国构建大大英帝国的设想彻底破灭。
另一方面,英国从布尔战争以后,开始了战略收缩,开始缓和与其次要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矛盾,进行“绥靖”,减少海外敌手;
同时确定并开始对付对其优势威胁最大的国家。
因此正如前述英国在20世纪开始后不久,认定德国为头号敌人。
也正是英德矛盾发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英国衰落的原因,而是英国在衰落过程中,调控衰落导致的一个结果。
当然,虽然英国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事实上加速了英国的衰落。
罗斯福与丘吉尔:英美特殊关系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事实上单独面对德国的威胁已经力不从心,法国沦陷后,英国坚持对德作战的一项根本原因,就在于英国指望美国最终会与英国并肩作战。
珍珠港事件,可以说对英国是一个喜讯。
美国参战后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压过了英国,已经体现出未来的超级大国的巨大潜力,而英国在所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已经相形见拙。
例如1940年美国参战时,武器生产量不到英国的一半,但到了1944年美国的武器生产已经增加到英国的近乎四倍。
所以在战争中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看到战后头等强国将只剩下美苏两家。
因此,在二战中的盟国战略问题上,战时盟国外交上,盟国战争目的等各个方面,英国的劣势已经是显而易见。
而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重视的工作就是亲自起草上千份他发给罗斯福的电函,这就是实力巨大差异的英美关系的写照。
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削弱的英国,和其他欧洲中等强国一起已经决定性的衰落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说英国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种削弱加速了英国的衰落过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已经无法维持它的首要大国地位,只能是依靠英美特殊关系,利用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实行所谓的三环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