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殉国时拥兵几十万的左良玉在哪

左良玉这
连张献忠在私底下都骂他太能抢了,比大西军这种正牌流寇都狠!他要去不当去贼,都可惜了他的土匪天赋……就是这样的一个流氓玩意,在崇祯后期硬是凭借乱世,慢慢坐大,坐拥武昌、九江,号称拥兵八十万,变成了事实上的军阀。
当然了,刨去随军的军属,能打的人其实没多少。
但是有也比没有强,崇祯要被李自成打死的时候,就下诏让左良玉进京勤王。
毕竟左良玉虽然不是个好东西,但他还是当时的六大军事集团之一,崇祯也不得不倚重他。
这里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六大军事集团。
排第一的自然是满清,坐拥东北关外之地,战斗力最强;
排第二、第三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流寇集团,他俩分别占据了华北和西南地区,俩人随便动一动,大明朝都要跟着一起颤抖。
比李、张二逆贼要弱很多的是以郑芝龙为代表的东南军事集团和传说中的江北四镇。
这两个集团当时分别占据福建和江淮地区,因此这俩也可以合称为明朝的南方军事集团。
排在满清、李自成、张献忠之后,郑芝龙和江北四镇之前的第四大军事集团,就是以左良玉为代表的湖广军事集团。
在崇祯朝的后期,他的实力在明朝官军中排第一,但是逊色于农民起义军。
这里可能有人纳闷了,左良玉一代能人,当年追着李自成和张献忠屁股后面打,咋个还越混越倒退了,反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后面撵着他打呢?
这是因为左良玉这厮,罪行累累,很多言官都弹劾过左良玉,力主将他斩首示众。
但由于当时天下大乱,明朝也确实是没人可倚重了,只能让他在前线挑大梁。
结果被左良玉看穿了套路:只要流寇不灭,朝廷就不会杀他。
因此,左良玉搞起了养寇自保的策略,每次追击起义军时都会留一条生路,不赶尽杀绝。
结果这就导致李自成越打越强大,到了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的实力远超左良玉了。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大闹河南,左良玉率所属部队前去平叛。
当时李自成已是兵强马壮,非左良玉能匹敌的。
但左良玉这厮不以为然,仍然觉得李自成不过一流寇尔,不当回事。
结果朱仙镇会战,李自成的起义军战斗力爆棚,几路明军都敌不过,左良玉也被打得大败,率军退至襄阳,狼狈不堪。
其后不久,李自成围攻开封,朝廷再遣左良玉去救援,他一开始也是死活不去,被李自成打怕了。
当时驻藩在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吸取了福王朱常洵的教训,毁家纾难,变卖家产犒赏守城的士兵。
开封的明朝守军拿到真金白银后,战斗力爆棚,多次打退大顺军的攻击。
李自成攻不破开封,便又打起了左良玉的主意。
李自成当时想,左昆山这厮畏战,说明他怕了。
越怕我越要打你!于是,李自成调转大军攻打左良玉,左部人马不出意外的再次惨败,主力尽丧,只有一点残兵随他退到了武昌。
到了武昌后,左良玉人困马乏,便向驻藩在武昌的楚王朱华奎要兵员、要粮饷。
楚王也不是东西,什么都不给。
左良玉干脆心一横,纵兵劫掠了武昌一番后,率军跑到了九江。
又整军备马二十万,在九江观望自保。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武昌,把抠门的楚王连人带钱一锅给端了,而且还是拿刀顶着楚王一门全家老小全部,逼着他们全部跳长江淹死的。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颜面扫地,大发雷霆。
他给左良玉下诏,让左部二十万人马从九江逆长江而上,攻打武昌的张献忠。
张和左两路人马在武昌展开了拉锯战,打了几仗后左良玉作罢,又退回了九江,主动让张献忠控制了湖广大部分土地。
张献忠拿下湖广后没有罢兵,而是继续进军四川,和四川总兵秦良玉火并了一仗,打的秦良玉晚名不保,张献忠占领了四川。
左良玉此时趁张献忠主力打四川,湖广空虚之际,一波反攻夺回了武昌。
而此时,距离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只有几个月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崇祯皇帝调左良玉进京平叛。
左良玉看着崇祯的诏书很为难,他要是不去,以后难免会被崇祯收拾,但是去不去,不是一
因为此时的左良玉军事集团,已经是一个具有唐朝藩镇割据性质的集团了。
左良玉对自己的部下虽然有指挥权,但不是绝对指挥权。
他其实更像一个带头大哥,部下是堂口的堂主。
他的命令如果符合大家的利益,那还好说;
如果不符合大家的利益,那就会集体抗命。
当年朱仙镇会战时,左良玉所部被李自成打怕了,这个时候让他进京,部下都不会执行。
所以左良玉就没有去!尽管崇祯皇帝封他为宁南伯,封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许诺以后让他们世代镇守武昌。
但是显然崇祯没有搞清楚左良玉的处境,以为摆平了左良玉就能摆平左部人马。
其实并不然……由于左良玉没有进京勤王,李自成一路顺风顺水的攻破了北京。
城破后,崇祯上吊自杀。
大明王朝覆灭。
听说崇祯皇帝自杀后,左良玉所部士卒人心惶惶,都很害怕,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跟李自成和张献忠有仇,李自成绝对饶不了左良玉。
现在北京北被李自成攻陷,说不定将来的天下皇帝就是李自成。
如果让李自成当皇帝,那么左部的几十万人马就必死无疑了。
两个月后,他们听说江南有新皇帝登基,就要求左良玉带领军队去投奔南明,左良玉一开始不允许,并且在长江两岸架上大炮,截断了长江的航运。
后来马士英、阮大铖掌权,他们跟左良玉不是一路人,就设置防线防备他。
左良玉看出来了,很是不满。
后来又因为一些别的事情,左良玉军中的文武群臣们开始有了明确的清君侧倾向,想把南明小朝廷搞倒。
不久后,南京传闻说太子从北边逃来,却被南明朝廷关在监狱里,左良玉军中群情激奋,左良玉看到机会,发布檄文讨伐马、阮,步骑二十多万人沿长江东下,四处抢劫烧杀,到了九江时,因为与在此镇守的袁继咸有交情,就下令不准抢劫九江,结果还是有大军进入九江城烧杀,左良玉很生气,在当夜晚上病死了。
其实回看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左良玉这
他本身就是个混不吝,他的部下比他更混!自从开封与李自成作战失败后,左良玉的精锐丧尽,以后招揽的军队大多是明朝各地的溃军和流民,各成体系,和当年起义军的三十六营差不多,部下只是奉左良玉为盟主而已。
所以当李自成大军攻打北京时,他选择按兵不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参考:
  左良玉有一个外号,叫“明末活化石”,读懂了他,便基本了解了明朝灭亡的死局。
崇祯帝的死,左良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又不是唯一的责任人。
  无人响应之困局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不断逼近京师。
崇祯帝被吓坏了,四处发出勤王令,竟无一响应。
  按照当时的形势,可进京勤王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支:  第一支是防御强敌大清的长城边军,主要在燕山山脉长城附近;
  第二支是江北四镇军,主要在江淮一带;
  第三支是左良玉军,主要在湖广一带。
  然而这三支军事力量,都有各自复杂的原因不肯或者不适宜前来勤王。
  长城边军不宜调动  大明与后金围绕关锦防线展开激烈的攻防,有来有回,但是因为有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等名将死守,后金(大清)始终无法突破。
但大明大量的财政与人力都耗在这里了,内部又天灾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可调动的兵力与财力常常捉襟见肘。
  动用边军来防御李自成,就意味着大清可以很顺利突破关锦防线,对京师的威胁极大。
因为八旗兵战斗力要比李自成的农民军强悍,关锦防线应该优先保障,所以边军是不能动的军事力量。
更何况边军情况也很复杂,崇祯帝似乎有点号令不动。
  内斗削弱长城边军实力  此前防守关锦防线因为有孙承宗、袁崇焕,对清军的伤害很大,而且还有毛文龙等人在海上形成掎角之势,钳制着清军,使得他们寸步难行。
但是袁崇焕跟毛文龙起了冲突,借机杀害了毛文龙,这种掎角优势就丧失了。
随后后金使出反间计,崇祯帝处死了袁崇焕,使得关锦防线就剩下孙承宗这个可靠的大将。
  因为孙承宗跟袁崇焕曾是上下级的关系,属于同一个阵营,所以被魏忠贤的阉党忌惮。
孙承宗因此屡屡被诬陷,或是贬官,或是辞官,极大地限制了其才能的发挥。
1638年孙承宗辞官回到家乡高阳,清军看准机会大举进攻,他率领家人帮忙守城,最终殉国,大明失去了擎天一柱。
  自此关锦防线再无可靠的大将,而边军内斗又引发了一部分将领投降大清,导致剩下守将只有拥兵自重的吴三桂之流。
说实在的,崇祯帝一系列操作也寒了边军将士的心,逐渐指挥不动他们了。
  江北四镇水很深  江北四镇军的情况也有边军类似,一部分属于阉党的,一部分偏向东林党,互相之间倾轧,也十分不团结。
  此前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确实坏,但他们是有自己的一套勉强维持腐朽统治的方法,还能延缓大明这栋大厦倒塌。
崇祯一上台就把魏忠贤及其党羽给灭掉了,一部分逃脱清洗的阉党,诸如阮大铖之流便先后依附东林党以及马士英等势力。
东林党人先是接受了阮大铖,后又排挤出去,其行为模式也很令人迷惑。
  而马士英背后的势力可以追溯到万历皇帝留下的两大坑之一的福王朱常洵,东林党人背后的势力可以追溯到朱常洵的兄长朱常洛,也就是那位一月天子。
这两派实际是势同水火的,矛盾难以调和。
而崇祯帝都得罪过他们,也有点叫不动。
  再说了江北四镇军战斗力实在差,连李自成的农民军都不如,更别说突破李自成的防线救援京师了。
  剩下的左良玉军更是不得了,反而是最令崇祯帝头疼的。
  将崇祯帝气得发昏的左良玉  左良玉参与过对清作战,立过军功,因而一度受到崇祯帝青睐,委以重任接替孙传庭镇压农民起义军。
孙传庭也十分厉害,与孙承宗、袁崇焕都是大明最后的三根柱子。
孙传庭打败初代闯王高迎祥,一度使得农民起义跌入谷底。
但崇祯帝随后猜忌孙传庭,关了三年左右。
如果不是因为李自成崛起,崇祯帝无大将可用被迫启用孙传庭,孙传庭估计会被一直关到死。
  可惜的是孙传庭最终还是兵败潼关,随之阵亡,大明终于还是失去了第三根柱子。
而剩下的全是投机分子,哪里保得住这栋大厦。
  左良玉就是这群投机分子中的佼佼者,且是典型的代表。
在早期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左良玉还是比较卖力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掌握的兵权越来越大便开始拥兵自重起来。
  李自成从关中地区向中原进军,左良玉曾进行抵抗过,但一交锋便发现对方太强了,马上转为消极抵抗力
这使得李自成顺利突破防线,进入中原腹地,离京师越来越近。
  崇祯帝屡次下旨让左良玉攻击李自成,但他也只是做做样子就回去了。
不过李自成深知此人虽然摇摆不定,但始终是个威胁,就主动出击灭掉了左良玉本部军队。
  左良玉失去了战斗力比较强的正规军,就只能龟缩起来,向楚王借兵借粮。
结果没钱,左良玉就纵兵抢劫,筹集军费,再次将扩充到20万兵力。
但这里面水分很多,根本没有20万,而且大部分是流民战斗力跟正规军差了十万八千里。
  左军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由于战斗力太差,打不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左良玉也不敢主动出击了,任凭崇祯帝怎么召唤都不响应。
但是十几万人(或者几万人)总要吃饭的,没钱了就只能去抢了,结果就是一路作恶。
  公元1644年,孙传庭阵亡之后的五个月,崇祯帝在景山自缢了,大明也宣告灭亡了。
这个时候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的弘光政权。
左良玉随即眼前一亮,便毫不犹豫地扑向南京了。
  左良玉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拿下南京,开启他的皇帝梦。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还跟东林党人结为盟友。
东林党人跟马士英是对立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也乐于接受这个盟友。
  北方有李自成、大清虎视眈眈,都这个时候了,还在内斗,你说大明还有救吗?
  左良玉身上的投机、自私、不顾大局等等各种行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明末现状,也难怪会被称为“明末活化石”。
最可笑的是东林党人及其余孽最后大书特书称左良玉为忠臣,连修《明史》的史官们都觉得咋舌。
  总之就是像左良玉这样的一群人在大明的历史舞台上,只会加速明朝灭亡。

参考:
左良玉成名于崇祯时期镇压农民军,多次大败张献忠,到了崇祯后期已经渐渐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对于上级的命令阴奉阳违。
但是,随后他碰到了比张献忠更厉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击败,从此带着二十多万的部队龟缩在武昌。
李自成1644年正月,李自成带领大顺军向北京进发,一路上势如破竹,沿途明军大多数投降了李自成,很快李自成就逼近了北京城。
面对李自成的攻势,崇祯皇帝开始下令各地将军进京勤王,除了山海关外的吴三桂,在湖北的左良玉也是崇祯皇帝“求助”的主要对象。
崇祯皇帝下旨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并许诺如果成功击退李自成,将封他们父子二人世代镇守武昌。
但是,左良玉已经在湖北等地领略到了李自成的厉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势头正劲,左良玉岂敢北上与其争锋。
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缓兵之计,他拟定了一个进军计划,并上呈朝廷批准,结果公文还没批复,崇祯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
而在北京城破、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之后,左良玉的表现则更加可恶。
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退回陕西,却被清军两路夹击。
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军阿济格部的追赶下,放弃了西安等根据地,经由河南如湖北,此时尚有十数万大军,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而镇守湖北武昌一带的正是宁南侯左良玉,崇祯皇帝自尽以后,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怎么会将这个落魄的藩王放在眼里,于是当弘光皇帝登基的诏书传到武昌时,左良玉竟然不想开读,摆明了就是不想承认弘光的合法性。
虽然最终在湖广巡抚何腾蛟的劝导下勉强开读,但是这对君臣之间的隔阂就此种下了。
当李自成率军南下湖北时,左良玉不敢与之交战,但是又不能主动放弃驻地,正在两难之时,湖广巡按黄澍建议左良玉利用南京的“太子案”一事发难,打着为崇祯太子“正位”的借口,率所部兵马东下南京,企
由此可见,左良玉此举并非出于公义与忠心,而是出于一方面躲避大顺军锋芒,另一方面趁机以大军要挟把持朝政的目的。
为了阻止左良玉的东下,马士英建议调江北的黄得功和刘良佐到南京上游御敌,而此时江北的防守也是压力山大,因为多铎已经率大军逼近江苏北部,江北与南京的防守压力极大。
此时,如果将三镇中的两镇调去上游,则相当于敞开胸怀迎接清兵。
没想到,左良玉在进军途中竟然病死了,失去了主心骨的左部虽然奉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作为主帅,但是毕竟士气大损,于是被黄得功等部击败。
左梦庚率余部败走,而与此同时,多铎部已经攻克了南京、芜湖等地,与西边的阿济格部将左梦庚夹在中间,左梦庚谁都打不过,也不想南下,所以带着手下的二十万大军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为了一己私利,置大局与不顾,竟然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时候,率军攻打自己国家的首都,从而让清军坐收渔翁之利,导致了刚刚立国一年的弘光朝廷倒台,左良玉与马士英等人责无旁贷。
再加上之前对崇祯皇帝的见死不救,可见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参考:
甲申之变时,崇祯上吊殉国,左良玉在武昌。
尽管之前崇祯就向全国发出了勤王旨意,但眼看大厦将倾的军阀们没几个真的去拯救他们的君王,其中自然包括拥兵80万号称100万的左良玉。
在晚明的高级将领中,左良玉属于人品最差者之一。
左良玉本是辽东前线的中下级军官,因为受到侯恂——也就是著名文人、李香君的男朋友侯方域的父亲——的赏识,很快升到高级将领行列。
左本人也有几分本事,他曾在松山战场表现不俗。
后来调回关内与农民军作战,曾两次大败张献忠,并一箭射中张的肩膀。
但在和李自成作战时,却不是李的对手。
左良玉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他明白,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保存自家实力是头等大事当左良玉还只是个中级官员时,他就以保存和发展自身实力为第一要义。
当他驻守怀庆时,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因是生心,缓追养寇,多收降者以自重”。
对上司的檄调,如果可能伤及自身利益,那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能不听就尽量不听。
所以,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崇祯孤城死守,他却在武昌稳坐不动了。
明末与农民军作战的官军,军纪大多很坏,而左良玉的军纪无疑是最坏的。
烧杀抢掠简直如同家常便饭。
左良玉被李自成从襄阳追赶到武昌时,向楚王索要二十万人的粮饷,楚王没有答应,他就纵兵大掠,放火烧城。
《三垣笔记》记载说,左军勒索老百姓财物时,常常把被勒索人用木板夹住,再用小火烧烤,稍胖一点的人,被烤得满地是油。
至于在大街上公然奸污妇女,几乎是每入一座城池都会发生。
当士兵们把抢来的妇女拖上船载走时,如果这些妇女望着岸上的家人哭泣,站在她们身后的左军士兵就会一刀砍掉她们的脑袋。
南明建国后,左良玉不满马士英把持朝政,以清君侧为名,率军顺江而下。
但就在军至九江时,左良玉暴死,其子左梦庚降清。
这支数量最庞大的明朝军队由此变身为清军。

参考:
左良玉在哪其实不重要了,所以我也先说说明朝这最后一个汉人朝代。
至于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里有许多说法,有人说明亡于崇祯,有人说明亡于天启,有人说说明亡于嘉靖,也有人说明始亡于万历,更有人追究根源,说明亡于土木堡之战。
就我
史学家统计,明末朝廷军队依然是全世界战斗力最强的。
奈何气数已尽。
第一崇祯登基之初,有
崇祯在位期间,西北大旱,三年无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随处可见,朝廷赈灾银两从上到下被点点克扣,到了地方几乎全无,饿殍遍地,瘟疫盛行。
第二,崇祯真的很倒霉,在位第二年听了大臣的意见为了减少朝廷开支,削减驿站,驿卒李自成失业。
第三,朝廷无钱。
军需无法持续供给,导致军中多生变乱,军心不稳。
第四,官官相斗。
朝中文臣互斗也就罢了,偏偏要拉上在前线的将士。
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没一个落得好下场。
左良玉在明朝历史中充其量是个小丑,很厉害,但并不能改变历史走向,包括袁崇焕也是一样。
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前有于谦张居正之类,后有孙承宗,杨嗣昌。
并且需要注意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
左良玉勤不勤王,明一定会亡,崇祯必然不会苟活。

参考:
标准答案是:左良玉正在准备出兵前往救援崇祯的路上,嗯,路上......而且,这个路还没开始走,原因很简单,他刚刚规划完该如何进军、从月到日到行军速度都进行了“详细”且周密的计划,并回复崇祯使者,让他回去禀告皇上,看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他将立刻启程进军勤王如果说的直白点,就是左良玉压根儿就没想管朱由检的死活!话说拥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左良玉左大将军,咋这么不上路子呢?
左同志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呢?
为何手握重兵却毫无作为?
作为明末最能打的名将之一,左良玉亲眼见证了兄弟伙们的悲惨结局,卢象昇惨死、洪承畴投降、贺人龙被废、杨嗣昌被逼死,而辽东系名将吴三桂除了在边关溜达溜达,从来都没露脸过,这仗还怎么打?
原本,这些个能人的离去应该加强了左良玉同志的地位和重要性才是,可问题偏偏就出在这,这些
如若不是张献忠跟左良玉商量,以养寇自重为名达成协议侥幸躲过一劫,左良玉真能给张献忠擒了送到北京去!可到了李自成这儿,却是屡战屡败,死活就是打不赢面对这样的老对手,左良玉是万万不敢造次的!毕竟无数次的失败已经摆在了面前,如果进京勤王再被李自成给削了,不但皇帝救不了、自己也得完蛋赔本的买卖,左良玉一向不做,通过南明建立后他的表现,也能够表明为国尽忠不该是武将的天职吗?
左良玉就一点血性都没有吗?当国家利益和
那么他如果进京勤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如若战败,一如前文所讲,崇祯得挂,他也跑不了,再加上和李自成本来就有仇,弄不好一家人都得结伴上路;
如果左良玉韩信附体、大败李自成呢?
答案也是一样的,甚至说还要惨烈狡兔死、走狗烹的老套路,我想他比谁都清除,何况他既不是狡猾的兔子、也不是中心的良犬、他只是个贪心狡诈的狐狸,李自成一旦被干掉或者元气大伤,大明算是保住了一半,自然要从内部开始整顿,弄不好还得满门抄斩思前想后,左良玉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说冒着风险去拿身家性命赌一个为国尽忠的美名,不如手握重兵为自己谋划一个美好的未来!明末之所以会是这种乱象,跟崇祯有莫大的关系,从搞倒魏忠贤的那一刻开始,明朝的权力制衡就彻底被打乱,皇帝这一支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至于崇祯后期,文官难以制约、武将难以制衡,虽然自己个干着急,却无法挽救大明的危局多次自毁长城的行为,也断送了崇祯最后的希望,无论是卢象昇的孤立无援、力战而死;
还是孙传庭被逼出战,败亡潼关,或者说再早一些的袁崇焕,同样都是间接或直接死于崇祯之手待到恍然大悟之时,也已为时已晚,无可奈何的崇祯,也只能在景山自缢之前,以血为墨,发出“文臣人人皆可杀”和“诸臣误朕”的感慨了!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
就比如说崇祯十五年,左良玉与李自成在河南之朱仙镇打了一场,左良玉大败。
然后《明史》记载:帝闻良玉败,诏恂拒河
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
然而,明朝廷已经不能拿左良玉怎么样了。
《明史》就记载了崇祯帝对这件事的处理,“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
而此时左良玉在哪里呢?
答案就是湖北武昌之地,《明史》记载:“崇祯十六年八月,乃入武昌,立军府招徕”。
从此开始自崇祯帝殉国就没有离开过。
当然了,也不知道出于真心还是做样子,左良玉在崇祯皇帝殉国前,“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
只是“疏入,未奉旨”,北京就已经沦陷了。

参考:
左良玉早就成了军阀了,崇祯就指挥不动他们,事实上自打孙传庭的军队覆灭后,整个大明朝就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了,整个大明国境内的军队要么是流寇要么是军阀
参考:
当时的左良玉部在南方早已沦为一支亦官亦匪的流浪军,根本就不受中央的节制。
所谓流浪军实际上就是穿着官军军服的流寇。
几十万人的流浪军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饷,因此左良玉部所到之处就要勒索当地官员交钱交粮,不交就攻城,攻城之后就劫掠官邸搜刮百姓,实际上和李自成张献忠的匪军并无二致。
就像蝗虫一般,洗劫完一个地方就去下一个地方,好比一个已经扩散的恶性肿瘤,将帝国的心肺蚕食殆尽。
因此,指望左良玉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左良玉的兵锋不向北指,却要往南京来清君侧,就是因为江南富庶,有吃有喝还有金银财宝。

参考:
其实崇祯就是把自己玩死了。
左良玉前期打仗很卖力,直到发现个问题,狡兔死,良狗烹。
于是左良玉就开始养贼自重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孙传庭,干掉了老一代闯王,结果就去吃牢饭。
所以崇祯就是自作自受
参考:
首先就是崇祯刚愎自用,对手上的忠臣奸臣是非不分,对大臣的处理方式更是让人胆寒。
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就是左良玉的榜样。
而左良玉前去救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崇祯会以某种态度对待他,左良玉实在无法想象。
而不去救驾,则是最安全的一种选择。
他手下的这些军队其实都是些由兵色组成的杂牌军。
这些人在欺压老百姓的时候声色俱厉,,但实际上,左良玉虽然号称有八十万大军,但是这个部队的战斗力却是很有潜力。
但在战场上方对真正军队的时候,经常就畏惧如虎,包裹足不前。
况且左良玉之前曾与李自成战过一次,并且输给了李自成。
如今李自成攻势迅猛,自己去北京未必是李自成的对手,去了也是白给。
尽管左良玉没有救驾,在认识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后,左良玉还是非常后悔,没有早点出兵,为崇祯皇帝尽忠忠。
当福王登基的消息传至武昌后,左良玉手下一些将领建议引兵东下,逼迫福王退位,改立对己方更有利的潞王或桂王为帝,左良玉考虑到此举将引发大动乱,所以坚决承认。
可见于大是大非面前,左良玉还是爱国的。
福王即位后,也派人前来笼络左良玉,让他作为抵抗御北方的屏障。
只不过是南明小朝廷在国家日薄西山的情况下,不思进取,仍然内斗。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了朝政,并疯狂迫害东林党人。
而左良玉因为早年受过东林党人的恩惠,所以在自己病重之际,在其他人蛊惑下,决定东下造反,为东林党人报仇。
左良玉伪称奉崇祯帝太子密谕,前往南京讨伐奸臣马士英。
然而还没有出发,左良玉就病重身亡,而他的儿子也率领部下投降了清廷。
左良玉作为了一个武将,在大明王朝存亡之际,面对多重选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路。
而对他评价,说他是奸贼,他也没投降大顺和清朝,说他是忠臣,他既没有北上救驾,临死前还准备发动内乱。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一个人又有什么看法?

有喜欢小王,记得点赞关注哟!谢谢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