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去世后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后半生是怎样的
咱先说一下李莲英到底有多牛。
李莲英的本名叫做李英泰,河北人。
父亲是个皮货商人,但这种皮货商人是指那种特别特别底层的个体户,所以他家里其实很贫穷,再加上经商失败,所以就把儿子李莲英送进宫中,净身当了太监,当太监时候的李莲英只有6岁,进入的是郑亲王端华的府邸。
然后因缘巧合,不知道走了什么运,进入紫禁城,改名李进喜,得到了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太后的青睐,逐渐受到赏识,在1867年被封为二总管。
1869年的小李子,才只有21岁,已经是宫廷中首屈一指的大宦官了。
当时正值大总管安德海因为在偷偷出宫期间,在山东行为不轨,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刀给咔嚓了。
权力进入真空期,大内主要太监们都对最高的大总管职位翘首以待。
在安德海死后,李莲英更是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不仅把他调入内宫,还在不久之后把大总管职位,交到他的手中。
1871年,李进喜因为受慈禧太后宠幸而被赐名连英。
至此,开始了李莲英长达37年的晚清皇宫中,太监总管的生涯。
这37年间,他一直陪伴在慈禧的身边。
这37年,他见惯满清皇室和宫廷以及后宫之间的斗争,但是这些斗争从没有波及这位从23岁到60岁,一直待在慈禧太后身边的男人,一直到慈禧身死,李莲英始终都是慈禧太后最为宠爱的太监,在慈禧时代,连英在朝臣面前向来是一言九鼎,很多人都拿银两来贿赂讨好他。
真实历史中的好太监在历史上,常常有很多野史丑化李莲英的形象。
而事实上,李连英,在正史中的形象却迥然不同,竟然是以一种心地善良,谨小慎微的,好太监的形象让人大跌眼镜。
李莲英的墓志铭上写道: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德宗遗事》里记载,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太后在光绪西逃,在保定的时候他们停下休息,当时的慈禧太后卧室精美,准备周到,可是,光绪的卧室里,却一个伺候太监都没有,而且十分简陋,睡觉躺在床上,甚至没有被子。
李莲英伺候完慈禧睡下之后,便去看望光绪皇帝,发现皇上的屋里,除了坐褥和椅子靠枕之外,连被子都没有,他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真是罪该万死,最后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说,这是奴才的被褥,请主子将就用之,奴才罪上加罪也没有办法了。
光绪再回到北京时,还常念叨这件事,感激道:若没有李安达,朕恐怕活不到今日。
在光绪和慈禧的争执中,李莲英从没有依仗慈禧的宠幸,对光绪落井下石,反而常常对光绪皇帝颇有照顾。
更有人说,李莲英仰仗慈禧的宠幸,在宫外为非作歹,收受贿赂。
但据光绪年间的维新人士王照所说:事实上是在光绪20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之后,朝臣们不敢批评慈禧,就将舆论的矛头指向宫外面的李鸿章和宫里的李连英。
事实上对李莲英来说,多有污蔑之词。
李莲英生活上极其谨小慎微,他既不敢买官鬻爵也不敢贪赃枉法,他在地安门内黄化门大街东口酒醋局胡同有座住宅,只不过是比当时的中层生活的条件稍微好一点,而这对于大内总管来说也应该是基本的相当的水平,但是要说相比于豪宅,那却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说他广置妻妾,但是事实上李莲英只有一个老婆,而且是在很多年前因为家中琐事,需要人来处理,才经过朋友的介绍与一个没有子女和没有产业的死了丈夫的苗氏结了婚,而与她结婚,既能帮助这个女人继续为丈夫守节,还能让她有了栖身之所,在当时反而是一个很罕见的,有情有义的厚道好太监。
就连宫中一般的嫔妃,宫女触怒慈禧太后,李莲英也常常尽量帮人美言遮盖,使得很多人免于处分,保护了不少人,所以宫中上下从来都是对他有正面评价,并称他为“恭慎”。
后来由于后世对慈禧太后的评价普遍负面,而导致李莲英也时常被人丑化成一种曲意逢迎,仗势欺人,令人讨厌的跋扈太监形象……死因成谜但是历史真相还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李莲英在慈禧死后,就请求当时掌权的隆裕太后,让自己回家,隆裕感念他一生勤恳谨慎伺候慈禧太后,劳苦功高,于是准他出宫返家居住。
在慈禧太后去世100天之后,一辈子都在宫中度过的太监李莲英出宫,三年后,李连英病逝,安葬在恩济庄,一般认为李莲英死于痢疾。
但是,后来李莲英墓被发掘时,发现坟中没有尸身,具体死亡原因也因之成谜,又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悬案,有人说李莲英可能是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也有人说是被摄政王载沣刺死,这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历史是充满了悬念,而李莲英的死亡之谜,也就沉睡在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
借这个题目来聊一聊李连英先挑个刺,说到晚清著名大太监,一般都写作“李莲英”,这是错的,正确的写法是李连英。
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李连英给人的印象极坏,一副“晚清权监”的奸佞面孔,其实这不是李连英的真实面目。
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世人对慈禧垂帘,女人主政有一股厌恶情绪,加之晚清朝堂上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对以慈禧为首的后党深恶痛绝,又不敢公然指责,最后只好拿他这样一个被慈禧倚重的大太监来开刀,耍一耍泼脏水、清君侧的把戏。
因为是太监,讲为官之道,李连英是上不了台面的,但论门楣下的为人处世、生存之道,李连英算不上罪恶之人,相反他颇具有谨小慎微、低调不作大恶的传统智慧。
李连英,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李家村位于子牙河畔,距京城大约三百里。
这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出太监的地方。
李连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其父李玉育有六子二女,李连英是次子,小名叫“机灵”。
七岁那年,李连英随父到京城,其父在珠市口大街一家皮货店干活,后来有人称李连英为“皮硝李”,指的不是其他,而是说他祖上的营生。
李连英八岁那年,宫中太监沈兰玉游说其父,要他入宫做徒弟。
贫家无奈,其父只好应允,于是李连英九岁入宫,成了一名小太监。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咸丰帝避难到热河,次年,驾崩。
两宫太后旋与恭王联手,对顾命八大臣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史称“辛酉政变”。
据说,李连英在太后与恭王之间传递情报,为政变成功立下了大功。
此后,他在宫中的升迁极为迅速,至三十九岁时,获赏二品顶戴,所谓“开国以来,未有若是之光荣者也。
”对于李连英的发迹,民间的说法更倾向于他很会讨慈禧欢心,很会向慈禧献媚。
这是事实,但将事实调转一个角度看,他得宠其实是得益于他的善解人意,心细如丝,简单说就是人不坏,情商高。
慈禧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昏庸,伴君如伴虎下能始终如一的得到慈禧“真心”善待,可见李连英的不简单。
除了善解人意这一点,李连英低调懂规矩也是他始终得宠的关键。
这是他从安德海被杀中吸取来的经验教训,安德海死后,李连英继任掌案太监,有安德海的前车之鉴,他常对侍者说:“主人是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一刻失慎。
天恩愈大,性命愈险,吾人不可不慎······”但即便随时恪守一个“慎”字,李连英还是没法逃过朝堂上针对他的参奏弹劾,尤其在他作为副使,随醇王赴旅顺、烟台检阅北洋水师后。
光绪六年到八年间,有御史弹劾李连英,给他罗列了十几条大罪。
面对弹劾大罪,李连英曾向慈禧呈递辩护状,逐条批驳。
在慈禧面前,他不敢说假话,因此他的这个辩护状基本能反映出他的真实状态。
例如,第一条大罪,说他子侄拿他名片到各省讹诈钱财。
李连英辩称:有事与外官联络,要用到名片,全由自己手写,列明事由,附有签名。
若说子侄拿我名片到处撞骗,请弹劾之人提交物证,看哪张名片写了教我子侄去向外官讹诈的事。
例如,第八条大罪,说他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李连英辩称:家中确有紫金泥壶、玉翠白菜、翡翠烟壶这一些珍贵古董,但这些或是从琉璃厂买来,或是太后赏赐,前者有发票,后者有诏书。
至于地安门内黄化门大街东口酒醋局胡同的住宅,不过比中产的居室条件稍好,要说其制逾礼的豪宅名园,那是不够格的。
又例如,第九条大罪,说他广置妻妾。
李连英辩称:家中只有一个老婆。
十四年前,因为家中琐务需人整理,遂经朋友李宝珊介绍,与既无子女又无产业的寡妇苗氏结婚。
与我结了婚,她既有栖身之所,还能继续守节,明明是“节义两全”的好事,怎能说我“居心实不可问”。
再例如,第十条大罪,说各省大吏进出京城,他必索要数千乃至数万的规费。
李连英辩称:这么重大的指控,列不出一条证据,(这不是欺负人嘛!)慈禧派人逐项核查,证明李连英并无虚言,所以说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的大恶,在李连英身上基本是没有的。
有的话,根本藏不住,慈禧也未必会替他兜着。
他收钱,大部分都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死后,李连英的表现也足以说明他是个明白人。
慈禧的丧事一办完,他就消失了,而且是消失的干干净净。
当时,隆裕太后曾苦留,但他去意已决,隆裕最后恩准他“带俸退休”。
消失以后,名义上李连英的家是在慈禧赏赐的西苑门外胡同一处单独宅院;
但实际上,他一直秘密住在护国寺旁边的棉花胡同一处宅院内,终日闭门谢客。
然而,不久之后,李连英还是死了,而且还是身首异处。
李家人说他是病故,但世人多认为他是被谋杀的。
至于谁是凶手?
有人推测是袁世凯,有人则推测是刚刚得势的二品总管大太监小德张。
在这一些推测中,袁世凯的嫌疑最大。
九门提督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曾讲述过:有一天,居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李连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发帖人是袁世凯信任的九门提督江宗朝,
李连英经过反复权衡,最后决定准时赴宴。
宴会很丰盛,江宗朝也很恭敬。
盛宴之后,李连英立即匆忙回家。
但在回去的路上,他遭到了刺杀。
当夜,李连英家人寻找他,最后在后海草丛中,只找到了他的头颅。
凶手为何要取身留头?
确实匪夷所思。
参考:
李莲英,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对其很熟悉,他是清末时期最有名的一个大太监,是当年大清女皇慈禧眼巴前的红人,在清末的历史中,很多的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李莲英的身影,虽然在清史稿中对这位太监的记载是寥寥几笔,但是在乡间野史中,李大总管的传闻野记那是不绝于耳,咱们就先说其一二事以供各位茶余饭后消遣。
(此为李莲英真容照)在闹八国联军的那当口,慈禧带着光绪帝跑路了,美其名曰“西狩”,这一路上也算是狼狈不堪,但因李莲英办事得力,倒是也周全,有一次路过保定府,当时走的狼狈,带的被褥不够用,他伺候完老佛爷路过光绪帝所住的房间,见其没有入睡,一问才得知没有铺盖,这时李莲英边哭边扇自己耳光,口中说道,都是奴才的错,奴才罪该万死呀,尔后回头把自己的棉被抱过来给光绪铺好,事后,光绪回京后和别人说的这事,他对李莲英大嘉赞赏,连连称道。
从这事儿上就看到李莲英那是八面玲珑,能从一个小太监爬到大总管的位置上绝对不是偶然。
在慈禧归西后,李莲英负责把慈禧风风光光的入葬清东陵,尔后为慈禧在宫内守孝了100天,于1909年二月二选择离开了工作了五十多年的紫禁城,他隐退到事先买好的宅子里不在过问世事,但仅仅过了三年,也就是宣统三年,李莲英64岁之际,据他的家人说,他感染了痢疾,并且病情很快的不可控制,仅仅四天后,这位风光一时的大太监竟然不治而亡。
而最让人不解的是,在某个疯狂时期,李莲英的墓被暴力挖开,人们在李莲英的棺材内竟然发现只有一个头颅,他的身子竟然不翼而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今还没有被破解。
参考:
李莲英是晚清的传奇人物,他在慈禧身边工作,发挥过特殊作用,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大事,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经历与见识,就是一部浓缩的清末史。
如果说慈禧是一棵大树,那李莲英就是这棵树上的枝叶。
树在叶在,树亡叶落,随着慈禧的离开,李莲英也不可避免地退出前台。
1908年底,大清即将迎来巨变。
光绪龙体欠安,慈禧凤体违和。
宫廷的御医感觉情况不妙,立刻通知军机处,皇帝、太后的脉象不稳,需要名医妙手回春,以免耽误病情。
军机处加强皇宫的戒备,所有出入之人都要严格搜查。
慈禧行将就木,最着急的当属李莲英,因为他是凭借着这位老佛爷才能身居高位。
所以,他要谋划之后的事情,要重新买码下注,更换跑道。
于是,李莲英的目光投向了隆裕皇后。
一光绪的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弟弟桂详的女儿。
由于这门亲事是慈禧指定的,光绪即使不满意,也无可奈何。
隆裕皇后女大三,光绪也并为抱金砖,他们婚后情不投、意不合。
但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听说光绪病入膏肓,隆裕皇后也很着急,想去探望自己老公。
当时的光绪是一名皇宫中的“高级囚徒”,任何人没有慈禧的批准,都不得探望。
就在隆裕皇后在离光绪不远处左右徘徊、来回踱步时,被路过的李莲英看见。
李莲英先上前请安,接着问道:“主子怎么不进去看看皇上?
”隆裕皇后回答说:“没有老佛爷的批准,我不敢去”。
李莲英说:“这都什么时候了,您就不必拘礼于这些细枝末节。
”李莲英大包大揽,说一切都有他负责,让皇后放心去看光绪。
在李莲英的怂恿下,隆裕皇后赶在光绪临终前,和他见了一面。
李莲英为何将筹码押注给隆裕皇后?
光绪马上就要归西,慈禧也将不久于人世,自己的后台马上就倒,形势急转直下,自己的未来也变得扑朔迷离。
当时,慈禧已经立了年幼的溥仪为新皇帝,将来的太后必定掌握权柄。
到那时,现在的隆裕皇后,就会水涨船高。
自己现在给她恩惠,说不定将来会得到眷顾,攀上新凤凰,就算看不上自己,也不会得罪她,算是一条后路。
1908年11月14日下午3点,慈禧听闻伺候光绪的太监禀报,说皇上不行了。
慈禧立即带着皇后、瑾妃前往。
依据大清的祖宗之法,皇上归天时,必须穿长寿礼服,否则对皇上升天不好,因为只穿寻常便衣,不会引起玉皇大帝
太监们正要为光绪更衣,却被他制止。
慈禧看到这一幕,也心生恻隐,随了光绪的意愿。
下午5点,光绪去世,身边只有慈禧、隆裕皇后、瑾妃和几个太监、宫女,场景凄凉。
第二天,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73岁的慈禧也走完她的一生。
李莲英参加了慈禧的入殓,而且做过比较详细的记载。
慈禧入棺材后,李莲英痛哭不已,甚至比爹娘去世哭得更悲伤。
其他人哭,可能是碍于情面不得已假哭,而李莲英是真的悲伤,他伺候慈禧几十年,从基层太监做到了大内总管,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来源于慈禧。
其次,靠山倒了,别说荣华富贵,能保住小命都不容易了。
二光绪去世后,溥仪继位,隆裕升级为太后,初涉朝政的她,渴望有人协助。
她曾对李莲英说:“老总管,你能不能再帮我几年”。
但李莲英深知宫中失去主心骨,鱼龙混杂,差事不好当,便婉言拒绝了。
李莲英已经准备好安全地“跑路”,慈禧死后,他把宫中的大小事务全部交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小德张那儿。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可谓一石二鸟,一来自己让路,给别人上位的机会,小德张自然感恩戴德;
其次是远离是非之地,求个平安。
为慈禧守丧100天期满后,李莲英于1909年2月21日请求离开皇宫。
临行前,他向隆裕太后磕头谢恩时说:“我前后伺候太后52年,太后的恩典,我这辈子报不了,只有下辈子再报答了。
我离开皇宫以后,要给老太后守孝3年,稍尽奴才的一点孝心。
”李莲英还将慈禧所赏赐的珍宝,全部交给隆裕太后,他说:“这是皇家的东西,不应该流入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现在年老体衰,乞求离开宫廷,所有这些宝物,奉还给主子。
”隆裕太后为了感谢李莲英多年来为宫廷的付出,准许他“原品休致”。
就是可以带着原来的薪俸退休,这个待遇在当时对于一个太监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
从此以后,李莲英没有显山露水,很少与外界交往,只有到了清明与慈禧忌日,李莲英才会去东陵给他的主人慈禧烧纸。
三1911年正月,李莲英也病入膏肓,他自知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召集几个嗣子和诸弟兄于床前,交代他们谨慎持家,并安排身后事:发丧等事,不要随意行事,需听从朝廷安排,请隆裕太后批准才可照办。
此外,他还将自己生前的积蓄分给嗣子。
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李莲英去世,享年63岁。
他去世后,他的家人遵照嘱咐,给朝廷写了一份奏折,请求隆裕太后降旨发丧。
隆裕太后对于这个一辈子为宫廷当牛做马的顺奴颇念恩情,于是下令,赏赐祭坛和治丧银一千两,赐茔地于西郊恩济庄之大公地内安葬。
李家接旨,随即安排发丧日期和丧事。
李莲英的丧葬规格,是清宫太监中最高的,丧报发遍京城内外,李莲英的生前好友纷纷前来吊唁,连被迫退休的袁大头也派长子前往。
秋媚说:高手不在于得意时的高度,而在落幕后是否平安。
李莲英生前是慈禧的工具,混迹宫中五十载,后来还能平安落地,由此也能看出他为人处世的不简单。
参考:
李莲英生于 1848年,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进宫。
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慈禧赐名莲英。
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
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
慈禧与李莲英几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
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
李莲英: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最能理解老佛爷心意的,只有李莲英了。
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
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
慈禧出殡: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2年的皇宫。
慈禧死后,据《李氏家谱》载:(李莲英)“百日孝满,出宫养老。
”李莲英出宫后住在北京棉花胡同家中,整日吃斋念佛,闭门不出。
三年后,李莲英去世。
据李家后人之说,李莲英是死于痢疾,他发病很快,得病后三四天便去世了。
可是为什么清史和墓志铭对他的死要用个不好的“殒”字呢?
剧照: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把李莲英的墓挖开了,发现棺材里却只有一颗人头,却没有身体。
可以肯定李莲英不是正常死亡的。
为什么李莲英会身首异处?
有人说是革命党人杀了李莲英。
因为李莲英在帝党和后党之争中,支持了慈禧太后,使得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
但是,也有人认为李莲英并没有参与党派之争,他身居深宫,也不可能得罪革命党人。
他是退休出宫的,死的时候就是一个普通人,干预不了政治,革命党人杀他没任何意义。
也有人说是被江朝宗和小德张所杀。
时任九门提督的江朝宗请李莲英吃饭,然后在席上杀了李莲英。
支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江朝宗是袁世凯的亲信,李莲英曾得罪袁世凯;
小德张则是被李莲英在宫里压制了多年。
两
但又有学者考证,当时江朝宗正在陕西汉中当总后,怎么可能请李莲英吃饭呢?李莲英受宠时,并没有得罪过小德张,小德张杀他的动机理由不充分。
第三种说法是被土匪所杀。
说是李莲英去山东讨债,途中被土匪杀人劫财。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说,李莲英曾有一个侄孙女,嫁到了山东。
李莲英去山东探望侄孙女,顺便到泰山一游,刚走到山东便被土匪杀死。
他带去的两个仆人只把李莲英的头颅用包袱包了回了北京安葬。
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李莲英之死确实很蹊跷,李莲英身首异处的事实,是他死于非命的铁证。
李莲英到底怎么死的,还是个未解之谜。
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本不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只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使他不步青云,拥有了权力和地位,也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但随着慈禧的死和清王朝的覆灭,太监们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参考:
慈禧太后一生共宠信过两个太监,分别是安德海和李莲英。
安德海肆宠尔骄,在宫外干出很多不法之事,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死。
李莲英则侍奉慈禧小心谨慎,在慈禧去世后全身而退,故而得以善终。
(左安德海,右李莲英)李莲英,原名李进喜,于咸丰五年(1855年)净身为太监,次年入宫,当时他才8岁。
李莲英一生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四朝,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李莲英随圣驾移热河行宫。
次年咸丰帝驾崩,李莲英随两宫太后返京,同治六年(1867年),19岁的李莲英受封二总管,同治八年(1869年),在外干出许多不法之事的大总管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死,李莲英进位大总管,这一年他才21岁。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莲英为慈禧梳头)李莲英能在21岁就成为大总管,成为慈禧身边的第一大红人,这和他会做人,懂得察言观色,为人低调不张扬有很大的关系。
民间传说他靠着梳头技巧成为慈禧的梳头太监,在慈禧身边久了因为聪明懂事而逐渐得到慈禧的宠信。
按理说得到慈禧的宠信应该理直气壮做人才是,但李莲英却是夹起尾巴做人,一生低调谨慎,小心翼翼侍候性格多变的慈禧,他曾亲眼看到慈禧最宠信的太监大总管安德海的下场,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肆宠而骄,目中无人,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砍了脑袋。
安德海下场如此,这无疑给了李莲英一个前车之鉴,毕竟官场险恶,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人头落地。
学会低调做人,小心谨慎,才有可能长久立足,免遭杀身之祸。
李莲英几十年侍奉慈禧如日一,二人主仆感情极深。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太监如走马观花般的换了一茬又一茬,能得慈禧欢心的也就安德海和李莲英。
安德海死后,李莲英成为了慈禧最大的精神依靠,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宫里太监就李莲英一人,他成了慈禧怎么也离不开的人。
两人感情好到什么程度?
清末太监刘兴桥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有如下描述: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两遛弯去啊!”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李莲英还巧妙的弥合他和光绪帝之间的紧张关系,光绪帝亲政后,他一直不满于“亲爸爸”慈禧太后对他施政多所阻拦,所以对慈禧身边的第一大红人大总管李莲英也是厌恶之至,光绪帝曾因慈禧六十大寿前夕练习礼仪李莲英因故迟到而命人将他廷仗40下,后来还因李莲英偷听他与慈禧的议事而当面甩了他一巴掌,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关系微妙,夹在中间的李莲英甚是难做。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幽禁于瀛台,吃的都是发馊霉质的东西,李莲英就以请安之名偷偷将糕点藏于袖中供给光绪帝,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绪帝出京避难。
第二年在回京途中驻跸保定时,时值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李莲英前去探望光绪帝,竟发现皇上连个铺盖都没有冻得瑟瑟发抖,李莲英立马跪下抱着光绪帝的腿大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立即回去把自己的铺盖拿过来供给光绪帝使用。
光绪帝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谙达(师傅),我活不到今天。
”光绪帝病重,李莲英见皇上身边无人,便偷偷地告诉隆裕皇后,希望她能去瀛台看望、陪伴光绪帝。
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十一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李莲英忙前忙后张罗二圣的丧事,在为光绪帝、慈禧太后服丧百日后,这个忠心耿耿,为清朝后宫服务了长达53年的老太监决定正式退休了。
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李莲英带着万般不舍离开了他生活了53年的紫禁城。
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带原薪每月60两白银退休。
离开宫廷后的李莲英深居简出,不再过问外事,平静的过着自己的退休生活。
1911年李莲英安详去世,享年64岁。
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次小小的总结:事上以敬、事下以宽。
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参考:
李莲英作为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老佛爷对他可谓是极为荣宠。
在慈禧当权的时代,身为清宫第一大总管的他,无论是在品位、权势,还是财富上都达到了巅峰。
倚仗着慈禧,李莲英一度成为了历代太监中的佼佼者。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1908年冬,备受时人指责的慈禧终于熬到头了,次年春,李莲英在处理完丧事后,带着一丝不舍被迫离开这个他曾生活了52年的紫禁城。
那么失去慈禧这个大靠山的李莲英后半生到底过得怎么样呢?
由于近代史对这位宦官出宫后的事迹基本无从记载,而民间又是野史遍地,众说纷纭,因此笔者就只能结合李莲英的身份和性格来谈谈自己的认知和见解。
千场纵博家仍富在此之前各位不妨先抛去往日心中对于太监的芥蒂,客观地了解一下李莲英。
古人有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莲英\"这个名字其实并非他的本名,而是在他进宫14年后,慈禧赐予他的新身份;
至于他之前名字,史书中唤作\"李进喜\"。
作为一个实打实的汉人,李莲英的童年其实过得并不太顺利,虽然早年还是无业游民的父亲在远房叔父的接济下,通过辛勤劳作实现逆天改命,但是天不遂人愿,李家的小康生活很快又随着这个叔父的去世而重返拮据的状态。
在那个子女成群的年代,也就意味着有人可能要早早离开这个家庭,独自谋生,而这个特殊的人选恰恰落在了排行老二的李莲英身上。
1855年,时年8岁不到的李莲英净身为太监,永远失去了男儿身。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穷困潦倒的时代,李莲英不过是众多社会底层的一份子,在旧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被迫混口饭吃的人。
入宫后的李莲英凭借
两年后,前任大总管安德海被杀,李莲英捡了个大便宜,被慈禧经受为大总管,顺势坐上了这清宫宦官的第一把交椅,自此也开始了在朝野之上如日中天的太监生涯。
至此,这就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那就是李莲英的晚年肯定是不缺钱的,且听笔者分析:首先,古之为官者皆爱财,21岁就喜提大总管之位的李莲英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众多敛财和中饱私囊的机会,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吴永在随驾西行途中任粮台会办,掌握钱粮大权。
他回忆,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场越来越大,一切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太监们则趁机勒索钱财。
像李莲英这种总管级人物,敛财数目不在大贪官之下。
其次就是李莲英的身世,终究是穷人家的孩子,他可能是真的穷怕了,所以为了不再重返揭不开锅的日子,他只有拼命\"搞钱\",除了上述的记载外,李莲英同样将敲诈的目光放在朝野之上的官员上。
借此机会填满自己的腰包。
最后隆裕太后为了表彰他为大清王室的兢兢业业,准其\"原品休致\"。
就这样李莲英领着未曾打过折扣的原工资\"退休\",回到了北京的一处宅邸安享晚年。
通过
几度报仇身不死铁打的职位,流水的官,李莲英能稳坐钓鱼台凭借的不仅仅是时运,更是对官场之道的独特理解。
太监能做什么又该怎么做,笔者暂不揭晓,但纵观历史,李莲英这类人似乎都有一个特点——舔。
作为首称慈禧为老佛爷的第一人,李莲英可谓是将\"舔\"这个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莲英在文武百官面前宣:\"老佛爷到\",然后跟太后解释说,先帝已然驾鹤西去,新皇还尚年幼,还得请您垂帘听政,所以您就是老佛爷。
自此文武百官也争相模仿,\"老佛爷\"这一称号也不胫而走。
由此并不难看出,李莲英这口才(或者叫做情商)还确实不是盖的,对他而言,舔也是一门技术,盲目地拍马屁只会招人厌倦。
胆大心细的他敢于揣测慈禧的心思,他知道慈禧的欲望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母仪天下的太后上,而是想像其它男性皇帝一样做天下的王,追求这至高无上的权力荣光。
这种在深宫院墙中看似步步攀升的口舌之技,实则也埋下不少的隐患。
虽然李莲英不是那种小人得志的庸碌之才,也却也懂得将心比心,照顾那些因生理上受歧视的小太监,这种礼贤下属的行为也被刻录在他的墓志铭中:\"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有懈。
\"但是,他却\"越级\"了,接触到一些本不属于他的事情。
甲午战败,举国一片哗然,愤怒的国人由于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太后,于是所幸将针对的矛头直指总管李莲英和朝廷中枢李鸿章,指责李莲英从中左右太后的思想,甚至朝野中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说\"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实左右之\",这句话也一度成为人们抨击李莲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
就连之后的反对变法,也总能爆出李莲英又从中作梗了的消息。
至此,关于李莲英的后半生也就又出现了另一种可能的说法,李莲英或殒命于仇家。
仇家是谁?
是视其为心腹大患的朝野官员?
渴望变法的维新人士?
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者?
亦或是对他羡慕嫉妒恨的无名之辈?
都算!上文笔者也提到过,李莲英自从干政以来,确实得罪过不少人,不过由于当时慈禧太后尚在人世,又对他宠爱有加,这就导致他的仇家略有顾虑,迟迟不敢下手,只待他失去靠山的那一刻。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出宫后仅仅三年,李莲英就恍然离世。
此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学家佟洵就发表了文章《李莲英死因之谜》。
文章中,不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还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可想而知,若非深大恨,又会有谁背负着\"断子绝孙\"的报应去挖别人的祖坟。
死因之谜最终推论:病逝: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
但笔者仔细查证后,发现这一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其一,李莲英\"病逝\"的季节为初春,而稍懂病原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痢疾这种病在春季感染的几率并不大;
其二,如果是病逝,那么又该如何解释李莲英的棺椁中只见头颅不见身的奇怪现象呢?
李家后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些闪避,似乎并没有也并不想给出一个颇为合理的解释。
横死:民间传言李莲英被悍匪杀死于讨债路上,这种说法简直更是无稽之谈,一个财富用之不竭,出门带保镖的花甲老人用的着亲自出去讨债?
还落得横死的下场。
这要是在现代,估计李家的后人隔着网线就能把这造谣者给怼死。
仇杀:当排除一切的不可能外,剩下的就算再怎么出乎常人意料,那也是既定的真相(笔者能力有限,并不能将所有干扰因素排除,所以
将李莲英推上干政这一风口浪尖的标志就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明明经历了洋务运动,大兴军事,为何还是会轮到到北洋海军团灭的下场,清政府该反思,国人更该觉悟。
在这种情况下,幕后的主使者就该出来谢罪,慈禧太后吗?
不行,有被杀头的危险,李鸿章吗?
似乎也有点不太合理,再怎么说他也是为大清的国运操醉了心,甚至在签订《马关条约》后,还当场吐血。
所以在全国的舆论下,就只能将李莲英献祭出来,让他成为国人的口诛笔伐的对象,无意之中也就埋下了祸根。
哪怕是在之后根本就没有他参与的事件,已经被当时甲午战争带跑的国人也愿意相信就有他李莲英从中掺和。
仇恨值又被拉到满满。
要知道,中国从来不缺那些正义之士,长此以往的火药积累,只待慈禧去世的火星一点燃,他们就会对李莲英下手,借此向全国人民谢罪。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
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出生确实卑劣,但是慈禧太后的抬爱却成就了他一生的权力与荣华富贵。
在服侍慈禧的半生时光里,他表现地也确实是尽职尽责。
乃至慈禧太后死后,念及往日恩情的李莲英也为她守孝百日、吃斋念佛。
关于他出宫后近两年的日子究竟如何,以及那扑朔迷离的死因,随着岁月的逝去,多半要永远找不到唯一的真相了。
参考:
1966年的时候,人们曾打开过李莲英的坟墓,除了在他的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他的棺材里除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外,没有尸身……那么大太监李莲英有怎样的一生,晚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李莲英,7岁净身为太监李莲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8岁入宫。
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由慈禧起名连英。
幼年的李莲英,在老太监的调教下,学习各种礼仪及说话方式。
太监的生活,实则如履薄冰,稍为不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李莲英生活得小心翼翼,也学会了察言观色的本领。
李莲英受宠此时慈禧最为宠爱的是大太监安德海。
虽然同时入宫,李莲英和安德海的地位悬殊很大。
后来安德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李莲英遂升为储秀宫大太监,成了慈禧跟前的红人。
他接受安德海的教训,不敢仗势高调,否则以太监的身份,随时会人头落地。
李莲英算是比较聪明乖巧的人。
他懂得慈禧是老佛爷,天大地大她最大,容不得任何高调的人在她面前出现,容不得任何人对她指点,在她面前,不需要主见,只需附和。
他总是用心思讨好慈禧,哄她开心。
慈禧生日,李莲英为慈禧安排节目放生。
当打开鸟笼鱼篓后,鸟鱼相继出来,没过一分钟便又回来了。
这时李莲英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鱼鸟都舍不得走呢”。
慈禧芳心大悦。
其实这都是是李莲英训练过的。
他预先将鸟训练过,先让鱼鸟饿上一天,把它们放走之后,再在鸟笼中放上食物,引它们回来。
李莲英被抨击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引起不少权贵的议论和不安。
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
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
慈禧就派光绪生父醇亲王前去巡阅。
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
李莲英这次随醇亲王视察海军,差一点给自己招来祸端。
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还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
其实,李莲英很乖觉,他接受安德海的教训,据记载,他伴随醇亲王视察之时,每天穿着简单朴实,卑微地替亲王拿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闭门,不见任何一个来访的人,对于贿赂,一概拒绝。
很快,弹劾之人因为造谣遭到降职。
李莲英继续做着慈禧太后的红人,其地位无人撼动。
李莲英作为慈禧跟前的红人,各级官员对其多有贿赂。
但李莲英贪财的手段很隐秘。
朝中官员多有对李莲英的指控,但都拿不出证据。
李莲英相安无事,直到慈禧逝世。
李莲英的晚年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
李莲英替慈禧办完丧事,自请去守陵百日,他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2年的皇宫。
他知道,慈禧走了,他没有靠山了。
61岁的李莲英离开皇宫后,与过继的孙女李乐正一起生活。
他俩的生活低调、简单,只购置了北京崇文门一处四合院。
在《李莲英墓葬碑文》中记载李莲英老年身体衰弱,逝世于宣统三年,而且李莲英后人也对外称李莲英是寿终正寝,享年六十四岁。
1966年的时候,人们曾打开过李莲英的坟墓,除了在他的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他的棺材里除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外,没有尸身……野史里有人传言说李莲英被革命党所杀,其孙女李乐正向外界说明情况,称李莲英是死于痢疾,三四天后病重身亡,所以李莲英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不存在被人谋杀。
但李莲英墓里只有他的一颗头颅,很显然是被分尸了。
有专家研究后表示李莲英是死后被分尸的,至于身体在于何处,李莲英又是因何而死,恐怕永远成谜。
参考:
李莲英是陪伴慈禧太后时间最长的人,慈禧太后晚年对李莲英尤其依赖,老年人瞌睡少,慈禧太后就把李莲英召进寝宫,陪她聊天、打发时间。
李莲英很会侍候慈禧太后,经常想方设法让慈禧太后开心。
慈禧太后游览颐和园,李莲英特别准备了一个娱乐项目:放生鸟鱼。
慈禧太后打开鸟笼,让鸟鱼飞出去。
可是,飞了一圈的鸟鱼又都飞回鸟笼。
慈禧太后看着鸟鱼,若有所思。
李莲英说话了:“老佛爷福寿齐天,连鸟鱼都舍不得飞走。
”慈禧太后非常开心,重赏李莲英。
原来李莲英早就派人训练小鸟了。
鸟笼染上特殊颜色,鸟鱼从前一天晚上就不让吃食,鸟鱼飞出后,从人快速在鸟笼中放置食物,所以,鸟鱼飞出后,很快回来找食。
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
临死之前,慈禧太后特别强调一句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
”1909年2月初二,尽管十分不愿意,但是李莲英不得不离开皇宫,离开生活了52年的清朝皇宫。
从皇宫出来之后,李莲英住到哪儿?
李莲英有三处宅园:一处在军机处,一处在碓房居,一处在彩和坊。
这些房子有的是慈禧太后赏赐的;
有的是官员贿赂的。
军机处和彩和坊的两处宅院,李莲英让自己的弟弟及其家人居住。
李莲英从皇宫出来后,住到碓房居的宅子里。
这所宅子环境很美,下面有一天清清的小溪流过,东边距离石板御道很近。
碓房居的房子建筑也很讲究、很漂亮。
住进碓房居的宅院后,李莲英觉得:自己在皇宫中,用了一辈子心思,服侍别人,现在应该轮到自己享享福了。
在皇宫时,李莲英穿着普通;
出来后,他按照当时贵族们流行的服装,为自己精心制作了几套衣服。
穿上豪华服装的李莲英,在外人眼里,非常有钱。
在宫中没有参与政治斗争,心中没有什么害怕的,所以,李莲英衣、食、住都没有刻意装穷。
临出皇宫之前,不少奇珍异宝被隆裕太后收走了,但是,早就收藏到碓房居的真金白银,足以让李莲英成为十足的大富豪。
当李莲英住进豪宅时,就有人注意到:豪宅的主人是一个老人,是一个非常富有的老人。
被
1911年3月的一天晚上,掌管京师九门钥匙的步军统领江朝宗
饭后,李莲英沿着后海河沿往回走,被两个盗贼拦住打劫。
这两个盗贼已经踩点一段时间了,当天晚上实施跟踪抢劫。
当李莲英讲话时,盗贼知道他是太监。
盗匪挥刀砍掉李莲英的脑袋,搜出他口袋中的金钱。
两个盗贼从内心里憎恨太监,为了戏弄太监,也为了增加案件侦破难度,他们把李莲英的头颅放在岸上,尸体推下河去,顺水漂走了。
李莲英过继孙女李乐正一家人找到李莲英的头颅,并将他安葬了。
古代中国人忌讳家人非正常死亡,为了避免流传出去,名声不好,李乐正对外宣称,李莲英得了急性痢疾,3天后死亡的。
隆裕太后知道李莲英死亡了,赏赐1000两白银给李乐正,并在李莲英墓地旁边划地20亩,让她为李莲英修建祠堂、配殿。
李莲英死亡的时候是63岁。
那时候,腐朽的清王朝已经危如累卵、摇摇欲坠。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派遣一名大学历史老师去整理被挖开的李莲英坟墓。
打开棺材,只看见一颗头颅与一条长辫子,没有找到尸体身躯。
原因就在于此。
无论李莲英在宫廷中混的如何风生水起,都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因为他是太监,太监是腐朽社会的象征之一,太监只是后人的谈资与笑料。
参考:
李莲英,七岁净身,八岁入宫,二十六岁任储秀宫首领太监,三十一岁与敬事房总管太监平起平坐,四十六岁破例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共陪伴慈禧五十三年。
李莲英六十三岁去世,死因不明,棺材中只有头颅不见尸身。
李莲英的宫中人生李莲英入宫十一年后,就被提拔为宫中太监二总管,二年后安德海被杀,李莲英成为慈禧身边的红人。
李莲英之所以能迅速上位,主要因为聪明伶俐及善于察言观色。
慈禧的哀愁悲喜他完全了如指掌,逐渐获得了慈禧的信任。
李莲英在慈禧与大臣们之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大臣们办事有李莲英的指点,使得他们少走弯路。
作为身穿黄马褂的二品太监,李莲英的实权绝不亚于军机大臣。
他不时地利用职务之便,以谦卑的态度,四处安插亲信。
朝廷官员从军机大臣到各省督抚,无不对他礼让三分,甚至连晚清重臣李鸿章也是李莲英的莫逆之交。
在李莲英的帮助下,李鸿章躲过了不少灾难。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入宫请罪,走时将官帽搁在地上忘记拿走。
三眼花翎顶戴被扔在地上可是大不敬之罪,正当李鸿章忐忑不安之时,李莲英居然拿着那顶大红顶戴给送了回来,李鸿章当时感念不已,立即拿出两千两银票的大礼回敬了李莲英。
后来,袁世凯也成为李莲英的挚友。
李莲英不但与重臣们大臣一片,他还与洋人的关系不错。
这既让慈禧能了解到西洋的一些新奇玩意,也能使洋人顺利倾销自己的商品。
李莲英虽是慈禧的红人,但他的头脑时刻保持清醒,做事谨小慎微是他的一贯作风。
在宫中,一般的小太监、宫女犯了小事,惹得慈禧不高兴,他总是尽量替这些最底层的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
李莲英虽说是一个太监,但他那种宠辱不惊的处世之道,是一般王公大臣所不及的。
李莲英的宫外人生李莲英六十岁时,慈禧病逝。
失去靠山的李莲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考量。
他将自己收受的钱财及慈禧赏赐的银两,装成十个大木箱,交给了掌握实权的隆裕太后。
他说自己是个无儿无女的老太监,要钱也没有用。
李莲英的徒弟小德张是隆裕太后的贴身太监,隆裕掌管紫禁城后,小德张理应成为总管大太监,但李莲英的位置却让隆裕很为难。
李莲英早已看穿这一幕,便主动的前来向隆裕太后辞职,隆裕当即就批了其请求。
李莲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全身而退,因为他很清楚摄政王载沣一直想除掉他为哥哥光绪报仇。
当时载沣固执地认为光绪,就是慈禧下令让李莲英用毒给害死的。
李莲英估计载沣会在慈禧“百日祭”之后对自己动手。
李莲英把钱财给了隆裕太后,将位子给了隆裕太后的心腹,最终得到了隆裕太后的保命承诺。
慈禧过完百日祭后,载沣向隆裕提出,李莲英贪赃枉法,应对其抄家灭门。
隆裕以影响慈禧清誉为由回绝了载沣的要求。
李莲英在离开紫禁城后,回到海淀的房子后深居简出,并雇佣了一些保镖。
1911年,李莲英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隆裕太后下令赐银千两,赏埋京西恩济庄太监茔地。
李莲英死后的丧葬规格在清宫太监中也是最高的。
李莲英的死因之谜上世纪六十年代,李莲英的墓被发掘,墓室中的棺材是紫红色的,上面还描了非常细腻的金花。
当时李莲英的下葬方式是高规格的“金井玉葬”,棺材打开后,工作人员发现棺中只有一个头颅,尸身和鞋子都是被棉花所填充。
工作人员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座只有头骨的坟墓,尸骨通常不会腐烂成灰,从墓室的完整度来判断,尸体也绝不可能遭到过外来者破坏,而且陪葬品一件不少。
据文献记载,李莲英可是因病而逝的,那棺材中为何只有一颗头骨?
李莲英生前从自己兄弟那里过继了四个儿子,他还有个过继孙女。
后来据其孙女说恩济庄的李莲英坟是真坟。
但关于头骨一事,其孙女似乎忌讳颇深,避而不谈。
从李莲英后人及棺中头骨可知,李莲英应是死于非命。
那么李莲英究竟为何人所杀,概括起来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李莲英在死前的晚上,江朝宗曾请他吃过饭,回来后就死了。
但文献中记载,江朝宗一直在陕西汉中镇总兵任上,直到李莲英死后一年才回京任职。
第二种说法是,李莲英有一个嫁到山东无棣县的侄孙女,他曾去探望侄孙女,准备顺便到泰山一游,但走到半路就被人杀死。
当时跟随的两个侍从只把李莲英的头颅用包袱兜回了北京,之后就出现了棺中的情况。
第三种说法是,李莲英出宫隐居后,每年都要去东陵拜谒慈禧陵寝,结果在半路被人杀死,首级被人扔到了家门口,而要杀他的人也被怀疑成摄政王载沣。
其实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如何,李莲英病死之说肯定不足信。
李莲英权倾朝野时,也是得罪过不少人的,当时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等都有理由除掉他。
但这都只能是猜想,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因此,李莲英的死因至今还是个谜。
参考:
李莲英因为备受慈禧宠爱,所以升迁速度特别快,1894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
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
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足见慈禧对李莲英的重视和宠信青睐。
慈禧对李莲英是非常宠信的,几乎寸步不离,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
可是慈禧却死在了他前面,慈禧去世以后,大太监李莲英也没了靠山,没了昔日的威风了,他的后半生是怎样的呢?
关于李莲英后半生状况以及死因很多,有的说认为是被仇家所杀,可我认为不大可能,都一个无权无势的落魄太监,杀了他有用吗,至于说被革命党杀更不可能,一个脱离了宫禁和权力的太监,杀他也没什么用。
我认为最可信的一个观点是慈禧去世,李莲英待丧事一毕,便离开了皇宫,于1911年去世,享年64岁。
慈禧去世后,为老主子守了一百天的孝后,因为李莲英觉得老主子去世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也得识相点早日离开皇宫,当时是隆裕太后说了算,于是李莲英当时十分聪明,他主动给隆裕太后提出了自己想出宫养老退休的想法,可是光提想法也不行,李莲英担心不放他走,于是他在提出出宫请求时把历年慈禧太后赏赐的七大捧盒珍宝全部交了出来,说:“这都是慈禧老佛爷赏赐给奴才的东西,可这毕竟是皇家东西,不能流入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保存了几十年,从未想过贪
李莲英说这段话的时候可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的,老泪纵横,把隆裕太后感动的不行,也让隆裕太后心里十分满意感动,隆裕太后也认为李莲英留在宫里没价值,杀了他也没意义,于是恩准他出了宫。
就这样,李莲英9岁进宫,61岁无比不舍的离开了生活了52年的皇宫。
李莲英跟着慈禧时间久了,也懂得厚黑学和自保之道,他出宫以后,很低调,他秘密藏在一家小庄园里,从不抛头露面,这样也不给想打他主意的人机会。
宣统三年(1911年),也就是在李莲英出宫刚两年,在寂寞中病入膏盲,已属不治之症,久卧病榻的李莲英瘦得皮包骨,气数将尽,日暮西山。
他把嗣子、侄儿们召集到一起,交待后事后就去世了。
他去世以后,李家人为李莲英立了一块高3.5米,宽1米多的汉白玉石碑。
就这样一代大太监李莲英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以上是我对慈禧去世后,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后半生是怎样的看法,大家看后有别的看法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