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儿子,不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有悖论理。
但是在古代,或者说更远一些,近现代的人都觉得这两
那其实我们要说说两
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汉朝时期,耳熟能详的版本就是汉元帝后宫众多,很多妃子都见不到他,汉元帝就让画师毛延寿把后宫美女都画在布帛上,根据画像召幸女子侍寝。
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结果画师心存怨恨,故意给王昭君在额头上多画了一个痣,结果汉元帝就没看上王昭君。
王昭君就成为了一个待召女,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要求成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将王昭君赐给了单于。
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王昭君前往匈奴去和亲了。
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去和亲的真实容貌,就想要王昭君留下,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了。
后来汉元帝杀了毛延寿,以此来泄愤。
但是这不过是小说里的说法,其实真实的历史是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入宫,成为了一个宫女,后来呼韩邪拜见汉元帝,自请为婿,但是汉朝宫女虽然想要出嫁,但是却不想要去遥远的匈奴,昭君却并不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王昭君自告奋勇要去和亲,依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由此可见,王昭君出塞当时可能是出于自身原因,后来汉元帝还是允许了。
而王昭君可以青史留名,主要是因为她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牺牲了自己,换来了边塞的祥和。
单于死后,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就是王昭君自己的儿子(当然不是亲生的),为了汉朝和匈奴的民族利益,这个女人不得不这样做,这可能就是后世能够铭记的原因。
而且,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传统就是“父死子继”,王昭君嫁给了单于,单于死后,新的单于可以继承所有的一切,其实从名义上说,他后来嫁给了新单于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王昭君不仅给匈奴和汉朝带去了和平,还促进了匈奴和汉朝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促进了两个民族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说起曹丕,那就不得不说曹操,这位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也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但是曹丕的上位之路也是艰难的。
因为曹操其实最不喜欢这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他很中意自己的长子曹昂,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上,曹昂都是最佳人选,但是曹昂却在战争中去世。
之后曹操将目光放在最小的儿子曹冲上,因为曹冲天赋异禀,从小就深得曹操的疼爱,但是曹冲13岁竟意外去世。
曹操只能从曹植和曹丕两人中选择一个,虽然曹植很有才情,但是曹植却一直放荡不羁,这绝对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性格,可能正是因为曹丕稳重冷静,所以曹操最后才会把皇位给曹丕吧。
曹丕自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曹丕也会心寒,登位后也做了很多报复曹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曹丕把他的庶母全部收入麾下,成为自己的女人。
曹操在位的时候,曾经对曹丕说:“如果他的庶母想要改嫁,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横加阻拦,如果不想,就好好对待她们,给她们一条活路”。
等待曹丕即位后,他也算是听父亲的话,好好对待了自己的庶母,只是把她们都收入囊中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曹丕还真是节省。
其实这不是曹丕第一次抢曹操的女人了。
早在曹丕还没有上位的时候,曹丕就抢了曹操心仪的女人,那就是甄宓。
甄宓一开始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无奈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曹操占领邺城。
这时听闻袁绍的儿媳妇甄宓是个美人,曹操早就想把甄宓据为己有,于是进入邺城后,曹操并不是关心粮食、财富、土地这些东西,而是先去寻找甄宓。
奈何曹操的儿子曹丕先曹操一步进城,见到了甄宓便被深深吸引了,曹丕对曹操说想把甄宓纳为自己的妃子,曹操见势,恐怕不能夺了儿子的爱,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曹丕可能是习惯性的看上了父亲的女人,可能因为是父子俩,所以口味相同。
至于为什么曹丕为后世所诟病,有一下几点原因。
其一,究其根本,曹丕注重美色,而且曹操的后宫质量还是不错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曹丕也是不得不动心,于是曹丕索性都收下了这些庶母。
当时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撞见了曹丕宠幸他的庶母,对曹丕说:“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就是说,老鼠和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却吃不够,看来亲生母亲都看不起曹丕的所作所为。
其二,曹丕不是曹操候选人的第一顺位,曹丕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失意和失望,于是曹丕上位后,将自己的庶母收入囊中,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曹操怄气的原因。
其三,曹丕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
曹丕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汉朝自董仲舒开创的新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世人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曹丕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因此才会被人诟病。
所以说曹丕和昭君几乎做了相同的事,但是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目的不同,世人对其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参考: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
相传,曹丕当上皇帝以后,把他父亲曹操的妃子们都悉数偷偷收入自己的后宫。
这件事成了曹丕人生最大的短板,也让后人唾弃千年。
而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后来嫁给庶子,却名垂青史。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两个历史事件。
我们先来看一看曹丕是如何偷取庶母的。
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做了一篇有名的《述志令》,文中生动详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
他还说,等到他死之后,这些妻妾可以改嫁,也要宣扬自己的人生主张。
这样自己就可以瞑目了。
到了曹操临死的时候,也还惦记着这件事,他把继承人曹丕叫到跟前说:“你的庶母们要是改嫁,你不要拦着。
如果她们不想改嫁的话,让她们居住在铜雀台,你不要为难她们”。
没想到,曹操死后,曹丕就把这些庶母们悉数“笑纳”了。
他偷偷把父亲的这些庶妃们接到自己的宫中,并不敢对外声张。
在当时来说,虽然民风方面,对待寡妇再嫁这种事比较宽松。
但毕竟这件事非同小可,与普通平民百姓妇女丧夫再嫁,有着本质的不同。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曹丕偷娶庶母这件事,还是让他的母后卞太后知道了。
卞太后因为来看患病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宫中看到了几位自己昔日的“姐妹”,这些女子,都是之前曹操的妾室。
于是她骂曹丕有悖常伦,“猪狗不如”。
曹丕却说母亲大惊小怪。
其实当时曹丕作为一国之君,什么样的美女娶不到?
却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娶了老爹的后宫佳丽。
连他的老妈也骂他,可见这件事在当时来说是很受道德谴责的。
有人说,曹丕这样做,一是有些变态地满足自己的好色之心与征服欲;
二是为了报复当初曹操对自己的态度。
因为当初曹操看到曹丕对待父母及妻儿兄弟都冷酷无情,并不是很情愿让他当接班人。
而是在连失两个儿子之后,曹丕又是嫡长子,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传位给他。
对于这件事,曹丕应该是怀恨在心的。
他或许想用这种有悖常伦的方式,让九泉之下的曹操蒙羞,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位嫁给庶子的女人——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生于西汉时期。
她与貂婵、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生于平民之家,在当时通过选秀,成了一名宫女。
当时皇上选妃子,首先由朝廷中的画师给各备选宫女画一张画像,由皇上亲自过目,该宫女才有资格纳入后宫。
可是王昭君并不想贿赂画师,画师毛延寿就把她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
因此,王昭君也没能进入汉元帝的后宫。
五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到西汉,要求娶一名西汉的妻子。
当然呼韩邪也是想用联姻的方式,来表达与西汉和平共处的愿望。
汉元帝当然不肯把自己的女眷嫁到千里之外。
于是有人推荐了王昭君。
单于看到倾国倾城的王昭君,自然像是捡了一个宝。
当即表示一定要永远与西汉友好共处,绝不再冒犯边境地区。
王昭君作为一个弱女子,只好服从皇上的安排,跟单于呼韩邪远走他乡。
王昭君和呼韩邪共同生活了3年,生下一个儿子。
不幸的是,不久单于呼韩邪就去世了。
王昭君向西汉朝廷上书,要求回归故里。
当时的汉成帝回复说“从胡令”,也就是说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婚姻制度来。
因为依照当时匈奴的“收继婚制”,老单于死后,除了生母之外,由年轻一代的单于继承所有的庶母。
当然,这种婚姻制度是不受道德谴责的。
王昭君只好又嫁给了年轻的单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复株累,两人一共生活了11年。
婚后二人生下了两个女儿。
复株累去世2年后,王昭君也去世了。
后王昭君的长女还曾返回中原生活数年。
可见,曹丕偷取庶母的行为,与王昭君嫁给庶子的做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此,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
曹丕偷取庶母,说明
一是说明他色令智昏。
曹操后宫佳丽,肯定个顶个漂亮。
可是曹丕只顾醉卧花丛,却不想想这些妃子好多都被他的老爹宠幸过。
但凡有一点人伦观念,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
再者,曹丕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父亲曹操的报复。
不管怎样,曹操最后还是把江山给了他,他就应该心怀感恩之心。
他不但对父亲当初的做法耿耿于怀,甚至在父亲死后,他还用这种方式对父亲进行羞辱。
这更说明了曹丕这
作为帝王,这种胸襟是成不了大事的。
因此,他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王昭君嫁给庶子,一是因为听从了西汉皇帝的安排。
丈夫死后,她曾上书给西汉皇帝,要求回到故里。
但是皇帝要求她按照匈奴的规矩去做,她毫无怨言地去照办了。
她的行为,是得到了当时朝廷认可的。
自然,她不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再者,她是“入乡随俗”,按当时匈奴的婚姻风俗行事。
在与两代单于生活期间,她安分守己,尽了一个女人应该尽的职责。
最主要的是,王昭君一个弱女子,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以及亲人,远嫁匈奴。
她克服了语言、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等的障碍,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生活多年。
她牺牲了
因此,她嫁给庶子,不但没有受到谴责,还受到后人的怀念,名垂千古。
同样的行为,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人们对曹丕偷娶庶母,与王昭君嫁庶子的评价当然也相去甚远了!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昭君出塞的正史王昭君是平民之女,在16岁的时候被选入后宫,成为了一名普通宫女,但是一直没有受到汉元帝的宠幸。
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儿子,而汉宣帝是西汉的中兴之主,当时正是西汉帝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从汉武帝一直到汉宣帝,持续不断地对匈奴的打击,使得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完全臣服于汉朝,实际上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归降称臣,成了汉朝的属国。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时,提出了求婚的要求。
于是,汉元帝从宫女中挑选了五人赐予他。
从历史背景来看,呼韩邪单于的求婚主要是政治目的,无非是借此巩固自己在匈奴的地位,让汉朝成为自己的靠山。
当然,汉元帝对此也并不太重视,随便挑选了五名宫女给他,其中就有王昭君。
那时候,王昭君只有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而呼韩邪单于已经45岁了,垂垂老矣。
在得到王昭君之后,呼韩邪单于表示愿意为汉朝永保塞上边境,同时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阏氏,是匈奴单于妻子的称呼,其正妻称为大阏氏,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大约相当于贵妃一类,总之地位不会很低。
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三年,生有一子。
呼韩邪单于死后,思念故国的王昭君尚书求归,但当时在位的已经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了,称帝下敕令王昭君“从胡俗”。
胡俗是什么呢?
就是收继婚制,指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或者儿子的习俗,当然这个儿子不能是亲生儿子。
中原地区原本也有这个传统,只不过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废止了,但历朝历代这样的事也不少见,比如隋炀帝娶了隋文帝的宣华夫人,唐太宗李世民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纳入后宫,唐高宗李治又娶了他爹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等等。
但终归这种制度在中原王朝还是很少见的,但在游牧民族中,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制度,作为继承者,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留下来的军队、权力和财富,其中财富就包括了所有了庶母。
所以说,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就为新任复株累单于所有,无论她是否同意,都必须要嫁给复株累单于,除非汉朝廷召她回去。
但是,汉廷给的答复是“从胡俗”,也就是让王昭君服从大局,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大业,嫁给庶子。
在嫁给复株累单于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感情应该不错,育有二女。
复株累单于死后不到两年,王昭君病逝,年仅36岁。
后来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在王昭君出塞后的十五年间,匈奴与汉朝未发生战争,虽然有汉朝强而匈奴的因素,但其中也肯定有王昭君的因素。
自古以来,历史上的美女大多被称为“红颜祸水”,而王昭君除外!曹丕娶庶母的史实曹丕娶庶母的史实比较简单。
曹操没有称帝,所以他的女人不能称为妃嫔,而是称作婢妾,当然也有一大群人,都可以算是曹丕的庶母。
对这些女人,曹操还是很爱惜的,他临死前留下遗嘱,对身边的女人作了妥善的安排。
曹操的遗嘱中说,“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
”意思就是,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勤苦,把他们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地对待他们。
我遗下的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要用香来祭祀。
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和鞋子卖。
而在此之前,曹操在他的《述志令》里面说过,“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意思就是,待到我死去之后,我的婢妾们都可以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
我的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啊。
总之,曹操生前死后,都希望他身边的女人能够好好地生活,而绝不是沦为儿子曹丕后宫的女人。
但是曹操刚死,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女子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供他荒淫取乐。
有一次,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去看望他,结果恰好看到曹丕与前夫人们在嬉闹,气得大骂道,“狗鼠也不吃别人吃剩的东西,曹丕该死!”为此,曹丕死后,卞太后竟然不肯去吊丧。
两者之间的比较曹丕娶了庶母,昭君嫁给庶子,这两件事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其中内涵大不相同。
首先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很显然,曹丕娶庶母是主动行为,并未受到任何方面的压力,而且还是在违背父亲曹操的遗嘱的基础上做的这件事情。
而王昭君则是被迫的,她本来想要回国,却被汉称帝下令“从胡俗”,可以说是身不由己。
其次是目的不同。
曹丕娶庶母,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报复曹操生前对他的各种“不公平”,二是为了自己享受美色,完全是出于私心。
而王昭君改嫁的目的,则是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可谓因公。
最后是后果不同。
曹丕的行为,除了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让很多本来可以获得自由的女子,失去了这个机会,她们被迫充入后宫,等待曹丕的宠幸,然而大多已年老色衰,色衰则爱驰,等待她们的必然是寂寞孤苦的漫漫长夜。
而王昭君改嫁的后果,是保证了汉朝与匈奴十几年没有发生战争,此举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暂且不谈,对生活在边关的百姓和将士们来说,此举便已活人无数。

参考:
好的,主妇来答!娶自己庶母的皇帝,在几千年历史上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的应该就是唐高宗李治了。
武则天最初是唐太宗的嫔妃,在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
作为李世民后续之君、也是他的儿子的李治,略施手段,将武则天接入宫中,把自己的庶母变成自己的妻子。
尽管如此,但李治娶自己庶母之事,在史上倒也不算太大的污点。
可是,另一个历史人物娶了自己的庶母,就颇遭人诟病了——这
如果其中有想要改嫁的,不得进行阻拦,去留随意。
可是,当曹操病逝之后,曹丕不久便把献帝赶下了台,自己当了皇帝。
同时,他也确实“善待”了父亲的妻妾——他将这些庶母全部接了过去,让她们成为自己庞大后宫集团中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曹丕将这些庶母照单全收,既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她们,也非政治的需要,而是对这些庶母的美貌垂涎已久。
他完全是为了享受她们的美色,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望罢了。
此时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尚在世,已被封为太后。
当她偶尔走到曹丕的后宫时,突然发现有许多熟悉的面孔映入眼中——眼前这些搔首弄姿的美女们,不正是自己昔日的情敌吗,怎么却成了自己的儿媳妇了?
于是卞太后当场大骂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意思是:你这种行为,简直是禽兽不如,真该死啊!卞太后为什么会这样诅咒儿子呢?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进程,我国的古人对于礼仪传统文化极为重视。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三纲五常”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父为子纲……。
曹丕无论为臣还是为子,都应该对曹操的妾室妥善照顾,合理安排,纵使她们再嫁也要对她们毕恭毕敬,而不是纳入广自己的后宫。
另外,曹丕是篡夺汉朝的江山,逼迫汉献帝让位而当上的皇帝,这本来就与“三纲五常”相冲突。
作为母亲,卞太后深知“篡位不得人心”之道理,他不忍见亲生儿子百年后落下个既篡权夺位、又逼奸庶母这样大逆不道的恶名。
二,王昭君赴塞外和亲,嫁给匈奴王父子三
比如与匈奴的联姻,与波斯的联姻,以及与西域诸民族的联姻等。
这些汉族女子与异族的联姻,无不是为了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匈奴人呼韩邪成为族群首领,为了寻求大汉的庇护,他请求迎娶大汉朝的公主,想做大汉朝的女婿。
当然,依照惯例,汉室王朝不会舍得将真正的公主远嫁,只是在宫女中选择姿色出众、气质高贵之人作为替代品,完成和亲的使命。
在这种情况下,王昭君荣幸入选。
虽说是个冒牌公主,但是当呼韩邪第一眼看到昭君后,即被她的美貌所震撼到了,便如痴如醉地迷恋上了她。
于是,这位呼韩邪单于心满意足地把昭君接回匈奴。
其实,古代汉族政权和异族打做邻居,和亲是件双赢的举措。
对汉族政权来说,和亲之后所生育的下一代是有可能成为王位继承人的,这继承人有着汉族的血统,自然会与汉族亲近。
这相当于“不战而屈人之首领”,减少了很多的边防费用。
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能傍上大汉这个王朝,成为汉王室的女婿,也就有了在小兄弟面前炫耀的资本,说话更有底气。
王昭君嫁给匈奴王之后,倒是恩宠有加,从生活上、心理上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不过遗憾的是,在昭君出塞之后没几年,她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后,呼韩邪单于却不幸去世了。
照咱们汉族的常理,死了丈夫,昭君就成了寡妇,要么在夫家守寡,要么返回娘家(汉室),但是一般不可再嫁,更不容许嫁给丈夫前妻所生的儿子。
可当时的匈奴人可不然!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按照匈奴习俗,昭君必须下嫁其非亲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不能接受,就向汉廷上书要求回归内地,汉成帝不许,要求她\"从 胡俗\"。
就这样,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昭君就又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这回昭君的心情可不同于刚刚出塞时,在她的内心里,对自己第二段婚姻还是非常抵触的。
在万般无奈下,昭君和复株累共同生活十一年,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令人悲哀的是,复株累与王昭君当了11年的夫妻后,也撒手离开了人世。
这时,王昭君才35岁,却经历了痛失两夫的人生悲剧。
十几年的异国他乡生活,让王昭君十分思念故土,在第二任丈夫死后,她的内心更产生了回归中愿的强烈渴望。
于是,在复株累死后,王昭君立刻向汉廷上奏,强烈请求回归。
但不幸的是,王昭君的陈奏非但未被应允,还命嫁她给前夫的另一个儿子。
这下,积攒多年的思念和幽怨无法排遣,王昭君抑郁成疾,最后在绝望之下离开了人世(一说服毒而死)。
古代的和亲制度,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它既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国防支出,还可以一劳永逸。
所以,自西汉到满清,和亲被认为是安抚边彊异族首领的首选,屡试不爽。
但是,这种制度对于远嫁的“公主”其实是不公平的。
如花似玉的年龄,却要远离父母亲人,只身前往荒凉野蛮的生疏环境,面对各种陌生的面孔。
比如远嫁的王昭君来说,她也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很想回到汉朝。
所以她曾经上书想要回归,但是这个请求并没有通过,当时的汉成帝要求昭君遵循匈奴的习俗。
于是,她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当做王朝的工具,一嫁再嫁,这样完全违备了她的
所以,王昭君因为远嫁导致思虑情伤,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导致王昭君在三十多岁时便抑郁而终。
那么,王昭君为什么就可以名垂千古呢?
这是因为王昭君既是汉族和平的使者,也是匈奴发展的恩人——她扮演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角色。
在她远嫁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
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此外昭君出塞还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三,同样是娶自己庶母,为什么曹丕就被后人诟骂呢?
首先,曹丕娶自己庶母和复株累的目的完全不同。
他不是娶其中的一个,而是继承了曹操所有的小妾们。
这样看来,他和这些庶母们不可能有爱,纯粹就是为了享受她们的美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其次,曹丕所处的环境与匈奴不同。
在东汉末年,人们对儒家文化非常推崇,三纲五常已经占据道义的至高点,君臣、父子等有着严格的尊卑界限。
对自己的庶母,理应视若生母对待,而非脔为己有。
所以当卞太后知道曹丕将曹操的小妾纳入到宫中之后,让她实在无法接受,认为他违备人伦,无异于禽兽。
后记曹丕废献帝自立,终结了数百年大汉国祚,完全违备民意,在他受禅之日,已失去了民心。
一个政治上让人鄙视的人,比如秦桧、严嵩,纵使他的书法再精,文笔再妙,也不会受到人们的称颂。
曹丕的父亲曹操是智商比儿子高出许多的人,他非常清楚,挟天子以令诸侯,远比自己登基称帝要划算得多,所以他至死都没有代汉自立。
所以,曹丕纳庶母之后又篡汉建魏,民众注定会将他的种种劣迹联系在一起,继而冠以“禽兽不如”的帽子。

参考:
(曹丕)曹丕是三国魏国的建立者,就是那个魏文帝。
曹丕是个有才华的人,论诗文,和曹操、曹植并称“三曹”,作品有《魏文帝集》、《典论》;
论治国,曹丕也有一套,这算是
曹丕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娶了一众小妈,受尽后人万千唾骂。
但,有意思的是,曹丕之前的王昭君,嫁给了自己的后儿子,却没人骂王昭君,也没人骂她后儿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丕挨骂,王昭君名垂青史,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古代的汉人王朝颇为讲究礼仪,汉朝在汉武大帝大力推行儒学后,全国对于三纲五常,各种礼仪非常注重。
三国时,社会礼仪继承了汉朝,因此对于儿子娶后妈是严重鄙视的,而曹丕却恰恰干了这事,这能不招人骂吗?
就连曹丕生母卞太后,发现曹丕将自己一众小姐妹纳入了后宫后,大发雷霆,大骂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什么意思呢?
说你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你死了,连狗和老鼠都不吃你的肉,嫌你臭!这话够毒的,但曹丕愣是没退步,该占便宜就占便宜,对于这些小妈完全不含糊。
于是,在后来,曹丕受尽万千指责,被骂得和孙子一样一样的。
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单于对王昭君不错,只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后不久,单于就病逝了,满打满算,两人才过了两年多甜蜜的日子。
王昭君死了老公,因此向汉朝皇帝申请回国,而汉朝的答复很干脆:拒绝,理由是尊重当地风俗,于是王昭君回不去了,更关键的是,根据草原上的习惯,王昭君必须嫁给新的单于,于是,王昭君成为了后儿子的老婆。
王昭君在担任两任单于老婆的时间内,给了匈奴和单于们很大的帮助,这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同时很好地调节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于是王昭君广受两国民众的喜欢。
所以说,是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而王昭君得享后人无数的赞扬曹丕挨骂是贪得无厌,而王昭君嫁过去有助于政权延续曹丕贵为皇帝,妻妾无数,如此情况,竟然还不放过自己的小妈们,这纯粹就是贪欲的力量,也真有点“畜牲不如”。
也许曹丕曾经惦记小妈们很久了,等老爹一病逝,马上迫不及待地把老爹的女人们据为了己有。
曹丕的小妈们成了曹丕的女人后,也没什么实际“功能”,除了满足曹丕的欲望,再无其它。
而王昭君不一样,她是老单于的贤内助,当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根据风俗嫁给新单于,继续当贤内助,有时候在重大决策上还享有重要的辅助决定权,王昭君就像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被新单于完全继承。
王昭君的存在,可以让政权交接更为顺利,对于年轻的单于可以大力辅助,这哪里是娶了一个后妈,好像就是娶了一个“安国定邦”的人才。
所以说,曹丕娶小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王昭君嫁小单于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延续。
综合来说,曹丕娶小妈挨骂,而王昭君嫁继子却名留青史,原因是:两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王昭君不挨骂;
曹丕娶后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而王昭君嫁继子有助于政权的延续。

参考:

何况曹操临死有交代:他的妻妾,愿意改嫁的可以改嫁,自己能谋生的,愿意离开的,可以自由离开,不愿意走的,要养起来。
可是曹操一死,曹丕看到这些庶母,个个都是顶级的美女,落入他人之手实在可惜,于是就把她们纳入自己的后宫,留自己享用。
曹丕这样做,是不符合汉民族封建伦理的,是一种不道德的做法,所以遗臭万年。
王昭君嫁给庶子,按照匈奴的风俗,这是正常的,不算有悖封建伦理。
我国北部的少数民族,丈夫死了,可以嫁给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儿子可以娶庶母。
这样主要是凝聚家庭力量,肥水不流外人田。
西汉时期,匈奴人经常骚扰匈汉边境,弄得汉朝边境不得安宁。
自汉朝建立以来,多次以和亲的方式,换取边疆的和平。
汉元帝在位的时候,匈奴首领呼韩邪向汉元帝求亲,当时找了五个宫女,让呼韩邪挑选,其中一个最漂亮的宫女,名叫王昭君,她在宫中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毛延寿画成丑女,所以多年受冷落,她主动愿往。
汉元帝一看王昭君美若天仙,想留下来,已没有理由了。
21岁王昭君和45岁呼韩邪结婚,生活了三,四年,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病逝了。
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要求回中原,汉成帝下诏要求王昭君入乡随俗,所以王昭君又嫁给庶子复株累,她和复株累生活了11年,生了两个女儿,复株累去世了,王昭君又独自生活了两年,36岁病逝。
王昭君嫁给庶子,是匈奴的风俗,且有汉成帝的诏书;
她出塞,远嫁匈奴,换取了匈汉边境80年的和平,所以王昭君名垂青史。

参考:
有许多网友认为曹丕娶庶母与王昭君嫁庶子,一个是为了报复老子,一个是为了和平,奉献了自己。
一个行为卑鄙,被人不齿,一个光大无私,为世代颂扬。
其实,本人并不认可这个观点。
本人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
众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打下一地个,霸占人家妻室,无论是母女婆媳统一变成他床上用品。
铜雀台虽沒有锁了二乔,但也锁了大量美女,哪来的?
战利品呗。
曹操死后,这些女子年纪尚轻,姿色犹存,曹丕当然不会浪费,占为己有。
这大概也是他成为短命鬼重要原因,天天面对一群饥妇,掏出的可是实货,力气活,搁谁也受不了。
曹丕虽然夺了汉室,坐上帝位,建了魏国,但文化上却传承于汉朝,而汉文化一直推崇儒学,儒学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孝道、伦礼、纲常。
好家伙,曹丕一上台几乎一拳砸个稀巴烂。
篡位、杀弟,占庶母,要仁不仁,要孝不孝,要义不义,要忠不忠,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全被他占了。
再加上汉室遗留下来儒学家旳不满,添油加醋的宣传,不臭才怪。
连他嫡母都骂他猪狗不如。
我们再看看王昭君。
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汉匈和亲时自荐充当汉室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又称\"明妃,明君\"。
王昭君长得貌美如花,因沒钱贿赂画师被故意的画丑,故一直没得汉元帝宠幸。
后汉匃和亲,自荐远嫁,出嫁时汉元帝才看到真面目,悔之晚矣,只好拿画师出气,杀了画师。
王昭君嫁匈奴后,深得单于宠爱,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习俗又嫁了庶子。
如从中原伦理来看,娶庶母还能睁只眼闭只眼,但嫁庶子是万万不可接受的。
但在匃奴人看这就是习惯和规矩,很正常,所以说,有的事习惯就好。
有人说王昭君自愿嫁匈奴是为了和平,是伟大的壮举,本人认为“胡扯\"。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王昭君得不到汉元帝宠幸,与其老死宫中,不如换种活法。
机会是给有心人和勇敢的人的,王昭君抓住机会了,后来过得可比汉宫中妃嫔强百倍。
既然嫁了,顺便尽自己所能,为汉匈和平做点事,可谓名利双收,因为人们对王昭君做的事怀感激之情,所以对她更加颂扬也属常理。
英雄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假如王昭君开始就受汉元帝待见,岂能有后来的和亲这回事,历史上也少了一段千古绝唱。
本文观点纯属本人
大家经常只说三国里就曹操爱好人妻,其实不然,他的大儿子这方面的基因完完全全遗传了下来。
这两父子奇葩到什么地步?
先打听江湖上有什么美女,然后下一次打战就把那个有美女的地方设为优先级,打赢了就冲进去把人抱回家,曹操干了多少这种事就不说了,就说曹丕的老婆甄宓,就是这么得来的,甄宓本就是袁熙的老婆,曹操父子俩攻打人家的老窝,本来曹丕娶甄宓还有悬念,因为他爹曹操也虎视眈眈,但是曹丕先下手为强: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
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先入”、“问之”,两个动作很明显反映了曹丕的调查工作做得十分充足了,毫不夸张地讲,曹操父子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鲜有战前打听谁家女人漂亮的军事家,要实在拿出来说,无奈,难登大雅之堂。
曹操死后,曹丕加紧了登基的工作,不得不说,曹丕也属于放飞自我的一
还是曹丕称帝前后的
《世说新语》记载: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
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
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
太后问:“何时来邪?
”云:“正伏魄时过。
”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当然啦,要说真的全娶了,也不现实。
但是自古以来,先帝的后宫都是要分批处理的,有皇子的继续在宫里养老,没孩子的一般都要出家,严重点的殉葬,可是曹丕敢前人之不敢,曹操的后宫他看得上都要了,活生生把一个华夏文明的”仁义道德”丢到了草原里去。
于是曹丕的生母卞后都看他不顺眼啊,说他这种行为真的是死了都活该。
为什么卞太后这么生气?
本来曹操养的人妻就多,卞太后早就烦了,谁知道曹丕还是一路货色,能让谁不生气?
卞太后生气到什么地步呢,生气到曹丕驾崩的时候,卞太后都无动于衷,所以曹丕在他母亲眼中都已经是“社会性死亡”了,更何况遗臭万年。
曹丕娶自己的庶母,很多,具体有谁都数不过来。
他这样做,没有什么苦衷,没有什么伟大的目的,就是贪
要知道,咱们的传统文化里,儒家也好,社会道德也罢,最排斥的就是这种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丝毫不影响后人对他的鄙视。
咱们再说王昭君。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并列于西施、貂蝉、杨玉环,但其实除了杨玉环外,这三大美女都被认为是伟大的,在人世间留下美丽的传说的。
西施为了复国,与仇昼夜,貂蝉也是个棋子,为了扳倒权臣,王昭君呢?
王昭君在汉代和亲,远嫁匈奴,和亲的意义自然不用说,莫说女子不如男,王昭君的和亲,让求亲的单于把自己的年号都改为了汉朝的年号,并且发誓帮汉朝镇守草原。
可以说是伟大的。
公元前33年,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到汉元帝面前求亲,可能是为了政治联姻,但也可能喜欢汉人的美貌,因为被画师暗算了的王昭君无奈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于是王昭君只好离开故土,跟着呼韩邪单于回匈奴过日子,当时的人连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都没出去过,更别说一个女子背井离乡,前往匈奴。
但所幸的是,王昭君在匈奴备受宠爱,结婚后立马生下了儿子,属于匈奴的亲王。
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看着丈夫去世,她觉得她的任务应该是完成了,她想回家,和父母团聚,于是上书当时的皇帝汉成帝,表示想要回家。
可是政治的考量哪有这么简单,要知道,当时匈奴有一个制度,名为“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是什么?
可以说,王昭君之所以要嫁给养子,就是因为匈奴这个自古以来的扭曲的传统所致。
收继婚制其实就是,父亲去世后,儿子把父亲的老婆都收入自己的后宫,这也就意味着,庶母是存在继承权的,于是汉成帝让王昭君入乡随俗,人家匈奴该怎么办,就按人家说的办。
于是王昭君就嫁给了自己的养子,也就是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
王昭君想回大汉不能回,只能成为遗产,被自己丈夫的大儿子继承,可是王昭君如此一来,又再次延长了南匈奴对汉朝称臣的时间。
王昭君这次与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之久,期间又生下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既算是复株累的妹妹,也是他的女儿,若是以汉民族的伦理关系来梳理,极其混乱,不可言之。
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病逝了,可是王昭君的“遗产”命运就完了吗?
没有,王昭君再次被继承,这次是复株累单于的弟弟,也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对王昭君的称呼从母亲再到大嫂,等到他即位,王昭君就又成为他的老婆。
他就是搜谐若鞮单于,娶了自己的父亲、兄长的老婆。
可惜的是,后半生都在思念家乡的王昭君不久后去世,王昭君是爱国的,从呼韩邪单于死后就可以看出王昭君对家国的怀念。
可是后来自己的孩子大了,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回娘家探亲,这种事情也成为了不可能,王昭君只能病逝在草原。
因此,曹丕娶庶母,王昭君改嫁儿子,这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件事情,曹丕娶庶母会被骂,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汉人,其次还是皇帝,如此扭曲的欲望让他自己的生母都排斥谴责。
而王昭君呢,王昭君是一个汉人,但在和亲这项为了国家民族安全的政策下,王昭君的牺牲是伟大的。
而王昭君两次改嫁,其实应该谴责的是匈奴不尊重女人的这一种落后的传统和思想观念,由此可见,自幼接受汉文化长大的王昭君,对于收继婚制一开始是会多么的不理解,可最终还是执行了,又可见她咬着牙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再和名义上的“儿子”生下俩女儿。
最后,给这两件事情定性,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因为他体现的是人性里的丑陋的一面。
王昭君嫁给儿子名垂青史,因为她让汉民族有了漫长的和平年代,她不比西施的隐忍差,甚至更加强大。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参考:
曹丕娶庶母,王昭君嫁给庶子,表面看似相同,实则不然,因为后人在评价两者行为时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套准则,而且两者位置不同,评价当然完全不同。
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各方面与曹操最接近,但曹操生前最喜欢的不是曹丕,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有过传位给曹植的想法。
不过,曹操毕竟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植一些不成熟的表现让他放弃了传位给曹植的想法,最终传位给曹丕。
曹丕继位后,对曹操当初的想法还是有所怨恨的,但他不能公开宣泄这种怨恨,只好转移视线,把曹操留下的后宫全部据为己有。
曹操的女人虽不是曹丕的生母(嫡母),但从辈分而言都是曹丕的庶母,公开娶了自己的庶母,而且不止一个,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跟儒家传统价值观,以及后来三纲五常的道德观格格不入,自然恶评如潮。
另外,曹丕亲自篡汉称帝,这在强调正统的儒家看来更是不可原谅的,而曹丕一生最大的黑点就是篡汉称帝,娶庶母这件事不过是后世道学家在曹丕最大黑点上又叠加的小黑点。
王昭君嫁给庶子,名垂青史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生丽质,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她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因为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故意把她画的很丑,因此得不到皇帝宠幸。
当匈奴向汉朝求亲时,汉元帝就把后宫“最丑的”王昭君当公主嫁了过去。
王昭君嫁的人是呼韩邪单于,两人婚后一起生活了三年,王昭君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伢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三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可怜的王昭君成了寡妇,她觉得丈夫死了,正是自己返回汉朝的最佳时机,便向朝廷上书求归,但汉成帝却不同意,还专门敕令“从胡俗”。
匈奴人实行收继婚制,一个男人死了,他的女人就要嫁给这个男人的儿子或弟弟——当然不是亲生儿子,而是庶子——这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常见的婚姻传统。
直至如今,在一些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收继婚制。
无奈之下,王昭君只得“从胡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王昭君的庶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共育有两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曹丕和王昭君的不同曹丕生活在汉代,理应遵从汉制,不应娶庶母;
王昭君生活在匈奴,理应遵从胡制,丈夫死后嫁给庶子,所以曹丕是违背了礼制,而王昭君是顺应了礼制,二者有根本区别。
再者,曹丕是强者,是否娶庶母,可以自行选择,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王昭君是弱者,是否嫁给庶子,她没有选择权,二者也有根本区别。
另外,曹丕被后世史学家定位为“篡汉贼子”,王昭君则被后世评价为“和平使者”,受这一评价的影响,两者类似的婚姻行为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以从根本而言,让曹丕遗臭万年的不是娶庶母,而是篡汉称帝;
让王昭君名垂青史的不是嫁庶子,而是促进和平,政治正确才是决定性因素。

曹丕王与王昭君的婚姻两者之间有高贵鄙夷。

参考:
曹丕娶了自己的庶母,王昭君嫁给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娶了父亲的女人武则天。
看起来真的好乱!曹操和曹丕父子二人,都比较好色。
曹操经常夺人妻,或者侍寝,或者纳为侧室。
曹丕更是“子承父业”,在曹操死后,不仅继承了他的江山,还替他父亲“照看”他的众多妻妾,将他爹的妻妾全部收入自己后宫。
反正好色之人,美女多多益善。
王昭君命运悲惨,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嫁给他的儿子(名字记不清了)。
武则天原是李世民的女人,后来被李治看上,也可能是武则天并不受李世民宠幸,她自己故意另寻出路,找机会吸引李治。
同样是母子变夫妻,为什么曹丕被骂,王昭君被赞扬,武则天并没遭到多少诟病?
一·曹丕娶其庶母属于乱伦,王昭君嫁给儿子(非亲生)属于习俗,性质不同。
西汉自董仲舒确立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思想后,君臣、夫妻、父子母子等关系就打上了深深的伦理烙印,界限分明,尊卑有序,历朝帝王以此要求臣民,恪守伦理之道,忠孝之义。
因此,曹丕庶母名份上仍然是曹丕之母,二者是母子关系,曹丕娶庶母,则为乱伦,为后世所不齿。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则不同,因为匈奴的习俗如此,一个民族的习俗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能够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和理解。
王昭君嫁父子三人,命运引人同情,贡献被后世敬重传说中的王昭君是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致被远嫁匈奴,王昭君的气节得到后人的敬重。
其作为汉朝一弱女子,孤苦伶仃远嫁匈奴以后命运凄惨,两任丈夫先后死去,又嫁第三任。
自己虽思念家乡却最终没能如愿返回汉室,终老异域,其悲惨的命运引发后人无限的同情。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对于维护汉朝和匈奴的短期稳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向匈奴传播了汉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些,一个平凡女子做出如此贡献,得到后人的高度认可。
曹丕留给后人的整体印象一般曹丕毕竟属于篡汉,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骨子里还是对刘备为代表的汉室正统更有好感;
此外,曹氏父子中,后人对曹植有诸多好感,而曹丕加害兄弟曹植等行为也恶化了人们对曹丕的印象。
再顺便对比曹丕和唐高宗李治,又有不同。
曹丕完全出于淫乐需要,李治则出于真心喜欢;
大唐民风豪放,皇室贵族和宫廷内部都极为开放,高官文人也多以狎妓为乐,李治娶武则天当朝非议不多!且后人将更多的
综合
欢迎关注评论,感谢阅读!

标签