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为何会输的这么惨
南京保卫战之所以输的那么惨,责任不在英勇战斗的将士,而在于上层的胡乱指挥,为什么这么说?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失利,上海失守,面对危如累卵的局势,为鼓舞国民士气,蒋介石立刻发表声明:要死守南京,抗战到底。
并设立南京卫戍司令部,任命唐生智为司令长官,帅15万人马保卫南京,当时奉命保卫南京的国军抗战名将有:罗卓英、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俞济时、桂永清、邱清泉等。
11月底,日军参谋本部即发布“大陆指第5号作战令”,要求:华中方面军多路并进,于12月上旬进攻南京。
由于南京城防及兵力状况,日军起初对这一战役并不乐观,希望能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解决战斗。
蒋介石刚开始也对南京保卫战充满信心,认为能坚守“较长一段时间,以待欧美诸国的干涉”。
战役就这样打响,唐生智也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便紧随蒋介石之后发表声明:愿意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和唐生智都这样讲,那老百姓听在耳中,自然认为南京定会是固若金汤的。
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国军抵抗的确实很顽强,蒋介石也多次撇开唐生智,具体指挥战役。
然而也不晓得什么缘故,到了12月10日,南京外围阵地全被攻破,蒋介石万般无奈,再也顾不上“死守南京”的诺言,便在众人的劝说下“转移”到早已迁至武汉的大本营,继续遥控指挥南京保卫战。
12月11日,日军有合围南京的态势,蒋介石终于觉得,继续坚守南京已经得不偿失,于是指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
蒋介石为保存实力,已经决定撤退,然而他决定撤退时忽略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部队构成,守卫南京的部队,有嫡系、有杂牌,他在的时候还能捏在一起,他不在南京,谁还把唐生智这个过气的军阀放在眼里,明着暗着就顶起牛来。
唐生智不傻,要来蒋介石明确指令撤退的电文,于12月12日凌晨召开军事会议,安排撤退事宜,原本计划于12月14日撤退。
可他这一宣布蒋介石撤退的命令不要紧,部队全乱了,为什么?
原本一直宣传:就是破釜沉舟,也要死守南京的。
可如今突然撤退,撤退就要过江,过江就要用船,可部队没准备这些,现有的几条破船哪能运这么多人,那自然是先到先得了。
于是诸路将领各施神通,纷纷向江边涌去,举几个例子吧:71军军长王敬久未回指挥所,自己丢下部队先跑了;
教导总队队长桂永还有点良心,回到部队传达了撤退命令,然后把这一摊子事儿交给参谋长邱清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港口;
教导总队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自己独自先去了下关。
74军军长俞济时还有点路子,找了1艘小火轮,经过1夜的忙活拉走了74军的5000多人;
78军军长宋希濂撤退时下令关闭城门,过江后又烧毁船只,也不知他防什么。
事情就这么混乱,乱到什么程度。
城里36师负责督战,他们还没接到命令就遇到大股撤退的部队,为此还与撤退的部队发生枪战。
一时间,老百姓、撤退的军人纷纷涌上街头,城里混乱不堪,83军156师师长李江因城门太挤难以通过,遂利用职权登上城楼,用绑腿槌城而下,关键时刻绑腿都用的上,这得有多玩命。
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谢承瑞,这个在光华门多次狙击日军的英雄,就因为这么混乱无序的撤退,在挹江门门洞内被难民、乱兵踩踏而死,其后被追赠为陆军少将。
不过,他死的真冤那。
12日天一亮,日军即发动疯狂进攻,残留城内的10余万国军将士登时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
他们中的英雄是:宪兵司令萧山令带尚未撤退的宪兵在南京城内辗转抵抗,杀死大量敌军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叶肇的66军从东部整建制突围;
教导总队第3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与日军拼杀,等到日军大部队进城后,才万不得已,从日军结合部冲杀出去,一直杀到皖南,副旅长雷震在掩护部队撤退的过程中英勇牺牲。
叶肇的66军,教导总队第3旅,这是撤退过程中唯一成建制的部队,其余则争先恐后,成了一群散兵。
十余万人成了胸无斗志的绵羊,后果是相当可悲的。
有不少人在渡江时淹死。
12日凌晨至拂晓前,国军撤出兵马3万余人。
其余,约有近10万国军将士无人指挥,于是为保命起见,放下武器投降。
南京保卫战就这么结束,日军共伤亡12000余人。
整个南京保卫战, 国军共牺牲17位将领,尸体全部留在城内,没有一具抢出来。
南京保卫战,大体就是这样,其后,日本举国欢腾,而中国,后果大家都是知道得。
15万人马,3万逃跑,10万放下武器投降,结果自然是令人震惊的,可却还有萧山令、雷震这样的英雄。
综上,中国历来不缺英雄,缺的是能够带领英雄取得胜利的人。
参考:
在抗日战争中,南京保卫战可谓是最令人痛心疾首、伤亡极其惨重的一场战役。
此战不仅使六朝古都南京失守,攻入城中的日军,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近30万中国军民惨遭杀害,其中仅被害军人就多达9万余人。
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投入守城的兵力也多达15万之众,为何仅仅只坚持了13天,就被日军攻陷,导致大屠杀的人间惨剧发生呢?
(淞沪会战)一、固守和放弃的犹豫。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日军乘势进逼南京,国民政府首都的安危日益突出。
蒋中正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南京的防守问题。
令老蒋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高级将领都主张弃守南京,迁都重庆。
弃城派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为首,李宗仁认为,南京三面平原,背靠长江,无可守之有利地势,从军事上来说是个绝地。
倘若日本陆军三面合围,海军守住长江,则南京军民将无路可退。
倒不如将大军撤往长江对岸,阻止日军渡江北上。
白崇禧也提出,与其军民固守城池被日军围歼,不如弃城而出,搞运动战,机动打击日军。
主守派的刘斐则认为,南京作为一国首都,如果毫不抵抗弃城而走,很难向国民交代。
倒不如放少量部队,象征性的防守抵抗后主动撤退。
蒋中正原本以为,会场上会出现将领们会群情激奋,誓死捍卫南京的感人场面。
但这一幕并没有出现,大家都吧嗒吧嗒地抽烟,会场一片沉默。
(白崇禧)二、主动请缨的军事庸才。
这时,军委训练部总监唐生智站了起来,大义凛然说道,日军已逼近首都,国父中山陵寝也在城中,如不牺牲几员大将,死守南京,既对不起国父,也对不起统帅。
唐生智的忠勇表现,令蒋中正大喜过望,立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区司令官。
唐生智则当堂保证,临战不乱,临危不逃,临难不苟,没有统帅命令,绝不后退。
尽管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各方人士都不看好唐生智。
尤其是他羸弱不堪的病体,连亲临战场观察和指挥都难以胜任,怎么可能挑起守卫南京的重任呢。
况且他长期没有带兵,缺乏实战经验,更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当然在各路守军中也没有什么威望。
(唐生智)三、言行不一玩忽职守的指挥者。
12月5日战争打响后,唐生智作为守城最高指挥,却经常呆在家里,每日庭前散步,仍由警卫身背温水,手端茶壶香烟跟从。
一会用热毛巾敷脸,一会喝几口香茗,香烟更是一支接着一支,一副悠闲自得模样。
和擅长喊口号的唐生智相比,南京城内外的守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但由于准备不力,大量伤兵无法救治。
国民政府一众要员和政府部门,却早已于战前撤往武汉、重庆等地。
只有蒋中正坚守南京,直到战后三天才飞往武汉。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窝在家里的唐生智,一边下达“与阵地共存亡”的固守命令,一边将长江沿岸的船只尽数收缴,以防有部队私自后撤。
但他却让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周斓偷偷在南京长江边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火轮,以准备自己逃跑时使用。
主将唐生智尚且如此,守城的部分高级将领,自然也是玩忽职守。
当时,南京城外战况惨烈,但71军军长王敬久,却天天拉着一帮将领打麻将。
连下属汇报战况,都找不着人。
以至于守城部队没有统一协调和指挥,各军队间各自为战,处处挨打。
占据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的日军,利用飞机轰炸和重炮轰城,逐渐逼近南京城下。
在平常的报道中,常把南京沦陷,归结于守军的战斗力软弱。
实际上,在南京沦陷时,一线国军将士们的抗击非常顽强,仅雨花台一战,88师就阵亡2位旅长、3位团长,全军将士牺牲过半。
(入侵南京的日本军)四、先行开溜的历史罪人。
12月12日下午5时,接到蒋中正撤退命令的唐生智,召集各守军军长,开了个20分钟的短会,宣读了蒋中正“相机撤退”的命令,指令各部队突围。
但在突围方案上,唐生智却没有任何规划,也没有将收缴的船只,分发给各级部队。
当天晚上,在尚有13万守军和50万市民在继续抵抗的情况下,唐生智偷偷坐上他早已藏好的小火轮,仓皇逃向江北。
作为南京保卫战最高主帅的唐生智,居然先行开溜了。
主帅无踪,群龙无首。
南京军民很快陷于一片混乱。
71军军长王敬久等人,更是连撤退通知都没有下达,就率先逃跑。
由于撤退没有组织,仅有的大船又被司令部自顾自开往汉口,余下几艘小火轮和几百只民船渡江十分缓慢。
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开始屠杀来不及过江的中国军民,并疯狂扫射正在渡江的船只。
当时,15万守军中,只有1万余人在战斗中阵亡,另有3万人突围,余下10万人,纷纷向日军投降,被残忍杀死。
对于南京保卫战的溃败,事后唐生智也承认指挥和组织上的失职,但他幸运逃过了军法处置。
(参考资料:《唐生智与南京保卫战》等)
参考:
因为是一群猪在领导这个国家,为什么刚建国的共产党敢和美国开战,一个国家抵住联合国军,这不仅是气魄,还要有一只拥有军魂的人民军队。
抗战中国之败不是败在落后,而是败在领导的无能上。
一个大国需要的是一个胸怀天下,能力出众的领导者。
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中国的大救星,不服的人拿成绩说话,其他都是瞎扯蛋
参考:
南京保卫战那么惨主要责任人是唐生智,他最大的罪状不在于同意蒋守南京,而是在守备南京时立下所谓“誓与南京共存亡”,所以城防工事、城内军事工事,甚至是城内部队安排,全是按照城破与敌人死战而设计的,而此时南京三面被围,为了显示“死战”决心,唐让宋希濂36师将长江下关口的大小火轮、民用船只全部清除(其实保留了2艘火轮),并有军令:凡私自撤离南京者,军法处置。
此时看,唐还是很有气魄的,蒋很晚才离开南京飞往武汉,临走时唐慨言:誓与南京共存亡,临危不惧,临死不苟。
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然而,唐在守备南京时,一直在
其次是部分军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看唐生智跑了自己意志动摇,比如孙元良。
再次是守卫南京的军队多数是从上海撤下来,都是疲敝之师补充了一些新兵。
而日军士气正旺,都是精锐之师。
当然南京本身地形易攻难守也是一个原因。
参考:
说了多少遍了,先搞清楚南京的国军守军一共只有8万多人,日军则有10多万。
这个很多论文都写过了,萨沙也说过很多次,不想再重复了。
在一系列的激战中,国军伤亡约3万,比如88师3个旅中有2个旅几乎拼光了。
在宣布全军撤退时,尚且还有约5万多国军,包括相当的伤员。
此时日军已经伤亡约1万人,也算是相当惨重。
现在的关键是,蒋介石下达撤退命令是11日,而日军猛攻南京城防是10日。
就蒋介石来说,下达命令的是时间还并不算迟。
日军虽在南京城四周猛攻,但由于专一进攻,对地形不熟系,有大量的空挡。
同时,最关键在于南京城背水一面长江方向,由于江阴设置了阻塞先,日本扬子江舰队不能顺利突破,封锁南京江面。
而日军攻破南京城是14日的事情,尤其是封锁长江是13日的事情。
如果11日唐生智就果断下达撤退命令,并且准备大量船只用于撤退,绝大部分国军是可以撤退成功的。
但是,唐生智一直拖到12日下午才下达撤退命令,第二根本没有准备撤退用的船只,甚至将一些火轮和大船撤退到其他地方,以表示死守南京。
好在当时中央军各军军官颇有经验,自己私下都留了一部分船只,就是这些不多的船只,保证了国军最终撤退出一半人。
结果12日开始撤退,国军各部因陆地三面都是敌人,当然选择从长江撤退比较稳妥。
大家就想方设法利用渡船撤退,但因渡船不足,不能满足需要,所以直到第二天日本军舰封锁长江江面,大约撤退出2万多人。
还有的部队见长江撤退缺乏渡船,选择从正面突击,受到很大损失,但仍然突破接近万人。
此次南京保卫战,国军共有4万1000人突围成功,回到部队。
另外大约后1万多人在之前的保卫战中牺牲,总数为5万多人。
那么,也就是说,死于撤退中(包括大量伤员)或者被日军俘虏后屠杀的,满打满算只有2万多人。
这个损失很惨重,但绝对但不上是毁灭性的。
而撤退死亡2万多人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蒋介石,而在于唐生智指挥无能。
如果不是中央军军长师长私自准备了部分渡船,撤退损失还会更大的多。
是没有船吗?
当然不是了。
南京地靠长江,渔船、商船搞几百艘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是撤退计划不周全的问题。
以往我们多宣传南京保卫战,守军不堪一击,在撤退中被敌军几乎全部俘虏,屠杀殆尽,以证明国民党军腐败无能。
其实,南京保卫战打的非常惨烈,也给日军造成很大伤亡,最终撤退虽混乱也撤走大半剩余部队。
就军事作战来说,南京保卫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参考:
青岩来答。
淞沪会战失败,日军借机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大举进军。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至12月13日,南京沦陷。
保卫南京的十几万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仅仅坚持了十三天就被日军歼灭了十之五六。
“”南京保卫战”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输的这么惨?
谁又该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负责?
南京保卫战前,李宗仁认为应该弃守南京城上海失陷以后,日本华中方面军认为只要攻占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国民党政府就会不战自溃。
得知日军准备进攻南京的意
在会议中,以李宗仁直接表示,日军已经分三路从东、南、西三面对南京形成夹击之势,而北面又被长江阻隔,现在的南京对于国军来说是个绝地。
在加上淞沪会战,国军刚刚败于日军,士气低落,所有的重武器和军事物资都没有得到补充。
这时候与日军精锐师团硬碰硬,实在是不明智。
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则提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
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
”经过长时间的商议,蒋介石最终作出决断:“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之问题,而是固守之时间问题。
”在日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如果长江能够继续通航,则可以短时间坚守南京。
如果日军威胁到南京守军北退的后路,既然是短时间坚守,就没有必要死守。
南京守军则可交替掩护,有序的向长江北岸撤退。
国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既然决定“短期固守”,那到底由谁来指挥“南京保卫战”呢?
与会的国民党将领纷纷陷入沉默当中,就在此时国民训练部总监、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大义凛然地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
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
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在国家危亡之时,有人能够挺身而出(有人出来“抗雷”)蒋介石大喜,随即任命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南京保卫战总指挥、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唐生智字孟潇,号曼德,在民国时期曾是湘军的主要首领。
后因与蒋介石不合,丢掉兵权。
在918事变以后,唐生智与蒋介石言和,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一厅主任兼任训练总监。
说实话,唐生智并不是指挥“南京保卫战”的最佳人选。
其在1927年以后,就没有统兵的经历,与日军也从没有交过手。
他对日华中派遣军各野战师团的战斗力、装备水平、战术战法,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蒋介石盲目的选择一个“闲职”将领来指挥“南京保卫战”,实为不智。
侵华日军装备的150毫米重炮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与日本侵华军相比,处于劣势。
为了有足够的兵力保卫南京,蒋介石将徐源泉的第二兵团41师、48师,叶肇的66军159师、160师,邓龙光的83军156师,宋希濂的36师,俞济时的74军之51师、58师,王敬久的 87师,孙元良的 88师,桂永清的教导总队 12000人,何知重的103师,霍守义的东北军112师,谷正伦的南京宪兵团战前共计有第2、第5、第10、教导团和特务营共计15万部队,全部划归唐生智指挥。
守卫南京的这些部队多为从淞沪会战中败退下来的部队,虽然兵力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但多为没有实战经验的壮丁,重型装备也没有得到补充,所以实力堪忧。
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为了能够攻占南京,带领刚刚从淞沪战场上取得胜利的6个师团,1个旅团,2个独立野战重炮旅团,外加3个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21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共计12万人投入作战。
12月1日,日军大本营向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下达了第“8”号作战命令,命令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攻。
负责南京城东,句容、汤山一线防御的是叶肇的第66军,5日清晨,66军与从丹阳出发的日军交火。
5日夜,日军一部直接在正面强攻,另一路则绕小路迂回到新塘。
6日清晨,66军的新塘阵地被日军重重包围。
7日凌晨,句容守军乘夜色,撕开日军包围圈,突围至汤山一线。
紧随而至的日军对汤山守军发动猛烈的进攻,8日汤山第一道防线被日军突破,66军只能退守汤山附近的高地。
当日下午,总指挥唐生智下令,邓龙光的83军和中央军宋希濂部36师掩护66军撤退至南京东面的外围阵地,集结待命。
负责南京城南面淳化镇防御的是王耀武的国民党51师,他命令301团和302团组成第一道防线,主阵地为淳化镇。
由张灵甫305团负责高桥门到河定桥的第二道防线。
7日清晨,由湖熟北进的第3师团伙同第九师团一部首先对淳化镇发起进攻。
日军在飞机与坦克的掩护下,向第一道防线发动猛烈进攻。
经过1天激战,301团、302团伤亡过半,301团长纪鸿儒被日军炮火炸成重伤,全军只能退守第二道防线。
一路追杀而至的日军被张灵甫305团在半路埋伏,双方进入白刃战。
经过血战,张灵甫的305团成功守住了第二道防线。
但由于友军接连失守,总指挥唐生智下令,51师退回南京城。
牛心山是南京城西外围阵地的制高点,也是国民党军队主要的防御支点。
由五十一师、五十八、八十八师三个主力师进行防御。
7日凌晨,日军主力向牛心山发动进攻。
进过一天的激战,国军利用地形优势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
8日,日军先是调集了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向牛心山进行了猛烈地轰炸,而后日军在3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向牛心山发动了猛攻。
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国民党军队终因伤亡惨重放弃牛心山,退守南京城。
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12月9日,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为了诱降南京守军,开始用飞机不断的向南京城散发《劝降书》,里面声称。
南京城三面已经被日军重重包围,用以北撤的水路也已经被日军切断。
从大局看,南京守军的抵抗已经全无意义。
只要投降就可以得到宽大处理,负隅顽抗的人一概格杀勿论等等。
面对松井石根的心理战,唐生智首先发布严令要各作战部队不能后退一步。
而后为了严防有人私自后退,唐生智命令宪兵部队严守通往下关渡口的挹江门,随后又下令江防守备队将所有的船只一律收缴,送往长江北岸存放。
在南京城坚守的国军士兵12月8日,日军先头部队开始进攻紫金山。
10日,日军各师团主力陆续到达南京城下,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都有日军主力师团在疯狂的进攻。
为了能够打破南京的防御圈,日军动用了口径为240毫米的重炮对南京城的外围阵地不停的猛轰。
在日军猛烈进攻下,南京守军依然顽强抵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者日军。
日本陆军省情报部曾经在《大陆战史》中,记载了1937年南京城光华门的战斗:“敌人实施的是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我军伤亡极大,突击队长伊藤少佐也牺牲了,双方都寸步不让。
城上城下、敌我双方都能听见对方的喘息声和说话声,战斗一直呈胶着状态。
10 日激战一直持续到 11 日。
先后进抵各城门的各部队,尽管都反复突击,但始终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墙。
”11日,南京城岌岌可危,国明党部队在城内与日军已经展开巷战。
11日中午,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向唐生智转达了蒋介石准予南京守军撤退的命令。
命令规定南京守军渡江后向津浦路撤退。
在随后不久,蒋介石又发来电报称:限期固守的目的已经达到,南京守军可以寻机撤退。
有实力的部队可以集结在一起,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向宣城、浙西方向集结。
受创严重的部队,则可到挹江门,渡江到徐州,我已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军在浦江渡口担任掩护。
南京城破已在眼前,南京卫戍司令早以没有了之前的豪情壮志。
接到蒋介石撤退的命令以后,唐生智慌慌张张的向各部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以后,就逃往江边。
由于南京城内处处都是战场,而唐生智又没有提前布置好撤退的计划。
临时下达的撤退命令,经过多次传达以后,就只剩下最后一句“受创严重的部队,则可到挹江门,渡江到徐州。
南京守军各部接到撤退令以后,全部急匆匆的赶往挹江门,找船过江。
就在这紧要的关头,守卫挹江门的宪兵部队,因没有接到唐生智开门的命令,将10万国军部队堵在了挹江门外。
守城部队与宪兵部队差点发生了流血冲突,场面一片混乱。
作为司令长官的唐生智没有选择留下指挥自己的部队撤退,而是在乱军当中,悄悄的乘坐一艘汽船退到长江北岸。
有许多来不及撤退的国军士兵做了日军的俘虏国军的溃退,引起了南京城中老百姓的恐慌。
大量的难民与军队全部拥堵在江边,待船过江。
而在此时,大江之上竟无船来接应。
大量的士兵与老百姓只能自行泅渡过江。
另有一部分士兵则脱下军装混入难民当中躲藏起来。
据战后统计: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军队损失了大约有8万多人,占参战人数的60%。
在战斗中直接牺牲的大约有2万人,在撤退中和滞留在城内的被日军屠杀的国军士兵有6万人之巨。
可见“南京保卫战”惨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撤退的混乱造成的。
南京宪兵司令 萧山令“南京保卫战”中英勇殉国的国军将领宪兵司令部副司令萧山令,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殉国。
首都卫戍总司令部中将高级参谋杨膺谓,12月11日视察南京郊外阵地时遭遇日军空袭阵亡。
国军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12月12日在光华门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殉国。
国军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易安华,12月12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
国军第66军159师少将副师长罗策群,2月12日夜,为掩护83军撤退,率领全师与日军血战,最后全部殉国。
国军第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为掩护友军撤退,牺牲在冲锋的路上。
国军第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在大水关一带与日军相遇,1937年12月12日,因弹尽与数千将士全部殉国。
国军第88师264旅少将旅长高致嵩,因死守雨花台,最后全旅官兵全部殉国。
客观的说,日军为了进攻南京准备了240毫米榴弹炮、150毫米榴弹炮等重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超过2000门,还有超过300辆装甲车辆。
国军构筑的机枪工事大部分被日军坦克的平射炮所摧毁,而混凝构筑的碉堡又难以抵御日军240毫米重炮的轰击。
在加上日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国民党军队想要在一个地方长期阻滞日军前进,几乎不可能。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南京保卫战”失败以后,1937年12月13日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的纵容下,日本第6师团开始有组织的对南京以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大屠杀。
在南京屠杀中,有大量的国军俘虏和南京的老百姓被日军杀害,据估算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了35万人。
偌大的一个南京城,成为了人间地狱。
据我
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出于政治的考虑,选择“短期固守”南京,本无可厚非。
但蒋介石将十五万国军将士和三十万百姓的性命,托付给了一个久疏战阵的将军唐生智,就显得十分不妥了。
如果蒋介石能够提前将南京城30多万百姓全部迁出,南京大屠杀也许就不会发生。
如果蒋介石能够在撤退当天,考虑的再周详一些,提前派遣船只,来接应守城部队,南京保卫战也不会输的那么惨。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其犯下六大错误,直接导致南京惨败。
第一个错误,能力不足。
唐生智在1927年以后,就没有领兵打仗。
在明知道自己没有指挥大兵团与日军决战的能力,还贸然领命,实在是拿国家命运开玩笑。
第二个错误,威望不够。
唐生智虽贵为一级上将,但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他自己是杂牌军出身,缺乏
出任南京卫戍司令以后,根本难以协调来路复杂的守城军队。
第三个错误,对日军的攻坚能力产生了误判。
当南京城外围阵地纷纷失守的时候,唐生智对日军的攻坚能力产生了误判,盲目的命令十几万国军将士退守“孤城”南京。
第四个错误,任人唯亲。
唐生智在担当南京卫戍司令以后,启用的都是自己在湘军的老部下,没有与守城部队建立紧密的联系。
唐生智在下达撤退命令以后,其部下则都在忙于逃跑,对于命令是否传达到位,根本漠不关心。
第五个原因,没有一个缜密的撤退计划。
蒋介石对于南京守城问题,看法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短期固守。
既然是短期固守,一个缜密的撤退计划,就是唐生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担任卫戍司令以后,唐生智虽与守城将领多次商讨南京外围的防御问题,但他没有明确告知南京守军该如何撤退。
11日当天,守城将士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已经进入肉搏状态。
当唐生智撤退令下达以后,守城的将领们一下就处于一个懵逼的状态,只能安错误的命令全部向江边撤离。
第六个原因,作为全军统帅临阵脱逃。
唐生智身为南京卫戍司令,在全军撤退的危急时刻,只顾自己逃生。
既没有下令让宪兵放开挹江门,又没有让江防守备队提前将存放在北岸的船只运回南岸。
当守城将士撤到到江边时,北面有大江的阻隔,东、西、南三个方向又有日军的围堵,就等于陷入了死地当中。
对于“南京保卫战”的战败,用庸人误国来解释最恰当不过了。
参考:
如果让吐槽机说南京保卫战,那就是一锅为了面子煮的夹生饭,从战略到战术,从战前到战后全都一塌糊涂。
从军事角度看输得一点都不冤,只是可惜那数万军人和30万的无辜百姓。
战前——守走不定的瞎折腾其实在南京保卫战之前国军就已经打的精疲力尽了,淞沪会战投入了70万大军硬抗,赌的只是个国际干涉。
最终美英各国均表示中立,杭州湾失守,国军差点被前后夹击,勉强脱离战场后士气很难说高到哪去。
进入11月后常凯申几次召开会议讨论首都防卫问题,白崇禧、陈诚、张群等人均倾向弃守南京,把首都变成不设防城市,大致就是后来法国的路数。
这种做法面子上确实不好看,但还算能保存点有生力量,算是存人失地。
只是喜欢记日记的常上将不喜欢这样,在日记里吐槽说“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而高级将领,亦有丧胆落魄而望和者”。
所以这样的会议连续开了三次,每次当建议弃守占主流后就宣布休会。
于是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唐生智起了高调,声称“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但是唐生智本人不傻,他虽然赞成守城,却认为应由谷正伦、桂永清担任城防正、副司令,这显然不能让特级上将先生满意。
一直折腾到11月18日被架上房梁的唐生智答应指挥防守,而且又慷慨陈词了一番,11月20日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官,这时距离保卫战打响已不足10天。
任命下达后6天,常氏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他知道守不了,安排防守说到家还是个面子问题。
在这种明知道守不了还必须受的指导思想下,整个布防工作表现的极其分裂,一边防御工事进展缓慢,到11月末只是初具规模。
另一边又大量向内地转移工厂和人口,怎么看都不像个孤注一掷的样子。
开战——破釜沉舟和留条后路的选择我们现在看当时的情况,国军根本就没有守南京的条件,那些部队在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可以超过12万,但事实上经过淞沪会战的很多部队都没能补充兵员,守军兵力撑死不会超过9万,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是新兵。
而日军动员的兵力绝对在15万
守备部队当时也错估了工事的强度,认为起码可以守3个月到1年,悲观的部队上层和乐观的中下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扯淡。
当12月1日日军到来后,这些全部成了最致命的死亡陷阱。
更扯淡的是12月9日唐生智拒绝日军劝降后把长江上的渡船全部集中到宋希濂手里,各部队手里不准留下一条船以示破釜沉舟。
所以当他在12月11日中午接到常上将的撤城令(这个撤城令存疑,没有书面记录,是顾祝同电话转告唐生智的)时彻底斯巴达了,船都集中了,一时半刻散不开啊!12月12日唐生智召集了部分将领安排撤退,这次会议用时20分钟,撤退方案是“大部突围,一部渡江”。
然而在命令还来不及传达到一线时很多高级将领就已经走了(包括他自己),前敌指挥系统瞬间大乱,最后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局面。
之前也说船都被集中起来了,大批军队挤到江边没有船是个什么下场不用说了吧?
几乎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那些实心眼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那些私自留下船的部队多数逃出生天。
最后看看敌军的说法吧,日军第三十三联队长野田健吾写到,“紫金山的敌军阵地构建仓促,除迫击炮外无任何炮火能攻击我军。
且设备笨拙,射击死角太多,连影响射击的树木都没来得及清理”。
这样的仗,怎么能赢吧?
扯淡完毕。
参考:
抗战时期的南京保卫战之所以输得那么惨,后来还导致出现了惨无人道、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其实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前线将士们不拼命、不英勇作战,关键是上层的混乱指挥造成的。
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前,首先爆发的是著名的淞沪会战。
这一战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都有表现,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的是:淞沪会战是我们主动发起的、主动向日本人发起的进攻。
抗战开始之初,由于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国力差距。
于是乎,日本人曾经无数次的叫嚣——三个月之内就可以完全占领中国。
当时我们的方针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
没办法,实力不行只有以拖待变、即使打不过你拖也拖死你。
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所以我们发起了淞沪会战。
可是在淞沪会战中,虽然我们先后投入了80万军队,也是当时几乎最精锐的部队。
可是最终由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还是无情地被日本人打败了。
不过淞沪会战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完全打破了日本人叫嚣的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狂言妄语——一个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多月。
1937年11月20日,中国军队在伤亡了25万人左右以后被迫撤退——上海沦陷。
此时的日本国内那是一片欢欣鼓舞的状态,取得淞沪会战胜利的日军士气也是极度高涨起来。
他们坚定地认为:三个月内完全占领中国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
日本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离上海只有300公里远的南京城。
所有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南京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当时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
不过就在淞沪会战失败的当天,我们已经迁都了,国民政府已经把首都迁往了重庆。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抗战到底、绝不妥协。
当时的南京城里是个啥情况呢?
此时南京城里的军队实力,说实话真的不咋地。
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士兵,有七个军,但都是建制不完整的部队,所以满打满算,只有十五个师,大约10万人左右,这士气还是无比的低落。
反观日本人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了,刚刚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士气高涨;
一听说要去打南京,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
当时准备攻打南京的日军加起来一共有30万之众,而且装备极其的精良。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总体上转移到了重庆了。
那么南京到底守不守、如何守,这是一个在当时继续解决的问题。
老蒋当时为了讨论南京的防守问题专门开了一个会。
会上面,李宗仁、白崇禧、以及老蒋的第一亲信陈诚的意见基本一致:南京已经被包围了,后面又是长江无路可退,淞沪会战刚失败士气低落,兵源也不足,结论是根本就守不住!其实说良心话,这些人基本说出了实情,当时的南京确实是守不住了。
不过此时一个叫做刘斐人站了起来,他的职务是军令部第一厅厅长。
他的意见也差不多,大概意思是:南京既然作为国都、还是要象征性的守一下的,要不然无法交代。
唐生智正当大家都在私下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一
他的发言总体上老蒋还是满意的,于是乎,老蒋发表了最终结论:南京还是要守一下的,随后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这样一来,一场关系到几十上百万人生命的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南京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1937年12月7日,凌晨5点45分。
南京明故宫机场起飞了一架飞机,那架飞机里面坐着的是老蒋。
此时的南京城外,日军正准备全面的攻城了,此时谁也不知道老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他提前离开了。
单从这一点上面来说,他与莫斯科保卫战时期的斯大林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路了。
唐生智为了表示守城的决心,把能从南京撤退到长江对岸的轮渡和各类船只,全面撤走了。
他还要求驻防对岸的中国军队:凡是由南京出逃到对岸的军人无论职务高低,必要时都可以就地正法!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认为:唐生智那是一定会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城破之时,也是唐生智杀身成仁之时。
不过后来的事情表明: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唐生智并没有杀身成仁。
1937年12月7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了。
潮水一般的日军、极度兴奋的日军开始了对南京城的进攻。
第一天里面,日军对南京城的外围阵地进行了极其猛烈的轰炸。
无数优秀的士兵一枪未放,就被日军的攻城炮火给炸死在了阵地上。
当时日军集中了两百门
南京保卫战打响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8日的时候,虽然我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是日军还是从三面彻底地包围了南京城。
当时城里的八万士兵,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快速突围的机会了。
12月9日,南京保卫战进入到艰难的第三天。
在这一天里面,日军又出动了几十架战机,但是这次不是轰炸,而是投撒日军的“劝降书”,意思都差不多也就四个字:缴枪不杀!南京守军的答复也很简单——誓死不降!日军真的会那么仁慈吗?
当时,从东京来到南京的新任日本司令官香宫鸠彦,签署了一道密令:“机密,阅后销毁”——无论是否投降,都要杀掉所有的中国军队!随后几天里面,我军与日军在南京城周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最后双方进行了最惨烈的白刃战,中国的军队的顽强极大出乎了日军的预料。
整个南京城没有像日军战前预判的那么不堪一击,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果后来的战局按照这个打法持续下去的话,虽然南京城不一定能守得住,但是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大溃败的。
1937年12月12日,唐生智的一个命令完全改变了南京保卫战的走向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已经进入到了第六天,各个战场依然在进行着拼死搏杀——没有人后退、没有人逃跑。
但是每个阵地伤亡都非常惨重,原先由排长带头的敢死队,开始由连长、营长、甚至由团长带头冲入日军阵地。
此时决定南京城生死存亡的两
这一天的傍晚时分,唐生智召开了南京守军师
这封信上面有五个鲜明的大字——“可相机撤退”。
随后,唐生智开始布置撤退计划。
一场悲剧、一场混乱由此展开了。
我想说,如果前面的唐生智是勇敢的、无畏的,那么后面的唐生智就是胆小的、不负责任的了。
唐生智随后下达了一个命令:允许第七十四军、第八十七军、第八十八师以及教导总队由码头撤退到长江以北。
大家一看这些部队的番号就明白了,这些部队都是老蒋的嫡系部队。
按道理说,有序地撤退也并没有多大的问题,毕竟保持有生力量来日再战也行。
可是唐生智居然坐上早就准备好的船,率先到达了江对岸的渡口撤离了南京。
这也就是说,唐生智作为南京保卫战的主官,居然率先跑路了。
主官居然都跑了,剩下的军队也就群龙无首了,各自撤退、各自跑路了。
更为可怕的是:前期唐生智下令销毁了一切的渡江工具和船只。
那些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发现,江面上空空如也,很多士兵抱着个木桶就跳入了江中、要么索性直接开始游泳过江。
这个时候日军的军舰已经赶到了,在江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成了活靶子,一时之间,江面上血流成河——悲剧就此酿成了。
南京陷落以后,日本人宣布:中国军队不适用日内瓦条约,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南京上演了。
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南京同胞和无数没有撤退的士兵遭到了日军的疯狂屠杀!看完了南京保卫战的整个过程以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南京保卫战会遭到惨痛的失败呢?
其实主要原因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一是,在战前的时候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战略。
到底是坚决的撤退,留给日军一个空城,还是坚决的死守南京。
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是导致南京保卫战失败的一个核心原因。
二是,唐生智作为南京保卫战的主官,他擅自提前离开战场而且没有指定交接人、没有指定详细的后续撤退计划。
这又是导致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另外一个核心原因了。
三是,既然一开始唐生智决定死守南京而且还把撤退的船只给炸了,那么就应该践行自己的承诺。
可以说唐生智自己的胡乱指挥,也是导致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是,兵力的部署同样存在问题。
当时主要是一味地依托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固守,战术运用不当。
其实面对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如果把日军放进来打巷战也许更好。
但是我还是想说,作为每一个坚守南京城的士兵来说,他们都是英雄、问题不属于他们,而是属于上层领导。
最后我想说,虽然淞沪会战失败了、南京保卫战也失败了、但是我们的抗战决心依然坚定。
最终的结果告诉我们:只要自己不倒下,倒下的就是敌人。
抗战的最后胜利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当敌人入侵自己祖国的时候,靠的只有自己,靠别人永远是不行的——今天的乌克兰已经说明了一切。
最后的最后:向历史上所有反抗过外国侵略的老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
南京保卫战为何输的这么惨?
面对攻占南京的五万日军。
四万多中国战俘为何不战而屈服?
三十多万的同胞被血腥屠杀该谁担责?
今天随着小编来分析下上述问题。
南京保卫战为何输的这么惨两国交战,决定输赢的有很多因素,比如说兵力,武器装备,士气,将领谋略,准备是否充分,地理环境等等,那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去分析!第一,兵力对比中国方面:从上海前线撤下的36,87,88师,从别地调来10个师,共13个师,再加上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
兵力总和大约15万,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有很多是从上海战线撤退的残部,还有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学生兵,成分较为复杂,不利于统一调配。
日本方面:华中方面军主力,还有通讯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等,总兵力20万左右。
第二,武器装备很多人在评价中日战争中经常会说,中国武器太落后了,所以面对日军先进的装备打起仗来非常的吃力,但是南京保卫战是个例外,战争打响前,国军将领还是很有信心拖住日军一段时间的,因为武器并不比日本落后,很多武器还要比日本人先进,主要是从德国进口的装备,很是精良,比如说pak-35/36战防炮,pak-35/36反坦克炮,st-5机炮。
st-5机炮一分钟可以连发320弹,mp18手提机枪。
然后就是美国提供的装备。
装备比较充足,不像红军鸟枪加土炮那么落后。
在南京保卫战失败之后,日军俘获了大量装备。
也就是说,很多装备都没用到,(有些比较先进的装备不会用,看不懂德语)日本如获至宝,部分转移到其他战场。
第三,士气中国方面:自1931年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失去东北大片领土,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华北失陷,为了逼迫国民政府早点投降,给予致命一击,转而攻打上海,上海继而失陷,接连的失败,大大挫伤的军人的士气,亡国的论调也开始蔓延在中国的上空。
当然也有很多军人抱着决一生死,破釜沉舟的想法面对日军的侵略,但是总体来说,士气还是不够。
日本方面:日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虽然淞沪会战遭到国军的强烈抵抗,但是还是取得胜利,很多日本军人认为可以速战速决,然后荣耀归乡,所以士气很是高昂。
第四,地理环境:中国主场作战,对地理环境了解,这是优势,但是阵地战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并不是很大,如果是运动战尚可利用地形与敌方周旋,像阵地战这种大规模的正面对战,刚好适应日本的战法,先是飞机疯狂轰炸,然后炮兵上阵,然后陆兵掩护上阵。
第五,准备情况:中国临时应战,即使是淞沪会战也是意想不到的,没想到日本会顶着国际压力攻打外国人集聚的上海,淞沪会战失败之后,撤下战线重新投入南京保卫战,所以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军队成分是比较复杂的,不好协调,这也是准备不充分的体现。
日本按计划一步步有条不紊的实施,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总体情况没有脱离计划。
第六,战略战术:这也是南京保卫战惨败的主要原因,重点从我方分析。
战略不统一,到底是象征性抵抗还是积极抵抗,国民政府军委会内部意见不统一,大部分人认为南京是守不住的,鉴于之前的淞沪会战,但是南京毕竟为首都,不作抵抗也说不过去,所以建议象征性抵抗,然后再主动撤出。
还有就是蒋介石建议积极抵抗一段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争取国际社会的干预,特别是希望得到美国的干预。
并提高
但是老蒋的的态度并不坚定,而且是举棋不定的,比如说12月11日,蒋密电唐生智:“如不能久持,可撤退整理以求反攻”12日又致电说:“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地位和声望”到底守还是不守唐生智也是无所适从,虽然最后还是决定不守,但却违背了对南京百姓的承诺。
用人不当,作为南京卫戍部队长官司令的唐生智在李宗仁眼里就是个能力不足的人,他作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带过兵,在军中也缺少权威,对我方部队情况不是很了解,对敌军更是一无所知,没有参加过对日作战,所以没几天南京保卫战就败相显出。
12月8日汤山失守,9日光华门被突破,11日日军发动总攻,唐生智命令全面撤退,由于撤退准备不充分,损失惨重。
接近五万军人被俘虏。
百姓也没来得及撤退,任人宰割!唐生智 战术不当,战术呆板,处处设防,处处薄弱。
记得以前毛主席的战术思想是,避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不在乎一地的得失。
然而国民将领明知道兵力不足,却把防御线拉得很长,处处设防,一攻即破,打起仗来完全失了谋略,把古代孙子兵法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抛之脑后,呆板硬抗。
撤退不当,古语有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讲的是如果实在打不赢,那就撤退保存实力。
红军打仗也是不在乎一地的得失,可能会失点面子,但至少能保存实力继续作战,所以唐生智命令全面撤退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撤退过程中混乱无比,严重坑害了南京的军民。
第一,撤退计划仓促拟定,漏洞百出。
并错过撤退最佳时期。
第二,组织撤退的时候,军纪不严明,军民争相逃命,践踏事件频频传出。
场面一度失控。
守军无心抵抗,掩护不力。
第三,中高级军官率先逃跑,古人有云:\"擒贼先擒王”说明了将领的重要性,如果将军都跑了,士兵还不乱了套。
很多军官只顾着自己逃命,全然不顾士兵与百姓的死活。
所以导致大批军民滞留城内。
接近五万军人被俘虏。
四万多俘虏为何不战而降很多人就会说了,滞留下来的四万多国军装备精良的为何不奋起抵抗,而被屠杀殆尽。
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我认为有
第一,丧失了斗志当时南京城内的军民都在撤退,个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内心极度恐慌,完全失去了与敌人一战的决心,逃跑的氛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就连组织战斗的将领都跑了那么多,剩下的哪还有斗志与敌人来个鱼死网破。
第二,缺乏对日军的了解,寄希望于《日内瓦公约》《日内瓦公约》规定俘虏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原则上是要优待俘虏的,日军也实行诱降策略,但诱降成功之后突然变脸,本性暴露,机枪扫射,挖坑活埋。
疯狂屠杀国民将士。
三十多万同胞被残忍屠杀,谁该担责?
很多人会说,老蒋该承担责任。
老蒋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也有人会说唐生智该担责。
唐生智的懦弱无能。
但我想说你可能忽略了一点,战场中屠杀百姓这种惨绝人寰的做法是比较少的,毕竟泯灭人性,违背人道。
只有极端分子才做的出来,像希特勒屠杀几百万犹太人,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旅顺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也只有泯灭人性的极端分子才做的出来,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极端分子所犯下的罪恶,他们最该为此负责!
参考:
如果说南京保卫战还有一点点在战略上的成功,那就是攻陷国民政府首都的巨大诱惑,把日寇华中派遣军各师团全部吸引到南京周围,从而忽略了对从上海战场撤下来的几十万抗日军队主力的追杀,在整场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永远是战术上的巨人和战略上的侏儒。
南京战役打响前,蒋系主要领兵将领陈诚、顾祝同均不在首都里面,干嘛去了?
在皖南地区收容和整顿几十个师的败军,而这些部队,都是未来抗日持久战的核心力量。
从军事形势和地理环境上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作战厅长刘斐,曾经在战前会议上拿出来三个“南京不可守”的理由,每一个都是致命的:第一,淞沪方面的日军兵锋正盛,第二,南京城易攻难守,一旦被日军迂回切断西撤道路,即成为死地。
第三,我方用于守城的都是败退下来残破之军,双方战斗力和士气差距太大。
笔者特别注释一下,日军为了攻略南京而新编组的“华中派遣军”作战序列,主要包括原上海派遣军和后来增援的第十军,前者跟中国军队在上海整整打了三个月,战斗力大损,但报复的心态很强。
而后者也就是柳川平助中将的第十军,由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和第5师团的一个旅团组成,战斗力非常强悍,并且该部在金山卫登陆以后,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便实施了总退却,所以未经大的战斗,实力基本完好无损。
即便不考虑上海派遣军的各师团,这三个半师团的近10万鬼子,在抗战初期完全可以对打中央军30万
真正还算战力完整的其实是粵军的第66军和第83军,以及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徐源泉的第2军团虽然兵力不少,却是装备较差的杂牌军,再有的就是宪兵部队和警察,以及附属的战车部队(10辆坦克)和高炮部队等杂七杂八的力量,野战能力实在太弱。
当日军第18师团迂回占领南京以西的芜湖之后,南京城便成为三面被围一面临水的绝地,这是地理上的先天劣势,当然,人祸所占比例更大。
1、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系统太紊乱南京卫戍总司令的人选,曾经三易其人,最先被提名的是“首都警卫军”司令谷正伦,听起来好像很合适,但是此公在军界资历太浅,搞搞治安和宪兵尚可,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战役指挥的能力,所以很快被否决。
然后被举荐的是“土木系”核心人物罗卓英,再以谷正伦和桂永清担任其副手,其实这是个不错的阵容,指挥中央军作战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老蒋总是念念不忘之前南京防御计划、实兵演习都是在唐生智领衔操持的,再加上后者的毛遂自荐,最终选择了这个湘军老将。
主将是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建司令部班子的,于是南京卫戍总司令部的名单出炉: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中央系)、刘兴(保定二期,衡阳人,唐的老部下),参谋长周澜(保定二期,衡阳人,唐的老部下),也就是说主要班子的四个成员中,老唐及其老乡兼老部下占了四分之三,这个问题就大了。
罗卓英实际被架空了,而湘军的老将们,如何能够顺畅指挥桂永清、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俞济时这帮黄埔一期的“天子门生”?
所以总撤退令一下,各军各师就放了羊,卫戍总司令部根本掌握不住部队了。
2、南京守军没有周密的全面撤退预案按刘斐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守,那么至多放上3师18团象征性守一下,打打就撤。
结果一下子调来这么多派系庞杂的部队,让唐生智想不认真抵抗都不可能了,于是在战役之初,老唐摆出了一付“与南京共存亡”的架式,学楚霸王破釜沉舟(基本也这么干了),背水一战(战场形势确实如此),干脆就没有考虑过撤退的问题,更没有做好相关的预案,须知敌前撤退是一项既危险又复杂的战术行动,没有周密的布署则肯定引发灾难。
结果就是下关码头的船只全部调往江北,除了卫戍司令部掌握的一艘小火轮之外(其实还有两艘),再无可以渡江逃生的船只,宋希濂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有擅自撤退者格杀勿论”,所以老唐摆开的这种死守的架式,一旦又转为全面撤退时,恶果立显。
更要命的是,卫戍司令部12月12日凌晨三点接到顾祝同转达可以撤退的命令时,老唐手下的参谋系统仓促制定的撤退计划,已经根本不能有效传达了各部队了,许多人干脆没有接到命令!因为通讯联络大部中断,于是撤退演变成为无组织的“溃退”。
3、南京守军缺乏进行殊死巷战的思想准备对比后来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和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你会发现,南京保卫战战前根本未进行大规模的百姓疏散,上自政府中及军队下到百姓,对南京保卫战的后果认知都是天真和混乱的,仅有部分民众(有钱人居多)在战前撤离了南京,也就是说,唐生智根本没有城垣被攻破后进行巷战的准备。
在城区进行战斗,却不事先疏散百姓,显然是不可为的。
并且军民混杂的情况,也使大批失去指挥的溃兵放弃了巷战的意志(只有少量自发组织的战斗),数万名不能逃离南京的官兵,要么直接缴械投降,要么脱掉军装扔掉武器逃入居民区,其结果是大部被日军搜出和屠杀,连带着更有无数平民遭殃。
如果唐生智从一开始就有玉石俱焚的决心,利用巷战迟滞日军占领城市的时间,不仅给许多官兵渡江逃生争取了时间,也会使日军的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必给寇以严重杀伤,败虽败,不至如此丢人。
4、部分军事主官贪生怕死而放弃指挥总撤退命令下达后,唐生智带着罗卓英、刘兴和周澜等人,第一时间坐着火轮撤了,留下各部队自行突围;
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留下参谋长邱清泉组织善后,自己先撤了;
第71军军长王敬久失联、第72军军长孙元良藏了起来,失去统一指挥的部队在撤退中纷纷上演“兵败如山倒”,危急时刻部队主官不能与官兵生死与共,是南京保卫战虎头蛇尾的一大原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宪兵司令萧山令血战到底,粤军叶肇率第66军、邓龙光率第83军从日军正面突围成功,虽然在向南方强行突围的战斗中伤亡惨重,但毕竟成建制突了出去。
如果前述各军也有此勇气,部队长与手下官兵同生共死,断不会出现群龙无首各自逃命的情况,其结果是87师渡江成功的仅有300余人,88师不足2000人,有关系弄到火轮的第74军也只剩下4000余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综上所述,南京保卫战打得如此窝囊,最主要的责任在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和一批部队长,具体表现为战前盲目鼓吹死战不退,缺乏客观的战役准备和战役筹谋;
一旦战事不利又匆忙下令撤退,且不能身先士卒,遂使大批基层官兵失去统一指挥陷入混乱,这种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作战指挥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本来,日本海军为沉船和江阴等要塞所阻,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南京江面进行封锁,许多部队和官兵是有机会撤到北岸,重整旗鼓再赴抗日沙场的,但是老唐水平不足断送了这个机会,回顾整个南京保卫战,只能是可惜加一声叹息。
参考:
翻开中国军队几千年战争史,你会发现中国军队不善于打逆仗,淞沪会战打的很顽强,给日军造成很大伤亡和消耗!但是淞沪会战失利后,南京保卫战虽然没有崩盘,也接近于崩盘了!同样大清朝的淮军在朝鲜和日军作战时,外国教习记载战斗开始打的还不错,但是战斗一旦出现不利,军队就迅速瓦解,崩盘!就是抗美援朝,我军在一波攻击后一旦后撤,就很容易被对方反杀!还记得肥水之战?
恐惧是有传染性的!当你周围部队失利,对战士心理阴影很大!蒙古人入住中原,汉人部队开始没什么战斗力,可是投靠蒙古,回头和南宋部队作战也变得很凶悍!为什么?
因为他有了心理优势。
我是蒙古人的帮手!有蒙古人做靠山!同样,满人这个名族十几万人,军队几万人横扫几百万明军!占下控制了近一亿人口的华夏!是不是不可思议?
汉人的心理一直左右摇摆,一会我是天朝上国!其他都是蛮夷!被打了一顿后,就变得怂了,见了洋人就发抖!从来不能正视自己!变成一个投机者,有机会就打,没机会就跑!当大家都这么想,那么打的顺利时势如破竹,遭到逆转后就风声鹤唳了!同样中国的股票市场大起大落,涨时舍我其谁,跌时溃不成军!同样现在的房产市场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